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我從小就喜歡繪畫,記得家中來的客人還曾經拿走過我的“作品”。我今天回想,大概人家決不會拿去珍藏,极大的可能倒是給自己的孩子看上一眼,告訴他們要加點油,也做點值得讓家長高興的什么事。 我記得小時候最喜歡的是坐在桌前,用鉛筆在隨便什么紙上,津津有味地勾勒出一只螞蚱,我太喜歡螞蚱了,從有記憶開始最早的情景就是姐姐給我逮住一只青頭螞蚱,用一根白線捆在它的胸部,讓它爬在一根竹筷子上。我至今一旦看到那雄健异常的螞蚱,仍會激動。也許因為小時候,常常屏住呼吸躡手躡腳地向爬在草地上的螞蚱掩進,离得越近,心儿越怦怦跳,然后突地用手扑向它,十有九空。螞炸身体的各個部位長和矯健优美,兩條大腿無論繃緊亦或舒展都充滿了神奇的力量。因為一年中只有盛夏与初秋才看得到它們,所以就想用畫畫儿的方式以慰想念之情,那時候哪懂得蝗災會給人類帶來的危害呀! 我還在很小的時候,就得到過美術教授的指點,幸何如之。 那是小學三四年級的時光,下了學我經常到一位姓文的同學家里做功課,他家住在美院宿舍,他的爸爸媽媽,都是美院教授。文家有三個孩子,我和他們一道做完功課并玩耍過后,常常會靜靜地在他們家的一間大屋子里畫畫儿,文伯伯、文伯母有時就指點指點我們,從那時起,我就很認真地開始畫人像了。 一天,我回到自己家的院子,鄰居謝大爺問我最近放學為什么回來這么晚?我就十分自豪地告訴他,我在學畫畫儿。老人家很高興地問畫什么內容,我說,我正在練習畫人物,并引用一句新听到的我以為他絕對听不懂的名詞對他說:“我們畫模特,我們的模特儿是同學的小妹妹。”謝大爺立刻皺起濃濃的眉毛“咦,怎么能讓同學的妹妹做模特儿?” 我那時根本不懂模特到底應該如何注釋,也不知道西畫在畫人体時的模特是裸体的。在我向謝大爺解釋的過程中,以及從他的講話中,我才弄明白了,在美院的宿舍中听了那么久的模特儿這個詞的多种含義,我們那么小,怎么會去畫人体呢?只不過有時求小妹妹安靜地坐一會儿,我們畫她的頭像。 我大概天生不能對畫人物人門儿,我怎么也拿不出畫昆虫的勁頭來學好這段業余課程。后來,興趣逐漸轉移,再后來干脆就擱筆不學畫畫儿了,我的同學以及還有几位常去他們家的小朋友,以后真的成了專業畫家,我直到很久以后才懂得,學一樣東西千万不可半途而廢,否則會一事無成,還瞎耽誤功夫。我在他們家“人鄉隨俗”,很快學了一口流利的四川話,他們全家都講四川話,我不知不覺也跟著講起來了。學得快,忘得也快,四川口音早就一點儿也撿不起來了,要是在他們家學一口流利的外語,以后省多大事,有多大用呵。可惜不是外語,只不過是我國方言的一种,倒是半途而廢的繪畫技法,諸如透視焦點等等,終身受益,老大之后重握畫筆,還算有點童子功。 從小學四年級以后一直到參加工作很久,我有過各類文、体愛好,但唯獨把繪畫這項儿時的愛好冷落了几十年。重新點起我對畫的愛好之火,并又重拿畫筆已是70年代末的事儿了。与其說重燃舊時的熱情是出于對藝術的向往,倒不如說是“文革”之后,在文化界首先被珍貴起來的是畫家,人們開始以价值觀,或干脆說以誰的畫標价高而看重誰的作品,社會上不少人以求得名家的作品為榮,有的真會欣賞,有的干脆就是附庸回風雅。 只要我早一天重燃往昔的熱情,我都會更早地結識許多位畫家。因為,“文革”后,電視台曾多次組織畫家、書法家進行筆會,為他們錄像、播放他們的專題節目。可惜我重人此道太晚,記得80年代初。全國近百位赫赫有名的書法家聚會北京,聚會中央電視台,我因工作和他們有不少次接触,但根本就沒有開口求過哪位一幅墨寶。其實,有時不開口還算有些失禮,開口相求,人家不一定給你,或雖放諾給你,不過是一句托詞。但我相信如果誰都不向某位畫家求畫,他未必高興,別看他口頭上多么煩別人要畫,如果真的誰也不去開口,他也會很惱火的,這跟我們在台上演出完了誰都不鼓掌差不多。反正你求畫儿人家煩,你不求他,他也未見得高興。 “秀才人情低半張”很多人都在背后說范曾如何如何,但第一位主動送我畫的就是范曾。我認識他的時候,他已經很有點名气了,而我那時的知名度,不能跟他相比。在一次偶然的机會里,我們相遇、交談,還很投机。后來他給我來過一封信,邀我去他家做客,那時候通電話都很難,我們家有電話那已是后話了。在接到范曾來信以后,我猶豫了很久,我很少到人家家里做客,再說他的住處离我們家又很遠。實在不方便,那時候北京沒几輛出租車。 拖了很久,又一次見到他,他又一次相邀,我就去登門拜訪了。 一進門,他笑容滿面,立即在畫案上舖好紙。四尺對開,提筆就畫,邊畫邊聊天,勾線、設色、題款、蓋章、畫好了,又替我卷好。我們也聊得差不多了,我于是告辭。他出門送客,返程路上一我覺得這不像串門做客,倒好像我上人家訂做什么東西似的,而且立等可取。 以后,一來二往我們就很熟悉了,成了很好的朋友。再以后,我也開始技痒,也舖紙弄墨,不過那絕不是受他啟發,也不可能受他啟發,因為我自幼就与人物畫無緣,不是不喜歡,而是學不來。 再以后,我和范曾合作畫過多次,大約有十多張作品,算是友誼結晶吧。 以后,他出走巴黎,消息傳來,我很吃惊,我不明白他為什么要這么做!我感到難過,失去一個朋友。 當然,据他說是真的特別寂寞,他又回來了。 我們仍然是好朋友。 我對他的文才十分飲佩,尤其是他對中國古典文學惊人的記憶力,我根据自身的情況估計,他早年下的功夫是很苦的。 記得1982年在密云水庫,我們一起做一個電視節目。他對我說過一段話,他說,畫分九品,可分為正六品与負三品。一品,謂之畫家,作品賞心悅目:二品,謂之名家,作品蔚然成風;三品,謂之大家,作品繼往開來;四品,已成大帥,鳳毛歐伯;五品,謂之巨匠,五百年出一位;六品,可稱魔鬼,從人看到。負一品,不知企為何物;負二品,看之愈久,离其意遠;負三品,与美不共戴天,在藝術的審判所,判處死刑,立即執行。我問他:“那么,你認為你屬于這九品當中的哪一品呢?”他頗為自得地笑著說:“哈,我是坐四望五,以待來日。” 當我開始弄墨時,有一次我畫了兩頭驢,黃胄先生補了一頭,范曾又添了個小孩,最后黃胄落的款:“俯首甘為孺子驢,忠祥老兄醉筆畫驢,范曾補孺子,黃胄戲題。”那天,大家難得相聚,又很開心,我設了個小局,那就是用淡墨畫了兩頭驢,這樣他們好給我修改,給我添枝加葉,那兩頭驢上也有黃胄的筆墨。我至今珍藏著這幅畫。 有一天,在大庭廣眾,范曾又神采飛揚,高談闊論,“忠祥還真有人緣,我們兩位大家給他補畫,他畫了兩條小丑驢,黃胃補了一條驢,我添了一個小人。” 可見,他認為我連正一品都不夠格。不過,我當時真是剛人門儿,不如現今水准。今年我的一張潑墨四尺整紙駱駝,參加了廣電部電視界畫展,還得了优秀獎,今日之筆墨當不可与早期同日而語了。 我早已仰慕黃胄的畫風,他用墨的神韻依我之見,當代還沒人能与之相比。 我第一次与黃胄相識,是在“鄧拓藏畫展”上。鄧拓夫人丁一嵐女士,按照鄧拓生前遺愿,把家中藏畫捐贈給國家。丁一嵐是播音界前輩,她在延安播音時,我才出生不久。這次藏畫展我當然要去參加。那天,黃胃、周怀民等著名畫家也都出席了畫展開幕式。黃胃手持一根竹杖,頭戴一頂墨色羔皮帽,与兩道濃眉配得极有派頭。他進人大廳在簽到簿上,飽蘸濃墨,瀟洒遒勁地簽了名,我于是不好意思再簽名了,因為我的字太寒磣了。 展覽后,丁一嵐大姐設便宴答謝几位鄧拓生前的畫界朋友,黃胃、周怀民都出席了,我作為了大姐晚輩也在其中。席間,黃胃談興頗濃,高席評价丁一嵐捐畫義舉,我當時真的并不能理解鄧拓這一批藏畫的無可估量的价值。几位大家談笑風生,我敬陪末座,洗耳恭听,不時插問上几句自認算得体的話題。 在席間黃胄給我講了這么一段往事。他法當年挨斗去了干校,那時叫他“驢販子”,“你不是畫驢嗎?就叫你喂驢。”整人的人太傻瓜了,這在他們心目中帶侮辱性的懲處,踐踏知識分子尊嚴的招術,哪知道對畫家來說,适得其反,這是派來了一批“模特儿”,給黃胄一個絕妙机會,朝夕觀察驢動作的千姿百態,以及摸透了驢的強脾气与吃苦耐勞時表現得低眉順目的性情。驢的眼睛其實是漂亮极了,食草動物大都有一种柔順的目光。 一天,黃胄赶著驢車進了前門大街,記得他自己說是路過全聚德。他把驢車一拴,進了飯店,飯店領班的認出來了,“喲,怎么著,出來啦!”黃胄告訴他這是進城辦事,馬上還得回農場。服務員給他找了一個單間,黃胄掏出錢來,“就這些,您看著安排。”不一會,端上一只烤鴨,半斤餅,外帶一瓶老白干。在農場受累的身子,受苦的肚子,難得改善,來了個風卷殘云,酒足飯飽,告別朋友們,出了門,一抬頭,糟了,驢車不見了,准是沒拴牢。 黃胄一想,坏了,驢車要是出了事,或撞了人,這罪過就大了。一路小跑。這跑是有學問的,馬路通南北,倒是往哪儿追呢?黃胄心想肯定往出城方向走了,老馬識途,驢是馬的親戚,估計沒錯。跑了一段路,唉呀,謝天謝地,在一個警察崗亭外拴著呢。黃胄赶忙向警察又道謝,又解釋,又承認錯誤:“我是一名犯錯誤的干部!跟不認識你的人說這個干嘛!剛才肚子餓了吃點東西,不小心驢跑了,太謝謝您了!”警察把驢車還給了他,他赶上驢車一路輕松松回了農場。 說起當年黃胄“解放”,還虧了周總理。當黃胄被關在農場改造時,他几經折磨,已看不出今后還有什么前途。這時,周恩來總理提起了他,問:“黃胄在什么地方?”當听說黃胄在農場勞動,周總理說:“讓他畫畫儿,在農場干什么?畫畫儿還可以為國家創匯嘛!”有人把這如春風送暖的喜訊捎給黃胄,他自己解放了自己,興高采烈,長出一口气。這時,管他的人也握著他手說:“其實,你早就沒事儿了。”當初,黃胄寫多少份“交待”材料,也過不了關。這時,他不寫了,可是總要有個形式,大家好下台呀,干脆,由管他的人起草,黃胄簽個名,就算惡夢已醒。提起這段事,黃胄絕無怨恨之情,只不過一笑了之。 我非常佩服黃胄的刻苦,他筆下人物、動物、花鳥,千姿百態,而且無論什么主題,那畫面上首先扑出來的是火熱的激情,對生活的向往。盡管黃胄由于當年挨斗脊柱有傷,至今不得不手柱拐杖,但他對生活永遠充滿了熱情。疾病折磨著他,他以病痛之軀揮毫謳歌生之快樂,這是何等崇高的人格。他的身体日益衰弱,但他的內心充滿了一個強者的朝气,昂揚、不屈与奮發。唯其如此,他的畫卷給人的不是梵高的生与死交熾的激奮,也不是石魯晚年的狂放,更不是八大的孤傲与無奈,我總感覺黃胄人物畫与魯本斯的物畫有哪一點相像,中西畫派不同,但那飽滿的构圖,与大气的回蕩如此溝通,黃胃的畫面,墨色是那樣奔放多彩,彩色是那般濃淡相宜,几乎你閉著眼都會感到畫面上生命沖激。“生命即美”,車爾尼雪夫斯基要是有黃胄作品為例當更能丰富他的理論。 看黃胄的作畫,可以說是一种享受,他落筆猶如叱吒風云的大將軍,揮毫那力挾千鈞的气勢,勾線那穩如泰山的感覺,使我悟得了一個主持人在台上應有的气度。黃胄作畫的過程、你會感到那圍繞著他的气場是旺盛。他的畫儿漂亮,畫畫儿的神態動作也漂亮、帥。 我就是多次看他作畫以后,才萌起畫中國畫的极大興趣。 因此,我把我的這位朋友,稱為老師“師父領進門,修行看個人。”我并不是拜師學藝,只是耳濡目染,自己操練起來。我繪畫,沒有基礎,像我這樣半路出家,再從ABC學起,從素描開始,既來不及也沒必要。我只算個票友,從不想成畫家。一個人一生不可能樣樣都能學好,我的主要精力已獻給了主持人工作,其他的就算是修養吧,我畫的不行,可看的不少,懂的也不少。經畫家們一點一滴給我指點与講解的可比一般人多多了,因此,我可以很投人,很內行的主持中國繪畫節目。 黃胄予我半師半友之友情,我也就經常為他的事業盡點心,絕不推倭,而且又不容辭。他晚年心血,扑在炎黃藝術館上,我和倪萍是他的公關代表。 1994年元宵晚會,倪萍主持一段節目,劇組去拍攝炎黃藝術館和創始者黃胄先生,倪萍打電話給我,說黃老師希望我去。我二話沒說就赶了去,我記得在電視机前,我們開個玩笑,我說倪萍是我學生,黃胄是我老師,倪萍你管黃老叫什么?叫師爺,可不是魯迅先生講的,人家稱他為紹興師爺,那是刀筆之吏,咱們這是藝術的繼承關系。當然,管黃胃夫人鄭聞慧叫師奶奶了。 我舖了個六尺對裁,故技重演畫了六頭迎面跑來的小毛驢,黃胄高興得除了幫我修整之外,又添了兩頭,末了題了個与趙忠樣合作的款送倪萍。 黃胄原姓梁,《紅旗譜》作者梁斌是他堂兄。梁斌也開始畫畫儿子,并在前几年与黃胄在民族宮舉行了兄弟聯展。可見黃胄繪畫還有傳染,凡經常觀其作畫者,心有所得。 周怀民老先生与我是忘年之交,我几天不去看他,他一定想我。有一回听說他病了,我赶忙去中日友誼醫院看他,他見了我,盯著我說不出話來,旁邊的人都說他太激動了。我承蒙他厚愛与關心,他也逢人說忠祥是我最得意的學生。其實我雖沒拜過老師,但心底一直認為他是我可尊重的師長,我敬重的尤其是他的為人。 周老待人的誠懇,誨人的不倦和寬厚的心腸,實在讓我覺得他是一位中國傳統觀念中的大好人,老實透了的人,是我的楷模。 周怀民先生早年曾在南京美專做教務長,張大千先生都算他的下屬。二十多歲時,怀民先生的作品就享譽大江南北,早年他的展覽一開,孫科必來,倒不是私交,而是周老的水蕩蘆葦畫得非常線膩优美、恬淡。我看過他早年作品,那真是展卷伊始就讓你舉得天風徐來,湖水微波,蘆葦搖曳,那筆触亦工亦寫,布局錯落,若無天人合一忘我之境,斷無此作。 惜哉,周老今年年屆九十,大病初愈,否則我必請老人家做《人与自然》的嘉賓。 早年周老雅號周蘆蕩,晚年他畫的更色葡萄与彩色葡萄更是粒粒傳神。他給我講解他對葡萄的枝葉布局以山,水畫手法處理,蒼勁老道的枝、藤、葉、蔓和串串欲滴的晶晶碩果,濕潤与干枯,飛白与暉染相映相襯,筆触凝而不滯,枯而不澀,清而不薄,使畫面飽滿而生動,既极富傳統功法,又糅合西洋技法。老人也是活到老,學到老,畫到老,故晚年又獲周葡萄美譽。 周老常對我講起与張大千的一段交往,大千先生我無緣得見了。大千先生生前是极為豁達之人,他臨八大、石濤可以亂真,而他自身的功力,人物、山水、花鳥都雄冠一時,想來什么時候也不會為生計發愁的。周老是個不善交游的本份之人,在北京時的一段生活清貧。舊社會的畫家有几個有錢的?窮和畫家結了許久的緣,窮畫家就這么叫出來的。梵高臨去世時,究途潦倒,而現如今誰能得到他一幅畫,价可千万美元,這人世有什么天理!黃賓虹生前,雖与白石老人并稱,北齊南黃,可是据老人們講,當年誰若看望他,向他要畫,他高興极了,絕不認為人家向他要錢,如今在他身后一幅作品十几万,這跟他又有什么關系。我信奉唯物主義,也相信生不帶來死不帶走之說,但生不逢時的感怀有時既使我激憤,又使我悲哀。 周老大概也看透了這一點,1982年老人將一生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的我買來的許多古畫,包括宋、元、明、清諸多大家作品,捐了。我就在周老家看過八大冊頁和趙孟俯行書長卷等稀世珍品。可是周老來個一鍋端,全捐給了家鄉無錫市,如今假如老人家拿出當年捐的几十件中任何一件作品,換個別墅應該沒什么問題。可是他仍住在西海邊上的一個狹小的院子里,一進屋,要是同時來三個客人,真是沒地方坐。一個畫案已把一間屋子填滿,周老如果不是一位畫家,而作為一個畫商,有几個能有他的鑒別藝術品的眼力,加之他已有過一生几十年辛勤、精心的藝術收藏,毫無疑問,他可以在海內外稱富。 歷史不可以假設,人生也不可以再回首重新走過,保況,老人至今毫無后悔之一絲一毫的表示。 唉!可怜的老人,可愛的老人,也多少有點呆气的老人。 話茬接著說,當年周怀民先生蝸居北京,張大千登門造訪,一看周先生正在燕窩窩頭,“唉,”大千先生長歎一聲后說,你就吃這個呀!走吧,上我家,周老念念不忘大千先生的這段情份。他還說,張大千親自燒萊,大千先生說:“我第一是會做萊,第二才是畫畫儿。”周老說:“張大千做萊,起鍋,油開了,先放鹽,說這樣香。” 我后來也這么做過萊,算是得了大千先生傳的一招吧,惜哉,畫是永遠沒机會親自跟他學了。 最近一次我去看望周老,他一定要我与他合作一幅葡萄。長者先,老人家開筆。他九十高齡眼不花,手不抖,仍坐在畫案前神情專注,一絲不苟,畫得忘了時間。計燕蓀伯母說:“老伴儿,你与人家合作,怎么自己畫個不停呀!”周老仿佛沒听見,仍一筆一筆興趣盎然地落墨畫下去。 我看得惊呆了,老人已然進人了物我兩忘之境。 那神情猶如一位我激耕耘的世紀老人,真的,今后請不要截用默默耕耘這個形容字眼,這個句子是專給周老這樣的人用的。 我感到在這小小的僅能插足的院落,在這陋室之中,生存著一位悟得人生真諦的老者,這位老者的胸膛里平靜地跳動的是“專心作畫,与世無爭,無欲無求的心。 我家壁上挂著的一間立軸,是周老給我的一幅四尺三裁青綠蘆蕩。周老送我這幅畫時才七十多歲,一恍就廿年了,當時他說:“忠樣,這是我蘆蕩的封筆之作,以后,我想畫也畫不了蘆葦了。” 我望著這幅畫總在悟點道理,周老四句自題詩“罷鈞歸來不系船,江村日落正培眠。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意思是人生固然有自己的規矩方圓,只要老老實實地去操勞,就不會有風險浪惡這災,那就會永遠保持一個寵辱不惊,水波不興的境地。一位朋友說,我命屬土,當以水滋養。我生性也极懦弱,生怕在這風口浪尖上的行當中出個三長兩短,每當看著這幅畫,吟味這詩句,我就似乎踏實多了。 人生极像畫面上傍著叢叢蘆葦的岸邊的一葉小舟,我已沒有了到中流擊水的豪情,只想在不在的方圓中任我浮游,在無外界紛扰的環境里,做“江海寄浮生,天地一輕舟”的夢。 知識分子大約有三個類型,一類是恃才傲物,嘻笑怒罵,這樣的人往往容易招來非議甚至惹下事端,彌衡大約算得此种類型,他罵曹,即使斬首也青史名標,還是為了出名。一類是謹小慎微,生怕有點風吹草動,常言說“為人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叫門”,可是膽小老實的知識分子即使從沒做過專心事,以后也不准備、不可能、也做不出虧心事,他仍然半夜怕叫門,老實人的特征就是一輩子准備挨欺負,即使你再講一千遍別欺侮老實人,但你看吧,那些地痞、流氓、無賴、小偷專撿老實的下手。神鬼怕惡人,為什么盜跖長壽,顏洲早夭,這誰也說不清。還有一類,也是我最欣賞的、但我自己卻學不會的一种類型,即達觀和樂觀心態,笑口常開,千憂万愁對他無奈,這才是天生的樂觀派。 古來文人有誰能當此典型,罕見的一位就是蘇東坡。蘇軾是一位偉人的文學家,偉人的詩人,他的詞當然好得無可挑剔,唯一對他有點微詞的是指摘他用典太多,有吊書袋之嫌,這真是雞蛋里挑骨頭了。博古通今,學富五車的蘇東坡,半夜說夢話也是經典,何況填呢。至于詩作,毛主席說的對,宋詩味同嚼腊,因為宋朝出了個朱熹,理學盛行,詩情收斂,但任何事情不可能沒有例外。蘇東坡的詩就是不讓唐人意境的作品:“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這意境、美感可与杜牧比肩。 蘇東坡一生,政治上并不得意,屢遭貶謫,但蘇東坡具有的是一种气死活人不償命的樂觀的天性。他的樂觀真的不是故作姿態做給政敵看,要那樣就不是他了。一個人明明被整得死去活來,心中諸般冤屈,种种疼痛,万般無奈,偏生要裝個笑臉,那就不必了。裝出一种窮歡樂,更讓人看笑話。而蘇東坡,根本就沒把勢利小人當成什么東西。他可以“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相貂裘、千騎卷平岡”,他也真的如《超然台記》中所述“予自錢塘移守膠西,釋舟揖之安,而服車馬之勞,……始至之日,歲比不登,盜賊滿野,獄訟充斥,而齋廚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樂也。處之期年,面貌加丰,發之白者,日以反黑。……”吃得那么槽,生活得那么苦,受了那以多的委屈,可是近年來,臉上胖了,頭發原來白的現在也轉而變黑。這不气死人也么哥?疑是他吃了什么仙丹妙藥,這仙舟實際是他方儿,那就是神仙般的胸怀。不知老之將至,不知人生苦短,不知憂患与生俱來,但也絕對不是白痴心態,他是文化天才,他從不怨天,從不尤人,只要活著就不知什么叫优愁。蘇東坡是千古豁達第一人,本文論及的是畫家,怎么請這么一位大文豪呢? 且听我說,文亦對題,蘇學士,不但才戀古今,他的書法已成一派,他還是一位畫家。我看過他的一幅蘭石圖,那是在鄧拓捐畫展上,是一長軸手卷,后面二十余上各代題跋与印章。當然這場筆墨官司至今也未打完,一些鑒定家否定其真,直說其假,而鄧拓等人包括周怀民、黃胄認為是真的。當年鄧拓藏畫還是周老、黃胄幫他收集的,周老与黃胄難道就不是一流鑒定家嗚?再說,說其假者只望其畫一眼就定案。當然,古人有只要展開一寸之幅立辨真偽之談,可那真假一定是天淵之別了。對這么一幅古畫,說真的几位,天天看,天天守著畫琢磨;說假的這邊,只看了一會儿,那我作為局外人未免覺得,說真的未必确鑿但證据丰富,而說其假者,太過武斷。在真偽難分情況下,我個人持一种權且當真的心態。何必一定說它是假的呢,只要年頭夠,筆墨好,藝術十足夠品位,你原來又沒看過蘇東坡任何一幅畫,憑什么非說它不是呢? 就在這樣的爭論中,与蘭石圖同時出現的一幅竹石圖流落到了日本。 能說,蘇學士与我的這些位畫家朋友無關嗎? 我說蘇東坡千古第一樂觀人,并不意味著其他古人、今人都如李陵在番邦的那种悲苦心心,“舉目言笑,誰与為歡”,“晨生听之,不覺淚下。” 有些畫家也具有樂天個性,但我不可能展現得太過于細密,因為我不是憑長年的仔細觀察与科學的鑒定來斷言的,樂觀与否至今用什么儀器也是檢驗不出來的,也量化不了,我只能根据自己有限的了解來判斷。 我以上介紹的几位也不能說他們沒有樂觀心態,但我以為樂觀心態的標志,應該像天女散花一樣,把歡樂不要秘臧心頭,要在燦爛的天際中散發出耀眼的閃光。 那么誰敢自己說,我是這樣的人呢,還是我來評价別人為好,海粟老人首當無愧。 海粟老人在畫界是元老級人物,我与他只見過几次,曾請老人家吃過一頓便飯,那年劉老已九十歲了,身体真是硬朗,据說他要十上黃山,大夫給他檢查血壓80。”120,真是奇哉怪也!海粟老人一派樂天的童心。他的生平就沒必要由我來介紹了,但他正是第一位創導畫人体模特的中國畫家,當年爆發一場极大的爭議,可見劉老敢于人先的開明態度。 海粟老為什么如此壽比南山,据他自己說他是樂觀曠達,心中放得下事,而且一年到頭酷愛活動。 海粟老人還有一個厚道之處,就是他從不在背后說任何人的坏話,這是許多人的感覺。即使對揪住他不放的人,他也絕無微詞。 老人一生愛去名山游。首選佳境就是黃山,劉海粟以90之高齡十上黃山,文化史上必留佳話。他愛黃山的奇石、怪松、云海,他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美的蒼穹。黃山未曾蘊成詩文佳作,卻成全了石濤之后的一批畫界大家。而劉海粟大師所感受的黃山之奇絕秀麗,不獨落紙于形,而且体現在胸中的色彩觀念,他的畫卷,必有赭色偏紅的松干,和寶石藍的山巔。 藍与紅形成鮮明偉烈的光彩效果,跳動著愛美之心的美的再現。 因此,在千百幅作品中,只要有劉老的,那是憑感覺也能辨出的。 据海粟老人的學生說,海粟老人晚年曾對一位弟子講:“人生即使百歲,到頭來不過仍覺得一瞬間就過去了。人生是短的,這也是沒辦法的,不過要記住,第一要体現人生創造价值,出生到世間談何容易,那么一生要做些對大家有好處的事情;第二要体現一种歡樂价值,人生也要享受生的歡樂,要盡量開心。不要愁眉苦臉過一生!” 當我听到這段話時,正是傳來海粟老人在上海仙逝之際,有很多年不見老人了,我特地打電話給上海台葉惠賢,請他代我送一個花圈致哀。 老人享盡天年,恰值百歲,一生苦樂唯有自己心知肚明,但百年身已過,留給后人的是無數藝術珍品。還有一位健在的老人許臨廬先生,這也是我的一位忘年之交,早几年我家距他家,騎我那輛破車頂多七人分鐘就到,他住西便門,我住真武廟頭條。我無論哪天,有空就去看看他,看他作畫与寫字,跟他天南海北的扯。 他的性格特別開朗,見我面反复說過多少遍:“忠祥,他要常來,人可以沒錢,但不能沒朋友!”這個道理听著有理,實則我并不全苟同。有時沒錢也就沒朋友了。人情冷落世態炎涼,怎么既有錢,也有朋友就兩全了,但這不是許老做人的原則。 許老還常念叨,人沒有一輩子倒霉的,也沒有一輩子都順利的!這當然是合乎辯證法的。 但依我看許老是沒有哪一天我見他時,他不笑的。 許老當年拜白石老人為師,是大師的人室弟子,据說,連老人家生活起居也都參与照顧。過去拜師,并不像現今的老師在墨板前講授,學生在課堂上做筆記。許老是為白石老人舖紙研墨,觀看大師作畫。這种千載難逢的机會,怎不令人羡慕,何謂真傳?此其一端也。 學藝術的主要是全身心的觀察,全身心的投人,全身心的感悟。否則,只是听別人講講,自己做點筆記,學多少年也未必有進步。我輩無緣觀看白石大師作畫了,只能觀其作品。但据我体會,觀其作品一年,不如看其作畫一會儿。落筆、蘸墨、布局、設色,手上的功力,全身的運作,以及面部的情緒變幻和目光的神采,再加上紙上的畫意成形,那才是全方位領悟藝術是如何体現的,那才會明白大師一級的人物的与眾不同。 我看不到大師作畫,就看。師的作畫,從弟子身上必然能尋覓和感知到師傳的淵源。但畢竟有所不同,許先生生性樂觀,而白石老人嚴謹一生,或許,揮毫落墨帶有自己的個性。可是落筆成篇,必有遺風,這遺風就是濃墨重彩,或者說,這色彩就是白石老人畫面的靈魂,一般人自詡高雅,都不會大紅、大紫、大綠的用色,視如此用包者俗。但是大俗之中蘊含大雅。白石畫派,不僅造型靈動,而且用色艷麗,使藝術生命的朝气与活力,躍然紙上。發出生命的歡呼。 許臨廬的畫風是得白石大師親傳,加之自身領悟,表現得生動、鮮活与艷麗,而獨具一格。他濃墨重彩、筆墨淋漓,但不是外行人用墨過飽,水份過多,而使畫面虛浮無根的淋漓。這其中的奧秘,只有時間才能揭穿,只有多看才能明白,不是看作品。而是看作畫過程。 一次,張君秋先生和我恰巧一同拜望許老,張先生也是我的前輩畫友,他自謂張大膽,這是敢于實踐的別名。張先生蘸墨后,許老一再叮囑,水大了,墨多了。我想惜墨如金就是這么來的吧。“還多”。許老說,張先生就一次一次把墨汁在盛墨的碗邊擠掉。“可以了。”許老贊許地說,我想起,在黃胄先生那里作畫,他也是教我多次本要蘸墨太多,筆不要太濕。 我們門外漢,總會把藝術的效果、紙上的溫潤,想象成枯筆時筆像柴草,翁染時如同用洒水車一樣。不是的,效果的出現,是很講究的策划与運營的結局,從效果去推斷手段往往南轅北轍。 這就像我解說《動物世界》,聲音效果是松弛、是气息為主,以情帶聲,凡是學我的人,他們不知道,我這种低、緩、松的發聲,是在呼吸控制,以及聲帶閉合部位,加大力度的情況下達到的,正如用手拿捏一塊嫩豆腐,既要拿住,又不能捏碎,需要有關肌肉群一致協調動作才成。學我的人,夸張了松弛,以為只用气音就成了。有的人故意念慢,以為慢是我的風格,他們根本不知道,如果這篇稿子按他的速度是要念出畫面以外的。因此,我体會到,感覺有時其實是錯覺。而藝術的效果并不負責你產生什么感覺,哪怕是錯覺。 許臨廬的畫風亦如他的人品,豪爽而通達。他的畫摻在其他人作品中,隔上十米我也可以~眼認出,而如果有十几位畫家聚在一起作畫,隔著門,我准知道有許先生在。因為他愛開玩笑,說說笑笑,熱熱鬧鬧,有他不會寂寞。許先生還愛唱几口京劇,有時高興了,再喝點酒,唱兩聲,滿室生春。 很多朋友背后提起他,都會加上一句:“那可是個大好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許先生最大長處是從不在背后議論別人的短處,甚至在很多人說某某不是時,許先生往往會對這位被人議論者充滿同情、理解并真誠地指出他還有不少优點。那態度是与人為善的。“來說是非者,正是是非人”。我積半生之体會,認為的确是這樣。有人煞有介事地對你說,某某在背后罵你,某某揚言要如何,你一定記住,罵你的不是某某某,而是你面前這個人。第一,他借刀“殺人”;第二,他不是東西。你既然似乎向著我,那某某背后罵我時,你為什么不挺身而出,為我力辯?背后罵我,我可能一輩子也不知道,耳不听,心不煩,你非要讓我煩,這難道不是不是東西的人干的事嘛。 而許老這樣的大好人,既不會在背后說人不是,也絕不在公眾中傳人不是,所以我沒听到過誰說他不是。 有几年,我几乎是他家常客,甚至某一天,我忽然覺得,我的口音与用語,也受了他一點傳染。畫沒學成,把對方說話毛病學來了,這可不好。我所說的毛病并不是許老缺陷,他是老畫家,有什么口音礙什么事,可我是播音員,要求工作用語的純正。后來,我有一個原則,不論与誰在一起,我行我素,決不入鄉隨俗,跟人家學口音。 可惜的是,我們常來常往的日子結束了。他搬到崇文門,我搬到彩電中心,來往不便,特別是抽工作之空去看望他,已不可能,真是覺得少了點樂趣。 許老近年來也少參加筆會,有時見不到他會提起他,朋友們會說:“那是好人哪!”讓人背后這么評价一聲,一輩子值了。 “前無古人,后無來者。”每當我翻閱刊印的畫冊,看到李可染先生的水墨寫意山水畫,心中總會有這种感想。當然,事實上前有古人的优秀傳統,后面也一定會有更偉大的人才出現。這才是宇宙与人間無盡發展的規律。不過,今人要超越可染先生的藝術成就,談何容易。何況,也許很多人,至今并未值得可染先生的藝術造詣与可染先生的“深于思,精于勤”的造化神功。 “天道同勤”,每當我稍有懈情,就會想起這句話。這四個字被可染先生刻成印章,作為座右銘。那給人以巨大震撼力的美麗畫卷的產生,是經過何等艱難磨折才產生的呀。勤奮耕耘,這是可染先生的做人准則,据他自己講,他在四川居住期間,農村的水牛被他觀察得仔仔細細,他那時起就畫起了牛。畫牛時,又引發了學習牛的不怕吃苦、不俗气力的勞作与奉獻。于是“師牛堂”成了李可染先生畫室的題匾。 我与可染先生坐在面對這匾額的沙發上交談,算來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可染先生离開我們也快六年了,但那幕情景歷歷在目。 我拜訪過几次先生的家,而唯一的一次長談是采訪。先生不擅面對鏡頭言談,我就示意攝像師“偷拍”。我与先生交談并對他說:“您先別管他們,他們還在准備,調試机器。”于是老人家放松了,我又向老人提些小問題,引發先生談興,山南海北、古今中外,以及為人和作畫,談興很濃,老人家也很幽默,他對我說:“你要交學費,因為你看過我作畫。”我說:“我再看十年也學不像一筆,您要是收費,那就包教到底,我每月工資全給您。”說笑間,時間過去了一個多小時。當可染先生問:“該錄音了吧。”我說:“李老,我們已大功告成,非常精彩,學生們告退。”那次訪談錄,我敢保證是最佳之作。可染先生那善良、朴實的個性,与藝術大師滔滔不盡的見解,都被記錄下來了。 可染先生之所以成為一代宗匠,不僅是他吃苦,用心,有靈性。下筆如有神,還在于他不斷實踐,不斷總結,用理論來指導實踐。沒有理論的畫家,最多是一位畫匠,而李可染先生的繪畫理論,是博大而精深的。 老先生傾其一生刻苦學習,活到老,學到老,無人能出其右他說過,他七十多歲到香山,對著一棵樹臨摹,這時有一個小伙子過來,說:“您都一頭白發了,還從頭學呀”。老人說:“對,我就是在補課。”名揚海內外,一家千金的繪畫大師,這樣專注地寫生,世上有几位? “可貴者膽,所要者魂”。可染先生人到中年,以石破天惊之力,掃蕩种种保守畫論,創出自己的水墨寫意山水畫,談何容易。掃蕩保守不是最難,難的是你要有輝煌的成就。否則,那掃蕩就被認為是离經叛道的亂來。傳統而保守的習慣勢力比比皆是,當年我在走一條新路,不用朗讀,而用生活中的交談音量,用說的口吻解說《動物世界》時,有很多人,甚至許多朋友,都不以為然,甚至有的人指責我,亂斷句,帶坏了播音風气。說這話的人其實自己基本功未見得扎實,我插過25年新聞,難道我不但斷句和邏輯重音嗎?更可笑的是說我亂斷句的人,有的一輩子還沒播過一條新聞。所以維護傳統者,在各羅都會即有內行,也有外行。內外行一齊墨守著成規。我不明白,我播我的,你播你的,我礙著你什么啦!可染先生畫自己的,你們別人畫你們自己的,他又沒上你畫室用你的紙墨,你管得著嗎?可是說說容易,干起來難。面對壓力,大無畏地探索,走自己的路。 從我与可染先生的接触看來,這樣一位溫和長輩,何以有這樣一种大無畏勇气,發人深省。 否定之否定是一條顛扑不破的自然万物与人間万象的運行規律。但一般書畫名家,差不多都是由稚拙到成熟,然后再從成熟返朴歸真形成稚拙的童体風格。好多名家晚年那筆触讓人疑是雅子所為,當然,這只是形容而已,可染先生晚年書面進人的卻是更為瑰麗神妙之境,那是從“草”到“楷”再到“草”的更高層次的浪漫筆触。從中期“積,合法”為主,到晚年“積墨”与“潑墨”兼用。 望高山而仰止,在颶尺畫幅上,把大月然造山運動的天崩地裂,水落石出,以及億万年的生生不息的自然魂靈。用中國特有的筆墨,用心靈的感受去創造,去再現,使其巍然而立,這些畫卷只好用神來之筆去形容与比喻。 我還是不能領悟可染先生的嚴謹刻苦与浪漫風格是如何結合的。一般觀念上講,浪漫就必然与隨心所欲或“天馬行空”成為一個家族,而可染老的瑰麗浪漫的畫風卻是以极嚴謹、极刻苦、极認真、极細膩的手法完成的。哪怕只畫一株樹,必是從干、枝、葉一件件逐一完成,而最后以潑墨蓋住所有的細心點出來的葉片,這在“聰明”者,絕不為也。既然最后濃墨一潑,葉于已然“全軍覆沒”,那開始還畫葉子干什么?觀賞者仔細琢磨就懂了,可染先生的這棵樹与別人一蹴而就的一棵樹,天壤之別,那厚重、那濃蔭,讓你覺得越看越有味道。 最近讀了可染先生《論藝術》一書,我才明白,他的技法,來源于生活,也來源于他對新的藝術語言,新的表現方法,新的創造的孜孜不倦的探索与追求。他說:藝術家對客觀現實應是忠實的,但卻不是愚忠。可染先生對一株樹的表現,与對大布局的山水畫是一樣的認真,只有從具体、從局部、從個別出發,摸索出自己的風格和自己的藝術追求,才能在宏觀上形成獨樹一幟的風格。天底下,大學問家都是先搞通一個問題,了解了一個事物的規律性,再研究另一事物,對把握客觀事物的共性,也就有了借鑒,這就是舉一反三,触類旁通。 關于大山水的風格形成,可染先生講過這樣一個例子,在万縣,暮色蒼茫之中,看到山城房舍,層層疊疊,丰富而含蓄。他認為,如果完全畫清楚了,就沒有那种迷蒙的感覺了。經過仔細琢磨,他先把房舍与樹木都畫上,以紙本身的顏色為“零、度,使之与樹木、房屋色階比例為“零”与“五”之比,這時房屋,樹林都很清楚。然后,把最亮的部分—一加上墨色,直到原來的零比五變為四比五,這樣迷蒙与含蓄就呈現畫幅,達到了畫家自己的觀察与感受的美的意境。 從無到有,有無之間本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全憑啟己的毅力獲得。我接触的是大師們的畫論,但何嘗不可以指導我的工作實踐呢? 可染先生教給我們的其實是适宜于各個門類的通則。一個人有堅強的毅力,這個核力就要帶強制性。人多少帶有惰性、隨意性。要強制,要吃苦,要鍛煉自己的毅力。你不能說想做什么,而必須說應該做什么,強制久了,就形成了習慣。然后就能体味到苦中有樂。 事實上,世人在接受与欣賞任何門類的藝術之美時,往往把心理甚至生理上感受到的美,感覺到的那种逸興、飄然、陶醉,當成創造這些美的人的本身的輕快愉悅。人們往往忽略了創造這些美的過程是何等的艱辛。 可染先生音容笑貌宛若猶在,他畢生的我們了解到的艱韌的辛勞与我們并不知道的他的苦心与苦功,都已溶入了他給世界留下的卷卷畫幅之中。 人們將越來越會認識到他的藝術作品的价值与永恒的魁力。 我也許很想成為一名名副其實的畫家,但我已步上了一個自己獻出多半生精力的職業。与畫界朋友的交往,也許源于我小時候曾產生過的繪畫夢,我与許多位畫家有過或多或少的接触,如果—一列舉,那將成為一個長篇,但列舉了几位,又不足以蓋全我的筆墨之友和我所敬重的大師們的風采。 這時,那么多的形象而上腦際,他們的外貌、性格,他們的作畫神情,他們作品的美妙動人,他們与我的交往,令人難忘。 其中對我有教誨,有指點,有幫助的師友還有董老,董壽平先生。他握雙管寫松針的神態,令人感到那优雅大家的風范、壽平竹已成了他的風格的代表。我和董老接触時,談畫少,談語言与文字居多。董老出身書香門第,家學淵厚,無論人品、字畫都有新時代文人字畫的書卷之气,待人又是很寬厚的。有一天,在寒風中,我從農展館采訪回來,買了几頭水仙,歸途中順路到董老處拜望,沒料想董老正在作畫。看了一會儿,我就起身告辭,并因董老喜歡水仙,就順便送給老人,剛要轉身,董老卻說:“忠祥留步,你送我水仙,我也送你一幅水仙。”董老畫了一幅水仙圖送給了我,仿佛還說了一句,他從不畫水仙,還是久已未畫水仙了。在寒風中,我手中的水仙頭,已成為花開葉綠的畫卷,心中洋溢著春天的喜气。 提起花卉,就想起福州老畫家鄭乃珧。他的雙鈞白描百花圖譜,那仙姿玉容、百花爭艷的春天,永駐這位和善寬厚老人的心中。那線描的功力,左近無雙,我還与廣東岭南派畫家關山月、黎雄才二位都有過接触,尤其黎先生与我過從甚密。80年代中期,他經常來京作畫,是黃胄先生的好友。他的墨松堪稱一絕,有一次,美國前總統里根來華,我在釣魚台采訪他。 記得錄完相,我一看,我身后是黎雄才先生的一幅松林圖。正好又有采訪里根時的照片,我印了一張寄給黎先生,我想這也算是我和黎先生的一個紀念吧。 南京亞明、蘭州王天一、北京陳大章。甚至包括許多業余書畫師友,如謝添、凌子風、戲曲界的張君秋先生、吳素秋魏喜奎,我可以想到那么多位愛好書畫,愛好這門祖國傳統藝術的人們,半師半友慰我心。 与畫家的接触交往,可以說是學習傳統的一個机會。可染先生曾說過,學習傳統,貴在直接傳授,即所謂“傳真”。間接傳授比直接傳授差得遠。大凡技藝上的事,往往文字不足以表達,你用20万字,不能教會打太极拳。文章寫得再俏,也不能說透藝術技法的微妙,有机會見一些有成就的大師,看他們畫畫儿,親聆指教,其收獲不是讀几十万字的文章所能代替的。 我每當在難得空閒之時,靜室一人,舖紙揮墨時,眼前就涌現出我畫界的這些位前輩師友,他們的音容笑貌,他們的精湛畫風,以及他們作畫時的那雍容大度。揮洒自如的神情,這是我的人生以及學畫的法帖,盡管我畫得很丑陋,但我心中涌藝的卻是一种無法形容的美感和激情。 天賜我樂,幸何如之! 寫于1995年7月赴莫斯科飛行途中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