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序言


  鄧小平:中國有一千個陳景潤就了不得
  這曾是一個舉世震惊的奇跡:屈居于六平方米小屋的陳景潤,借一盞昏暗的煤油燈,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筆,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紙,居然攻克了世界著名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創造了距摘取這顆數論皇冠上的明珠(1+1)只是一步之遙的輝煌,被國際數學界譽為“陳氏定理”。
  他開拓了數論研究中一個嶄新的時代。他那瘦弱的身影,几乎凝聚了全世界所有數學家關注傾慕的目光。自負的日本人,對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國,稱道兩位數學奇才:一位是祖沖之,一位便是陳景潤。他們由衷地在這兩位中華俊杰面前頂禮膜拜。
  1975年,正值“文革”動亂之際,鄧小平同志一度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他力排眾議,以挽狂瀾于既倒的扭轉乾坤之勢,重整山河。在“高天滾滾寒流急”的日子里,這位偉人犀利深邃的目光,同樣沒有忘記給處于逆境之中的陳景潤投去深情的一瞥。面對著惡毒攻擊陳景潤等科學家“走白專道路”的一派胡言,鄧小平拍案而起,斥責:“什么白專道路,總比占著茅坑不拉屎強!”當他了解到陳景潤頑強拼搏的傳奇式經歷和出類拔萃的業績后,無限感慨地說:像陳景潤這樣的“世界上公認有水平的”科學家,“中國有一千個就了不得”。
  陳景潤,由新中國培養起來的第一代數學家,堪稱時代的楷模,世紀的丰碑。這位數學巨星,盡管已經去世一年多了,然而,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數論問題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遙遙領先。世界級的數學大師、美國學者阿·威爾(A杄Weil)曾這樣稱贊他:“陳景潤的每一項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馬拉雅山山巔上行走。”陳景潤于1978年和1982年兩次收到國際數學家大會請他作45分鐘報告的邀請。這是中國人的自豪和驕傲。他所取得的成績,他所贏得的殊榮,為千千万万的知識分子樹起了一面不凋的旗幟,輝映三山五岳,召喚著億万的青少年奮發向前。
  一個人便是一個世界,一個人便是一頁歷史。陳景潤是曠世奇才,然而,沿著他的足跡,我們卻可以清晰地傾听到時代前進的腳步聲,可以鮮活地領略到歲月風雨的涼熱,可以敏感地品味到人生奮斗的艱難和壯美。倘若說,人生是一部教科書,那么,陳景潤的一生,便是足以讓世世代代皆可細細揣摩、咀嚼、吮吸以至于奉為典范的一部長卷,一部宏篇巨著。

  他的經歷比傳奇更曲折。
  他的性格比小說更鮮明。
  他的气質如南方的榕樹。
  他的品格是北方的樺林。

  他是不幸的,當他踏著開國大典的隆隆禮炮聲,胸怀朝陽,邁入一個嶄新紀元的時候,本應處處洋溢著万丈春光,滿目鮮花。然而,他卻像我們多災多難的祖國一樣,飽經憂患,歷盡坎坷。他吃過的苦,受過的委屈,流過的淚甚至殷紅的血,給他的生命濡染了濃重的悲壯色彩。
  他又是幸運的。綜觀他并不漫長的人生之旅,每一關鍵的步履,都有幸得到人民的哺育、滋潤、支持;都有幸分享党的溫暖、關心、愛護;甚至,得到了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領袖人物的直接關怀,得到了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領導集体如陽光般溫暖的直接關照和褒獎。正因為如此,光明才戰胜了黑暗,正義才戰胜了邪惡,真理才戰胜了謬論,科學才戰胜了愚昧,文明才戰胜了野蠻。陳景潤的人生處處洋溢著雄奇壯闊的色彩。他的欣喜、惊喜和那純真、憨厚、永恒的微笑,幻出一首美麗壯闊的史詩。
  黑色的災難和猙獰的魔影几乎一步也不肯放過他,令人惊歎的是,幸運之神卻像偏袒這位奇才的慈祥的長者,處處護衛著他,于是,才演出了一幕幕悲喜交集的壯劇。在中國的知識分子中,難得有人像陳景潤那樣得到如此之多的仿佛是天賜的一個個的机遇,命運同樣垂青于他。陳景潤一生中所蘊含的厚重深沉的際遇,使他的生命煥發出搖曳多姿的迷人韻味。
  “在科學上是巨人,在生活中是孩子。”強烈反差的人格构造,展現出一系列耐人尋味而又充滿濃郁生活气息的美學風采。枯燥的數學,被陳景潤點化為繁星璀璨的天空、万木蔥蘢的大地;而這位數學家的故事,同樣令人蕩气回腸,百感交集。陳景潤走了,他已化為了歷史;化為了祖國大地上不屈的高山、浩瀚的大海;化為了人們綿綿無盡的思念以及人們為弘揚他的精神和進一步開創他的事業而奮勇前進的腳步。
  歷史是不朽的。那是源遠流長的母親河。陳景潤用生命編織了昨日歷史的輝煌,它牽起了今天的絢爛,明天的幽遠,它流過炎黃子孫的心田,也流過祖國大地的春夏秋冬。
  時代和社會的巨變,正更加強烈地證明一個偉人的英明論斷: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當這一真理之樹矗立云天,掃盡不時卷來的陰霾,我們的人民,將會一次又一次深情地呼喚陳景潤。
  陳景潤必將得到永生。

  ------------------
  輸入:廈門如舸齋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