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半個月來,曾國藩處于极度焦慮緊張之中,靠著頑強的意志勉力支撐住,現在驟然得知危險已過,大喜過望,猶如一根拉緊的弦猛地松弛,一時不能控制,倒了下來,過了一會,他恢复了常態。鮑超眉飛色舞地演說戰斗的經過,說生平沒有打過這樣順利的仗,不到一個時辰便大獲全胜,打死了長毛頭領羅大綱,只可惜讓野人山的匪首逃跑了。曾國藩記起“徽纆”的爻辭,心里想:這怕是天數。眾人正在說說笑笑,互相慶賀死里逃生的胜利時,南面官馬大道上遠遠地奔來一匹快馬。一眨眼功夫,那馬已跑到眾人面前,兩只炸開的鼻孔里噴出灼人的熱气,江西巡撫衙門的袁巡捕從馬背上滾下來,气急敗坏地將一封十万火急上諭遞給了曾國藩。上諭命曾國藩速派鮑超帶五千人馬,交胜保統帶,前來北京救駕。曾國藩看后大吃一惊:京師竟然發生了這等意外變故! 早在咸丰四年,英國就提出,要對道光二十二年訂立的條約進行修改,企圖擴大在中國的特權,遭到了清廷的拒絕。 爾后,英國和法國聯合起來,在沿海一帶屢屢挑起戰爭。兩個月前,他們從北塘登陸,打敗了僧格林沁的騎兵,攻占天津,后來又擊敗胜保的部隊,逼近北京城下。咸丰帝匆匆帶著一班大臣妃嬪逃到熱河,留下恭親王奕鱏在京師与英法談判。咸丰帝接受胜保的奏請,在逃往熱河的途中,接連發布上諭,令各地督撫將軍迅速帶兵來京勤王。第一道上諭,便發給湘勇統帥、兩江總督曾國藩。曾國藩接到這道上諭,一方面為皇上蒙塵而擔憂,一方面又對派鮑超救駕而犯難。 曾國藩不愿鮑超遠离。這些年來,鮑超的霆字營是湘勇中最能打仗的部隊。盡管上月有宁國之失,但鮑超之勇,仍令太平軍畏懼。在湘勇內部,甚至有打著鮑超的旗號,冒充霆字營嚇退太平軍的事。這次若不是鮑超及時赶到,祁門老營就徹底完蛋了。曾國藩器重鮑超,感激鮑超。皖南局面尚未分明,通往江宁的道路,尚需要鮑超和霆字營去掃清。這個時候,怎么能讓鮑超遠赴京師!而且,曾國藩還看出此中埋藏著胜保的險惡用心。胜保的底細,曾國藩清楚。 這個出身于滿洲鑲白旗的公子哥儿,借著皇上對滿人的特殊照顧,道光二十年中舉,考授順天府教授,很快就升為祭酒。胜保屢屢上書言事,皇上欣賞他的文采,夸他是滿人中的才子,擢升為內閣學士。那時曾國藩供職翰林院,見過胜保几面,讀過他的奏疏。曾國藩對胜保的看法,与皇上完全相反。他認為胜保并無真才實學,奏疏只有夸夸其談、嘩眾取寵的辭句,并無實在的解決問題的辦法,且為人驕橫之气太足,眉宇之間有一股陰暗的煞气。按照曾國藩的相人之術,他斷定胜保不會有好結局。誰知太平天國事起,胜保倒走起紅運來了。 咸丰四年,胜保在直隸打敗了林鳳祥的北伐軍,皇上因此授他欽差大臣,特賜神雀刀,副將之下,有權斬殺,一時有南江(忠源)北胜之稱。不久,胜保圍李開芳于高唐,數月不克,惹怒咸丰帝,削了他的職,遣戍新疆。咸丰六年召還,發往安徽軍營差遣。七年,予副都統銜,幫辦河南軍務。 胜保自己無軍隊,以重餌招降捻軍一個名叫李兆受的頭領,將他改名李世忠,又結納皖北鳳台團練首領苗沛霖,保他為記名道員。胜保企圖以李世忠和苗沛霖的人馬作為自己的軍隊。 李世忠出身強盜,一貫打家劫舍,作惡多端,苗沛霖野心勃勃,欲作皖北王。曾國藩一到安徽,便從各方面的情報中,把這兩人看死了,因而對胜保极具戒心。 現在,胜保居然要統帶鮑超的五千霆字營,他的野心越來越大,竟敢打起湘勇的主意來了。曾國藩豈能讓他的算盤滴溜溜地如意轉動!不派嗎?這是煌煌圣旨。抗旨罪名已不輕,何況當此非常變故之際、皇上蒙難之時,抗旨不發兵,你曾國藩平時口口聲聲標榜忠君愛國,豈不都是假話?皇上都不保,你的几万湘勇意欲何為?倘若胜保這樣質問,定然激起皇上震怒,天下共責,不待殺頭滅族,便早已身敗名裂,死有余辜了。曾國藩真的進退不是,左右為難! 可鮑超這個莽夫,偏偏不知內中奧妙,以為率師北上勤王,正是取悅皇上、立功受賞的大好時机,几次三番地催促:“曾大人,霆字營全体將士听說洋鬼子欺侮我皇上,气得哇哇叫,罵他娘的洋龜儿子瞎了狗眼,恨不得插翅飛到京師去保皇上。曾大人,救兵如救火,還有啥子要想的?快下令吧!” 面對著這個頭腦簡單的鮑提督,曾國藩哭笑不得。想說皖省戰局不能离開他,又怕他因此昏頭昏腦,居功自傲。霆字營本就依仗常打胜仗的資本跋扈囂張,不把其他營看在眼里,若再翹尾巴,可能會連他這個統帥的話都不听了。想告訴他胜保欲借此挖空湘勇的實力,壯大自己的私人勢力,又怕這個心里不能藏話的直漢子,將此話捅出去,日后更与胜保結下不可解的怨仇。無奈,只得用几句話敷衍著鮑超,心里急得如同火燒油煎,終日繞室鱏徨,拿不定主意。 這天康福提醒道:“胡中丞近來駐軍黃梅,离祁門不遠,何不派人送信与他商量一下;左宗棠素有今亮之稱,也可以問問他。” 曾國藩覺得有道理,立即派人分別到黃梅、浮梁,征求胡、左二人的意見。几天后,回信來了。胡林翼說:“疆吏爭援,廷臣羽檄,均可不校;士女怨望,發為歌謠,稗史游談,誣為方冊,吾為此懼。”左宗棠說:“江南賊勢浩大,正賴湘軍中流砥柱,霆字營不可北上。”胡、左態度明朗,湘勇當全力對付太平軍,不能北上勤王。但不去,以什么作為合法的借口呢?這一點,二人都沒有好的主意。 曾國藩決定廣泛征求幕僚的意見,命他們每人就此事寫一個條陳。條陳送來了,大部分人的意見主張救君父之急,立即遵旨出兵;也有几個條陳說按理當勤王,取勢當剿賊,按理還是取勢,由制軍獨裁。几十張條陳閱罷,曾國藩深感失望。 “恩師,我沒有寫條陳。”李鴻章進來了,一眼望見桌上散開的一大疊紙,知曾國藩仍在為此事發愁。曾國藩這才想起,人人都上了條陳,唯獨李鴻章一人沒上。 “你為什么沒有寫?” “有些話不便寫在紙上,我想和恩師面談。”李鴻章回答。 “好吧,坐下慢慢談。”曾國藩素來喜歡和人談話。對于初次見面的人,在察言觀色的過程中,他對其人便有了一個基本認識,而這個認識,以后實際證明大半是對的。他因而有“知人”的美名。在与朋友、幕僚的談話中,他能從對方的言談中得到多方面的啟發,獲得多种知識。雖然閒談耽擱了時間,但總的來說,所得大于所失。 “恩師,門生為此事想了很久。”李鴻章在曾國藩的對面坐了下來,兩只手掌合著,夾在兩腿之間。這情景,使曾國藩想起過去在京師碾儿胡同里,師生之間常常這樣對坐論學。 那時,老師的年齡恰好是今天學生的年齡。“歲月過得真快呀!”曾國藩心里輕輕地感歎一句。 “門生以為,進京勤王一事,實屬空言,于皇上無半點益處。”李鴻章少年得志,鋒芒畢露,說話辦事,向來不知忌諱。 這一點,与曾國藩大不相同。 “少荃,你這話從何說起!”曾國藩的口气似乎有點不悅。 “恩師,洋人已抵京城,如果他有意加害皇上的話,完全可以憑著洋槍洋炮的威力,向熱河追去。擋得住也罷,擋不住也罷,都只是三五天之內便見分曉的事,哪有從數千里之外調兵入衛的道理?這不是皇上被突然變故嚇昏了頭,便是有人要借此奪走湘勇的五千精銳。”李鴻章的話干脆尖銳,一針見血,曾國藩听后心里很痛快。 “你認為洋人有加害皇上的意圖嗎?”學生已不是當年幼稚的書生了,老師也不自覺地放下了架子。 “門生以為,洋人之舉,決沒有加害皇上的意思,只不過是逼皇上答應他們修約,欲占我大清更多的便宜罷了。歷來外族入侵,要社稷者難免刀兵相斗,要金帛子女者都好辦。恭親王年紀不大,卻极有辦事才能,一向對洋人禮之甚恭。依門生之見,洋人在恭王那里可以得到所要的一切,京師再不會出現大的變亂了。” “少荃,你說的固然有道理,但北援事關君臣大義、將帥職責。君父有難,臣子豈能袖手旁觀?洋人即使不再北進一步,我湘勇將士也應該受命入京呀!”畢竟老師的尊嚴要保持,曾國藩不能再以剛才的口气問李鴻章。明明是希望學生提出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來,老師卻以教訓的口吻說話。李鴻章對老師的性格是熟悉的,忙答道:“恩師教導的是,救君父之難是臣子義不容辭的職責。恩師与胡中函,位居督撫,理應親帶湘勇前往,鮑超乃一戰將,非一面之才,且受胜保指揮,亦恐二人難以協調。依門生之見,恩師可据此再作一奏折,請皇上于曾、胡二人中指定一人,統兵北上,護衛京畿。圣旨下達之時,立即發兵。”說到這里,李鴻章壓低了聲音,“從祁門到京師,奏折最快要走半個月,有半個月的時間,恭親王早已和洋人達成了協議。到那時,北援勤王一事,已是過丘之水了。” 机靈鬼!曾國藩情不自禁地在心里說著,他對李鴻章這個“按兵請旨”計策的妙處已完全明白了,一個困惑他七八天的難題終于解開。曾國藩一陣輕松,笑著說:“少荃,那就麻煩你擬個折子吧!” 奏折拜發后的第二天,丟失徽州府的皖南道員李元度,蔫頭搭腦地來到祁門。當他得知祁門剛剛度過危難之后,心中万分內疚。他想向曾國藩負荊請罪,又怕昔日同窗不容他,便托李鴻章去試探下。果然不出所料,曾國藩一听便火冒三丈,大聲地對李鴻章說:“他還有臉見我,我都沒有臉見他!你問問他,還記不記得自己親手立下的軍令狀?” 李鴻章見老師正在盛怒之時,不便多說,只得輕輕退出。 剛走到門檻邊,曾國藩又叫住了:“少荃,你赶快替我擬一個折子,參劾李元度。” 李鴻章吃了一惊,唯唯諾諾地答應兩句,赶緊退了出來。 身材瘦小、戴著高度近視眼鏡、號稱“神對李”的皖南道台,是個人緣极好的人,眾幕僚紛紛為他鳴不平。李鴻章因為有昨天的大功勞,自覺在眾人眼中的地位大為提高,便儼然以首領的口气說:“我們一起到曾大人那里去,替李觀察說說情吧!” 大家都贊同。 當一群幕僚出現在房門口時,曾國藩不知出了何事。李鴻章從隊伍中走出,向曾國藩打了一躬,說:“大家都說李次青丟失徽州府情有可原,這次就寬恕了他,給他一個帶罪立功的机會吧!” 原來是他煽動幕僚們來動搖自己的決策,曾國藩火了,气得吊起三角眼,厲聲問:“李元度丟城失地,辜負了本督對他的期望,有什么情可原,你說?” 當著眾人的面這樣凶惡地斥問,李鴻章很覺丟面子。他心想:我雖然是你的學生,也有三十七八歲了,也是朝廷任命的四品大員,昨天才幫你度過了難關,怎么今天就不記得了?再說李元度是你要好的朋友,參劾他,于你臉上也不光彩。 想到這里,李鴻章心里有一股委屈感,壯起膽子分辯道:“李元度誠然犯有大錯,但門生听說,綠營副將徐忠勾結長毛,是這次失守的主要原因。徐忠勾結長毛,能得到綠營官兵的支持,又因為五個月未發餉銀。李次青到徽州僅只九天,要說追查責任,主要責任在張副憲。” “張副憲守了六年徽州不曾丟失,你去找他吧!”曾國藩冷笑。 “要說失城就參劾,鮑提督先失了宁國府,正因為宁國府丟了,才禍及徽州府,要參劾,得先參鮑超。” “鮑超有丟宁國之罪,也有救祁門之功。李元度丟失徽州二十多天了,一面不露,他到哪里去了。你們沒有听到有人編‘士不可喪其元,君何以忘其度’的對聯罵他嗎?”曾國藩凶狠地望著李鴻章,眾幕僚見狀不妙,都不敢作聲。 “恩師。”李鴻章見曾國藩仍不讓步,只得祭起最后一個法寶了,“李元度從咸丰四年跟隨您,六七年來戰功累累,恩師曾多次對人說過,于李次青有‘三不忘’。今天何以這般計較他的一次過失,豈不會寒了湘勇將領們的心!” 李鴻章沒想到,恰恰是這几句話把他的恩師逼到了懸崖邊。曾國藩又羞又怒,气呼呼地從椅子上站起,吼道:“李少荃,你是要我徇私枉法嗎?李元度不參,天理何在?國法何在?” “恩師一定要參李次青,門生不敢擬稿。” 李鴻章也生起气來,倔強地頂了一句。門生的這句話,大出曾國藩的意外,他本想沖上前狠狠地訓斥一頓,猛地想起丑道人陳敷說的“雜用黃老之術”,拼命地將火气壓了下去:“好吧!不要你擬,我自己寫。” 李鴻章是個异常机敏的人,他早知將老營扎在祁門,在軍事上是一個絕大的錯誤,太平軍也決不會甘心這次失敗,倘若再來一次南北包圍,祁門將會連鍋端。李鴻章有自己一番遠大抱負,他只能依仗老師上青云,不愿与老師共滅亡,現在正可趁此机會离開祁門了:“恩師既不需要門生,門生就告辭了。” 曾國藩先是一怔,隨后冷冷地說:“請自便!” 眾幕僚見局面鬧得這樣僵,早已三三兩兩地先溜了。李鴻章剛要挪步走,又覺心中不忍:“恩師,祁門不可久駐。門生走后,請恩師速將老營移到東流。” 曾國藩側過臉去,看都不看一下,揮了揮手:“你走吧,不要亂了我的軍心。” 李鴻章心中一陣凄楚,恭恭敬敬地向恩師鞠了一躬,然后慢慢退出,悄悄地收拾行李,連夜和李元度一起,坐著小划子离開了祁門。 不久,曾國荃從安慶前線來函,几乎以哀求的口气請大哥速移營東流。曾國藩讀畢大受感動,并由此想到李鴻章是真心為他著想,也由此減輕了對李元度的譴責。這年冬天,曾國藩終于將兩江總督衙門從祁門搬到了長江邊的東流。 現在,他要全力支持九弟攻打安慶了。 ------------------ 中文東西网 整理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