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最深刻的角色


  在梁羽生的人物譜系中,金世遺是最能引起讀者心靈震蕩的角色。

  說起來,《云海玉弓緣》的男主角金世遺,應該是梁羽生筆下最有深度的人物之一。
  因為梁羽生是典型的俠派正宗,從寫作新派武俠小說開始,他已抱定了這么一個宗旨:武俠小說有武有俠,武是一种手段,俠是一种目的,通過武力的手段去達到俠義的目的。因此,俠是最重要的,武是次要的,一個人可以完全沒有武功,但是不可以沒有俠義。
  雖然這种堅持,不免使得他的“英雄俠士成為正義。智慧、力量的化身,健全、理想的人格里激揚著民族之魂,正面英雄形象是突出了,但也難免造成人物形象的概念化,人物性格的單一化,虛假化,缺乏對人性的深入探究。其人物形象雖高大光輝,卻不夠真實感人。”(羅立群語)但他的清醒,卻也是少有人能及的。
  柳蘇先生和他相知較深,曾對他有過一段很中肯的評价:

  因為有些武俠小說,不但武功寫得怪异,人物也寫得怪异,不像正常的人,尤其不像一般欽佩的好人。怪而坏,武功非凡,行為也非凡,暴戾乖張,無惡不作,卻又似乎受到肯定或至少未被完全否定。這樣一來,人物是突出了,性格是复雜了,卻邪正難分了。這也是新派武俠中的一派,當然,從梁羽生的議論中看得出來,他是屬于正統派的。

  這么一個“正統派”,寫出張丹楓,寫出卓一航,寫出段克邪,甚至寫出玉羅剎,寫出柳清瑤等,都不會令人感到奇怪。但貫穿于《冰川天女傳》到《云海玉弓緣》中滿怀怨憤,行為乖張的“毒手瘋丐”金世遺,卻使我們如同在本應是熟悉的一群人當中,意外地發現了一張不那么尋常的,几近陌生的面孔。
  即便在后來,特別是在《云海玉弓緣》的后半部,金世遺經冰川天女、唐曉瀾、谷之華的教化与影響,已改邪歸正,成了一位俠者,我們依然有著強烈的言說欲望。
  這首先是他的那种了解自我后的我行我素的特別,引起了我們的共鳴。
  今天的人們總是在談論獨創性,但獨創性到底是什么東西呢?從我們呱呱墜地時起,世界就開始對我們施加影響了,這影響一直持續到我們生命的終止。試問,除了精神、魄力和意志外,還有什么可被我們稱作是自身的東西呢?
  積极一點的海明威,在追逐諸神的悵然中創作了《老人与海》,把那個老人与海的搏斗渲染得空前的惊心動魄。可是老人的硬漢形象最終也敵不過環境的影響和生存的空虛,他最后還是飲彈自殺了。
  中國的陶淵明就比較恬淡,他异想天開地弄出了一個桃花源,已成了我們的國粹之一。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髦,并怡然自樂。……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這是一個多么美妙的人間樂園,難怪一代代人都曾頂禮膜拜。
  只是煞風景的是,据高建群先生說,西人話找里話,字縫摳字,在經過一番研究探討論證之后,對這篇古典名著的命意何在,得出了和我們的文學詮釋者大相徑庭的心得。
  “《桃花源記》表現了人類渴望回歸母体的隱秘愿望!”——一個美國研究者如此說。
  這位紅須綠眼的“鬼佬”說,當人類在這個世界上,備受饑餓、寒冷、戰爭、瘟疫、壓制、不公正等等的折磨之后,他會常常問自己:在自己的一生中,曾經有過無憂無慮的時光嗎?
  一番回溯与求證后,他找到了,那一段時光确實是有的,那就是在娘肚子里的那十個月。
  這位研究者還一一列舉出《桃花源記》中种种關于地理位置的似是而非,如什么“緣溪行,忘路之遠近”,“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一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极狹,才通人”都是含糊其辭的說法,由此驗證陶淵明所說的“桃花源”,委實是指的母体,或者再直露一點,說的是那個叫“子宮”的地方。
  此議論一出,引起一片嘩然,不少國粹的護衛者都有理由站起來批駁這個觀點。有人說,陶老先生如果能張口說話,他也會面紅耳赤地挺身而出,認為這是一种褻讀,認為這個玩笑開得未免太大。飄飄然六朝君子,東方出世哲學的偉大實踐者,假如讓這一說法成立,難免有辱沒斯文之嫌。
  但是——但是,高建群繼續說:如果我們平心靜气地想一想,如果將自己的生命体驗人生煩惱也摻和進去想一想,我們也許會說,這個美國人的話是有道理的,它是那么有力地捅到了我們的某一根神經的痒處。真的,現代社會環境的擠壓,人生的种种無常往往使我們焦頭爛額,使我們時時想到逃避,而茫然四顧,往那里躲藏呢?
  “有著幸福的地方,早就有人把守”,普希金早就這樣預言了。
  而且,即使沒有人把守,人們想進去就走得進去嗎?不要說那個晉人早已不知桃花源的确切地方,即使難以忘卻,后來的桃花源中人也不會再讓別人進去了,他們不是早已申明:“不足為外人道也”。——那是一個只能出來而不可再度回歸的地方啊!
  金世遺其實也積极過,只不過他的行事方式,比較乖張,所以被人認為“邪气”,少年气盛的他便越加裝出一副“坏樣子”出來。反正赤條條來去無牽挂,好事坏事都是一人承擔,在江湖闖蕩久了,自然也就闖出了“毒手瘋丐”的名號來。
  但真正的金世遺并不是如江湖傳言中那么可怕的。反而是名不見經傳的江南對他了解頗深,一有危難,必定會想到他。
  他很傲,是屬于心里清楚,嘴巴卻不會說出來的人。
  唐經天當年把三顆碧靈丹托了冰川天女暗中贈予給他,這几年他一直想把碧靈丹還給唐經天,可是他又怕見冰川天女,因為他自認冰川天女是他平生唯一的知己,而冰川天女已嫁給唐經天了。后來他終于找著了一個机會把那三顆碧靈丹送給了江南,他知道江南本來是上天山求取雪蓮,用來救助陳天宇的妻子幽萍的。這下正好了結了他跟唐經天的關系,因為他心中想的是:“我用你的靈丹救你的好友,哈哈,唐經天呀唐經天,我總算未曾沾過你的恩惠了。”視此為平生快事。
  他也看不慣正派門派中人貌似公正實質包藏私心的行徑,總是對他們加以嘲笑与鞭撻。
  在氓山腳下,氓山派掌門曹錦儿恃著自己有權,把小師妹谷之華逐出門牆。他實在气不過,跳出來打抱不平,演了一場好戲。貌似玩世不恭,其實在嬉笑怒罵中,有著一份真性情在。
  如他對郁郁不歡的谷之華說:“你是你他是他,清者是清,濁者是濁,蓮出污泥,仍是花之君子,枉你是呂四娘的弟子,連這點道理也不懂么?”
  當谷之華一時轉不過彎來,顫聲問“旁人將怎么說”時,他更是仰天大笑道:“做人但求上無愧于天,下無愧于地,理得旁人說些什么?我被人稱為毒手瘋丐,把我當成無惡不作的魔頭,但我自問并沒有殺過好人,也沒有做大奸大惡之事。我便仍然我行我素,根本就不理會別人是看輕我還是看重我。我被人認為魔頭也毫不在乎,何況你僅僅是魔頭的女儿?你以前曾勸過我,愿我做一個初生的嬰儿,好吧,我今天也就將這番話勸你,你只當你的父母早已死了,在你出生的時候就已死了。何況孟神通与你毫無關系,本來他們也不配有你這個女儿。你也當你是個初生的嬰儿吧。”
  這一番話真是說得痛快淋漓。谷之華雖淚如雨下,但心中卻比以前好過多了。讀者听了,對金世遺的了解也深入多了。
  金世遺一向孤高自傲,很有點孤芳自賞,卓爾不群之態,但如今一看他的真情真性,才知他的本性的确如此,真正是我行我素“獨孤一鶴”也,怪不得女孩子愛他,男子如江南等也欽佩他了。
  在某個層面上說,他也是一個偶像。
  只是這個“獨孤一鶴”面對俗世固然是一派率真,但他性格中固有的某种避世和柔弱,也造成了他的不夠理性与大气。他想超越自我,但最終未能如愿。
  他有他的“桃花源”,那是他從童年起便一直依傍的大海。
  但大海并不總是波光粼粼,溫柔包容的。漲潮了,茫茫水霧籠罩著灰蒙蒙的波濤一層層翻卷著,白色的浪花此起彼伏,卷起數不清的泡沫,洶涌著扑上來,又呼嘯著退回去,這潮漲潮落的神秘力量,仿佛操縱著一种在劫難逃的命運而涌動……
  如果這就是命運,那么一定蘊含著比人的力量更為強大的東西。他只能像停泊在海灣的一只小船,靜靜地停泊著,卻渴望大潮卷來,使他重新鼓起揚帆遠航的勇气。
  他也不希望長久地呆在黑夜中,期望在白晝中亦安宁,但終歸,他依然覺得還是黑夜像母親般的令人安心。如惠特曼所兆示的那樣:

  我也從黑夜中來,
  我只是离開一會儿。啊!黑夜,但我又回到了你的身旁,我愛著你。
  我為什么要害怕把自己托付于你?
  我并不害怕,你一直在撫育我健康成長。
  我喜歡內容丰富熙熙攘攘的白晝,但我不會遺棄我在其怀抱里睡了這么久的她。我不知道我如何從你那里誕生,我不知道我和你一起走向何方,但我知道我來得順利,我也將走得順利。
  我在黑夜里只會停留片刻,我會准時起床。
  我會按時度過白晝。啊,我的母親,我會准時回到你的怀抱。

  可以說,這“白晝”和“黑夜”的情結在金世遺心中不斷地此起彼伏,折騰著他,讓他無所适從,唯有逃避的。
  他不如張丹楓。張丹楓盡管在儿女之情中走火入魔,失去了魂魄。但在旁人的提醒下,他很快地振作起來,把感情之事暫且放下,繼續為保全中華的錦繡河山,為了要使中國和瓦刺永息干戈,四鄰和睦的理想奔忙。
  他也不如卓一航。卓一航盡管柔懦,和玉羅剎的悲劇症結在于“郎意難堅,儂情自熱,紅顏未老頭先雪”,但他最后還是一心一意,至死不渝。
  金世遺不如他們,卻更給我們一种全新的閱讀經驗。
  他的欲說還休,支吾以對,不僅委屈了自己,也害了几個愛他的姑娘。
  他選擇了逃避,卻又未參透紅塵,卷出了一場又一場的風波。
  他不害怕別人,卻害怕自己,總也擺脫不了自己身后的影子,想沉淪卻又不甘沉到深淵,一世人總是半天吊。
  他素性疏狂,卻又時時透出迂腐,往往自尋煩惱,陷入重重矛盾中。
  他相信“獨來獨往何足懼,是清是濁自分明”,卻不曉得武林社會自有武林社會的規矩,天馬行空并不是惟一之途。
  他總在矛盾中,處在煎熬狀態,戴著鐐銬跳舞,自得其樂中自有無窮的苦澀。囚籠中的雄鷹即使還在扑騰,給人的感覺仍是悲哀的。
  這是不是一個很特別的人物?在引起我們欽佩、同情、惋惜的同時,是否也給我們一种親切之感?如同有一根細小的硬刺,不知不覺刺入我們內心的痛處,讓我們在霍然一惊之后,覺得我們和小說中的人与事不再是隔靴搔痒,而是有著同樣的切膚之痛。
  換言之,金世遺讓人很容易產生“代入感”。
  如果說,厲胜男是金世遺的影子,他很想擺脫他,但人怎能沒有影子呢?那么,在某种意義上說,金世遺也是我們的影子。我們也不可能擺脫他。
  那是埋藏在人身上的与真、善、美等背道而馳的東西,它們就是人類的陰暗的影子。
  對這個問題的探求,西方的大師們皓首窮經,發明了各种各樣,甚至是稀奇古怪的方法去探討。弗洛伊德甚至連夢也分析了,就想標新立异地去尋求人的本能与本性。
  更早的時候,釋迦牟尼佛已經有所發現,他用講故事的形式傳道,更為形象与生動:
  從前雪山下,有一只兩頭鳥,為了安全起見,它們輪流睡覺,總是一頭睡著,一頭便醒著,反之亦然。
  這兩頭鳥雖然共用一個身体,卻有完全不同的思想,一頭叫迦嘍嗏,常作善想,一頭叫优波迦嘍嗏,常作惡想。
  有天在樹林里,正值优波迦嘍嗏睡覺,忽然從樹上飄下一朵香花,醒著的迦嘍嗏就想:“看它睡得那么熟,還是不要叫醒它,反正我雖然獨自吃了,我們一樣都可以除掉饑渴,得到這朵香花的好處。”于是,就默不作聲地把那朵香花吃了。
  過了一會,优波迦嘍嗏醒來了,覺得腹中飽滿,吐出的口气充滿香味,就問迦嘍嗏說:“我剛才睡覺時,你是不是吃了什么香甜美味的東西?我怎么覺得身体安穩飽滿聲音美妙,感覺這么舒服?”
  迦嘍嗏回答:“你睡覺的時候,有一朵摩頭迦華落在我的頭旁邊,我看你睡得很熟,又想我吃和你吃并沒有分別,就獨自把它吃了。”
  优波迦嘍嗏听了,心里很不高興,從內心深處生起嗔恚嫌恨的念頭。心想,你有好東西吃,也不叫醒我,你等著瞧吧,下次我吃些坏東西害死你。
  過了不久,兩頭鳥經過一個樹林,优波迦嘍嗏看到林間有一朵毒花,起了一個心念:“好,害死你的机會來了。”就對迦嘍嗏說:“你現在可以睡覺了,我醒著,幫你看守。”
  等迦嘍嗏睡著以后,优波迦嘍嗏就一口把毒花吃了下去。由于它的恨意,兩頭鳥一起被毒死了。
  林清玄認為,這個記載在《佛本行集經》中的兩頭鳥的故事,有著深刻的象征。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人人都是兩頭鳥,有著善与惡的抗爭,夢与醒的矛盾,覺与迷的循環。當一個人在善意、覺性抬頭的時候,就可以使惡念、痴迷隱藏;可是當一個人惡意的嗔恨愚痴升起時,立即就殺死了自己好容易才培養成的善念了。
  以這個故事去比照一下金世遺的遭遇以及他与谷之華、厲胜男的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是否有令人深思之處?
  梁羽生創造了這個形象,足以使人對他刮目相看,證明了他的人物形象絕對不是一個模式,一副面孔的。
  這是梁羽生在《云海玉弓緣》中的最大的成功。

  ------------------
  小草掃校||中國讀書网獨家推出||http://www.cnread.net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