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船匠大城正喜(1962年4 月29日生) 鹽野米松:我去沖繩采訪的時候正赶上“沖繩感恩節”(每年5 月在沖繩當地,漁民們為感謝海神而舉行的一种祭祀活動),梅雨也剛剛結束。鎮上的人們都集中到有很多自由市場的漁港,在那里舖上坐墊,搭起帳篷,還有各式各樣的盒飯、酒和來自各地的客人,一個熱鬧异常的景觀。這是一年一度的節日。 絲滿是“海人”的大本營。“海人”說的就是那些乘著鯊舟去遠海打魚的优秀的漁夫們。鯊身在沖繩叫做“撒巴尼”,(沖繩方言的音譯),在絲滿曾經有過制造最傳統的沖繩鯊丹的船匠。 鯊舟,原本是用一整根的原木掏空后制造的,現在已變成了木板跟木板組合在一起的工藝品。但是它的形狀,還有造船的理念都原封不動地傳承至今。鯊丹上雖然沒有龍骨,但操起帆來去遠洋,它卻是條非常优秀的船。過去,活躍在奄美到西南諸島的海域里的都是這种鯊丹,有的船甚至在今天還在用。 船的底板跟從前一樣還是剝不來的。整個船体都不用一根鐵釘,就靠鼓形的楔子、木鋸子和竹釘來完成整條船的制造。熟練的船匠甚至只要決定了船的寬和長以后,連圖紙都不需要就能造好一條。只是現在几乎沒有了新船的訂貨,造的船也都是為感恩節而用的。從前,每逢這樣的節日,漁夫們就把自己平日里打魚用的船裝飾一番來慶祝,現在,用的都是特意為感恩節制造的鯊丹。 船長六七米,寬為七八十公分,這就是一般的鯊丹的尺寸。揚起帆能達到每小時10海里的速度,為防水在船体抹上鯊魚油,只要用的人精心,又經常維修的話,這种船能用一個世紀。鯊舟就是這么一种充滿了傳說的船。 在絲滿還有几個制造鯊丹的船匠,大城正喜就是其中的一個。他出生在1925年,今年已經69歲。大城作為第四代船匠,有著四十几年制造鯊舟的經驗,經他的手制造出來的鯊舟超過四百艘。現在,他的儿子們已開始繼承他的手藝,在絲滿從事造船業。作為副業,大城還制作三弦琴(沖繩當地的一种三根弦的樂器)。 大城的船現在更多的是被博物館收藏。面對鯊舟,大城為我們講述了制造它的艱難和這种船的优良性能。 大城正喜口述: 我是大城正喜,沖繩的船木匠。20年前我做的一條船就收藏在千葉縣安房市的博物館里,這次來參加這個活動,我又從那儿把那條船借了出來。 我做鯊舟已經四十几年了。過去,平均一個月做一條,一年下來就是十二條。 四十几年來大大小小的總共做了四百六十多條了,現在我的儿子已經繼承了這門工藝。從前做的船現在還用著的也有百十來條吧。 沖繩縣的絲滿鎮是一個別名為“海人”的鎮,那里的漁師們打魚的技術很高,使用船只的技術也很高,他們用的就是這种鯊舟。鯊舟的好處得到了奄美大島的漁師們的認可,于是,在沖繩島光复以后,出現了一個超忙的時期,訂貨接連不斷,有時甚至要等二年才能排上隊,那可真是一個忙活的年代。 現在做的船都是用來參加感恩節活動的,不過我早先做的船也還有人在用。雖然強化玻璃鋼的船已經形成了趨勢,但是,還是有只覺得木造船好的漁師。 做木造船的手藝人几乎沒有了,就連我不是也都退下來了嗎?現在由我的儿子來繼承了。參加感恩節用的鯊舟的訂貨是來自各個地方的,而且還必須要木制的,因為只有木制的船在翻船的那一瞬間才會立刻翻過身來,這一點是玻璃鋼船力所不能及的,玻璃鋼船普遍比較重,一旦翻了船就只會順勢沉下去。甚至當船的一例進了水,就會造成船体傾斜,而且這一傾斜就不會再平衡過來。 把船弄翻,在暴風雨的海面上乘風破浪玻璃鋼船在船体浸水以后,就會出現不順當的情況。但是,同樣的情況如果出現在木造船身上,就不同了,即使木造船里浸水,船体出現下沉,可是,只要你取出船底的積水,船体會自然地再一次浮出水面。而且,當船里進了水的時候,它依然還是可以載人的,因為船尾和后部是浮在水面上的,只有中間的部位是沉在水里的,所以,人乘在稍后的部位上,把中間的水盡快掏掉,船又會浮出來了。 甚至漁師們在遇到暴風雨的時候,會故意把船弄翻,兩個人可以躲在里邊,抓住船幫邊游邊劈浪向前。不用擔心打魚的工具,它們都被挂在船上,不會輕易被沖走。讓船再恢复原位的時候,靠兩個漁師分別把住船的兩側,等著大浪來臨之際,就借勢沖到浪尖上,一下子船就翻過身來了。而且,船里的水也都被大浪帶走了,這就是鯊舟的獨到之處。 你們也許覺得這船的形狀很像北美的獨木舟。其實它的大小、結构都跟獨木舟木同,鯊舟的特征是它可以乘在波浪上而行,這是因它的結构決定的,它的外表、邊線以及船尾的斜度決定了它的這一功能。 如果揚起帆,鯊舟的速度是很快的,跟沖繩、鹿儿島之間行駛的客船的速度不相上下。如果再乘上了風,甚至比那些帶引擎的船的速度還要快,從德島到沖繩用七八個小時就能到,速度能達到每小時18海里呢。 去打魚的去程和歸程也是要揚帆的,鯊舟的帆是頂著風揚起來的,日本的船頂風揚帆的還很少,只有作為游艇或私家用的那种帆船才是。 帆船的結构跟鯊舟很接近,所以,有人說帆船在建造上可能是借鑒了鯊舟的形狀。 建造鯊舟用的木材是“宮崎杉”,而且還是生長在日南市沃肥地區(地名)靠近深山的杉樹,那里的杉樹固性最好,而且有粘性。 過去,我們那里有一种“旋船”,也就是說整條船是由一根整木頭“旋”出來的,這种“旋船”就是鯊舟的原形,鯊舟的形狀就是從“旋船”得來的。但也并不是完全的模仿。比如,鯊舟也靠木板的接合,形狀上也有所改變,而且船体已經大型化了。 鯊舟標准的尺寸是長7 米多,寬3 尺3 寸左右,也就是1 米吧,船深20公分。 實際上,最近被漁民們用于打魚的鯊舟都大型化了,他們用的鯊舟在結构上都面向遠洋化,因此,船体的寬度都加強了,而形狀上,在我們看來,也跟傳統的鯊舟有很大的不同。 船体上涂抹鯊魚的油脂 鯊舟是可以用來出遠海的,能到离沖繩50英里、60英里甚至100 英里的海里去。 漁師們到那里的海面上打撈金槍魚和鯊魚。鯊舟就是根据鯊魚的形狀和形象才定名為“鯊舟”的。 鯊魚肉做成魚糕以后是一种味道很美的食物,而且便宜。鯊魚的全身沒有一點儿多余的東西,鯊魚翅是中國菜里名貴的材料,連它的油脂也有用。 把鯊魚的肝髒放在一口大鍋里煮,慢慢地它的油脂就煮出來了,煮到最后油渣子會浮在表面,底下全都是油脂,等滅了火,晾涼以后就可以把油渣刮掉,下面剩的全是油脂。 這些油脂要涂抹在船体上。如果是新船的話差不多要用掉大約一斗的油脂,就是18公升。涂抹上以后剛開始的時候是比較腥臭的,那是鯊魚特有的臭味,抹在船体上起到涂料和防腐劑的作用。即使是下雨,水也不會進到木頭里邊來了。 乘著鯊舟出遠洋的時候,一般能載兩個人。 船是靠划槳和揚帆前行的。鯊舟的帆在船前進的時候起很大的作用。船在頂風的時候,帆必須要在前邊才行,因此,鯊舟帆的位置是很靠前的。這一點跟一般的帆船不同,帆船的帆大多是位于船中央的。而且,鯊舟沒有舵,待在船尾的人是靠船槳來掌舵的。你們注意一下鯊舟的船槳,它的形狀很特別,有表里。划的時候把表的一面向外來用。槳面很窄,因為在大海里划槳,如果獎面太寬,划的面積就大,艙里就很容易進水,所以,鯊舟的槳才做得窄。 槳的形狀就像一把鋒利的寶刀,好的鯊舟槳就得這個形狀才行。一把漿的好坏要看它是不是既好划又好掌舵,制作船槳是很需要技術的,它用的木材是紅木——一种質地很硬的樹。 通常,船槳是由專門的人來制作的。而用來掏淨船底積水的工具也是有專門的人來制作的,琉球松就是用來做掏水工具的木材。 現在,強化玻璃鋼船已經越來越多了。到底是世道不一樣了,玻璃鋼船大有替代木造船的勢頭。因為木造船必須經常進行保養才能長久地使用,這些保養的方法對于現在的年輕人來說是麻煩的,他們更加傾向于使用起來無需進行任何保養的玻璃鋼船,因此,玻璃鋼船開始占起了优勢。但是,木船用起來的那种感覺是玻璃鋼船無法比擬的。木船在乘風破浪上遠比玻璃鋼船要強得多,因為,玻璃鋼船的船体很重,不好操縱。 用開水使木料彎曲 鯊舟看起來雖簡單,但在制造上也是依靠圖紙來完成的。不過,如果是按照慣例的尺寸來造的話,就不需要圖紙了,它們都已經刻在我的腦子里了。當然,所謂尺寸,也只不過哪個部位要多長,哪個部位要多寬而已。 一般形狀的鯊舟都是無需圖紙的,拿來原木以后馬上就可以在那上邊畫出船的圖形,然后按照所畫的圖形,在原木上下斧子來鑿就可以了。 船体越大,它的結构也就越不同,幅面會增寬,船長倒不一定增加,但是,如果幅面增寬的話,船底也一定會加大。標准規格的鯊舟船底是圓上來的,所以,如果船体一大,船底就要變成平的了。這踉載魚、載网的船在結构上是不一樣的。我曾經制造的艙里,最大的一艘載重四吨半,長10米,寬8 尺,也就是兩米六左右,船体重有250 公斤。就是這樣的大船,在過去也是兩個人來撐的,過去的人真是有勁儿。 有不少人都來要求當徒弟想學習鯊舟的制造工藝。說實話,這活儿不那么簡單,要想學成這門手藝至少也得三年以上,而且那份艱苦他們是受不了的。有些人學著學著自己就打退堂鼓了,尤其是“彎木料”這道工序就讓他們受不了。 制造鯊舟所用的工具細分起來還真不少。基本上都是把木匠用的工具加以改造的。 造鯊舟用的是很厚的木板,大約8 寸厚吧。 把兩塊板子按照鯊舟的形狀弄彎然后接在一起,彎木板是用熱水來進行的,也就是用熱水來把木板燙軟。在我們家里,是在鍋爐口接上管子,這樣熱水也不會冷卻。彎木板這道工序必須用熱水,木板經過這么一燙,不但變軟了,而且還增加了韌性。 整條船都不用一根鐵釘 船底的每塊木板之間是用砝碼來固定連接的。砝碼是呈蝴蝶形狀的,就靠這個來把木板跟木板固定起來。絕不用鐵釘,因為,用鐵釘的地方就會生銹,時間一長周圍受到損傷,而且還會爛掉。把砝碼嚴絲合縫地塞進木板,再把表面刨平就可以了。砝碼也是用木頭做的,一种叫做“土松”的木頭。土松的木質很細,用它來緊固杉的木板再合适也沒有了。 木板上用來塞砝碼的溝槽是先用鑿子鑿出形狀以后,再把木削刮出來,使用的工具中還有竹子的劈刀,因為打溝槽也不能使用金屬的工具,所以,是用鑿子將竹針釘進木板,然后再一點點鑿出的。這樣鑿出來的溝槽里塞進砝碼,鑿實,掉出來是絕不可能的。再經刨平處理以后,就更結實了。看看我們的船就知道了,所有的木板与木板連接的地方都是靠砝碼來固定的,寬的木板之間用的是比較大的砝碼。 一艘鯊舟上到底用多少個砝碼,這還要根据所用木板的多少來決定,通常也得100 來個吧。 這种鯊舟如果使用得精心,再加上注意保養的話,用上一個世紀都不成問題。 我想,出自我跟我儿子手的船都有這個保證。這門工藝能流傳下去當然很好,可又怎么樣呢?再有就是把這种鯊舟的模型留下來,因為它畢竟代表著絲滿的歷史和文化,所以,應該把它留給后代。 (1994年8 月28日訪談) ------------------ 亦凡圖書館掃校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