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二十五章 王者之都——關中


  
  當劉邦的舊部以狹隘的鄉土觀念,鼓動劉邦定都洛陽時。張良卻以政治家的眼光,為了漢室江山社稷的穩定,幫助劉邦定下建都關中的決心。

  公元前202年,早春二月。
  汜水之陽,春風和煦,陽光明媚,大地回春。
  今天這里高壇聳立,壇上赤旗飄卷,在春風中獵獵作響。古代帝王們在改朝換代時,正如那塊和氏璧上鐫刻的“奉天承運,既壽永昌”。他們總以為自己是順著五德之命的,這五德也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之德。秦尚水德,旗幟崇尚玄色。漢承堯運,以為堯以火德為帝,所以劉邦協于火德,旗幟為赤色。這排排獵獵赤旗,在陽光下火一般格外耀眼。
  今天是劉邦的登基大典。
  一個泗水亭長,在芒碭山中斬蛇起義,經過八載逐鹿,今天終于要登上帝王的寶座了。
  上月諸侯上書:“楚王韓信、韓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故衡山王吳芮、趙王張敖、燕王臧荼昧死再拜言,大王陛下:先時秦為無道,天下誅之,大王先得秦王,定關中,于天下功最多。存亡定危,救敗繼絕,以安万民,功盛德厚。又加惠于諸侯王有功者,使得立社稷。地分已定,而位比擬,無上下之分,大王功德之著,于后世不宜,昧死再拜上皇帝尊號!”
  這似乎使人感覺到,當皇帝似乎比下地獄還令人恐怖。因為讓誰當皇帝,還需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冒著生命危險,去請他出來當皇帝。果真如此,又何必為了當上這個皇帝,殺得尸橫遍野。血流成河呢?
  經過諸侯們冒著生命危險的請求,這位明明該當皇帝的漢王,還要故意謙讓一番:
  “寡人聞帝者,賢者有也,虛言無實之名,非所取也。今諸侯王畢推高寡人,將何以處之哉?”
  你們把我抬得過高了,這叫我怎么做才好呢?這位聲稱自己不圖虛名的人,一開口卻以“寡人”自稱,既然不想當皇帝,又何必以“寡人”自命?
  這些諸侯們還真的不怕死,又死乞白賴地哀求道:“大王起于細微,滅亂秦,威動海內。又以僻陋之地,自漢中,行威德,誅不義,立有功。平定海內,功臣皆受地食邑,非私之也。大王德放四海,諸侯王不足以道之,居帝位甚實宜,愿大王以幸天下。”
  這些諸侯們,背地里哪怕對他恨得咬牙切齒,操他的祖宗八代,此刻也不得不裝出一副誠懇而又誠懇的樣子,把好話說盡,唯恐他不愿接受的樣子!
  經過諸侯群臣的一番苦苦哀求,他才被迫無奈地說:“諸侯王幸以為便于天下之民,則可矣。”
  還是看在對天下百姓有好處,才勉強答應下來這樁苦差事。又是何等冠冕堂皇!
  至此,這場“勸進”的滑稽劇才算演完了。
  今天是這場戲的高潮。他穿戴著皇冠和龍袍,任憑叔孫通這位老儒生的擺布,他為他制定了一個隆重的皇帝登基加冕大典,將他推向人間极頂。
  鼓樂聲中,劉邦登上了高壇,面對群臣,面對士卒,面對百姓,他的确有一种神圣之感。他自己也万万沒有料到,他這個左邊屁股上長了七十二顆黑痣的“好酒及色”的泗水亭長,今天竟然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他瞥了一旁侍立的張良一眼,只見他臉色蒼白,雙目無光,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臉上無動于衷,毫無表情。
  向南面望去,汜水在陽光下泛著銀亮的閃光。
  他突然想起去年十月,被他激怒的楚軍大司馬曹咎,就在這里被他殺得血流成河,自刎在江邊。
  他永遠難以忘卻這片土地,汜水由南向北流入河水(黃河)。向西望去,那邊是成皋;向東望去,那邊是滎陽。東北的黃河水邊就是廣武,不遠就是敖倉。就在這片土地上,他与項羽進行了生死較量和周旋進退。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染過千万士卒的殷紅的鮮血。大戰七十次,小戰四十次,才終于使他登上了今天的高壇。
  通向這高壇的紅地毯是鮮血染成的。
  盛典禮畢之后,他在三呼万歲的歡呼聲里,乘著鑾輿驅車回到臨時駐蹕的洛陽南宮。
  他感到從未有過的昂奮,也感到從未有過的疲乏。左右稟報,蕭何從關中派特使來見陛下。劉邦一听說蕭何派人來,不知關中發生了什么事?便令立刻傳見。
  使者見過劉邦,行禮之后稟報說:“臣奉蕭何大人之命前來拜見陛下,今日陛下在汜水之陽舉行登基大典,特命臣送上大量豬、牛、羊及酒,前來祝賀。”
  劉邦高興地說:“蕭何想得真周到,朕近日正要大宴群臣,這不正好嗎?他派你來還有什么要事稟報嗎?”
  來使說,蕭何派他到洛陽來,主要是想打听,漢王登基以后究竟定都何處?蕭何才好立即籌划宮室的營建。
  劉邦想,這倒是一件大事!既然登基大典已經舉行,當然要确定都城在哪里。這些日子,除了准備登基以外,把他搞得頭暈目眩的,就是文臣武將的爭封奪賞。其實,真正是那些功勳顯赫的人,倒還顯得雍容大度,最為鑽營的還是那些功小和無功之人,尤其是那些有功者的親戚。這些人為了爭得一官半職,什么肉麻的話都說得出,什么卑鄙的手段也耍得出來。還沒有登基的劉邦,就深刻体驗到,皇帝也有皇帝的難處!
  現在蕭何派人來問起定都的事,他才覺得還是應該先把定都的大事決定了,下一步再說封賞的事。
  于是劉邦下召,文武群臣明日到洛陽南宮議事。
  如今劉邦雖然已登基稱帝,然而朝綱未立,連朝見皇帝的禮儀等規矩,都還沒有一個。劉邦雖然已令名儒叔孫通擬定一個章程,但也不是一天兩天可以訂得出來的。
  第二天君臣聚在南宮,武將多數是戎馬出身,連自己名字斗大的兩三個字也不識,站沒站想,坐沒坐相。也不知誰該站頭,誰該站尾。再加上他們當中不少的人,自小就与劉邦廝混,喝酒賭博,沒大沒小慣了,如今盡管他當了皇帝,也還一時轉不過彎來。
  雖然一聲:“皇上駕到!”使南宮的歡聲笑語,頓時安靜了下來,使人人感到皇帝駕臨的威嚴。然而等到皇上吩咐他們坐下之后,還是有些資格老的、与劉邦是同鄉的哥們儿,在皇帝面前仍顯得有些隨便,有的甚至用開玩笑的口吻起哄:
  “漢王,如今當了皇上了,還不請大家喝酒嗎?”
  “對,當皇上了什么沒有?”
  “讓我們今天來個一醉方休!”
  “皇上可別小家子气!”
  南宮里一遍喧嚷,文臣讀過書,多少有些禮節,大多緘口不言。只有武將們仗著自己有戰功,好些人是皇上的故舊,便扯著大嗓門起哄。
  劉邦感到有些難堪,他忍受不了這幫家伙的瞎嚷嚷。如今已不是起事之初,邊洗腳邊會見來訪者的時候了。但他又不好發火,打天下全靠了這幫人,不能一當皇上就翻臉,更何況如今本身還沒有一個規矩,能怪得他們嗎?
  劉邦臉色紅了一陣又白了一陣,還是傳旨擺酒。很快酒便端了上來,這洛陽南宮真象一個小酒館了。大家敞開喉嚨喝著酒,似乎忘卻了這是皇上在召見群臣。
  劉邦讓他們先喝個痛快再說,反正現在已沒有仗打了,放縱他們一回也沒啥,難得這么高興。
  一位喝得滿臉通紅的武將站起來說:“大王……呵呵,陛下、陛下……你叫大家來,不、不是要發話嗎?現在就講吧!”
  劉邦說:“好吧!大家邊喝酒邊听著,今天把大家召集到南宮來,要大家議一議,朕已登基多日,一國之君不能沒有國都,這國都究竟定在哪里好,朕還一時拿不定主意,想听听大家怎么說!”
  皇上一發話,下面就象開了鍋一般議論開來。
  有的說:“還是回咸陽去吧,那里保險!”
  有的說:“咸陽的宮殿全讓項羽一把火燒光了,還回去干什么?”
  樊噲站了起來,扯著大嗓門說道:“嘿,陛下,依我老樊說,干脆就把這國都定在洛陽算了,這里居天下之中,离我們的家鄉又近,何必要跑到關中去!大家說對不對?”
  很多人都七嘴八舌地表示贊同,看來贊成定都洛陽的人還相當多。一位文官站了起來,振振有辭地說:
  “陛下,臣以為洛陽不僅居天下之中,還是周代古都。周的舊都在丰、鎬,周公時就開始營建東都洛邑,將它作為控制東方的政治、軍事重鎮。后來周幽王被犬戎殺于驪山之下,周平王就東遷洛邑,以此重建東周。所以陛下還是建都洛陽的好!”
  畢竟是讀書人,有理有据,說得頭頭是道。
  又是一陣叫好聲,顯然已經占了壓倒的优勢。
  看來劉邦有些想把都城定在洛陽了,但心里還是感到有些不踏實,他突然大聲問道:“子房來了嗎?”
  陳平起身稟道:“張良近來已稱病不出,謝絕交游,据說在學導引吐納之術,不甚食谷。”
  這番介紹引起了一遍議論聲,有些人干脆嘲笑他不會享福。
  劉邦大笑道:“啊,莫非子房要成仙了么?哈哈哈哈……”
  正在這時,虞將軍入殿,報稱隴西有一戍卒姓婁名敬,在殿外求見,要親自向陛下陳述定都的意見。
  群臣嘩然了。
  “一個戍卒公然從隴西跑到中原來見皇上,真是怪事一件!”
  “戍卒有什么資格見皇上?”
  “他懂什么定都的大事?”
  “叫他滾吧,哪有他插嘴的余地!”
  大家突然間靜了下來,一致望著劉邦,看皇上怎么發話,畢竟只有他才有資格最后定奪。
  這劉邦自有他的优點,他從來看人不分貴賤,只要有才他都愿重用,因此他倒沒有認為戍卒就不能見皇上,再加上他正想听听對于定都的看法,因此便欣然准予婁敬進謁。
  傳話出去,大臣們都引頸而望,想見見這位出身賤微的戍卒,究竟有何超人見識。其實在座的文臣武將,除少數是六國破落貴族的后代,其中多數都是戍卒和服役的工匠等平民百姓。人往往就是這樣,卑賤者貴族化以后,最鄙視卑賤者。
  正在這時婁敬身穿褐衣,足登草履,面色清懼,風塵仆仆地走了進來,向皇上行過君臣大禮之后,聲音宏亮地說道:
  “臣為隴西戍年,出身卑微,蒙陛下不棄,南宮召見!”
  劉邦說:“朕正召集群臣,商議定都大事,不知你有何高見?”
  “皇上想定都何處呢?”
  劉邦說:“大家都以為還是洛陽好。”
  婁敬侃侃而談:“不錯,洛陽是周代古都,但是今天与當年周定都洛邑已有所不同了。陛下起丰沛,卷蜀漢,定三秦,然后楚漢逐鹿中原,大戰七十次,小戰四十次,瘡痍滿目,民不聊生,在這樣一片無險可守,荒蕪貧瘠的土地上,能建立起一座堅不可摧的都城么?相反請陛下想想,關中之地,負山帶河,野沃民富,憑險可守,所以三秦大地素稱天府,號為雄國。陛下莫如移都關中,如果山東有亂,可立即籌兵百万,出關東擊,背靠關中,無后顧之憂,這般進退自如,就可以免于身陷重圍了。”
  劉邦在中原,几度身陷重圍,吃夠了身陷困境的苦頭。同時,他嘗到了据險堅守的甜頭,特別是楚漢相爭時,若無關中的后盾,若不听張良的勸告,据險固守,才拖得項羽斷糧自潰。婁敬的話句句說到了他的心坎上,他不禁露出笑容來。然而究竟定都何處,他心中仍是七上八下,一時難以定得下來,因此他宣布退朝。
  散朝以后,那批不愿入關中的山東籍的朝臣,又跑來對他說,陛下千万入不得關,你想想周朝定都洛邑,延續了好几百年,而秦朝定都關中,二世就滅亡了,難道能說与定都毫無關系?
  有的還對劉邦說,那位隴西戍卒說什么洛陽無險可守,純屬一派胡言!洛陽背靠河水,南向洛水,而且西有崤邑,東有成皋,背靠敖倉,四周都有天然屏障,還有充足的糧食,這難道不是個定都的好地方么?
  那夜,劉邦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走出了洛陽南宮,信步來至驪山腳下,只見昔日輝煌的百里秦宮,被項羽的一把大火,化為一片焦黑的廢墟。要是不被燒毀的話,如今不正是他作為新的主人,主宰著這里么?
  醒來之后,自己也覺得好笑,我怎么由洛陽南宮,一步就走到驪山腳下了呢?這定都舉棋不定,真弄得來夢牽魂繞啊!
  天明之后,還是去找張良談談,好長一段時間他稱病不出,究竟病得怎么樣了呢?也順便和他商議一下定都的問題。
  第二天吃過早飯,劉邦乘輿駕出洛陽西門,來到洛水之濱一處人煙稀少松林茂密的山崗下,下車之后他只帶了少數隨員,緩步登上山崗,只見叢林中一座簡朴的院落安宁靜謐、遠离鬧市。
  何肩一見皇上駕到,慌忙前來迎駕,并稟報皇上說,張良正在林中靜坐,請皇上進屋暫息,他立刻去請他回來。
  劉邦今日偶然脫离群臣的包圍,擺脫扰攘紛爭,來到這么一個清靜去處,頓時感到風清塵靜,肺腑清新,透体松爽,難得這般閒适。便對何肩說:
  “別惊動子房,你們誰也別跟著我,讓我隨便走走!”
  說完,他寬衣向林間信步走去。
  劉邦沿著曲折幽靜的小道漫步,二月的春風拂面,使人沉醉。松枝新綠,鮮嫩清翠,賞心悅目。鳥鳴山幽,清泉叮咚,象進入一片神仙世界。
  在松林盡頭的山岩邊,磐石伏臥,遠遠望見洛水在山下流過,日夜不息。
  劉邦站在林邊,只見張良盤腿坐在磐石上,雙手護膝,抬起頭來靜靜地眺望著滔滔洛水,一動也不動。不時微風吹過,卷動衣袖,只有鳥儿在他的頭上飛動。
  他身旁一邊放著一只小小的爐子,上面放著一只陶罐正在煎藥,飄出縷縷白煙,散發出陣陣藥香。另一邊放著一卷竹簡,是庄子的《逍遙游》。
  他的面前放著一張古箏。只見張良靜坐片刻之后,伸出手來撥弄琴弦,几個鏗鏘渾厚、深沉圓潤的琴聲,從琴弦間蹦出,飄蕩在山岩林叢間。
  “好一派仙風道气呀!哈哈哈哈……”
  張良一惊,赶緊回過身來,一見是劉邦急忙起身相迎:“啊,陛下駕到,怎么不早些派人告知!”
  劉邦無所謂地說:“不妨事,不妨事!今天就把君臣之禮免了吧,不拘禮節隨便談談,這些日子在南宮也憋得心煩!”
  張良說:“陛下征戰多年,鞍馬勞頓,如今天下初定,還是應當注意身体的調養才是。”
  劉邦不拘禮儀地往一塊磐石上一坐,問道:“子房近來杜門謝客,稱病不出,不知病体如何,朕始終放心不下。”
  張良說:“我這是老毛病了,近些年一直是体弱多病,所以前次在谷城時便對陛下懇請,讓我告老還鄉。”
  劉邦忽然想起什么,問道:“你的妻儿不是還在下邳么?如今已不再打仗了,怎么不派何肩去將他們接來?”
  “感謝陛下關照,我還是想等陛下定都之后,告病還鄉算了!”張良說。
  “那怎么行呢?我雖然登基才數日,已經体會到治國不比打天下容易。就拿定都來說吧,這些日子就弄得我焦頭爛額,舉棋不定!”
  劉邦把昨日在南宮召集群臣商議定都的事說了說,又把婁敬的進言介紹一番。
  開始張良不以為然的隨便听著,一說到婁敬的進言,引起了他格外的關注。他滿有興趣地听完之后,頗為惊訝地問道:“我怎么沒有听說這么一個人?”
  “此人是隴西戍卒,褐衣草履前來見我,許多群臣竭力反對,但我還是十分高興地召見了他。”
  “好!陛下能不問貴賤,唯才是舉,這是國家之幸!”
  “那么,子房以為婁敬之言如何呢?”
  張良贊許地說:“很好,昨日的定都議論中,只有婁敬之言乃是真知灼見,其余的都是庸人之見!”
  劉邦高興地問道:“難道子房也同意定都關中?”
  “當然!”張良肯定地說。
  “子房能詳細地說說你的看法么?”
  “可以。”張良飲下了一口煎好的藥說道,“洛陽雖然也有他們所說的險阻,但他周圍的地區太狹小,只不過數百里,土地又十分瘠薄,尤其是他四面受敵,這里不是用武之地!”
  劉邦多年來轉戰中原,對此是深有体會的,因此他极表贊同。他內心深處,還隱藏著一個根深蒂固的想法,他深知他与那几位諸侯,遲早還會有一番較量的。如果定都洛陽,他感到根基不穩,難以立足于不敗之地。因此,張良說的“這里不是用武之地”,深深地打動了他,触及到了他的心病。
  “這樣看來還是定都關中的好!”劉邦說。
  “當然!”張良說,“關中左有崤函,右有隴蜀,再加上沃野千里,南邊有富饒的巴蜀,北邊有養育肥馬的胡地。靠著三百里的險阻可以固守,獨以一面向東控制著諸侯。如果諸侯安定,就可以由河水与渭水調集天下的物資供給京師;如果諸侯有變,便可順流而下,有充足的物資可以供給前方。關中真正算得上是金城千里,天府之國,婁敬确實說得很有道理呀!”
  張良的一番分析,決非泛泛而論,他站在劉邦如何控制諸侯的戰略高度,高屋建瓴、居高臨下,立足于控制全局。劉邦心里明白,就是那批上書勸他稱帝的諸侯,隨時隨地都在覬覦著他的王位,令他寢食難安的又豈止一個韓信?而且除諸侯之外還有北方的匈奴,難道他真正可以休戰罷兵,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嗎?因此,定都必須与未來興亡攸關的大事聯系起來考慮,從立國的根本,基業的永存這一點來考慮。經張良這么一點撥,他心中的一盞燈亮了。
  從這一刻起,他的頭腦變得更加清醒了,別以為自己當了皇帝,仗還是隨時都可能打的。
  他感慨万千地說:“子房,你千万不能离我而去呀!現在哪里是歸隱的時候!”
  這時,何肩前來問張良,給不給皇上備膳?
  張良當著劉邦的面坦率地說:“還是請陛下回南宮用膳吧,我因服藥和習導引之術,已經很少食谷物了。”
  劉邦惊得瞪大了眼睛:“那、那你吃些什么東西?”
  張良笑而不答。稍停半開玩笑地說:“要是陛下在我這里吃飯,有個什么意外,我擔待得起嗎?”
  劉邦起駕回宮去了。
  他終于下定決心定都關中,很快便率領群臣起駕西遷。离洛陽西去,從函谷關進入關中,這是秦始皇時便修筑的一條寬闊的馳道,走起來是十分方便的。
  自從劉邦從漢中殺出,重新占領關中,然后東出与項羽逐鹿中原,他的實際都城一直都在咸陽東北渭水北邊的櫟陽,蕭何一直在為他坐鎮這個大本營。前方戰事再忙,他都要不時抽短時間回櫟陽看看。生怕蕭何有什么异動,那就真會弄得他有家難奔。現在決定定都關中長安,實際上還是只有暫住櫟陽,作為臨時首都。
  蕭何听說定都關中,當然特別高興。聞報皇上已起駕西遷,他一面在櫟陽為皇上准備臨時的行宮,一方面派人在驪山之西、渭水之南的潏水与滻水之間營造新的宮殿,這就是后來漢帝國的國都長安。
  劉邦一到櫟陽就吩咐蕭何,為張良在城外尋找一個清幽靜謐的處所讓他靜養。張良住進櫟陽城外的這所居室,環境幽雅,不亞于洛水邊的那個地方,他自己也頗為滿意。
  出乎張良意料的是,他剛住下才半月,淑子和不疑、辟疆就從下都來到了櫟陽。張良問她母子是怎么來的?淑子告訴他,是皇上專門派人去把她們接來的。
  張良知道,自己不可能歸隱了。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