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二十六章



  1932年11月,杜月笙在陸京士等人的策划下成立了恒社。因為到了這种時候,杜月笙覺得,青幫“開香堂”收徒弟的一套傳統方式,已經不适應廣收海內“英雄”的需要,也限制各式“英雄”投奔門下了。
  恒,是取義于古書上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如月之恒,如日之升”,隱隱含有以杜月笙為中心,也以他為立身處世的最高“典范”的意思。這個名字是大學者章太炎給起的。另外還制定了一個社徽,中間是一個斜月和一個大第,四周有十几個繁星環繞,“眾星拱月”的含義就更清楚了。
  陸京士(國民党上海市党部候補委員)洪雁賓(宁波實業銀行經理)、周孝伯(律師)、涂您棠(大華銀行經理)、蔡福棠(長丰地產公司)等人任該社常務理事,唐世昌(《申報》編輯)等為該社候補常務理事。
  對于恒社組織的意義,陸京士還發表過一通議論。說:
  “竊以為國家民族存亡之關鍵,在于國民組織力之程度。……而年來國內各項組織,形式上似甚勃勃,但究其實際,都以适當之條件未備,未能發生真實雄厚之力量。所謂适當之條件者何?日有中心,有恒心而已。無中心,則滂俊無所适從,向心力不堅;無恒心則團結不久,离心力必大。唯有有中心之領袖及有恒心之分子者,始足以稱為現代化,合理化之組織。”同時宣布了以下“十字炒劉宁匕”曰:

  進德修業,崇道尚義,互信互助,服務社會,效忠國家。
  恒社的成立得到了國民党政府社會部的批准,并在法租界注冊登記。1933年2月25日該社舉行開幕典禮時,法租界當局特派總監到場祝賀。恒社社址初設在法租界愛多亞路息廬,后因租价昂貴遷至馬浪路39號。
  与一般的流氓幫會不同,恒社拒收無業流氓。社章規定,入社“須經社員二人以上之介紹,經理事會審查通過,填發社證。”審查社員資格的原則是要有一定的社會地位。
  根据1934年4月的《恒社社員錄》可知,二百二十三名社員中商界有一百二十人,約占百分之五十四,其中有三星棉鐵厂經理張子廉、上海棉織印染厂章榮初。警務三十人,占百分之十三。政界二十七人,占百分之十二,內有上海市社局科長張秉輝、許也夫、財政部視察員何紹芬。自由職業界二十一人,占百分之九,內有律師毛云和鄂森。軍界十一人占百分之五。工界五人,占百分之二,其中有上海市總工會主席朱學范、上海市總工會委員陸机云,上海郵務工會委員張克昌、全國郵務工會委員趙樹聲。學界五人,占百分之二,內有上海樂華女中校長陳亞夫、滬北中學校長馮一先。党務四人,約占百分之二,除陸京士外還有上海市党部委員陳君毅、上海市党部第六區常委馮憲成和漢口市党部委員吳紹趙。這些具有公開職業和社會地位的人入社后成杜月笙借以自重的私人勢力。
  恒社社章規定社設有理事會,杜月笙在名義上只是名譽社長。雖說它具有社團的公開形式,成員均為資本家、官吏和知識分子,但舊式封建秘密密會的實質并無改變。在恒社圓形社徽中間是一口銅鐘,鐘的外壁正中為一新月。《恒社月刊》紀念號上說: “鐘表示為發聲之源, ‘聲’字与‘笙’字同音,加上月芽,就成為‘月笙’。“恒社社員將社比作太陽系,把杜月笙比作“我們大眾的太陽。諸位老前輩、老大哥,似行星般地仰承意志,在前面領導,”并強調“本社之創設与進步,為完全托命于此中心作用……欲求本社會之恒,則必須將此中心作用加以發揚。”

  恒社吸收了不少國民党軍政軍警人士,在政治上是傾向于國民党的。1936年10月對日是蔣介石五十歲生日,恒社為“表示吾同人擁戴領袖愛護國家之意”,經第十一次理事會和第六次常務理事會議決,于同年6月29日晚起由該社平劇組在新光大戲院演劇籌款,所得票款扣除應需開銷外淨余2026. 30元,于7月21日悉數解送中國航空協會,“稍作購机祝壽之用。”恒社社員郁聯升撰文吹捧蔣介石“歷年來在新舊軍閥共匪外寇前后內外交相煎迫之中,鎮靜應付,誓死奮斗,……舉凡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所有物質上精神上各种建設,靡不綱舉目張,百廢俱興……蔣委員長勞苦功高,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救星,……亦為世界大同之實行家。”這篇祝壽文章清楚地代表了恒社親蔣反共的立場。
  由于恒社社員均有一定的社會地位,敵對失業社員的職業介紹較有成效。据統計,自1935年至1936年來恒社登記要求介紹職業的四十余名社員,至1936年冬已設法介紹了二十一人。這在當時上海社會中的确是很不容易的。所以恒社的影響越來越大,從初創時僅有社員一百三十余人,到1936年冬天已達到一千五百余人。
  由于交了大批的商界的朋友,杜月笙開始以恒社為紐帶,向商界插足了。
  杜月笙向工商界插足始于何時?始于1927年被蔣介石授予少將軍銜之后。當時,有人向他進言,應該辦一點工商事業,名列實業界,這樣,名望就更“正派”,地位就更鞏固了;而要搞實業,則首先應有一個銀行。這個向他進言的人就是當時任北四行儲蓄會經理的錢新之。
  錢新之,名永銘,浙江湖州人,留學過法國,前些日子出任國民政府的財政部次長,如今是“四行儲蓄會”經理。
  北洋軍閥時代,私立的銀行很多。1927年5月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后,蔣介石把自己的中央銀行升格為銀行之首,在金融上控制其他公私銀行及錢庄。原來的兩家公立銀行——中國和交通,依然保持原樣,由“四大家族”的孔(祥熙)、宋(子文)加以控制。私立銀行中,主要有北四行和南四行。北四行是由原來在北京、天津設立總行的金城、鹽業、中南、大陸四家銀行組成。國民党政府在南京成立后,北四行的重心也逐漸南移,并組織了四行准備庫,發行中南銀行名義的鈔票,成立四行儲蓄會,大量吸收存款,后來,還造了當時遠東最高的大樓——國際飯店。
  錢新之到上海后,住在租界的公寓里,有兩只箱子失竊,內中有几件“傳家之寶”。他向租界當局報案,巡捕房一連查訪几天,杳無音訊,毫無辦法。大前天,他轉折地托了個朋友,請杜先生幫幫忙。杜月笙一口答應:“讓我想辦法看看。”

  第二天,也就是大年夜十一點光景,兩口箱子由司机阿發送到錢的住處,物歸原主,里面的東西一樁不少。內中有兩樣已被當掉,是杜月笙派人贖回來的。錢新之要還贖款,司机不肯收,說是杜先生關照,交個朋友。
  錢新之感激不盡,大年初一,特地來杜公館拜謝。
  杜月笙一听銀行界大名鼎鼎的錢經理來訪,一迭聲地吩咐;“快清,快請!”自己忙著迎了上去。
  杜、錢二人一見如故,在小客廳里談得十分投机。腦子活絡的錢新之,不到半個小時,便以老友的口吻,向杜月笙進言:
  “杜先生,依小弟的愚見,以您的手腕、名望,今后應大辦工商實業。名列工商業界后,您的名望會更大更重,地位更加鞏固。在上海灘更加兜得轉,吃得開了。而要搞實業呢,首先要有個銀行,要擠入財界。”
  “錢先生,听你的一通話,我像吃只電燈泡,心里一下亮堂了。可是要開銀行,講講容易,做起來難啃!想是想開的,沒有力量啊?”
  “具体做法,容我代先生籌划,過兩天,我們再細談吧。”錢新之當場表態愿意出力后,告辭了。
  杜月笙送走貴客后,這才上車去鈞培里。這一次向黃金榮拜年,除了禮節性的意義之外,又加了一層實質性東西——請師兄一道開銀行。
  “月笙,這買賣能賺錢嗎?你吃得准?”
  黃金榮听了杜月笙的打算,頭搖得撥浪鼓似的:在黃金榮的算珠上,最賺錢的一顛,自然是販鴉片,此外是開戲館辦賭場,至于辦銀行与開工厂,他都覺得不保險。
  杜月笙可不同,他很欣賞錢新之的主意。要在上海灘頭真正兜得轉吃得開,一定要搞實業,要打入財界。所以,在新年歲首的大年初一就极力慫恿師傅入股:
  “大哥,銀行這東西可靈光啦,角子變洋鋼,洋鋼變美鈔換金條。外國的一些大老板,許多是銀行家哩!你入一股,挂個常務董事的名,到時分紅利,怎么樣?”
  一听到有紅利可分,黃金榮板結的麻臉,綻開了花蕾,連連點頭表示同意,不過有言在先;“事務不插手,“財香要享有”。杜月宣曉得他的脾气,自然滿口答應。
  趁著拜年的机會,杜月笙又跑了几家,拉了些股分。例年初三,錢新之果然送來了一套籌款方案。他向杜月笙建議,可以從三方面籌集資金:湊、堆、挖。
  所謂湊,就是從鴉片行,賭場里拼湊。這些“黑”行業,租界里的十家大銀行,每家的流動資金少的十几万,多達几十万,而且盈利极高,為了給杜老板捧場,湊出几十万,是義不容辭的。杜月簽自己所控制的上海最有名的五大賭場:富生、榮生、義生、利生及源利,每天進出的金額,動輒几万、几十万,提出一部分投資,還不是小菜一碟。
  什么是“難呢”?那是銀行同業中的老規矩,凡有新銀行開張,各同業都需在開幕那一天向新行存進一筆巨款,名為“堆花”,表示道賀。以杜月笙的名望和勢力,誰敢不來“堆”一“堆”這錦上之“花”呢?
  至于“挖”嗎,錢新之有些不好意思說出口。經過一番扭扭捏捏,吞吞吐吐以后,杜月笙靈活的腦袋也被點撥開竅,心里有數。不久,便付諸實施。恰巧,當時有一個姓徐的小子,有著一千多万遺產可繼承。大概是得意忘形,或者是色膽包天吧,父親剛去世,他便与父親的七姨太平上了。有一日,被家里的其他姨太太當場按住了屁股。几個遺產的共同繼承人趁這個机會,設法傾吞一千万。告他個什逆,剝奪他的繼承權。大年夜里。一家子鬧得不可開交,正等著上海縣衙帶后堂打官司呢!
  杜月笙听到這儿,一拍大腿。說。“永銘,你去對許徐的徐技樁事我來擺平,一千万遺產穩拿到手,只是他要向銀行投資五十万,我給他個董事名頭。”
  “好,杜先生能幫忙,我想姓徐的正是求之不得的。”
  果然一說即合。
  后來又有一個姓朱的,也是靠杜月笙擺平的,得了一宗遺產三分之一入了股,成為銀行的大股東。
  經過這么一番籌划,銀行當年就開張了,這就是有名的“中匯銀行”——中國由大亨開辦的第一家銀行。杜月笙自任董事長,黃金榮、張嘯林為常務董事,金延蘇做了監事。
  中匯銀行開張以后,營業大興。不到几年工夫,便在愛多亞路造起了一幢規模宏大的中匯大廈。
  杜月笙何以會如此經營呢?他的生意經全在下面的故事中。
  中匯銀行的北面是上海華商紗布交易所,杜月笙辦公室的窗子斜對著它。每日里,杜月笙都能看見交易所門庭若市,生意興隆。
  “還是讓我也來湊湊熱鬧吧。”一天,杜月笙望著那車水馬龍般的人自語道。

  不久,交易所內一群流氓起哄,怪叫,吹口哨,交易所被迫停業。交易所明知是杜月笙在搗鬼,卻也無可奈何花落去,只好叩開中匯的大銅門,請杜董事長出面彈壓小流氓。
  杜月笙彬彬有禮地答應了。
  當然,中匯是從來不做賠本買賣的。不久,花華商紗布交易所的理事名單中,忽然冒出了杜月笙的大名。而中匯的金庫中,一下又增加了五十万的儲金。
  在‘呼奪”的同時,杜月笙也常常“巧取”。
  話說外國人發明汽車以后,發現汽車比馬車方便,既快又省力,而且乘坐舒适。因此,到了三十年代初,汽車不斷更新換代,輪胎需求量大增,一時使制造輪胎用的橡皮供不應求,市場上的橡皮价格也不斷猛漲。橡膠生意空前看好,外國几家橡膠園和從事橡膠生意的商人獲得了巨額利潤。
  當時,做像股票生意很賺錢。上海的外國人嗅覺十分靈敏,有個叫麥邊的英國流氓,立刻找到杜月笙,說:
  “杜先生,現在橡膠在國際上十分走俏,我想与你合作做這方面的生意。”
  “怎么做?”
  “我們可以發行股票,你不是有個中匯銀行嗎?我們可以聯合起來炒股票。”

  “這些花紙頭,炒到最后能賺錢嗎?”
  “這一點杜先生放心,有你這樣的人做后盾,我們是一定能賺大錢的。”
  于是,麥邊与杜月笙聯合在上海開了一家從事橡膠生意的“藍格志拓殖公司”,兜售橡皮股票。
  麥邊詭計多端,很有一套。一開始,他請人寫了一篇文章,刊登在當時的几家中外文報紙上,大肆吹噓橡皮怎么好,用途怎么廣,以聳人听聞的言辭大做橡皮廣告。此外,在杜月笙的幫助下,拉了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冒充董事,每個禮拜召集他們開次董事會,借此机會,大造聲勢,宣揚他在國外的橡膠園大獲丰收的消息。使人們相信,買麥邊的橡皮股票有靠山。這個洋癟三的騙術著實高明。他暗中向外國銀行借錢,擺噱頭。每隔三個月,便用借來的錢,發給一些持有橡皮股票的股東們一部分中間利息,給那些想發財的人嘗嘗甜頭,并以此標榜自己守信譽。
  在杜月笙的幫助下,麥邊雇用了大量人員冒充股票的認購者,虛張聲勢,一大早就涌到中匯銀行門口,排隊搶購橡皮股票,致使很多不明真相的人也紛紛涌到中匯銀行爭購股票。
  當時,中匯銀行因人多擁擠,秩序大亂,不得不停止營業。消息傳出,哄動全市。麥邊和杜月笙就這樣變著戲法乘机將橡皮股票一漲再漲。
  后來,他們看到股票价格快漲到极限了,就讓中匯銀行突然宣布,某月某日,所有的橡皮股票停止押款。布告貼出,猶如晴天霹靂,急得些股東們想去跳樓。因為,銀行拒絕股票押款,說明橡皮股票已分文不值,完全成了一張“空頭支票。”人們做夢也不曾想到,這些花花綠綠的橡皮股票,一夜之間就成了一堆廢紙。而麥邊則帶著分得的近千万元,拍拍屁股、卷起舖蓋逃之夭夭了。其余的一半錢則被杜月笙悄悄地吞下了。
  此次風潮,至使上海灘几十家商號、工厂、錢庄等紛紛倒閉。其中正元錢庄的老板陳逸卿、北康錢庄的老板戴家寶和謙余錢庄的老板陸達生,挪用各自錢庄客戶存入的遠期支票,向其他錢庄調換巨額金,套購了大量的橡皮股票,最后錢庄倒閉,三人手挽手在漲潮時在吳淞口外跳了海。
  就是因為如此的巧取豪奪,才使得社月笙財源滾滾,到1946年,這家從一百万資產起家的中匯銀行,資本總額竟高達三千五百万元,可謂“生財有道。”
  隨著中匯銀行的發達興旺,杜月笙的事業与名望躍上了新的高峰。到抗戰前夕,上海灘上請他列名為董事、監事的銀行、錢庄、信托公司多達七十余家、有一些公司,還請他出面任董事長。
  這么多的人請杜月笙去挂名,有什么用呢?有大作用。四明銀行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四明銀行創立于清朝末年,名義上是銀行,但實際上是一家錢庄。該行由宁波人創辦,開始銀行行址在宁波路、江西路轉角,和廣幫的聯保保險公司為鄰。后來,四明銀行從宁波路,遷到北京路、江西路轉角的原上海華美書館的部分基地上。

  四明銀行的經理叫孫衡甫,此人原來是宁波一家錢庄的伙計。孫工于心計,很會算盤,因在而業務發展很快,銀行最高存款額曾經達到四千万元,成為上海較大的商業銀行之一。
  說起四明銀行以及孫衡甫其人,倒也滿有話頭有的。該行經營作風完全沿襲錢庄那一套。孫衡甫性格怪僻,平時深居簡出,不大同人交往。孫自以為很有錢,凡事不求入。他討了大小老婆七八個,個個如花似玉,妻妾們整天陪著他,家中八個個嗜好鴉片,煙槍林立。一到時候,老子、儿子、老婆、姨太太人人吞云吐霧。
  孫衡甫偶爾外出,必要坐上裝有防彈玻璃的汽車,外加四五名保源,前擁后簇,好不威風。
  除了四明銀行之外,孫衡甫還辦了一個四明儲蓄所,花頭也很多,如開辦學費儲蓄,婚嫁儲蓄等,千方百計吸引客戶儲蓄。他對房地產經營也很感興趣,且不惜用大量資本投入房地產的購買。据說,單就里弄房屋,最多時就曾達一千二百幢左右。
  此外,孫衡甫還利用北洋軍閥政府金融管理的混亂,發行鈔票,作為其主要的資金來源。四明銀行發行的鈔票,紙張和印刷很一般。紙張為棉料,浸水即可分為二層。當時上海其他銀行的鈔票都不印二元券,唯獨四明銀行印有二元券,故顯得十分別致。
  不過,四明銀行也有触霉頭的日子。
  三十年代初,四明銀行發生了擠兌風潮。所謂擠兌風潮,通俗地講,一些持有四明銀行幣券的人,同時去銀行提取存款,或者兌換銀元等。
  由于孫衡甫將銀行資金大量收買房地產,故一旦碰到這种急煞人的事情,銀行就撐不住了。
  不過,孫衡甫還是很有計謀的,他馬上只身一人來到杜公館,把一張五十万元的支票交給了杜月笙,要求存入中匯銀行。條件是請杜月笙能調劑出一些現大洋,幫助平息擠兌風潮。
  “這好辦,明天早上我就送銀元去,保證讓那些兌錢的人放心。”
  第二天,杜月笙親自押了一百多只箱子送到四明銀行門口。
  此時,四明銀行門口人很多,秩序很亂。杜月笙讓人從汽車上搬下一只箱子,打開,說:“各位客戶,請不要擁擠,四明有的是錢,都能兌到。”
  說完,他揮了一下手,有一個手下人把箱子打開,人們一看,釋然是一疊疊光亮的銀元。接著,銀行的職員和押送人員一起上陣,把那一百多箱子全搬進了倉庫。
  擠兌的人一看,四明的實力這么雄厚,怕什么,錢放在這里最保險。于是,人們紛紛离去了。還有些已兌過錢的人听說了這事,馬上又回來,把錢重新存了進來。
  其實,那一百多箱只有前面几箱是銀元,后面的箱子里全是石頭。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shuku.net)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