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乾清門听政時的順治,給臣民的印象是那么英睿強干,只有太后知道,這時的順治,已被佛經達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 入夜之后,正陽門(即今前門)外的大柵欄便成了城內最繁華熱鬧的地方。此時京城的內城各門早已關閉,燈光寥落,人聲漸息,而南城卻是燈火通明,人聲鼎沸。棋盤街、大柵欄、廊房頭、二、三條胡同、燈市、花市、菜市、書場、珠寶市等以及日用百貨、吃的喝的,應有盡有。而大柵欄因它特殊的地理位置,更加繁華熱鬧,街市上有櫛比的店舖、酒樓茶館和戲園子,還有五光十色的花市和燈市,的确是一條人群熙攘、燈火輝煌的地方。 自打明朝的燕王朱棣成了明成祖之后,在永樂元年(1403)他就把早先元朝的大都改成了順天府,建北京,當然他是迷上了北京這座“沃野千里,山川形胜,足以挖四夷、制天下,成帝王万世之都也”。 明代都城北京是在元代大都城基礎上改建和擴充而成的,明初為了便于防御,將城北比較空曠地區划出城外,也就是把城的北部城垣向南移了五里左右,永樂十七年又向南移了一里左右,形成了今日內城的規模,而皇城(包括紫禁城)又占去了內城的大半,故而商民交易、店市大多集中在前門外一帶,而且前門外又是外地人入京的必經之地,京、津一帶的農副產品運到京城時先到南城;從南方來的商賈貨物也大多以南城為集散地,成為南北物資交流的總場地,南來北往的商賈操著各地方言熙熙攘攘,皆為財富來來往往,行色匆匆。明代中葉以來由于會館的興起,在前門与宣武門之間聚集著從全國各地來的文士官人,故而酒館、茶肆和妓館煙館比比皆是。清初為了京城的治安,不斷地清理內城,使居民商賈大多遷到了外城,也使南城的繁華大增。如順治五年就規定漢人要居南城,“凡漢官及商民人等盡徙南城居住,原房拆去另蓋,均听,每間給銀四兩。”故而,前門日复一日地繁華起來,正可謂五方雜處,百貨云屯。 臨街的一座茶樓里笑語喧嘩,客人們吃著茶點,有的要了几碟酒茶,輕斟慢吟,三三倆倆十分盡興。 三四位文人模樣的儒生正圍桌而坐,侃侃而談,桌上擺著兩籠水晶小包,兩碟雞茸蝦仁酥餃,兩盤芝麻火燒,還有几碟醬牛肉之類的鹵菜,香气誘人。 “哎,你們吃呀,不要大斯文了,否則可對不住自個儿的肚皮喲。” 為首的一人須發斑白,飄飄若仙,他就是龔鼎孳,今晚的東家。“這一路上辛苦了吧?老夫說要為你們几位同鄉故舊設宴洗塵,你們偏偏不肯,選了這么個不起眼的地方,吃的喝的都太普通了,真讓老夫過意不去呀。” “哎,龔前輩何出此言?他鄉遇故舊,正是我等的榮幸与欣慰呢。前輩,晚生以茶代酒,先干為敬!”年少英俊的昆山才子徐元文起身端起了茶酌。 “罷,罷,徐公子是老夫早有耳聞的風華人物,今日一見果然不俗,細眉長目、隆鼻朱唇,玉樹臨風的身材,嘖嘖,真叫老夫好生羡慕喲。” 徐元文有些發窘,借机低頭向龔鼎孳深深一揖:“無論如何,在下先謝過先輩。龔大人為人熱情誠懇,今晚生好生感動!” “哪里,你是牧齋兄特地向我引荐的人才,老夫豈能怠慢?听說公子年方髫齡時便具公輔之量,可有此事?” 徐元文再一次漲紅了臉:“都是他們添油加醋瞎編的。” “不然,老伯,此事晚生很清楚。那時元文才只有五歲……” “敬修兄,你就不要在前輩面前出小弟的洋相了。” “這事誰人不知?江南世家昆山舊族徐府公子徐元文就是与眾不同!說真的我熊賜履自歎弗如,望塵莫及!早知你此番來京赶考,我就老老實實呆在孝感不來了。明擺著,你肯定在我的前面!”熊賜履面白無須,清瘦儒雅,也是風度翩翩的美少年。 “敬修老弟,快說來听听呀。”四十多歲的老儒生程漢斌在一旁催促道。 “話說五歲的徐元文一日自書館回家,頭腦里只想著老師教的詩文了,過自家門檻時被絆倒在地。他的父親扶起他,笑著說:‘跌倒小書生’。你們猜猜,小元文他對了什么……他應聲而對曰:‘扶起大學士!’你們說,元文他有沒有志气?當然噗,有誰能有像無文那樣的一代弘學巨儒顧亭林先生呢?元文日后肯定會青出于藍而胜于藍了。”熊賜履說話時臉上帶著頗為羡慕的神情。 熊賜履往日的性格過于嚴肅,可能与他道學講得過于認真有關,因此人們往往敬重他的才學卻對他敬而遠之。今天大概是好友相見,他才顯得如此興致勃勃。生活中的熊賜履為人清高,苦讀經學,獨來獨往,課余或讀書習字或擺弄几盆花草,過著信然自得与世無爭的恬淡生活。 而昆山才子徐元文則出生于徐氏大族,人們無法考證他們家与明初的中山王徐達、明朝中期的宰相徐階有什么聯系,但徐家的确是世代富豪,而且世代文運昌盛。當然,聞名天下的儒學大家顧炎武更給他們徐氏家族增添了光彩——顧炎武是徐元文的舅父,由此可見,与徐家聯姻的也都非同一般。据說徐元文是個神童,在十二歲時就以秀才身份考舉人。他詩文雙妙,人又生得風流倜儻,江南的騷客文人無不為之傾倒,若徐元文早生二三十年,誰敢說他不是稱雄于江南文壇的錢謙益或龔鼎孳呢? 有關徐元文的故事很多,他小小年紀便要考舉人,鄉人便問道:“小小年紀就要做官,到底想做多大的官?”徐元文不假思索:“做閣老。”眾人便嘲笑起來,以為這小孩太過狂妄,于是一人便挖苦說:“未老思閣老”,徐元文脫口對道:“無才做秀才。”逗得眾人大窘,原想譏笑他,反被他將了一軍。 由于龔鼎孳居京城已有多年,對江南近年的風物人情知之不多,因此便興致勃勃地向徐元文問個不停,言語表情中對徐元文极為欣賞。 “元文小弟,你此番赴京赶考,你舅父亭林先生同意嗎?” 徐元文一臉的認真:“大亂之后,人心思定。眼見得大清不日即可收复云貴,天下一統,療瘡痍。蘇民气、安天下,我輩正是大有用武之處!至于我舅父,他一生身涉万里,名滿天下,對世俗官場名利已看得很淡了。舅父說要拔足西行,篤志經史,并不堅決反對我們兄弟出仕,足見人心思定已是不可逆轉了。再者說,我等恰逢青春年少、風華正茂之時,且不說博取功名、封妻蔭子,就是那句老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如今也正用得著呀。我輩怀腹經綸,偌能為國為民做一番治國平天下的好事,也不枉此生了。敬修兄想必也有同感吧?” “正是。大清若要治國平天下,非孔孟程朱圣道不可,我輩愿為此出力流汗,至于功名利祿則是身外之物,我輩出仕不是為了孔方兄啊。” 提到“孔方”兄,眾人的話就多了起來,你一言我一語,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了順治十四年的順天科場一案,也就是“丁西之獄”…… 滿清統治者入主中原以后,為了网羅漢人知識分子,從順治三年丙戌開科取士,几乎連年考試,來發現人才,選擇聰睿飽學之士,加以培養提拔,擢任尚書侍郎總督巡撫和大學士。然而,隨著考試的增多,大大小小的科場案也就隨之接踵而來了。從《吳梅村年譜》中的記載來看:“壬辰(順治九年,1652)權貴人与考官有隙,因事中之,于是科場之議起。”而鬧得最凶的,牽連最廣的,影響最大的,莫過于順治十四年的丁酉(1657)科場案,它在有清一代二百多年的歷史中,也是罕見的。 九月里,秋闈榜發,人情大嘩。落榜的秀才們義憤填膺,憤而剪發告狀,刻寫揭貼投送科道各衙門,嘲罵丁酉鄉試行私舞弊,揭露分房考官李振鄴納賄。南城沸騰了,人們被這件丑聞刺激得异常興奮,睜大了眼睛要看順天府和朝廷怎么收場,連街談巷議也拿這當作最有興味的題目,津津樂道,樂此不疲。 這一日安親王岳樂府里几位書童和小太監正在私下議論著,雖然主人有嚴禁下人談論國事的規矩,可這件事外面早已傳的沸沸揚揚的了,說說又有何妨? “乖乖,南城這兩天可熱鬧了,那么多的儒生聚在一起,把天都快給吵翻嘍。”瘦瘦的小太監在和略胖的小太監說話。他們常跟在王爺身后或是奉命出府去辦事,什么宮里城里,天南地北的事情都逃不過他們的眼睛和耳朵。而整日呆在王府里大門不出二門不進的兩個書憧可就慘嘍,憋得難受哇,就想找人說說話。這一會儿,兩個書僮閒著沒事也圍了過來,今個上書王爺正在閉門讀書,府里清靜极了。 “哎,你說那位張監生膽子倒是夠大的啊,居然剪了發辮到衙門里頭告訴,大鬧順天府的科道衙門!” “許是他气憤已极?”圓臉的書僮說話文縐縐的。 “气又有何用?考官納賄作弊,從來如此!朝中無人莫做官,這就是結論!”瘦瘦的太監不免要賣弄他知道得多,侃侃而談,那神態帶著几分夸張,直听得兩位書僮瞪著眼睛一眨也不眨。 “沒錢,有勢也成哪,你看看高官里三品以上的大老爺家的子弟,不是一個個都中了嗎?据小的所知,新舉人王某,仗著他娘舅舅在京里做官,一考就中;山東趙某家中有的是錢,拿錢舖路,出手那個闊呀,還不是想什么就有什么?” “你們倆沒听說過現今咱京城酒館里最流行的酒令吧?”尖下巴的瘦太監故作神秘:壓低了聲音,兩名書憧豎起了耳朵:“三人喝酒,一人說:‘京師有一舅,順天添一秀,生人怎能夠?’另一人則說:‘佳人頭上金,舉人頂上銀,金与銀,世間有几人?’第三位這樣說:‘外面無娘舅,家中無富婆,舅与婆,命也如之何?’你們听听,如此這般,可就坑了才高志大的貪寒之士了!唉喲喲,這是什么事儿喲,南城里鬧翻了天,可紫禁城卻平平靜靜,恐怕到現在還不知情呢!” “住口!一派胡言亂語!” 一聲怒喝,去親王出現在台階上。他雖然穿著家常的衫子,但眉目中仍有說不出的威嚴。府里的人都知道,王爺平日里就不苟言笑,臉上難得露出笑容,偶而發起脾气來就像是發威的獅子那樣,全府上下哪個不怕? “王爺!”几個書僮太監登時臉色發白,連忙跪倒請罪。剛剛還伶牙俐齒的,此刻全都嚇得篩糠似地說不出話來了。 “家法伺候!今日非讓你們几個奴才知道府里的規矩,這國家大事豈是你們可以隨便亂說的嗎?” “小的知罪!求……老爺饒過這一回!” “哼哼,你們既犯了府里的禁忌,就得受罰!今個老爺我要殺一儆百,看你們以后還敢不敢亂嚼舌頭!管家,把府里上下的奴才全都叫到前院里看看!” 安王爺岳樂起先是郡王,成了王爺之后府門以及王府里的設施、規格都与做郡王時不同,規模更大了。王府不僅品級高,而且建筑規模大,王府中的正房稱為殿,殿頂覆蓋著綠色琉璃瓦,殿里設有屏風和寶座,外表看起來很像是一個縮小了的宮廷。 北京城里的王府從明朝永樂十九年(1421)拓城開始,一共修造了多少王府宅第(自然包括公、侯、伯、子、男和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國公等)實在是不計其數。王府并在明代就建有王府。有些舊王府擴建成了清代王府。 大凡王府都是按照一定的形制規划建造的,這一點在《大清會典、工部》中有明确記載:“凡親王、郡王、世子、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的住所,均稱為府”,其中,親王、郡王居的地方稱王府。至于那些不是鳳子龍孫的達官顯貴,盡管有封爵或有尚書、大學士、軍机大臣的頭銜,但他們的住所卻不能稱“府”,而只能稱為“XX宅”或“XX第”,其規模、房屋間數、油飾彩畫、台基高低、門釘多少均有規定,不能逾制,否則就是犯上。 一般而言,清代的王府大都按下述形制建制的,看起來如出一輒:王府的建造形制,中路一律相同,東西兩路沒有一定之規,可以自由配置。親王府門五間,前有門罩(即上有起脊屋頂而下無門窗的一堵牆),過道高出地面,府門外有石獅。燈柱、拴馬樁等設施。府門正中對著的是大殿,俗稱銀安殿(台基高1.5米),坐北朝南一溜五間,頂用綠色琉璃簡子瓦,平時鎖著,只有舉行大慶典時才開放,人們出入均須繞東西南通而行。大殿之后稱小殿三間,兩側東西偏房為太監的住處。小殿正北對著的是神殿五間,兩邊為東西配殿,東間是王爺大婚時的住所,西間則挂著鈴鼓等樂器,是供薩滿太太跳神時吹拉彈唱的。王爺的住房、書房等皆在跨院,再往后則為后院下房、庫房等。當然,倘大的王爺府少不了花草林木,這玩意可沒法“一刀切”,各個王府自然有不同的景致了。 安王爺的府第院宇宏大,廊廡周接,很有气派,大花園有兩座,分別在中路的兩側,一左一右,一邊是疊石假山,樓閣亭台,一邊為奇花异卉,曲徑通幽,各盡其妙。 安王爺一聲令下,帶著亮籃子的管家跑前跑后地忙活開了,不一會儿,上百個太監差役齊刷刷地站在了二門外的空地上。四個亂嚼舌頭的太監和書憧跪在安王的腳下,安王此時臉色鐵青,神情威嚴。 “王爺有令,將這四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奴才各抽五十鞭子,免去一年的賞銀!此后誰敢胡嚼舌頭坏了府里的規矩,嚴懲不貸!”首領太監已經上了年紀,聲音細得有些刺耳,讓人听了很不舒服。 立即,一名護衛捧著家法過來了——一個漆盤子里放著一條油亮的細皮鞭。 安王爺一言不發,拿起鞭子對著四個奴才就是一陣猛抽,可怜四個奴才顧頭卻顧不了□,不一會儿便個個被抽得皮開肉綻,但他們卻緊咬牙關不敢喊半個字。 “阿瑪!我要到宮里去啦!”岳樂的身后跑出了一個綠袍小女孩,伸出一雙胖嘟嘟的小手搖搖晃晃地扑向岳樂。 岳樂這才住了手,彎腰攬過了小女儿阿嬌。阿嬌才兩歲多,生著一張粉嘟嘟的臉儿,一雙烏溜溜的大眼睛晶瑩動人,還有一個櫻桃小口,這孩子生得就是討人喜愛! 這么一來,被罰的奴才們才得以解脫,安王福晉打扮得花枝招展,笑眯眯地對岳樂說:“王爺,今儿個是大喜的日子,就放過奴才們這一回吧,都下去吧!” “哎,我說……咱們的嬌嬌去了宮里會不會哭鬧?這一走,我還真有些舍不得。”岳樂抱起了女儿,像一位慈父似地親著女儿的小臉。 “不要,不要!阿瑪王胡子扎人!”阿嬌被扎得叫了起來,臉直往岳樂的怀里鑽。 “王爺,你怎么涂糊了呢?這是皇上對咱家的恩典呀,別人家想還想不到呢。”夫妻倆并肩往前走,后邊跟著一群太監和使喚丫頭。 “簡親王家兩個,順承郡王家一個,咱家一個,全都送到宮里由皇太后親手撫養,將來長大了便得公主封號,食公主俸祿,這還不是天大的喜事?這一回阿嬌可給咱府上增了光!”安王福晉說得眉飛色舞,身后低頭跟著的側福晉眼圈卻紅紅的,她才是阿嬌的生母,而安王福晉不過是阿嬌的嫡母,嫡母可不是親娘!看著阿嬌一天天地長大,嘴巴甜甜的剛會說話,就要送進宮里,想見也見不著,做娘的能舍得嗎? “……再說,咱阿嬌進了宮,你也好常常進宮去看看皇太后和皇上。你在朝中一向為人耿直,都說你是新派,可得罪了不少八旗王公呢。你就不能圓滑些?像簡親王那樣?” “好了,少囉嗦了。皇上圣明,我岳樂為人處事如何,皇上一眼就看得出來。要不,我能從郡王被封為親王?知足吧。” “倒也是的,皇恩浩蕩,這日子過得可真滋潤哪!”安王福晉舒心地笑了。 “當當當!”伴隨著五風樓悠揚的晨鐘,紫禁城那一重重沉重的宮門徐徐打開了,午門、天安門、正陽門乃至皇城四周的城門也應聲而打開了。此時尚是黎明時分,東方瑰麗的朝霞將紫禁城裝扮得像仙境一般的燦爛、迷人。 宮門、廊龐、過道兩旁站著穿黃馬褂的佩刀矢的侍衛,看這陣勢,莫非今天是什么重要的日子? 今天,少年天子順治帝要在乾清門听政,乾清門外的玉墀上,舖著明黃色緞子繡著飛龍的御座已經設好,玉墀上舖著大紅的毛毯,御座后有扇山水屏風,屏前豎著兩柄崔金寶扇。御座前有香亭熏爐,香煙裊裊,繚繞在丹柱之間。寶座兩側的玉階下八字排開擺著兩列雕龍繡鳳的座椅,這是為議政王大臣們預備的。 万事俱備,此時旭日東升,霞光万丈,給紫禁城披上了一層金光燦爛的外衣,太和殿、乾清宮沐浴在金色的霞光中。這是個嶄新的、美好的一天。 “万—歲—駕—到!” 乾清門是后三宮的正門,座北朝南,門前是廣場。此刻已經烏壓壓地跪滿了一排排的滿漢文武大臣,他們頭上那紅彤彤的頂戴在朝霞中熠熠生輝,十分醒目。 少年天子順治身著朝冠朝服緩步走出了乾清門,他面色紅潤,身姿英挺,一雙炯炯的眼睛掃著山呼万歲的臣子,不動聲色。他那丰厚紅潤的嘴唇上已經蓄起了兩敝濃黑的胡須,雖然很短,但卻被修飾得很漂亮,這證明少年天子已然是個成熟的男子漢了,其實,他才二十歲,整整二十歲。 順治那青春的步伐和帝王的威儀令群臣們不敢仰視,直到他坐進了御座中,將手一擺:“眾卿家免禮平身!”台下的滿漢大臣們再一次山呼万歲,之后才垂手站立,一動不動。 “万歲有旨,請議政王、貝勒入座!” 站在前排的十几位滿洲議政王大臣聞听之后上前几步,行叩見大禮:“謝主隆恩!吾皇万歲,万歲,万万歲!”然后,議政王們坦然入座,分列在順治的兩側。東首第一位是承澤親王碩塞,他是當朝天子順治的异母兄弟。在皇太极的十一個儿子里,活下來八個,而真正參与打天下立下軍功的,便只有豪格和碩塞。碩塞是順治的五哥,其生母是太宗側妃葉赫那拉氏。按太祖諸子封爵之例,側妃庶妃之子不得封和碩貝勒、和碩親王,太祖之第七子阿巴泰,對建立金國、大清國以及入主中原,都立下了赫赫戰功,但也只封至多羅郡王而已,其它如四子湯古代、六子塔拜、九子巴布泰、十一子巴布海等,僅分別封為輔國將軍、鎮國將軍、輔國公等。到太宗去世前碩塞已有十四五歲,但卻并未受封,直到順治元年,由于滿清入主中原,普天同慶,碩塞得以晉封為多羅郡王,在冊文中還特別強調碩塞系帝之“庶兄”。然而到順治八年福臨一親政,便立即晉封碩塞為和碩親王,并且增注軍功,此舉已經打破了太祖太宗時的慣例,少年天子的用意很明顯,他是想通過封授兄長及親侄的方式,來增強自己的支柱。對此,朝臣中誰敢說個不字?自然,碩塞心里是有數的,當初皇兄對自己的冊文他還記得清清楚楚哩。冊文中這樣說: “我軍破流賊,滅明福王,平定河南江南時,爾同多羅豫郡王于潼關,破流賊李自成兵二十万,遂入潼關,得西安府,平定秦地,又定河南,克揚州府,渡揚子江,取江宁府。又追蘇尼特部落騰机思時,聞騰机思在滾噶魯台地方,爾同多羅豫郡王凡兩夜三日追及之,俘獲騰机思部落及其牲畜。喀爾喀部士謝圖汗兵迎戰于查濟布喇克地方,爾率眾列陣,大敗彼兵。次日,碩雷汗兵迎戰,复率眾列陣,大敗之。圍困大同時,堅守汛地,賊兵有至者,輒同眾揮兵殺敗之。又賊眾万余人入据代州關,爾与和碩端重親王樹梯攻克。又得胜路、助馬路賊兵七千,去我三里許,立為兩營,爾親督戰敗之。爾原索多羅郡王,加恩封為和碩承澤親王。” 身為和碩親王的碩塞自然而然又成了議政王大臣之一。由于開國元帥功臣此時皆已离開人世,故此,三十多歲的碩塞成了議政王大臣里舉足輕重的一位,主管兵部衙門,對順治感恩戴德,忠貞不二。 西首第一個座位上座的是安親王岳樂,其父是饒親郡王阿巴泰——太祖的第七子。算起來,議政諸王大臣中,岳樂的年齡最長,已經四十六歲了,輩分最高,學問也數得上,為人處事老成持重,頭腦十分冷靜,一直是少年天子順治的得力支柱,所以他坐上首,對于多半為后輩且又不學無術的諸王來說,是無人可及的,只除了緊貼著坐在岳樂下首的簡親王濟爾度除外。 簡親王濟度是鄭親王濟爾哈朗的次子。說起來,鄭王爺是大清的開國功臣,三朝元老和開國七大親王之一,也是睿親王多爾袞死時僅有的四位和碩親王之一,其它三位,阿濟格很快被擒捕,滿達海缺乏果斷,而多尼還年幼,毫無軍功績可言。這樣一來,德高望重而又有擁戴之功的鄭親王自然而然、無可爭議地高居請王之首,被八旗王公大臣視為左右政局的實權人物,爭相依附和听命。而少年天子對鄭親王也十分感激和尊敬,特下諭宣布鄭親王年老,“一切朝賀、謝恩,悉免行禮”,這可是當時“皇父攝政王多爾袞”才能享受到的禮遇呀!不久,順治又下諭加封和碩鄭親王為“叔和碩鄭親王”,并冊文表其軍政大功,冊文說: “我太祖武皇帝肇造鴻基,創業垂統,以貽子孫。太宗文皇帝繼統,混一蒙古,平定朝鮮,疆圉式廓,勳業日隆。及龍馭上賓,宗室眾兄弟乘國有喪,肆行作亂,窺竊大寶,當時爾与兩旗大臣堅持一心,翊戴朕躬,以定國難。續領大軍征明,遂取中后所,前屯位、中前所。又率大軍征湖廣時,聞山東曹縣為眾賊襲据,便道往剿,用紅衣炮攻拔其城。又恢复湖廣寶慶等四府八州四十四縣,又遣發將士收服貴州省五府七縣,敗敵兵几六十四陣,誅偽王一、偽巡撫一、偽總兵十四,文武官四十一員,收降偽總兵一、大小偽官六十九員,遂定湖南。睿王心怀不軌,以爾同攝朝政,難以行私,不令輔治,無故罷為和碩親王。及朕親政后,知爾持心忠議,不改初志,故賜以金冊金寶,封為叔和碩鄭親王。” 這一加封,使濟爾哈朗成為有清一代惟一保持這一崇高尊號的“叔王”。因為,曾被立為太子的大貝勒代善,僅只被太宗封為“兄王”,順治即位后并未加封為“伯王”;睿王多爾袞雖被尊為“皇公攝政王”,多擇也加封為“叔王”,但皆非出自順治的本意,故而他二人死后皆被削除了尊號,因此只有鄭王濟爾哈朗一人保持了“叔王”的榮譽稱號。不僅如此,順治還在一日之內加封其長子富爾敦為世子,二子濟度為多羅簡郡王,三子勒度為多羅敏郡王,這在當時是轟動朝野的惟一的特殊恩寵!鄭親王一門四王爺,是何等的顯赫! 這一切,在濟度的眼中認為都是應得的,退一步說,倘若沒有父王濟爾哈朗的擁立之功,倘若不是父王對幼主一貫的“持以忠義之心”,那么顯然,坐在今天龍椅上的人早就不是順治了。不久,在富爾敦去世之后,濟度和勒度与父王一道成了議政王大臣,自然父王是議政王之首,而順治對父王集眾議奏之事,大多應允。不這樣,順治又能如何?他一個不諳政事的毛孩子懂得什么? 簡郡王濟度在順治十四年承襲了父親的親王爵,改號簡親王,也已是位极人臣。然而,濟度的心里總有那么一點點的不滿足,這其中的原因只有他自己知道了。濟度的血管里,流淌著老哈王努爾哈赤的熱血、皇太极的雄心和父王濟爾哈朗的忠誠,合成了馬上得天下、馬上治天下的偉大抱負!在他看來,在世的皇族親王、郡王中,他濟度論威望、論尊貴、論軍功應在首位。難道不是嗎?目前与順治帝同輩的,只有簡親王、安親王和信郡王三人了,信郡王多尼与天子順治年紀相仿,論資歷論軍功都數不到他,至于安親王岳樂又算得了什么?按輩分,他倆是兄弟;按位分,岳樂新進親王,也不及自己。惟一的不足,是岳樂比自己年長几歲,但自己可是叔王濟爾哈朗的世子呀! 合該濟度与岳樂這對兄弟不那么友善,他二人一個喜歡韜一個愛騎射,話不投机半句多唄。這會儿,坐在西首的濟度就怎么看岳樂覺得怎么不順眼。岳樂的紅寶石頂子朝冠在朝陽下發出了耀眼奪目的光芒,他眉頭微蹙仿佛正在想著心事。奇怪,都這時候了,他腦子里還想著別的事?濟度盯住了岳樂,真恨不得變成他肚里的蛔虫。 議政王大臣們依次坐定之后,這才發覺在玉階上皇上御座的旁邊太監又搬來了一把帶著軟墊的椅子,不消說,這自然是給湯若望這個外國老頭預備的。 果然,少年天子發話了:“給湯瑪法賜坐!” 人群之中的湯若望應聲而出,叩頭拜謝。看他的打扮和動作,朝袍朝靴朝珠,戴著紅頂子,倒像是一位地道的中國人,而當他低頭走上玉階時,腦后拖著的卻是一條金燦燦的長辮子。外表看來,湯望若從容鎮定,其實內心里,這個金發紅毛的洋鬼子卻十分忐忑不安,很不是滋味。為什么?他這一坐,居然位居諸議政王大臣之上,与當朝天子并列,滿族王公大臣豈不窩著火?每一回順治給他賜了坐,就等于當眾刮了滿族王公大臣們的臉面,退朝之后等待湯若望的將是無數的白眼和陰陽怪气的冷嘲熱諷。對滿族王公大臣,湯若望有一种莫名的恐怖,因為他們之中已經有人揚言要毀教堂,取締耶穌教!這可是湯若望為之奮斗了一生的事業呀,為了這偉大而神圣的事業,湯若望咬著牙也得上台去坐呀,很明顯,他湯若望一日不倒,耶穌教會在中國便可多收許多信徒,只要少年天子對自己的尊寵不變,那么耶穌教征服中國就大有希望,這可是東亞的一個超級大國呀,這么一來,他湯若望在上帝面前也會十分的自豪和驕傲! 想到這里,湯若望心里平靜了些,側身小心翼翼坐下了,目光無意中与議政王大臣鰲拜相遇,湯若望的心里一沉:鰲大人的目光十分不友善!上帝,我并沒有妨礙他什么呀! 其實,湯若望還沒發現,怒視他的人大有人在!站在順治身后的紅袍太監吳良輔和銀袍將軍耿昭忠此時正滿怀敵意地注視著他。 其實,就人品和學識而論,湯若望都是一個值得人們敬佩的人物。高度人性化的基督教以及歐洲特有的和風細雨般的說教,几乎在一夜之間就征服了在冷峻無情的宮廷中長大的當朝天子順治。經過一番接触和調查,在确信湯若望的品行誠實、學識淵博而又頗有教養之后,順治与湯若望這一老一少的感情已超出了君臣,甚至宛若父子了。由于太后的緣故,順治尊稱湯若望為瑪法(爺爺),并与基督教結下了不解之緣。 說起來,順治与湯若望的相識是由于孝庄太后胸前佩戴的十字架所引起的,雖然太后對基督教并不十分關心,她心中所有的只是儿子帝業之成敗。然而有趣的事,十字架挂在孝庄太后那心不在焉的胸前,而基督教義卻深深地滲透到了順治的心坎里。自從結識了這位金發碧眼的洋老頭之后,順治從他身上發現了許多新的中國人身上未曾看到的東西:湯若望有淵博的學識,天文、地理、歷史,似乎無所不精,此外他的身上還帶著某种高貴的气質与品質——這難怪,湯若望原本就是一個貴族——以及脈脈的溫情和執著的信念等等,都令少年天子耳目一新,如痴如狂。 強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驅使順治多次違背君臣之禮,在兩年之內竟親臨教堂先后拜訪過湯若望達二十四次之多!他們談論天文、歷法、自然和社會以及倫理、道德、宗教,君臣之間相對而坐,促膝談心,十分隨意。而按照當時的規定,凡是皇帝在臣僚或普通人家坐過的地方,都要蓋上明黃色的綢布以示尊貴,而任何人都不可以再坐了。因此,湯若望有一次苦笑著問順治:“尊敬的陛下,您已經坐過了這里所有可以坐的地方,那么以后我該坐在哪里呢?” 福臨哈哈大笑:“湯瑪法,你又何必學著他們那樣拘于禮儀呢?咱們是朋友,這是你的教堂,你的書房,你的臥室,你是主人,愿意坐哪就坐哪儿好了,又何必多此一問呢?”這么一來,湯若望也樂了,白胡子笑得直顫。 當時,中國皇帝禮遇歐洲朋友的消息,通過邸報傳遍了德國和歐洲。在歐洲的史料中曾有這樣的記載: “皇帝特別愿意与沙爾(即湯若望)討論宗教問題。一次,皇帝囑咐書記官把養生術、上帝的信條、恩典和‘十戒’等逐一記下來,……皇帝不管此時外邊正刮大風,下令立即取來這些書籍,獨自坐在一處僻靜的書室里,整整讀了一夜……在沙爾神父的住處,皇帝讓他介紹跪凳和念珠的用法,而且詢問了基督教規以及生活方式……圣誕節時,皇帝也饒有興趣地來到教堂看馬槽(耶穌誕生之處),并且觀看了耶穌、瑪麗亞、天使三位神王和牧民的像。” 有一次,順治在万壽節的當天,突然當眾宣布要在湯若望的住處大辦酒宴,以致慌里慌張的湯若望感到措手不及,那一次的酒桌甚至擺到了教堂外的馬路上! 做為一個擁有生殺大權的世界上大國的統治者,順治帝有時候倍感孤獨和無奈。他手下不乏阿諛奉承之徒,卻難尋一位勇敢無私、不計名利的忠臣,最終讓少年天子感到欣慰的是,他發現了欽天監正湯若望可以做他無私的顧問和朋友,他待人友善,循循善誘;他思路敏捷,敢于針砭時弊;他不計較個人得失,對官場的腐敗十分反感……湯若望完全是一個自身清白、修持自謹而從無生活劣跡的人!起初,少年天子也曾有過怀疑,這位太過多情的福臨無論如何也不能相信這是事實:每每深夜,湯若望身邊的侍從和助手們早已鼾聲大作,進入了夢鄉,而他卻一直在禱告、看書或是寫作。若不是事先派了心腹之人悄悄地監視著湯若望的一舉一動,福臨還以為這個老頭肯定會在夜深人靜之時做些尋花問柳、偷雞摸狗的勾當,他怎么就能長期甘守寂寞和清苦?自己貴為天子,擁有三宮六院,還日日想著別的女子,甚至不止一次地換上便裝在夜半更深之時溜出后宮去尋歡作樂呢! 愛屋及烏,順治帝讓湯若望過繼他侍從的孩子為干孫子,讓他改姓湯,賜名為“湯士宏”并且發了諭文說:鑒于湯若望終身不娶的諾言,其生活上無伴侶,子然一身,皇帝准其過繼一個干孫子。此后,順治給湯若望加了一堆頭銜:欽天監正、太仆寺卿、太常寺卿。1653年,順治帝別出心裁,發給了湯若望一張印有龍紋的极精美的敕書,上面寫道:“爾湯若望來自西洋,精于經緯,閎通歷法。徐光啟特鑒于相,一時專家治歷如魏文魁等,實不及爾。但以遠人,多忌成功,終不見用。朕承天眷,定鼎之初,爾為朕修《大清時憲歷》,迄于有成。又能洁身持行,屋心乃事。今特賜爾嘉名,俾知天生賢人,佐估定歷,補數千年之厥略非偶然也。” 順治帝所謂“賜爾嘉名”果然是与眾不同的,他賜給湯若望“通玄教師”的尊貴稱號。此后,湯若望更是官運亨通,青云直上,到順治十四年時,湯若望已正秩正一品,官帽的頂子上是一枚紅寶石,深紅色的朝服上用金線繡著一振翅欲飛的仙鶴。順治帝并且按照傳統,對在遙遠的大洋彼岸的湯若望的父女和祖先都一一追封官爵。只可惜,湯若望了然一身,否則,他的子孫也要受益無窮了! 說來好笑,腦筋再聰明的歐洲人也不會理解,已經長眠地下一百五十多年的湯若望的曾祖父、曾祖母也會得到中國皇帝的追封!真真應了中國的一句古話: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了! 可是,大紅大紫的湯若望好運似乎已經到了盡頭。物及必反,樂极生悲,人怕出名豬怕壯,這些看似不太協調的字句開始悄悄地在湯若望的頭上應驗了。 “十字架的宗教是一條毒蛇,它散布妖言惑眾,我要碾碎它的頭,它的頭就是湯若望。”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在湯若望看來,中國的皇帝已經向他袒開心扉,張開了歡迎的臂膀,順治帝在听上帝的教誨時甚至虔誠地跪倒在耶穌圣像之下!這樣看來,在不久的將來,中國,這個東方最龐大最古老的國家,將會成為基督的樂土。連中國的皇帝都相信,中國人的始祖也是由上帝造的,也是亞當与夏娃的后代! 然而,任何一种宗教總是根植于与之相适應的文化士壤之中,在西方孕育出的基督教文化未必會在東方的土地上發芽、開花、結果。中國有由其自己土壤中孕育出的道教,有由印度傳入卻被改良吸收而成為中國文化一部分的佛教,更有規定著人們的思想道德規范無形中起著与宗教相同作用的儒家文化,或者有人稱之為儒教,它們早已在不同程度上与中國這片土地融為了一体。中國的宗教太多了,有時一間屋子里既供著觀音娘娘又祭著太上老君,這也就造成了中國在宗教信仰上兼容并蓄的特征,中國人決不允許任何一個新的外來的宗教沖擊或改變他們舊有的思想、風俗、習慣。 任何宗教都具有十分顯著的排他性。基督教傳入中國,尤其是湯若望將其帶入宮中后,夜郎自大、目中無人,憑借著皇帝的威嚴确立了尊崇的地位,強烈排斥其它教派。一些傳教士甚至公然聲稱:伏羲亦為亞當子孫,而如來自猶太國者。這是中國佛、儒、道三教無論如何也不能容忍和接受的。盡管基督教在湯若望的努力下用一面十字架叩開了清廷的大門,并在与哉一帶廣設教堂,培養了一大批信徒,但在廣大城鄉老百姓的心中仍然是佛教占絕大的优勢。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高度集權專制的國家,在這片古老而神密的土地上,君權高于教權,而佛教先入為主,在儒化之后早已适應了中國人的心理而在中國的大地上扎下了根,故而,當西方耶穌的靈光試圖照亮中國大地每一個角落時,佛祖顯靈了。對于橫行肆虐的基督教,北京地區的佛教徒們深感憤怒,在順治十年便集資重修了位于城南郊的海會寺,以此作為与异教抗衡的基地。海會寺的風水好呀,它恰巧坐落于皇宮至南苑的途中,是順治帝往來的必經之地。況且臨濟高宗憨璞聰主持新剎之后,一時間宗風大振、趨者若騖,香火日盛,令基督徒們感到了莫大的恐慌。 其實,滿族人的本教是薩滿教,這是對一种令人神魂顛倒的巫術的崇拜。起初,蒙古喇嘛們利用呼喚魔鬼和巫醫之術去影響滿族人并達到了預期的目的。而當滿族人主中原之后,它雖然在武力上征服了天下,但在思想信仰上仍与漢族人民有著強烈的沖突。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清朝統治者急需尋找這樣一种能為滿漢雙方都接受的宗教信仰來完成思想信仰上的融合与統一。由此,基督教因一個偶然的原因率先叩開了清廷的大門。盡管順治帝和孝庄皇太后對湯若望的私交不錯,但早已在脖子上挂上十字圣牌的孝庄太后是絕不會讓儿子順治接受洗禮成為基督徒的一分子的,因為,目光敏銳的太后已經察覺到這种來自异域的宗教并不适宜中國的文化土壤,順治帝作為一國之君,對基督教充滿好奇倒還可以理解,但卻再不能向前邁進一步了。明智的帝王与母后不得不將目光放在了中原的宗教之上。儒教的思想已經日益滲透到滿族人的生活和言談舉止之中,盡管它可以幫統治者“治國平天下”,但卻不能給人以精神上的寄托,于是,根据在中原沃土之中的佛教便成了滿清統治者的首選。 可以這么說,從湯若望那儿,順治帝學到了許多新的知識,尋求到了情感上的慰籍,但卻不是真正的精神寄托。只有當順治接触到佛教之后,他的心靈才受到了強烈的震撼,似乎找到了真正的精神寄托,以至于他不顧一切地要拋開世俗煩惱落發為僧,至死也沒有放棄過這個念頭。 正當佛教禪宗的臨濟派僧人暗中摩拳擦掌准備与基督教一爭高下時,西藏的五世達賴喇嘛阿旺羅桑嘉措千里迢迢,于順治十年來到了北京,參謁了順治皇帝。雖然同屬佛教,但喇嘛教只在北地西藏、蒙古一代流傳,中原漢人并不推崇,說起來,佛教自印度東來,在中國已經形成了南北不同的教派,它們之間有時也互相攻汗,勢成水火,所以,五世達賴的北京之行反過來加快了中原佛教向滿清統治者靠近的步伐。 滿族原來不信佛,信天神,世間万物皆為神,疾病痛苦則請薩滿跳神驅除。自明朝中葉以后,達賴和班禪成為西藏佛教之黃教的宗教領袖。三世達賴是奈南嘉措(1543-1588),他与蒙古土默特部的俺答汗關系极為密切,使蒙古各部摒棄了歷來信奉的薩滿教,改信佛教的黃教,即喇嘛教。而与清朝發生關系的是五世達賴阿旺羅桑嘉措(1617-1682)。當時五世達賴因受西藏政治首領的迫害,暗中求助于漠西尼曾特蒙古和碩特部的顧實汗,顧實汗于明末率兵進藏并很快征服西藏各部,達賴得以成為全部藏區的宗教領袖。 顧實汗看到大清國的興起和光明的前途,遣使朝見了清太宗皇太极,雙方開始通使和好,漸漸地,滿人也改信了喇嘛教,皇太极尊達賴為“金剛大士達賴喇嘛”,并以此定為大清國的國教。 喇嘛教是藏傳佛教的俗稱。自十世紀后期佛教在西藏复興以來,陸續形成了許多教派。宁瑪派——衣帽皆紅,故稱紅教;薩迎派——在寺廟牆上涂以紅、白、灰三色條紋,故稱為花教;噶舉派——僧侶修法時白色衣裙,故稱白教;格魯派——因其衣帽皆黃,故稱黃教。最后由黃教首領宗喀巴統一了西藏各教派。由于宗喀巴早年在厄普特蒙古、喀爾喀蒙古和漠南蒙古傳教,故而蒙古是黃教的發祥地之一,喇嘛教成了蒙古人心目中最崇高的偶像和精神寄托。隨著儿子入主中原的孝庄皇太后其實正是一個虔誠的喇嘛教徒。但作為一個精明的成熟的政治家,孝庄太后充其量不過是全身心地為皇儿的江山社稷而打算。既然薩滿教太原始落后,而基督教又不适宜中國的國情,那么便只有選擇佛教了。孝庄太后不假思索地摘下了胸前的十字架,并在慈宁中的偏殿設立了佛堂,開始膜拜釋迦佛祖了。不過,這世上絕沒有任何一种宗教能夠改變孝庄太后這個人,她始終頭腦清楚,她有執著的信念,所以她栖心禪學不過是順應潮流,她嘴上有佛祖,心中卻不一定有釋迦,她只過將其作為一种可以利用的思想工具罷了,這就是這位“統西朝之養孝,极三世之尊親”的女政治家的精明所在。 但孝庄太后絕沒有料到,她那潛心問佛、优禮釋迦的儿子福臨竟像著了魔似地,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