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甲:近年來,中國大陸掀起一股“瓊瑤熱”,這股熱目前正在降溫,有人預測取而代之的將會是“亦舒熱”。 乙:我最近從香港文學界朋友處也听到這种議論,他們認為大陸的流行節奏一般比台港要晚一二十年,當大陸處于“瓊瑤熱”之時,香港早已在提亦舒了。有人認為,瓊瑤和亦舒是當今台港最擅長寫愛情小說的兩位女作家,有人甚至將亦舒稱為“香港的瓊瑤”。 甲:我不贊成把亦舒比作“香港的瓊瑤”。當然,從表面上看,亦舒和瓊瑤有些相似之處。比如,她倆的小說都專注于描寫愛情這個“永恒的主題”;她倆都是多產作家,瓊瑤創作了四十多部作品,而亦舒則更有過之,目前已出版的作品計有長篇小說、中短篇小說集、散文集和雜文集共六十多部,并有大量的文字散見于各种報刊專欄和雜志。此外,和瓊瑤一樣,亦舒也是一個早慧的才女,但她的創作道路卻比瓊瑤要平坦和順利。亦舒原名倪亦舒,今年三十八歲,現在香港政府新聞署任職。她十六歲時發表處女作,十七歲便崛起于文壇。二十年來,她筆耕不輟,即使婚變后遠去英倫求學,也不忘創作,至今為止,平均每年出版二至三本書。目前在香港,亦舒的知名度要高于瓊瑤,她的作品始終在暢銷書前三名之內。但是,只要認真比較一下,就不難發現她們作品之間的區別是明顯的,瓊瑤是瓊瑤,亦費是亦舒。如果說瓊瑤的作品有如一個個排紅色的夢,那么亦舒的作品則是一叢叢帶刺的玫瑰。 乙:我同意你的看法。瓊瑤和亦舒是不應混為一談的。在香港有人這樣評論過亦舒的小說,認為她的故事“既真實傳神,變幻多姿,更充滿著現代精神和城市味道。”認為:“她筆下的作品,部部充滿著极‘香港’和极‘城市’的味道。”我認為這种評論還是中肯的,“极香港”和“极城市”的味道,正是亦務和瓊瑤作品的區別之一。 甲:瓊瑤和亦舒都生活在高度發展的現代商業化都市,但是,她倆卻從各自不同的角度去觀察生活,描寫愛情。瓊瑤的小說往往淡化了背景,她的主人公較少受商業化社會金錢名利的腐蝕,他們用青春、歡樂、柔情去編織著愛的夢,用心聲、微笑、思念去吟唱著愛的歌。亦舒則不同,她的作品有著鮮明的時代印記,主要是以香港和歐美的現代大都市作為背景。她的筆下絕少田園牧歌式的愛情喜劇,大多是在名利場中歷盡磨難的愛情悲劇。亦舒作品中的主人公,多是“小布爾喬亞型”的知識婦女和職業婦女,她們有知識。有能力、能自立自足,但她們在感情生活中都飽經滄桑,或在愛河中嗆過苦水,或苦苦尋覓不得知音,其結果不是失敗,便是無奈,不是孤獨便是寂寞,不是獨身便是离异。亦舒以她嬉笑怒罵,尖銳犀利的筆鋒寫出香港這個現代大都市中愛情的苦楚和虛偽。 乙:我想造成瓊瑤和亦舒的這一差別,主要原因在于她們的人生態度各不相同,雖然她倆在愛情生活上都同樣遭受過感情的极大挫折和困厄,都有過失敗的婚姻,然而,從相似的生活經歷中,她們卻有不同的人生領悟。瓊瑤曾說過,“人,走入中年,卻反而有童年時期的幻想,反正我一直是不很實際的人。”盡管有過失敗的痛苦,但始終沒有改變瓊瑤對人生的樂觀態度,因而,她贊美的是理想化的夢幻般的愛情。喝過苦水后的亦舒,對人生采取的是客觀而冷峻的態度。她長期生活在香港社會“小木爾喬亞”的生活圈子之中,而這一階層的人又撐起了香港社會的半邊天。亦舒要通過這些人的際遇,真實反映現代香港人的道德、婚姻、愛情等觀念,表現現代香港人普遍的心態。 甲、瓊瑤和亦舒的區別還表現在她們的愛情觀上。瓊瑤的作品將人的真、善、美全都集中表現在愛情上,她是實實在在地寫愛情,极力歌頌的也是愛情本身。亦舒對愛情的態度卻是矛盾的。一方面,她將愛情看作是發自內心,出于自然的純洁美好的感情。她曾說:“中國人講究‘恩愛情義’。愛情涉及思与義,其中責任大于一切。中國人不懂得愛情最美麗之處,是在乎任性,來去自若,不受禮俗常規所拘,拒絕其他因素的影響。”在她的代表作《玫瑰的故事》中,貫穿始終的就是這种愛情主張。主人公黃玫瑰以及傅家明、在國棟等都是為愛而生,為愛而死的。為了愛情身患絕症的傅家明死而無憾;為了愛情庄國棟不惜毀掉原有的家庭,葬送大好前程;也是為了愛情,黃玫瑰一生受盡感情的折磨。在這些至情至性的人物身上,亦舒將愛情表現得那樣至高無上,崇高偉大。然而,另一方面,在更多情況下,亦舒又將愛情看作是人生的游戲。往往一見鐘情,如醉如痴,一旦愛情消逝,便行“美麗的离婚”、“無怨的分手”,舊次如夢,新歡可覓,不迷戀過去,只追求現在。“故其筆下奇情畸戀,形形色色,不一而足;男人外遇,女人別愛,家庭破碎,勞燕紛飛,誰也不悲傷,無所謂,不在乎,一切重新來過。” 乙:我認為,亦舒對愛情的這种矛盾態度,正表明她對香港社會有較清楚的認識。她既向往美好的愛情,又感到在這個金錢至上的社會里,真正的愛情是可望而不可得的。亦舒將愛情作為一面鏡子,照出香港社會“白領麗人”或知識婦女那种寂寞、孤獨的心境,她們因寂寞而想在愛情中得到精神解脫,但往往因為找不到真正的愛情陷入深深的寂寞。 甲:确實如此,亦舒小說中的主人公,几乎都有一种深深的寂寞感、孤獨感。她的一部中篇,干脆就名為《她比煙花寂寞》。女主人公姚晶,曾是紅极一時的影星,當英年逝去時,社會早已將她遺忘,就連丈夫和女儿也不需要她。她孤獨寂寞得連遺產也不知該留給誰,最終只好留給只見過兩次面的記者。《藍鳥記》中,一位富家太太擁有“珠寶、皮大衣、丈夫、儿子、房子、現款,年年到歐洲度假”,但她感到心靈的极度寂寞和空虛,由此導演了一出婚姻悲劇。 乙:在亦舒小說中,不僅女性感到寂寞,就連那些事業*常成功的男性也寂寞得痛不欲生。《喜寶》中的勖存姿是一個自我奮斗出來的巨富。他不但有錢有勢,還有華貴的太太,漂亮的儿女,但他卻找不到一個可以說話的人。他的家“表面上者仿佛很美滿,其實誰也不知誰在做什么,蒼白而隔膜,自己一家人在演著一台戲,自己一家人又權充觀眾……”動存姿之所以和可以做他女儿的姜喜寶產生了十分畸形的戀情,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喜寶雖然嬉笑怒罵,尖酸刻薄,但她有個性、講真話,額存姿將她視為知己。姜喜寶為錢賣身,動存姿“金屬藏嬌”都不可取,但是,听到年近七十的動存姿像孩子般地央求喜寶“你說啊,繼續說下去”的時候,誰都會感到額存姿的寂寞有多深。 甲:亦舒的小說不僅寫了人生的寂寞,還表現了產生這种寂寞的原因。《我的前半生》是亦舒的重要作品之一,書中男女主人公与魯迅《傷逝》中男女主人公同名。亦舒的用意很明顯,她想通過《我的前半生》說明二十年代涓生和子君的悲劇,在七八十年代的香港還不斷地在重演著。不同的是,二十年代涓生子君的悲劇原因是因為社會沒有為他們提供條件,而他們本人也不具有足夠的思想和經濟准備。而八十年代涓生和子君的悲劇原因,則主要是因為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人与人之間的不可溝通,不可理解。 乙:隨著西風日盛,香港人對倫理道德、婚姻愛情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變。那种“白頭偕老”,“琴瑟相和”的愛情,已為夫妻离异,家庭破裂所代替。亦舒的小說充分反映了這种事實,同時她又站在女性的立場上,為她們開出一劑立世的良方,那就是只有爭取經濟的自立,才能得到人格的獨立。《我的前半生》中的子君,就是亦舒理想中的女性楷模。她十八歲結婚,十几年來舒舒服服地當著醫生太太,她雖為人母,但幼稚得如同孩子。當丈夫忽然要和她分手時,她感到整個世界塌了下來。在無可奈何中,她邁出家門,走上社會,經過苦苦的搏斗,不僅事業成功,而且也重新找到了愛情。亦舒的小說,處處提倡正是這种獨立精神。 甲:不過,亦舒又看到這些獨立能力的職業婦女,有著她們不可解脫的精神痛苦,這些人在社會上是人人羡慕的女強人,但在精神上卻孤獨無助。她們白天是首領,統帥一班人馬在生意場上沖沖殺殺。到晚上,卻獨守空房,陪伴她們的不過是自己的影子。這些人一方面向往美滿的愛情,渴望有溫馨安宁的家庭。另方面她們多年來在金錢權力的世界里搏斗,心靈早已被扭曲,往往抱著极端的自我中心主義,要求別人完全服從自己的意志,适應自己的需要,因而她們總是難以得到愛情,總是將愛情看作是一杯苦酒。 乙:亦舒比瓊瑤人世要深,她對生活的觀察比較敏銳而深刻,她的作品不粉飾生活,不美化現實,因而有較深的社會內容,較廣的生活背景。就這點而言,我認為亦舒的作品比瓊瑤來說有更大的思想容量,更多的認識价值。 甲:從藝術上看亦舒和瓊瑤的作品也是各有特點的。瓊瑤有較深厚的中國文學的底子,她的作品典雅、綺麗,充滿詩情畫意。几乎每部小說都有一首很美的詩或詞,這些詩。詞在作品中反复出現,集中表現了作品的主題。瓊瑤的小說可以說從語言到形式都是純中國式的,因此,她可以在中國贏得大量的觀眾。 乙:亦舒既接受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同時又在歐洲接受過教育,長期生活在香港社會里,因而她的作品融合中西,自成一格。正如亦舒的胞兄、香港著名科幻小說家倪匡所說的:“亦舒自小在香港長大,她的小說,和香港人的脈搏頻率相同,是地道的香港文學。她的小說不矯揉造作,有著香港人的性格。”具体來說,亦舒作品和其他流行小說一樣,以情節取胜,故事往往跌宕起伏,環環相扣,結局深受歐·亨利的影響,常常出乎意料,富有傳奇色彩。而且,亦舒小說都是以一、兩句話為一個段落:跳躍性大,節奏感強,這和香港惜時如金的緊張生活很吻合。此外亦舒小說的語言也很有特色,潑辣、尖刻、逼真,常以三言兩語切中時弊,鞭辟入里。 甲:我們談了亦舒和瓊瑤作品的這些區別,但有一點她們是相同的,那就是她倆雖然寫得多,但也存在不斷重复自己的情況。她倆的小說各自形成一定的模式,套上固定的框架,多看几部,便使人有雷同之感,這和她們生活的圈子比較狹窄,眼光受到限制是有關的。乙:亦舒和瓊瑤的作品有一定認識和欣賞价值,對她們作品的研究固然是必要的,但更值得注意的還是在中國大陸和台港流行過的“瓊瑤熱”和“亦舒熱”這种文化現象,在這些“熱”的背后,包含著一些深刻的民族、歷史、社會問題,以后有机會我們可就這些問題再作一次討論。 ------------------ 圖書在線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