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正當項羽在北方奮力与秦軍主力浴血廝殺,義帝卻給予了劉邦西進的使命。劉邦不僅向歷史借得机遇,還向韓王成借得了張良,就此所向無敵直入關中。 公元前207年,秦二世亥三年,也是秦子嬰元年,統一了僅僅十五年的秦王朝,又要改朝換代了。 逐鹿中原,鹿死誰手? 項梁出自將門,他避仇在吳中的時候,每遇到地方上興辦大工程和豪族舉行喪葬時,都請他主持。他能把賓客、子弟指揮調遣得如行軍打仗一般井井有條,從這里可以看出他的組織指揮才能。其實項梁算不上一個大軍事家,他的驕傲輕敵終致自己于死地。項氏家族的兩代人都運乖命蹇,項燕死于王翦刀下,項梁又死于章邯刀下。 別看楚怀王是個傀儡,項梁死后他主持制定了一個亡秦的明确戰略——西進。還頒了一條大家都承認的規矩:先入關中的便是秦王。 其實,這個戰略決策的策划者,是項梁手下的謀士宋義。如果項梁能象劉邦信任張良那樣听宋義的勸告,他不至于遭到如此下場。但宋義又畢竟不是張良,心計有余而气度不足,小動作太多也成不了大事。 諸多的陰差陽錯,使歷史為劉邦提供了特別的优惠。歷史往往會造成一种奇妙的效應,這就是各個方面的人,不論是友是敵,不論是各自出于何种利己動机,最后都不約而同地造成只對一個人有利的局面。 趙高架空二世,弄權自重,其目的都是為了自己。但他搞亂朝政,削弱了中央皇帝對整個局勢的控制和駕馭能力,當然于劉邦极為有利。 章邯殺死項梁之后,沒有乘胜打擊和消滅他最強大的敵手,卻是移兵北去攻趙,圍攻巨鹿,為劉邦讓出西進的道路。 項羽本來擁有最強大的力量,卻只顧要為叔父報仇,再加上被楚王任命為北上救援軍上將的宋義,又与次將項羽處處掣肘,便使他陷于多种力量的牽制。再加上項羽生性殘暴、濫殺無辜,不得人心,輿論上也于他不利。 這樣,劉邦就在天時、地利、人和三方面都占了优勢,這就是机遇。 于是,劉邦率領著一万人馬,從碭郡出發,一路上收集陳胜的余部,過成陽、杠里二縣,連破秦軍兩支,擊走秦將王离,又向昌邑進發。后來因昌邑一時難克,于是率部徑往高陽,遇高陽酒徒酈食其,勸說劉邦先占領陳留。于是他襲取陳留后,又緊接著發兵開封。然而圍攻了好几天,都沒有能夠攻克。 這一天,劉邦正在帳中召集手下將領,商議再一次進攻開封的事。忽然接到探報,秦將楊熊正率領著一只軍隊,晝夜兼程向開封殺來,城中守將也得到消息,正蠢蠢欲動,准備与楊熊夾擊劉沛。 劉邦意識到,若不迅速作出反應,必將陷入兩面夾擊,坐以待斃。若分兵迎擊,兵力又太單薄,難以致強敵于死命。于是他當机立斷,干脆放棄開封,立即掉頭主動前去迎擊楊熊的大軍,迫使他難以和開封敵軍會合。 劉邦的軍隊在白馬城外突然与楊熊軍隊遭遇,楊熊原以為劉邦尚在開封城外,因此沒有作絲毫迎戰准備,而劉邦卻是早有准備,一見敵軍便奮不顧身地廝殺過來。楊熊軍隊招架不住,亂了陣腳,一直敗退到曲遇的東邊,才重振隊伍,迎戰劉邦。怎奈這時士气已喪,怎么也鼓不起勇气。劉邦大軍乘胜追擊,勢如破竹,士气正旺,殺得楊熊潰不成軍。 劉邦正在一個小山頭上觀戰,高興得神采飛揚。忽然他臉色驟變,大叫一聲:“不好,中埋伏了!”大惊失色,不知所措。 原來從楊熊軍隊的左后方,突然涌出一只勁旅,旗幟鮮明,軍容嚴整,正分開楊熊混亂的敗兵沖入陣內。 劉邦正傳令叫前鋒部隊拼命頂住,這時他的左右突然對他高聲叫道: “沛公,快看!” 劉邦仔細一看,頓時惊呆了。 這是怎么一回事?這支突入秦軍的隊伍,并非楊熊的伏兵,而是如神兵天降,殺得楊熊的敗兵落花流水。于是,劉邦命令擊鼓進軍,一時戰鼓動地,殺聲震天,殺得楊熊兵敗如山倒。 正在這時,只見一匹棗紅的戰馬向山頭飛馳而來,在山下停住了。騎者跳下馬來,往山頭急步跑來。等到那個身影越跑越近,劉邦的雙目突然光芒四射,喜出望外地惊呼: “子房!子房!你真是從天而降呀!哈哈哈哈哈……” 他快步向張良迎去。張良跑近沛公,正要躬身下拜,劉邦伸出雙手急忙扶住他,只顧說:“免禮了!免禮了!” 劉邦和張良相攜對望,一時忘言,不知該說什么的好,只是互相望著發笑,眼里噙著隱隱淚水。 是啊,自去年五月一別,如今又是來年的暮春三月了,相別已快一年。戎馬倥傯,風譎云詭,生死未卜,劉邦是何等思念張良啊! 這一年張良擁立韓王成,帶著一千多人馬殺回韓國故地,在穎川郡占了几座縣城。由于勢單力薄始終未成气候。秦朝的大軍一來他們又退走,一去他們又卷土重來,如潮漲潮落一般,立足未穩,疲于奔命。張良近來越來越感到煩心,他正在謀思著這個不死不活的小國寡君的出路,他始終感到自己有力而無所施展。這時他得到沛公率軍西進,正与楊熊大戰于白馬、曲遇一帶的好消息。他曾數度遭遇楊熊,但終因力量懸殊過大,不得不避其鋒芒。如今,劉邦大軍已至,正是戰胜楊熊的大好時机,于是他把這一想法稟告了韓王成,誰知韓王成卻堅決反對: “不可。劉邦与楊熊都是比我們強大得多的隊伍,二強相爭,不論誰敗都對我們有利,因為總讓我們減少了一個威脅我們的人;不論誰胜都對我們不利,因為又為我們增添了一個想控制我們的人。所以,我們最好避開他們,躲得遠遠的,讓他們打去,二虎相爭必有一傷嘛!” 說完他還自以為得計而笑起來。 張良听完他竭盡全力扶持起來的這位韓王,如此目光短淺、心胸狹隘,心都涼了半截,這就是他苦苦追求的君王嗎?但是他還是耐著性子勸說道: “如今六國复起各有強弱,能由弱變強的,決不是避開一切爭斗能夠保住自己的。不看准時机壯大自己和消滅對手,只能會是一個永遠長不大的侏儒,注定一輩子受人欺侮,而最終被人吞沒。” 他毅然派人把韓王成護送到离決戰較遠的縣城去,暫避一時。自己与何肩率領著全部人馬傾巢出動,直扑白馬,聞楊熊已去曲遇,又馬不停蹄地赶到曲遇城郊的荒野上。張良得報,說楊熊大軍正被劉邦打敗,于是他便當机立斷,帶兵從楊熊后側殺入,一鼓作气,趁敵人還未弄明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殺得他人仰馬翻,使得楊熊帶領著殘部落荒而逃。 這時,探馬前來報告沛公,楊熊已經敗退到滎陽去了。于是沛公下令鳴金收軍,再作下一步的打算。 沛公整頓好人馬在曲遇郊外安營扎寨,這時曲遇令守門大開城門,向沛公投降。沛公听從了張良的意見,命曲遇令守仍然擔任原職,管好此縣。當夜部署停當,与張良進城歇息。 沛公与張良同榻而臥,當晚他就与張良約定,承張良帶兵助戰大胜楊熊,他決定利用楊熊敗守滎陽的時机,助韓王成先收复被秦軍攻戰的縣城,再圖滎陽。 很快從榮陽傳來一個令劉邦喜出望外的消息。楊熊兵敗的消息傳至京城咸陽,趙高聞報后大惊,激怒之下借二世胡亥的名義傳詔,派遣使者星夜赶往滎陽,斬楊熊之首在軍中示眾。劉邦沒有想到,他的敵手沒有死于他的刀下,卻被秦自己消滅了。于是他再無后顧之憂,在張良的配合下,轉戰韓地,一舉攻下穎川,沒有多久就奪回了十多座應屬于韓的城邑。 韓王成見危局已經打開,才高興地匆匆赶到穎川拜謝沛公。劉邦看在張良的面上,也在城里設宴歡迎韓王成。而這位韓王成卻不知好歹,竟要起君王派頭,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兩,樂得忘乎其形。 他的這般神態,使張良感到十分難堪。 劉邦本來心中也感到不快,但他壓抑了下來,因為他別有所圖。要是照他往日的脾气,殺你一個無足輕重的小小韓王,不費吹灰之力。但是,他一是看在張良的面子上,在他的心目中,張子房的份量,遠比一個韓王不知重到哪里去了。 沛公見韓王已有几分酒意,便開口對他說:“我已為韓王奪回了十余座縣城,從前韓國的故都陽翟,已在我的掌握之中,再加上楊熊已死,時机已經成熟,如果韓王能答應我一個請求,我不要韓國的一兵一卒、一座縣城,派兵護送韓王還都陽翟。” 韓王一听簡直連姓什么都忘了,還都陽翟恢复祖宗社稷,恢复昔日的榮光,正是他晝思暮想的美夢,他還時常在心中暗暗地怨恨張良無能,一年來還沒有為他打下天下。如今沛公拱手相贈,豈不是喜從天降,有什么條件不可以答應的? 他答道:“請沛公只管開口,朕一定答應!” 沛公裝出若無其事的樣子說:“沒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就是請韓王恩准,讓子房送我西進入關,到時一定送子房回到陽翟复命。” 何等精明的劉邦!用一座陽翟換一個張良,對劉邦來說太划算了;用一個張良換一座陽翟,對韓王成看來,也太划算了。 韓王成以為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沛公一不要兵馬,二不要城邑,三不要財寶,就借一個張良算得了什么?他當著張良的面,無所謂地一笑,說: “我以為沛公有什么大不了的事,不就是暫讓張良陪你入關嗎?朕一言為定,張子房就放心地跟沛公西去,好好侍奉沛公!” 說完端起一盞美酒一飲而盡。 坐在一旁的何肩用手臂輕輕撞他,他全然不知。 張良平靜地坐在一旁,有如一柄利劍刺進心窩里使勁地攪動。他并非不愿隨沛公去,而是韓王成簡直沒有把他當成人。 劉邦也將一盞酒一飲而盡,他离席恭敬地向韓王深深一拜,令他的部將們都大吃一惊,如今已不再是用儒生的帽子撒尿的劉邦了。 任何歷史的机遇,決不會廉价地給予一個白痴和莽漢。 就在這時候,劉邦得到一個消息,趙別將司馬卬正准備渡過黃河西進入關。那位毫無實權的楚怀王說的那句“先入關者為秦王”的話,恰恰触動了起兵反秦的各路將領心靈深處的期望的按鈕。 于是劉邦再也沒有興趣与那位韓王浪費時間,便立即打發他去陽翟,讓他去重溫小國之君的可怜美夢,而他卻要拼命地去奪取那頂咸陽宮中的秦王的王冠了。 劉邦立刻率領著軍隊北上,直奔平陰,切斷了司馬卬南渡的渡口。然后又与秦國戰于洛陽的東部,未能取胜。于是他又領兵從圜轅至陽城,奪得了一部份秦軍的戰馬。這個初夏的季節,劉邦沒有什么大動作,也無大戰果。 到了六月,天气陡然熱了起來,他的軍隊才在東部与南陽守打了一場硬仗,結果終于把他打敗了,并且乘胜攻下了南陽。南陽守敗退到了宛城,并閉了城門,死死的固守,不管劉邦的大軍怎樣挑戰,怎樣在城下叫罵,百般羞辱他,總是閉門不出,徒費時日,真奈何他不得! 劉邦陷在宛城外,進退兩難,西進入關受阻。他終日憂心如焚,派人四處打探,生怕哪一支人馬搶先一步,入關而去。 咸陽那頂王冠,令所有義軍首領魂牽夢繞。 劉邦決定丟開宛城,直取武關,殺入關去再說。因為只要能進入武關沿丹水而上,嶢關就在眼前。他急忙傳令,命五更煮飯,天明開拔,不得有誤。 張良被叫醒了,他急忙詢問出了什么事?何肩告訴他,沛公已傳令天明向武關進發。他急忙穿衣出帳,外面尚籠罩在黎明前的夜色里,大地十分沉寂,也十分涼爽。他來到沛公帳前,正逢劉邦走了出來。 “子房醒得這么早?” “沛公不比我醒得更早嗎?” “我睡不著啊!” “沛公有什么心事?” “我有什么心事,子房還會不知道?” “大不了沛公是為了入關的事吧?” “難道說還會是小事一樁!” “入關确實是一樁大事,因為只有入關才能致秦于死命。但是,沛公切不可太把楚怀王那句‘先入關者為秦王’當真。” “照子房看來,難道是一句戲言?” “楚怀王雖然講得那么認真,但誰又真正把他當成楚怀王呢?” “此話不假。” “正因為如此,能否為王,不在于是否先入關,而在于是否具有比別人更強大的稱王的力量。” “那么,子房以為我舍宛城而直取武關可不可取呢?” “我以為這是一條危險的道路!” 劉邦听到這話大惊,猛然轉過身來問道:“真的有如此嚴重?我怎么不覺得呢?” 張良平靜地說:“我理解沛公想盡快地入關,但應該看到,秦的兵力目前還是較為強大的,因此必然會据關死守,決不會輕易放棄。這樣,在你身后的宛城就會乘勢攻打你。強秦在前,宛城后擊,兩面夾攻,還不危險嗎?”天還沒亮,各隊人馬已經集合完備,黑壓壓地站在原野上,靜候著出發的命令。 傳令官來到沛公身旁,請示沛公是否向武關進發?沛公搖搖頭說: “不,改攻宛城!” “沛公,最好命令部隊在天亮之前赶到宛城城下,一聲不響地圍它個水泄不通,天一明就攻它個措手不及!” “好,就這樣辦,出發!” 說完,劉邦轉身跨上了馭手牽來的馬上。 天剛拂曉,宛城外一聲炮響,緊接著響起了千軍万馬的吼聲,這吼聲把南陽守奇從夢中惊醒。昨天他才听到有消息說,劉邦見宛城一時難下,已有西去攻打武關的意象,他才感到高枕無憂了,怎么會又突然兵臨城下? 他連衣冠都來不及穿好,抓起佩劍就往城樓上跑。來到城樓矮牆邊往下一望,只見劉邦的千軍万馬如洪水怒潮席卷孤城,宛城已是朝不保夕了。 此刻南陽守奇面如土色,心如死灰,与其城破做劉邦的刀下鬼,不如做個大丈夫引頸自刎。于是他嘩的一聲拔出劍來,往頸上一架,只听得噹的一聲,劍被隔開。他睜眼一看,是舍人陳恢揮劍將他的劍擋住,然后對他說: “郡守何必輕生,就是要死也為時尚早!” 郡守無可奈何地說:“你叫我不死,又有什么良策呢?” 陳恢道:“我早就听說過劉邦能寬容待人,不象項羽濫殺無辜,公如肯歸順沛公,既可保全祿位,也可以安定百姓。秦連扶蘇、蒙恬尚且難保,公又何必為二世盡忠?” 城下攻城的聲浪一浪高過一浪,郡守默默地想了一陣,終于說道:“即使我愿降,又有何人能為我傳遞這一消息呢?” “郡守放心,請允許我代你前往沛公大營求和。”陳恢說。 郡守修書一封,射往劉邦陣中。士卒拾得,赶緊報往營中,沛公拆開一看,便對身旁的張良說:“宛城立馬可下,何必再与他糾纏,耽誤我的時光!” 張良卻持不同的看法:“沛公難道忘了,這位郡守南陽保不住,就敗守宛城。若宛城保不住,他還可敗守其他縣城。一郡十多個縣,等你一縣一縣地攻打下去,要打到什么年月呢?若郡守一降,其它縣城不是迎刃而解了么?” 劉邦想了想,覺得他說得在理,便下令停止進攻宛城,讓郡守的使者前來談判。 陳恢來到以后,拜見沛公后進言道:“我听說楚王曾經和眾位將領有約,先入關中者便可以為秦王。如今足下圍攻宛城,而与宛城相連的縣一共有好几十座,擁有很多官吏和百姓。如果他們知道投降后有命難保,就必然拼命死守。即使沛公有精兵猛將,未必就能一鼓而下。強攻硬打,損兵折將,曠日持久,徒費時日。如果舍下宛城西去,那么宛城必定發兵追擊,這樣足下前有秦兵,后有宛卒,腹背受敵,胜負難以預料,又如何能順利入關?豈不妨礙了沛公的大計!我以為最好的辦法,莫過于勸降郡守,封之以爵,命他仍守宛城,足下率宛城士卒一同西行,沿途縣城就會效法宛城,開門迎降。足下就可以長驅直入,順利入關了。” 真可謂英雄所見略同。 劉邦興奮地和一旁的張良交換了一個贊同的眼色,露出了會心的微笑,欣然答道: “我和子房早有這种見解,只是時机尚未成熟。既然郡守愿開城迎降,一定晉爵留守,請先生立刻回去報告郡守。” 宛城一下,震動极大。 沛公招集宛城人馬与自己并為一處,立即浩浩蕩揮師西進。沿途嚴格約束自己的隊伍,不騷扰百姓,使秦地的百姓得以安宁,非常歡迎沛公的隊伍。于是,冒著盛夏酷暑,劉邦經丹水,高武侯鰓、襄候王陵投降。緊接著攻下胡陽,然后番陽令吳芮的別將梅鋗又与他一道攻打析縣和酈縣,都很快的開城迎降,一路望風而下,南陽郡便很快落入劉邦手中。 眼看武關就在前面,武關一破,入秦的大門就洞開了。這時候從北邊傳來一個令劉邦震惊的消息,秦大將軍章邯帶領著他的全部軍隊向項羽投降了。當初,楚王命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北上救趙,后來項羽殺掉宋義取代為上將軍,破了秦將王离,如今又收降了章邯,使得各路諸侯都依附于他。這樣,項羽既戰胜了強大對手——秦軍主力,又壯大了自己的力量,結束了在北方的糾纏,使自己升格為壓倒一切的唯一最強大的力量。劉邦一下子意識到,他与項羽終將化友為敵,一場爭奪關中即爭奪最高權力的決戰,遲早必然到來。 他突然感到了局勢的嚴峻。 劉邦一面下令做好加緊進攻武關的准備,同時請張良前來密商有關入關的事宜。張良向沛公提出應先派遣一人,潛入關中,為沛公入關進行策反游說,以為內應。劉邦十分贊賞這一舉措。 張良向劉邦推荐了一位魏國人名叫宁昌,此人膽大机敏、善于應變。 一天深夜里,沛公和張良秘密召宁昌入見,向宁昌面授机宜,并為他准備了黃金珍寶、車輛馬匹,以及過關的印符,讓他冒充進京的信使連夜出發。 臨行張良告誡他說:“咸陽非久留之地,完成使命之后,速速返回复命。” 宁昌的車馬趁夜色掩蓋,沿著馳道匆匆向西馳去。 天明,劉邦的大軍就向武關進發。這武關在陝西丹鳳縣東八十五里,是秦關中的重要門戶,也是東西交通的樞紐。但這位武關守將,西望咸陽,趙高專權,濫殺王公大臣;二世昏庸,耽于聲色狗馬;東望中原,王离敗、章邯降,大勢已去。眼看劉邦大軍驟至,守關的殘兵敗將根本難以抵御。再加上風聞沛公一路上仁厚信義,不殺降官,便干脆打開關門迎入了沛公。 劉邦万万沒有想到,一座雄關就這么兵不血刃地攻了下來,眼看前面就是嶢關,便下令督促大軍直通嶢關。 張良忙對沛公說:“沛公切勿急躁,武關雖然得手容易,若不加強防衛,項羽大軍隨后就到,你能抵擋得住嗎?” 劉邦恍然大悟:“子房以為應該如何防守?” 張良說:“現在就是要關門謝客。立即加固關防,使它固若金湯,并派重兵良將鎮守,以拒各路諸侯于關外。這樣,沛公便可以領兵從容擊殺秦軍于關中,直搗咸陽,何愁暴秦不滅?” 于是沛公依照張良的計謀,令士卒加固武關,并派一員得力的將領守關,才驅兵來到嶢關下。 扎營之后,劉邦帶著張良等一班謀士,前往觀看地形。這嶢關在關中藍田縣境,故又名藍田關,气勢雄偉,地形險要,易守難攻,再加上有重兵把守,看來決非武關那么容易攻下了,張良建議還不如干脆退守武關,可以觀望東西兩面的形勢。 劉邦剛退回武關不久,一天深夜有人來到張良的帳前求見。來人是一位素不相識的陌生人,化作一個游方郎中的模樣,張良感到十分奇怪,不敢怠慢他,恭敬地請他坐下,然后才開口詢問: “老先生前來造訪,有何見教?” “咸陽有子房故人,聞子房有疾,特遣老友為子房送藥。” 張良愕然。 老人從他的拐杖頭上取下一個小包,雙手遞給張良,然后說:“老夫受人之托,未辱使命,告辭了!” 張良忙說:“老先生旅途勞頓,請歇息几日再去。” “此地不宜久留,恐誤軍机要事,告辭!” 這位神秘的游方郎中,立刻轉身,頭也不回地走去。 張良捧著這個小包凝思片刻,突然雙目掠過一道閃電般的光輝,他急忙把小包拆開,里面只有三樣東西:一根芹菜、兩塊石子、一只死去的甲殼虫。 張良把這三樣東西攤在桌上,看了大半夜不解其意。 他背著雙手反复踱步,然后又來到桌前,將這三樣東西反复排列,當他把芹菜、兩塊石頭和死甲殼虫排成一線時,他豁然開朗了。 這肯定是宁昌差人送來的緊急信件,因為路上盤查甚緊,以送藥為名傳來一個惊人的消息:“秦(芹菜)二世(二石)已亡(死甲殼虫)。” 秦二世死了!他是怎么死的?病死的嗎?他年齡不大,可能性很小。是不是趙高取而代之,這种可能很大。 不管怎么說,秦二世的死,說明咸陽必亂,這是一個天授劉邦的難得的机會。 他立即去見沛公。 劉邦完全同意張良對這一包“藥”的分析,立即和張良制定了攻打嶢關的周密計划。當他們正在密談的時候,衛士進來報告說,來了一位商賈模樣的人,攜帶著厚禮前來晉見。 劉邦和張良迅速交換了一下眼色。目前風譎云詭,項羽崛起于東,二世突亡于西,每一步都需格外謹慎。 劉邦問張良:“子房認為這位密使,來自東方還是來自西方?” “項羽一貫睥睨眾人,并未把沛公放在眼里。更何況他向來憑借自己的力量,而不是任憑智謀,派密使不是項羽的性格。看來,密使很可能來自咸陽。我暫且退到屏風后面,請沛公召見他。” 張良告退后,劉邦傳見來使。 一位富商模樣的人進帳拜見沛公,后面跟了几位抬著箱籠的隨從,打開來全是黃金珠寶,綾羅綢緞,在這戎馬軍帳中顯得格外耀眼和輝煌。 入座后來客先對沛公說:“我受貴人之托,身負重大使命,前來拜謁沛公,請摒退左右。” 劉邦揮了揮手,左右退下。 “請講。” “我從咸陽專程前來,奉丞相趙高之命特地來向沛公致意,垂詢國事。丞相首先要我通告沛公,二世胡亥縱欲享樂,濫殺無辜,已至末路窮途,不得不自刎而亡,真是死有余辜。” “胡亥真正死了?” 劉邦早已知曉的平穩之態,令密使大為惊駭:“沛公從哪里知道二世已死?” “街談巷議罷了。”劉邦淡然一笑,深不可測。 密使忙轉換話題:“沛公知道章邯已降項羽了嗎?” “當然知道。秦大勢已去!” “其實,在現今各种諸侯中,沛公處于最危險的境地。” “何以見得?” “東有項羽,西有趙高,二強夾擊,沛公危矣!” “果真如此,先生有何良策教我?” 劉邦急于要掌握來人的真正意圖。 “不能騎牆,只能聯一邊抗一邊。項羽自恃強大,他生怕你搶先入關,當然不可能和沛公聯合,能和你聯合者如今只有趙高,若沛公能与趙高和,那么就解除了西部之憂。沛公請想想,你是一只手打項羽好呢?還是兩只手打項羽好呢?其實沛公心里明白,項羽才是你真正的心腹大患。你雙手尚且難敵項羽,如今一只手打趙高,另一只手打項羽,豈不更加難以取胜嗎?腹背受敵,不是身處危局嗎?” 這位密使的确擊中了劉邦的要害,他默然不知該如何回答的好。的确近來,他經常在夢中被項羽所追殺,不是被逼到大江邊,就是被逼到懸崖邊。那雙“重瞳”,象一雙惡魔的眼睛,令他日夜難安。如今秦二世雖亡,然而趙高權傾朝野,軍權在握,如果他由西扑來,項羽自東壓境,將如之奈何? 張良在屏風后面,听見前面的談話突然中斷。他知道沛公此刻猶疑不決,進退兩難,他便走了出去。 沛公荐道:“這位是張良張子房。” 來使一听大惊失色,眼看劉邦已有所動,如今張良在側,他膽識過人,是何等精明的人物,休想隨意擺弄他!頓時頗為尷尬,但瞬間他又恢复故態,向張良深深一揖說道: “久聞子房先生大名,如雷貫耳。先生博浪沙刺秦,震惊天下。如今二世已亡,趙高丞相愿与沛公攜手,共安天下,望先生鼎力相助。” 張良說:“先生使命為何?趙高究竟要沛公怎么樣?何不明言,以實相告。” 來使默了一陣,終于說出了四個极有份量的字:“分王關中”。 “愿聞其詳。”張良說。 “趙高丞相的意思是,只要沛公答應他立為秦王,趙高与沛公分王關中內外,互不相犯。如沛公暫無立足之地,也可以和沛公分王于關中。” 听到這里,劉邦擲杯于地,拍案而起:“好個奸詐的趙高,他以為我劉邦是三歲小孩,可以隨便玩弄于股掌之上嗎?自陳王起兵,我各路英雄吊民伐罪,就是為了誅暴秦除趙高。他竟敢以分王關中來籠絡我,讓我与他狼狽為奸,置身于千夫所指的不恥地位,我劉邦誓与他不共戴天!” 劉邦拔劍要殺來使,來使并無懼色,站了起來說:“沛公且慢,待我把話說完,再殺不遲!” 劉邦握劍在手說:“你講吧!” “我走的前夜,趙高接以密報,抓到一位神秘人物,我不說沛公和子房先生心里也應該明白,他就是你們派到咸陽去的宁昌。不過請沛公放心,鑒于我所肩負的使命,趙高并未曾傷害他,而是以禮相待,暫且軟禁于館驛。如果我和沛公談得好,宁昌就會平安歸來;如果我回不去了,宁昌當然也就回不來!” 劉邦下不了手,一時不知該怎么辦,只好說:“先押起來再說!” 張良說:“這樣辦,你修一封書信交隨行之人送与趙高,叫他先放還宁昌,我保證放你回去。” 來使提起筆來猶豫了,他深知趙高生性殘暴,決不會為了換他而釋放宁昌。只好謊稱和沛公談得融洽,請立刻將分王關中版圖划分的具体內容,交宁昌星夜帶回。 誰知這封書信剛送到趙高手里,趙高正忙于策划立秦子嬰為王,以掩人耳目,故意將与劉邦的密談推遲一步,沒有急于派宁昌返回。 咸陽宮中風云突變,子嬰密謀殺了趙高一個措手不及。在抄趙高的家時,發現了這封密信,更成為趙高謀反的鐵證。子嬰立刻派兵包圍了館驛,果然有個宁昌,抓出來不容分說將他斬首示眾。 子嬰急于殺掉宁昌,自有他的心病。宁昌西入咸陽時,子嬰正陷于困厄之中,他是二世胡亥兄長的儿子。二世為了翦滅王位的競爭者,又加上被趙高挾持利用,殘酷地消滅宗世,因此子嬰已是風雨飄搖、朝不慮夕。一天,宁昌化妝成一個佣工進入王府,与子嬰深夜密談,要他聯絡貴戚誅滅胡亥、趙高,沛公入關后一定保他身家性命的安全,當時子嬰是默許了的。 但他做夢也未曾料到,趙高逼二世自殺之后,又選中了他做傀儡。立他為秦王。他當然知道,自己當了皇帝若不除趙高,仍是他掌中之物,任他宰割而已。因此,他才下定決心利用登基之日密謀誅殺了趙高。當他知道這封密信后,更可以使他將趙高殺得名正言順,也可借此机會殺掉宁昌,以掩蓋這段秘史。 雖然他已繼承王,但顯赫一時的強大的秦王朝,已是气數將盡,气息奄奄。但子嬰明白,放眼天下,雖然群雄烽起,但畢竟還沒有哪路人馬能夠入關。就算六國复辟,若他能固守關中,保守著老祖宗的基業,仍不失一國之君。 因此,子嬰登基后的第一道敕令,就是派重兵据守嶢關,緊緊關閉通向東方的大門。 然而,命在旦夕的秦王朝,還能僅憑關中之地生存下去么? 形勢急轉直下,的确出乎劉邦意料。西進前途,又頓時陰云密布。 然而,劉邦深深明白,滯留武關無疑是坐以待斃。 他請來了張良,決心強攻嶢關,不是魚死,就是网破! 張良告訴他:不可! 他說:“《太公兵法》告訴我們,戰當然要靠勇气才能取胜,但也不是單靠勇气就能夠取胜的。嶢關,固若金湯,子嬰把他全部賭注都押在了嶢關。嶢關一破,他即成為瓮中之鱉,因此他不得不拼著性命死守。更何況秦兵還十分強大,并沒有到不堪一擊的時候。因此現在先不要忙于進攻,可以派兵在嶢關對面的山上,遍插沛公旗幟以為疑兵,讓他們有如臨大敵的感覺,先摧垮他們的士气。另外,現今秦將眼見秦大勢已去,滅亡在即,早已斗志渙散,各謀前程,可以派酈食其和陸賈等善辯之士,誘之以利,曉之以理,暗中聯絡,以為內應。這樣,何愁嶢關不破!” 于是,劉邦派了酈食其和陸賈,帶了黃金珍寶,暗中去拜見守關秦將。這些將領果然早已人心隍惶,都愿与沛公講和,這使劉邦去掉了一塊心病。他問張良: “現在攻打嶢關沒有問題了吧?” “我以為條件還沒有成熟,”張良答道:“酈食其和陸賈雖然買通了個別將領,但是還應該看到,秦軍的士兵大部分都是關中人,他們的父老和妻室儿女都在那里,他們決不會讓別人攻進他們的家園、殺戮他們的親人,因此,他們一定會奮不顧身地抵抗。与其和他們拼殺,還不如等到他們松懈疲憊之時,迂回包抄,前后夾擊。” 于是,劉邦率主力繞過嶢關,悄悄翻越藍田東南二十五里的蕢山,突然出現在秦軍背后,在藍田的南部大破秦軍,并進一步占領藍田,這樣嶢關的后路被切斷,前后夾擊,不攻自破。 這樣,關中大門洞開,秦都咸陽已無險可守。劉邦十万大軍壓境,破咸陽如探囊取物。秦始皇万万沒有想到,他十年征戰統一的國家,又苦心經營了十載的強大帝國,在他死后不到三年,傾覆的時刻就這般迅速地來到了。 如果秦始皇地下有知,劉邦大軍踏進關中的腳步聲,早已震得他難以瞑目了。他東側地宮中龐大的兵馬俑軍陣,象征著帝國輝煌的昨日,已定格在永恒的地下的暗夜中。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