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公主在与隋使的愛恨面前舉棋不定,安遂迦勸道:“隋人通過長孫晟 的利舌分割了我們,我們也要借他的頭顱重新聯合起來。” 一個擁有四十万精騎橫跨歐亞的大國,沒經過一場真正的消耗戰,便俯首向隋朝稱臣,這就是長孫晟為隋室立下的不世之功。楊堅喜出望外,甚至對虞慶則私自与突厥通婚也不深究,還將他由從二品的尚書右仆射超升為從一品的上柱國,晉封為魯國公,余勳轉授次子,虞義也封為彭城郡公。至于長孫晟的封賞,在議封時,好長時間無人提起。后來還是左仆射高熲首先打破了沉默的局面。 “這長孫晟……” 高熲才說了半句,就把下半截的話咽下去,低下頭來以掩飾一時的慌亂。 倒是楊堅意識到一向老成持重的高熲可能胸中有了點子,俯身問道: “長孫晟如何?” “臣以為長孫晟理應封賞。” 楊堅兩道眉毛皺成一線,虞慶則雙眼直盯高熲,生怕此人會說出這回出使突厥的真相。厚道的蘇威為高熲擔心而微微顫抖,唯獨李德林冷靜地觀察場上各人的反應,卻又裝出什么都看不見的神情。 “臣以為長孫晟應授儀同三司,左勳衛車騎將軍!” 高熲壯起膽子說了出來。 楊堅的一線眉重又展開,會心地微笑了。心想:這個王八羔子最能明白朕心底的話。 虞慶則也會心地微笑了,覺得這個同僚倒善于顧全大家的面子。 蘇威也微笑了,覺得自己擔心是太多余了。 只是,長孫晟本來就是車騎將軍,因何高熲還建議要授車騎將軍?至于儀同三司,也与車騎將軍同屬五品,何必再添一個毫無意義的勳職呢?他弄不清楚,到底高熲是糊涂呢,還是故作糊涂? 李德林也微笑了,因為他知道了很多很多。 就這樣隋室真的授長孫晟儀同三司、左勳衛車騎將軍,也就是說,他沒有升級,仍然是個五品官。盡管長孫氏家族,以及高雅賢對此頗為怏怏,但長孫晟仍不介意。他堅信:把他從芸芸眾生中提拔起來并加以重用的楊堅,是個少有的明君,絕然不會無視其赫赫功績的。 他再次上表。在表中詳盡地剖析了突厥稱臣后的局勢,并從中引出兩族和睦久安的對策。可是這份表章宛如石沉大海。 楊堅高興得有點忘乎所以,不能細察長孫晟表中的玄旨,僅一覽置之。他正忙于在大興殿賜宴突厥、契丹、奚、習的大使。過去外賓席上,達頭的使者居上首,次為阿波可汗的使者,再次為契丹、奚、習的使者,最后才是沙缽略的使者;這回一反常例,沙缽略的使者——安遂迦,一下子躍居上席,這使其他的使者都感到不平。 安遂迦席間注意了這一變化。他發現沙缽略可汗對隋忍辱負重的策略稍加改造,便可成為重新聯合達頭、阿波譜可汗的酵母,甚至可以更快地复興突厥。 安遂迦回到突厥汗庭時,沙缽略可汗正處于未曾有過的困境:西方的阿波可汗統率達頭、貪汗兩家的武裝以及自家的部屬約二十万騎兵,大舉東征;北方鐵勒族的四個部落親附阿波可汗,也興六万之師南犯,与阿波配合行動;東方的契丹也聯合奚、習兩酋長國,計有五万步騎,拔寨西征,与阿波、鐵勒形成合擊圍殲之勢。都斤鎮的大可汗庭正危在旦夕。沙缽略一見安遂迦便慍怒道: “上回你极力主張与達頭、阿波、貪汗聯合,如今他們果然聯合來了;但不是同我議和,而是要消滅我們。不看相互之間裂痕深淺,奢談聯合,只會慢我軍心!” “裂痕雖深,既然是從一個整体裂開的,便有指望重新彌補過來。” 沙缽略一揮手,斷然說道: “算了,別再紙上談兵了。眼前要緊的是要考慮擺脫被人圍殲的局面!” 可汗說完,一甩手走開了。安遂迦一急,猛地跪下來,緊緊的扯住沙缽略的后襟: “可汗!難道我們就不能把擺脫眼前的窘境,同將來的進取加以通盤考慮嗎?” 安遂迦見沙缽略又要走開,更急了。 “可汗!當年你就是忍不住一時气怒,不顧將來的惡果,不听勸阻,一憤之下,揮師偷襲阿波,絕人之路,才導致三可汗的叛离,造成今日的困境……” “你……” 沙缽略猛一轉身,眼中迸射著怒火,長久地逼視安遂迦,顫抖的手在摸索劍柄。 安遂迦毫無懼色,但十分絕望,低聲說: “請可汗三思,如果臣講的不是實情,你就給臣一刀!” 沙缽略眼中怒火收斂了,但右手仍然按劍,厲聲道: “說吧!” “擺脫危局不難。我們可拔寨撤出都斤鎮,將汗庭移駐白道川內,讓他們三家兵馬扑空。縱然他們追蹤而來,也是疲憊之師。而白道川形勢險要,我軍以逸待勞,進可以攻,退可以守,万無一失。” “可是白道川為我与隋室共有,隋將李廣達如今還屯兵陰山,扼住白道川南面咽喉,万一与阿波可汗合力,白道川豈不成為我等葬身之地?” “可汗放心,隋廷不僅會允許我們寄居白道川,他們還會派兵協助我們破敵!” “難以置信。” 沙缽略不住地搖頭。 “這兩件事包在臣身上,請可汗再讓臣走一趟長安。” “等你長安回來,我們已困死都斤了!” “臣的意思是,可汗不妨先向白道川移動。” “不妥,万一大隋皇帝不讓我等進駐、白道川,豈不進退失据?” “隋廷勢必相容,可汗放心,臣愿以性命擔保!” “性命擔保?我能把全軍的性命押在你一條性命上面?不過,你憑什么認為楊堅會答應我們駐軍白道川?那白道川乃是兵家必爭之地啊!” “如今我們是隋廷的落臣。” “可是達頭、阿波、契丹也向隋廷稱臣。” “雖然都向隋廷稱臣,但在楊堅的心目中卻大不相同。五十年來,南面的周齊兩國一直當我突厥的儿皇帝,他們長期備受屈辱,如今隋室不僅兼有周齊之地,連兩國的太上皇都成為他的臣下,這給楊堅增了多大的威望!憑這威望,內可以服眾,外可以威懾南朝的陳國。達頭稱臣,不能給他這种威望,阿波、奚、習。契丹稱臣,也不能給他這种威望,只有大可汗你稱臣之后,楊堅才達到這种威望!因此,這回賜宴使者時,我們由下席一下躍居上賓,盡管達頭、阿波、契丹等國大使不高興,但是楊堅根本不以為然。看來,只要能使我們滿意,他是不在乎當年盟友心中的不快的。一憑這一點,臣以為,楊堅至少會允准我們寄居白道川……” 沙缽略深深地點頭,并說: “你站起來講……不,你還是坐下來慢慢說!” 安遂迦心平气和地重新坐下,繼續說道: “只要抓住楊堅的心理,不僅寄居白道川不成問題,討取援兵也有十之八九的希望。只要答應寄居白道川,就是給隋室當年盟友的一記耳光;倘若答應出兵助戰,更是給這些盟友一記沉重的悶棍……” “好!借隋廷的手去打擊他自己的盟友,為我們懲處叛逆者,好,太好了!” “我們還要借助他們的手,替我們彌補突厥裂痕。” 沙缽略又愣住了,茫然地望著安遂迦。安遂迦一笑,解釋道: “只要陪廷一出手,達頭、阿波就會感到被當年的盟友出賣了,一定痛悔當年上了分化瓦解突厥的當。等到他們處境難堪之時,我們來個不念舊惡,派人前去議和,不就重新拉過來了。隋廷一推,我們一拉,突厥內部的裂痕不就愈合了嗎?分裂是各方造成的,彌補也得各方出力,這才是道理!” 沙缽略眼閃喜悅的光芒,說: “安遂迦,你腹中裝有那么多妙計,因何過去不替我籌思一計趁早滅掉隋室,再立一個儿皇帝呢?” “臣不愿突厥南方有個儿皇帝。” “因何不愿?有個儿皇帝,他們就年年進貢,歲歲來朝,我們可以不耕不牧,坐享其成!” 安遂迦低下頭來,心事重重,很久都不吭聲。 沙缽略有點莫名其妙。 “不耕不收,坐享其成的民族……” 安遂迦深深地歎一口气才說: “一定會有大災難!” 沙缽略并沒真正听懂,但卻很誠摯地點頭,同時要安遂迦立即動身去長安。 楊堅果然滿口答應安遂迦的要求。雖然長孫晟“遠交近攻,离強合弱”的決策給他帶來了极為輝煌的胜利,但是只要他一想起這策略乃出于一個無名小卒,而不是他自身親訂的,這輝煌的胜利便有陰影。如果局勢變了,他認為完全應該親自制定一套帶有皇家色彩的安邊之策,這回再也不必讓長孫晟這小子染指了。 楊堅雖然經過日夜苦思,還是被安遂迦牽著鼻子走。 他答應突厥在白道川設立汗庭,听其在明山南麓放牧,允其在恒、代二州狩獵,賜給衣食、車仗、鼓吹,還詔令并州大總管晉王楊廣出兵支援沙缽略。 沙缽略利用隋廷賜給的衣服車仗,把軍隊化裝成漢兵,對追蹤到陰山北麓的阿波大軍進行突襲。阿波已向隋廷稱臣,見到打著隋軍旗號穿著漢裝的軍隊自然沒有戒備,等到沙缽略全軍掩襲過來后發覺已然太遲,難免出現潰敗的局面。經過一番努力,讓將士明白真相,總算勉強穩住陣腳,但這時草原上又出現了真正的隋軍,原來晉王楊廣派出上大將軍李廣達率領一万精騎旋風般席卷過來。惊魂剛定的阿波軍隊終于漬不成軍,四散奔逃。 從此,阿波、達頭、貪汗三股勢力合在一起,稱西突厥,脫离了隋廷。自此,西方征戰不絕,烽火不息。 開皇七年沙缽略的死亡,使一個嚴厲懲罰隋廷的計划暫時被擱置起來。接位的葉護可汗就是与長孫晟密盟的處羅侯。 為了表示對隋室赤膽忠心,葉護可汗首先違俗,不敢把還是年輕漂亮的宇文氏接過來當可賀敦,盡管她改姓楊氏,不稱千金公主,被正式冊封為大義公主。僅此一端,便見他的心思了。他怎敢施行安遂迦的計謀?當年醉心分裂的處羅侯,當了可汗以后,最痛恨的便是分裂。他所干的第一件事,便是西征阿波可汗。他利用沙缽略的故伎,再次將軍隊扮成隋軍偷襲西突厥的阿波可汗,旗開得胜,生擒阿波,并將他回送長安請隋廷處置。但來不及听到阿波處置的消息,僅當不滿兩年的大可汗便在另一處与達頭交戰中飲箭而亡。 在長安,圍繞阿波的處置一事,隋廷朝臣眾議紛壇,莫衷一是,或說囚禁,或說梟首,或說顯戳以示百姓。楊堅對前番夾擊阿波的圣心獨斷,已知失策。因為一擊而失去西突厥,正是后悔不及。這回特地召長孫晟上殿,征詢他的看法。 長孫晟說,突厥內部爭奪,于隋無罪,王師不代無罪之國,前番李廣達一戰而失半個突厥;如今阿波困窮,殺之唯恐契丹、習。奚難以自安,城非招遠之道,不如兩存之。 此時高熲也認為理應存養以示寬大。楊堅頷首稱善,采納了長孫晟、高熲兩人的意見。 開皇九年正月,隋軍攻陷了陳國都城建鄴,生俘了后主陳叔寶,合并了江南三十州。楊堅統一了全國。 這年春天,長孫晟再次出長城,來到陰山北麓的草原上。上回他在此地為儿子起了兩個名字。一曰行布,一曰恒安。回家后不久,高氏分娩了一個小子。這樣便索性將長子命名為行布,次子叫作恒安。然而,曾几何時,楊堅卻將他的“遠交近攻,离強合弱”的策略來個倒行逆施,一下子失去達頭、阿波和貪汗三個盟友,添個強敵西突厥。這樣,長孫晟的行遍長城內外布甘霖于百姓的愿望落空了,為漢人、突厥求“恒安”的理想化成了幻想。 這回他是作為大隋的特使,帶著貴重的禮物,到白道川可汗庭參加新可汗的奠基大典。奠基大典之前,長孫晟還參加了莫何可汗處羅侯的葬禮。按突厥人的習俗,先是遺体的焚化儀式,而后才舉行安葬儀式。焚化儀式已在去冬舉行,眼前舉行的是安葬儀式。 染干、雍虞閭等一群親屬,騎馬在莫何可汗生前所住的牙帳外繞行七圈,然后于帳門下馬,跪拜死者像前。他們嗚咽痛哭著,同時用短劍划破自己的臉孔,讓血淚交迸。接著又揮淚上馬,再繞帳七匝,再帳前下馬,再次跪拜、痛哭、刺面。如此周而复始進行七度,才算禮畢。然后是長孫晟入帳致祭,祭畢,才把骨灰送往塋中安葬。 次日上午,舉行新可汗奠基大典。突厥王的奠基大典是世上罕見的。新可汗雍虞閭是沙缽略的儿子、處羅侯的侄儿。在豪華簇新的牙帳外,豎立一杆嶄新的狼頭大纛,平舖一張華麗的毛毯。雍虞問穿著可汗的尊貴服飾,走到毛毯的正中坐下。 接著,大臣們手拉著毛毯的四個角,把新可汗抬了起來,順著太陽的方向轉了九回,然后放下,群臣跪拜祝賀。接著,又把他扶上馬背,用帛帶纏繞著他的脖子,兩大臣各執一端,將帛帶勒緊。雍虞閻艱難地呼吸著,漸漸松開緊接馬鞍的手,身体在空中搖著,兩旁的貴族連忙用手扶持著,使他不至摔下馬來。手執帛帶的二大臣仍然時緊時松地勒他的頸項,雍虞閻終于雙眼翻白,口吐泡沫,僅存絲絲一息了。 到此,二大臣才松開帛帶,將他扶下馬來,讓其躺在毯上。雍虞閭昏厥了。因為,只有把新可汗勒得奄奄一息,魂不附体,太陽神才會降臨,借他的嘴,預言他能當几年可汗。 “你能當多久可汗?” 雍虞閭蘇醒之際,諸大臣又齊吼道。 “一百年。” 雍虞閭閉眼答道。 長孫晟默想:人生几何?這小子竟想當百年可汗! 由于突厥是隋室的藩國,下面儀式便帶漢人的色彩。隆重的鼓吹聲中,特使長孫晟升帳,雍虞間下跪听宣詔。樂聲暫息,長孫晟宣旨:拜雍虞閻為頜伽施多那都藍可汗;封染于為突利可汗。突利可汗是都藍可汗轄下的小可汗。 爾后,長孫晟命隨從搬來隋廷給突厥君臣的賜品。賜品全是滅陳時從南朝掠來的曠世珍寶。面對琳琅滿B、光燦穹廬的异珍,君臣們自是贊不絕口,感恩拜謝。 第三天,長孫晟帶著校尉高雅賢去探望大義公主。兩年前,長孫晟奉使拜處羅侯為可汗時,曾見過她一面。見時,除禮節上的寒暄,別無他話。如今大義公主是新可汗都藍的后母,按突厥習俗,都藍可汗可以續娶她為妻。前日葬禮時她又同都藍可汗一起露了面,這就向國人預告:她將再任可賀敦。可賀敦如中國的皇后,但又不盡然相同,她有更大的權力,可以干預朝政,甚至直接調兵遣將。這個將對戰爭与和平有重要影響的人物,長孫晟是不能不去拜訪的。 宇文氏穹廬內的布置保持漢民族的風格。四壁懸五彩幃帳,青鸞丹鳳飛舞;帳隅設鎦金香爐,朱雀玄武噴煙;案上擺昭君出塞之琵琶,寄托幽怨;几間置弘微投地之棋枰,以解煩憂。左側帳前的圍屏上挂著歷代書法家的真跡,顯示主人對書法的愛好。右側帳前施一精巧絕倫的屏風。那鑲玉綴珠、剔透玲瓏的檀香外框流溢著珠光寶气。框內有一代名家毛惠的杰作奔馬,還有劉慎的仕女圖,而更引人入胜的則是戴安道的《南都賦圖》。 不到三十歲的宇文氏停立屏風前面,望圖沉思。這屏風是義父楊堅的賜品,這回由長孫晟送來白道川。《南都賦圖》是陳朝的國寶,顯然是隋軍滅陳的戰利品。陳朝同她的故國北周一樣在楊堅手下覆滅了)一切珍寶自然落入他人之手。触類聯想,無限滄桑之感化作愁云升上了她的眉峰,粉腮上剎時滑下怨雨。她移步坐在就近的一張繩床上,微微地歎息著。有頃,吩咐道: “磨墨伺候!” 峙帳后轉出兩個侍婢。捧硯研墨的是玉露,她是當年出塞陪嫁的貼身侍女;潤筆的名瓊英,她家在靈州,沙缽略首次南征時,突厥征騎踏破了她的家園,附离們把妙齡的瓊英拉到篝火旁欲行非禮,危急之際,被隨軍南下的可賀敦宇文氏搭救了,收為侍女。 千金公主蘸了一筆,在屏風上龍飛鳳舞起來。書云: 余本皇家子,飄流入虜庭。 一朝睹成敗,怀抱忽縱橫。 古來共如此,非我獨申名。 唯有明君曲,偏傷遠嫁情。 她題完詩,又坐下沉思,時而朝帳外望了一眼,她知道今日長孫晟會來造訪:或作為帝使對“大義公主”的省問,或對新的可賀敦的拜會,或作間諜前來觀察虛實,或為了…… “唉!真正是痴心夢想,難道人家心目中還有我千金公主?為何越是不可能的事偏偏越……”她瞧不起自己了。 “天使駕到!” 穹廬外的附离忽然稟告。 公主愣了一下,馬上明白現在要同最危險的敵人打交道了。她略微思忖一下,親手搬動香爐架,把一幅篆書的落款嚴嚴實實的擋住了。她吩咐道: “有請!” “有請天使大人!”瓊英傳語。 長孫晟高雅賢隨同出迎的侍婢步入穹廬。施禮用茶過后,長孫晟望著屏風上《南都賦圖》上邊墨跡未干的題詠說: “公主的筆法果然精妙!” “初學涂鴉,休要見笑。” 長孫晟信步走到圍屏前面,認真地鑒賞上面一幅幅名家的真跡。這里有王羲之、王獻之的薛行,王恬、王岷、王義之的隸書,還有王玄之、王微之、王淳之的行書。唯獨旁邊的一幅篆書与眾不同,長孫晟的視線終于長時間停留在它的上面。 “節下喜歡這一幅嗎?” 公主不冷不熱地問。 “難道公主不喜歡?” “是有點不喜歡。你猜作者是誰?” 長孫晟搖搖頭,他雖也喜歡書法,但還沒精通到看字認人的地步。便信口問道: “公主何故把落款擋住了?” 公主一笑,道: “是作者自己躲起來的,漢室待他不薄,他卻吃里扒外,与篡賊董卓為伍。這种朝秦暮楚的反复小人,哪有臉見節下你這忠義之士?節下來了,他自然要躲到烏龜殼里去了!” 長孫晟明白作者是蔡邕,公主以嘻笑怒罵蔡邕,來影射長孫晟。 長孫晟不動聲色地說: “公主難道沒听過‘王与馬共天下’的典故?王敦比起董卓有過之而無不及,王導也是個道貌岸然的巨奸。蔡中郎立足董卓門下,無非是想做點學問,公主卻對他求全責備;而王敦之流乃是真正篡賊,公主卻將王家真跡遍懸錦帳,這公平嗎?” 公主平靜地對待婢下令: “來,把堂上所有墨跡一律毀掉!” “且慢!”長孫晟立即攔阻:“只怕公主你毀了普天下王氏墨跡,也洗刷不了同情篡奪者的嫌疑……” “這倒要領教!” “還需我直言嗎?大義公主!” 長孫晟話一說出口,便自覺言重了。他知道宇文氏是万不得已認楊堅為義父,并接受“大義公主”這一屈辱的封號,今日挑開人家心頭的傷疤,顯然是太殘忍了。他被自己的失言震惊,以致臉色發青了。 宇文氏被一种复雜而強烈的情緒所控制,臉色刷白,全身哆嗦。過了很久,總算制服了自我,并開始向長孫晟反攻: “節下,你究竟要求一個孤苦無依的弱女子干什么?毫無疑問,節下是把當今天子目為篡奪者了。我這個接受‘大義公主’封號的女人,因而也就擺脫不了偏愛篡奪者的罪名,我該受詛咒,該受嘲諷!也罷,我這就上表隋廷,要求注銷冊封,免受節下的羞辱!” 露出殺机的宇文氏一下把長孫晟推入滅族殺身的深淵。長孫晟一震,反問道: “請問公主,本使何時、何地說過當今圣上是篡奪者?” “雖無明說,但有露骨的暗示。節下剛才聲稱,我就是毀滅天下姓王的墨跡,也說不清偏愛篡奪者的惡名。試問,如果你不把當今天子目為篡奪者,我這‘大義公主’惡名又從何而來?節下若以為同本公主說不清,那好,我陪你到長安,找當今皇上評個理!” “這与當今圣上毫不相干。” “你不覺得申明太遲了嗎?” “不。” “但愿你能自圓其說。” 宇文氏暴怒后漸漸平靜下來,特意裝出輕松的樣子,欣賞長孫晟被動的反應。長孫晟在沉默中蓄勢,終于開始反擊: “我們這長孫氏的來歷,公主知否?” “對此我不感興趣。” “不,你應當知道這些。當年魏孝文帝遷都洛邑之后,進一步實行漢化,責令原來鮮卑族姓氏一律改成漢姓。文帝乃一國之尊,故改姓元,本使祖上為宗室之長,所以改為長孫氏。別以為只有公主你身上才流著皇家的血液,本使身上也不缺少這种血液;也別以為只有公主你的祖先剖土封王,本使的六世祖、五世祖、高祖、曾祖全都剖上封王。后來只因你們宇文氏篡奪了我魏室的天下,景況才發生變化。你們周室天下從何而來,你果真一無所知嗎?” 宇文氏略感詫异地搖搖頭。宇文泰、宇文覺篡魏的事是北周的大忌,誰都不敢隨便提起,公主自幼不出門庭,自然不知內情。 “而今明白了嗎?”長孫晟口气緩和下來:“公主你身上不僅有皇族的血液,也有篡奪者的血液。偏愛篡奪者是你們宇文氏的天性,何消到當今天子那儿尋找原因?” “這么說來,你也是一個心怀國仇家恨的人!只是你舉動太遲了,我們宇文氏男子都死光了,以致你失去复仇的目標!” 宇文氏臉上的冷笑一晃而逝。 “當然,你還可以拿我這個孑遺的弱女子泄憤。這是僅有的机會,須知,我是周室最后的一個,机不可失,失不再來……” 宇文氏講得既快且急,連气都透不過來。從語气中,長孫晟深知對方已是百感交集,不禁反而怜憫她了。 “而今我明白了!”她定一定气又說:“你頻頻出使突厥,奔走大漠南北,大概是蓄意与我作對。好了,不妨明說,如今你打算把我這個女人怎么辦?說啊,你這長孫氏的孝子賢孫!复仇的英雄!也許,我會使你如意的!” “你們殺了我們北魏皇族多少人哪!”長孫晟的語調帶著回憶的情緒:“那時我雖然才七歲,然而宇文氏家族的殘忍使我終生難忘。報仇雪恨是理所當然的!周武帝建德元年,也就是我二十二歲的那一年,机會來了。當時,武帝宇文邕剛誅戮太師宇文護及其党羽,周室自空;而我長孫氏大權在握,族叔公長孫儉拜柱國大將軍,叔父長孫覽為車騎大將軍、大宮伯掌宮中禁衛,”家父是驃騎大將軍,報仇复國真是易如反掌。于是一個起事的計划秘密而又緊張地執行著。有一天,祖叔公、家父正在長孫覽府中同叔父一起議定起事的日程,突然,一個游方道士排開我的攔阻,闖進議事秘室,伸出討乞的手,對三個大將軍說: “‘第下,請賜給……’ “我叔父當即吩咐手下人給衣食,給布帛,給金錢……但他一概不受。 “‘你究竟要何物?’叔父不耐煩地問。 “‘小人向第下討乞平安,為那千万生靈!’ “‘你發瘋啦?’祖叔爺怒罵那討乞的道人。那道士平靜地說: “‘不,第下,是你們瘋了!你們在執行一個使千万生靈涂炭的計划。我知道,你們正准備驅使成千上万的人去送死,僅僅為了滿足你們复仇的宿愿!复仇,誠然可大快人心,但有時卻包藏著可怕的罪惡。我們這些無辜的黎民,同你們長孫氏、宇文氏的宿仇毫不相干,為何要百姓去送死?你們魏室的滅亡,并非全由宇文氏一手造成。一個強盛的王朝任何人也不敢問鼎,一個腐敗的朝廷卻終究有人取代,就如腐肉勢必長蛇一般。魏廷的覆滅就在皇族的腐敗,作為皇族的后代,必須自食先人結下的惡果,而不是努力恢复一個腐敗的朝廷,再次將百姓擲人血泊之中。這是一個失敗者應有的見識,否則便是狂人,倘若你們沒有自食其果的勇气,想逆著天意人心行事,那就干脆將貧道殺了!否則,我將去告密。然而,你就殺了貧道,也攔不住我師兄前去告密……’ “道士的話始終是低沉的,但在我們听來,卻如雷貫耳;而他那閃爍的眼光,簡直是兩道閃電。我們全都愣住了,不知所以,也不知那道士何時飄然离去,怎么消逝的!總之,像團煙霧,來去無蹤。就這樣,我們放棄了复仇的契机。‘一個腐敗的朝廷卻終究有人取代。’道士的話也應驗在你們周室。過了八年,你們宇文氏朝廷也壽終正寢了。公主,我這回是專程為你而來突厥的,望你能真正体察我的用心!” 千金公主緘默不語,神情呆澀。 侍女玉露、瓊英一直注意這場舌戰。 長孫晟告辭時,宇文氏、玉露呆澀到不知反應,倒由瓊英送出帳外。 長孫晟的一席話使公主長時間舉棋不定,報仇還是忍耐?這就是問題的症結所在。有多少不寐之夜,她披衣下床,挑燈看劍,孤影徘徊,最后總是一聲長歎,把劍收回匣中。 這一夜她做了一個夢,夢見親爹趙王招渾身血跡,面容愁苦。她緊緊地抱住他的雙腿: “爹,你是怎么來的?” 宇文招一邊輕輕地撫摸她的頭發,一邊戚戚切切地說: “孩子,爹此來不易,須發斑白的人,經不起風霜之苦。你母親也來了,后面還有很多人。” 果然母親在爹爹身后,含愁帶怨,脖子上還系著一條白練。母親的背后擠滿宇文氏皇族,他們全都鮮血淋漓,神態凄慘。 “爹你是……” “你忘了?复仇!殺死楊堅!” 千金公主似乎明白過來,但一轉念又說另外的話: “可長孫晟他……” “長孫晟講的是一般道理!”趙王招有點生气了:“歷朝更替都沒有像篡賊楊堅那般血洗皇族。再說咱家一向被朝廷排擠,歷來不同流合污。楊賊虐殺無辜,上天尚且不容,長孫晟豈能阻止你報仇!” “儿明白了!” “好,為父放心了!” 趙王招對身后的人群打個怪异的手勢,眾人一哄而散。公主要向父親討個計策,便叫“等一等!爹!娘!”她追去,忽然墜入深淵。 “啊——!”她終于發出恐怖的一聲…… 睡在僅有一氈之隔的玉露、瓊英都悄然而起,小心地伺候兩旁。 “公主你……” 玉露望著她的淚眼說。 公主仍呆澀地望著燈火。她确信這不是平常的夢,而是整個家族的冤魂到漠北來請求報仇。挨到天亮,便令玉露去喚汗庭的衛隊長安遂迦…… 現在先說隋廷接到染于——突利可汗的重要軍情,說是可賀敦近來常派密使去西突厥,可能有重新勾連東西突厥共同對付大隋的意向,并向隋廷求婚,欲尚隋室公主。 楊堅為此召集宰相在內宮議事。這時,李德林、蘇威、虞慶則都离開了三省,与議的只是左仆射高熲右仆射楊素,內史令蜀王楊秀。楊秀是楊堅的四儿子,不久以前才納了長孫覽的女儿為王妃。經他奏請,又臨時馳召長孫晟入宮与議。 長孫晟以為:九州戰亂了几百年,好不容易才統一起來,隋与突厥關系,相安無事才合天意人心。要相安無事,一是不勒索貢品使其安居樂業不生反叛之心;二是不出爾反爾,增強相互間的信任;三是突厥既已稱臣,便是北方自然屏障,應當把省下的軍費不斷施之以雨露之恩,使之真正成為守上之臣。 楊堅听罷,沉默了半晌。 楊素以為長孫晟的設想純屬書生之見。他認為:過去中原分裂,周、齊都屈膝汗庭,每年都得輸之以金帛女子;如今天道好還,四海混一,正是補償昔日虧損的時候,豈可坐失良机?再說,突厥本豺狼之性,理應恩威并用。理政之道,有經有權,或戰或和,或聯或棄,唯在得失,不能責之出爾反爾。至于宇文氏暗聯西突厥圖謀叛隋一事,朝廷先以大兵壓境,同時派一專使速取公主首級,來個快刀斬亂麻。 蜀王楊秀在學理朝政,自然不敢多言。高熲對楊素的話有不少看法,但慮他正處得寵之際,不敢駁斥。于是他也附和稱善,只是提出一個自言是“枝節上更動”以示自己并非尸位素餐。這意見就是:如今皇上威震邊陲,欲取公主首級似乎無需大兵壓境。他知道果真大兵壓境,反而促成東西突厥聯合,那么,一旦兵連禍結,邊境就不得安宁了。 “哼,不大兵壓境,”楊素仍不讓步:“突厥豈肯把可賀敦交出?” “長孫將軍頗有奇略,必能因勢利導,不負圣意。”高熲遲疑一下,又補充說:“縱然事有不測,再施軍威,也有個先禮后兵之意。” 楊堅當即口諭長孫晟出使突厥,務必取宇文氏首級回來复旨。 長孫晟又提出兩點動議:宇文氏乃是突厥的可賀敦,殺之恐生激變,不如勸都藍可汗將她廢黜,便可消除隱患。其二,近來突厥形勢瞬息万變,倘若東西突厥業已聯合,事態必將惡化,那時突厥靠得住的只有處羅候的儿子突利可汗。因此,務必另派一能干之人到都斤鎮面諭突利:只要協力廢黜可賀敦,便可尚大隋公主。同時勸他徙居陰山南麓,為我邊境添一道屏障。 楊堅立即否定了長孫晟第一點動議。他以為宇文氏是條禍根,不殺不能根絕后患,第二點動議楊堅立即允准。 几天以后,長孫晟和內史侍郎斐矩揚鞭出塞,分別執行自己的使命去了。 再說千金公主的复仇計划有了重大的發展。几個月來,她瞞著懦弱的都藍可汗,令安遂迦往返于東西突厥之間。西突厥的大可汗阿波被囚得釋后,于歸途中病亡;小可汗貪汗當年潰敗后气悶而死;達頭可汗已至垂暮之年。國人推阿波的部將尼利為大可汗。尼利是阿波忠實的朋友,對隋廷有刻骨仇恨,甚至對阿波得釋回歸死于途中,也疑心其中有詐。所以,安遂迦一提起聯兵伐隋便眉飛色舞。但他也恨窘逼阿波可汗的沙缽略和處羅侯,因而,要求都藍可汗出面道歉,務必退回當年劫奪走的戰利品,歸還被俘的阿波部眾,才答應出兵。這些要求,在千金公主看來并不過分,但當她把雙方談判的結果公開轉告都藍可汗時,卻遭到拒絕。他答應出面道歉,但決不退還戰胜品和從阿波那里兼并過來的部眾。這樣,整個复仇計划就此擱淺了。 听到長孫晟再次來白道川的消息,公主更急了,生怕他又來作對,只得再次請安遂迦前來商量對策。安遂迦是公主座上賓,一來,玉露、瓊英便忙于溫酒、奉茶伺候。他听了公主說明意圖之后,放下茶碗,微笑道: “長孫晟又來了。東西突厥聯兵的事,看來只有請他幫忙才行。” “你不是說他是突厥最危險的敵人嗎?” 公主一愣,想不到他會說出這些話。 “哈哈哈!”安遂迦滿是短髭的方口笑得合不攏來,鷹鉤鼻上一對眼睛射出咄咄逼人的光芒。他很興奮。 “你別說笑,這不是說笑的時候。” “不!我是想借他的頭顱來說服大可汗。可賀敦,你不是由于說服不了都藍可汗正感為難嗎?試想,要是宰了長孫大使,會產生什么效果?” “隋廷勢必興師問罪!”公主不假思索說。 “隋軍一旦大軍壓境,為圖存計,都藍可汗自然會迫不及待退還戰利品和阿波部眾,以換取援兵。為此,東西突厥的聯合豈不是水到渠成?報仇雪恨也好,重振突厥也好,時机不都來了嗎?” “好!”公主非常興奮:“來個一箭雙雕!” “這叫以其人之道,還治其身。”安遂迦笑著說:“隋人通過長孫晟的利舌分割了我們,我們也要借他的頭顱重新聯合起來!” “只是這個人……”公主遲疑了一陣說:“比我們想像的也許要好些。” “他不是最危險的敵人嗎?” “那毫無疑問,不過……” “既然是最危險的敵人,那就不管他是什么人,都有殺的必要。可賀敦,机不可失,失不再來!” 公主慎重地點點頭。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