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二十、耶路撒冷老城一日


  我從內吉夫沙漠采訪以色列裝甲兵演習回來那天,想發回去几張以軍演習的傳真照片,可耶路撒冷到北京的國際長途無論如何也接不通,急得我手捧四張照片抓耳撓腮。万般無奈,我撥通了以色列國際電話局,一听我要中國,接線員們万分惊喜,用英文連說:“請您稍候,請您稍候。”俄頃,听筒里傳來使我感到親切的漢語:“我叫奧麗特,我現在就幫你接北京。”
  晚上回到房間,我收到一張飯店服務員送來的便條:“請給244101奧麗特小姐回電話,她是今早和你講漢語的人。”我又好奇又狐疑:莫非碰上摩薩德女間諜了。我按條子上的號碼一撥,電話就通了。“我是奧麗特,請您在大廳里等我,我和我的朋友想認識從北京來的中國人。”清晰的中文使孤軍奮戰了兩個多月的我好似回到了北京。
  在一樓大廳,奧麗特和她的三位女伴熱情邀請我參加當晚的舞會。我說對不起,我從不跳舞。她們一听又改變了主意,請我講中國的故事。
  奧麗特是希伯來大學語言文學系的學生,曾到台灣大學學過中文,現在正回國念研究生。業余時間在電話局當接線員掙錢。奧麗特的最大夢想是爬長城。這幫女孩子告訴我,這里有位青年一年前去中國爬過長城,還去了西藏。回來后把在中國的經歷寫成了一部書,于是成了以色列青年心目中的英雄。我見她們這么喜歡中國。就給她們講1987年我和中國著名的長城攝影師、新華社記者成大林由八達岭走到山海關的經歷,講1988年冬天在秦岭跟蹤野生大熊貓,講1990年在青藏高原無人區探險……听得她們大眼瞪小眼。奧麗特還說她特別想拍一部關于中國的電視片,還問我是否愿意入伙。
  次日,應奧麗特之邀,我來到她們在Queen Helenny NO.5的住處。她和一個學建筑的女孩合租這套公寓。那個學建筑的女孩正蹺腿蹲在椅子上畫圖,朝我呲牙一笑。
  奧麗特給我看她拍的黑白照片,大都放成8寸,多為風光和老人儿童,之后又給我看她在台灣的紀念照。她的屋里滿是中國貨。天花板上吊著一把巨大的油紙傘,上面畫的是達摩祖師十年面壁的故事。地上一個巨大的黑色床墊,上面扔了張辛欣的《北京人》、《有趣的漢字》等,牆上挂滿了中國畫,有潑墨山水,也有工筆重彩的鳥虫。她說這些全是在台大留學時買的。我說學中文得去北大,北京的琉璃厂的字畫是最出名的,比如榮寶齋。
  從奧麗特的窗口望出去是一座天藍色屋頂的俄國東正教教堂。教堂旁邊是一座圍著鐵网的警察局。我指著警察局門口長廊上排隊的人問她那是干什么的,奧麗特說是等候探監的,這些人全是巴勒斯坦人,他們的親屬“由于參与恐怖活動而被捕”。奧麗特說別總找這些不愉快的事。咱們今天去參觀圣城吧。
  人地生疏的我正愁沒人當導游,便欣然接受了她的邀請。
  圣城耶路撒冷(Jerusalem)—這座舉世聞名的古城,一直被視作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三大宗教的共同圣地。它位于巴勒斯坦中部猶地亞山區之顛,海拔790米,居民主要為阿拉伯人和猶太人。全城面積約160平方公里。古稱耶布斯城。
  約在公元前3000年,迦南人耶布斯部落從阿拉伯半島遷來,定居于此,因此得名。相傳公元前1020年,在巴勒斯坦的部分地區建立了第一個希伯萊王國,隨即定都耶路撒冷。“耶路撒冷”一詞來自希伯來語,意為“和平之城”。猶太人曾先后在這里興建規模宏大的圣殿,耶路撒冷成為古猶太人的政治和宗教中心。耶布斯國王麥基洗德在位時,建造了耶路撒冷城,并把它命名為“耶路撒利姆”,意即和平之城。阿拉伯人則習慣稱它為“古德斯”,即圣城。
  耶路撒冷分東西兩城區,西區是十九世紀起新建的市區,布局別致,景色秀麗。東區則包括集中了許多宗教圣跡的老城,是西區的兩倍。老城歷經戰爭創傷,始建以來,已經重建和修复過18次之多。公元前1049年,曾為大衛王統治下的古以色列王國老城。公元前586年,新巴比倫(今伊拉克)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攻陷此城,把它夷為平地。公元前532年,又為波斯大流士王侵占。公元前四世紀后,相繼附屬于馬其頓、托勒密、塞琉古諸王國。公元前63年被羅馬攻占時,他們驅逐了城內的猶太人。羅馬人在巴勒斯坦對猶太人的暴政,引起了四次大規模的起義,羅馬人進行了血腥鎮壓,屠殺了100多万猶太人,并有大批猶太人被掠往歐洲,淪為奴隸。劫后余生的猶太人紛紛外逃,主要去向是現今的英、法、意、德等地區,后來又大批流向俄國、東歐、北美等,從此開始了猶太人悲慘的流散史。公元636年,阿拉伯人打敗了羅馬人,此后,長期處于穆斯林統治之下。
  十一世紀末,羅馬教皇和歐洲的君主們以“收复圣城”的名義,多次發動十字軍東侵,1099年十字軍攻占耶路撒冷,隨后在此建立“耶路撒冷王國”,延續近一個世紀,1187年,阿拉伯的蘇丹薩拉丁在巴勒斯坦北部的赫淀一役,大敗十字軍,收复了耶路撒冷。從1517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耶路撒冷一直處于奧斯曼帝國統治之下。
  1917年盟軍占領耶路撒冷。1922年起由英國“委托統治”。1947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了關于巴勒斯坦分治的第181號決議,規定耶路撒冷由聯合國管理。
  1948年5月,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后,以色列占領了耶路撒冷西區,并在1950年宣布耶路撒冷為首都。城東區隨由約旦控制。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時,以色列進而占領全城。1980年7月以色列議會通過法案,將耶路撒冷定為以色列“永恒和不可分割的”首都。此舉引起了阿拉伯世界和國際輿論的強烈反映。
  更有意思的是,三大宗教根据各自的傳說,都奉耶路撒冷為圣地。
  公元前十世紀,古以色列王大衛的儿子所羅門繼位后,在耶路撒冷的錫安山上建造了第一座猶太教圣殿,教徒們來此朝覲祭神,耶路撒冷從而成為古猶太人宗教和政治活動的中心。
  公元一世紀,基督教在巴勒斯坦出現。傳說基督教“救世主”耶穌生于耶路撒冷南郊的小鎮伯利恒,在耶路撒冷及其附近地區傳播上帝“福音”,后為猶太教當局拘送羅馬總督,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据說耶穌受難后第三天复活,40天后升天。公元335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之母海倫娜太后巡游耶路撒冷時,在耶穌墓地建造圣墓教堂,因而這里也是基督教的圣地。
  公元七世紀時,傳說伊斯蘭教的創始人穆罕默德在他52歲時的一個夜晚,隨天使由麥加來到耶路撒冷,踩著一塊岩石,升上七重天,接受天啟,黎明赶回麥加。這次神奇的“夜行与登霄”,記載在《古蘭經》的夜行篇中。這樣,耶路撒冷又成為伊斯蘭教僅次于麥加和麥地那的第三個圣地。
  耶路撒冷城有三個安息日,星期五、星期六和星期日分別是穆斯林、猶太教徒和基督教徒的安息日。市內街道和櫥窗里常標以三种文字——猶太人用的希伯來文、阿拉伯文和英文。
  耶路撒冷悠久的歷史留下了許多宗教圣跡。《圣經·舊約全書》和《新約全書》中提到的人名、事件和有關地方,城中几乎都有相應的痕跡可尋。在西耶路撒冷的錫安山上,有大衛王之墓和“晚餐室”,后者据說是耶穌被釘死前夜和12個門徒舉行“最后的晚餐”的處所。老城區的圣跡更多,東部有塊伊斯蘭圣地,雄踞于摩利斯山,占地26万平方米,略呈長方形,四周圍以院牆,有10座敞開的大門和4座關閉的大門。圣地內南側是宏偉的阿克薩清真寺,中央是絢麗的薩赫萊清真寺(即岩石清真寺)以及4座聳入云霄的宣禮塔、一座圖書館和一座伊斯蘭博物館等。而城東的橄欖山,則是基督教与猶太教的又一圣地。
  從Queen Helenny大街拐出來就到了耶路撒冷老城。我想進著名的大馬士革門(Da-mascus gate),可奧麗特堅決不干,因為那里聚居著阿拉伯人,她說她從小就不去大馬士革門,那里的巴勒斯坦人會用石塊砸她,猶太人只走猶太人的加法門(Jaffagate)。我只有跟在她身后亦步亦趨。
  耶路撒冷老城由四個城區組成,其中東南區最大,在這里居住的全是阿拉伯人,狹窄的街道上便是著名的阿拉伯市場。到處有賣新鮮水果、蔬菜和各种叫不出名字的阿拉伯小吃,菜花、橙子、香蕉都是兩個謝克(合一美元)一公斤。金光閃閃的首飾店四處都是。
  一座金碧輝煌的清真寺矗立在這里,它就是舉世聞名的“阿克薩和圣石清真寺”(Aqsa Mosque)。這座著名的伊斯蘭教清真寺,僅次于麥加的圣寺和麥地那的先知寺,是伊斯蘭教第三圣寺。“阿克薩”在阿拉伯文里是“极遠”的意思,這個名稱來源于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一次神奇的登宵夜游七重天的傳說。這座清真寺始建于公元709年馬利克哈里發時代,公元780年毀于地震,后几經翻建,現保存的大部分建筑,是公元十一世紀扎希爾哈里發時代留下來的。這座清真寺主体建筑高88米,寬35米,內聳立53根大理石圓柱和49根方柱。圓頂和北門為十一世紀增建。1099年,十字軍占領耶路撒冷時,把清真寺的一部分改為教堂,另一部分當作神廟騎士團的營房和武庫。1187年埃及蘇丹薩拉丁從十字軍占領下收复耶路撒冷,下令修复這座清真寺,重建神龕,用彩石鑲嵌的圖案修飾圓頂,并在寺內安置木制講台。
  清真寺里還有一座長方形的大禮拜寺——歐默爾禮拜寺(歐默爾是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死后的第二位哈里發)。清真寺的北門有一座高大的門廊,系阿尤王朝的蘇丹伊薩于1217年所建,由7個獨立的拱門組成,每一座拱門又与清真寺大殿的一扇門遙遙相對。清真寺前有“卡斯”水池,人們常常聚集在池邊作禮拜前的小淨(淨身之一种,小淨指洗手足、臉、摸頭、淨下;大淨則洗全身)。
  以色列軍警在這座清真寺門口檢查進入寺內的阿拉伯人,年輕的阿拉伯男子必須把身份證抵押給軍警換得一張白色卡片后才許進入。奧麗特不敢靠近,一個勁儿催我快走。
  緊貼著阿克薩清真寺的西牆,有一條長約50米的隧道,持加里爾步槍、身穿防彈背心的以色列士兵正在入口處檢查一位阿拉伯女人的菜筐。一位士兵粗粗翻看了一下我的攝影包,就放我和奧麗特過去。穿過隧道,就是著名的猶太教圣跡——哭牆(WailingWall,又稱西牆)。
  奧麗特告訴我說,公元前十一世紀古以色列王大衛統一了猶太各部族,建立了以色列王國,定都耶路撒冷。到了公元前十世紀,大衛王的儿子所羅門繼位,他用了七年時間,在耶路撒冷的錫安山上建造了第一座猶太教圣殿,即所羅門圣殿。它壯觀華麗,所羅門親自主持了圣殿的落成典禮,并代表全体臣民向神主祈禱,這一盛大節日延續了兩星期,圣殿的建成,不僅使所羅門威望大增,而且成為以色列人崇拜的圣地。教徒們來此朝覲和獻祭者不絕,從而成為古猶太人政治和宗教活動的中心。公元前586年,巴比倫人攻占耶路撒冷,圣殿付之一炬,以后重建。可又被古羅馬人燒毀。阿拉伯人在此基礎上蓋了阿克薩清真寺,僅剩這一堵殘牆。可猶太人仍然珍惜之,這段牆被視為猶太人信仰和團結的象征。据說羅馬人占領耶路撒冷時,猶太人常聚在這里哭泣。此后千百年來,世世代代的猶太人常從各地來此號哭,以寄托其故國之思,這与中國古代《詩經》中所抒寫的黍离之感相似,此牆因名“哭牆”。如今,每逢猶太教安息日,還有人到哭牆去表示哀悼,進行祈禱。奧麗特說她小時候就常常跑到這里偷看猶太人許愿的紙團。
  “哭牆”有鐵柵欄把前來的男女分開,几位身著黑衣留小辮子、身后拖兩條長繩的“黑衣猶太”朝我大吼“薩巴斯(Shabbath)”,一群只有六、七歲的小孩指著我身上的相机,頗認真地說“薩巴斯”。一幫“黑衣猶太”圍著奧麗特大喊大叫并作怪樣。我大惑不解,問奧麗特怎么了。她臉紅紅的不肯說。在我再三追問下她說他們在罵她,极難听的罵人的話,。因為她在安息日身背攝像机拍照,薩巴希伯來文意即“休息”,猶太教每周一天的“圣日”,据《出埃及記》所述,上帝訓示摩西:以色列人應刻勞作六日,第七天休息,作為与上帝所立的盟約;凡褻瀆圣日者,應受死刑。猶太教規定該日停止工作,專事敬拜上帝。身背攝像机拍照。奧麗特說,這些“黑衣猶太”自詡為最純正的猶太,他們只講希伯來語和伊地語(Yidish ,一种与德語接近的語言),男人只念經,女人除生孩子做家務外,還外出工作掙錢,他們在安息日不工作,因此也不許我們拍照。
  在“哭牆”以北的猶太人居民區辟有一處記錄猶太人歷史的遺跡陳列區。穿過該區是著名的大衛王塔。大衛,Dawid或David,為以色列——猶太王國國王(約公元前1000—約公元前960),本猶太部落首領,繼承掃羅Sanl的事業,打敗腓力斯,合并北方以色列,建立了統一的以色列—猶太王國。在位期間,他加強國家政權,建設常備軍,對約旦河以東各部落作戰,定都耶路撒冷,興建華麗王宮、耶和華神廟,力圖統一全國宗教信仰。《圣經·舊約》中把他描寫成戰胜腓力斯人的英雄,統一以色列·猶太的賢君,并被譽為編制獻神頌歌的音樂家和詩人。
  再往前是猶太死難者紀念館,紀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納粹屠殺的600万猶太死難者。紀念館旁邊是著名的大衛王之墓。同樣,由于是安息日,嚴禁拍照。
  走出大衛王之墓(Tomb of King David),我指著門框上的一條小木塊問奧麗特這是什么。因為在以色列的所有門上都有這樣的小木條,甚至在現代化的希爾頓飯店也不例外。奧麗特告訴我這是一种古老的神符。公元前586年,新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攻占耶路撒冷,滅猶太王國,燒毀圣殿,俘大批猶太人而歸,史稱“巴比倫之囚”,從此結束了猶太人在巴勒斯坦立國歷史的最后一頁。公元前64年,羅馬帝國的鐵騎闖進了巴勒斯坦,對猶太人實行鐵和火的野蠻統治与鎮壓,幸存的猶太人絕大部分被驅赶出或逃出巴勒斯坦,流向世界各地,從而結束了這個民族在巴勒斯坦生存了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大批猶太人流亡北非,受盡埃及人的欺侮,上帝為猶太人的苦難所感動,決定懲罰埃及人,降以十大災難。其中一條就是殺盡埃及人的長子。上帝告訴猶太人的首領摩西,讓他在所有猶太人的門框上貼上神符,以保他們的長子無恙。以后,摩西率猶太人返回耶路撒冷,神符的習俗傳流至今。据《出埃及記》載,摩西率以色列出埃及時,上帝命令宰殺羔羊,涂血于門楣之上,以便天使擊殺埃及人長子時,見有血之家即越門而過,故亦稱“逾越節”。
  在基督教居民區,奧麗特帶我看了“耶穌見母處”、耶穌墓及耶穌墓所在地的圣墓教堂。圣墓教堂(Church of the Holy Sepulchre)為基督教圣地,又稱复活教堂。聳立于東耶路撒冷老城的卡爾瓦里山上。傳說基督教救世主耶穌傳教時,被猶太教當局拘送羅馬總督彼拉多處,經判決釘死在十字架上。耶穌死后3天复活,40天后升天。公元335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的母親海倫太后巡游耶路撒冷,下令在耶穌蒙難、安葬和复活之地,建造了這座圣墓教堂,耶穌的墳墓和墳墓的進口都在此教堂之內。故基督教徒不分教派和所屬教會,都把耶路撒冷奉為圣地。
  在圣墓教堂,一位身著黑衣的神父問我信耶穌嗎?我搖頭。他又問信穆斯林嗎?我又搖頭。“那你信什么?”他目光炯炯地逼視著我。我說我信科學,信歷史,信人的价值。他掏出十字架挂在我脖子上,接著問:“你有兄弟姐妹嗎?”我說有一個弟弟、一個妹妹。他又摸出兩個十字架塞進我手里:“耶穌保佑你們。”接著伸手跟我要三十謝克(十五美元)。我說:“我的錢全放在出租車里了。”他當即毫不猶豫地收回了剛以上帝名義給我的三個十字架。
  圣墓教堂外的花崗石牆壁上涂滿了標語,還有約旦、巴解、伊拉克的國旗,其中最大的一面是蘇聯的鐮刀斧頭旗。奧麗特說這些全是巴勒斯坦人干的。我還拜謁了古色古香、由花崗岩石砌成的大衛王飯店。据說四十年前,搞复國運動的貝京曾用炸藥刺殺了七十名英國人。
  由于時間不夠,我們沒能去亞美尼亞教的城區。奧麗特把我領進一家基督教堂,這里空無一人,靜得可以听見自己的呼吸聲,我們坐在一排長椅上,默默無言。我雙目緊閉,享受緊張工作中這短暫的宁靜。耶路撒冷這座几千年的古城,不僅孕育了基督教、伊斯蘭教和猶太教,也孕育了這里神奇古怪的民族。為了爭奪這塊土地,几千年血流成河……
  出耶路撒冷老城加法門西去,可以看見一架古老的風車和一片紅房子。奧麗特說這是最早离校索居人的猶太人的家,為了緬怀他的勇敢,保留至今。現在那一帶已辟為藝術家住宅區:“因為人一旦住在那里,便會有創作激情。”
  黃昏,我拖著疲憊不堪的雙腿走回住處。明天就要告別這里飛往塞浦路斯,之后輾轉開羅重返巴格達。我的行裝里增加了一件奧麗特送我的白背心,上書一句英文:“當海灣戰爭正酣之際,我在以色列。”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