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八篇 “李家王朝”顯崢嶸


  在新千年,李嘉誠所控制的上市王國總市值已經高達27287億港元,若扣除長和系所控制的內斯曼及美國的VOICESTREAM等海外資產,單是在香港,李嘉誠直接控制的本地上市公司市值便達到7840億港元。加上李澤楷盈科集團旗下的盈動、香港電訊、盈科保險及新加坡盈科拓展的5807億港元的總市值,綜合市值達13400多億港元,占香港股市總市值約兩成八。“李家王朝”如日中天。
   
第一章 李家天下

  隨著李澤楷的盈動成功收購香港電訊以及李澤鉅的接班逐漸步入正軌,李氏家族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業務也不斷多樣化。邁入新世紀,李氏王國的影響力差不多遍及香港市民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
  李嘉誠的長實集團,繼續以物業發展物業代理和物業管理為主要發展方針。香港不少市民均在長實集團策划發展的物業內居住,例如麗港城、黃埔花園。海逸豪園、嘉湖山庄等。他名下的和記黃埔業務更趨多元化,包括電訊。貨柜碼頭、酒店。零售商場等。零售業務方面,百佳超級市場是香港主要的超市集團之一。另外,屈臣氏丰澤電器等也是深入民心的連鎖店舖。此外,和黃集團還代理多個暢銷品牌,包括雪山雪糕。Dreyer’s雪糕、果汁先生。七喜。百事。碧泉等。除零售業務外,資訊媒体方面,和黃擁有新城電台。和記電訊等。
  在新千年,李嘉誠所控制的上市王國總市值已經高達27287億港元,若扣除長和系所控制的曼內斯曼及美國的VOICESTREAM等海外資產,單是在香港,李嘉誠直接控制的本地上市公司市值便達到784O億港元。加上李澤楷盈科集團旗下的盈動后港電訊。盈科保險及新加坡盈科拓展的5807億港元的總市值,兩系綜合市值達13400多億港元,占香港股市總市值約兩成八。
  “李家王朝”雄踞亞洲,對港股的影響力惊人。有人擔心“李家天下”過分“壯大’的局面,會對香港的經濟市場造成壟斷。

  愛心与野心

  對于‘李家天下”的提法,李嘉誠顯得相當气憤,力斥這些言論是“胡言亂語”。為了名節,這位作風一向低調的香港首富,競罕有地在新千年的中聯春茗酒會中,用了10多分鐘來澄清外界對他及儿子的种种誤解,聲言對香港‘只有愛心,沒有野心”。李嘉誠表示,雖然香港在過去的几年里,經濟增長的确放漫了,他在國外的投資也增加了,但并不意味著他會放棄在香港投資。他說:‘就個人來說,我對香港只有愛心。我指有愛心的原因是,外國做得那么好,我依然想在香港做,但有些人亂說什么‘李家天下’,這是絕對錯誤的。”李嘉誠直言1999年和黃在香港所賺的錢,占整体盈利不足6%,是因為在外國的投資回報比香港的多數倍。‘我會繼續在港投資…事實上,一定以香港為主,有机會一定會先在香港投資。’他說。
  最重要的是,李嘉誠一再強調,由愛儿李澤楷統領的盈動,絕對是一間獨立的公司,對其要打香港電訊主意更絕非‘事先張揚事件”,長和系也沒有插手。他激動地說:“Richwh 代表的上市公司是一個獨立個体,而我在事先亦不知道,整個長江和記系一股盈動股票都沒有,對這件事(收購香港電訊)長江和記系沒有加入的可能。”而盈動向香港電訊提出購并的‘婚事”,李嘉誠坦言他自己也是在停牌前一個小時才得悉。
  他又表示,盈動成功与香港電訊合并后,和黃電訊也不能与其“親上加親”,因為一旦再合并,其中一家公司的牌照就會被取消,這种事和黃早已考慮過。至于盈動在收購香港電訊的過程中需要資金,長和系沒有助李澤楷一把,李嘉誠指出長和系只能站在公司利益,不能胡亂借錢給別人,而且李澤楷并沒有向他提出。

  新世紀富豪

  踏進2000年,美國《福布斯》(ForbeS)雜志推出新一輪全球十大富豪排名榜,李嘉誠以126億美元(約合983億港元)的個人身价,首次在榜上排名第十,也是第一位晉身全球十大富豪的華人。
  在雜志內,沒有太多有關李嘉誠的描述,不過仍稱他為“Superman”(超人),并加插了一小段有趣的小插曲。原來,這位在香港經濟市場舉足輕重的首富,他最大的愿望,只是希望能夠漫步在香港的街頭,而沒有給路人認出。
  新一輪的富豪排名充分顯示了財富已從昔日日本地產界巨子,轉移到美國科技企業家的手中。在最新十大富豪里,美國已經占了7位,其中5位都是從事跟科技業或電訊業有關的業務。全球最大計算机軟件王國微軟集團的主席蓋茨,就以900億美元(約合702O億港元)的雄厚資產,繼續蟬聯榜首。
  該雜志又指出,在80年代,日本東京灣一帶的“高貴”地皮,是全球財富的寶藏,也是身价的指針。只要有任何一間上市公司或富豪,可以在那儿分到一杯羹的話,即能晉身成世界級富豪。例如日本地產業巨子堤義明,就“占領”了東京灣最多地皮。不過,現時用以衡量富豪財產的‘地皮”,已由實在轉化為虛擬的“領土”——“dotcorn”。要成為新的“地王”,就要擁有最多的互聯网領域。几乎所有新冒出頭來的世界富豪,都是由此而起家的。比如蓋茨和米高戴爾等,而李嘉誠和李澤鉅亦因立即赶上李澤楷的步伐,成立“Tom.com”,在香港市場上掀起超額認購的狂潮。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