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十四章 兵敗緬甸


        日軍凶詐大奔襲,中英交惡錯戰机;
        強將難馭遠征軍,英雄無奈扼腕惜。

  話說史迪威乘飛机离開美國之后,先是南跨加勒比海,飛往巴西的納塔爾,從那里向東飛越大西洋,到達非洲的利比里亞;爾后再繞道尼日利亞的拉各斯北上,于2月21日晚飛抵埃及首都開羅。

  第二天,飛机在開羅加油、保養,史迪威則利用這個机會,去美國駐埃及的軍事代表團了解非洲的戰場形勢。此時,英軍在埃及的戰況正急轉直下,處于不利的態勢。在上一年11月,英軍從埃及向利比亞境內的德、意軍隊發動攻勢,但很快就被挫敗。1個月前,隆美爾率領德意聯軍開始反攻,英軍節節潰退,損失慘重。

  听到這個情況,史迪威不由得眉頭一皺,心里一陣悸動。几天前,他剛剛接到消息,新加坡的英國守軍8万余人于2月15日繳槍投降,日軍占領了整個馬來半島。入侵緬甸的日軍,也于2月9日突破薩爾溫江,正在向錫唐河一線推進。一旦日軍占領緬甸,下一個目標就是印度。如果日軍攻下印度,德軍占領埃及,那不就要出現軸心國東西對攻、打通歐亞的鉗形攻勢了嗎?史迪威既感到焦慮,又感到困惑,“我的天哪!這到底是怎么回事?難道世界正在崩潰嗎?”

  他更清楚地看到了赴華使命的艱巨性和緊迫性。在同盟國的戰略全局當中,推動中英合作,确保緬甸無虞,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只有守住緬甸,才能保證美國的租借物資大量運往中國,使中國戰場更有效地牽制住日軍,減輕太平洋上的壓力;只有守住緬甸,才能阻止日軍西攻印度,避免同盟國被德日軍隊攔腰斬斷。但是,在日軍攻勢极為凶猛,同盟國節節失利的情況下,要守住緬甸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飛机從開羅起飛以后繼續東行,經巴格達、沙迦、卡拉奇等城市,于2月25日中午到達印度首都新德里。

  新德里位于印度原都城德里的西南,是英國人在1920年開始修建的一座新興城市。這座城市建筑宏偉,街道寬闊,綠樹成蔭,市容整洁,顯露出借人的現代气息,但是,在其背后卻隱含著濃郁的殖民主義色彩。當時,印度人的反英情緒正在高漲,尼赫魯領導的國民大會党發起了對英國的“不合作運動”,甚至有不少人主張親日反英。

  就在史迪威到達新德里之前,蔣介石攜夫人宋美齡對印度進行了十几天的訪問。他此行的目的,一方面是想勸說英國人改變對印度的政策。允許印度在戰后成為英聯邦的自治領地;另一方面,則是游說尼赫魯、甘地等人,勸他們暫時放棄爭取完全獨立的激進主張,与英國人合作抵抗日本侵略者。但是,這兩方面都不肯作出妥協,蔣介石無功而返。尤其是英國人的頑固態度,更增添了他對這個老牌殖民帝國的強烈不滿。

  史迪威到達新德里的當天下午,出席了英印軍總司令部召開的會議。總司令部大樓气勢慶宏,足可以裝得下整個美國陸軍部;會議室里坐滿了佩戴著中將、少將、准將軍銜的英國軍官,足可以指揮一支龐大的軍隊;但在前線,英軍卻只有三個旅的兵力。這樣一個事實,也在淋漓盡致地展示和嘲弄著大英帝國外強中干、江河日下的頹勢。

  史迪威問起了緬甸的戰局,除一位軍需主任介紹了一下后勤供應情況外,其他人對緬甸戰況几乎一無所知。當時,英印軍總司令韋威爾上將已出任盟軍西南太平洋戰區最高統帥,正在爪哇指揮作戰。英國人既沒有緬甸防御的全面計划,也沒有与中國軍隊協同作戰的方案,甚至連日軍在緬甸的兵力、部署和作戰意圖都不清楚。据英國人說,由于新加坡失陷,荷屬東印度大勢已去,盟軍在爪哇的聯合指揮部已經解散,韋威爾馬上就要撤回印度。第二天,史迪威离開新德里,飛往加爾各答,准備在那里等候韋威爾。

  2月28日,韋威爾來到加爾各答。這位英軍在遠東的最高統帥神情沮喪,疲憊不堪,本來十分魁梧的身材顯得略微有些佝僂。半個月前,他從新加坡撤退時,慌亂之中從碼頭上跌了下去,摔傷了腰。他向史迪威講述了日軍在東南亞地區的強大攻勢,從香港的陷落、馬來亞的潰退、新加坡失守,一直到爪哇的慘敗。緬甸的形勢也十分危急。2月23日,日軍擊潰了錫唐河防線,正在向仰光的側后退進,仰光已陷入一片混亂。韋威爾目光低垂,仿佛有些羞愧地說:“這是歷史上最慘重的軍事災難。日軍的凶猛進攻、狡猾的戰術和空中优勢,使英軍產生了一种難以名狀的恐懼感和自卑感,几乎完全喪失了戰斗意志。”緬甸能否避免重蹈東南亞失敗的覆轍,他似乎是毫無把握。

  駐守緬甸的英軍,有英緬軍第互師,英印軍第17師,英澳軍第63旅和裝甲第7旅等部,共約4万余人。除英緬軍以外,其他部隊都是新近從中東地區調來的。2月20日,丘吉爾親自出面,希望再調兩個澳大利亞師來保衛緬甸,但被澳方拒絕,現在只有求助于中國了。韋威爾准備馬上赶往緬北重鎮腊戍,會見蔣介石,請他把已經應允的兩個軍,立即派往緬甸布防。

  和韋威爾同机到達加爾各答的,還有美國空軍少將劉易斯·布里爾頓。他在韋威爾麾下參加了爪哇作戰,這次來印度是准備出任美國第10航空隊司令。這支航空隊將接受史迪威的指揮,為盟軍的緬甸作戰提供空中支援。布里爾頓本來躊躇滿志地想成為這個地區美軍的最高指揮官,對史迪威的到來深感不快。他趾高气揚,拿著一根馬鞭晃來晃去,顯出一种自命不凡的狂妄。史迪威私下里對副官多恩說:“空軍軍官為什么要拿一根馬鞭?難道是為了赶鳥嗎?”

  3月3日,史迪威等韋威爾与蔣介石會談結束后,乘飛机离開加爾各答,前往腊戍。腊戍是滇緬路上的重要樞紐。向南,它通過緬甸中央鐵路,直達仰光出海口;向北,它經過婉蜒的滇緬公路,通往中國云南昆明。這里是中國軍隊入緬作戰的必經之路。

  蔣介石是在3月1日來到腊戍的,這是他在一個月之內的第二次入緬,僅從這一點就足以表明他對緬甸防御的重視。蔣介石此次來腊戍,一是為了向正在入緬的第5軍和第6軍布置任務,二是為了与英美接洽和商討作戰指揮与協同問題。

  中國方面早在1941年春就在昆明成立了軍事委員會駐滇參謀團,由軍令部次長林蔚中將任團長,負責籌划与英軍協防緬甸的事宜。太平洋戰爭爆發后,駐滇參謀團派出由侯騰少將率領的中國駐緬甸軍事代表團,与英方具体聯絡中國軍隊入緬作戰問題,同時即開始動員和調動部隊,准備入緬參戰。但是,韋威爾等人卻以中國軍隊入緬會引起華僑和當地居民騷亂為由,要中國方面“暫勿入緬”。直到緬甸戰局出現危机,英軍已調不來其他援兵之時,才匆忙要求中國軍隊入緬助戰。

  英國人的猜忌和遲疑,不僅延誤了中國軍隊入緬布防,以致失去了先机行動之利,而且造成了中國方面對英國人的嚴重不信任。特別是英國方面要求將入緬作戰的中國軍隊交給英軍指揮,蔣介石對此不能不慎而又慎、考慮再三,他沒有立即接受英國人的要求。

  但是,為了保住中國西南的最后一條國際交通線,蔣介石終于在2月25日決定派第5軍、第6軍和第66軍入緬作戰。第5軍負責東吁至曼德勒一線的防御,第6軍在泰緬邊境北段布防,第66軍在云南保山一帶集結待命。3月2日,蔣介石与韋威爾商定,以仰光至曼德勒的鐵路為界,中英兩國軍隊分別負責東西兩線的作戰。3月3日,蔣介石在腊戍召集第5軍軍長杜聿明,第6軍軍長甘麗初和駐滇參謀團團長林蔚等人訓話,大体規定了中國軍隊在緬甸作戰的任務,并要杜聿明統一指揮先期入緬的第5軍和第6軍。

  史迪威來到腊戍時,蔣介石的訓話還沒有結束。過了一會儿,他從樓上下來,与史迪威親熱地見了面。蔣介石穿了一身整洁的軍服,和史迪威原來見過的樣子沒有什么變化。尖尖的頭頂,光光的下巴,恰像史迪威給他起的綽號“花生米”。他對史迪威的歡迎,應當說是熱情的,真誠的。他希望這位深受馬歇爾、史汀生賞識,由羅斯福親自推荐的美國參謀長,能給中國戰區帶來更多的軍事援助;同時還盤算著借用這位美國將軍与英國人爭奪緬甸戰場的指揮權。他厭惡英國人,但要是直接与英國人較勁,還是有些膽怯。

  与蔣介石進行禮節性會面之后,史迪威經昆明飛往重慶。蔣介石也隨即赶回重慶。3月6日,史迪威正式拜會蔣介石。他向蔣介石申明了美國方面賦予他的來華使命和職權,并談了他對緬甸作戰的初步想法。他最關心的指揮權問題,得到了蔣介石比較明确的回答。蔣介石允諾,將由史迪威來指揮中國的入緬部隊。史迪威感到:“這使我松了一口气。現在我不用每天早晨在惶恐不安中醒來,發愁到底能做些什么來證實自己的存在了。那种日子實在令人難以承受。”

  同時,史迪威發現,蔣介石所關心的主要還是美國人將向中國提供哪些支持和援助。史迪威知道,這些与他所希望得到的指揮權有重要關系。他向蔣介石保證說,美國的租借物資將會不斷地運到中國。即使緬甸的通道受阻,美國設在印度的轉運站,也會向中國空運物資。以印度為基地的美軍第10航空隊,也將在他的指揮下,接受蔣介石的統轄。

  蔣介石對与史迪威的第一次談話,顯然十分滿意。兩天以后,他正式任命史迪威為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并負責指揮中國的人緬部隊。但是,就在同一天,仰光失守,日本人切斷了滇緬路的出海口。而且英國人在放棄仰光的時候,根本就沒有通知中國的聯絡官。蔣介石又一次被英國人激怒了,這大大損害了他對入緬作戰的情緒。

  3月9日晚上,蔣介石和宋美齡在他們的黃山別墅舉行宴會,招待已就任中國戰區參謀長的史迪威。黃山位于重慶以南十几公里處,蔣介石的住所建在向陽的山坡上,綠樹掩映之中,顯得十分幽雅。從這里可以眺望參差錯落的重慶山城和在城中交匯的長江和嘉陵江。宴會之后,蔣介石夫婦把史迪威留下來,又同他進行了兩個多小時的談話。

  蔣介石上次談話中表露出的作戰熱情明顯減弱了,雖然他仍談到了向日軍發動攻勢,爭取奪回仰光,但強調的重點卻集中在“謹慎”二字上。他認為,英國人很可能會逃跑,如果把大批中國軍隊貿然投入第一線,可能會招致重大損失。史迪威建議,趁日軍立足未穩,迅速集中兵力發起反攻。蔣介石卻不以為然,他主張采取“縱深防御”戰術,先建立起穩固的基地;如果日軍沒有新的增援,西線英軍能守住陣腳,那時再發動攻勢。

  促使蔣介石作出這一決定的原因,當然有他保存實力、消极防御的傳統戰術,但同時也是出于對英國人的怀疑和不滿。他怒气沖沖地對史迪威說:“那些狗娘養的英國人,他們撤出了仰光,卻沒有通知我們的聯絡官。我決不會服從他們的命令。我要給羅斯福總統發電報,讓他轉告丘吉爾,必須由你來擔任緬甸盟軍的指揮官,否則我就要把入緬部隊全部撤回來。”

  史迪威心情十分矛盾。他不真歡英國人,但也不相信蔣介石的決心和力量。緬甸畢竟是英國人的地盤,在作戰區域上屬于韋威爾將軍領導的西南太平洋戰區。緬甸作戰所需要的武器、彈藥運輸、給養等后勤供應,都要靠英國人保障。英軍裝甲旅的150輛坦克,也是抵抗日軍進攻的一支重要力量。美國需要中國人作戰,同時也需要英國人作戰,他不想成為蔣介石對付英國人的籌碼。史迪威十分策略地對蔣介石說:“我們在緬甸的利益比英國人要多,英國人需要的只是在印度前面筑起一道屏障,而我們則需要仰光這個港口來保證物資供應。如果我們積极作戰,或許英國人也會堅持戰斗,這樣我們就可以從中獲利。”

  但是,蔣介石絲毫也不為之所動。史迪威這才更清楚地意識到:“他們是那么仇視英國佬,而我真是一個大傻瓜。”他覺得自己成了同盟國复雜矛盾中的“夾心面包”,“這是我有生以來所承擔的最棘手的工作”。

  蔣介石果真在當天就給羅斯福發去一封電報。他在電報中說:“仰光昨午已被敵占領,今后緬甸作戰不得不重訂計划,尤其中英兩軍必須統一指揮,方能收效。英軍在緬兵力只有殘余兩師,而我派赴緬甸各軍,其數超過英軍4倍以上。中國在緬軍隊,已命史迪威擔任指揮;在緬英軍,宜應由史迪威統一指揮。希即轉商丘吉爾首相,酌予照辦。”但是,丘吉爾堅持不肯接受,羅斯福也不愿就此問題与英國人爭辯,蔣介石的這一計划終未實現。

  史迪威根据蔣介石的授權,准備立即赶赴緬甸,指揮第5軍和第6軍作戰,并与英軍商談作戰協同問題。行前,蔣介石又兩次約見史迪威,更具体地闡述他的作戰思想。他要史迪威正确地估計中國軍隊的戰斗力,防御時需以三個中國師對付一個日軍師團,進攻時更需以五個中國師對一個日軍師團。他反复叮囑說,第5軍和第6軍是中國的精銳部隊,這次入緬作戰只能胜不能敗。

  盡管史迪威并不贊同蔣介石的作戰思想,但他意識到,能讓一個外國人來指揮中國軍隊,這對蔣介石來說已經是“做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他把蔣介石指示的要點,十分認真地一一歸納、复述了一遍,以表明他對這些問題的重視。在他离開重慶的那天,蔣介石告訴他:“今天早上,我已命令在緬的第5軍和第6軍歸你指揮,并命令杜聿明、甘麗初兩位軍長和駐滇參謀團林蔚團長絕對服從你的命令。”3月11日下午,史迪威從重慶飛往腊戍。

  史迪威重回腊戍之時,中英兩國軍隊正在調整部署。中國第5軍的先頭部隊第200師,已于3月8日南進至東吁一線組織防御,准備迎擊日軍,掩護軍主力展開。英軍棄守仰光之后,沿伊洛瓦底江北撤,轉移到東吁以西的卑謬地區占領陣地。兩國軍隊在仰光以北250多公里處,形成了一條平行的防線。

  但是,兩國軍隊的指揮和協同問題,仍然懸而未決。蔣介石為抵制英國人要求統一指揮中國軍隊的企圖,于3月12日宣布成立中國遠征軍第1路司令長官部,以衛立煌上將任司令長官,杜聿明中將為副司令長官。衛立煌當時未到任,其職務由杜聿明代理。遠征軍長官部負責直接統轄入緬的中國軍隊。英國人也在采取對應的措施,他們在3月8日任命因指揮“敦刻爾克大撤退”而聞名的哈羅德·亞歷山大上將為英緬軍總司令,以取代在他們看來對中國人過于軟弱,并且缺乏威望的哈丁·赫頓中將。

  3月12日,史迪威率領隨行人員從腊戍驅車赶往眉苗。眉苗位于緬北交通要沖曼德勒以東,是一處風景优美、气候宜人的避暑胜地,被稱作緬甸的“夏都”。城里的街道和房屋都是按照英國式樣建造的,仿佛是一座歐洲中世紀的城堡。當時,英國在緬甸的總督府和英軍司令部都設在這里。史迪威也在這儿選了一座美國人的浸禮會教堂,建立了他的指揮部。

  史迪威的指揮部人數很少,力量單薄。除了擔任警衛、通信、交通和勤務工作的40多名中國官兵之外,只有14名美國軍官和S名美國士兵。他的參謀人員雖然經過精心挑選,但工作能力仍是參差不齊。這些人都沒有到過緬甸,對當地的政治、經濟、地形、交通等情況,几乎一無所知。再加上通訊聯絡不暢,敵情情報不靈,要實施有效的指揮确實十分困難。當時一個英國人曾認為,史迪威的參謀班子難以擔負指揮10万中國遠征軍的重任,這個說法并不是沒有道理的。

  在這种困難條件下,史迪威盡其所能,建立起了自己的指揮和聯絡系統。他讓托馬斯·赫恩准將擔任他的參謀長,負責擬定作戰計划,起草各种戰斗命令;然后交由林蔚領導的駐滇參謀團下達給遠征軍各部隊;同時向各部隊派出美軍聯絡官,監督作戰命令的執行情況。

  到達眉苗的當天,史迪威禮節性地拜訪了這里的英國人。英國總督府和英軍司令部,設在一座小山上的大樓里。這是一座維多利亞式的建筑,名叫“旗杆旅館”,龐大臃腫的英國軍政机關占滿了這所旅館的每個房間。

  緬甸總督金納德·多爾曼·史密斯爵士,剛剛從仰光撤到這里。當他听完史迪威的自我介紹后,感到惊詫不已。中國人竟搬來一位美國將軍擔任遠征軍的總指揮,這實在太出人意料了。他鎮定地保持住溫文爾雅的紳士風度,對史迪威的到來表示歡迎,并以緬甸最高統治者的口气保證,他將盡力提供一切可能的幫助。但他心里十分清楚,當地的大多數緬甸人,對英國的殖民統治充滿了仇恨。一些激進的民族主義者“德欽党”人,甚至比印度的國大党走得更遠。他們已經投入日本人的怀抱。准備借助日本的力量,從英國人手里奪回他們的國家。

  英緬軍司令部和史迪威在新德里看到的英印軍司令部一樣,一大群庸庸碌碌的高級軍官在那里煞有介事地忙個不停。英緬軍在前線的兩個師和一個旅,經過初期作戰,只剩下不到2万人;而后方的司令部,卻仍然保持著一個龐大的机构。這里有1名上將,1名中將,5名少將,18名准將和250多名參謀軍官,他們還像在指揮著一支大兵團作戰似的,照著軍事教科書上規定的內容和程式,按部就班地起草著各种標准的軍事文書。

  英軍的情報工作十分糟糕,他們沒有抓到一個日軍俘虜,也沒有進行有計划的偵察。史迪威正為搞不清前線敵情而焦慮不安,突然有一名身穿美國軍服的少校軍官向他報告。這位少校軍官名叫弗蘭克·梅里爾,原在駐菲律賓美軍中擔任日語情報官,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后調來緬甸,負責了解當地戰況和英軍的聯絡工作。他詳細匯報了緬甸戰役開始以來的情況,給史迪威提供了很大幫助。史迪威深深喜歡上了這位精明強干的年輕軍官,相信他會在未來的戰爭中大有作為。

  第二天,英緬軍總司令亞歷山大赶到眉苗,正式走馬上任。這位出身于愛爾蘭伯爵之家的原皇家近衛軍軍官,除了常見的英國式傲慢之外,還帶著似乎高人一等的貴族优越感。史迪威与他的第一次會面,就很不愉快。當他听說史迪威根据蔣介石的指令,將獨立指揮中國遠征軍時,馬上瞪起了眼睛,顯露出不悅的神情。他說:“我接受的任務是全權指揮在緬甸的中英軍隊,這樣的安排使我從一開始就無法履行自己的職責。”史迪威也不示弱地回瞪了他一眼,說道:“難道我們是白吃飯的嗎?我也同樣可以指揮中國遠征軍作戰。”

  史迪威認為,要促使英國人堅守緬甸,就必須讓中國遠征軍采取積极的作戰行動。他馬上与林蔚、杜幸明等人商量了一下,決定加緊調動部隊入緬,特別是要把第5軍的新編第22師和第96師立即調往彬文那地區,准備協同已經前去的第200師,在東吁一線展開作戰。過了一天,史迪威把中國軍隊的調動、部署和作戰意圖告訴了英國人,亞歷山大的態度果然發生了變化。他作出一些友好的姿態,答應向中國的入緬部隊提供糧食、油料、車輛、武器等物品,同意在卑謬一線与史迪威指揮的遠征軍“并肩作戰”。他對史迪威開玩笑說:“哈,你這個狡猾的家伙,居然把中國軍隊從我這儿偷走了。你是不是可以發給我一些中國軍隊的標志,把我也編入他們的隊伍。”

  3月16日,史迪威乘車從眉苗前往腊戍,准備催促遠征軍的后續部隊盡速入緬。他在腊戍見到了參謀團的正、副團長林蔚和肖毅肅。林蔚告訴他,几天前剛剛接到蔣介石的來電,要求遠征軍未入緬的部隊“暫緩開拔”。因此,第5軍的另兩個師目前還在云南境內的芒市集結待命。

  史迪威第一次親身領教了蔣介石的翻手為云、覆手為雨的卑劣手段。他前面命令林蔚、杜聿明、甘麗初等人“絕對服從史迪威之命令”,后面卻又直接電令遠征軍“暫緩開拔”。目前,日軍占領仰光之后,正在調整部署,馬上就會發動新的進攻。中英兩國的不合已經耽誤了許多時間,如果再延誤下去,那就會進一步喪失有利的作戰時机。史迪威決定馬上赶回重慶,向蔣介石曉以利害,爭取盡快調兵入緬。

  3月17日,史迪威從腊戍飛往重慶。第二天中午,軍委會辦公廳主任兼外事局長商震將軍陪他一起面見蔣介石。商震曾是晉軍將領,并非蔣介石的嫡系,只是由于他粗通英語,才擔任了現在的要職。

  史迪威匯報了緬甸戰況和与英方商定的作戰計划,即中英兩國軍隊在東吁至卑謬一線組織防御,首先阻止日軍進攻,爾后伺机反擊奪回仰光。為了實現這一計划,他要求蔣介石同意尚未入緬的遠征軍立即開動,并要求將第5軍主力調往彬文那及其以南地區,支援第200師作戰。

  蔣介石仍對英國人滿腹狐疑,他擔心如果遠征軍推進過遠,一旦西線英軍潰退,就會陷于危險境地。況且仰光被日軍占領后,滇緬路實際上已經斷絕,緬甸南部對中國已失去意義。因此,他主張將遠征軍主力部署在曼德勒地區,守住緬北的中印交通線。史迪威反复陳述了在東吁一線展開作戰的理由和意義,直說得口干舌燥,精疲力竭。蔣介石同意予以考慮,但未置可否。

  從蔣介石那里出來,商震對史迪威說:“他這個人太自私。不僅在對外上,對內也是如此。”商震是史迪威早相識的老朋友,現在由于工作關系使他們的友情更加密切。他贊成史迪威的作戰計划,想為老朋友幫個忙。他說:“我去找軍政部和軍令部商量一下,爭取讓何應欽、白崇禧和徐永昌、劉斐支持你的計划。然后讓這兩部的部長和次長去向蔣介石報告,要求他予以批准。”

  第二天,也即3月19日,史迪威在重慶度過了他59歲的生日,按照中國的傳統算法,他已進入了“花甲之年”。馬歇爾給他發來了生日賀電,電報說:“有你在中國,對總統、對史汀生和對我來說,都是巨大的寬慰。”這些贊揚之詞當然也是對史迪威的支持和鼓勵,但他卻無法派出史迪威最需要的美國地面部隊。

  史迪威惊奇地發現,商震的工作產生了效果。軍政、軍令兩部的首腦都同意他的作戰計划,并且為此去拜見蔣介石,敦請他予以批准。蔣介石隨后又一次約見史迪威,似乎很大度地對他說:“既然已經把前方指揮權交給你,自然可以按你的計划去安排。第5軍新22師可以南調,但是第96師必須放在曼德勒。”他站起來,在地圖上圍著曼德勒畫了一個圈,接著說:“這里是緬甸防御的關鍵。別管南方發生什么事情,我們必須在這里保持有力的防御力量,組織堅固的防線,不惜一切代价堅守住它。”

  蔣介石并沒有滿足史迪威的全部要求,但史迪威對取得這樣的結果仍然感到十分高興。他覺得:“何應欽、白崇禧、徐永昌、劉斐一致贊同我的觀點,這可以被看作是一場重大胜利。”“考慮到蔣介石的承受力,他已經作出了相當寬宏大量的讓步。”他略略思考了一下,表示可以在蔣介石規定的戰役框架內行動,但要求保證他的獨立指揮權,特別是“一旦戰斗打響,我必須有采取行動的自由”。蔣介石同意了。

  第二天,蔣介石向遠征軍發出手令,要求“對史參謀長之命令應絕對遵守”,并指示“凡在國外部隊,以不輕進、不輕退二言為要訣。在前方全盤形勢有利于出擊、反攻或捕捉戰机時,應決心出之以積极行動。”但是,他的顧慮并沒有完全打消,那天晚上他又找了史迪威,再次叮囑說:“一定要注意英國人的行動。你可以告訴他們,如果他們守住單謬,我們就一定守住東吁,中國軍隊絕不會先于英軍撤退。但是,如果他們放棄卑謬,我就把所有部隊撤回來。”

  3月20日下午,史迪威在重慶舉行了來華之后的第一次記者招待會。自從他一到重慶,就成了新聞記者們注意和追蹤的對象,但他一直謹慎地避開他們,因為他對一切還心里沒數。經過兩個星期緊張和忙碌的工作,他覺得開始有了點頭緒:中國入緬部隊的指揮權已經交給他,同英國人也已作了接洽和交涉,關于緬甸的作戰計划已經得到批准……。他向記者們說:“我對中國軍隊充滿了信心。我要用事實向人們證明,中國軍隊不亞于任何同盟國的軍隊,而且一定能超過他們。我相信會有一天,中美兩國軍隊將共同進入東京,那將是我一生最幸福的一天。”

  3月21日,史迪威乘飛机离開重慶,經昆明赶往腊戍。

  史迪威重回腊戍之時,中國遠征軍的前哨第200師,已在東吁以南地區与日軍發生戰斗。日本第15軍占領仰光后曾稍作休整,隨即便兵分兩路開始北犯。西路第33師團,沿伊洛瓦底江右岸向英軍進攻;東路第55師團沿錫唐河谷地和仰光至曼德勒的中央鐵路向中國遠征軍逼近。后者是日軍的主要攻擊方向,軍司令官飯田祥二郎中將率指揮部在第55師團之后跟進。3月19日,第55師團先頭部隊進入遠征軍第200師在普尤設立的前沿警戒陣地,中國軍隊以突然的出擊給日軍以重大殺傷,由此打響了遠征軍入緬作戰的第一仗。20日,日軍調集兵力向第200師的防御陣地發動了大規模進攻。

  听完腊戍參謀團關于前線戰況的匯報,史迪威立即簽發了他的第一號作戰命令。命令第5軍第200師堅守東吁防線,掩護軍主力展開;第5軍新22師立即由曼德勒開赴彬文那以南地區,准備支援第200師作戰;第5軍第96師由腊戍開往曼德勒,作為總預備隊;第6軍第93師、第49師和暫編第55師一部,在薩爾溫江東岸之景棟、孟板、莫契一線占領陣地,監視泰國境內的敵人,并掩護第5軍東側安全;第6軍暫將55師主力交由第5軍指揮,配合東吁防線的作戰。待全軍完成部署,相机向日軍發起反攻。命令發出后,史迪威連夜赶到眉苗的指揮部。

  22日一早,他從眉苗出發,前往第5軍設在漂貝的指揮部。第5軍是遠征軍最精銳的一支部隊,在目前的部署上又處于最重要的位置,軍長杜聿明還身兼遠征軍代理司令長官,這個軍的作戰情況如何,直接關系到遠征軍的戰役全局。

  史迪威上次來緬甸時,曾經對杜聿明產生了很好的印象。他知道杜聿明曾率領第5軍血戰昆侖關,給日軍王牌第5師團以沉重打擊。他認為杜聿明精通戰術,有旺盛的進攻精神,隨時准備作戰,是個优秀的指揮官。但他只看到了杜聿明的一面,而沒有看到另一面。

  杜聿明畢業于黃埔軍校第一期,參加了黃埔系的核心組織“复興社”,是最受蔣介石信任和賞識的軍事將領之一。1932年國民党組建第一個裝甲兵團,他出任了團長;1938年,在該團基礎上編成第一個机械化師——第200師,他晉升師長;同年底,第200師擴編為第5軍,他又在不久榮任軍長。第5軍是國民党的王牌,蔣介石的嫡系,也是杜聿明起家的老本。初入緬時,蔣介石讓他統一指揮第5、第6兩軍,隨后又擔任遠征軍代司令長官,他十分得意地把自己看作遠征軍的統帥。對于史迪威的到來,他的戒慮与不滿比蔣介石有過之而無不及。

  3月4日,蔣介石在腊戍第一次告訴杜聿明,要他听從史迪威的指揮。杜聿明馬上机敏地問道:“如果史迪威的命令不符合校長的決策,那該怎么辦呢?”蔣介石回答說:“你直接打電報向我請示后再說。”事后,蔣介石似乎覺察到了杜聿明對史迪威的不滿,又給他寫了一封親筆信,要他必須“絕對服從”史迪威的指揮。3月11日和21日,蔣介石又兩次致電遠征軍,規定了史迪威的指揮權,但杜聿明仿佛摸透了蔣介石的心思,始終并沒有把史迪威放在眼里。

  3月14日,杜聿明以中國遠征軍“統帥”的名義拜會了眉苗的英國總督。多爾曼·史密斯兩天前剛剛接待了史迪威,他對又出現一位“統帥”感到大惑不解。杜聿明露出一絲狡猾的微笑回答說:“噢,閣下,那位美國將軍只是自己把自己看成統帥,而實際上并非如此。你知道,我們中國人認為,要讓美國人參加到戰爭中來的唯一辦法,就是給他們一些名義上的指揮權。只有我們掌握住實權,他們才不致干出太多的傻事來。”

  這一切史迪威當時并不知曉,他在第5軍軍部仍然躊躇滿志地向杜聿明說明了他的部署和作戰意圖。杜聿明同意把新22師調往彬文那以南地區,支援第200師作戰。可是几天過去了,新22師仍未到達指定位置。史迪威開始怀疑杜聿明在“玩弄詭計”,陽奉陰違地抵制他的命令。

  第200師在東吁地區的阻擊戰打得十分艱苦。日軍在空中和地面炮火的支援下,向東吁正面防線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的猛烈進攻,并且派出部隊向兩翼迂回。其左翼一路攻占了東吁西北約8公里的克永岡机場,切斷了200師的后方聯絡。全師官兵在戴安瀾師長的鎮定指揮下,抱著与陣地共存亡的決心,繼續堅持戰斗。

  史迪威在漂貝、曼德勒、眉苗之間來回奔波,一面監督前線作戰,一面不斷催促后續部隊的開進。3月27日,新22師終于全部到達距東吁前線約30公里的耶達謝。史迪威一再要求新22師立即發起攻擊,但是杜幸明和師長廖耀湘仍然遲疑不決。情況緊急,時不我待,史迪威只好連夜赶往眉苗,要求參謀團長林蔚向杜聿明下達進攻命令。林蔚在史迪威的壓力下,終于接受了這一要求。

  隨后,史迪威又馬不停蹄地返回漂貝,督促杜聿明和廖耀湘執行進攻命令。与此同時,他又打電話給眉苗,請求西線英軍与遠征軍相配合,從早謬地區發動一次支援性進攻,英國人答應了他的請求。

  3月28日,新22師開始向東吁方向攻擊前進,但是,由于杜聿明和廖耀湘缺乏進攻決心,同時也由于日軍的頑強抵抗,進展十分遲緩。東吁城內的200師情況十分危險,從新加坡北調的日軍第56師團先頭部隊也在當天投入戰斗,大大增強了日軍的攻擊力量。

  3月29日,史迪威親自赶到耶達謝前線新22師師部督戰。廖耀湘支支吾吾仍在拖延,他認為新22師進攻力量不足,要等第96師赶到以后再全力攻擊。杜幸明竟准備讓第200師突圍后撤,放棄東吁防線。史迪威瞪著拒不從命的杜聿明和廖耀湘,怒火中燒。在東吁至卑謬一線阻止日軍進攻,是中英兩軍共同商定的作戰計划。蔣介石也曾在3月20日發出手令,要求遠征軍“必須死守”東吁,特別是在英軍未撤出卑謬以前,“我軍絕不能先撤東吁陣地”。現在英軍應史迪威之請,正以30輛坦克為先導向瑞同、德貢方向發動反攻,而杜聿明卻要放棄陣地后撤。

  史迪威多日以來心中積聚的憤懣,終于像火山一樣爆發出來。他怒視著杜聿明,聲色俱厲地吼道:“你必須執行我的命令,如果膽敢抗命,我要用軍法制裁你!”他很清楚第200師在東吁的困境,但他認為救援第200師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讓新22師全面出擊,打退日軍的進攻。

  杜聿明的反應十分冷漠,這冷漠之中透著輕蔑和鄙視。他說:“對不起,將軍。我不能讓第5軍同如此強大的敵人冒險硬拼,必須保全第200師,才利于以后的作戰。我要對我的部隊負責。”史迪威問道:“你不對我的命令負責嗎?”“不,我只對委員長負責。”杜聿明的回答非常干脆。其實,他在前一天就已經報告蔣介石,准備讓第200師撤退,并且得到了批准。史迪威對這一切竟毫無所知。杜幸明轉身走了,帶著隨行人員撤往彬文那,把史迪威甩在了耶達謝,他知道這位參謀長的“軍法制裁”不過是一句唬人的空話。

  當天深夜,戴安瀾率第200師從東吁突圍,向耶達謝以東地區撤退。3月30日,日軍占領東吁。

  史迪威在日記里,記下了他當時的痛苦心情:“精疲力竭。我在精神上几乎崩潰了。……,我發誓,我真的受夠了。”第二天,他在無可奈何之中离開前線。途中又見到了杜聿明和廖耀湘。“廖和杜仍在支吾其辭。他們根本就不打算進攻。前線平靜無事,日本人沒有反應。十足的懦夫。”他在東吁一線集結部隊向日軍反攻的計划已經破滅,遠征軍根本不听他的命令和指揮,在杜聿明、廖耀湘的背后,還有一支牢牢地控制著他們的鐵腕。“机會就在手邊,卻眼睜睜讓它溜走了。既然無所作為,那就堅決辭職。”史迪威暗暗下定了決心。

  3月31日,他在眉苗會見了亞歷山大和從印度赶來的韋威爾。盡管他并不能對遠征軍的撤退負責,但仍然感到臉上無光。他知道,英國人已在公開地嘲弄“史迪威發動的偉大的中國攻勢”,他無言以答,只能對形勢作了一些解釋。其實,英國人的反擊也未能奏效,他們的部隊也正從卑謬撤退。當天,史迪威离開眉苗,飛往重慶。

  在重慶一下飛机,他見到了商震。商震向他透露說,第200師從東吁撤退是蔣介石親自批准的。那天是4月1日,恰好是“愚人節”,他覺得自己就像是一個被蔣介石愚弄了的“傻瓜”,心里的怒火全都集中到了蔣介石的頭上。“我們失去了一個在東吁打退日本人的絕好机會,根本原因就在于蔣介石的插手。”

  當天中午,他會見了蔣介石,毫不客气地向他“攤了牌”。“我名義上是總指揮,但軍長和師長們都不服從我的命令,而我又沒有足夠的權力強迫他們服從。我不能撤他們的職,更不能槍斃他們,僅僅同他們講道理是毫無用處的。其最終結果,我成了個毫無權利的傀儡,受苦受累地工作,還要為別人的失利承擔責任。鑒于這种狀況,我必須提出辭職。”

  蔣介石擺出一副十分惊訝和關心的樣子,問道:“他們為什么不服從?娘希匹,我要調查,哪個師長不服從命令,我就槍斃他。杜聿明是我的學生,我會教訓他的。我一定告訴他們,必須服從你的命令。這個不是什么問題,我會解決好的。”

  史迪威也并非真想辭職,他主要是想通過對蔣介石施加壓力,以便真正掌握遠征軍的指揮權。他向蔣介石表示,如果要繼續讓他指揮遠征軍,那就必須授予他指揮這支軍隊的全權,并要求蔣介石增派云南境內的第66軍開赴緬甸。同時,他甩出了一只具有一定威懾力的“殺手銅”:“如果指揮官不服從我的命令,我就不能讓美國空軍支援這支部隊。”

  第二天,蔣介石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告訴史迪威,已決定讓羅卓英上將出任遠征軍司令長官,并擔任史迪威的執行官。史迪威的命令可以由羅卓英下達給各部隊,并監督執行。羅卓英畢業于保定軍校第8期炮科,与陳誠是同班同學,原任第9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19集團軍總司令,其資歷和職務均遠在杜聿明之上。史迪威同意了蔣介石的安排,他認為“羅是個強硬的家伙,能夠對付杜聿明”。

  4月5日,蔣介石和宋美齡与史迪威一道從重慶飛往緬甸。為了穩住這位美國將軍,他要作出一种姿態,親自向遠征軍進一步明确史迪威的指揮權。同時,也是為了視察前線戰況,以便具体商定和部署下一步的作戰計划。

  蔣介石在眉苗召見了史迪威、羅卓英和杜聿明等人,親自宣布了5條命令:第一,史迪威是我的參謀長,由他擔任指揮遠征軍在緬作戰的職責;第二,羅卓英接受史迪威的指揮,遠征軍各部都要听羅長官的指揮;第三,一切問題由史迪威將軍全權作最后決定;第四,史迪威有提升、撤職和懲罰所有軍官的全權;第五,對英方一切問題的交涉由史迪威將軍接洽。

  召見之后,蔣介石和宋美齡拉著史迪威讓戰地記者照了一張又一張合影。他們手挽著手,臉上堆滿笑容,以顯示中美之間的團結与合作。

  杜聿明站在一邊,產生了一种受冷落的感覺。從最初統一指揮第5軍和第6軍,到“代司令長官”,現在他上面不僅有了史迪威,又加上一個羅卓英,心中的憤憤不平油然而起。他私下里找了蔣介石,滿腹怨气地說:“校長,遠征軍大多是您的精銳,我不能不負責任。如果照史迪威的命令,第200師早就斷送了。他既不了解中國軍隊的情況,也可以說不懂戰術。您……。”蔣介石一揮手打斷了他的話:“這些我知道的。以后有羅長官在,他會了解的。你要服從史迪威和羅長官的命令。你應該明白,我們吃的是美國飯。”

  隨后,蔣介石与史迪威等人共同商定了組織“彬文那會戰”的計划。其部署是:以第96師在彬文那一線构筑預設陣地;以新22師在斯瓦至彬文那之間逐次抵抗,將日軍吸引到第96師主陣地之前;爾后,以新22師、第200師和第66軍新38師從彬文那兩側出擊,將日軍包圍在彬文那南部予以殲滅。

  4月8日,蔣介石和宋美齡离開緬甸回國。史迪威又一次振作起精神,開始行使他的“指揮全權”。要實現“彬文那會戰”計划,關鍵的一環是要保證遠征軍主力的翼側安全。他在眉苗約見了亞歷山大,要求西線英軍必須固守亞蘭謬一帶的協防地區。4月9日,他在曼德勒和彬文那檢查了新38師、第96師和200師的部署情況。第二天,他又赶到東線,視察了第6軍的防務。這個軍的三個師至今還沒有与日軍接手,他們的裝備和戰斗力比第5軍還要差些。史迪威要求軍長甘而初,必須守好東部防線,伺机攻擊前進。

  正面新22師的逐次抵抗打得十分艱苦。廖耀湘指揮著他的3個團交替掩護,邊打邊退,一面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一面將日軍引向彬文那地區的預設陣地。精心設計和組織的“彬文那會戰”計划,正在一步步地實現。

  恰在此時,史迪威最擔心的情況出現了。西線英軍放棄了亞蘭謬,并一路后撤,在逃至仁安羌一帶時,被日軍第33師團一支1000多人的穿插部隊切斷退路,英緬軍第1師7000多人陷入日軍包圍。同時,東線也出現了嚴重情況,日軍第56師團從東吁轉向右側迂回,在莫契擊潰了第6軍55師,正急速向樂可、東技方向穿插。

  彬文那地區的遠征軍主力,東西兩翼都遭到了日軍威脅,情況十分危險。4月16日,史迪威在給夫人的一封信中寫道:“我想,我們很快就會在日軍的進攻面前失敗。……我們已經盡了最大的力量,如果我們被日本人赶進深山老林,那并不是因為我們沒有努力。”18日,史迪威不得不放棄彬文那會戰,命令第5軍各部向漂貝、塔澤、敏鐵拉一帶撤退。

  英國人像迷了路的孩子,一次又一次地要史迪威派部隊救援在仁安羌一帶被圍困的英軍。4月19日,孫立人率遠征軍新38師經過激戰攻克仁安羌,打退了日軍。這次戰斗共救出英軍7000多人及被俘英軍、傳教士和新聞記者500多人,并奪回了被日本人劫獲的英軍輜重100多車。英國人一時感激涕零,但沒過几天就全都忘在了腦后。

  史迪威把他的指揮部從漂貝撤到距曼德勒約30公里的皎克西,准備在曼德勒及其以南地區尋机与日軍決戰。但是,東路第6軍的戰況卻進一步惡化,致使整個戰局急轉直下。向東側迂回的日軍第56師團于4月20日攻占樂可,爾后向和榜方向急進。日軍的這一穿插行動,在第5軍和第6軍之間打進了一個楔子,這不僅威脅兩軍的翼側,而且使遠征軍的后方要地腊戍門戶洞開。

  面對這一嚴重形勢,史迪威急調第200師向葛魯、黑河方向出擊,并命令第6軍第93師和第49師向南曲依、萊卡一線回防,以封閉第5、第6兩軍的結合部,阻斷日軍穿插。4月23日,他親自赶到已推進至東枝外圍的第200師前線督戰指揮。他根据羅卓英的建議,懸賞5万緬甸盧比,以盡速拿下東枝。25日,第200師奪回東依。但是,向西回防的第6軍部隊剛剛与日軍接触便潰不成軍,倉皇向景棟方向撤退。24日,軍長甘麗初報告,他手中已無兵可以指揮。盡管第200師從東枝截斷了日軍第56師團的后路,但該部日軍竟完全不顧后方情況,徑直以每日机械化行軍110公里以上的速度長途奔襲,閃電般地扑向腊戍。

  4月25日,史迪威、羅卓英、杜聿明与亞歷山大等英軍指揮官在皎克西召開會議。會議認為盟軍的前線部隊已陷入危險境地,遂決定放棄曼德勒,撤往伊洛瓦底江以北。隨后,史迪威和羅卓英對遠征軍部隊的行動作了部署:第66新28師由曼德勒馳援腊戍,會同新29師阻擊日軍穿插部隊;第6軍東渡薩爾溫江,向景棟方向集結;孤懸東枝的第200師,就近向第6軍靠攏;遠征軍主力包括第5軍新22師、第96師和第66軍新38師,經曼德勒北渡伊洛瓦底江,退往英多、八莫、密支那方向,据守緬北三角地區,以确保印度——密支那——昆明的空中走廊。

  4月27日,史迪威從皎克西撒到曼德勒以北約80公里的瑞波,在那里設立了他的指揮部。第二天,他又輕車簡從返回曼德勒前線,指揮遠征軍部隊后撤。現在,重新打通滇緬路已不可能,唯一的希望就是保住印度至昆明的空中走廊。如果丟失緬北,美國對華的空運物資就只有繞道飛越“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了,那將是一條十分危險和艱難的航線。

  遠在太平洋彼岸的羅斯福總統也很重視這個問題,他在4月28日致電蔣介石,明确表示:“一定能夠找到把軍火和飛机送到蔣介石委員長軍隊手中的途徑。……一個不可征服的中國,不僅會在東亞,而且會在全世界,為實現和平与繁榮發揮作用。”

  但是,目前的形勢卻在一步步地惡化。4月29日,倉促在腊戍布防的新28師和新29師一部被擊潰,日軍占領了滇緬路上最后一座門戶;同時,西線英軍渡過伊洛瓦底江之后,已決定放棄緬甸,正沿著耶烏至加里瓦大道向印度境內撤退。中國遠征軍主力的兩翼再度暴露在日軍的威脅之下。

  4月30日,遠征軍部隊全部撤過伊洛瓦底江,沿曼德勒至密支那的窄軌鐵路向北退卻。當天晚上,隨著一聲巨響,橫跨在伊洛瓦底江上的阿瓦大鐵橋被攔腰炸成兩截,斷口處的兩端沉重地跌入濤濤的江水之中。這雖然一時阻斷了日軍的追擊,但同時也把遠征軍關在了崇山送障、森林茂密的緬北三角地帶。這時,日軍的一支机械化部隊正沿著另一條道路從腊戍向八莫和密支那奔襲,那里是緬北遠征軍退回國內的最后通道。正是:反攻未成東吁垮,功虧一簣彬文那;緬北一隅陷絕地,茫茫林海何處涯。欲知史迪威和遠征軍后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