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1961年秋末冬初 地點原北京電視台(中央電視台前身)大演播廳。 我當時19歲,剛參加工作一年。在《電視台的客人》這個采訪節目中,与享譽世界的數學家華羅庚一起交談。對于我來說,剛出中學校門,就能和我的同輩人“聞名喪膽”,佩服得五体投地的大師坐在一塊,這可是几輩子修來的福。我當然連稱華羅庚為老師都不配,因為人家的學生起碼也差不多是個副教授。我在中學時,數學成績并不好,所以,我与他坐在一起,說不出是什么滋味。 离播出還有二十多分鐘,我已和華老坐在一起促膝交談了。那是原來最大的演播室,我們所坐的位置是一進演播廳北門,靠北側的景區,一張茶几,兩個沙發,基本是坐北向南,兩台座式攝像机對著我們,一個大炮筒似的話筒懸在我們頭上,我那時听說有個“運籌學”的名詞,但到底是怎么回來,我真是一點都不明白,只知道“運籌帷幄之中,決胜千里之外”這句成話,于是,我恭敬地請教華羅庚先生。 華老,頭發已然花白,戴著一副眼鏡,穿一身灰色中山裝,和藹可親、他開始對我這樣一個無名小輩談深奧的道理了。我想,也可能他談的內容我一句都听不懂,如果再加上一連串的外文概念,那我就算听過一回天書,日后也好向我的同學們吹吹牛,听不懂也是一种資本。華老說:“我給你打個比方,一輛裝滿貨物的卡車,從東單出發,向西進發,到了西單,把貨物卸下來。這輛卡車空著車廂往回開,到了東單裝上貨又往西單送貨。這樣從東單到西單它是拉貨了。”對此,我沒有什么不明白的,我還插了一句話,說那是有用功。華老問我,“空車從西單往東單開的這段路程,不是有點可惜嗎?假如我們事先安排好工作,讓這輛卡車從西單回來也裝運物資,或者干點有用的事,這就充分運用了來回兩段路程,而且并沒有耽誤原來的運輸計划,這就叫運籌學。”我從來沒有听過數學老師這么講故事似的教我數學概念,我听了一遍,記了一生。 我那時是個极不稱職的播音員,非正式談話,我全部記下了,可是在正式采訪中,華老談了什么,我當時几乎沒听見。因為我手中拿了一頁編輯寫好的采訪提綱,趁我的采訪對象講話時,我反复背誦下一個提問的內容,因為那時要求播音員要准确無誤地照著寫好的問題發問。我問的問題很短,但是我比主講人還緊張。有時抬頭似乎与對方交流,裝成在听人家講話的樣子,其實,心里還在默念著台詞,同時也隨時提心吊膽地怕人家已經講完了這段話,我還沒來得及准備提問,出現冷場。因為那時侯,中國過沒有錄像机,任何一种節目都是直播,我在直播中,往往比我的“客人”還緊張。幸喜我在這次采訪之前,听明白了一個道理,遺憾的是,華老長篇的講話,我一個字也沒記住。 演播完畢,華老站了起來,親切地拉了一下我的手說:“我必須立刻离開,周總理在大會堂等我。”我送走了他。當時,沒想什么,就准備下面要開始的節目去了。 華老給我舉的這個例子,我想忘也不可能了,我之所以牢記終生,是因為這個例子在我腦中已幻化出各式各樣東西南北奔跑的空載、滿載的卡車;我老在想,如何不使自己一生中的部分時光單純空載,在完成一件事的過程中浪費了可能完成其他事情的時間,錯過在完成既定任務過程中可能順便完成的其他工作,學會一心二用,一心多用。當然,決不是“一心以為鴻鵠將至”,而錯過了專心致志學習和工作的机會。 我不知道,我這一生已按照華老教我的運籌學方法獲得了多少好處,我會在運動時背著台詞;會在背台詞時練練身体;會在和任何采訪對象談既定的節目內容時,順便從他們那里請教我正在一直思考的一些問題;會在開會時,抽空出去工作,在工作間隙中安排一個三分鐘的電話采訪,會在這三分鐘采訪中,再籌划一次將來的合作,然后再恰如其分,适時地在會議結束前回到座位上,猶如有的人出去方便一下似的。我也學會了再有多么重的工作壓在身上,都不慌不忙,一件一件穿插完成,明白了“車到山前必有路”這個道理。我覺得,凡事都不能只在這一個階段,這一個時間,產生排他性的思維定式,每小時、每一天、每一周、每一月、每一年,都不能一事在手,其他的事情全不理會。 現在,我再采訪什么人,再直播什么節目,我都可以在完成台詞的間隙中,考慮下一下節目的實施方案。除了運籌學之外,我也有一個原則,這就是該專心致志的,決不可心有旁鶩。這就是俄國戲劇大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中,一節最基本的功夫,使意力集中。因此,我也在紛繁复雜的過程中,學會了老僧人定般的凝重。在走上鏡頭前的一瞬,一心一意只想著第一句該說什么,決不再想第二句。因為第一、第二句話一塊想,再考慮第五句話還有一個地方不熟,那這第一句話就可能出錯。正如華老講的運籌學的道理,來回都裝貨是運籌學,可是不能為了回程裝貨的。安排、根本疏忽了把第一次出發時要裝的貨給忘了,或裝少了。運籌學的前提是保證完成各個環節的任務,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那就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一門心思做好一件事。 人的一生是短暫的,用到晚年越會珍惜時光,越會為自己在年輕時大把大把揮洒了時間而悔恨不已。但是一生之中,追求的目標太多,也會一事無成。多辦成事固然好,但不能太多嚼不爛。運籌學并不對一事無成者負責,只是教給我們更多更好地量化管理,和給指揮者下決心一個依据。我們不是指揮員,一生都在受別人指揮。但我們的頭腦可以支配与指揮我們自己。一生的光陰,一生的學習,一生的勞作,一輩子的生活,功名利祿,妻儿老小,哪一樣能放下呢? 運籌學的朴素原理早在我們民間諺語中体現,如“磨刀不誤砍柴功”、“摟草打兔子”、“順手牽羊”等。這第三句不應該理解為專為小偷准備的。“運籌帷幄之中,決胜千里之外”,古代軍事家早已在實踐了。 后來,我又請教了數學老師,得知,運籌學產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個兵營的食堂門前,放著兩盆水,一盆是混有洗滌劑的水。專供刷碗用,另一盆是清水。則專為刷完碗后涮碗用。每天戰士為了洗碗要排大隊,這在戰時是很不利的現象。為此,軍營請來了專家。這位專家經過觀察估測,提出,放三個刷碗盆,一個涮碗盆不變,從增置刷碗盆開始,排隊現象消失。從此,產生了運籌學,這么個小道理,還要請專家估算。這說明,生活中的許多道理,凡人有時的确解決不了。如果解決不當,會造成浪費,也許我會出個主意,增加到各10個盆,那就用不了,就是浪費。 任何實用的科學原理,本身就溶在生活之中,不學運籌學的村野山夫,如我之輩,也不是不能找出點巧勁來,“省時省力多出功”。然而,學了科學道理,并以個道理有意識、有目的地去安排行動,就會更好,會事半功倍。 我這一生有幸接触了那么多的人。不論是直接与間接給我指點迷津,使我受到教誨,鼓舞斗志,喚起信心,撫平气憤,勾起情趣,燃起希望,引發向往,心滿意足,知足常樂,奮起直追,不甘平庸,彬彬有禮,有理有節……使我受益無窮。我感謝CCTV給我這樣好的机會,感謝在電視屏幕內外這一生存空間所能結識、見識、結交、接触的形形色色的人。 其中,華老是我一字之師,一句話之師,一個道理之師。華老已离開了我們,但我永遠都不會忘掉從他身上受益終生的恩德。華老可能并不會知道,當年那個19歲的男孩子,會把他的一席話,用來指導一生。 寫于1995年10月香港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