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祭80万亡靈 我謹以在三天電視采訪時間內寫成的這篇文字,向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這段悲壯的歷史,向50年前英雄的亡靈,獻上我深深的敬意。 戰爭的煙云仍充塞于蒼冥之間,往事歷歷。 1994年1月27日,兩年多惊心動魄的嘶殺聲与晝夜不停的炮火轟鳴,終于漸漸隱去,從列宁格勒(現圣彼得堡)四面八方傳來的歡呼聲浪震撼人心。這座文化名城解除了一場空前的浩劫,贏得了命懸一線的最后胜利。風雪苦寒之中,全城軍民喜极而泣。 900天前的1941年9月8日,德國法西斯軍隊以不可一世的囂張气焰,扑向列宁格勒。酷愛文化,行止典雅的人民,以難于想象的毅力,宁死不屈,与家園共存亡,在几乎彈盡糧絕的因境中,堅守了900天。900天的圍困、900天的死守、900天的拚殺,人民以最終的胜利譜寫了戰爭史上這篇壯麗的英雄史詩。 在900天的攻防拼殺中,列宁格勒城外,尸橫遍野,守城將士血流成河,在900天的堅忍困斗中,列宁格勒城內餓死了63万居民。 當我得知這駭人听聞的悲慘數字,當我接触的每一位老人、青年和孩子,請他們敘述這慘烈的往事時,我對時被一陣感動的辛酸沖進擊得不能自己。 惡夢結束在50年前,50年的歲月,悲傷的淚水早已流干。如今燦爛的陽光驅散了戰爭陰霾,人們平靜地接受我們的采訪。一個堅韌不拔的群体,對待已經作出的犧牲和已經取得的胜利,早已不再悲痛欲絕,也已不再喜形于色。他們是幸存者,是幸存者与犧牲者的后代。他們牢牢記住是由于先輩的英勇奮斗,使得他們今天能擁有這座城市的和平与安宁、光榮与夢想。 我從未見過一座美麗的城市,會有這么多胜利紀念碑,有這么多犧牲者的墓地,有這么多英烈的塑像,有這么多戰場實物的保留。 在我們住宿地不遠的一條大路上,有三座水泥地堡。50年來,街道翻新,樓房修繕,但這些當年防備敵人一旦攻入城來所建筑的工事,依然如故,屹立于街道兩旁。當年如果希特勒匪幫攻到這里,如果攻陷這座城市,俄羅斯將會怎樣、世界將會怎樣,后果不堪想象、幸地歷史是鐵的事實,是不容假設的。這段輝煌的往事,以人民的胜利記錄在史冊上,記錄在這座文化名城的街頭、廣場、公園等引人注目的地方。沿著三座地堡所夾峙的道路,再往前走,就是胜利公園。列宁格勒保衛戰的指揮者之一朱可夫元帥的雕像矗立在公園中央,在周圍,分列著保衛戰中犧牲的英雄雕像群。在濃蔭下,在草坪上,在湖水旁,數不清多少雕像,其中令我久久不能忘怀的是卓婭的塑像,她英姿挺拔,肩背步槍,矗立湖旁。 在這座公園里,我見到許多老年人安詳地坐在長椅上,或獨自閱讀書報,或三三兩兩地交談,孩子們在遠處歡快嬉戲。人們經過烈士塑像前,都會注目敬仰,鮮花或松枝每天都會獻在烈士像前。50年的歲月、50年的陰陽兩界、50年的生死永別,50年不斷地生生死死,綿綿不絕,死者与生者,在這座公園里,在這座城市里,永遠相依相伴。\ 在這座城市里我們僅有三天時間,在匆忙緊張的拍報過程中,我總在思考著一些不可恩議的問題。在當年最后一道防線,布洛夫高地,我們拜謁的是這里的戰地見證——一幢石壁,上面的浮雕与文字記述著900個日日夜夜的激戰場面,石壁兩端,各停放著一輛T—34型坦克,炮口指向通往城市的大道。 名為高地,其實不過是東歐平原上一個小小的緩坡,無險可依。要不是事實俱在,認敢相信,這里能要构成一道堅不可摧的防線。900天,槍林彈雨,炮火硝煙,這條防線承受了多少吨爆炸的鋼鐵,陣亡了多少士兵,我無法知曉。但在這場鋼鐵与意志的較量中,守城的英雄士兵,不僅用鋼鐵,也用自己的血肉之軀,鑄成一座固若金湯的生死防線。 正在拍攝影之中,我遠遠望見一輛汽車靠在坡下,一對中年夫妻領著一雙儿女走上坡來,走向坦克面前,孩子們靜靜地听著大人的講解。然后,他們全家把一束鮮花,擺事實放在坦克車上,排成一列,默默致敬。 坡上青石漫地,坡下荒草凄迷,但這塊高地永遠在人們的心里屹立。兩輛坦克車上的束束鮮花說明了這一點,有的仍在開放,有的已然枯萎,我知道。在大路上的車流里,無數雙崇敬的目光正向這里深情注目,這片高地也府視著他們,祝福著他們。 我們驅車匆忙地拍攝下几個典型的戰地。感謝一位老司机謝爾蓋,他听說我們拍攝的目的是宣傳二戰中這座城市的英勇業績,主動帶我們去一些外來人很難到達的地方。 在皇村,游人如織,不少人是來參觀普希金少年時代讀書的學校。謝爾蓋告訴我們,這里當年被炮火夷為平地,現在的村舍是依照過去的樣子重建的。他指著村外的一片土地說,這里曾被鮮血染紅,你們看,呵,那里一座血色紀念碑,四位浮雕士兵,在褚色石牆上注視著遠方。在草叢中,一排排三角型的墓碑上嵌著大塊的炸彈碎片,銘刻著某某師的字樣,這里是集体墓葬群,那三角型混凝土石碑,是當年戰斗中阻擋敵戰車的障礙物。我感覺這片三角型墓葬群猶如八陣圖,散發著肅殺之气,樹影斑斑,綠草青青,陣亡的英烈,至死不屈,仍巍然屹立,嚴陣以待。 在紅村,謝爾蓋突然合身扑在一個地堡的槍口上。他伏在地上,激動地向我們講解,這時是列宁格勒解圍的第一個突破口,守城士兵与城外援軍像兩把尖刀,前后殺向穩定。這個地堡是一個攔路虎,為部隊胜利突圍,一位名叫季班諾夫的年輕戰士用自己的身体堵住了噴著火焰的敵人槍口。他犧牲在1月17日,10天之后,列宁格勒開始解圍。謝爾蓋告訴我,季班諾夫的媽媽就住在紅村,為了祖國,為了母親,季班諾夫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我們怀著激動的心情,告別季班諾夫的墓地,奔向波羅的海沿岸。上個月,我還在波羅的海對面,在芬蘭灣的西岸,遙指這里。但我自己也沒想到,一個月后,我竟會又一次來到波羅的海另一面。昔日的炮火与昔日的敵机,在海面上瘋狂般扑來,是英勇頑強的波羅的海艦隊組成了鋼鐵堡壘。其中基洛夫巡洋艦屢立戰功,在射向敵艦的炮彈中,有二百發重創敵軍,成為英雄艦艇。 如今,海岸上,一座巨型胜利紀念碑前,停放著兩尊炮塔,即是當年基洛夫巡洋艦上的戰艦炮,他口指向敵人來過的方向。 今天波羅的海,風平浪靜。海邊居民,在夏日的沙灘邊享受風的輕拂,水的飄搖。我想起在旅途中一位法國大學生對我說的話:“現在歐洲戰火不斷,令人擔扰,我們真誠地盼望,悲劇不再重演。” 我們在圣彼得堡三天時間,主要采訪了二戰的有關現場。接待單位向我們介紹說,圣彼得堡猶如一座二戰戰史紀念館。然而,這座俄羅斯第二大城市盡管經受過深重的戰火災難,但到過這里的人仍把名譽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 圣彼得堡位于涅瓦河流人波羅的海的河口處。從1703年建城以來,形成了一座城市建筑藝術博物館。由于河网密布,眾多的橋梁形成了這座城市的特色。417座配有黑色鐵欄杆的各式各樣的橋梁,与飾有浮雕的各色樓宇,与在藍天白云下熠熠生輝的金頂教堂,与多處俄羅斯風格的哥特式建筑,加之濃蔭、綠草、碧水的映襯,使這座城市美麗迷人。 600多平方公里的城區,只有近500万人口,又使得這里宁靜宜人。樓房之間的大片草坪,洒滿金光閃閃的蒲公英花朵,冬天的雪,秋天的月,夏日的風,春天的花,使它如詩如畫。 這座城市由于曾擁有過眾多的文化、科學名人,由于冬宮与俄羅斯博物館擁有大量舉世矚目的藝術珍藏,由于街頭矗立著眾多的名人雕像,又使它成為一座藝術博物館。 我們每天都要經過羅獲諾索夫生前工作的樓房,每天都要經過門捷列夫的雕像,就在他的雕像旁,爬著長青藤的一面牆上,雕刻著他所發明的化學元素周期表。格林卡、柴可夫斯基……都安葬在這里。民主主義先驅車爾尼雪夫斯基的塑像,面對胜利公園。“美即是生活”,這是他在這座城市里寫下的《生活与美學》中的一句哲言。在俄羅斯博物館前,有一座最能体現俄國著名詩人普希金精神的雕像。周圍草坪布局,象征詩人充滿自信的詩篇:“我為自己建立了一座非人工的紀念碑,在人們走向那儿的路徑上,青草不再生長”。園林布局圓了詩人的夢,塑像前細砂舖路,供人們踏著這條小路,仰望這位不幸的詩人的翩翩英姿,并在普希金像前合影留念。 二次大戰后,無數英雄紀念碑更為這座城市增添了壯美的色彩,這是由文明、文化和英雄气概构成的多重性格的名城。文明与文化支撐著這座城市群体的自尊、自傲与自信的內心。所以當年德寇妄圖摧毀這座城市時,他們遇到的是出乎意料的頑強抵抗。冷兵器時代,以強凌弱,以孔武欺侮弱者。野蠻侵凌文明的時代結束了,50年前的二戰胜利,就表明文明已經擁有實力,懂得自衛,也有能力自衛的時代到來了。 戰爭教育了人民,人民贏得了胜利。當年,希特勒等國際法西斯主義,向人類發動突然襲擊時,納粹的閃電戰,确曾使一些弱小國家頃刻淪陷。接著就發生了天怒人怨的血腥屠殺、瘋狂掠奪和肆意蹂躪。 這一定激起當年列宁格勒軍民与敵人血戰到底的同仇敵愾之心。城外將士血流成河,城內居民餓死了63万。胜利后大部分死難者,被安置在一處公墓。 告別列宁格勒的那天,1995年8月7日上午,我們來到了位于城郊的彼斯卡廖夫公墓,這里安葬著49万軍民。 進人這廣闊的墓地,一股肅穆的氛圍,令人震顫。一盞長明燈,在風中翻卷著火焰,象征不屈的英靈光照千古。兩行紅玫瑰花圃一直延伸一遠處的花崗岩石牆,牆壁上的浮雕像,銘刻著安息的人們生前的英勇頑強,祖國母親的青銅塑像高高屹立。石壁上刻著女詩人別爾戈利的詩句: 這里躺著列宁格勒人, 這里有市民(男人、女人和孩子), 和他們一起的還有紅軍戰士, 他們用自己的生命保衛了你,列宁格勒——革命的搖籃。 他們在這花崗岩的護佑下是那么的多, 以到我們無法將他們的名字—一列舉。 但是只要你注視一下這些石塊, 你便知道, 誰也沒被忘記,一切都沒被忘記。 這一天,陰云密布,寒風習習,細雨淋淋。雨中的墓地空曠憂傷,遠處,三兩憑吊的人們在行進,天際中,舒緩的哀傷樂曲,如煙如霧,如泣如訴。 最令我難過的,是在墓前展廳中的一幅小女孩的照片。在這可愛的小姑娘的旁邊,附有她的日記,紙片只有火柴盒大小,稚拙的字体,記下的是令人不寒而栗的往事 1941.12.28.12:30熱尼亞去世。 1942.1.25.下午,祖母去世; 1942.3.17.列卡去世; 1942.4.13.夜兩點,瓦西爾叔叔去世; 1942.5.10.下午4:00廖沙叔叔去世; 1942.5.13.早7:30瑪莎死了; 薩維切夫一家死了, 都死了,只剩下一個塔尼亞。 可怜的小女孩塔尼亞,你在那四下炮火震耳欲聾,寒風刺骨,推滿尸体的苦難環境中,孤弱無援,最后也被饑餓奪去了生命。 我那時在苦難的中國,剛呱呱墜地,我無法為你送去救命的食品,我無法為你取暖,擁著你,溫暖你的身心,撫去你的惊恐。時至今日,我只能,默默地祝你在冥冥中得到安宁。 塔尼亞以她年幼的心靈記下的是她短促一生凄慘的悲劇,紙片雖小,敘述平淡,但所傳遞的卻是可歌可泣的偉大人民的不屈不撓的業績,是以她幼小的生命寫出的聲討法西斯的檄文,也是弱小生命的凜然正气。 天地有正气,雜然賦流形。 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 在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是气所磅礡,凜冽万古存。 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 ——文天祥 我不知怎樣地离開這里,我仿佛還留在這里,我只在心潮翻涌中,看到這座城市最后的身影,那是一座雄偉的胜利廣場,一盞盞不滅的火焰,照耀著其中的一行文字:1945年,列宁格勒被授予英雄城。 寫于1995年8月10日 莫斯科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