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六章 家居京華


        流血負傷未補償,戰時軍銜全撤光;
        再辟新路學漢語,華夏古都觀滄桑。

  話說1919年7月,史迪威回到美國同家人團聚。親人們都為他的眼睛受傷著急,妻子威妮更是擔心丈夫的眼傷治不好會斷送他作為軍官的前程。

  經過醫生再一次檢查,确診他的左眼瞳孔已變形,幸虧右眼尚好,視力雖受到一定影響,但關系不大,一家人才放下心來。但是,史迪威生來秉性剛烈,從不顧及自己的身体狀況和傷勢,凡屬職責范圍內的事,仍舊那樣不辭勞苦,一絲不苟,致使左眼漸漸起了白內障,右眼視力也受到了影響。

  威妮記得,史迪威在眼睛受傷之前曾來信說:“希望那位昏憒的蠢才總統,不久將對那些贊揚、敬意和其他廢話感到厭煩,從而真正開始和談,使美國軍隊可以回國。”若真是這樣,他哪里還會受傷增添如此不幸?史迪威夫婦這种愿望乃至抱怨,自然不只為他們所獨有,也為千万遠征軍人及其家人所共有。即使沒有親人參加遠征軍的,看到越來越多的美國青年在戰場上陣亡、受傷致殘,原先那种對德國同仇敵汽的熱勁也日漸冷了下來。

  9月間,潘興將軍率第42師乘“巨獸”號返回美國后,美國人為他們接風洗塵,舉行了盛大的慶功閱兵。潘興將軍騎在馬上,威風凜凜,25000名遠征軍士兵緊隨其后,浩浩蕩蕩穿過彩帶飛舞的百老匯大街。紐約市民擁在馬路兩旁,迎接凱旋的英雄們。滿怀感激之情的國會議員們也异常慷慨起來,立即投票決定,晉升潘興為正式四星上將。

  史迪威等早在7月歸來的遠征軍將士們,無幸得到這种榮耀。但享受了這种榮耀的將士也和他們一樣,越來越感到原先的。熱”在變“冷”,擔心起自己的前程和安置問題來。

  就在此時,許多軍官收到了陸軍部發來的撤銷他們臨時軍銜的通知。史迪威被撤銷臨時上校軍銜,仍舊是個上尉。從1904年21歲當少尉,15年過去了,36歲的史迪威還在尉官的台階上。然而事情還不止于此,國會已經就軍隊的前景展開辯論,議員們高喊著要減輕納稅者負擔的口號。陸軍參謀長佩頓·馬奇提出,陸軍常備軍削減為50万人。裁減軍隊,這意味著軍官晉升的机會也將減少,軍官在一個軍階上往往又得干上一二十年。

  史迪威自歐洲戰場回來以后,本來就十分剛烈的性情,變得更容易發火。對于自己在陸軍的前程,他不想再耐心等待命運的安排,而是急匆匆地前往華盛頓,拜訪了在陸軍部人事局任職的老同學昌西·芬頓,直截了當地提出:“把我派到盡可能遠的地方去,怎么樣?”

  芬頓說:“我們剛剛談論過派人去日本和中國的事,這倒是個机會。”史迪威詢問了軍事情報處的計划。芬頓告訴他,到這兩個國家去的任務,是學習他們的語言,你已精通几种語言,戰場情報工作又干得好,是合适的人選。

  史迪威要求去日本,芬頓說:“去日本的人員都已經任命了,去中國怎么樣?”

  “好吧,那就去中國。”史迪威答應了。1919年8月6日來了通知,他被任命為代表陸軍部的駐華首席語言教官。

  這個新的任命如此順利地通過是由當時的形勢所決定的。美國陸軍參謀部正在整頓各駐外使館武官的情報工作。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和戰后形勢,陸軍部要求盡快建起一支經過精心選拔、訓練有素的武官隊伍。他們必須通曉駐在國的語言和軍事、政治情況以及風俗習慣,對駐在國在和平与戰爭時期可能做出什么反應,要有深入的了解,作出可靠的判斷。

  完成這樣的任務,要求武官必須有全面的軍事才能,并精通外語、工作效率高、本人自愿,而且只能從步兵、騎兵、炮兵等戰斗兵种中選拔,年齡要限于35歲以下。史迪威已36歲,本已超齡,但因為他語言天賦高,在主要方面不僅完全符合條件,而且屢經考驗,又有實際經驗,因此,可以不受年齡限制。

  史迪威是個務實的人,36歲的他要負擔5口之家的生活,選擇職務不能不考慮薪俸的多少。武官是令人垂涎的職位,尤其是駐華使館的武官處,在遠東科里是編制較大的,武官常常要組織一些外語專業畢業生為情報處搜集情報,所以除薪俸外還另有一筆收入。威妮也理解丈夫的選擇,很快便帶著孩子隨史迪威赶赴加利福尼亞。

  史迪威帶著威妮和孩子們,由東海岸到了西海岸,住在鄰近舊金山的伯克利城。他要在這里的加利福尼亞大學學習漢語,期限為一年。

  一投入學習,史迪威的心胸便開朗起來,頭腦也顯得格外靈敏了。盡管一翻開漢語課本便像走進了茂密的大森林,看不到路在何方,但困難的撞擊卻使他的語言天賦迸發出燦爛的火花,他很快摸到了漢語獨特的發音和漢字构成的規則。他的學習天天有新的收獲,精神上也得到很大的快慰。

  加利福尼亞的反日情緒很高漲,它是美國西部各州鼓吹組織“排斥日本聯盟”的策源地。參議員海勒姆·約翰遜每周發表一篇“反日”演說,抨擊日本稱霸世界的野心。他指出:“如果日本強盛起來,會直接威脅到美國在太平洋和遠東的利益,美日關系中實際含有的戰爭因素必然要爆發。”

  史迪威明白約翰遜的演說代表了西部地區參議員們強烈反對威爾遜總統的情緒。當巴黎和會上傳來威爾遜同意日本取得德國原來在中國山東的特權時,美國一些報刊接連發表文章譴責日本。野蠻地掠奪中國”,認為山東條款“十分不公正、不道德”;指責威爾遜屈從日本的恫嚇是“丟臉、墮落……”,“不是有身份的人應該干的事”等等。美國輿論界的這种情緒對史迪威日后觀察中國問題的思路也產生了影響。

  史迪威對漢語的學習,由于受環境條件的限制,因此把重點放在了書面語方面。他体會到,學習漢語的困難,与其說是要認識几千個單字,不如說是這些單字的搭配与含義是千變万化、其妙無窮的。經教授指導,他對浩繁的漢語單字作了統算和分類。他認為,經過高等教育的人可能掌握6000個單字,學者要掌握8000到9000個單字,而日常有3000個單字就夠用了。若能認得1000個基本單字就可以掌握到3000個單字。這些單字在字典上按照214個意符分列。漢語中約有880個聲符,加上意符(其中有些意符和聲符相重复)就构成了1000個基本單字。他在這個由繁到簡的概括、歸納過程中,把自己學習的主攻方向放在了練習、复習這1000個基本單字上。經過半年多的攻讀,他已能看懂中文報紙上的短文章,盡管有時仍要借助字典查對一些字、詞,但他畢竟有了一把可以打開中國文化百寶箱的鑰匙。他的語言天賦,又一次得到良好的發揮。

  強烈的進取精神和急躁脾气在史迪威身上是融為一体的。第一階段學習剛結束,他和同去學習的霍斯福爾就向軍事情報處提出建議:立即到中國去學習,那里有鍛煉听力、練習口語的環境、條件,可以更快地掌握漢語。教授們贊成他們的建議,但軍事情報處堅持要他們按計划完成學業。

  1920年7月,學習結束,史迪威晉升為少校。在卡梅爾度假期間,他購買了這里的一塊可以俯瞰太平洋的地皮,准備將來在此安家。這時,威妮已怀有几個月的身孕,但還是堅持隨史迪威一起到中國去。

  8月5日,他們一家同霍斯福爾一家一起登上了開往太平洋彼岸—一中國的美國陸軍運輸船。

  運輸船航行了40多個日日夜夜,繞過山東半島,于9月18日在中國北方重要港口秦皇島靠岸。史迪威知道,万里長城就是從附近的老龍頭起步直達万里之外的嘉峪關的;秦皇島駐有美軍,向南是北方海岸大城市天津,美國陸軍第15步兵團在那里駐扎。這里的港口。鐵路,都在他們和英印軍隊的警戒線之內。

  史迪威一行由秦皇島乘火車駛往北京,沿途所見是中國秋天的美麗景色,卻沒有遇到中國官員。因為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中國柱,第二年,英、美、法、德、俄、日、意、奧加上比利時、荷蘭、西班牙等11國,迫使清政府訂下“辛丑條約”,規定外國軍隊駐扎北京;由北京至山海關的鐵路沿線,分12個重要地區駐扎外國軍隊。中國在這里的主權都叫帝國主義列強奪走了。

  到了北京,史迪威一行先在東交民巷落腳。他對北京的第一印象和他1911年冬天到上海的第一印象有很大差別。他認為上海很像美國的費城,對北京,他搜遍自己的記憶,不論是美國的還是歐洲、亞洲的都市,找不到一個与之近似的。

  為了給自家選擇住址,他由南城到東城,由西城到北城,走大街,串胡同,一面看,一面用半通不通的漢語同居民攀談,越轉越有興趣。他見到外城、內城、紫禁城連成一体的恢宏的城市布局;金光閃閃的琉璃瓦屋脊,長長的紅色高牆;天安門、天壇等巍峨建筑和寬闊的廣場;滿是蒼松、古柏、鮮花、文物古跡与山水相間的園林;標志著不同信仰的寺廟、古塔和有著獨特含義的牌樓;還有縱橫有序的大大小小的胡同,成對的石獅子把門的宅院,來自浩瀚大漠的駱駝隊,等等。他感到北京才是真正的中國城市,世界無与倫比的東方古都,是中國几干年燦爛文化的結晶和代表。

  史迪威選定的住宅,是東總布胡同3號,一座三進平房四合院。他們雇了兩個廚師,一個管家,一個雜役,一個女洗衣工,一個壯工。威妮在1921年2月生下他們的第4個孩子后,又雇了一個保姆,每月共開支35美元。總的來看,北京的生活費用是很便宜的。

  10月下旬,美國陸軍部發來征求工作、職務意見表,史迪威不加思索地在上邊填寫了自己理想的職務是“駐華武官”,把“不愿意”寫在了西點軍校教官等其他職務的下邊。

  史迫威從家里到東交民巷的美國公使館常常是步行,為的是保持自己的運動員体魄,同時也為了便于觀察和接触普通的中國人,增加一點使用漢語的机會。有時他還信步街頭,在一些人群圍聚的圈外駐足,听听,看看,問問。有一天,他被一陣節奏明快的鼓聲所吸引,到了一個不大的曠場。原來是一個姑娘在說唱,周圍的人听得津津有味。史迪威能听懂個五六成。唱詞是:

     俄羅斯,自北方,包我三面;英吉利,假通商,毒計中藏;法
   蘭西,占廣州,窺伺黔桂;德意志,領膠州,虎視東方;新日本,
   取台灣,再留福建;美利堅,也想要,割土分疆。這中國,哪一
   點,我還有份?這朝廷,原是個,名存實亡,替洋人,做一個,守
   上官長,壓制我,眾漢人,拱手降洋……。

  接下去,是那姑娘聲淚俱下的說白,听眾們寂靜無聲。史迪威后來才知道,那姑娘唱的是反對《辛丑條約》的鼓詞儿。寫鼓詞的陳天華是革命党,已在日本蹈海自盡。那姑娘唱的是他的名作《猛回頭》。雖然唱詞里對美國沒有更多的指責,但史迪威第一次親耳听到了中國普通老百姓對西方列強決不屈服的聲音。

  東總布胡同西口早先有座石頭牌坊,史迪威到公使館去常常路過牌坊舊址。老住戶告訴他,義和團起事那年,德國公使克林德就是在這里被清廷。神机營”的人擊斃的。起因是他用手杖痛打過路的義和團民,還綁架了一個義和團民,第二天他坐轎到了東單牌樓北邊,又向清兵開槍,清兵還手打死了他。接著慈禧太后發布宣戰詔書,要和洋人“一決雌雄”,誰知她的詭計是要借洋人鎮壓義和團,結果,中國被打敗了。德國強迫中國建“克林德坊”,羞辱中國人。1918年德國戰敗,中國人把牌坊搬到了中央公園,改名為“真理戰胜坊”。史迪威由這座牌坊中,看到了一點中國屈辱歷史的變遷。

  史迪威到北京后的前半年,在美國辦的華北協和語言學校學習漢語。第一學期每天上課5小時,課程要求是掌握單字的發音与字意的練習。后半年則是閱讀、翻譯、与教師對話。學年結束時,學生要掌握700個以上的單字,并能用這些單字對話。同時,還要听一些有關中國歷史、宗教、經濟和時事的講座,并參加討論。為此,一有机會他便翻閱他前任留下的資料和使館的圖書。

  在北京住久了的外國人,大都取個中文名字。史迪威也一樣。他按本名的字音取了個“史迪威”的中文名字。這個中文名字的含意富有生机,也很深奧,這是他花了很大功夫選取的。中國有“以史為鑒,可知興衰”的古訓,“史”字在中國人心目中是很重的。“迪”字,作道理。開導講,有“啟迪后人”的成語,還有依照、實行的意思。“威”字好理解,威力、威風,也有尊嚴的意思,還有“君子不重則不威”的格言。在中國人看來,他能取出這樣的名字,表明他已掌握到不少漢語的奧妙。這個含意深邃的名字,叫起來上口,又容易記住。

  史迪威在北京游覽名胜,几乎處處可見20年前英、法、德、俄、美、日、意、奧等八國聯軍擄掠、破坏的罪證,使他十分惊訝。德國皇帝威廉二世以死了公使為籌碼,派他的陸軍元帥瓦德西撈到了聯軍總司令的位置。瓦德西1900年10月到北京,集結起了8國的10万軍隊,向東占領山海關、秦皇島。向西打到紫荊關、淶源。往南打到正定,法軍又打到冀中獻縣,德法聯軍還占了娘子關,一支部隊還長驅直入到了直隸南端的大名、磁州。往北德軍拿下了張家口。由于德軍統領約克在張家口被義和團擊斃,瓦德西才取消了到南口搶劫明陵的計划。

  瓦德西讓德國兵在天壇架好了大炮待命。一天德國兵闖進廣安門里的報國寺搶劫。報國寺建自公元10世紀的遼代,比北京城建的還早,寺里的珍貴器具被德軍搶劫一空,只剩下大殿里又粗又長的梁檀無法帶走,德國兵還要拆下來拍賣,結果拆的時候6個人被壓死。瓦德西气急敗坏,下令天壇的大炮向城內亂轟,有顆炮彈竟打到了天安門城樓上,幸好炮彈沒有爆炸,一直嵌在城樓的大梁當中(1949年北平解放以后才拆除下來)。就在這一天,英國兵在天壇拍賣車輛、騾馬,意大利兵在東四牌樓拍賣駱駝。聯軍官兵從宮廷、王府里搶劫的庫銀、珍寶、《永樂大典》等貴重文物不計其數。在東單各國兵營里、公使館里以及法國兵占据的西什庫教堂里,搶劫來的東西堆積如山。不僅城里被搶劫一空,德國兵還到通縣搶劫財物,足足拉了400輛大車,昌平也連續四五次遭聯軍洗劫。無論城鄉,婦女遭奸淫,平民被屠殺的情景比比皆是。慘不忍睹。

  用罄竹難書來形容八國聯軍在北京的滔天罪行,恐怕也是不足的。就在瓦德西撤走時,他還放火燒了他住的“儀鸞殿”。

  對于中國的“義和拳”,史迪威原先和西點軍校的人一樣,以為是中國“排外”的封建迷信組織,美國陸軍參加打“義和拳”是為了保護美國僑民。在北京的所見所聞,使他原先的看法開始改變。追根溯源,義和團所以起自山東,首先是德國侵占青島、膠州灣引起的。甲午戰爭后,青島、膠州灣淪為德國的殖民地·進而整個山東被德國控制。在這前后,山東、河北、山西、河南4省,有了大大小小的天主教堂4000多座,尤其是德國傳教人員,趁机肆意搶掠,魚肉鄉民。鄉民當然不會任人宰割,于是,以習拳練武為名,設壇結社,興起了義和團,而且迅猛發展起來。在山東、河北和京津地帶,成了抗擊外國入侵的主力軍。清朝軍隊不但不支持他們,反倒同外國軍隊勾結一起剿殺他們。袁世凱就是第一個到山東鎮壓義和團的劊子手。所以到八國聯軍打到天津之后,義和團多是在腹背受敵的絕境中,憑一腔愛國熱血,義無反顧地英勇奮戰的。

  史迪威到香山看紅葉,到碧云寺游覽,都看到了英法聯軍、八國聯軍毀坏建筑和文物的罪證。到了西山八大處,在長安寺、三山寺、大悲寺、龍泉寺、香界寺、寶珠洞等處,由于義和團頭領們曾在這里設壇指揮團民作戰,所以被聯軍毀坏的痕跡數不胜數。尤其對最大最好的靈光寺,聯軍的大炮轟擊得只剩了一點點殘垣斷壁。据說聯軍打來時,武藝高強的團民們,且戰且退,戰至第八處證果寺,仍依仗險峻的山勢,用長矛、大刀打得聯軍蒙頭轉向,死傷慘重。有個團民被聯軍挖掉了雙眼,他仍宁死不屈,猛地奪過刀,砍傷了几個“洋鬼子”。

  經過一段游覽,史迪威對北京名胜的优美和巧奪天工的建筑藝術,有了更深的印象和更高的評价,對義和團的看法,同當時在北京的美國人西曼少校的記述接近了。辛亥革命后,西曼少校整理出版了他在1900年的目擊筆記,敘述了義和團的英勇斗爭和悲壯結局。他稱贊這是中國人“愛國主義的一次最光輝的表現”。在他看來,賣國的滿清政府被推翻,是中國人民起義精神的繼續。西曼少校回美國后,擔任了中國協會主席。史迪威在公使館認真閱讀了他的著作。

  美國公使館所在地——東交民巷,1901年之前叫東江米巷,是一個万民干戶、坊巷毗連的中國式“小區”。在這個區域,明朝設了“四譯館”,清朝乾隆、嘉慶年間建了“迎賓館”,鴉片戰爭后,陸續有了英、俄、德、法等國的使館。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掠奪中心,鴉片戰爭之前是在廣州的“十三行”(外商居住地),后來才移到東江米巷。1901年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之后,在這里新建和擴建了使館,這里便稱為東交民巷了。

  美國公使館新址,占用的是四譯館、內聯异鞋舖和一些民房地基。在八國聯軍中,美國軍艦參加了攻打大沽炮台,從菲律賓凋來的2000名步兵參加了攻打北京。美國兵在北京的搶劫破坏罪行同樣嚴重。美國比別的几國所以顯要,和它多次協調、仲裁各國間的利益沖突有關。所以,美國除了在北京設兵營、建使館之外,還取得駐軍北京正陽門的特權。在清政府對八國聯軍的總計9.82億兩銀子的“庚子賠款”中,美國分得3290多万兩銀子(1908年美國退還中國10785286.12美元,用以幫助中國發展文化教育事業)。

  史迪威記得,當時美國許多公眾對美國軍隊參加攻打并獲得利益也感到內疚。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在對知識界、教育界的講演會上,就明确地說出了公眾的心聲:
     為什么不讓中國擺脫那些外國人?他們盡在它的上地上
   搗亂。士。果他們都能回到老家去,中國這個國家將是中國人
   多么美好的地方啊!……在這一點上,我任何時候都是和義
   和團站在一起的。義和團是愛國者,……義和團主張要把我
   們赶出他們的國家。我也是義和團。

  馬克·吐溫的話,使中國人看到了美國公眾的良心,史迪威也是從這個角度加深了對中國普通人的同情。一些目睹了中國辛亥革命的美國人曾經認為:在訓練、裝備和領導良好的時候,中國農民是一流的士兵,因為他們能吃苦,有骨气。史迪威了解了義和團的事跡后,也加深了這种認識。若干年后,他還對自己的孩子們說過:“中國士兵很好,口要給他吃的,加上好的領導,他們能打敗世界上的仟何軍隊。”

  史迪威對經濟問題本來是沒有興趣的,但他擔任職務要求他必須了解經濟大事。何況在中國,經濟和政治軍事是那樣緊密地糾纏在一起,非常复雜,也非常特殊,他不得不接触中國的經 濟問題而且漸漸理出了些頭緒。這為他后來在重慶擔任美國援華物資監督和統制官的工作打下了一定基礎。

  在簽訂“辛丑條約”前后,帝國主義按照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在東交民巷設立了一些銀行,諸如美國花旗銀行,英國匯丰銀行,法國東方匯理銀行,日本正金銀行,還有德國的德華銀行、十月革命后已經關閉的華俄道胜銀行等。這些銀行和北洋軍閥相勾結,控制著中國的政治、軍事。1913年袁世凱就是從英、法、德、日、俄五國銀行團得到2500万英鎊的“善后”大借款,向孫中山領導的軍隊大舉進攻的。

  史迪威1920年到北京之后的9月28日,美國和英、法、日的“新四團銀行團”成立了。最早提議此事的是美國,因為日本在1918年單獨借給段棋瑞1.45億日元(即西原借款),用于武力統一中國,美國是被排除在外的。之后,美國向英、法、日提議,銀行團排除俄、德兩國,加進美國,成立“新四國銀行團”。美國的用意是借此打破日本獨占中國的局面。為此,美國先后向段棋瑞把持的北京政府和南方國民政府分別發出通告,要他們停戰議和。這時英、法也幫腔指責段政府對外宣而不戰,對內戰而不宣。在美、英、法的共同壓力下,日本被迫宣布停止對段政府的單獨借款,同意“南北議和”的主張,并參加新四國銀行團。

  1919年2月,南北雙方在上海舉行“和平會議”討論停戰范圍和借款問題時,爭得不可開交。英、美、日爭奪激烈,皖系段棋瑞(國務總理)和直系馮國漳(代總統)也相持不下,于是談判破裂。1920年7月爆發直皖戰爭,段棋瑞被赶出北京,美國的提議才得以實現。

  由于發起國美國這時早已由債務國一躍成為最大的債權國,新四國銀行團的領導權自然就掌握在了美國手里。美國公使以胜利者的姿態,正式通知北京政府外交部,并把包括銀行團性質、規划的“備忘錄”一并給了北京政府。

  “備忘錄”的要點包括:有關中國經濟活動的一切大權由銀行團掌握;中國從此不得向別國借貸;中國的一切財政收支需向銀行團報告并任其查問;中國政府任免官員要經銀行團同意。顯然四國銀行團成了控制中國的太上皇。

  盡管史迪威的具体工作和銀行團無關,但他卻明顯察覺出中國的一切大事都被銀行團所左右。他在了解中國軍事動向中摸到一條經驗:只有從銀行團那里才能理清各派軍閥頭目的根由底細。他到北京之前,控制北京政府的已是直系軍閥的后起之秀吳佩孚。吳佩孚能獨攬大權,全是美國支持的結果。

  吳佩孚被美國選中,不只是他打出的旗號是“和平統一”中國,更重要的是這個旗號是和日本扶持的段棋瑞的“武力統一”中國尖銳對立的。

  吳佩孚的反日立場由來已久,為中國人所熟知。他生于1873年,山東篷萊人。6歲進私塾,9歲作文章,12歲念完四書五經,22歲考中秀才。他對于抗倭名將、前輩同鄉戚繼光极為敬仰,熟悉戚繼光的名言:“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但是,甲午戰爭時,他目睹日本人一炮擊中篷萊閣上那塊匾,“海不揚波”四個大字被打碎的偏偏是個“不”字,“海不揚波”變成了“海揚波”。吳佩孚十分惱怒,還曾作詩明志:
     黃种應享黃海權,華人該种華夏田。
     熱血男儿拼一死,不許強盜成霸業。

  就在這一年,他輾轉到天津,投筆從戎,人袁世凱的武衛軍。辛亥革命后在直系軍閥馮國漳的麾下由曹銀的部將一躍成為“大帥”。由于吳佩孚字子玉,軍界人士又尊稱他為“玉師”。

  史迪威特意去看過吳佩孚的隊伍開赴前線的情景:長長的灰色縱隊,彈藥、被服、給養,由一輛輛騾馬大車運送。很多士兵剛剛十四五歲,營養欠佳,但用品齊全。十字鎬、鐵鍬、馬燈、油紙雨傘、小鬧鐘、熱水瓶等等,應有盡有。奇怪的是,隊伍后邊有一隊民工抬著一個個棺材,据說這是為了讓士兵看到,他們一旦陣亡不會曝尸荒野,借以安定軍心。

  吳佩孚言談文雅,自詡是中國人民的公仆。住東交民巷的外交使團把他看作是中國正需要的鐵腕人物。有一次美國記者去訪問他,他已在自己官邸的牆上懸挂了美國華盛頓總統的大照片。他對記者說,他的愿望是為中國作出像華盛頓當年統一13塊殖民地那樣的貢獻。他曾邀請孫中山到北京建立統一的國民政府。孫中山從以往的經驗教訓中已經看穿帝國主義和軍閥的把戲是想推翻廣州的國民政府,所以他拒絕了吳佩孚的邀請,還一針見血地指出:

     段氏是被兩种勢力打破的:一种是吳佩孚為首的排日勢
   力,一种是張作霖的親日勢力。吳佩孚是全國輿論和外國力
   量幫助的,許多人都以為段氏一打倒,這樣形勢總好一聲,然
   而現在我看清楚了,這是由不好到更不好去,正是跳出了熱
   鍋,跳進了火爐。

  本來,孫中山倡導的“民族、民權、民生”這個三民主義,源于美國的獨立運動和法國的民主革命,以及他們的“自由、平等、博愛”思想。他領導的革命也主張把封建的!日中國改造成像美國、法國那樣的資本主義國家。但是,他為此提出打倒軍閥和帝國主義之后,再提請美國幫助中國革命,不僅遭到拒絕,還受到帝國主義和軍閥相互勾結的种种破坏与打擊。這一次他對直系、奉系軍閥的揭露,是根据中國革命的慘痛教訓提出來的,并且又言中了。

  1922年4月,比直皖戰爭規模更大的直奉戰爭爆發了,直系得胜,奉系戰敗。第二年,吳佩孚向英國貸款150万英鎊,改“和平統一”為“武力統一”中國,積极南進,血腥鎮壓了京漢鐵路二月七日的工人罷工,殺害工人領袖和共產党人。美國向吳佩孚貸款328万美元購買軍火,与此同時,美國公使跑到保定,安排把直系軍閥首領曹錕推上總統寶座,并親手導演曹銀賄選總統的大丑劇,還搶先為他當選致賀,使美國在中國人面前丟盡了臉。日本人抓住這個机會,幫助張作霖大舉向直系發動進攻,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奉系大胜,吳佩孚南逃。日本人為控制中國華北跨進了一大步,美國從此失去了對中國北方的控制,后來雖然奮力和日本爭奪,都未能挽回頹勢。正是:家居京華一春秋,軍閥混戰何時休?不見大地有曙光,風雨如磐壓神州。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章分解。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