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再也不用為銷路發愁


  清朝末年,上海灘還沒有證券實物交易所,但各种現貨交易已日益興旺,位于四馬路的青蓮閣茶樓,就是上海各行庄的現貨交易中心。
  青蓮閣樓下是百戲雜呈的游樂場,樓上擺了12張八仙桌,每天上午,紗布、棉花、油麻、米面、豬鬃……看貨取樣,討价還价,立約付款,十分熱鬧。
  榮宗敬登上青蓮閣二樓剛落座,上來個青年人。白淨面孔,薄薄的嘴唇,一雙微帶鼓突的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穿的是极普通的青竹布長衫,卻掩不住几分瀟洒,一股神气。他徑直走到榮宗敬面前,寒喧道:“宗先生來得好早!”
  此人姓王名禹卿,無錫揚名鄉青祁村人,時年24歲。因為是同鄉,他与榮宗敬早已認識。王禹卿十四歲到上海胡鐵來煤鐵油麻店當學徒,滿師后做了外帳,現在應恒來油麻店之聘,專事北方各地的銷售業務。此人嘴能說,腿能跑,恒來有了他做銷售,營業額增長了好几倍。有一次榮宗敬曾問過他:“禹卿老弟在銷貨上有什么訣竅?”王禹卿笑笑說:“苦了兩條腿罷了!”
  榮宗敬發現他腳上穿著白鞋,關切地問道:“禹卿老弟,你身戴重孝,難道……”
  “家母十天前剛去世。”
  “你奔喪回來?”
  “唉!家父的脾气你是曉得的。老人家寄給我一雙白鞋,一副束腰,信上說:‘不能在上海成就事業,母喪不必歸來,就是余老死之年,也不要回青祁。’不能略盡人子之道,也不敢違抗嚴命,小弟愧為男儿呵!”
  “老弟也不必太傷感。令尊望子成龍之心,令吾輩肅然起敬哩。”榮宗敬嘴上敷衍,心里卻想:“此人有才有志,來日必成大器!”
  “宗先生气色不大好,有不順心的事?”王禹卿突然問道。
  “唉!”這一問就輪到榮宗敬歎气了。從保興到茂新,面粉銷路一直不好。“我有辦法”的海口是夸了,卻還沒有想出行之有效的辦法。粉厂日產300包,与將來榮家企業全盛時間的日產7万包相比,連零頭都不到。可此刻作為批發經理,榮宗敬面對積壓的近2万包面粉,卻愁斷肝腸,一籌莫展。
  机警的王禹卿對榮宗敬的處境一清二楚,這時抓住机會說:“宗先生,我可以多一句嘴嗎?”
  “請講。”
  “銷售之道也就是財源之道,經商的人沒有不善銷售而能發達的。就面粉而言,南方食米、北方食面;銷粉偏于蘇滬一隅,當然打不開局面。依我之見,應在山東以北,遠出山海關到東三省廣開銷路,必能開辟大气象。不要說日產300包,就是3000包也不愁銷不出去!”
  榮宗敬抬起頭,注視著王禹卿白淨的面孔,薄薄的嘴唇,突然問道:“王先生,你在恒來月薪多少?”榮德生是終其一生稱呼禹卿王先生的,而榮宗敬對他以先生相稱,卻是頭一次。
  “3塊銀洋。”王禹卿不好意思地說,鼓凸的雙眼不禁露出几分怀才不遇的神气。
  “我給你四倍之數,到我這里來吧!”
  12元!王禹卿禁不住心跳了。他哥哥王堯臣在祝蘭舫的華興面粉厂當會計,月薪也不過10元呵!榮宗敬繼續加碼:“銷售面粉,佣金慣例為2%,我給10%,這筆錢全憑你調度。”
  這條件太慷慨,也太有誘惑力啦!
  “恒來老板相識數年,待我還算不錯。倘要离開,總得……”
  “嗨!良禽擇木而栖。大丈夫做事豈能婆婆媽媽的,三天后就到茂新批發處來!”
  恒來油麻店的老板舍不得讓王禹卿走,狠狠心把月薪加到每月8元,仍沒有留住王禹卿。
  受命之后,王禹卿立即就奔赴煙台,僅一個月,就把茂新21万包積粉全部售罄。次年2月,王禹卿再赴煙台,6月轉營口,不僅銷售茂新面粉,還兼銷美國面粉、辦理廣生錢庄匯兌業務。這些地方他本來就有基礎,又适遇日俄戰爭,粉銷大暢,駐營口3個月,就銷粉20万包。9月,王禹卿正式被任命為茂新批發處銷粉主任,月薪增至30元。
  榮氏兄弟再也不用為銷路發愁了。1904年,茂新向怡和洋行以分期付款方式定購英制鋼磨六部,次年8月投產,日產面粉由300包增加到800包,質量也有所改善。茂新面粉厂腳跟站穩了,王禹卿也成了榮氏兄弟麾下的股肱之才。
  ------------------
  公益圖書館掃校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