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辯題:《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 正方:英國劍橋大學隊 反方:中國复旦大學隊 主席:黎學平時間:1993年8月25日晚上 主席:各位來賓、觀眾朋友,晚上好!歡迎光臨“1993年國際大專辯論賽”初賽第四場,也就是最后一場初賽。 今晚的优胜隊伍將會進入半決賽,他們將同昨晚的优胜隊伍悉尼大學爭奪一席決賽權。今晚將在我們的辯論群英會中較量的兩支隊伍是:劍橋大學和复旦大學。現在介紹雙方辯論代表。 在我右手邊的是正方劍橋大學的代表。第一位是湯之敏,經濟系第三年博士生;第二位是孫學軍,英語系第二年博士生;第三位是吳俊仲,工程系第三年博士生;第四位是季麟揚,社區醫學第一年碩士生。(掌聲) 在我左手邊的是反方复旦大學隊的代表。第一位是姜丰,中文系中國語言文學研究生二年級;第二位是季翔,法律系二年級;第三位是嚴嘉,法律系四年級;第四位是蔣昌建,國際政治系碩士班三年級。(掌聲) 今晚我們的評判團也有五位。他們是鐘志邦博士,鐘博士是三一神學院研究院主任;(掌聲)第二位是許廷芳律師,許先生是新加坡廣播局董事;(掌聲)第三位是郭寶琨先生,郭先生是實踐表演藝術中心藝術總監;(掌聲)第四位是魏維賢博士,魏博士是南洋藝術學院名譽院長;(掌聲)第五位是張夏煒先生,他是國家藝術理事會資源及公關處處長。(掌聲) 今晚我們的這個辯論和大家都是有關系的,那就是“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反方的立場是“溫飽不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雙方的立場是抽簽決定的。現在我宣布“1993年國際大專辯論會”第四場正式開始。首先請正方第一位代表湯之敏同學表明觀點和發言。時間三分鐘。(掌聲) 湯之敏:各位好!今晚的論題是“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溫飽是人最基本的衣食需要,而談道德是指推行道德。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就是說,我們不能脫离溫飽而空談道德。 什么是道德?有人說,道德是判斷是非好坏的价值標准。我問對方同學,要判斷是非好坏的基礎到底是什么?歸根到底是看這個事物符合不符合人的需要。而我再問對方同學,人要生存,最起碼最基本的需要是什么?就是溫飽。那么我再來問對方同學,假如我們談一种道德,其結果使大家溫飽都不能保證,我們還要不要這种道德?當然不要。所以,我們說,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 什么是道德?有人說,道德是人的行為准則。我問對方同學,人們定出行為准則是干什么的?定出行為准則,是為了滿足人們的需要。我再問對方同學,人要生存,最基本、最起碼的需要是什么?就是溫飽。讓我再來問對方同學,假如我們定出一种行為准則,結果是大家的溫飽都不能保證,找還要不要這种行為准則?當然不要。所以說,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 饑寒時,能不能脫离溫飽而空談道德?當然不能。我問大家,對饑寒的人,我們最應該做的是什么?我們最應該做的是讓他們解除饑寒。所以此時,我們最應該講的,是能夠幫助他們求得溫飽的道德。饑寒的人最愛听的是什么?是能夠幫助他們解除饑寒的道理,而不是脫离他們生活實際的空洞說教。如果你談道德連溫飽都不能保證,談道德就不可能推行成功。所以我們說,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 歷史上,伯夷、叔齊恥食周粟,宁肯餓死。在那時,溫飽是否就不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當然不是。伯夷、叔齊可算是仁人志士了,仁人志士的道德能不能示范推廣,姑且不論,我問大家,仁人志士一生奮斗,為的是什么?為的是救天下。讓我再問大家,天下人要生存,最基本、最起碼的需要是什么?就是溫飽。讓我再來問大家,要是仁人志士一生奮斗,結果是天下人的溫飽都沒有保證,他們還會不會這樣做?不會。他們這樣做還有沒有意思?沒有意思。所以我們說,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謝謝。(掌聲) 主席:謝謝湯之敏同學。接下來我們請反方第一位代表姜丰同學表明觀點,時間也是三分鐘。(掌聲) 姜丰:謝謝主席,謝謝各位。剛才,對方辯友把溫飽放到了壓倒一切的位置,還問了我們很多問題。我要告訴對方辯友的是,比溫飽更重要的是道德。人活著不僅僅是為了吃飯。 我方認為,溫飽不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有理性的人類存在,才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只要有理性的人類存在,在任何情況下都能談道德。走向溫飽的過程當中,尤其應該談道德。 第一,溫飽絕不是談道德的先決條件。古往今來,沒有解決衣食之困的社會比比皆是,都不談道德了嗎?今天,在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埃塞俄比亞就不要談道德了嗎?在國困民乏、戰火連綿的索馬里就不要談道德了嗎?古語說,“人無好惡是非之心,非人也。”人有理性,能夠談道德,這正是人和動物的區別所在。無論是饑寒交迫還是丰衣足食,無論是金玉滿堂還是家徒四壁,人都能夠而且應該談道德。 第二,道德是調節人們行為的規范,由社會輿論和良心加以支持。眾所周知,談道德實際包括個人修養、社會弘揚和政府倡導三層含義。我們從個人看,有衣食之困但仍然堅持其品德修養的例子,實在是不胜枚舉。孔老夫子的好學生顏回,他只有一簞食,一瓢飲,不仍然“言忠信、行篤敬”嗎?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的時候,他還是想著“安得廣廈千万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嗎?說到政府,新加坡也曾經篳路藍縷。李光耀先生就告誡國人:我們一無所有,除了我們自己。他強調道德是使競爭力胜人一籌的重要因素。試想,如果沒政府倡導美德,新加坡哪里有今天的繁榮昌盛、國富民強呢? 第三,所謂必要條件,從邏輯上看,也就是“有之不必然,天之必不然”的意思。因此,對于今天的辯題,我方只需論證沒有溫飽也能談道德。而對方要論證的是,沒有溫飽,就絕對不能談道德。而這一點對方一辯恰恰沒有自圓其說。 雨果說過,“善良的道德是社會的基礎。”道德是石,敲出希望之火;道德是火,點燃生命之燈;道德是燈,照亮人類之路;道德是路,引我們走向燦爛的明天。 以上我主要從邏輯上闡發了我方的觀點。接下來我方辯友還將從理論、事實、价值三方面進一步闡述我方觀點。謝謝各位。(長時間掌聲) 主席:謝謝姜丰同學。接下來我們再听听正方第二位代表孫學軍同學的發言,時間也是三分鐘。(掌聲) 孫學軍:對方同學剛才說,溫飽比道德更重要。她還說,人活著不僅僅是為了吃飯。但我們大家都知道,不吃飯,我們怎么活著?不活著,我們怎么談道德?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 溫飽和道德這個問題是不能簡單化的問題。這不僅包括達到溫飽后談道德的問題,它還包括在達到溫飽之前、處在溫飽的不同層次上談道德。在達到溫飽后談道德是天經地義、不言自明的事實。但在溫飽前,如何處理好溫飽与道德之間的關系,如何處理好經濟建設与道德建設之間的關系,這才是我們今天要談的問題,也是人們所關注的問題。而對方恰恰忽略了這個問題。 大家都知道,溫飽是人類生存最基本最必需的條件。人類社會要繁衍、要發展,它必須有足夠的經濟實力來維持人民的生存。所以我們講道德的時候,不能脫离人民的溫飽。對方似乎在講,一個社會只要有了道德,經濟社會自然而然就會上去,只要有道德,大家的肚子就填飽了。這很可笑。這是一個天真的幻想。我方承認道德對于一個社會的重要性。但我們更深切地体會到溫飽對于每一個人与每一個社會要生存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所以我們提出,談道德不能与溫飽相脫离。 建設一個國家就像培養一個孩子。我們都知道教育孩子的重要性,要教育孩子遵守社會道德規范,要教育孩子好好做人。但是,如果我們不給孩子吃飯,是會出現一個什么樣的后果呢?我們在教育孩子吃飯,是會出現一個什么樣的后果呢?我們在教育孩子的同時,如果不對他進行教育,那么我們作為父母的過失就不是更大了嗎?從現實看,一個國家只要堅持道德与溫飽不可分割,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對方從中國大陸來,對中國十几年來的經濟變化所取得的成績,一定是感触頗深。世界上對這個問題很是有目共睹。這些成績都是在中國政府堅持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兩手抓的情況下所取得的。如果中國政府還像過去一樣,像文革時期一樣,只顧道德建設,而不講經濟的話,那么我們就很難想象中國會取得現在這樣的成績。謝謝大家。(掌聲) 主席:謝謝孫學軍同學。接下來我們請反方第二位代表季翔同學發言。時間三分鐘。(掌聲) 季翔:謝謝主席,各位好!吃飯是為了活著,但是人活著就是為了吃飯嗎?我再次提醒對方辯友,你們今天所要論證的是沒有溫飽就絕對不能談道德。不管這种道德是保證溫飽的道德還是保證不了溫飽的道德。既然對方還沒有從邏輯上理解我方觀點,我就進一步從理論上進行闡述。 第一,道德是隨著人類的誕生而出現的。有了理性的人,有了人際關系,就有了道德規范。所以,不管人類處在哪一個階段上,談道德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應該的。《禮記·禮運篇》中記載的“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不正是中國遠古時代道德狀況的生動寫照。而《圣經·舊約》里亞當和夏娃偷食禁果和原罪的傳說,不也表明了道德的最早起源嗎?有關貧困中人們談道德的文化學和人類學的證据在大英博物館里是汗牛充棟的。想必對方對此也了如指掌吧。 第二,從本質上看,道德是一個社會歷史范疇。盡管在溫飽的情況下可能給談道德提供一些方便,但這絕不是必要條件。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和文化背景下人們都在談道德。達爾文在其環球旅行中發現,南非的布希曼人,即使快餓死了,也不會獨吞發現的一條小魚,而是要与族人分享。他們有溫飽嗎?沒有。他們談道德嗎?當然談。正如我們不能超出自己的皮膚一樣,人類也不能超出乃至擺脫道德。人類談道德,在貧困時有貧困的談法,在溫飽時有溫飽的路數。談道德,既可以坐而論道,也可以言傳身教,甚至特立獨行。千万不可一葉障百,不見泰山。 第三,從功能和目的上看,道德用以協調人際關系,達到至善的人生境界。道德,自古洎今,目的是“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像對方所堅持的那樣,在溫飽之前都不能談道德,都不去談道德,而是用牙齒和爪子橫決天下的話,那么人類恐怕早就銷聲匿跡于洪荒蠻陌之中了,又何來我們今天在這里辯論什么道德問題呢? 最后,奉勸對方辯友,不要對大量事實听而不聞,也不要對人類的歷史視而不見。請對方舉出實例,哪怕一個:人類在何時、何地、何种情況下一點道德都不談呢?謝謝。(掌聲) 主席:謝謝季翔同學。讓我們听听正方第三位代表吳俊仲同學怎么反駁。(掌聲) 吳俊仲:各位好!關于今天的辯題,我方的定義跟對方的定義不一樣。但是對方沒有針對我方的定義作出答复,只一廂情愿地在對方的定義上加強發揮而已。我們比較一下雙方的定義又有什么不同。 首先對溫飽,我們提出的溫飽是相對溫飽的概念,所講的饑寒只是指社會一般人、中產階級的人的饑寒的定義,并不是對方講的那個饑寒。所以我們并沒有承認對方的定義。如果照這個定義來講,饑寒是什么樣的呢?根据生物學的研究,長期饑寒,熱量不足以維持生命,就會發生突變,甚至死亡。對方舉出新加坡的例子。新加坡在發展的時候,是饑寒的嗎?大家都沒有飯吃嗎? 其次,談到道德,道德是大家都能實踐的規范。 大家都不能夠實踐的規范,不叫做道德。對方只舉出圣人英雄的例子。正因為大家都做不到,所以大家都贊揚他,這是一种超道德的行為,這不是道德。(掌聲)譬如說,一個醫生冒著生命的危險,到瘟疫橫行的地區去行醫,大家贊美他。但是另外一個醫生不去,大家會用道德譴責他嗎?不會。所以,道德不是超道德,對方定義錯誤。(笑)如果那是道德的話,大家不要在這里辯論,不要在這里听辯論,大家去索馬里亞。(笑)關于道德的起源,第一,先有社會,在資源制度悉有的情形下才會產生道德。如果十個人在沙漠中,只有一塊面包,那可能產生道德嗎?大家搶都來不及。 道德是這樣產生的,必須資源、制度悉有。資源要有,而且你分配后要達到溫飽,才能產生道德,分配后不能達到溫飽,也不會產生道德,這是人類學的研究。從道德跟溫飽的邏輯關系看,人的溫飽需求是与生俱來的,但是道德的產生是人類形成社會之后才產生的。道德的目的是維持社會的和諧,所以在人生存的前提下,才有社會,才能談道德,才能談道德和諧。所以談道德必須以溫飽為前提。在我方的定義來看,我們談道德不能脫离溫飽。如果在衣食充足的情景之下,在路上看中學生募款,我可以捐出身上的零錢給他,但是我不能把我身上所有的錢、我的全部收入給他。因為考慮我的收入,我做得到的就是這些。如果再考慮一個饑寒的情形,一個小孩子衣衫襤褸,吃不飽,偷了我一塊面包,我會用道德譴責他嗎?不會。所以我方說:人的生存和溫飽是他的全部需要。你不能用社會的需要去剝奪他就那么一點點生存和溫飽。人一生只有一次,你不能用社會逼人。假如我們現在十個人投票,贊成說將對方的第三辯的財富充公,來滿足大家的需要。(笑)這是公認的,這樣是對的嗎?(鈴響)謝謝。 主席:謝謝吳俊仲同學。接下來,我們再听听反方第三位代表嚴嘉同學怎么反駁,時間三分鐘。(掌聲) 嚴嘉:謝謝主席,各位好。如果我的財產充公,能夠為很多的人民謀福利的話,那我想,我會選擇這樣做的,因為人要做有道德的人。(掌聲)今天為什么我方觀點跟對方會出現定義上如此大的差別呢?是因為對方辯友將溫飽這個衣溫食飽的概念混同于了生存。 如果照此辦理的話,這個世界上就不存在不溫飽的人了,因為他們都不生存不活著了。(掌聲)但是世界上還有很多不溫飽的人存在啊。下面我從事實的角度進一步論述我方觀點。 第一,在貧困的情況下,完全可以談道德。魯哀公六年,孔子和他的眾學生“在陳絕糧”,困境之下,孔子是否就不談道德了呢?不!孔子對子路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其實,在中國歷史數千年的流變過程中,從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到北海牧羊的蘇武,從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到拒斥嗟來之食的朱自清,眾多的志士仁人無不以其言行甚至生命,駁斥了認為只有在溫飽過后才能談道德的“腸胃決定論”。二次大戰的時候,面對法西斯的瘋狂空襲,英國民眾也并沒有放棄他們講求道德的紳士傳統。熱愛祖國、伸張正義的信念使得眾多尚處在不溫不飽狀態下的英國民眾們頑強抗爭著。面對著這些貧寒但是高貴的靈魂,來自英國的對方辯友難道還要告訴我們“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嗎? 第二,即使溫飽了,富足了,道德水准也并不會自然而然地就得到提高,有時候甚至會倒退。中國就有句古話,叫做“飽暖思淫欲”,而古巴比倫王國、羅馬帝國的由盛及衰,正是由于其舉國上下,不重視道德修養与道德教化、物欲橫流的惡果。日本可以算是富甲天下了吧?但是政壇丑聞卻不絕于耳。 竹下登被賄賂蹬下了台,宇野宗佑被美色誘下了水,而金丸信呢,終究未能取信于民。(掌聲) 第三,對于尚未實現溫飽的社會來說,談道德不僅僅應該、可能,而且尤為重要,馬克斯·韋伯的新教倫理与資本主義的理論,杜維明先生的新儒學与工業東亞的闡述,無不表明了道德在社會發展中巨大的不可替代的推進作用。在經濟資源愈是匱乏的時候,良心和社會輿論就愈是應該而且可能承擔它們的責任。歷史和現實都已經昭示了我們(鈴響),謝謝。(掌聲) 主席:謝謝嚴嘉同學。現在是他們正面交鋒大展辯才的時候。在自由辯論開始之前,先讓我提醒雙方代表,你們每隊各有四分鐘發言時間,正方同學必須先發言。好,現在自由辯論正式開始。 季麟揚:我先請問反方同學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固然是圣人。請問,在座的四位有几個人做得到?在各位的复旦大學里面有多少人做得到?如果只有少數人做得到,這樣能算是這种道德在社會上得到推行了嗎?第二個問題,我們李光耀總統當初在推行道德建設的時候,是不是也同樣發展了經濟建設,不然哪會有今天丰衣足食的新加坡社會。請不要回避這個問題。第三個問題,請教對方二辯,您引《禮記·禮運篇》上面”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請問“皆有所養”是溫飽還是道德?請回答。 蔣昌建:首先指出對方一個常識性錯誤:李光耀是總理而不是總統。(掌聲、笑聲)我方認為“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我請問對方一個問題:貧困的社會中有沒有道德?(掌聲) 吳俊仲:我請問對方一個問題,又饑又寒的小孩子偷你一塊面包,你會用道德懲罰他嗎? 季翔:難道法律中就沒有道德觀念嗎?(掌聲) 孫學軍:對方三辯提出的問題從邏輯看,好像是說越窮道德就越好,有這個可能。但我認為這是一种虛偽的表現:讓窮人去窮吧,可是我可以說你好。這樣你就不用掏腰包去幫助他解決溫飽了。這是一個很方便的虛偽做法。(掌聲) 嚴嘉:“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歐陽修、笛卡爾和范仲淹,哪一個不是在貧困中培養起他們的高尚的道德呢?(掌聲) 吳俊仲:我方認為,溫飽,你要求他談道德就是我吃得飽飽的,對方餓得很慘,但是大家為我好,這有什么不好呢?這种觀念是錯的。其次,法律不是道德。法律規定了离婚,离婚是道德的嗎?法律可以規定公司破產,公司可以破產嗎?所以法律不是道德,它是代表最低的道德水平加上風俗習慣及強制力的。法律等于道德是蘇格拉底那時候的觀點,對方有兩位學法律的應該知道。謝謝。 季翔:法律中難道沒有道德觀念嗎?從《漢謨拉比法典》到《大清律例》,從宋《刑統》到《權利法案》,請對方告訴我哪一部法律中不包含道德觀念?(掌聲)孫學軍:我們這位同學已經告訴你了,法律所規范的道德是最低層的道德。暫且不提這個問題,請問,對方剛才說了英國民眾在二次大戰中發揚道德精神,但是要知道,英國當時所處的社會在資本主義國家中所處的經濟地位是世界上領先的,而且据最近的資料表明,二戰中英國人民的溫飽程度是有史以來沒有過的,營養价值在當時食物平均分配制度下是最好的。因此你不能通過這個問題來否認它是在溫飽程度上講道德的。 嚴嘉:《邱吉爾傳》告訴我們,那時候好多窮人是怎么去填飽自己肚子的呢?是去排隊買鳥食,還買不到啊峯𡺤掌聲) 季麟揚:對方同學一直回避一個問題,你們總是舉仁人志士的超道德行為,告訴我們社會上每一個人都做得到。請問對方,你們認為今天在座的各位,包括你我在內,有几個人做得到顏回一簞食、一瓢飲?有几個人是歐陽修?有几個人是笛卡爾?有几個人是范仲淹? 姜丰:既然對方辯友不喜歡談仁人志士,那我們談談普通人。剛才對方三辯講到一個小孩子的例子,那我問對方辯友:如果在你吃不飽的情況下,你就不談道德了嗎?(掌聲) 吳俊仲:對方是基于道德已經在心里的概念,你設身處地想,你餓得什么都沒有了,你要談道德,這是人道的嗎?這公平嗎?謝謝。 蔣昌建:對方認為,教唆一個人追求溫飽這就是最道德的。我們教唆一個貧寒的人去搶麥當勞,看樣子是最道德的嘍! 孫學軍:但我們的這個同學可以在他饑寒的時候幫助他,但是如果他身上什么東西都沒有,他怎么去幫助呢?我們講問題要講究功效,要做到任何事情都要從結果考慮。如果他根本就達不到什么功效,他何必做這件事情呢? 季翔:我方從來不反對溫飽時也能夠談道德。但是今天對方講道德,就因為你十年前吃過一碗“莫莫咂咂”(注:馬來西亞流行的一种食品)嗎?(笑聲、掌聲) 吳俊仲:對方一直回避這樣的問題:超道德行為到底是不是道德行為?請對方回答。 嚴嘉:超道德當然不是道德。但如果按照對方的邏輯,那么裴多斐的《自由与愛情》詩大概就得改成:“愛情誠可貴,自由价更高,若為溫飽故,二者皆可拋”了。(長時間掌聲) 孫學軍:難道我們能不顧溫飽而只談道德嗎?請回答這個問題。 蔣昌建:對方還沒有論證如果溫而不飽該怎么樣?減肥小姐可謂是溫而不飽,那這個減肥中心不是按照對方的邏輯要變成拳擊場了嗎?(掌聲)吳俊仲:對方已承認超道德行為不是道德,對方所有的論證与道德論證都已證明是錯誤的。減肥中心那里是溫飽的,對方理解錯誤。謝謝。(笑聲) 姜丰:對方講的無非是溫飽也能談道德。這一點我們什么時候反對過了?問題是對方所要論證的是沒有溫飽就絕對不能談道德。請對方舉例說明,哪怕是一個,人類社會在何時、何地、何种情況下一點道德都不談。 孫學軍:請對方不要搞錯。我方在一開始就說,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是指我們談道德不能夠脫离溫飽,對方能夠對這個問題作出批評嗎? 蔣昌建:任何理論應用到任何一個歷史時期,比解一個一次方程都簡單。請對方不要回避我們的問題,舉出你們的實例來。 吳俊仲:我方的論點對方沒有任何批駁,所以我方的定義已經成立了。(哄笑聲)其次,對方的解釋依然是在饑寒的情形你可以對他進行道德要求,這可以嗎?請回答。 季翔:你的論點不是自己說成立就成立了,不然還要評判干什么?(全場大笑,掌聲)吳俊仲:對方沒有任何攻擊,難道就可以不成立嗎?沒有攻擊,我就失敗了嗎? 姜丰:就是因為對方可攻擊的地方太多了,我們攻擊不過來了啊。(笑聲)(正方鈴響) 主席:(反方)請繼續。 蔣昌建:對方把溫飽等于生存的話,我們說人類社會一開始就處于饑寒狀態,那么按照對方的邏輯的話,人類社會早就不存在了,你我之間恐怕不是在這里辯論了,而是在哪個陰曹地府里展開了。 嚴嘉:本該修身養性的和尚尼姑們如果信奉的都是“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的話,那恐怕是煉不成什么正果的。(笑,掌聲) 季翔:世界上不是缺少道德,只是缺少發現道德的眼睛。莎士比亞早就告誡英國人:“如果喪失天良,即使用鋼盔鐵甲包裝起來,也是赤身裸体的。” 姜丰:荀子早就說過:“爭則亂,亂則窮,”所以我們走向溫飽的過程當中,更要談道德,否則不就是越走越窮,什么時候才能達到溫飽呢? 蔣昌建:對方認為貧困向溫飽的追求過程當中,可以不談道德,這就告訴我們一個所謂基本的理論,就是:天下大亂,才能達到天下大飽。(笑聲) 嚴嘉:如果這樣的話,恐怕不是“爭則亂,亂則窮。”而是“爭則亂,亂則飽”了。(笑聲) 季翔:我方從來就不否認談道德和溫飽有關系,但關鍵是這個關系是什么,是談了道德才能溫飽呀。 姜丰:對方辯友一直是“坐飛机扔炸彈——空對空”,講來講去,我問了那么多遍,他們也沒有給我們舉出一個實例來。 蔣昌建:對方辯友回答我方問題,向來不是“小巷里面抬竹杆——直來直去”,而是拐彎抹角。我想在座的有一位神學的教師,他一定知道弘一法師在修煉的時候,可謂是不溫不飽,(鈴響)但他還不是“佛心常清靜,無處染塵埃”嗎? 主席:對不起,時間到。非常精彩的自由辯論。經過了這個刀來劍往,字字珠璣的自由辯論之后,我們請反方第四位代表蔣昌建同學總結陳詞,時間是4分鐘。(掌聲) 蔣昌建:謝謝主席,謝謝各位。經過剛才一番的唇槍舌劍,我的肚子的确有些餓了,但是我仍然要把道德問題談清楚。(笑聲、掌聲) 下面我總結對方的几個基本錯誤。犯的第一個錯誤就是:“李代桃僵”,對方用溫飽過來代替溫飽,用溫飽等同于生存來构建他們的立論基礎。這顯然是錯誤的。對方犯的第二個錯誤就是:“揚湯止沸”,認為一個貧寒的人只要教唆他追求溫飽就可以了,從來不問用什么手段,我剛才已經說過,如果到麥當勞里面打砸搶的話,這難道就能合法地追求到溫飽了嗎?這顯然又是荒謬的。對方犯的第三個錯誤就是:“避實就虛”,對方始終告訴我們溫飽能夠給談道德提供更好的條件,但是沒有說不溫飽的情況下絕對不能談道德。對方犯的第四個錯誤就是:“指鹿為馬”,把談道德与談道德的效果混為一談。對方今天的論點可謂是云山霧罩,讓我們一頭霧水,不知所云。相反,今天我們已經從邏輯、理論、事實上論證了,只要基于理性的人類存在就能夠談道德。下面我主要從价值層面論述我方的立場。 第一,談道德是基于理性的人。只要人類存在著,就能夠談道德。“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人類之所以不同于動物的一個重要的標志就是人能夠基于自身的理性而談道德。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不以溫飽為基本前提而談道德,恰恰顯示了人類理性的偉大和崇高。 第二,談道德是基于社會整体發展的价值選擇。 人類如果想求得生存和發展就要談道德。否則必然導致人類歷史生活的毀滅。群体統一的行動是社會生存下去的基本方式。而統一的行動是要以談道德為前提。只有在社會生活中談道德,才能保證社會的相對的穩定和有序,才能賦予整体人類活動的价值內涵。這是談道德被歷史和經驗證明了的社會意義。 第三,談道德是基于人們擺脫貧困的熱望。我們今天在這里不僅要談道德的理念,更要談在現實社會當中的人類該何去何從。環顧當今的世界,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人們成千上万,他們怎么辦?不談道德了嗎?對方能夠設想一下,在紛爭四起的社會條件下,喪失人倫能夠促成繁榮富強嗎?相互殘殺的鮮血能夠澆灌出溫飽的果實嗎?顯然不能。“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越是貧困向人類發出強烈挑戰的時候,就更要談道德。(嘟) 第四,當人類邁向未來世紀的時候,更要基于人的理性來談道德。當今的世界,環境、人口、饑餓、戰爭等等的問題都存在于貧困的國家和地區當中,他們不談道德了嗎?不談的話會給人類帶來什么樣的命運呢?從羅爾斯到唐君毅,又有哪個倫理學家不告訴我們要呼喚人的道德感与責任感呢?我們、你們和他們難道還要讓自己的心智像風、像雨,以對道德的沉默來拯救這個越發脆弱的星球嗎?談到這里,我不由得想起一百多年前生活在哥尼斯堡的一位叫康德的老人說過的一句話:“這個世界唯有兩樣東西能讓我們的心靈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一是我們內心崇高的道德法則!”謝謝各位!(長時間掌聲) 主席:謝謝蔣昌建同學的總結陳詞。最后我們請正方第四位代表季麟揚同學總結陳詞,時間也是4分鐘。(掌聲) 季麟揚:主席、各位評審教師、對方辯友以及各位觀眾朋友,大家好!我想對方一再地提到在饑寒的時候也能談道德。但是請注意在這個時候,您所談的道德不能夠幫人馬上解除饑寒,您還能夠談這個道德嗎?您現在肚子餓了,您還可以坐在這邊繼續談,那是因為您已經吃過晚飯了。晚飯沒吃也沒關系,下餐還有得吃,這不叫饑寒哪!這您還是有溫飽的。如果您已經三年五年長期處于饑寒之下,今天您哪有這個身份、地位和心情坐在這個台上跟我們大談道德呢?無論道德是判斷是非善惡的標准,或者是社會大多數人所接受的行為准則,今天我們要談道德必須承認在人類生存的條件下談才有意義,而人類求生存最基本最起碼的需要是什么?就是溫飽。溫飽确實是人類為求個体的生存,為延續种族的生命而最基本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我們看溫飽的時候,必須了解溫飽是一种連續的變量。也就是說,從三餐不濟到丰衣足食之間,有許多層次的溫飽。對方同學借助于簡單的二分法,將天下人分為有溫飽、沒溫飽;有道德、沒道德。 這么簡單的分法怎么能把道德和溫飽的關系講清楚呢?所以我們建議,要檢驗道德和溫飽的關系就必須了解道德与溫飽是一個連續的變量。我們必須看他們相互之間變化的趨勢以及相對的關系。我方剛才已經充分論證了。我們社會要談道德就是要使一項道德能夠在社會上推行成功,道德不能實現光談有什么用呢?您饑餓的時候很想談道德,但是您做不到啊。那么這個時候,我方的論點主要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說。 第一,我們從邏輯關系看,人的溫飽需求是与生俱來的,一個小娃娃剛生下來,他就想吃想要有溫暖,但是人的道德是人類社會形成之后才產生的,而道德的目的呢,也是為了維持這個社會的和諧,所以如果人都不在了,那還怎么談道德呢?所以談道德就不能离開溫飽這個前提。 第二,從政府施政的角度來看,我們認為道德建設當然是重要的,也唯是因為我們要把道德建設建筑在堅固的磐石之上,所以我們主張道德的提倡必須与經濟建設雙管齊下才能相得益彰,否則只是一廂情愿地希望三餐不濟,衣衫襤褸的人民表現出高尚的道德,恐怕不切實際。 第三,對于饑寒的人,我們也認為他們應該也可以談道德,但是我們捫心自問、將心比心,這個時候,我們能夠談的道德更應是能幫他們解除饑寒再進一步過上好日子的道德,從這個角度看,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嘟) 最后,讓我們從整個人類需要繁榮發展的最高原則來看,少數人或許為了個人的理念可以鄙視甚至放棄溫飽這個最基本的要求,但是整個社會是不可能也不應該接受這樣一种理念。在歷史上也從來沒有一個社會的大多數人能夠像現實顏回那樣仁人志士舍己為人的高尚道德,那是一种超道德的行為,并不能夠被視為已經被大多數人接受的道德。所以綜合以上的論述,對方一直在強調少數人可以做到的道德,但是那并不是我們社會的道德,所以從我們社會的觀點來看,無論是從政府施政的角度、無論是從邏輯關系、無論是從饑寒人所需要的道德,或者是從整個人類繁榮發展的趨勢……(鈴響)謝謝!(掌聲) 主席:謝謝季同學。“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究竟在面包和道德之間要怎么選擇呢?讓評判先生們去決定吧。 (休息,評判團評決) 主席:在成績揭曉之前,先讓我們邀請評判團代表鐘志邦博士給我們分析今晚的賽情,鐘博士請。(掌聲) 鐘志邦:主席、正反兩方的隊員、各位觀眾:我現在是代表今晚的評判團在這里做一個非常簡單的評論。我們今天晚上的辯題是,正方:“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反方:“溫飽不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這個論題在表面看起來是非常平衡的,因此論題本身并沒有對任何一方特別有利、或者有弊。 正方在開始的時候,第一位隊員气勢龐大,非常肯定,非常有把握的,好像連珠炮那樣自問自答,一直以一些机要的問題要對方來回應(笑聲),非常有效,非常有說服力,可惜這個气勢,這种非常難得的辯論技巧并沒有在整個辯論過程當中持續下去,而正方從開始到末了實際上并沒有否定道德對人類社會的重要性,他們只不過是在重复地強調說我們不能离開溫飽而空談道德,這一點對反方來說并不容易回應,意思就是說正方一直在強調溫飽和道德的關系是先后次序的問題,溫飽是先決條件,先溫飽而后談道德才有意義。 正方也非常有力地反駁了反方一個論點,反方引證了歷史不少的事件和人物說明歷代以來有不少偉大的人格是在不溫飽的情況下建立起來的,這是反方的很重要的論點,但正方在回答的時候說:的确有不少這樣的人,但是這些人,道德崇高的人,在不溫飽的情況之下建立起人格的人,畢竟還是屬于少數的,因此不能夠變成普遍性。從這個角度來看,正方也許有一個弱點,就是在辯論當中沒有很有效地重复地把這個溫飽和生存分清楚,這使得反方有机可乘。 反方一開始的時候就問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第一位隊員說,歷代以來不是有很多社會達不到溫飽嗎,這是否意味著這些不溫飽社會的人就不談道德了呢?當然歷史的見證對他們有利,這一點使得正方不容易反駁。反方也在整個辯論過程當中沒有否定溫飽的重要性。他們只是強調——重复地強調:溫飽不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那就是說人類在還沒有達到溫飽的情況之下還是可以談道德的,并且必須繼續談下去。反方也舉了不少例子,剛才已經說過了,歷代以來的确有不少人是在很坏的情況之下——不溫飽的情況之下——建立起非常崇高的道德人格的,并且反方第一位同學還引用雨果的話說:“善良的道德是社會的基礎。”反方始終以道德為前提,認為只有道德才能夠真正使社會安定,并且給予社會以內容,因為這樣最終才能保證人的溫飽。反方也非常有力地引用了古代的羅馬帝國以及現代的日本的例子說明了人在溫飽了以后是可以走向道德淪喪的道路的。在辯論技巧這方面,風度和幽默感這些方面,我們發現有好几位隊員都有相當突出的表現,引經据典、上下古今、妙語如珠、出口成章,(笑聲)使得我們真是招架都來不及。在整隊的組織、合作和配合這方面,我們很明顯地看出反方的确比較強。 最后有關今晚在這八位隊員當中有比較突出表現的,我們一致認為反方的第四位蔣昌建同學以及反方的第三位嚴嘉同學有很好的表現。(長時間掌聲)正方呢,我們認為,剛才也提到了,第一位湯之敏同學,他開場的表現非常突出,如果他以及其他三位隊友都能夠這樣持續下去,今晚的情況可能不大相同。(笑聲、掌聲)總的來說,我們評判團認為今晚上辯論的水平很高,我感覺到非常欣慰。現在我就把評決的宣告交給主席。 主席:謝謝鐘博士。(掌聲)現在宣布今天晚上的成績。評判團經過慎重考慮之后一致同意:反方复旦大學獲胜!(長時間熱烈掌聲)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