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六節


    遠征高麗,三十万大軍生還長安的只有十分之一二,這是高熲用兵以
  來最大的慘敗。

  楊堅自仁壽宮返京,便下了一道詔書:
  ——凡是畜貓鬼、蠱毒、厭胜的人,一律流放投邊。
  此舉算是向皇后獨孤伽羅丟了一個白眼。
  這時,天下雖是統一,卻未見太平。西有南宁羌族叛亂,南方桂州李世賢造反,北方突厥大可汗都藍的堂弟突利可汗則遣使來京求婚,而東方高麗王高元卻于邊境備戰。
  這一日帝御大興殿,即与群臣商議上述四件大事。
  只是大臣們噤若寒蟬,都不輕易開口。自從平陳統一中國之后,死去的上柱國有鄭譯、豆盧勳、韓擒虎、韓建業、梁彥光、梁睿等六人,韓擒虎之死尤其蹊蹺。上柱國乃當時軍隊最高的官銜,楊堅當年便是憑上柱國取北周的天下而代之,他對今日的上柱國能不猜忌?殿中眾大臣不少都挂上柱國軍銜,見韓擒虎之死又怎能不談“虎”色變?
  那高熲不僅有動輒殺頭的上柱國軍銜,還是位极人臣的宰相,已經到了絕對不能再立功的地步,如再立功,楊堅只好賞他殺頭了。所以,他每一步都是走在表面凝成薄冰的江湖之上,一失足成千古恨。他既是戰戰兢兢陪盡小心,又要裝成若無其事,坦坦蕩蕩。所慮的是:
  ——若無其事要過分了便近乎尸位素餐;坦坦蕩蕩弄過火便流于張狂。個中的分寸著實不好把握。
  上柱國、內史監虞慶則,与高熲處境類似,頭上也懸著兩把刀。加上當年出使突厥,大意中娶了突厥女人,又接受了突厥可汗飯送的千匹駿馬,著實犯下了大忌。只是悔恨難追,唯有加倍小心才行,自然不敢輕易發言,生恐禍從口出。
  上柱國、右衛大將軍元胄,是魏昭成帝的六代孫,美須眉,多武藝,于楊堅政變奪權僭移周鼎之際,追隨護駕,亦步亦趨,几乎把楊堅從刀叢中救出來。楊堅曾當眾宣言:
  “保護朕躬,成此基業,元胄之功也!”
  然而,時過境遷,功勞竟成了包袱。元胄既嫌楊堅忌刻寡恩,楊堅也疑他忠心不純——你既能助我篡周立隋,又怎知不會幫他人篡隋改朝?況且,你還是北魏的帝子王孫,難道便想稱孤道寡?
  這些念頭一旦滋生,口雖不宣,難免泄于神色。于是,心照不宣,終于漸疏漸遠。元胄更覺多言無益,凡事沉默為佳。而沉默多了,難道不是一种態度?
  上柱國、左衛大將軍元宇,也是北魏帝胄,少壯時常以帝胄為榮,老來卻以此為累,深知皇族的血統實是禍根,如不一再向新朝輸誠表忠,禍便旋踵而至。所以,他輕易不言,言必有“忠”。他必須耐心而又耐心,等待一個獻忠的机會。
  上柱國、宋國公賀若弼,一听皇帝楊堅擺出的四個議題,心中便有了數。
  桂州人造反歷來有因,半年前李光仕侵襲州縣,被王世積剛剛平定,如今又出了個李世賢,顯然是殺人有術,安撫無策的緣故。
  南宁西羌的叛亂亦同此理。
  至于突利可汗求婚的事卻難以對付。突利在誅殺都藍可汗之妻可賀敦千金公主時,出過大力,為大隋根除了北周最后一個皇族后代,其功不少,斐矩曾因此答應他娶大隋公主。如今若不兌現諾言,便是食言自肥,勢必与突利反目為仇,終將促進突利与都藍兩堂兄弟的聯合,在漠北樹一大敵;而如果將公主下嫁与突利,大可汗都藍必然生怨,從此北方將無宁日,長孫晟平定漠北之功自然化為烏有。
  而高麗王高元邊境備戰之舉,事出有因。自從消滅南朝之后,楊堅即有兼并高麗之志。前不久,由專使送一璽書給高麗王高湯,書中大言道:
  “王謂遼河之廣如長江?高麗之人多如陳國?”
  便這兩句話,把高湯嚇病致死。高湯之子高元血气方剛,繼位之后,聚兵捍邊勢所必然,何足為怪?但需一紙璽書安撫人家,戰禍即消于無形。
  以上四件大事,賀若弼正准備陳述自己的看法,突然舌頭一動,忽生痛感,竟把滿腹的意見強行壓下肚底。因為他猛然記起父親的遺言。
  他父親賀若敦是北周金州的總管,因言語之失,被宇文護殺害。
  賀若敦臨刑時曾鄭重囑咐他說:
  “平定江南,統一中國,是吾平生之志,望你他日成吾遺志。吾今日之死,都因言語之累,你不可不記!”
  于是引錐刺破賀若弼的舌頭,要他記取父親的教訓,謹慎口舌之禍。由于這個緣故,賀若弼雖是驍勇慷慨,博覽群書,思路敏捷,但于言語之際總是吞吞吐吐,拙于言辭。
  楊素、楊約兄弟正處在最佳狀態。他們的得勢,沒有人能看出來,他們的姊姊楊氏近因貓鬼案已被削發為尼,明明是一种劣勢,但有誰能明白,其實正是他兄弟倆的苦肉計。因為,他們如不協力鑄成貓鬼案的錯案,暗中把獨孤陷夫婦往絕境上推,誘惑高熲、蘇威經手斷送國舅爺獨孤托,又怎能在“獨孤公”高熲与獨孤氏家族之間制造出一道裂縫呢?楊素、楊約兄弟早已形成共識:為了在“獨孤公”与獨孤氏家族中制造裂縫,從而令高熲失去靠山,忍痛拋出姊姊還是值得。就如打仗,己方不損一兵一卒,焉能擊敗敵人?如今高熲已受到嚴重的損害還渾然不覺,這真是妙不可言!現在,他們一聲不吭,并非由于怯弱,而是像狩獵的行家一般靜悄悄地潛伏隱蔽下來,等待豺狼狐兔等野物的暴露。
  長孫晟不是上柱國,但有上柱國之憂。叔父長孫覽是上柱國,且系國戚,統八總管,任東南道行軍元帥;哥哥長孫熾又是戶部尚書。其家族滿盈之患,豈可掉以輕心?所以,他也不輕易出謀獻策。
  王世積因平定桂州李光仕之亂,乍升為上柱國,而今又出了個李世賢的亂子,又怎敢多言。
  內史令李德林与右仆射蘇威則似乎人定,像個高僧。
  楊堅于殿中的氛圍似是渾然無覺,其實心中卻大為詫异。近几年來,群臣議事出語漸稀,可以解作對朕躬的尊重,但今日朕已出語叫眾人暢所欲言,為何既不暢也不言,竟是鴉雀無聲!他對韓擒虎之死早已淡忘,且又不明其死因,哪會感悟眾大臣談“虎”變色的情怀;然而,出于他對政治的敏感,憑直覺便知今日气氛的反常。他的難堪很快便轉為惱火。心想:
  ——朕待大家不薄,殿中群僚几乎大多位极人臣,其錦衣玉食甚至超過朕躬,楊素、賀若弼姬妾逾千,李德林華屋數百,虞慶則戰馬蔽野……只不過差一頂皇冠罷了,難道只有皇帝讓你們來當才開心?
  想到這里,不覺臉色一沉,沖著高熲說道:
  “獨孤公,你是左仆射,開個頭吧!”
  “臣領旨!”高熲出班奏曰:“桂州之賊,只須由一老成之將提一旅之師,便可剿滅;南宁羌人之叛則必一驍勇善戰之將方可;突利可汗求婚不能不允,只需冊封一個宗室女為公主,下嫁突厥最妥;至于高麗的戰端,恐不宜開……”
  “高麗的仗非打不可!”漢王楊諒按捺不住。出班打斷道:“高元那小子不僅于邊境陳兵,而且還親率万騎之眾寇我遼西,是可忍孰不可忍!”
  楊諒是皇帝楊堅的小儿子,其得寵堪与楊廣相比,他的話如果就是皇帝的心意,那就不好駁斥了。想到這里,高熲再也不好吭聲,只好把滿腔的理由咽回肚子里去。
  楊素則想:
  ——太子楊勇失寵,朝野共知,莫非楊諒与楊廣一般心思,都想取而代之?倘若所料不差,他下一步就必然會請旨率師征伐高麗。他還年輕,雖然頗受皇上寵愛,但楊廣、楊俊在征陳中都立下大功,与之相比,功德頗為不如,必須積功積德,才能与二哥三哥較一雌雄。為此,訪旨出征高麗,倒是個立功的机會。只是,万一這小子功成名遂,楊廣便多了一個勁敵。那么,我兄弟為楊廣奪嗣的一番心血,豈非付之東流了?難道白白地讓我的姊姊當尼姑?不行,我必須出來阻撓這小子的妄為!
  想到“妄為”,楊素的思路忽又一轉:
  ——對,這小子确是妄為,孫武說:“五十里而爭利,則蹶上將軍。”自長安至高麗何止万里!孫武又說:“去國越境而師者,絕地也。”這小子立功心切,竟然自陷絕地,真是自取禍災,妙极,妙极!
  楊素又往深里一想:
  ——果然狂妄嗎?這小子深為皇上眷寵,倘若皇上事先沒給他通風透气,他何以貿然提出征伐高麗的大事?圣意是不可違的,還好沒冒失地跳出來阻撓!
  賀若弼終是按捺不住,跳將出來,期期艾艾地說:
  “小王爺不可沖撞,今四……四……四海未宁,豈……豈可……豈可輕議遠征!”
  楊諒立即反駁道:
  “宋國公不免言過其實,何來四海未宁?真是駭人听聞!”
  賀若弼也急急反辯:
  “今突利可汗求婚,拒則突利生怨,允則都藍怀恨,此為北邊的不宁;南方有李世賢造反;西方有羌人叛亂;東方再与高麗開戰,難道不是四海不宁?”
  金殿上的楊堅听了大為不悅,心想:
  ——朕的太平一統天下,原來在賀若弼心目中竟是“四海不宁”,那朕豈不是成為亂世之君?
  于是慨然言道:
  “宋國公所說的不過是四邊有事,這四邊有事与四海不宁是不是一回事?”
  楊堅說到這里,嚴峻的目光逐一掃過眾臣,那意思是:
  ——你們不得含糊回避,明确回答吧!
  于是,眾臣均繼續表態:
  “不是一回事!”
  楊堅乘胜追擊,又追問道:
  “相差是大?是小?”
  群臣不分大小齊聲應道:
  “相差很大!”
  長孫晟應后便即想道:
  “糟糕,賀若弼想得不錯,卻說錯了;皇上想得不對,卻說對了。我等群臣這一附和,皇上越走越遠了!”
  這時楊堅果然繼續說道:
  “桂州几個毛賊,不難一舉蕩平,這事由內史監虞慶則去料理好了;西羌之事,由史……史……史那個万歲去處置好了!”
  他說到史万歲這個將領時著實懊惱,心想:
  ——你姓史的不過是個左領軍將軍,為何要取名“万歲”?叫朕每回呼你“万歲”,那朕又是什么,愿你這回西征挨刀被殺,省得寡人每每難堪!
  楊堅愣了一陣,又繼續說道:
  “至于突利求婚之事,朕思之熟矣。既已允婚,可冊封一宗室女為公主下嫁突厥,長孫將軍仍為護婚使者。下嫁之前,可令突利部屬由漠北南遷至黃河之濱,陰山之南放牧。如此,都藍可汗縱有不滿之想,南下滋扰,必須先越突利可汗這道屏障,北疆暫時可以平安。如此,四境尚有何事?”
  楊諒緊接著順應地說: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平陳以后,天下均遵王化,唯獨高元小丑頑冥不化,便是不在邊境挑釁,也早該予以收拾;倘若听任高元囂張,那么夷狄竟相效尤,那才真正是國無宁日,四海大亂!父皇,儿愿親提水陸之師,手縛高元回京獻俘,請父皇恩准!”
  楊堅對楊諒是一語一點頭,龍心大慰,當即降旨道:
  “好!朕就命你親提水陸之師,征戰高麗!”
  “領旨!”
  楊堅深知楊諒年少怎能成事?心想當年伐陳,全仗高熲運籌帷幄方得馬到成功,于是便對高熲說:
  “獨孤公,此事還得由你輔佐才成。”
  “臣……”
  高熲忽想到府中重病的夫人,當即便想推辭,但一轉念又覺不妥,便勉強應道:
  “臣……臣遵旨就是。”

  長孫晟情緒低落,退前后不想回府,一路信步漫行,不覺來到了東市酒樓。他找一個無客的廂房,叫了一壺汾酒、一碟羊肉、一碟牛肉干,獨自漫飲著問酒。
  眼看著今日朝中決斷大事的情景,真個叫人痛心。怎能如此輕率地遠征高麗呢?自平陳之后,天下雖言一統,實際上百姓還未曾一日安宁。
  開皇十年,婺州的江文進、會稽的高智慧、蘇州的沈玄會相繼起兵反隋,稱王稱帝。十四年關內大旱。十五年山東大旱。十六年并州大蝗。十七年桂州、西羌連續動亂。似此空宇內之兵,竭九州之儲,以伐高麗,實是愚蠢透頂。而對此愚蠢的決策,群臣大都稱是,連他長孫晟也得附和,真是不可思議。而下嫁公主給突利可汗的事,不嫁固然是背信,背信自然不好;然而,一賜婚突利,都藍定然不滿,更何況還要讓突利南移陰山麓放牧,明擺著是要分裂突厥,作為突厥的大可汗都藍豈能坐視不顧?那是非大動干戈不可了!万一都藍与西突厥達頭可汗合兵襲擊陰山的突利,無論如何是招架不住的。這么一來,他苦心經營的漠北事業,全然化為泡影了,那么他這一生還留下什么呢?
  此時,他靈光一閃,忽然想到一個兩全的主意:
  ——倘若冊封兩個宗室女為公主,一嫁突利,一嫁都藍,讓突厥人相安無事,突厥人自然同大隋也相安無事了!”
  他精神立時振作,便要入朝面奏皇帝楊堅,然而,一轉念卻又躊躇了:
  ——年來楊堅頗自以為是,便在當殿尚未決策之時都不好扭轉其心思;更何況圣旨已下,縱然是万鈞之力也難回圣意了!
  想到這里,長孫晟真正是心灰意懶到了极點。
  這時,隔壁廂房爆發出一陣放縱的大笑,笑聲十分響亮,充滿了陽剛之气。一個柔和的聲音沉靜地發問:
  “仁兄何以發笑?”
  “我笑七個上柱國竟然都不懂兵法,全都贊成遠征高麗!他們連《孫子兵法》的第一句都沒看懂,孫子開章明義就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可他們偏偏不察!第二章又說‘不可遠征久戰’。可他們卻要道其道而行之!再則,以楊諒為元帥,高熲為長史更是不妥。楊諒急于立功立事,好取代乃兄太子之位,怎能處處听高熲的?這不顯得太過膿包嗎?吳起說:‘四不和不戰。’如今四方未宁,是國不和;元帥、長史不和,是陣不和;又再任命王世積為帥,兩個元帥統軍,是軍不和;還有一個水師,更容易造成戰不和。依此觀來,是敗定了!更何況尉繚子還說:‘凡兵不攻無過之城,不殺無罪之人。’高麗人于邊境陳兵自衛,有什么罪?”
  “估計不久漠北也有戰事。”那柔和的聲音又沉靜地說:“他們明知單是踢婚突利,都藍必定興兵南下,還要那么干。更古怪的是讓長孫晟親手去葬送他畢生成就的事業。”
  “那太妙了!《司馬法》說,國雖大,好戰必亡。這一群蠢驢們,竟然開了兩個遠征久戰的大戰場,那是活得不耐煩了!哈哈……伙計,過來,大生意來了!”
  店小二連忙應聲而至,在廂房門口招呼道:
  “二位客官有何吩咐?”
  大嗓門于房中答道:
  “把你店里所有的好酒,每种都送一壺來。然后再把所有的好菜也每樣煮一盤來。听懂了沒有?”
  “懂。”
  “懂為何還不快去?”
  “是……不過,客官僅有兩個人,怎吃得了許多。”
  “這不用你管!你去弄來就是……告訴你一個乖,快打仗了,是大打特打,今后好吃的吃不到了!你們要是多屯積一些東西,包你們發大財!”
  那伙計終于有點明白,飛快地備酒菜去了。那柔和的聲音又發問道:
  “為何要這么多酒菜?”
  “高興啊!”響亮的聲音應道。
  “戰亂有什么高興?”
  “熱鬧!我就喜歡熱鬧!”
  “倘若我設法熄滅了北方的戰火呢?”
  “那自然就不熱鬧了……不過,你沒這個能耐!”
  “我要是奏請皇上,同時對突利可汗賜婚,另嫁一個公主給都藍可汗,那還打得起來嗎?”
  隔壁廂房沉默了,那響亮的聲音許久才郁郁地說:
  “你這計策果然厲害,估量和突厥人是打不起來了……你果真要向皇帝上書獻策?你的舅父活捉了陳叔寶,滅了陳國,結果又如何?長孫晟三平突厥,又怎樣?”
  隔壁又是一陣沉寂。長孫晟終于明白,那發語溫和鎮靜的年輕人自然是殿內值長李靖了,但不知另一大嗓門的年輕人為誰?正思忖間,店伙計接二連三送菜送酒,魚貫而入隔壁廂房。有頃,大嗓門又發語:
  “韓擒虎曾說,天下能与他論孫吳兵法者只有他的外甥,便是足下了。今日率會,以后可要多多領教了!”
  “舅父的話,那是作不得准的。舅父習兵,得奇、正二字;但以奇為奇,以正為正,卻不知奇正互變循環無窮之理。他一生馳騁疆場,總以為戰場是在邊疆,卻不知處處都可成為戰場,便是……便是……”
  “便是京都也不例外,是耶不是?那么請教了:皇帝可以變成賊嗎?賊可以變成皇帝嗎?”
  “這……”李靖對這單刀直入的問話顯然頗為尷尬。
  “不答也成。我再問你,《六韜》第十六章最后一段是怎么說的?”
  “是這么說的,”李靖一頓,便如水流般背誦起來:“故利天下者,天下啟之;害天下者,天下閉之;生天下者,天下德之;殺天下者,天下賊之;徹天下者,天下通之;窮天下者,天下仇之;安天下者,天下恃之;危天下者,天下災之。天下者……天下者……”
  “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唯有道者處之。”那大嗓門頗為不耐,搶過來續完,然后品評道:“這一段說的是什么呀?便是說皇帝和賊互相轉化的道理!你很聰明,也很有學問;但你不行,成不了大事,頂多出將人相而已!你心中禁地太多,影響思路的奔馳,因此學問不能達到极致,可惜,可惜!”
  那大嗓門說完,竟不告而別,走出廂房,揚長而去。
  長孫晟自側面打量他,此人舉止瀟洒,神態沉靜,与其恣肆的言論頗有不合之處。稍后,李靖也走出廂房,也顯然已有七分醉意,臉上神思恍惚,似喜非喜,似憂非憂,悠然而去。
  店伙計急步走入廂房,然后又走了出來,手中捧著一錠金元寶,呆呆地望著金元寶出神。長孫晟离席迎上前去,問道:
  “小哥,剛才离去的那個小爺是誰?”
  那伙計只顧望著金元寶,渾然無聞無覺。長孫晟又問道:
  “小哥,剛才那离去的小爺是誰?”
  “哦……”伙計捏緊了金元寶,漫應道:“他姓李……”
  “先离開的那個呢?”
  “他,他也姓李。”
  那伙計沒說出其人的名字,便趨奉新來的顧客去了。長孫晟心有不足之憾,愣愣地望著店伙計的背影。突然一人在背后發語道:
  “長孫將軍,大安!”
  長孫晟返顧,卻又是一個壯漢,怀中還抱著一個嬰儿。那嬰儿似未滿周歲,見到長孫晟竟然“咯咯”地笑個不停,令人大為詫异。那壯漢解釋道:
  “這孩子不愛呆在家中,喜歡出門,見車馬刀槍劍朝便笑,見人向來不笑,你是例外,看來是十分投緣了!”
  長孫晟則想道,也許是我身上散發著車馬刀槍劍朝之气吧?忽然想起了家中的小女儿,臉上同時顯出慈祥的微笑。她也未滿周歲,平時卻有一副大人般沉思的神情。想到這里,便問道:
  “閣下是誰?”
  “他叫李世民,”壯漢以為對方是問怀中嬰儿的名字,便指著襁褓應道:“是我的侄儿。你自然不認得在下,但隴州太守唐公李淵,你該認識吧?”
  長孫晟心想:
  ——當今皇后獨孤伽羅是李淵的姨母,蜀王妃又是我的堂妹,扯起來兩家還有點瓜葛之親。
  他當即應道:
  “認得,認得!唐公怎么不認得!說起來咱兩家還沾親帶故呢!”
  “在下李神通,是唐公的堂弟。”壯漢自我介紹完又說道:“剛才离開的兩人,一是韓擒虎外甥李靖;一是蒲山公李寬的儿子李密。”
  “哦……”
  他頗為納罕,今日怎么盡遇姓李的?

  遠征高麗的詔書已下,將帥已定,但楊諒、高熲、王世積、周羅侯都未离京起行。
  原來兵役制至北朝后期有了重大的變化。國家除了守衛宮城的禁兵、戍邊和負責州郡治安的一些軍隊之外,沒有別的常規軍。解決兵源的辦法是在各州設立二十四個縹騎府(隋以前稱開府),每個縹騎府養一万二千五百名丁壯,合為一軍。這些丁壯,農忙時從事生產,農閒時集中軍訓。不納稅賦,但一經王命下達,就得從各地赶到驃騎府集中,准備出征。這就是“府兵制”。
  驃騎府的軍事長官是驃騎將軍,上一級為大將軍,再上為柱國將軍,更上為上柱國。一上柱國統二柱國,一柱國統二大將軍,一大將軍統二驃騎將軍。但到隋朝,皇帝恐軍權旁落,把上柱國、柱國、大將軍變成沒有實權的虛銜。所以,戰時要兵需得從各州郡直接征召。
  這回遠征高麗召的是三十万水陸大軍,應征的遍及全國各地。試想征夫的召集由里及縣,由縣及州,該得多少時間?這時,突利可汗已然舉族南移,長孫晟護送的安義公主也到了陰山成婚,可征伐高麗的大軍卻還沒有匯集。
  急功好利的楊諒雖是連連到高熲府中催促,可兵沒集齊又怎好發軍!況且高熲的夫人日內才去世,不過兩個時辰高熲便被召入宮中。楊堅對他撫慰了一番之后,使即建議他再娶一個夫人。原來這建議是獨孤后的點子。獨孤皇后對各大臣妻妾的關系頗為過敏,她自己常常害死宮中嬪姬,便疑心高夫人死非正常,可能是小妾暗算了。她建議高熲重娶,是要觀察高熲對妻妾是何情意。若是答應再娶,雖是對前妻薄情,但也是對小妾不以予留意,以妾害妻的嫌疑便可打消了。只是高熲根本不懂皇帝楊堅建議的背后有這么多的曲折,僅直敘心意答道:
  “臣已經老了,退朝以后只是獨處書齋誦讀佛經,再娶實非老臣之愿!”
  待妻子發喪之后,大軍已然畢集,高熲本不欲于盛夏發兵,無奈楊諒再三催逼,甚至暗示高熲是眷戀新喪的夫人,這才不愿及早起行。他哪里知道,高熲雖是元帥長史,實是全軍的總指揮,要對此行的成敗擔負全部責任。盛夏行軍,容易生病。尤其是水師通行,更不宜台風季節出海。高熲本是想在秋季出征,但在楊諒的催逼下,只好勉強發軍。心想:
  ——我路上慢慢行軍便是。
  不料,那楊諒卻非要急行軍不可。高熲昔日的銳气所剩無多,況又妻子新喪,更無心与楊諒爭執,只好一讓再讓:
  ——急行軍便急行軍。
  酷暑行軍,不多日,兵士就陸續生病,又吐又瀉。開頭不以為意,認為不過中暑而已;漸而蔓延,這才悟出乃是一場大疫,因為患病人太多了,而且大都一二天便即倒斃。加上缺醫少藥,簡直束手無策,鬧得人心惶惶。征夫中居多不知有個高麗國,更不知有個高麗王高元,尤其不知為何要同他打仗。這仗有那么重要嗎?非得于夏收夏种農忙時刻打才成嗎?于是,許多人開始逃亡。病死的人愈多,逃亡的征夫愈多,最后簡直弄不清誰是死了誰是逃了。大軍未至遼水,便剩下半數。
  禍不單行,周羅候的水師又在海上遇上台風,几乎全軍覆沒。周羅侯帶回數百幸存者,不住地長吁短歎。
  那高麗王高元不知隋軍的曲曲折折,但聞來了三十万水陸大軍,便也惊慌失措,急急上表稱臣,遣使謝罪。
  高熲見到高元的謝罪表,簡直如獲大赦。有了這謝罪表,便不會大丟天朝的臉面。于是,雖然兩國未交一陣,便急急揮師回朝。
  一路上疫病并不稍緩。這時,高熲無心關照將士的死活,卻一味把高麗使者的健康寒暖著實放在心頭。万一那使者染病死掉,高麗遣使謝罪的“戰果”豈非又打了折扣?還好,那使者終是無恙,只是三十万大軍生還長安的,卻只有十分之一二。
  這是高熲用兵以來最大的慘敗。

  長孫晟護送安義公主到陰山,与突利可汗成婚,一切順遂。突利對天朝下嫁公主又讓其于肥沃的草原上放牧,十分感戴;而都藍可汗卻极其不滿,當即派了特使聯絡西突厥的達頭可汗,相約合擊突利可汗。
  這一切,長孫晟早有估計,雖知突利難以抵擋都藍、達頭兩家的合擊,但是仍然一面促使突利嚴加戒備,一面報請朝廷派兵救援。但文帝楊堅接到告急軍情之時,恰巧甘肅靈州也告急,道是達頭要入侵靈州。楊堅作出錯誤的判斷:以為達頭東向合擊突利是虛,西侵靈州才是實。心中想:我才不中你聲東擊西之計!于是下旨給他的四儿楊秀,命他為元帥,盡傾西南道之兵,出靈州迎擊達頭。同時,又命楊素為行軍總管,到靈州協同作戰。
  便在楊堅自以為得計之時,一個風高月黑的夜晚,都藍可汗的騎兵如潮水般由東向西推進,達頭可汗的騎兵則高舉著火把,宛如一片火海由西向東殺來。瞬間兩軍便將突利的部落團團圍住。馬蹄聲、殺喊聲交織一片。突利的隊伍未經一擊,即自行潰散。
  長孫晟緊緊咬住突利,且戰且走,直到天亮,才透出了重圍。環顧四周,一共只有五騎:長孫晟及他的一個隨從、突利可汗及他的兩名部下。雖說這回非是長孫晟自己帶兵打仗,但平生的狼狽莫此為甚。這時人饑馬渴,疲憊不堪,卻也顧不上覓食和休息,只得繼續向南逃竄。又逃了一百多里,沿途又收留一百多騎的突利部下。天色向晚,只得歇下。先是殺馬喝血止渴,繼則燃起篝火炙肉充饑。
  那突利可汗眼看如此一敗涂地,一百多騎人馬有何面目去見長安天子?況且安義公主又下落不明,怎好向天朝交代?心想如今是連一個俘虜都不如了。一轉念問,忽想還是投奔西突厥達頭好了。達頭雖說剛剛圍攻自己,但無深仇大恨,畢竟還是本族人親。他想著想著,主意已決,便穿梭于堆堆篝火之間,低聲与部下商量去向的事。
  長孫晟見突利神態有异卻不過問,只是悄悄把自家的隨從拉到一旁,命他即速奔赴長城,令長城守卒連舉四處烽火,不得有誤。
  待那隨從去后,長孫晟才坐下向火,若無其事地吃起烤馬肉來。此地距長城不過十里,片刻功夫,城上四烽高舉,烈焰沖天。正与部下商量西逃的突利連忙過來問長孫晟:
  “舉四烽是什么意思?”
  “城高地遠,一定是看到了賊兵。”長孫晟騙他說:“天朝軍法,若是賊少,只點燃二烽;來多,就舉三烽;非常多敵人逼近,這才舉四烽。看來,都藍、達頭是不放過我們,大隊人馬追來了!”
  突利沉默了許久,心想既然達頭可汗緊追不舍,我怎能自投羅网?于是,這才追隨長孫晟進入長城,到長安朝拜皇帝。只因長孫晟急中生智,帶回了突利,這才給隋朝留下了漠北卷土重來的机會。

  高熲剛回長安,儿子高德弘就告訴他一個令人震惊的消息:上柱國、右武侯大將軍、內史監、魯國公虞慶則,以謀反罪被誅殺。
  高熲愣了半晌才問道:
  “他謀反了?”
  高德弘搖了搖頭,接著便細說虞慶則被殺的緣由。
  原來他的上柱國府有個長史叫趙什柱,此人是虞的小舅子。虞慶則有個寵妾素蛾,恃寵而驕,常常凌侮虞妻趙氏。那趙氏嫉恨難消,終于想出一計:讓她的弟弟趙什柱去勾引素蛾。漸漸二人打得火熱。素蛾把感情傾注在趙長史身上,不知不覺間便冷淡了虞慶則;虞本不以為意,反正他妻妾成群,很快也就移愛他妾。那素蛾心虛,卻疑心虞慶則已發現她与趙的奸情,便与趙什柱說起自己的疑心。趙什柱生怕奸情敗露,便千方百計想陷害虞慶則,來個先下手為強。
  這回平定桂州李世賢的叛亂之后,大軍回師到潭州的臨桂鎮,于休整之暇,虞慶則便信馬由韁地到野外蹓躂。在詩人的眼底山河都是詩,而在軍人的眼底,山川卻全是戰場。虞慶則興之所至,便指划著眼前的高山峻岭說:
  “這里實在險固,只要糧食充足,由得力的人把守,那是誰也攻不下的!”
  平叛凱旋返京無去時的急如星火,虞慶則緩緩而行,卻怕皇帝楊堅等得不耐,便讓他的長史趙什柱先行回京奏事。趙什柱便借面君的机會,于皇帝面前构陷虞慶則。說慶則先前便不愿南行平叛,如今平叛得手,更覺功高不賞,徒惹皇帝疑忌。于是,派他先到京城看個動靜虛實,而慶則自己則帶兵緩緩而行,免得到了京師交還了兵權,成為釜中之魚。如今虞慶則屯兵潭州,整日視察山川形勢,一俟他回話,便要起兵舉事。
  皇帝楊堅听后,立即派給事黃門侍郎張衡馳赴潭州奪了虞的兵符,且察其謀反的虛實。那張衡把虞押回長安,奏稟皇帝道:虞慶則視察山川形勢屬實,看來圖謀叛逆是真。于是,虞慶則的一顆大好頭顱便被砍了下來,而告密者趙什柱,則由從六品的柱國府長史一下子超升為正二品的柱國。虞慶則被殺之后,虞夫人趙氏又哭又鬧,大罵乃弟趙什柱假戲真做。于是虞慶則冤死的消息才風傳朝野。皇帝頗以為虞夫人叫嚷有損其英明,便強令她削發為尼,發配至一冷僻寺院,嚴密看管起來。至此,聲勢顯赫的魯國公府便從政壇上消聲匿跡。
  高熲听完又是愣了半晌,虞慶則若要造反,但愁無握兵之机,何以要拒絕領兵去桂州平叛?平叛之后,便即無功,也該無害,又為何要于潭州起兵舉事?便是要舉事,視察山川形勢也應万分机密,怎能口無遮攔地亂說一气?以楊堅的精明,這些明顯破綻怎能看不出來?既已看了出來,又何以輕率地殺了他?
  高熲終于憶起一件陳年舊事:那是開皇五年,虞慶則、長孫晟出使突厥,諷諭沙缽略可汗稱臣。不久,內臣奏說虞慶則、長孫晟已圓滿完成使命,皇帝楊堅听了哈哈大笑;那內臣繼而說明沙缽略可汗將其堂妹送給虞慶則為妾,楊堅便笑不出聲,歡容頓斂;那內臣再說到虞慶則接受突厥人饋贈的千匹良馬時,楊堅刷地臉如秋霜,殺机甚顯。其后,雖是論功擢升虞慶則為上柱國,但今日之死因,實際上十來年前便种下了。
  想到這里,高熲不禁栗栗自危。虞慶則平叛得手,尚有取死之由;而高熲我損兵二十多万豈不离死更近?于是,他重又開始搜索枯腸,回憶与楊堅共事二十多年中可有惹人猜忌的地方。
  便在這時,國公府的管事進門稟告:
  “太史令劉暉求見!”
  高熲心想,近來妻死兵敗,運數頗為不佳,劉暉精通星象之學,何不乘机問問新近星象對宰相可有不利的征兆。于是就說:
  “有請!”繼而又改口:“不不,我自己出去迎接!”
  高熲很客气地將劉暉引進了書齋,坐下寒暄了几句,書童便送茶進來。”此時茶剛從南朝傳來不久,用烹非用泡。烹時用一瓦罐,先將茶葉倒人罐中,加水,然后放在炭爐上煎烹。水開之后,倒出來的便是茶。這茶水自然比后人所喝的泡茶既濃且苦,入口如藥,然而能喝到的人卻以苦為榮為幸,可見時尚之顛倒人的魔力。
  劉暉接過茶碗,感激地對高熲行個注目禮,以謝宰相給他崇高的禮遇,而后才細口細口地啜飲碗中的濃茶。喝完之后,這才開口道:
  “相爺鞍馬勞頓,本不該于此時前來煩扰……但此事關系甚大,若不早說,會貽誤國家大事!”
  “究竟是什么事?”高熲忽感一陣莫名的不安。
  “近來天象對太子和左仆射都很不利。白虹貫東宮門,太白襲月,這是皇太子廢退的征象;同時,熒惑星入太微,犯左執法,恐于左仆射有傷……”
  天象對人間的影響向來是被公認的,否則國家便不會設太史局,置太史令。有异議的僅是:天象究其實對人間影響有多大?預兆的准确程度又有多高?由于此事既玄微又高深,上述問題向來均無精确的答案;而無精确答案的事是無以駁詰的。作為太史令的劉暉,當然是這時天象學的權威,他的話不信,又能信誰的話?何況他說的兩件事,恰恰便是高熲這几年來心頭難解的症結!所以,一經點破,高熲就呆若木雞,啞然無言。
  劉暉見他怔忡半晌無言,便寬解道:
  “此事尚可努力,通過踏罡步斗、祈禳厭胜,可以消災免禍。”
  “朝廷是嚴禁祈禳厭胜的……”
  “為太子祈禳,為相爺厭胜,自當別論。”
  高熲搖了搖頭,心想你實在是個呆子,朝廷的禁令便如夭网,那是無所不覆的,誰能例外?此刻不覺又想起今年五月間他代皇帝起草的那份詔書:

    畜貓鬼蠱毒厭魅野道之家,投于四裔。

  這段文字,本來是專為楊素的妹妹——獨孤托的夫人而發的,如今忽地整到自己的頭上來了……
  這時,儿子高德弘又闖進門來,喊道:
  “爹,晉王駕到!”
  高熲頗感意外,略一躊躇,便低聲交代儿子領劉暉自側門出去。然后就急急穿廊過廳,出門迎迓楊廣。
  三十一歲的晉王楊廣歡容滿面,在廳中的華燈照耀下,更顯神采飛揚。他左一句“獨孤公”,右一句“老相公”,說得親熱無比。在其熱烈情緒的感染下,高熲漸也笑逐顏開。
  “獨孤公這次麾師東征,雖云天不作美,然而于困境之中卻能致高元遣使謝罪、納貢稱臣,真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便是孫吳再世也應自歎不如,這等神威,實是空前絕后。”楊廣一坐下來便真誠地贊頌,句句搔到高熲的痒處。
  但高熲絕非容易忘乎所以的人,不待楊廣說畢便中途攔住:
  “三十万大軍,損失十之八九,高熲謝罪猶來不及,何敢稱能言功?晉王殿下如此謬贊,倒叫高熲羞得無地自藏!”
  “這是天不作美,怎能怪罪獨孤公!若說責任,倒是我那不爭气的五弟漢王實在難辭其咎。如果不是他功名心太急,強令大軍冒暑行進,說不定馬步軍便不至于染上可怕的疾疫,水師更不會遇上台風而全軍覆沒。”
  “你從何知道這些?”
  高熲頗為惊异。因為出師高麗時,楊廣根本不在京師,他已由并州總管轉任楊州總管,他還是三日前才回朝述職的。
  “此事獨孤公雖是保守甚密,那是給五弟漢王的一點面子。然而三十万大軍只剩下三万五,這三五万幸存者痛定思痛,豈能不說?早就一傳十,十傳百,弄得京師都沸騰了,哪個不知道呀?”
  這里楊廣不免撒了謊,漢王楊諒催逼出征的事,除了高熲、王世積外,至今無人得知,便是楊廣也是剛剛從王世積口中套出來的消息。
  “那么……那么皇上可否知情?”高熲不免有點緊張,此事過分宣揚,對漢王楊諒未免不夠厚道;況且皇上對漢王甚為眷寵,若是疑心高熲一回京便大為張揚漢王的不是,那只會把事情弄得更糟。
  “以父皇的精明,他能不知此事嗎?獨孤公,你也未免多慮了,此事自然是在出兵之時,楊諒他為了逞能,自己故意泄漏出來,如今真正是自食其果!你老人家放心,父皇知道你為人忠厚,便是有人故意把水攪渾,小王自會為你澄清的!”
  高熲感激地點點頭,心想人家都道晉王刁鑽古怪,不料于關鍵時刻卻這般通情達理,難得,難得!

  晉王楊廣走后,高熲對楊廣的這一番好意不覺又琢磨了一番,忽地拍案叫道“是了!”心中的症結才算解開了。
  于是,便對聞聲進門的儿子高德弘說道:
  “晉王他因何處處替咱說話?因何對楊諒的過失查得一清二楚?你知道嗎?因為楊諒立功心切,連遠在楊州的晉王都聞到此人气味不對,顯然是在打太子的如意算盤,他自然放不過這個新的競爭者!這倒好,為父本來正因一事為難:到底見到皇上時要不要把楊諒誤事的實情說清?如今倒好,自有晉王他代咱說了,我無需開口了!”
  楊廣專辭了高熲,便直奔漢王府。他一見楊諒,便開門見山道:
  “老弟,你這回禍卻闖得不小!”
  楊惊呆澀地望二哥一眼,心想此事何須你講?三哥秦王為人何等忠厚,只因對衣食住行講究了一些,便被父皇削職免官;我率三十万大軍,十折其九,自然是大禍臨頭!只是此事大大地便宜了你晉王,我這一挫折,再也無人与你競爭太子的寶位,你自然要幸災樂禍了!
  楊廣見五弟嘟著嘴愛理不理,也不以為意,從怀中掏出一包茶葉放在案上說:
  “這是‘方山露牙’,极其名貴,是福州的一個客商孝敬的,為兄僅留一包,分一包給你。你叫茶童烹煎一下,咱兄弟倆邊喝茶,邊想排憂解難的法子,如何?”
  楊諒疑慮地望乃見一眼,心想二哥會有這么好心嗎?但多少還存一線希望,便嗡聲嗡气呼喝道:
  “來人!”等茶童上前,這才吩咐道:“把茶拿去煎烹!”
  待茶重离開,楊廣才低聲道:
  “老弟,喪師辱國,禍莫大焉,你難道路上就一點也不想想脫禍之策,光等大禍臨頭嗎?”
  楊諒失神落魄道:
  “這么大的禍,還擺脫得了?”
  這時楊廣的眼前出現了高熲的形象,臉上頓時似笑非笑,慢騰騰地說:
  “禍若是不能脫的,為何人們總是說‘脫禍!脫禍!’?禍不僅能脫,還能走;若是不能走,為何還說‘禍不單行’?可見,禍便如一件衣服,你如果穿得太熱了,那就脫下來,讓別人穿上去。禍又是勾魂使者,他眯著醉眼,到處游逛,誰碰到誰倒霉;但如果你接待得法,便也無事,可以引導他找替死鬼……”
  這時茶童送茶進來了,楊諒的思路在乃兄的誘導下,似乎已然打開,朦朦朧朧地見到一線光明,喃喃道:
  “是衣服……是勾魂使者……可這衣服該脫給誰穿呢?勾魂使者讓他去勾誰的魂呢?二哥你說!你快說呀!”
  楊諒急,可楊廣不急,他伸手端過一杯茶,吸了一口,說:
  “你喝呀,好香!心急既脫不下禍衣,也赶不走勾魂使者……如何?這‘方山露牙’确實是茶中之王,飲中之帥,是不是?但如果這煎茶的水不是水,而是醬油,而是燒酒,那煎出來的茶會是什么味道?”
  楊諒弄不清乃兄掏的是什么玄虛,只是傻傻地望著楊廣,等他的下文。楊廣將杯放在案上,在室內緩緩地踱著步,又繼續說道:
  “天下最貴重的‘方山露牙’,有時竟然斗不過醬油,斗不過燒酒。老弟呀,我覺得這回出征高麗,你就是‘方山露牙’的茶,高熲便是醬油、燒酒!因為你年紀輕,父皇只是讓你當個挂名的元帥,歷練歷練,實權還是歸高熲掌握。茶變味,咎在醬油;高麗喪師之罪,難道不該由掌握實權的人承當?你在軍机大事上同高熲爭執過了吧?”
  “爭過。”
  “比如這回水師由東萊發兵,是夏季合适,還是秋后合适?這是值得一爭的。”
  “這件事我們爭論執得好激烈……你又怎么知道了?”
  “我是猜想,”楊廣一笑,又說:“你可能認為夏季是台風季節,水師出海有被顛覆的危險,因而主張秋后發兵。”
  楊諒則道:“恰恰相反。”
  而楊廣則不聞不間只顧繼續說下去:
  “但高熲妻子新喪,有后顧之憂,只想早去早回,加上年老怯寒,不愿在秋冬季節作戰。因此,极力主張夏季發兵,獨斷獨行。強令周羅侯水師于七月出海,直趨平壤;再令大軍日夜兼程,奔赴遼東,以成呼應之勢,這樣,水師便為台風顛覆;而陸軍卻被疾疫摧垮,終成喪師之禍,是耶不是?”
  楊諒本已插話糾正,不知何故楊廣硬是把楊諒的事強栽高熲頭上,且煞有介事不住地問:
  “是耶不是?”
  這叫他如何回答?心想:
  ——今夜二哥怎么啦?莫非瘋了?
  “情形可是如此?”楊廣又再次問道。
  楊諒尷尬之极,囁嚅道:
  “情形……是這樣的……”
  他本想開宗明義一五一十從頭如實地說明經過。
  “是這樣,那就很好!這過失全是高熲的,你不僅無罪,而且有功。”
  楊廣迅速地搶過話頭。
  “不!”楊諒不禁嚷道:“主張夏天出兵的是我,高熲才是主張秋后出兵!”
  楊廣一雙眼睛瞪得圓圓地,只是不解地望著楊諒,終于搖了搖頭。那意思是:
  ——你實在太膿包,連親手教你作偽都無法領悟,憑這德性也配同我較量?
  繼而又狠狠教訓楊諒:
  “既是你主張夏季出兵,那你就坐在家里等死吧!”
  “可……可你答應想辦法……說是可以把禍衣脫給別人穿……”楊諒可怜巴巴地懇求。
  “你怎么這么渾!我已經把你身上的禍衣解脫下來了,而且已經替高熲穿上了!是你自己找死,搶回來,又穿在身上!”
  楊諒這才如夢初醒,恍然大悟:
  “唔……對對對,只要把我的主張說成是高熲的主張……就成了?不過……”
  “不過什么?”
  “不過,就怕父皇找我們兩人對質。”
  “你這一點盡管放心!我已經騙高熲說:父皇已經知道實情了。他耍是再對父皇說起此事真相,不僅不厚道,而且是居心給咱們皇家過不去。這老家伙很謹慎,為了顯示他的寬厚,他不會說的。你還是抓緊一點,先到母后那里告高熲一狀!”
  楊諒對乃見可謂是無比感激,不住地點頭,連連說道:
  “多謝指點!多謝指點!”
  楊廣心里則想:
  ——我才該多謝你呢!只要你幫我搬開高熲這塊石頭,再來收拾你還不是輕而易舉?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