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十三章 臨危受命


      奇兵偷襲珍珠港,戰火驟起太平洋;
      東方雄州軍情急,天降大任于斯將。

  話說1941年12月7日清晨,這天正是個星期日。初升的太陽,推走了沉沉的夜幕,把一片金色的光芒洒向大平洋環抱之中的夏威夷群島。美國太平洋艦隊的86艘各類艦船,停泊在瓦湖島的珍珠港里,船上的水兵們揉著惺忪的睡眼,剛剛從夢中醒來。昨天那個周末之夜,水兵們紛紛涌向火奴魯魯的酒吧、舞廳,到美酒和女郎中尋找歡樂,很晚才回到艦上。艦隊司令金梅爾海軍少將約好了夏威夷陸軍司令肖特中將,今天一起去打高爾夫球。他起了個大早,正在准備行裝。

  遠在4000多公里以外的美國東海岸,此時已是中午時分。史迪威將軍和夫人,正在他們卡梅爾的家里招待第3軍參謀部的一批年輕軍官。軍官們穿著各式各樣的便服,雖沒有了軍人的威嚴,但卻透著年輕人的瀟洒和活力,在他們的頂頭上司面前也可以輕松隨便一些。史迪威的家离海邊不遠,從樓上房間的窗戶望出去,太平洋蔚藍色的海面,層層卷起的白色浪花,金黃色的沙灘盡收眼底,仿佛是一幅淡雅的油畫。大家談興正濃,忽然電話鈴響了,史迪威夫人拿起電話,听到一位朋友激動而緊張的聲音:“威妮,快點打開收音机。日本人正在襲擊珍珠港。”夏威夷時間上午8點,華盛頓時間下午1點30分,金梅爾將軍給海軍作戰部長斯塔克上將發來了十万火急的電報:“珍珠港遭襲擊,這不是演習。”戰爭爆發的消息,很快就傳遍了全國。

  原來,正當美日談判尚在華盛頓討价還价之時,日本大本營即于11月5日分別向聯合艦隊總司令山本五十六海軍大將和南方軍總司令寺內壽一大將下達命令,要求立即作好向美英等國開戰的准備。11月下旬,擔任偷襲珍珠港任務的日本特遣艦隊,在千島群島的擇捉島完成編隊;南方軍屬厂向南洋地區進攻的11個師團40万大軍,也在華南、台灣和印度支那集結完畢。26日,日本特遣艦隊悄悄駛向夏威夷群島;12月4日,南方軍運載登陸作戰部隊的大型運輸船隊,從海南島的三亞港啟航。

  12月7日清晨7點40分,日軍特遣艦隊向珍珠港內的美國太平洋艦隊發動了突然襲擊。從6艘航空母艦上起飛的380多架飛机,將炸彈像雨點般地投向港灣里的艦船和陸地上的机場。30多艘日軍潛艇悄悄潛入港內,用魚雷向美艦發起攻擊。不到兩個小時,珍珠港內一片火海,美國太平洋艦隊几乎全軍覆沒。与此同時,日軍還對香港、泰國、馬來亞、菲律賓、關島、威克島等地的美英軍隊發動了進攻。當天下午,東京時間已是12月8日11時40分,日本天皇發表了對美、英等國的《宣戰詔書》,太平洋戰爭終于爆發。

  史迪威面對著窗戶,雙手習慣地抱在胸前,若有所思地眺望著海面上卷起的陣陣波濤。雖然他早已料定美日之戰必不可免,但日本竟然如此大膽地扑向5000多公里以外的珍珠港,而且在如此遙遠的航程中,美國竟然毫無察覺,實在太出人意料了。他眉頭緊鎖,下意識地搖搖頭。

  太平洋艦隊的慘重損失,使美國的西海岸失去了海上屏障,保衛這一地區安全的責任完全落在了陸軍的肩上。史迪威指揮的第3軍,負責從克雷森特城到墨西哥邊境,整個加利福尼亞州西部沿海的防務。在指揮系統上,屬于第4集團軍司令德威特中將領導的西部防御司令部之下的南部戰區。這里离珍珠港最近,史迪威感到一种崇高的責任和巨大的壓力。他立即派副官多恩少校去奧德堡要塞,通知部隊取消訓練進入警戒狀態。隨后,又打電話給軍參謀長托馬斯·赫恩上校,要他把休假和外出人員召回營地,并派出偵察部隊,嚴密監視海面上的動靜。

  在以后的兩周時間里,史迪威處在极度緊張和繁忙之中。盡管他十分肯定地相信,日軍到不了加利福尼亞,但是整個美國西海岸門戶洞開,使他不能不保持警覺,認真做好各种應急准備。當時的加州,集中了全國80%的航空工業,其他軍火工業也占了很大份額,這是美國保存和挖掘戰爭潛力的重要基礎。此外,還有廣播電台、發電厂、造船厂、水庫、堤壩、橋梁、隧道、油井、醫院等等,這些重點目標都必須嚴加防守。史迪威抽調34個團的部隊,一個個地安排好有關目標的警戒,并組建起完備的警報系統。

  如此一來,南部戰區本來就不多的兵力,更加不敷分配。几天以后,第4集團軍調來了一些增援部隊,他開始調整和加強海岸防御。史迪威從來就看不慣海軍的那股傲慢勁,這時海軍也神气不起來了。圣迭戈的海軍基地,只有几艘執行護衛任務的驅逐艦,万般無奈之中,只好請墨西哥派來5艘驅逐艦,幫助完成加利福尼亞海灣的巡邏任務。

  陸軍的武器基本上是充足的,但彈藥十分缺乏。如果万一發生戰斗,輕武器彈藥只夠用几個小時,而炮彈則更少的可怜。史迪威打電話向陸軍部報告,要求盡快給以補充。接電話的軍官支支吾吾,沒作肯定的答复,只是說:“我們將盡力而為。”史迪威對這种敷衍塞責的答复气憤至极,他對著電話吼道:“你們盡力而為,老天爺!那他媽的我該怎么辦?難道讓我用棒球赶走舊本人嗎?”几天后,彈藥運來了,情況稍稍有所改善。

  更讓人惱火的是由于過度緊張而造成的慌亂。大戰爆發以前,許多人對日益迫近的戰爭危險掉以輕心,不以為然;而戰爭一爆發,他們又杯弓蛇影,草木皆兵,直鬧得人心惶惶,一片混亂。聳人听聞的謠言不時地到處傳播,一會儿是日本艦隊逼近美國海岸了,一會儿是某處海域發現潛艇的潛望鏡了,一會儿是日本飛机進入美國領空了……史迪威本來已經十分繁忙的工作,讓這些捕風捉影的“警報”鬧得更加難以應付。

  12月9日,史迪威接到報告,說在舊金山至洛杉礬之間的海面上,發現一支由34艘艦船組成的“日本艦隊”。事后查明,所謂“日本艦隊”原來是蒙特雷市出海返回的14艘拖网漁船。

  12月11日,史迪威接到第4集團軍司令部的緊急電話,稱“日本主力艦隊距舊金山164英里。所有部隊進入全面警戒”。史迪威急忙赶往埃利奧特營地的海軍部隊,找到沃格爾將軍。海軍派出一艘巡邏艇在海面上搜尋了一大圈,結果什么也沒發現。

  12月13日,西部防御司令部發來敵情通報,說洛杉礬將遭到空襲,正在考慮發布“空襲警報”。史迪威認為盲目發布“空襲警報”造成的恐慌和損失,不會小于一次真正的空襲。“司令部的高級人員,最重要的是保持鎮靜。”因此,他決定不理睬所謂的“空襲警報”。

  正當史迪威為部署西線防御忙得不可開交的時候,突然在12月22日接到華盛頓打來的電話。陸軍部情報處的布拉頓上校在電話里說,陸軍總部要史迪威立刻動身赶到華盛頓,為准備出動的美國遠征軍部隊制定作戰計划。不一會儿,剛剛晉升少將并准備出任第82師師長的布萊德雷又打來電話,向史迪威透露說,可能會讓他出任這支遠征軍部隊的司令官。

  史迪威心里為之一震,這樣他終于有机會來顯示他那靈活多變的進攻戰術了。他始終相信,只有進攻才能顯示出軍人的英勇机智和高超的指揮藝術。這一段時間緊張忙亂的防御部署,實在讓人厭煩透了。他匆匆地移交了手里的工作,然后驅車赶回卡梅爾的家里,向威妮和孩子們告別。圣誕節還有兩天就要到了,但肩上的重任使他無法繼續和家人團聚,幸好威妮已把圣誕節的東西都准備好了,他們提前過了這個節日。23日上午,他帶著副官多恩登上了飛往華盛頓的飛机。

  史迪威坐在螺旋槳式的運輸机上,靜靜地思考著戰爭爆發半個月來時局的發展和變化。

  日軍偷襲珍珠港,使美國的太平洋艦隊遭受重創。8艘戰列艦被擊沉或喪失戰斗力,另外還損失了30多艘其他艦船,394架作戰飛机被擊毀擊傷347架。在菲律賓的克拉克基地,美軍的200多架飛机,有一半以上被摧毀在地面上。12月10日,英國東方艦隊僅有的兩艘戰列艦“威爾士親王號”和“無敵號”,被日軍飛机炸沉在馬來亞外海。日本海軍以15艘戰列艦、10艘航空母艦、50艘巡洋艦、110艘驅逐艦、80多艘潛艇和1300多架作戰飛机等強大實力,完全掌握了太平洋上的制海權和制空權。

  地面戰斗的情況也十分嚴峻。日本陸軍的11個師團和近700架飛机,投入了對東南亞和西南太平洋島嶼的進攻作戰。12月8日,日軍進駐泰國。12月13日,日軍攻占九龍,隨即攻入香港。在菲律賓和馬來亞等地登陸的日軍,進展也十分迅速。美、英軍隊在日軍的凌厲攻勢面前,節節敗退。12月10日和22日,美軍在太平洋上的重要基地關島和威克島,先后被日軍攻占,麥克阿瑟將軍率領的駐菲律賓美軍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危險境地。

  德國和意大利也与日本發動的太平洋戰爭遙相呼應,積极配合。12月11日,德、意根据日本的要求,對美國宣戰。同一天,三國簽訂了聯合作戰協定,宣稱將共同使用一切手段,互相支持与合作,把對美、英等國的戰爭“進行到獲得胜利為止”。

  美國一直在盡力避免陷入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但這种局面最終還是不可抗拒地出現了。特別是戰爭初期的嚴重失利,更使美國面臨著几乎滅頂的巨大壓力。

  想到這些,史迪威心情十分沉重。要擺脫目前的困境,确實要走過一段艱難的歷程,但他仍然充滿了樂觀和自信。他提筆給威妮寫了一封信,信中寫道:“我們的前面會有一段黑暗的日子,但我确信我們會走出黑暗。這個國家剛剛緩慢地踏上征程,但他富有毅力和勇气,我們必將取得胜利。”

  24日下午,史迪威乘坐的飛机抵達華盛頓。華盛頓的街上戒備森嚴,气氛緊張。美英兩國首腦和兩國的三軍參謀長正在這里舉行聯合作戰會議。這次會議是在兩天前,也就是史迪威接到陸軍部通知的那一天召開的。羅斯福和丘吉爾為這次會議起了一個非常浪漫而富有詩意的名字——“阿卡迪亞”,也就是“世外桃源”的意思。美、英兩國的政治和軍事首腦在這個“世外桃源”里,謀划著徹底摧毀法西斯軸心集團的作戰方略。史迪威將要承擔的使命,与這次會議有著直接關系。

  史迪威向陸軍部報到后,來到陸軍參謀部的作戰計划處。在那里,他遇到了曾和他一起在利文沃思指揮和參謀學院學習的德怀特·艾森豪威爾。艾森豪威爾現在是作戰計划處的副處長,不久前剛剛晉升為准將。他告訴史迪威,阿卡迪亞會議已根据去年美、英兩國商定的原則,确定了“歐洲第一”的戰略,也就是先集中力量戰胜德國,對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日軍暫取守勢。美國根据這一戰略正在擬定一項“黑色作戰計划”,准備派遣遠征軍橫渡大西洋,在法屬西非登陸,作戰目標初步定在達喀爾。陸軍總部已決定由史迪威來指揮這次進攻戰役。

  馬歇爾挑選史迪威來擔負這一任務,是經過慎重考慮的。這次行動是美軍在戰爭中的第一次大規模進攻戰役,必須由一名最出色的軍官來指揮,以确保首戰必胜。馬歇爾讓他的助手馬克·克拉克准將對全軍的將級軍官作了一次全面考察。史迪威在所受教育、部隊訓練、作戰思想、指揮藝術、軍事經驗和應變能力等各方面,都名列前茅。特別是他堅定、自信、剛毅、果敢的典型的美國軍人性格,更使得這一重要使命非他莫屬。

  第二天,史迪威開始閱讀各种文件,研究非洲戰場情況,准備“黑色作戰計划”的各項具体方案。但是,由于美、英兩國在戰役決心和作戰目標等問題上的分歧,以及戰場形勢的急劇動蕩,阿卡迪亞會議期間雙方不斷發生爭論,使得各項作戰計划一直變化不定。根据丘吉爾的意見,美軍的作戰目標由達喀爾改到了离歐洲更近的卡薩布蘭卡,“黑色作戰計划”也被代號為“体育家”的新計划所取代。史迪威和一些參謀人員,隨著首腦們戰役決心的更改,起草了一份又一份的作戰方案,包括“灰色計划”、“紫色計划”、“鳥計划”、“酒計划”,但一切都沒有最后決定。

  史迪威心緒煩亂,最初的沖動和熱情,已經變成了擔心和憂慮。從世界戰爭的全局來看,同盟國在太平洋戰場明顯處于劣勢,而大西洋的制海權和制空權尚未被德國完全控制。美軍首先從西北非登陸,与東北非的英軍匯合,爾后以非洲為基地向歐洲反攻,應當說在戰略設想和戰役決心上都是正确的。但是,英國人急不可耐地要求美國立即采取行動,主要是想把美國盡早拖入歐洲戰場,把他們身上的重負壓到美國人肩上。羅斯福為了緊緊拉住英國人,不顧軍方的种种反對意見,同意接受丘吉爾提出的以卡薩布蘭卡為目標的“体育家”計划,并且准備在1942年春天就匆匆動手。

  史迪威在他的日記里發泄著對羅斯福的不滿。他把這位美國總統戲稱為“我們的孩子”,認為他像個孩子似的“感情沖動”,“心血來潮”,“异想天開”,被英國人玩弄的把戲所欺騙,“對英國人言听計從”,“把我們逼進了一項魯莽而糟糕的計划之中”。史迪威認為,在戰場形勢變幻不定,兵力裝備嚴重不足,海空軍掩護毫無把握,后勤保障十分困難的情況下,貿然派遣美軍長途遠征,其結局難以預料。美國已無力承受再一次失敗的沉重打擊,“万一失敗,誰又愿意做這樣一次行動的替罪羊呢”?

  這時,史迪威已能經常見到馬歇爾和史汀生了,他向兩位陸軍首腦談了他的一些想法。他認為,美國應當研究和制定一項全面的基本戰略,同時認真做好戰爭准備,待擁有絕對制胜的把握,并贏得有利的作戰時机時,再發動大規模的進攻作戰。馬歇爾和史汀生也有同感,但是,“羅斯福是個難以對付的家伙”。“最上層的決定實際上是由‘海軍幫’作出的”,他們兩人也無法立即說服羅斯福改變主意。關于“体育家”作戰計划的會議,仍在一次又一次的召開著。

  此外,史迪威還焦慮地關注著太平洋戰場,日本人的瘋狂攻勢像一團烏云,時時籠罩著他的心頭。1941年12月25日,香港的英國守軍向日軍投降。翌年的1月2日,馬尼拉失陷,駐菲美軍退往巴丹半島,處境十分危險。1月11日,日軍占領吉隆坡,馬來亞的英軍向新加坡方向退卻。史迪威擔心,如果形勢這樣發展下去,不等美國在大西洋發動攻勢,亞洲和太平洋就已經成了日本的“大東亞共榮圈”。他沒有理由反對“歐洲第一”的戰略,但是,目前對美國构成最直接威脅的實際上是亞洲的日本。陸軍中不少人認為,“我們應當首先掃清太平洋,然后再轉向東面”。這不是沒有道理的。据當時的民意測驗,有62%的美國公眾贊成把全部或大部分戰爭力量用于打擊日本,只有25%的人支持首先集中力量戰胜德國。

  史迪威還想到了太平洋彼岸的中國,同盟國“先歐后亞”的戰略方針,對中國來說無疑是十分不利的。這意味著中國在獨立抗擊日本侵略達4年半之后,仍然不得不承擔起牽制和消耗日本的主要任務。中國會怎樣看待這個間題呢?他們能繼續堅持下去嗎?1942年的元旦那天,馬歇爾找史迪威談話,向他詳細介紹了中國的情況。

  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后,中國表現出了很高的熱情。珍珠港事件的當天,蔣介石就召見美、英、蘇三國駐華大使,主張成立以美國為領導的軍事同盟,共同對軸心國作戰。第二天,中國政府發表文告,正式對日、德、意三國宣戰。12月11日,蔣介石又致電羅斯福、丘吉爾和斯大林,提議在重慶召開對日作戰問題的聯合軍事會議。他還特別召見一美國駐華軍事代表團團長馬格魯德將軍,要求美國出面制定一項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聯合軍事行動計划,以及軍事互助協定方案。

  12月23日,阿卡迪亞會議召開的第二天,中、美、英三國聯合軍事會議在重慶舉行。會議由蔣介石主持,中國軍隊參謀總長何應欽、美國陸軍航空司令勃里特、英國駐印軍總司令韋威爾作為本國代表出席會議。不幸的是,會議一開始,三國的“同盟關系”就出現了裂縫。中國為協調各國的作戰行動,主張研究和制定一項全面的對日作戰計划。美國從其戰略利益出發,基本上支持中國的意見。但是英國卻對中美兩國心存介蒂,不愿讓兩國染指其在亞洲的殖民地。因此,韋威爾蠻橫地拒絕討論一項全面的計划,只同意研究加強緬甸防御問題。

  中國對英國素來就心存不滿。自中國抗戰以來,英國人為了緩和与日本的矛盾,做了不少損害中國利益的事情。1938年,英籍的中國海關總稅務司將中國的關稅收入轉存日本銀行;1939年,英、日達成初步協定,承認日本對中國的占領;1940年,英國先是將中國政府在天津的存銀5369万元交給了日本人,后來又封閉了滇緬公路運輸3個月;這次會前不久,駐緬甸的英軍又在仰光劫奪了美國援華的150輛卡車和一批武器彈藥。現在英國人還是只顧自己保衛緬甸,絲毫不顧及同盟國的利益。

  蔣介石按捺不住心中的不悅,面露溫色地說:“討論來,討論去,都只談保衛緬甸,沒听見一句支援中國戰場的話。不知英、美兩國以后是否還支持中國抗戰?”何應欽也隨聲附和著委員長,怒气沖沖地說:“中國愿將在緬甸的所有租借物資全部退還美國,撤回中國駐緬甸人員,停止中、英、緬的一切合作。”

  美國代表見狀,急忙出面調解。勃里特一面大談一旦緬甸落入敵手,美國的租借物資也將無法運抵中國;一面又提出建議,將“支持中國戰線”的內容寫入會議文件。蔣介石也深知确保滇緬路運輸對中國的重要意義,同時也清楚難以說服英國,只好作出讓步。會議終于達成了一項以保衛緬甸為主要內容的“遠東聯合軍事行動初步計划”。兩天以后,何應欽和韋威爾又簽訂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緬路協定》。

  重慶會議的風波傳到華盛頓,引起了美國的不安。美國雖然把与英國的同盟關系放在第一位,但對拉住中國也十分重視。如果中國戰場能有力地吸引和牽制住日軍,那就會大大減輕美國在太平洋上的壓力。中英關系的不睦,特別是英國對華的輕視態度,實際上損害了美國的戰略利益。史汀生對英國人傳統的傲慢和驕橫深為反感。他批評韋威爾“過于武斷,不講方法,還以舊日的英國方式對待中國”。馬歇爾直接給韋威爾拍去一封電報,充滿憂慮地指出,日本正在利用香港、馬尼拉等英、美殖民地的陷落,發動一場大規模的反對西方特權的宣傳攻勢,企圖以此來瓦解中國的抵抗。因此,應當讓中國增強對英美的信任,理解英美的誠意,“使他們确信我們在遠東有著共同的目標”。羅斯福甚至曾要求丘吉爾把韋威爾從那里調走,以平息蔣介石的不滿。

  在极力彌合中英關系的同時,美國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提高蔣介石的抗戰熱情。12月29日,馬歇爾向阿卡迪亞會議提交了一份備忘錄,建議成立以蔣介石為最高統帥的盟軍中國戰區,并在中國成立盟軍的聯合作戰參謀部。丘吉爾最初對此不以為然,他認為美國對中國在目前戰爭中所能作出的貢獻估計過高,但羅斯福最終還是說服了他。第二天,羅斯福把這一安排電告蔣介石。蔣介石非常高興地表示同意,并要羅斯福派出一名美軍高級將領擔任中國戰區的參謀長。1942年1月1日,26個同盟國在華盛頓發表《聯合國家宣言》。根据美國的意見和安排,中國作為四大國之一,列于美、英、蘇之后,在宣言上領銜簽名。丘吉爾雖然拿不出充足的理由反對此事,但心里是耿耿于怀的。他在后來給韋威爾的一封信中,憤憤不平地寫道:“我應該讓你明白美國的觀點在很多美國人的腦子里,中國和大英帝國一樣重要。……如果我要把在美國學到的東西用一個詞來概括,那就是‘中國’。”

  阿卡迪亞會議關于“体育家”計划的討論仍在繼續,史迪威的注意力還不得不主要集中于大西洋和北非戰場。但是,越來越多的人對這項計划的可行性產生了怀疑。1月13日,史迪威綜合各种意見,起草了一份簡明扼要的文件,列舉了不宜立即實行“体育家”計划的65條理由。英國人堅持要美國實行這一計划的立場也在發生動搖,因為英軍從埃及向利比亞發動的進攻遭到挫折,隆美爾已准備指揮德、意聯軍發起反攻。1月14日,也就是阿卡迪亞會議的最后一天,美英兩國的軍政首腦終于決定暫時取消“体育家”計划。

  史迪威為“体育家”計划整整忙碌了20天,還沒有來得及松弛一下,一項新的重要任務如同不可抗拒的命運之神又落到了他的肩上。阿卡迪亞會議結束的當天晚上,陸軍部長史汀生約他到家里個別談話。史汀生告訴他,陸軍正在物色一名最合适的人選出任中國戰區參謀長,并且直截了當地對他說:“命運之神正在向你招手。”

  兩個星期以前,史迪威就從馬歇爾那里得知了這一消息,但當時确定的人選是第1集團軍總司令德魯姆中將。德魯姆是陸軍中的元老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曾擔任過美國遠征軍的總參謀長。他狂妄自大、桀騖不馴,對參謀長馬歇爾曾屢有不恭。派他去中國,既可以滿足蔣介石提出的條件,又可以使馬歇爾擺脫掉這個難以駕馭的家伙。史迪威認為:“從各方面來說德魯姆都是個合适的人選。”他的副官多恩更是風趣地說:“蔣介石是個自命不凡的人,那就讓我們給他派一個最自命不凡的家伙吧!”但是,當德魯姆听說不會向中國派遣美國軍隊時,他拒絕承擔這一任務。

  史汀生讓史迪威介紹了中國的情況和他對中國的看法。史迪威認為,目前問題的關鍵是蔣介石能否把中國戰區的實際指揮權交給一名美國軍官。他十分了解蔣介石對中國軍隊的嚴密控制,擔心難以做到這一點;而沒有指揮權,手下又無美國軍隊的空頭參謀長將一事無成。史汀生告訴他,蔣介石已同意交出部分軍隊由美國人指揮,當時在華盛頓的中國外交部長宋子文也答應了這一要求。他問史迪威對擔負這項任務有什么想法,史迪威雖心存顧慮,但仍然表示:“我听從調遣。”

  年已75歲的陸軍部長對史迪威產生了強烈的好感。他在日記中寫道:“他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良好印象。他對中國了如指掌,在半個小時里所談的關于中國軍隊英勇作戰的第一手材料,比我以前了解的所有情況都要丰富。他對中國軍隊的英勇精神評价很高。”史汀生欣慰地感到:“我發現了一個非常有用的人才,他可以幫助我們對付那些將來的難題。”他決定向馬歇爾提議,把史迪威派往中國。

  馬歇爾并非沒有考慮過史迪威,但他認為像史迪威這樣的优秀軍官,應該去指揮美軍最重要的進攻戰役。現在“体育家”計划取消了,德魯姆又拒絕受命,馬歇爾只好把目光轉向了史迪威。16日,他找史迪威談話,征求了他對出使中國的意見。馬歇爾把一些有關的文件交給史迪威,對他說:“你的主要工作是協調同盟國的關系,消除分歧,監管滇緬路運輸,同時使中國的各派力量聯合起來,爭取掌握指揮權,給他們下達總体的作戰任務。美國會在經濟上和裝備上給予大力支持。”他問史迪威,能否在這些方面做出顯著成績來?史迪威擔心的仍是指揮權問題,認為只要有指揮權,這些事情都是不難辦好的,他希望能就此問題得到蔣介石的明确答复。馬歇爾表示,會向宋子文提出這個問題,并告訴史迪威,如果他出任這一職務,將會被晉升為中將軍銜。

  隨后,美國就史迪威的使命正式与中方交涉。1月19日,史汀生約見宋子文,向他通報了美方准備派史迪威赴華的決定,并詳細提出了史迪威所應享有的職權。主要是:第一,監督和管理美國援華軍用物資的分配与使用;第二,在蔣介石的統轄下,指揮所有在華美軍及經指定的中國軍隊;第三,作為美國軍事代表,參加在中國舉行的一切國際軍事會議,并擔任蔣介石的參謀長;第四,管理和改善中國境內的滇緬路運輸。為使中國能接受這些要求,史汀生表示將增加華南和緬甸地區的美國空軍,并向所有交由美方指揮的中國軍隊提供全部武器裝備。

  蔣介石把手中的軍隊看作命根子,決不肯輕易讓人,但是,美國人手里也握有兩張他夢寐以求的王牌,這就是空軍力量和美械裝備。1月22日,蔣介石复電宋子文,一面對史迪威來華“甚表歡迎”;一面要求宋子文再向美方申明“聯軍參謀長須受統帥之命令而行,此點應先決定,則其他問題皆可根本解決也”。次日,宋子文將蔣介石的复電內容函告史汀生,算是對美方作出了正式答复。

  當天,馬歇爾和史汀生分別召見史迪威,將這一最后決定告訴了他,并与他作了進一步的深談。史迪威雖然覺得自己像個“烤熟的山羊”終于被送上了祭壇,但還是立即著手開始了各項准備工作。他認真研究了有關中國問題的各項文件,詳細了解了包括越南、泰國在內的中國戰區情況,以及緬甸的情況,并且与向中國提供租借物資的各部門取得聯系。

  史迪威深深感到了這一任務的艱巨性和复雜性。作為他赴華使命的最緊迫問題,是關于緬甸的防御。當時從仰光到昆明的滇緬路運輸,是向中國提供援助物資的唯一國際通道。保持這一運輸通道暢通,才能支援和推動中國積极對日作戰,從而減輕美國在太平洋戰場上的壓力。但是,緬甸戰局正處于危險之中。1月20日,已占領泰國的日本第15軍以第33、第55師團越過泰緬邊境,攻入緬甸南部。駐緬英軍兵力薄弱,斗志渙散,無力抵擋日軍攻勢。中英兩國雖簽訂有“共同防御滇緬路協定”,但在協防緬甸問題上卻是困難重重。

  早在一個月前的中英美三國重慶會議上,蔣介石就提出要派遣中國軍隊入緬布防。但是,傲慢的韋威爾拒絕了蔣介石的要求。他當著蔣介石的面,用輕蔑的口气說:“要中國人來保衛緬甸,實在是大英帝國的恥辱。”蔣介石只好命令已經開始動員的中國軍隊。暫勿入緬”。日軍進攻緬甸后,英國入慌了手腳,急忙向中國求援,但卻堅持要把中國入緬部隊交給英國人指揮。蔣介石雖然保衛緬甸心切,但決不愿受制于英國人。他之所以接受史迪威指揮中國入緬部隊,在很大程度上是想借用美國人對付英國人。史迪威的面前不僅有嚴重的敵情和戰爭,而且面臨著同盟國之間复雜而微妙的關系和勾心斗角。

  1月29日,史汀生和宋子文以換文的形式,就史迪威的任務和職權達成了正式協議。同一天,美國公開宣布了史迪威的赴華使命。像是為史迪威壯行和撐腰,美國國會于2月初通過了一項前所未有的5億美元對華巨額貸款。陸軍部還准備通過海運,向中國派去400名教官和技術人員,幫助訓練中國軍隊,教會他們使用美國的武器裝備,并向他們傳播美國的戰術和技術。

  史迪威進入了最后的准備。他以原第3軍軍官為主,組織了隨行的參謀班子。第3軍參謀長赫恩准將和步兵主任賽伯特准將,成為他的主要助手。原在步兵第15團工作過的軍官怀曼上校和博特納上校,也調到了他的身邊。軍事情報處的中國科科長羅伯茨上校,擔任了參謀班子的情報處長。出生于四川,曾在美國駐華使館工作過的戴維斯,被借調來擔任政治軍官。多恩上校繼續做他的副官,另外,還調來了一位年輕的夏威夷華人迪克·揚上尉。這個由35人組成的參謀班子,成為史迪威率領赴華的全部美國軍隊。

  出發之前,羅斯福總統于2月9日中午親自召見了史迪威,他總喜歡表現得比別人更了解、更重視、更關心中國,丘吉爾對這一點有很深的感触,其實這主要是美國的戰略需要。羅斯福曾對他的儿子說:“如果中國人屈服了,你想想那會發生什么?那會有多少個日軍師團騰出手來,他們會攻占澳大利亞,唾手可得地奪取印度,直接沖向中東……。那將是日本和德國的大規模鉗形攻勢,他們將在近東的某個地方會師,徹底切斷俄國的對外聯系,把埃及孤立起來,封鎖地中海的全部航道。那時候美國還能干些什么呢?”

  史迪威是第一次与總統會面,但他并不為此感到榮幸,因為他對羅斯福沒有什么好感。史迪威傾向于共和党人,對這位民主党的總統怀有政治上的抵触情緒。同時,羅斯福是海軍出身,史迪威認為他總是“把海軍視為掌上明珠,而把陸軍當作后娘養的”。此外,羅斯福夸夸其談,從不容別人插嘴的習慣,也使沉默寡言,絕不多說一句廢話的史迪威感到無法接受。

  他們這次20分鐘的會面像往常一樣,由羅斯福滔滔不絕的談話壟斷了几乎全部時間。史迪威覺得他講話的樣子像是對選民發表政見演說,是“漫無邊際的奢談”和“一大堆空話”。羅斯福并不想听听史迪威的看法和建議,也不想了解這位史汀生和馬歇爾十分賞識的陸軍將領。本來他們兩個人對中國是抱有共同的目標和愿望的,如果他們加深一點儿互相了解,或許能夠在對華問題上達成更加一致的基礎,但是,這個机會失去了,這給史迪威的赴華使命留下了嚴重后患。

  史迪威好不容易找個空子,向羅斯福問了一句:“總統是否有信要帶給蔣介石?”事先他通過史汀生向羅斯福提出了這一要求,希望羅斯福能給蔣介石寫一封私人信件。顯然,羅斯福并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他搖搖頭,稍稍停頓了一下,想找出几句振奮人心的話來結束他們的會面。他說:“告訴蔣介石,我們永遠支持中國的事業,我們一定會堅持到底,直至中國收复全部失地。”

  兩天以后,即1942年2月11日,史迪威乘坐的飛机离開華盛頓,開始了飛向中國的航程。兩年多以前,他乘船橫渡太平洋,從中國回到美國,那時太平洋還保持著宁靜,現在即使是飛机也不敢從太平洋上空飛過了。歐洲和北非的上空也不安全,他只有繞道南美飛越南大西洋,穿過非洲再轉向東方。史迪威的心清很不平靜,自從受命以來一直困扰著他的許多疑團,依然縈繞在他的心頭。“模糊不定的任務性質,無法預料的條件和形勢,這一切都造成了沉重的思想壓力。中國人會積极行動嗎?他們會不會袖手旁觀?英國佬愿不愿同我們合作?”正是:名將未成“体育家”,終作“祭品”來中華;力挽強弓欲射日,旁顧左右箭難發。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