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一個被劉邦恨得咬牙切齒,多次尋找机會要殺掉的人,卻意外的獲得封侯。張良妙計安天下,使不滿者的怨气,頓時煙消云散。 自打侯會游說項羽放還太公、呂后以后,劉邦就立即派人將太公、呂后從軍中送入關中,安置在櫟陽。因為當時劉項之爭,胜敗均在瞬息之間,險象環生,命運難測。尤其是他不愿看見呂后,成天幽靈般的轉游在自己身旁,弄得戚夫人成天深鎖雙眉。 劉邦定都關中,從洛陽回到櫟陽以后,每隔五日就要去朝拜太公一次。一天,劉邦剛來到太公門口,太公卻不象往日那般端坐在堂上,接受儿子的叩拜。只見老態龍鐘的老父拿著一把掃帚,誠惶誠恐地在為他清掃道路,而且恭敬地只顧往后倒退。 劉邦大惊,赶忙上前奪過太公手中的掃帚,扶他到堂上就坐。他心中感到极不是滋味,臉上一陣火辣辣地發燒。他憤怒地把家令傳來,問他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這位家令見過皇上,不但沒有一點惊慌,而且還振振有辭地說: “俗話說,天無二日,地無二王。皇帝雖然也是人子,但卻是至高無上的人主。太公雖然是父親,但卻是人臣。怎么能夠教人主去朝拜人臣呢?這樣皇上還有什么權威可談呢?因此,是小臣懇求太公勸阻陛下前來朝拜太公的。” 太公也說:“确實是這樣,皇帝是天下的人主,怎能為了我而亂了天下的法規呢?” 這一番話說得劉邦啞口無言,他打心眼里不得不承認,家令是對的。 劉邦也覺得自己已在汜水之陽登基為帝,太公卻至今沒有一個封號,于是他決定選擇一個吉日,尊太公為太上皇。 在這之前,田肯曾經向他上書建議過,請他分封同宗子弟為王。于是劉邦便將過去的東陽郡、彰郡、吳郡等淮東五十三縣,封堂兄劉賈為荊王。將云門、雁門、代郡五十縣,封宜信侯劉喜為代王。將楊郡、薛郡、郯郡等淮西三十六縣,封与少弟文信君劉交為楚王。又將膠東、膠西、臨淄、濟白、博陽、城陽等齊地七十三縣,封与長子劉肥為齊王。并以曹參為相,确保北方的穩定,把韓信交出的這塊地盤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不知為什么緣故,劉邦還有一個哥哥的儿子劉信,直到現在都還沒有得到封賞。前几天劉信沉不住气了,跑到祖父面前抱怨了一通,讓祖父問當了皇帝的叔父,是不是把他給忘記了,或者其中還有什么別的緣故? 劉邦坐下問安后,太公几次欲言又止,劉邦便問:“太公有什么吩咐,就請講吧!” 太公說:“前些日子,劉賈、劉喜、劉交諸子和長孫劉肥陛下都已封賞,唯獨陛下的侄子劉信不見封賞,是不是陛下日理万机,將這件事忘怀了?” 劉邦沉默了一會,搖搖頭說:“朕并沒有忘記,只是覺得……” 他始終忘不了一件儿時的小事。 還是孩提時代,他叫劉季,也就是老三。在民間有句俗話叫做“么房出老輩子”,一個大家庭中,婆婆和儿媳同時生孩子的現象是很普遍的,因此小叔叔和侄儿之間的年齡懸殊并不是很大的。 有一次,他和侄子正在院子里玩得滿頭大汗,只見嫂子端了一碗剛熬好的湯出來,把侄子叫了過去,抱進自己的怀里,一勺一勺地吹著讓侄儿喝下。 當時他也正餓极了,饞得直咽唾沫。那熱騰騰的湯,飄來一陣陣誘人的香味。他多想嫂子叫他一聲,讓他也過去嘗一口。可是狠心的嫂子連看也不看他一眼,只顧一勺一勺地喂著劉信,一直到把一碗湯喝得見了底,才拍著她儿子的屁股說: “滾,快跟三叔玩去!” 這一羹之怨,竟令他嫉恨終生,所以他遲遲不封侄儿劉信,以報這一羹之仇。 恩恩怨怨,在骨肉同胞中尚且如此,在君臣之間就更加纏夾不清了。 記得還在洛陽南宮時,劉邦正与張良漫步在复道中,這复道是連接宮中樓閣与樓閣之間的空中通道,通過复道的窗檑,可以望見宮中以及洛水之濱的景色。 劉邦与張良憑窗眺望,只見南宮的重重殿宇樓閣,畫棟雕梁,宏偉壯觀。河水北流,洛水東去,這里倒不失古都气派。 劉邦看見有三三兩兩的臣子,聚在一起,在悄悄談論著什么。 他開初并不以為然,只是好奇地隨便問問:“這些人聚在一起在談論什么?” 張良唾口而出:“這是在謀反!” 劉邦以為張良是在開玩笑:“這些臣下會謀反嗎?不至于吧!” 他頭腦中的謀反,總得要統兵几十万如韓信、彭越之流。如果說他們要謀反還令人可信,而這些小小的將吏們,他們怎么會謀反呢?他們有這個膽量嗎? 劉邦并不知道,目前文武朝臣們心浮气躁,形勢十分嚴峻。 “我不是開玩笑的,真的不騙陛下,他們确實在謀反。” 劉邦瞠目結舌說不出話來。 “這、這怎么可能呢?” 張良說:“怎么不可能呢?請陛下想想,陛下以一位布衣的身份和大家一同起事,如今陛下已經取得了天下,地位已經与往昔不一樣了。陛下手中掌握著生殺予奪的大權,對于過去的親朋好友,你可以給予大封大賞;對于從前你不滿的怨恨的人,你卻可以誅殺冷遇,怎么令人不畏懼和猜疑呢?何況城邑和土地只有那么些,立有戰功的人又是那么多,能分封得完嗎?有的人恐怕不但得不到封賞,還可能因為過失与私怨而被殺掉,他們能不人心浮動、相聚謀反嗎?” 這時劉邦才感到了事態的嚴重,他已無心再在复道中觀山望水,由張良陪同他走到下榻之處。張良正准備告辭,劉邦把他留了下來。 “子房,這又如何是好呢?” 劉邦深知失去人心的嚴重性。雖然他已成為天下人主,國之利器掌握在他的手里,他完全可以為所欲為。但是,權柄愈大,愈是不可隨便玩弄的。項羽由天下無敵到烏江自刎,不是失去人心變成孤家寡人的結果么? “當務之急是穩定人心!”張良說。 “有何立竿見影的辦法?”劉邦問。 張良想了想,突然反問道:“陛下的臣子當中,你最恨的是誰?” 劉邦脫口而出:“當然是雍齒!” 張良笑了:“陛下至今還不忘他占据丰邑降魏的事么?” “當然,”劉邦說,“我沒有殺他就算不錯了!你問這干什么?” “陛下可以先封雍齒。” “難道他還成了立頭功的人了?” “不是這個意思。在陛下封賞了無可爭議的大功臣之后,可以先封雍齒。于是那些人心浮動者就會說,連陛下最恨的雍齒都封了侯,我們這些人還有什么不放心的?” 劉邦點了點頭說:“讓我再好好想想吧!” 他覺得這樣做可能是個好辦法,但畢竟在感情上和心理上承受不了。 張良告辭了。恩恩怨怨在君臣中尚且如此复雜,在敵我雙方的關系中,就更是一個非常复雜的問題了。 張良剛出宮,又被劉邦派人追出來請了回去。 “陛下還有什么吩咐?” “本來請子房來,還有一個极重要的事,由于談起謀反的事來,一急就反而忘記了!” 劉邦摒退左右与張良密談。 “最近,我得到非常可靠的消息,鐘离昧确實在韓信那里。由此使我想起了一個令人堪憂的問題。項羽雖然烏江自刎,楚軍雖然已全軍覆沒,但楚那么多的士兵潰散了,那么多的將軍逃亡了,還有不少人投降到我的名下。過去有句民諺叫: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确實令人堪憂呀!當初為了削弱韓信的兵權,改封齊王為楚王,但卻沒有考慮了,韓信到楚去當王,不正如魚得水嗎?子房想到了這一點沒有?” “陛下憂慮得极是!”張良回答說,“如今楚雖亡,陛下一定要讓過去楚國的臣民人心安定,切勿讓他們感到惶惶不可終日,無路可走就要生變,陛下在谷城祭奠項王,就是极好的安撫人心的舉措!” “昨夜夏侯嬰悄悄來見我,秘密地告訴了我一個消息,魯地豪杰朱家來到洛陽去拜見滕公,為季布說情。” 張良倒覺得這是個難得的机會,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它。 “季布倒是個稟性忠直之人,雖然睢水兵敗時,他曾追殺過陛下,然而此一時也,彼一時也,當時他身為楚將,能不為楚盡忠嗎?如果今天陛下不肯赦免他,給他一條活路,那他就只有跑到南粵去,投奔敵國,為那些想和陛下作對的人效力,這不又多了一個隱患嗎?” “我也想赦免季布,那么子房是否認為,鐘离昧也該一同赦免?” “我以為還是緩一步為好,”張良說,“赦免季布之后,肯定有不少藏匿民間的楚將前來謝罪。這時,如果鐘离昧肯露面,說明韓信并不想和他謀反作亂;如仍然藏匿不出,就說明他与韓信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這樣,一下子把劉邦點醒了。 沒過多久,皇上就頒布召書赦免了季布,季布也很快就前來謝罪,被授官郎中。 結果鐘离昧沒有露面,露面的倒是另一個人,這就是季布同母异父的兄弟丁公。他也同是楚將,但他与季布恰恰相反,他不是有仇于劉邦,而是有恩于劉邦。那是劉邦敗走彭城的日子,丁公在追殺劉邦時,沒有逼之太急,而是有意放了他一馬。但劉邦稱帝后他沒有前去請賞,因為他畢竟是敗軍之將,怕賞未曾得到,劉邦反以怨報德,白丟了一顆腦袋。 這次他听說曾結怨于劉邦,而皇上索之甚急的兄長季布,也得到了赦免,并被封為郎中時,他再也沉不住气了。于是他整理好行裝,急匆匆地赶到了洛陽,來到南宮奏請面見皇上。 正碰上劉邦上朝議事,劉邦一听說是丁公,知道這位楚將曾放過他一馬,心里不禁為之一震,想起張良的獻策靈机一動,不正可以借丁公之頭,以平息楚臣的積怨么?于是他叫傳丁公上殿。 這位丁公正春風得意地走上殿來,沒想到劉邦一見他便勃然變色,大聲喝道:“給我綁了!” 丁公真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以為皇上認錯了人,便大聲喊道:“陛下,我是在彭城救過陛下的丁公!” 劉邦拍案怒斥道:“朕知道你是丁公!你身為楚臣,不為楚效忠,反而賣楚,就正是你這樣的人,才使霸王失去天下的。這种人留著有什么益處?推出去斬了,并詔告天下,不得效法此人!” 可笑丁公,死得不明不白,成了皇上穩定人心的犧牲品。 這對同母异父的兄弟來說,一思一怨卻相反一斬一封的消息,傳遍天下。确實把項羽過去十万將尉、士卒和大臣心中難平的怒火澆滅了。 這就是策略的力量。 季布与丁公奇异的一封一斬,傳到雍齒的耳里,他更加睡不著覺了,他知道自己的死期將至,沒想到最終還是未能逃出這位儿時哥們儿的手心。 他做夢也沒有想到會受封賞,只求能保住老命就算万幸了。如今,皇上開始封賞了,一方面分封功臣,一方面就開始誅殺仇怨。他知道自己的日子已經不多了,他更明白劉邦不是一般厭惡他,而是對他深惡痛絕,恨之入骨,豈肯輕饒他,也必定要置之死地而后快。因此,近日他已是心如死灰,連后事都安排好了,墓地也都選好了。 開始,他成天唉聲歎气,以淚洗面,后來心一橫,罷了,現在是劉邦的一統天下,藏無處可藏,逃也無處可逃,要殺就殺吧,反正自己這條命也是從戰場上揀來的。當年在丰邑沒有能被他殺掉,又僥幸活了這么七、八年。 其實,要論他和劉邦的關系,可以說沒有多少人能和他相比。他們不但是同鄉,而且從小就是哥們儿。小時候,他倆的個性都強,互不相讓,不過雍齒的個頭比劉邦大,力气也比他大,常常騎在他背上揪著他的耳朵,摁住他的脖子捉弄他,弄得他十分狼狽,不得不哭著向他救饒。想到這些,他頗有得意之感,當年老子不是還揍過你?別看你今日這般神气! 然而這些畢竟是儿時頑童的淘气,總不能說你當皇帝之后,把儿時和你打架斗毆的光屁股哥們儿全抓來殺頭! 雍齒与劉邦結怨甚深,甚至不共戴天,還是劉邦起義反秦之初。那次,沛公引兵殺到薛城,他令雍齒守住丰邑。 誰知劉邦前腳一走,雍齒就易幟投魏,被魏國封侯,替魏國守丰邑。后來劉邦殺回來,雍齒又帶領家鄉子弟抗拒沛公,使他攻城不下,無可奈何,最后還是到項梁那里借了五千人馬,才將丰邑奪回。可惜雍齒逃亡到魏國去了,要是捉住了他,肯定碎尸万段! 這是劉邦畢生難忘的刻骨銘心的仇恨。 有意思的是,后來山不轉水轉,雍齒又轉到劉邦名下來了。他降魏之后,后來又由魏投趙,投奔到張耳名下,張耳与劉邦十分友善。有一次,劉邦請求張耳派兵協助他攻楚時,派來的竟是雍齒。他一見雍齒就火冒三丈,恨不得殺了他,以雪當年丰邑背叛之恨。 還是張良勸阻了他,人家是友軍將領,是來援助你的,把他殺了今后誰還來援助你?何況如今楚漢相爭,是報那一箭之仇要緊,還是打敗項羽要緊?后來在与楚軍決戰中,雍齒又屢建戰功,胜利之后更不能不明不白地又將人家殺了。反正雍齒自知屁股上有屎,平日躲得遠遠的,最好別惹惱了劉邦! 雍齒茫然無計,束手無策,已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心想,難道我連季布都不如嗎?突然,他心里一亮,為何不找張良替自己向劉邦說說呢? 天黑以后,他騎著一匹馬出城來到張良的山庄。 張良听何肩稟報雍齒求見,心里已明白了几分。待客人進來之后見禮坐定,雍齒羡慕地說: “好一個清靜的山庄,我雍齒能在這樣的地方,平平安安無疾而終,就是人生一大幸事了!” 張良笑道:“將軍放著榮華富貴不享,倒羡慕起這清淨無為之地來了!” “先生差矣!我有何榮華可享?如今我已危在旦夕,望子房救我!” 說完嚎啕痛哭起來,哭得象個小孩一般,哪里還有點將軍的威儀。 “將軍有何為難之事,不妨直言相告。” “只因為當年在丰邑,一念之差与皇上積怨甚深。后來雖然我屢立戰功,但皇上仍無捐棄前嫌的意思。恐怕哪一天皇上一怒,我將成為刀下之鬼。” 張良說:“當年丰邑投魏,与沛公反目成仇,确實使皇上深惡痛絕,同鄉故友實在不該做出這种事情來,人不能見利忘義!” 雍齒痛心疾首地說:“大錯已經鑄成,又如之奈何!” 張良問道:“那么將軍想要我為你做一點什么呢?” 雍齒說:“我決沒有臉面請求皇上封賞我,我只有請皇上免我一死,將我革職為民,讓我回鄉老死田園!” 張良說:“當年為榮華求封侯,不惜背叛故人。今日為免死求還鄉,不惜拋官棄爵,將軍前后為何判若兩人?” 雍齒痛切地說:“我雍齒今生今世,正是為這榮華富貴,弄得我腦袋都難保住了,只求解脫,退隱鄉居。” 張良淡淡一笑說:“將軍恐怕誤解了,這真正淡泊是一般人做得到的么?” 雍齒默然。也許他這般利欲熏心的一介武夫,也根本沒有听懂張良的話。在他看來,天下扰攘皆往利行,舍此別的還有何价值可言? 張良說:“我可以把將軍的話轉告皇上,至于皇上如何處置,我就無能為力了。” “深謝先生!” 雍齒拜謝而去。 隔了几天,皇上請張良到南宮去,上朝之前張良把雍齒夜訪的事向他說了。劉邦不以為然地說: “我們自小在一起,他的脾气我非常了解,得勢時趾高气揚,失勢時低三下四!不過,正如子房所說的,他現在正對我有用,不然我真想宰了這只連狗都不如的東西!” 張良說:“其實也等于把他宰了,然后烹成羹,讓大家都喝上一勺,清熱敗火!” 說完,劉邦和他都會心地哈哈大笑起來。 劉邦上朝了,自從上次分封了二十多位通侯之后,又分封過四位劉姓諸王,大家又在等待著新的封賞。這些日子只要上朝,大家都蜂擁而至,即使病了也沒有誰愿意告假,生怕錯過這一千載良机。“ 劉邦看了看鴉雀無聲的群臣,他本來要先封雍齒的,突然想起那天去見太公的事,老爺子那付拿著掃帚邊掃邊后退的樣子,實在使他既痛心又尷尬。不過那位家令的說法也很有道理,所以后來賞了他黃金五百斤。于是他首先宣布尊太公為太上皇。 一提起太公,劉邦又想起太公提醒他侄儿劉信的事。他眼前又浮現出嫂子喂侄儿的那一勺勺的湯,他仿佛又聞到那湯飄來的熱气騰騰的香味。雖然他如今已經做了皇帝,頓頓吃的是山珍海味。但他一想起當年嫂子一口也不給他嘗的羹,仍然覺得是一种极大的遺憾…… 于是他還是勉強宣布了封劉信為羹頡侯,卻未分封土地和城邑,而是留在櫟陽,變成了一個有名無實的空頭銜。 這劉邦的報复心也真太強了。 這時,劉邦突然厲聲叫道:“雍齒!” 雍齒一動不動地站著,一點也沒听是在叫他。旁邊一位大臣捅了捅他一下,輕聲說道:“快,皇上在呼你!” 正在這時,劉邦又發出一聲更為嚴厲的呼叫:“雍齒!” 雍齒象触電般的一掣,赶緊邁步上前,他感到腿肚子在轉筋,在發顫。他本來想大聲響亮地回答,但發出的聲音卻分明沙啞而又干澀,還帶著輕微的顫音: “臣在!” 劉邦的聲音從來沒有這般冰冷過:“你——知罪否?” 他本來要在群臣面前裝出一付寬容大度的樣子,但當他一念到“雍齒”二字時,頓時從心里涌起一陣厭惡与仇恨,臉色立刻變得陰沉而冷酷,他真擔心自己壓抑不住,一聲怒吼把這家伙推出去斬了。 張良也擔心劉邦反复無常,如果意气用事把他殺了,會激起意想不到的后果來。 雍齒早已嚇得靈魂出竅,他一听見皇上問他“知罪否?”就知道劉邦要給他算舊賬了,今日必死無疑了。心里一橫干脆回答: “自張耳派臣領兵來助陛下滅楚,大小征戰從未怯陣,斬殺、俘獲楚軍士卒甚多,不知臣罪從何來?” 劉邦气极了,你還敢不認賬?便毫不留情面地揭他的老底:“雍齒,丰邑背我降魏算不算罪惡?” “陛下,此一時也,彼一時也,就象季布當年攻擊陛下,今日仍為陛下所用,難道臣還不如一個季布么?” 劉邦的情緒緩和過來,本來不過是想嚇唬他一下,不必把事情弄僵,更何況還是儿時的伙伴,便轉而含笑問道:“你求朕有何封賞?” 這一問反倒讓雍齒滿腹委屈地失聲痛哭起來:“臣身犯不赦之罪,哪里還敢向皇上求封賞?只求皇上准臣革職還鄉就算万幸了!” 劉邦表現出一派寬容大度地開怀大笑起來:“這么大把年紀了,還哭什么?你雍齒雖然曾有負于朕,但朕卻以德報怨,仍封你為益州的什方侯!” 雍齒簡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赶緊叩謝皇上。 劉邦又當著群臣的面,催促丞相、御史加緊定功行封,不得有誤。 散朝以后,群臣走出南宮,一個個臉上泛起笑容,心里踏實多了。 張良乘車回家,突然從后馳來一輛高車駟馬,只听見馭者高聲喝道:“閃開!什方侯駕到!” 馬車駛過時,張良掉過頭來,看見雍齒正襟危坐,凜不可犯的樣子,心里罵道: “無恥小人!”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