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陽光地帶”海風吹,沃倫出世天作美; 南遷北栖旅歐洲,品學兼优“淘气鬼”。 在鄰近美國東海岸的帕拉特卡附近,有座种植園。從紐約州揚克斯城遷來的本杰明·史迪威博士在這里興辦木材業,他和妻子瑪麗·福勒,還有他們剛剛兩歲的女儿住在一所綠蔭掩映的房子里。 1883年3月19日,房子里傳出“呱,呱”的嬰儿啼哭聲,聲音很洪亮。新生嬰儿是個男孩,本杰明夫婦非常高興有了自己的第一個儿子。這孩子就是本書所要記述的主人公——約瑟夫·沃倫·史迪威。 63年以后,已成為美國四星上將的約瑟夫·沃倫·史迪威走完了自己的生活道路,在美國西海岸舊金山市的萊特門陸軍醫院辭世。由于他對中國抗日戰爭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稱他是美國的一位偉大將軍,中國人民的一位偉大朋友。周恩來也說:“中國人民將永遠把史迪威的名字銘記心中。” 他的故事,還是讓我們從頭講起吧。 第一個迎接小史迪威出世的,是他父親本杰明的朋友——醫學博士約瑟夫·沃倫。在馬薩諸塞州首府波士頓市,沃倫醫生以高明的醫術、高尚的醫德贏得人們的信賴和尊敬。早在本杰明住揚克斯期間,他們兩個人就是要好的朋友,這次本杰明的儿子出世又得到沃倫醫生的精心照料,他們的友情更加深厚了一層。他用沃倫醫生的名字給自己的儿子命名,一來希望他們的友誼能在下一代延續;二來希望儿子能像沃倫醫生那樣學業有成,給史迪威家族增添榮譽。 沃倫醫生是個言行一致、有責任心的人。后來,他到陸軍服務。有一次,部隊處境險惡,他拒絕在后方擔任軍醫署長,卻甘愿冒生命危險挑起在前線指揮作戰的重擔。戰斗中,他身先士卒,英勇沖殺,直到流盡最后一滴血,以身殉職。此后,約瑟夫·沃倫的名字,在本杰明心目中有了永恒的位置。沃倫醫生的美德和同他的友誼,成了他對儿子進行品行啟蒙教育的珍貴一課。 約瑟夫·沃倫·史迪威,是1638年從英國遷到美國的尼古拉斯·史迪威的第八代子孫。自1638年到1883年的近兩個半世紀里,尼古拉斯·史迪威的后裔已繁衍到1600多人。在斯塔騰島、長島、曼哈頓等地,都有他們的足跡和置下的產業。据史書記載和家庭史料證實,史迪威姓氏可以上溯到1456年。就是說,史迪威家族已有四五百年的歷史。 在尼古拉斯的后裔中,有不少人當過兵,其中的佼佼者是理查德·史迪威和加勒特·史迪威。他們都參加了美國獨立戰爭,有過光榮的戰績,一個曾任上校,一個成為將軍。 約瑟夫·沃倫·史迪威的母親的祖先姓福勒,也是17世紀30年代遷到美國的。福勒這個姓氏的后裔,世世代代都沒有脫离定居美國的殖民者主流,一直生活在英國人、法國新教徒和荷蘭人的群体當中。 由此看來,約瑟夫·沃倫·史迪威是個土生土長的地地道道的美國佬。1904年,當他從西點軍校畢業時,他毅然在畢業生登記表上填寫了:“祖先是美國人”。當時盛行的習俗是,填寫自己的祖先,只寫是來自哪里的移民,不愿說祖先是美國人。史迪威則相反,他以作為美國人而感到驕傲和自豪,走在了破除;日習俗的前列,顯示出他不肯人云亦云而敢于据實說話的剛直性格。學校領導理所當然地把他這种有勇气的表現,載入了西點軍校的《年鑒》,使他一直引為驕傲。 約瑟夫·沃倫·史迪威的祖父,叫約翰·史迪威,早年是綢緞商。他熟諳生意經,品性良好,善于交往,積累起一定財富后改為從事房地產投資,而且連連獲得成功,有了相當可觀的資產。最后在紐約市近郊正發展制造業的揚克斯城定居下來。 揚克斯位于流經紐約灣匯入大西洋的哈得孫河東岸。約翰·史迪威在可以俯視哈得孫河的高處,建造了非常漂亮的住所。他成了揚克斯銀行的董事以及監理會和當地教派的核心人物。 約翰·史迪威的儿子本杰明·史迪威,在揚克斯城長大,上了名牌大學——哥倫比亞大學,21歲畢業,獲得法學學位。但他沒有在法律界謀職,而是帶著妻子、女儿遷到了美國南端的佛羅里達,想在那里開創自己的事業。佛羅里達被稱作“陽光地帶”,那里的气候條件和生活習俗同北半部大不一樣。所以,當他們的儿子約瑟夫·沃倫·史迪威出生以后又舉家返回揚克斯。本杰明在這里繼續攻讀醫藥學且獲得了博士學位,然而他并沒有在醫藥界工作,而是仍然保留著美國傳統的好動和渴望了解外部世界的習性,又于1892年遷到了伯克郡的一個農場,當了4年的鄉村紳士。有個短時期,沃倫也轉學到了那里。這時,他們算上新添的二儿子約翰、二女儿瑪麗,已是6口之家。眼看沃倫到了該讀高中的年齡,本杰明這才帶著全家于1896年回到揚克斯城并定居下來。 本杰明·史迪威博士這次返回揚克斯确實成了一位儀表堂堂的紳士,待人接物顯得聰明、机敏、有教養,使人感到格外可親。他已掌握了多种本領,又擅長言辭,而且凡事都能拿得起,放得下,因而深得人們信賴。他在公用事業系統的西切斯特照明器材公司得到一個職位,由于他的才智出眾,不久便榮任了這家公司的副總經理。 他是一個具有清教徒傳統道德心的人,認為“一個人不干工作就是罪過”。他榮任副總經理后,一門心思為公司辦事,加上他從父親約翰·史迪威那里學得的生意經,以致天天可見新的成績。于是轉眼之間,他成了一個受人稱贊的揚克斯的杰出公民。人們先是推舉他擔任了公立中學董事會會長,接著又要他在西切斯特几家銀行和公司里擔任了董事之職。他的一家人都為他而高興,他也越發顯得躊躇滿志,以充沛的精力經營著各項事業。盡管他的才智后來沒有在更大范圍施展過,但在揚克斯上層社會,他确實成了受人愛戴和有很大影響力的知名人士。 對于回到揚克斯最感到高興的莫過于約瑟夫·沃倫·史迪威。家里人都叫他沃倫;在公立學校里,同學們直呼他史迪威。1888年他5歲時進入這所學校,4年后和父親一起遷居外地。這次回來,他已是13歲的翩翩少年。同學們和他別后重逢,彼此都喜出望外。特別使他開心的是,几個愛好体育的同學很快又聚攏到他的周圍,他們或打网球,或到哈得孫河里划船比賽,玩得非常痛快。 小同學們沒有忘記,1889年史迪威二年級時,大家常常圍住他,听他講坐船過大西洋,到歐洲旅行的有趣故事。 那一年是美國建國100周年。他父親帶著他和他的母親、姐姐,過大西洋,在法國登陸,先到巴黎,接著到英國,返回來又在法國、比利時、荷蘭、德國、奧地利、意大利等國家旅行。一路上,他們看了許多名胜古跡和新奇的城市,听他父親講了許多有趣的神話,腦子里裝滿了五彩繽紛的印象。當時,他父親寫了一系列迷人的游記,寄回美國在《揚克斯政治家報》上連載。由干他的文筆出色,揚克斯人都喜歡看,而且過了十來年人們仍記憶猶新。 沃倫從歐洲回來,每見課文里出現自己到過的地方,課本就像活了起來,他便情不自禁地給同學們說點見聞,顯示顯示自己的閱歷。盡管同學們并不都是孤陋寡聞的,但還是樂意圍在他身邊听他說東道西。 這次他從農場和鄉間回來,最叫人羡慕的是他的体格比別的同學健壯。每次上体育課,他總是最出風頭的角色。 沃倫很快适應了中學高年級的一切,得到他父親的夸獎。史迪威博士對自己的孩子都視若掌上明珠,既和他們是朋友,又稱得上是教子有方的嚴父。他能繪畫,會彈鋼琴,家里的歡歌笑語聲,常常飛出窗外。但每日三餐前,他都領頭作禱告,嚴格得很。在飯前、飯后,他常用“布道”的口吻,以孩子們的行為和見聞為話題,談些為人處事的道理和規范。其中常有引逗孩子們恍然開竅的笑話、幽默。孩子們對他十分敬仰,認為他是世界上最棒的父親,他的一切言行當然都是正确的。 隨著孩子們年齡的增長,史迪威博士不斷加深和丰富這种“布道”的內容。他常以高度的道德標准,議論鄉間、市里等外部世界發生的,還有自己經辦的大大小小的事例,讓孩子們鍛煉著分辨善惡、是非。 就是這樣的家庭氛圍,為少年史迪威開拓了純洁無暇的心田,使他漸漸萌生出追求高尚、完美而又疾惡如仇的正直性格。 在沃倫的少年時代,美國的工業生產正迅猛發展,躍居到世界首位;懸挂著星條旗的海軍艦隊在太平洋上馳騁。報紙上天天有人談論美國向世界傳播“文明”的偉大計划。史迪威博士雖然常看報紙,但對時局和政治問題很少開口說什么’。1895年底,·美國公眾在紐約舉行了一個“保衛和平”大會,一位博士領頭譴責美國政府“用戰爭恐嚇來達到政治目的是無恥而丟臉的”。紐約有几家報紙報道了這個大會的情況。12歲的沃倫已初諳世事,他好奇地問爸爸,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史迪威博士沒有回答什么,他搖了搖頭對儿子說:“這是不對的。”他們家歷來持共和党觀點,總是把國家利益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沃倫的腦海里從小就留下了“國家利益至高無上”的深刻印象。 在沃倫將要中學畢業的前一年,也即1898年,美國公眾對西班牙統治者在古巴极其殘暴地鎮壓和屠殺當地起義者,表示了极大的義憤。史迪威博士非常同情古巴人民和起義者。他從傳統的人道主義道德准則出發,尖銳抨擊西班牙統治者的野蠻、殘暴。后來,美國海軍在古巴胜利登陸,而陸軍卻在作戰中失利。同時,由于補給不足、藥品奇缺,僅黃熱病就奪去了上千名美國年輕士兵的生命。這件事引起了國內公眾的极大憤慨,強烈要求罷免軍中無能之輩,改革軍隊管理。陸軍的失利,使史迪威博士受到很大刺激,但他除了深深的歎息,不愿說什么,也實在顧不上去說什么。因為他所在的几家銀行和公司的業務,都在迅猛發展,他夜以繼日地工作,有時還要沃倫幫他辦一點力所能及的事,哪怕是傳遞一句話。沃倫很樂意幫父親做事,每當他把委托的事圓滿辦成之后,那种樂趣是難以形容的,他好像一下子又長大了許多。對父親所教導的辦事要公正、守信等道理,他銘記在心,并且奉行了終生。那兩年,史迪威博士是絕沒有想到要讓儿子去從軍的。 沃倫·史迪威在揚克斯中學高年級期間,施展語言天賦的机會不多,他出色的表現是在体育方面。他最拿手的是短跑,由于老師指導得當,沒有人比得上他。但當時的熱門項目是橄欖球,史迪威很快便成了學校橄欖球隊的骨干。 橄欖球運動源于英國,經過美國大學生們的改造和革新,成了一項風靡美國的運動項目。在一些名牌大學橄欖球隊的影響下,不少中學也建立了自己的代表隊。揚克斯中學的代表隊叫“高地橄欖球隊”。在11名隊員中,史迪威是身負重要任務的“四分衛”,而在比賽場上,人們稱他是全隊的“靈魂和將軍”。同學們都羡慕他,一佩戴上頭盔、護具,他簡直像個古羅馬的斗士,威武异常。比賽時,無論是腳踢、手傳、奪搶橄欖球,他都特別机靈、麻利,驍勇無比。特別是他的抱球奔跑,在整個球場里無人能抵擋,無人追得上。經過几次比賽后證明,只要有他上陣,高地隊就穩操胜券。他和高地隊的神威,使揚克斯中學在全紐約市都名聲大振。 1899年,16歲的史迪威率高地隊作為揚克斯市的代表隊,和紐約市、西切斯特市所有預科學校的橄欖球隊比賽,連戰連胜,大出風頭,使一些名牌大學的橄欖球隊也對他們稱贊不已。高地隊返校時,校長托馬斯·貝克博士親自迎接他們載譽而歸,還破例給史迪威和全体隊員發了獎金。 在田徑運動中,史迪威也是出類拔萃的。他擅長四分之一英里賽跑,并且名揚校外。后來,西切斯特市的“校隊競賽聯盟”特邀他出面組織田徑比賽。与此同時,《揚克斯政治家報》特約他作体育記者,報道這次的比賽盛況。在他的一些小崇拜者的多方面幫助和支持下,他猶如身負重任的指揮官,細心按程序和規則進行工作,把這次比賽組織得既熱烈緊張又井然有序,使同學們高興,老師們滿意。他在報上發表的兩篇文章,還對改進田徑運動教學提出了切合實際的意見。 在這次活動中,史迪威對自己的號召力和組織才能,既出乎預料,又十分得意。心底的喜悅,使他的自信心升高了一大步。 史迪威中學畢業時,校長托馬斯·貝克博士在結業報告中,對他作出了很高的評价。稱贊他“是個模范學生”,“各科學習成績优良”;還夸他“沒有坏習慣”,熱心“做有益于學校的事業”。總的評語是“精力充沛,有辦事能力”,“完全可以信賴”。 然而,世上一帆風順的事少,事与愿違者常有。中學畢業曾得到校長高度評价的史迪威,竟在不到一年之后,鬧出了一樁与校長對他的評价完全相反的事情。 本杰明·史迪威博士曾和校長一樣,認為沃倫聰明、能干、精力過人,而且做事認真、效率高。他計划讓他上耶魯大學,進入著名的耶魯大學橄欖球隊也是有把握的。但沃倫剛剛16歲,到大學獨立生活,年歲小了點。沃倫的母親也不放心。他們決定讓沃倫在母校再學習一年。沒想到,沃倫對這樣的安排十分反感。复讀課程的枯燥無聊,青春期的逆反躁動心理,使他對外部環境采取了消极的反抗,鬧出了一樁損害學校聲譽的丑聞,使校長托馬斯·貝克博士非常惱火。本杰明·史迪威博士更覺得臉上無光,以致改變了讓儿子進耶魯大學的美好設想。 事情是這樣的:沃倫自小好動,精力旺盛,而且靈敏得很,眨眼就能爬上屋頂。這兩年,由于他在体育方面如愿以償地顯露了身手,同學們對他表示欽佩和崇拜的多了,他的興致正高,而讓他再讀一年畢業班卻大掃其興,于是一發性子,忘了其他,竟拉上三個畢業班的好朋友,在學校的閣樓上搭了個玩紙牌的秘密場所。他們玩得開心,就自稱是高山上的“四巨頭”,把玩紙牌的閣樓叫作“四巨頭俱樂部”。有一次,他們還把校長的桌子吊了上去用來玩紙牌。四個“淘气鬼”這樣玩了好多次沒有被人察覺,心里非常得意,膽子也越來越大,以至無所顧忌地放肆起來。1900年畢業班同學開舞會時,他們模仿當地青年的撒野風,搞了場“冰淇淋大戰”的惡作劇。四個人沖向舞會的茶點部,同守衛者混打成一團,連校長貝克博士也挨了他們的拳頭。他們七手八腳打開通道,搶了冰淇淋桶和糕點盤子便逃之夭夭! 第二天,學校教務委員會舉行特別會議,決定對三名鬧事的學生分別給以停學、開除、不准畢業的處分。史迪威得以幸免,是因為他早已畢業,學校不予追究,但這場亂子已成丑聞,在全揚克斯城沸沸揚揚地傳播開了,對本杰明父子形成了很重的精神壓力。 開始,本杰明不相信自己的儿子會有這等劣跡,他親自查實后則認為:必須讓沃倫到軍隊里嚴加管束。于是毅然決定送儿子報考西點軍校。但是,進西點軍校談何容易!必須有國會議員的推荐,或是陸軍里有過硬的“門子”。自己沒有這种關系,只得另想辦法。幸好,馬路對過的街坊,和當任總統威廉·麥金利是朋友。法律規定,總統可以向西點軍校推荐10名考生;議員可以在自己的選區推荐1名考生。史迪威博士請街坊幫這個忙,街坊給了他滿意的答复。 沃倫听說三個伙伴都受到學校的嚴厲處分,心情沉重,十分內疚。他也像變了一個人,一切言行格外謹慎起來。他父親告訴他要去報考西點軍校,他沒有細問便埋頭進行應考准備。有人告訴他,在床上躺一個星期,可以增長四分之一英寸。為了爭取完全達到軍校生的身高標准,他硬是耐住性子,老老實實地在床上躺了一個星期。 本杰明·史迪威博士為了防止儿子再出事,對他總是好言相待。一會儿說“喬,西點在哈得孫河上游,离揚克斯不遠”;一會儿說“喬,西點對你很适合,你可以在那里盡情地打网球、划船……。 由于本杰明·史迪威博士是揚克斯的名人,祖輩中有人在獨立戰爭時擔任過將軍,沃倫在体育上又小有名气,威廉·麥金利總統接受了朋友的請求,決定推荐約瑟夫·沃倫·史迪威參加西點軍校的考試。軍校接受了總統的推荐,答應讓史迪威作為后備生參加入校考試,并寄來了報考軍校申請表。 全家人的心踏實了。本杰明·史迪威博士先用鉛筆代儿子把申請表填好,檢查無誤了,才讓儿子描寫清楚。其他各項應考准備他也不厭其煩地一一檢查,直到儿子做得完全合乎標准后他才放心。 正如中國諺語說的,皇天不負有心人。約瑟夫·沃倫·史迪威的考試順利通過了。他成了1900年級年齡最小的西點軍校的新學員。7月上旬開學那天,他父親陪他到西點去。他們剛一离開家,小瑪麗看到哥哥留下的東西里,有一份西點軍校的印刷品,上面有學校告誡學員父母的話: 您的儿子選擇進入美國陸軍軍官學校,就是選擇作出犧 牲,盡管他不知道這种犧牲意味著什么…… 小瑪麗叫了起來,跑著拿去給媽媽看,仿佛哥哥的离去真像是慷慨赴疆場似的。盡管她的反應顯得有些幼稚,但選擇了軍人的職業,确實就是選擇了忠誠、奉獻和犧牲。或許史迪威當時還沒有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但他已經走上了這條道路。這正是:博士家里好少年,欲成大事亦艱難;選擇犧牲進軍校,梅花豈畏天地寒。欲知后事如何,一且看下章分解。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