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后記



  很多的傳統工藝都消逝了,消逝的原因有几個,其中最大的應該是因為人們不再需要它們了。各個街鎮上的鐵匠舖因為斷了客人而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手工的勞作沒有了,手工工具也就沒有需求了。与其使用那些合著每個人的手制造出來的工具,不如引入便利高效的机械。塑鋼船遠比木船在維修保養上省事得多。過去的修修補補再接著用的老習慣消逝了,這种工作就消逝了,手藝人也就隨之消逝了。

  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是手工藝所用的材料不足了。

  做大缽用的材料——柏樹從山上消失了;修筑高大木塔用的絲柏樹消失了;漁師們渴望的魚儿都不知了去向;彈涂魚也從有明(地名——譯者注)那一望無際的海灘上消失了。造成這些事態的原因我們這個年代的人都知道。

  燒炭的、刮漆的、做絲柏樹皮屋頂的、編簸箕的、編野葡萄蔓的、修木板屋頂的、織葛布的,還有建造宮殿的……這所有的手藝人,听听他們是怎么說的吧。長在山上的樹原本是不會絕种的,因為,如果他們去伐樹的話,都會考慮怎么讓它們再生出下一代的萌芽,然后精心地培育,十几年后就又是一棵村了。即便是2000年以上的絲柏樹,如果懂得這种樹在2000年后將是怎樣偉大的樹材,就會懂得怎樣地保護它,關怀它。尤其是這些靠著大自然的資材為生的匠人們,他們更加懂得“生命延續”的重要。因為,他們世世代代繼承著的除了手藝,還有的就是那些資源。

  那些伏在桌子上做計划,急急忙忙行事的人,只有他們才不要考慮什么下一代的資材,用光拉倒。他們哪里听過燒炭人的心聲?

  現在,這些跟大自然有著不可分割關系的工藝正要從這個國家中消逝。不久的未來,將不再有人具有如何与大自然共存的智慧。

  還有原因。繼承手藝需要技能,而傳授技能是要花時間的。這是一個要用手去記憶的過程,而絕非書呀、文字、繪畫和圖片能起上作用的。那些程序是要用自己的身体去記憶的。并且,一件工藝完成得是否合格也不是靠數字去衡量,而是靠自己的手指去判斷。不是在學校,而是靠跟師傅呼吸著同一方天地的空气,邊干邊學出來的。我也并不完全贊同傳統的師徒制度,但那是一种絕非書和文字能夠表達清楚的傳達方式,然而,就是這樣的傳達方式也即將消逝在我們的眼前了。

  織芭蕉布的、織椴布的、織葛布的匠人們說了,他們的工作內容隨年齡的不同都會有不同的事情可做。年輕時有年輕時的,年老了,哪怕是不能動彈了都還會有适宜的事情可做。冬日暖融融的陽光里,夏日涼風浮過的樹蔭下,都會有不少的老奶奶圍坐在一起,邊聊著天邊結著絲線。他們不靠眼睛靠的是長年的經驗,活動的是手指,系出的是一根根漫長的絲線。這看似簡單的活計,卻是織布當中必不可少又十分重要的環節。每一個工作的環節都体現著世代共存的智慧,也許正是因為有手工藝的存在才會有老奶奶們這樣的工作吧。今天,無論是在都市里看到的,還是鄉下鎮子上、海邊遇到的老人們都給我一种無名的凄涼之感。他們是不是寂寞于無法將自己几十年繼承下來的技能和智慧傳授后人呢?

  砍伐山上的樹,根据你的用途來決定砍伐的時期,而這個時期一年里只有那短暫的十天,匠人們圍繞著這十天來設定自己全年的計划。人的生活是圍繞著自然運轉的。我們的國家曾經是這樣的一個國家啊。

  我采訪了很多人,通過听他們的敘說、看他們的工作,了解了很多的事情。我為能有這樣的机會而感到欣喜,同時,也深感當這些業种消逝的時候,我們勢必也將失去很多因這些業种而積累下來的寶貴財富。我從他們的身上,他們的言談話語中仿佛找到了曾經是屬于日本人的姿態和對待大自然的觀念。我為此而自豪。

  但是,今后我們應該怎么做?是不是已經失去了時机?是不是還需要考慮的時間?傳統的工藝會向著什么方向而去?回過頭來吧!他們正在給我們指出一條該走的路,他們才是國人今后的路標。

  我要對所有接受我采訪的各位說聲謝謝;還要感謝協助我開辦“脫口秀”的二子山玉川高島屋購物中心;感謝陪同我一起去尋訪那些匠人、又幫我把他們組織到“脫口秀”現場的石龍丰二先生;感謝負責策划工作的菊山小姐,小學館宣傳部的道獺弘太先生;感謝將原本是“脫口秀”現場的內容整理成文的島本債二先生,還有那么多支持了這項工作的諸位。

  今后,我還將盡可能地繼續這种形式。

                      鹽野米松


  ------------------
  亦凡圖書館掃校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