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河南濮縣至山東東阿渡口 1947年6月30日黃河,這條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似一條黃色巨龍,卷著万頃泥沙,喚著九天雷霆,煙波蕩蕩,濁浪滔滔。 人道黃河十灘九險,6月伏汛的黃河更是無灘不險。仿佛接了天河,通了地脈,混濁的黃水暴滿了河床。舉目望去,滔滔黃浪,飛騰沖蕩,十几里寬的河面上浪峰一個跟著一個,沙崩似的重疊起來,滾成巨大的漩渦,發瘋一般沖向堤岸,沒撞碎的又退回去,和接踵而至的浪濤碰在一起,轟隆一聲,拍向半天空,又瀑布似的崩瀉下來,气勢之磅礡,令人肅然。蔣介石把它比作“40万大軍”,并不夸張。 6月30日,正是舊歷五月十二。橄欖形的月亮從柳枝梢尖升起,慢慢向中空爬去。幽藍的夜空纖云縷縷,月明星稀。大地在熟睡,除了永遠醒著的黃河,只有夜風吹動蘆葦与菖蒲葉子,發出悉悉碎碎的聲響。 寂靜的夜色中,千軍万馬預伏在東阿至濮縣300里河堤附近。 寂靜的夜色中,沿河八個縣的水手走向各個渡口。 船上的樹枝、蒙布在寂靜中揭開了。 船塢里的大船在寂靜中被推上渡點。 蘆葦、菖蒲叢里的小船在寂靜中划出水面。 青紗帳里的一排排大炮在寂靜中昂起炮管。 一切都在寂靜中進行著。 上午,劉伯承、李達驅車察看了几個大渡口,對渡船、掩護等任務—一做了詳盡安排。 李橋渡口的渡河前衛是第6縱隊第18旅。顏參謀長舉起望遠鏡向對岸望去,月光下敵人的哨兵像虫子一樣在沙灘上蠕動著,沿岸的防線50米一個暗堡,5米一個單人掩体,暗堡与掩体之間由一條二尺寬的壕溝聯系著,溝前便是濁浪掠天的黃河。 旅長肖永銀在河防指揮部里抽煙。那真叫抽。一口下去,嘶啦啦燃掉半截子。他抽一口,看一眼表。嘀嘀嗒嗒,時針指到了晚上10時30分。 肖永銀把手里的煙頭一摔,抓起電話机: “前衛團,五分鐘內到達渡點!” 前衛團突擊隊四分鐘就到了。 一些在休整期間人伍的新兵還沒有見過黃河,他們一邊急匆匆地赶路,一邊小聲叨叨:“不到黃河不死心!不過黃河不死心……”一站到黃河大堤上,便忍不住“呀”了起來,心似乎為了證明它的不死,“咚咚咚”地跳個不停。 渡河前,部隊已經詳細地學習了劉伯承的《敵前渡河戰術指導》,人人寫了立功計划。突擊隊2小隊1排副排長李祥云一口气報了無數個第一:“我要帶第一個班坐第一只船,我要第一個上船、第一個下船、第一個登陸、第一個占領暗堡、第一個炸毀河堤上的碉堡……” 白天動員的時候,肖永銀要求突擊隊渡河后迅速占領交通溝,鞏固前沿,只要堅持半小時,第二梯隊就能赶到。前衛團提出半小時內占領對岸河堤,計划1小隊占領東子谷和營里村,2小隊奪取河堤上的碉堡。 渡口上的船夫、水手已經站在自己的船位上。許多人身上脫得赤條條,油亮的身軀鍍著銀輝,如一尊尊青銅雕塑。 這一帶本是梁山好漢的家鄉。數百年前,好漢們揭竿造反。聚義梁山水泊,為后人留下了經世不衰的“一百單八將”傳奇佳話。他們的后世子孫秉承了祖先不甘做奴隸的抗爭性,無論是日本人還是國民党,都吃過他們的明槍暗箭,弄得大一黑就不敢在這一帶出沒。豪放義勇的梁山好漢現在又為渡送劉鄧大軍大顯身手。為了爭第一船,打擂台,比武藝,一下子跳出了几百個“浪里白條”。10年前,他們都是“玩船”好手,水上功夫如蚊龍一般,專尋大河巨浪、波峰險惡之時縱身鑽入浪里,与暴躁的黃河挑逗戲弄,享受征服者的歡娛。自從苗黃河改道,10年沒展示過這种功夫了。那時候河面比現在窄,但就是划個來回也得半個點儿。接到護送大軍渡河的任務后,他們集中起來,經過兩個月的訓練,已經把時間縮短到20分鐘。這天晚上他們提出只要13分鐘。這些好漢不僅藝高膽大,而且心也細,船幫都包裹上了棉胎、舊布,以防船只互撞時發出聲響惊動敵人。 10時35分。 突擊隊跨出壕溝,扑向渡口。 李祥云帶著13個人和一挺机槍,跳上了聶言金的第一號沖鋒船。 當聶言金撥動第二槳時,所有小划和大船都已滿員。 連一聲咳嗽聲也沒有。 月亮明晃晃的。 黃河的咆哮掩蓋了船獎的擊水聲,水手們搖起20斤重的長槳、大櫓,沖過惊滔駭浪。黃水托著小船倏地送上峰巔,又忽地推下波谷,几下子就把船上的戰士弄得暈頭轉向,汗水大顆大顆地淌。有人開始“哇哇”地嘔吐。 船順著波滔跑馬似的南馳。 這段黃河河面寬二華里,45度的斜渡又使航線加長了半里。第一只沖鋒船三分鐘就到了河心,對岸的工事、碉堡在朦朧的月光中清晰可辨。 突然,對岸的机槍響了,子彈嗖嗖地飛過頭頂。 李云祥的机槍隨即掃過去。 各船的机槍都打響了。 肖永銀在黃河北岸命令:“開炮!” 大炮噴射著沖天的火光。對岸的碉堡要塞在天崩地裂的轟鳴中猛然掀起几丈高的大火,燃紅了半邊夜空。 猛烈的炮擊持續了五分鐘。 月光更明亮了。 聶言金的第一船已經抵岸,僅用了12分鐘。李祥云第一個跳下去,帶領突擊班第一個登陸,第一個越過壕溝,第一個占領暗堡,再向東南追赶過去。 2小隊、3小隊突擊隊員跟著跑過淤泥地,向一片黝黑的樹林沖過去。 坐落在樹林里的子谷村已成為國民党軍第55師第543團一個營的据點。第543團團長姓寇,這天上午他奉命從后方赶來,僅僅11個小時,就撞上了這個惊天動地的大事變。他的車隊一掉頭,逃之夭夭。 肖永銀雙目盯著黃河對岸,望遠鏡里樹林一片煙塵、一片火光。 清脆的號音划過夜空,從對岸傳來。 這是突擊隊占領河堤及堤上碉堡的信號。從他們上岸到號響,只有七分鐘。 這號聲像春天的第一聲布谷鳥鳴。 黃河北岸,千軍万馬的大船隊又開始擺渡了。 孫口渡口激戰正酣。 第2縱隊的先鋒4連乘七只小船飛馳對岸。敵人密集的机槍掃過來,几個戰士中彈落水。56歲的梁山漢子羅傳喜胳臂負傷,血流如注。沒有時間包扎,他臉不改色地搖動著大櫓。 大河兩岸炮火齊鳴,穿梭般的流火交織著,几十里的夜空像縱了天火。 2排是前衛,船一抵岸便以戰斗隊形飛跑向河堤。他們的腳下是半尺深的淤泥,頭上是飛竄的彈雨…… 5班長張鳳祥揮手喊道:“跟上!不當草雞毛!” 1排和3排緊跟著沖向河堤。 先鋒4連鞏固了河堤陣地,孫口渡口的第二渡河隊登上了船。 黎明前兩小時,第1、2、6縱隊的先頭部隊全部出現在黃河南岸的高堤上。指揮員展開地圖,用手電照著,迅速地判斷方位,發出一道道撕開敵防線的命令。 一夜之間,蔣介石苦心經營的30O里黃河防線全面崩潰,“40万大軍”被劉鄧大軍踩在腳下。 劉伯承、鄧小平發電: 陳粟譚,并軍委、中央局: 艷百電敬悉。我們今陷晚,即由東起東阿、西達鄄 城,實行寬正面渡河,……渡河后,首先擊滅鄆城、鄄 城及其以北地區55師。然后直向巨野、城武、定陶地 帶發展,預計東西,即可對55D(即敵第55師—— 引者注)開始攻擊。 劉鄧 陷午 徐州 陸軍總司令部 1947年7月1日。 悶熱的夏夜,紛亂的戰事,顧祝同輾轉反側,直到后半夜才睡安宁。 一陣急促的電話鈴。 顧祝同開了燈,一看手表才凌晨4時,他睡眼朦朧,气惱地抓起听筒。 第4“綏靖區”司令劉汝明報告:“顧總司令,劉伯承的主力部隊昨晚過了……” 電話那頭的話未說完,顧祝同便破口大罵:“放屁!” 顧祝同平素是不罵人的。他這一罵。倒把自己罵醒了:“我看你是讓劉伯承詐糊涂了!黃河現在正值大汛,他們是飛過去的?” 劉汝明的聲音沉重、急促:“總座!河北岸昨晚上打了一夜的炮,河防部隊報告有上百只船載著劉伯承的主力過了河,現正向縱深發展……”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就是有兵過河,也決不是劉伯承的主力。告訴你,他們主力正在豫北。不要自己嚇自己。聲東擊西、設陷詭詐是劉伯承一貫的伎倆,不要上當。” 顧祝同正要撂電話,又補了一句:“敵情速報!” 這么一折騰,顧祝同睡意頓消,趿了雙軟拖鞋下床踱步。 “劉伯承,劉瞎子……” 顧祝同自語著,沉思著。這位熟讀兵法的將軍此時反复琢磨著一句古語——兵者,詭道也! 劉峙,那位當年与他共鞭執教于黃埔的同仁,正是誤人了劉鄧的“詭道”,才落了個被撤職的下場。 去年8月,劉鄧率主力越過黃河,在魯西南騷扰,連破數城。蔣總裁大怒。劉峙迅速部署國軍精銳之師——整編第3師、第41師,分東西兩路,實行鉗形戰術,夾擊劉鄧。 劉峙布好了陣,耐著性子靜候捷報。 在強大的攻勢下,劉鄧果然節節潰退。 國軍整編第3師全副的美式裝備,能攻善守,是美國上將史迪威訓練過的部隊,曾遠征緬甸,蜚聲國際戰場。常把“3師乃總裁王牌之首”挂在嘴邊的師長趙錫田,深信自己對付劉鄧乃是牛刀宰雞,故爾在得到劉鄧所退沿途皆是背包、車馬、糧草的報告后并不奇怪,說:“這是情理之中的事。” 但是,劉峙在上党、平漢之戰時吃過劉鄧的虧,自然不敢大意。不過,他也了解對手:一是窮,二是重視群眾紀律。如今他們拋棄輜重,不打掃駐地。于是,劉峙認定共軍必是倉促撤逃,潰不成軍,遂命令趙錫田趁勢而追,全殲劉鄧。 趙錫田率軍緊急奔襲,卻正好鑽進了劉鄧的布袋陣。共軍偽裝了一切反光器材,加固馱載,用棉布把馬蹄包起,趁夜幕秋聲,含枚疾走,不聞號令,不見火星,直切國軍的接合部,插人縱深,猶如庖丁解牛,游刃國軍防御体系之中,分解割裂,刀鋒對准3師指揮部,猛力扎去。 此役以整編第3師全軍覆沒、師長趙錫田被俘而告終…… 顧祝同与劉峙都是國民党將領中德高望重的人物,兩人最大相似之處是寬容大度。當然這是別人的評价,顧祝同從來沒有把那個上下一般粗的劉峙和自己放在同一等高線上相提并論。他看不起劉峙。那個飽食終日、肥腸大耳、不學無術,連兵法中的一二三都弄不清的劉峙,自然不是劉鄧的對手。和一支狡詐之軍作戰,退軍之途出現棄甲拋糧,竟想不到“孫臏減灶賺龐涓”,還算什么指揮官? 古戰例: 公元前302年,齊國和魏國交戰。孫臏對齊將田忌說:敵軍一向驕橫輕敵,急于求戰,齊軍可利用這一心理,誘敵深人。于是齊軍在行進中第一天造1万灶,第二天造5万。兩軍一交戰,齊軍便倉促撤退。魏軍追了三天,齊軍天天減灶。魏軍以為齊軍怯懦,又逃亡嚴重,遂大意追擊,致使魏軍以馬陵之覆告終。 劉鄧拋棄輜重,正是以“孫臏減灶”的詐局示形于敵,智賺了趙錫田,從根本上說,是智賺了劉峙。 顧祝同打開風扇,深深歎口气,自言自語道:“我不是劉峙,我決不會像劉峙那么蠢!” 清晨6時,電話再次響起。 “總座,是劉伯承的主力過河,千真万确!從東阿到濮縣,至少有40個渡點,兵力不下ZO万。” 劉鄧的總兵力也不過十几万,顧祝同一听劉汝明說ZO万,壓住火气反問:“既然ZO万重兵,40多個渡點,你劉司令怎么在他們渡河之前一點跡象都沒察覺?” 劉汝明部長期駐軍黃河南岸,官兵上下頗有河防經驗。每逢這种雨淋天破、八仙難過的汛期,正是當官的回家或進城消遣,當兵的聚酒、賭錢、松散筋骨的時候。戰報傳來時,劉汝明也正在炕上抽大煙。他知道劉鄧的主力正在豫北作戰,這邊天下太平,河防無防并不在意,所以最初他也不相信劉鄧過河的報告。 這會儿,劉汝明不得不花費嘴舌向顧祝同解釋,同時他也自知責任無法推卸,怎么說也圓不好,結果支支吾吾,語無倫次:“這种季節,河水又這么……再說敵人采取寬大正面多點強渡,上來先破坏交通、通訊,待查明情況已經很被動了。而且,敵人上岸后顛倒用兵,不是命令第一梯隊鞏固陣地,掩護后續部隊登陸,而是第一梯隊過河后迅速向縱深楔進,第二梯隊在鄆城一帶待守。這种用兵……” 劉汝明又糊涂了,更不敢在顧祝同面前妄加評論,停頓了一下,想起眼下最要緊的事,便又說:“請下命令派對師赶緊上來,否則怕頂不住,殲敵于河灘的計划難以實現。” 顧祝同撂下電話,仍然怀疑劉汝明的報告。 南京有這樣的傳言:一誠(陳誠)不如一承(劉伯承),五劉(劉峙、劉茂恩、劉汝明、劉廣信、劉汝珍)不如一劉(劉伯承)。國軍同僚的平庸、委瑣致使諸多事情簡單變得复雜,有利轉為不利,白白斷送了許多良机。顧祝同為此憂憤。此時,他既怀疑劉汝明的報告有虛,又狐疑劉伯承的過河是詐,正舉棋不定,電話鈴又急促響起。 第70師師長陳頤鼎告急:“總座,共軍主力大批渡河,先頭部隊已經過了嘉祥、巨野,請示我師如何行動?” “情報准确嗎?” “我師駐嘉祥、巨野部隊親眼所見。13團團長到鄆城辦事,看到劉汝明兵團的55師正在緊急收攏部隊,已經無力抵抗了。總座,我師是北上,還是阻截南竄之敵?” “原地待命,敵情隨報。” 劉鄧渡河意圖不明,既不能讓第70師北上,也不能讓他輕率出擊。顧祝同的眉頭越鎖越緊。 劉鄧主力過黃河确切無疑了。 總裁擔心的事情終于發生了。 顧祝同拿起電話,又放下,剛放下又拿起,最后還是決定先召集司令部作戰會議,而后再向南京老頭子報告。 山東壽張 沙河崖村 1947年7月1日 劉鄧12万大軍盤馬彎弓,不動聲色,安如泰山,預伏了近一個月,形如大澤蛟龍,隱身匿形,紋絲不動。昨天一夜之間,龍騰虎躍,飛越黃河天險。正是守能藏于九地之下,攻能動于九天之上。 美國記者杰克·貝爾登在《中國震撼世界》一書中寫道:“我經歷了多次戰爭,但從來未見過比共產党這次胜利強渡黃河更為高明出色的軍事行動。說它高明并不在于這次軍事行動本身,而主要在于對這一軍事行動的构想——它的膽識、气魄,特別是他們創造性的想象力。” 烈日炎炎,暑气蒸人。 一間不大的鄉村小學教室里,牆上挂滿了標著敵我態勢的軍用地圖,木條凳上坐著陸續赶來開會的各縱隊軍政首腦。 鄧小平翻開6月30日《中央日報》,頭版通欄大標題:“豫北軍民一致合作,粉碎共軍狂妄迷夢——劉伯承部業已潰不成軍”。 鄧小平把報紙遞給劉伯承:“夢話!以為我主力還在豫北反攻呢!” 劉伯承接過報紙,笑道:“兵不厭詐,很好嘛!” 會議開始。鄧小平講話:“大反攻的序幕已經揭開了,蔣介石的‘足以抵40万大軍的黃河防線’已經被我們撕破!我們渡河后的任務是什么呢?請看——” 鄧小平的手指向地圖: “這一頭是陝北戰場,有胡宗南的20万人;這一頭是山東戰場,有顧祝同的45万人。我們晉冀魯豫戰場正是連結東西戰場的中間地帶。劉司令員有個生動的比喻——啞鈴式,兩頭粗,中間細,這就是蔣介石重點進攻后的形勢。 “所謂中間細,就是擺在我們當面的只有劉汝明集團的兩個師,六個旅。此外,我們在渡河前,以太行、冀南的軍區部隊于豫北偽裝主力發起進攻,豫皖蘇部隊向開封以南佯動,造成了敵人的錯覺,轉移了敵人的視線。蔣介石著令在我野戰軍主力附近的王仲廉部也由滑縣向北開進,更加遠离我之渡河地段,于是,這個啞鈴的‘把’更細了。 “現在,中央交給我們的任務就是要斬斷這個‘把’,把戰爭從解放區引向國民党統治的區域里去,使我軍由戰略防御轉人戰略反攻。” 劉伯承接道:“山東按著敵人的腦袋,陝北按著敵人的兩條腿,我們哩?攔腰砍去!” 劉伯承揮臂做了個手勢,各縱隊司令、政委們笑起來。 鄧小平:“這一刀一定要砍好,一定要砍在敵人的要害部位。” 劉伯承:“經過一年的戰爭,全國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國民党的總兵力由430万人降為373万人,能用于机動的兵力僅40個旅。胡宗南占領延安,蔣介石說這是大時代的開始,我說這是大役事時代的開始。當然,蔣介石的軍隊在兵力、裝備、經濟力上仍占很大优勢。但是,党中央和毛主席洞悉了潛在的反攻形勢,提出了中央突破的戰略方針,決定以主力打到國民党區域,由內線作戰轉到外線作戰。” 在坐的縱隊干部被這大膽的戰略決策震動了,互相交換著眼色。 這些高級將領有的几年、有的十几年跟隨劉鄧東戰西征,他們常為劉鄧那計謀深遠、縱橫貫聯、通攬全局的大軍事家的風度和才華誠服。劉鄧善于就大勢与局部沉思,指揮作戰總是從全局利益出發,“吃一個,挾一個,看一個”;部署工作“走一步棋,看三步棋”;思考問題“前后照應,上下結合,還要照顧左鄰右舍”,“既看到當前的需要,又考慮到未來的發展”。真可謂滿腹韜略,气度恢宏,充分顯示出兵法家、謀略家的赫赫風采。 劉伯承治學勤謹,戎馬倥傯也照樣手不釋卷,他對中國的舊學有很深的根底,早年從軍,熟讀《孫子兵法》。30多歲到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留學,又博覽了世界軍事論著。几十年日复一日、從孫子到拿破侖、蘇活洛夫,從古代戰史到中國革命戰爭、蘇德大戰,他都做過深刻的研究,同時著譯丰厚。 1942年,劉伯承50壽辰,朱德總司令撰文相賀,文中說: 他具有仁、信、智、勇、嚴的軍人品質,為國內不 可多得的將才。 陳毅揮毫賦詩,贊劉伯承: 論兵新孫吳, 守土古范韓。 和劉伯承交過手的日本軍事家則以《水滸傳》中的神机軍師朱武來形容他的机略。傲慢的西方國家只承認中國有“三個半”戰略家,劉伯承被列為其中的“一個”。 劉鄧大軍的人都說劉鄧不可分,劉鄧自己也這么說。他們的不可分,除去感情上的融洽,更主要的是工作上的默契。劉伯承具有戰略家的恢宏磅礡、嚴謹慎密,鄧小平具有政治家的敏銳冷峻、曠達果斷,二者相得益彰,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劉鄧指揮藝術”,使“劉鄧”這個稱謂中間不能加人頓號,成為世人傳說的佳話。 劉鄧恰如兩位造詣极高的導演,气魄非凡地導演出諸多震惊中外的戰爭活劇。現在劉鄧又接受了新的“劇本”,各縱隊首腦們將要在這個新“劇本”中擔任難度极大的角色;他們很興奮,同時也感到了壓力…… 鄧小平點燃了一支煙,用目光掃了一下會場: “同志們,毛主席的這個戰略決策去年打平漢戰役之后就有了,那時條件還不成熟。到了今年初,毛主席又准備動這一招棋。這無疑是一步險棋。打扑克我在行,下棋不行。在座有懂棋道的,可以理解毛主席動這一步棋的沉重。 “3月之后,蔣介石重點進攻的態勢擺好了。毛主席不再猶豫,指示我們6月1日前休整完畢,10日前渡過黃河,向外線進擊。我們根据部隊和敵人的情況,請示了中央,把渡河推遲到6月底……” 劉伯承用手按按眼眶,接道: “實行戰略轉移,是解放戰爭的一個重大轉折,是具有歷史意義的事件。同志們不要把這次渡河与以往的出擊隴海路等同看待。渡河之后,實施戰略反攻的方式不是逐城推進,而是跳躍式的。我們要大膽地把敵人甩在后面,長驅直人,躍進到敵人的深遠后方去!” 鄧小平指著地圖: “你們看,大別山這個地方,就像孩子穿的‘兜肚’,是長江向南面的一個突出部。我們躍進到大別山,就可以東脅南京,西逼武漢,南抵長江,馳騁中原!” 縱隊首腦們惊愕不已。鄧小平接著說: “大別山是敵人的兵庫、糧庫、財庫,也是戰略上最敏感的地區。‘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蔣介石必然會調動進攻陝北、山東的部隊回援,同我們爭奪這塊戰略要地。這就恰恰可以達到我們預期的目的一一粉碎敵人的戰略進攻。 “當然,這樣一來,我們的擔子就會重了。不論是在躍進途中,還是到大別山之后,我們都會遇到很多困難,甚至是意想不到的困難……” 劉伯承:“自古人們只知三峽為川江之天險,我們四川人卻都知道天險之外還有一個險關,就是道士關。道士關兩山夾一水,山高水急。船行到這里,只有瞄准向峽里沖,稍一歪斜就會船覆人亡。道士關的山岩上刻著‘沖我來’三個大宇,向每一個經過它的人挑戰。勇敢者朝它沖過去,平安無事。怯懦者呢?稍一猶豫,掉轉船頭的念頭還未形成,就會被迎面扑來的激流漩渦吞沒。我們現在就要沖‘道士關’了。只能向前,不能退后,半點猶豫都不能有!” 鄧小平把一個白瓷杯遞給劉伯承,接下來說: “這是中央和毛主席的第一步棋。下一步棋是以中原為基地,再來一個躍進,打過長江,解放全中國。同志們還可以反過來想一想,如果我們現在不打出去,解放區的人力、物力、財力就都會漸漸消耗殆盡。 “現在,邊區政府的財政收人絕大部分用于軍費開支。一個戰士一年平均要用3000斤小米,包括吃、穿、用及裝具。野戰軍、地方軍,晉冀魯豫有40多万人,長期下去怎么養得起?前几個月拉鋸式的戰斗,打過來,打過去,有的地方老百姓的耕牛、豬、羊、雞、鴨都打光了,地里种不上糧食,如此下去怎么得了?這不但不能粉碎敵人的重點進攻,就連我們的解放區也會不打自垮。 “蔣介石的戰略眼光就在于他希望把戰爭放在解放區進行,徹底搞垮解放區,以達到他消滅共產党和人民解放軍的目的。我們的戰略呢?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打到他的老窩里去!” 劉伯承對南征行動做了具体部署。野戰軍決定出動前在魯西南先打几仗,以減輕南下的負擔。 炮聲順著南風不時地飄進小村。 戰事使酷夏更加悶熱、躁動。 南京 蔣介石官邸 1947年7月1日 這是座磚瓦結构的兩層西式樓房。 灰牆,灰頂,灰色大門。從外表看,沒有什么不尋常之處。 它曾經是汪精衛的官邸。 國民党政府還都南京,蔣介石住了進來。 有著草坪、花壇的寬闊庭院里,頻繁出人著各种高級轎車。懸垂著齊白石畫屏、陳設著古玩和象牙雕刻的大小客廳徹夜燈火通明。蔣介石總攬全國軍政大權,經常在他的官邸听取党、政、軍要人會報,然后根据會報裁決,人們稱之為“官邸會報”。 一些國際要員、外國朋友也常光顧這里。 蔣介石是善于揣摩人的心理的。有著家庭气氛的客廳給人以寬松、溫馨、親密的感覺。在這种氛圍里,彼此間的心理距离一下子就縮短了許多。 此刻,小客廳里坐著一位外國客人。他是蔣介石的政涯密友、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 日前,蔣介石飛北平主持召開軍事會議,沒几大又匆匆而歸。他急于會晤這位大使。 司徒雷登品著茶,面對蔣介石,眼睛卻在欣賞一個豆青色窯變鈞瓷瓶。 這個“中國通”生于中國杭州,曾執教于燕京大學,在這塊黃土地上生活了整整50年。除了他的外表,那純正的漢語,那只有在中國文化熏陶下才可能具有的舉止以及表達感情的方式,都表明他是個“准中國人”。 司徒雷登的藍眼睛聚神在鈞瓷瓶上,只有對中國陶瓷精通的人才會對這种并不精細卻有极高審美价值的瓷器感興趣。 “蔣先生,鈞瓷的‘窯變’倒是极有趣的事情。” “是的,是的。‘窯變’使制作它的人都不知道出窯后會得到一件什么樣的珍品。世上找不出兩只相同花紋色澤的鈞瓷品,它的价值就在于獨一無二。” 蔣介石尋找著談話的契机。雖然司徒雷登算是老朋友了,但不是什么話題都能使這位洋大人感興趣的,正像司徒雷登大談特談的“民主”、“自由”,蔣介石也十分反感一樣。說到底這個洋老頭子受的還是西方教育,他揮舞的這面旗幟就像在中國的餐桌上擺出了黃油、色拉,盡管中國人饑餓,但需要的不是這個。 司徒雷登顧左右而言它,從鈞瓷談到齊白石的畫,又极有興趣地問及長案上那對一米長的珍貴象牙。似乎蔣先生閒來無事,特請來老朋友說天談地。 侍從進來續了水。 “蔣先生,這是武夷山下的云霧茶——大紅袍,我沒說錯吧?” “大使先生真是學富五車,博知四海。” 蔣介石知道司徒雷登在等待他把談話引人正題。這個人懂得東方人的聰明,而且懂得如何對待這种聰明。 “大使先生,國民政府的第6次國務會議將通過‘戡平共匪叛亂,掃除民主障礙,貫徹和平建國’的新方案。這個方案是大使先生過目了的,我就不多說了。政府現在的困難在于……” 司徒雷登凝視著蔣介石。 呷了口白開水,蔣介石繼續他的話題:“……困難在于落實這個方案不僅需要貴國政治上的支持,而且需要貴國在經濟上……” 軍机參謀匆匆走進,給蔣介石遞上一份戰報。 節骨眼上打扰,蔣介石十分不悅,眼皮也不抬。 “念。” 參謀低聲讀了報文。 蔣介石的眉毛一抖,目光電閃般地掠了一下軍机參謀。 司徒雷登感覺到出了什么重大事情。 蔣介石把戰報又看了一遍,然后不動聲色地遞給司徒雷登。 “哦!”司徒雷登惊呼,“共產党竟然突破了黃河防線!” 蔣介石用手絹拈著唇上的短髭。 司徒雷登不安地說:“劉伯承過河,無疑使局勢嚴重惡化!” “我們的軍隊正在抵抗。大使先生,形勢沒有那么糟糕。” “蔣先生,我以為這是一個重大事件,‘6·3O事件’!它可能成為1947年世界十大新聞中最醒目的一條!……黃河防線,這條東方的馬其諾防線,被攻破了。” 司徒雷登說著,感情愈漸沖動。 “蔣先生,您剛才說到經濟,恕我直言,這是我最不感興趣的問題。美國政府每月平均以3O00万美元的軍費、1500万美元的行政費,支持著你們,難道這還不夠慷慨嗎?由于這個政府和軍隊自身的原因,看來前途黯淡!” 蔣介石五火攻心,但臉上依然平靜如水。他太需要美國的支持了,不得不委翅伏足,以曲求直。 蔣介石的平靜使司徒雷登的發泄像擊在橡皮牆上,這愈發使他忿懣;他正欲用更激烈的言辭擊向對方,突然瞥見了蔣介石顫抖的手指。這是心靈的又一個窗口,無法掩飾的窗口。司徒雷登收住忿懣,動了惻隱之情。他和蔣介石畢竟有多年的交情了。 “委員長,我懇切地請求你理解我的處境,美國的納稅人是不允許將他們的金錢投人一個沒有希望的事業的。目前唯一的辦法是盡快結束一党訓政,建立真正的民主社會,這也是中國的唯一出路。如果閣下及您的同僚能夠實施真正的自由、民主,進行根本的行政改革,共產主義將會最有效地得以克服,美國的經濟援助也會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否則……” 司徒雷登對國民党的內幕太清楚了。他知道蔣介石要消滅共產党不是件容易的事。這樣的勸誡在內戰一爆發,他就不厭其煩地一次再次地提出。 “給大使先生換茶。” 蔣介石喚門外的侍從。 端茶送客,司徒雷登懂得這含蓄的東方禮儀。他款款站起,告辭。 送走美國大使,蔣介石神經質地尖聲喊道:“擋不住共產党的進攻,我就自動下野!辭職引退!回浙江奉化!” 話音落,官邸死一般沉寂。只有玫瑰園奼紫嫣紅,開得十分熱鬧。 蔣夫人宋美齡外出應酬,侍官、侍從不敢干扰總裁。 蔣介石面壁垂手而立,半個時辰一動不動。 日光漸漸暗了,黑了。 侍從悄無聲息地掌上燈。 蔣介石轉過身,叫通徐州的電話。 “墨三。” 蔣介石的語調十分平靜。 “黃河防線被突破,司徒大使先生對此很不滿意。可以理解,他是個書生,打仗的事他不懂。這次失利并不意味著共產党的強大,只是我高級指揮官的疏忽,中了劉鄧的誘軍之計。墨三,你談談徐州司令部的敵情判斷。” 顧祝同做了挨罵的准備,不料竟是一番和風細雨。他動情地叫了一聲“校長”,說:“徐州司令部分析,劉鄧把主力調至黃河南,与以往不同。過去是打了就走,現在兵分几路,不輕動。這必有大的企圖,很可能是欲与魯南、蘇北、豫皖蘇之敵相策應,合取徐州。” 蔣介石說:“徐州的判斷有一點是對的,而基本點是完全錯誤的。劉伯承作勢犯徐州,不過僅僅是作勢而已。他沒有能力犯徐州。即使他真的攻一下徐州,其真正目的也是配合山東,解脫陳毅,企圖化解我重點進攻戰略。戰爭之道攻、守兩端,有先發制人,有后發制人。劉伯承過河并非坏事。我就在魯西南以10旅之師攻其所懼,戰而胜之,后發制人!” 河南台前 孫口渡口 1947年7月4日 星垂平野,月涌大河。 一飛机盤旋,照明彈時明時暗。 等待渡河的后續部隊聚集在堤岸上。 劉伯承拄著一根棍,在用林秸、門板舖墊的灘頭上船。 申榮貴怕劉伯承失足落水,小心翼翼地開亮了手電筒。 “媽的!誰打手電?關掉!” 灘頭的警衛部隊里跑出來一個戰士,嚴厲地喝斥。 劉伯承赶緊讓申榮貴熄了手電、向戰士道歉:“對不起,眼睛不好……” 鄧小平扶住劉伯承,登上踏板,上了“愛國號”大船。 隨劉鄧上船的還有司令部的參謀、工作人員。 黃河無風三尺浪。今晚風不大,河面上的浪峰仍是一個接著一個。船底好像有巨掌托著,一下子把船掀起几尺高,又倏地向下拋去,接著浪頭便沉重地掉在船舷上,潑進很多水。 兩架敵偵察机沿著河道一邊飛,一邊丟照明彈,五顏六色,懸垂在半空。 鄧小平敞著胸襟,笑道:“我們的福气不小啊,蔣介石給我們點天燈。” 劉伯承憑艙而立:“蔣介石的作戰程序是一偵察、二報告、三研究、四轟炸,等他調來大批轟炸机,我已全軍渡河完畢。” 衛士長康理跟旁邊的人嘀咕:“還吹他的黃河防線抵40万大軍呢,我們輕輕一跳,就跳過黃河了!” 鄧小平听到了,說:“呵,口气不小!衛士長同志,凡事予則立,不予則廢。顧祝同是117個旅,我們只有十几個旅,在人家眼皮子底下渡河,‘一跳’就過去了?你輕輕跳一下怎么樣,還不把你打到黃河里去!” 船上的人都笑了。 “愛國號”渡船漸漸靠近了南岸。 劉鄧走到船頭,緊緊握住水兵隊長程文立、船工程廣立的手。鄧小平說:“你們辛苦了,” 程廣立一晃膀子,抖落一身的汗珠。 “辛苦算個啥!大軍消滅了遭殃軍,這地方就活了,我們的船,上可跑鄭州,下可到濟南府,好日子有的過哩!” 劉伯承說:“快了。离這日子不遠了。” 程廣立搖著大櫓返回黃河北岸,河防指揮部司令劉茂齋故意問他:“廣立,你剛才送的是誰?” “首長唄。” “首長多了,哪一個?” “反正官不小,是個大首長。” “那是劉鄧!劉伯承、鄧小平。” “真的?我的媽呀!我還指揮過他們呢!” “指揮啥?” “我說:‘站好!往里站!別亂動!’……嘿!我指揮過劉鄧!” 程廣立越琢磨越覺得自己非同一般,劉鄧是何等人物?指揮千軍万馬的人哩!他一拍大腿,又笑,又喊:“娘的,我程廣立這輩子算干了件大事!大櫓一搖,劉鄧過河!” 這一夜,程廣立的“愛國號”大船渡河18趟,運送4000多人。 孫口渡口這一夜運渡大軍3万多人。大小船只在渡口一字排開,一擺就是六里多長;一個“起波”信號,六里長的船隊像賽龍舟一般沖流而下。 運渡持續了半個多月,運完大部隊運后勤部隊,還有彈藥、糧草、牲口。 一天夜里,五輛滿載彈藥的汽車剛赶到渡口,兩架敵机便轟隆隆地竄過來,投下照明彈,黃河上空頓時明如白晝。敵机低空盤旋,向滿載槍械的大船猛烈掃射,炸彈傾瀉在河水里、沙灘上,剎時泥沙飛濺,水柱騰空而起。緊急關頭,水手全士文只身跳上船頭,搖動大櫓,頂著炮火,疾速而去,把槍支彈藥安全送到激戰的南岸。 敵机的轟炸越來越頻繁,每晚都有船只被炸毀,水手犧牲。 這一帶的百姓們為渡送大軍所做的犧牲從年初就開始了。 2月間,按照劉鄧命令,冀魯豫區党委成立了黃河河防指揮部,組織渡河的准備工作。 渡河首先要有船。黃河自從1937年改道,河床變成沙灘,干涸了10年。沿河一帶村子原有的船毀的毀,爛的爛,剩下十几只,破破舊舊,還都是小船。這樣的船只能坐几個人,按此机械計算,十几万大軍需要渡送一年多的時間。況且還有大炮、汽車、馬匹,小船根本無法載運。 河防指揮部決定造新船,造大船。 3月,冀魯豫行署下達了《封購各村大樹用以造船的緊急通知》沿河十几個縣凡是周邊五作的大樹全部號封,由政府統一收購,不許私自砍伐出售。4月,行署又下達了《征購苧麻以應急需的訓令》。解放區沒有漆船的桐油,就派人到敵占區采購。也缺乏造船的釘子、鐵皮,就掀敵占區的鐵軌,收集破銅爛鐵,老百姓把家里的鐵鏟、鐵鉤甚至鐵鍋都獻了出來。 開始造的船可渡一排人,后來造的大了,能渡一個連,有的還能載五、六輛汽車。、台前縣造了一只最大的船,船身漆成藍色,被稱為“藍船”,能載4O0多人。 造船不僅需要克服材料、技術方面的困難,還要和敵人做斗爭。黃河南岸的敵軍不斷炮擊槍射,進行騷扰,敵机日夜偵察轟炸。為了隱蔽,船工們在樹林里操作,在地窖里安爐。白天目標大,晚上突擊干一一把桅燈三面用布罩起來,只留一面透光。后來又想出辦法,在离造船處約一里的地方點起燈,燒大火,偽造假目標。 奮戰了兩個多月,修复舊船、建造新船共300多艘。小船加了偽裝,能藏在村子里、地窖里;大船就需要造船塢。船塢除了藏船,還要用它訓練水手。由于國民党封鎖河面,禁止一切航船,造船塢只有先挖引河,從渡口挖起,一直拖到靠近村庄、樹林的隱蔽處。這是一項大工程,一個船塢一條引河,僅范縣就動用了5000多人干了半個月。 5月,冀魯豫區党委向范縣、台前、壽張等八個縣發出征調水兵、水手的通知。水兵實行供給制,每人每天兩斤半小米,每人發兩套單衣,衣褂上印有“水兵”二字。水兵訓練都在引河里,分設七個航運大隊,每隊600人、30只船,起居行動全部軍事化。 与此同時,沿河11個縣還掀起了參軍熱潮,向部隊輸送兵員達3.7万人。 進入6月,渡送大軍的气氛就更濃了。各縣各村開展了緊張的支前運動,做軍鞋、磨面粉、騰房屋、組織擔架隊…… 44年后,筆者來到范縣采訪。縣党史辦主任張瑞雪說: “那一年人人忙渡軍,家家忙支前,村村的石磨嗡嗡響。俺家爺爺進了造船厂,二叔和爹當了水兵;娘白天磨面,晚上做鞋。當時我才12歲,老師領著我們給傷病員送水、洗繃帶。家里的雞下一個蛋,俺娘就叫我給傷員送去。 “俺們范縣是老根据地,1945年就解放了,群眾覺悟高。敵人的飛机炸它的,俺們干俺們的。有一天夜里,一個炸彈扔在村東頭,一下子死了14口;一個叫張玉林的,全家只剩下他和妹妹,他把妹妹往親戚家一送,照樣當他的水兵。 “俺們縣的主要渡口有林樓和李橋。6月29日,接到通知要求立即做好渡河准備。鄉親們拆了門板、祖宗的祠堂,去墊渡口。怕船互相碰撞,抱了被褥往船幫上綁。為了渡送大軍,俺們縣受傷的就不說了,光烈士就上百人。” 我們到了台前縣,縣委宣傳部部長說,他的大伯和父親都是當年的水兵,父親在渡河時傷了腿,成了殘廢。 說起孫口,他說那是個古渡口,始建于清朝咸丰年間,為黃河下游的一個重要渡口。當年很繁華,村民也很复雜,國民党的區長、縣長都是這個村的人,光大大小小的“司令”就出了六個。雖說1947年解放了,仍是不平靜。可是那一年渡送了几万大軍,一點事沒出。鄉親們自動組織起來,清查戶口,封鎖消息,控制地主和反革命分子,保證大軍安全渡河。 我們到了孫口渡口。 今天的孫口已經修建了气派的輪渡碼頭,是黃河下游的重要交通樞紐之一。黃河悠悠蕩蕩從孫口流過,寬闊的水面迷迷濛濛,渾然一片,雖沒有當年的惊濤駭浪,仍不失大河名流的偉岸气派。 在距碼頭200米,我們看到了一尊高大的青色石碑。它矗立在大堤之上,朱紅的大字十分醒目:“中國人民解放軍晉冀魯豫野戰軍孫口渡河處”。 這古老的渡口,劉伯承、鄧小平在此渡河;陳毅、粟裕在此渡河;第四野戰軍結束遼沈、平津兩大戰役后,將軍們、英雄們也在此渡河。 孫口,可謂將軍渡、英雄渡。 李橋渡口在范縣境內。從縣城到渡口過“白衣閣”、“孫二娘店”,便到了黃河大堤。 堤上亦建了高大的石碑以示紀念。大碑左右是一片參天的柳樹林;李橋村坐臥在大堤下的柳樹林里。 我們下了堤,想找當年的水兵談談。 村頭第一家就是當年河防指揮部劉茂齋司令的家,堂屋正中挂著劉茂齋的遺像。他的儿子劉俊文是當年出色的水手,遺憾的是他到濟南看女儿去了。走出劉家的門,遇上一個背草的老漢。我們打听當年的水手,他捋著白胡子,笑了,說:“我就是。我大哥、二哥都是。”又指指一個拄棍的老漢:“他也是,還得過銀質獎章,是個老功臣哩!” 豫北的百姓憨厚,又秉承了祖先的豪爽。見來了兩個外鄉人,下田、回村的人都停下腳,湊過來。听說問1947年渡送劉鄧大軍的事,60歲往上的人就像講昨天的事,一天一天、一件一件地擺開了。那個拄棍的老漢也蹣跚地走過來,旁邊的人說:“他八十七啦,叫王家立,耳朵聾了,啥也听不見。” 王家立耳聾,但能說話。他擠進人群,用手比划著:“劉鄧大軍過黃河那年,俺送的是第二船,一個晚上俺沖了17趟!” 老輩人把擺渡黃河稱作“沖”——順流疾馳,沖黃河。 不明白王家立怎么知道大伙談的是渡軍的事。也許,他是從鄉親們臉上的表情感覺到的。那是一种激動、自豪、悲壯,互相碰擊的表情。這种表情只有當一個人、一個村、一個集体念及他們最輝煌的事情時才會出現。 一位獨臂老人說: “我是1938年的党員,叫劉明賢。渡大軍,我頭一個報的名,為爭撐頭一船我還跟聶言金打了一架。 “那年整個7月飛机天天來,蹭著俺李橋村的屋脊飛,炸彈坑三間屋子那么大,一炸就是几十口。俺這胳膊就是那陣炸掉的。” 老人手里拎著一塊豬肉,大概剛從集上回來。見我們注意到了他手里的肉,他說:“明儿是俺的生辰,整七十。割點肉吃吃。” 他哈哈地笑著。 “平時不吃肉嗎?” 他搖搖頭:“庄稼人,哪有那閒錢!” 抬頭看看李橋村的房舍。沒有一幢樓房,新瓦房也不多。 “那一年7月17日……”獨臂老人突然想起什么,興奮地說:“大軍們渡完了河,劉鄧給俺們沿河几個縣的水兵下了嘉獎令,還犒勞每個人豬肉一斤哩……” 44年過去了,他們不忘屬于他們的光榮,甚至還記著那一斤豬肉的犒勞。 這些當年的水兵、水手除了自豪,心底還有蒼涼。 他們把革命送過了河,但覺得革命似乎把他們“忘”了。只有縣党史辦需要當年渡大軍的材料了,來個工作員,開個座談會,給老頭子們散几根帶把儿的煙。 再有就是我們這樣的,或搞電視劇什么的。來了,詢問一番,再感慨一番,任什么問題也幫他們解決不了。但是,他們還會把他們知道的,詳盡地、不厭其煩地說出來。說出來“痛快”,只是心底有些空落落的。 也有不愿談的。我們曾為找沙河涯的孔月仙,從河南的台前縣跑到山東的陽谷縣,又從山東陽谷跑回河南台前。 1947年渡河的時候,劉鄧就住在她家。那時她是新過門的媳婦,執意把新房讓給劉鄧住,自己住西廂房。劉鄧不肯,一個住了西房,一個住了東房,堂屋仍讓孔月仙住。 那天我們終于找到了孔月仙。天已經黑了。孔月仙躲在廚房就是不出來。她說她誰也不見。她家房子四處漏雨,都快塌了,想拆了重蓋,上面說是革命文物,不讓拆。既是革命文物,也該修繕一下,可是也沒人管,弄得60多歲的孔月仙一下雨就往閨女家跑…… 我們闖進了台前縣縣委書記的辦公室,陳述了老水兵們的愿望和要求。 賢達的縣委書記并沒有怪我們“多事”。他誠懇地說: “……如果我滿足了水兵的要求,磨面的找上門我管不管?還有造船的、修路的、抬擔架的、做軍鞋的……說到底,我們縣太窮。才不吃返銷糧了,可還是個貧困縣。 “對你們說這個,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但我還要說一句,請你們三年后再來我們台前縣。那時候請你們再各處走一走,听听老輩人的反應,會和今天不一樣的。 “我敢說這話,不是我有多能,而是我手里有鄧小平的富民政策。縣委規划三年后經濟翻兩番,如果京九深(北京——九江——深圳)鐵路開通了,我們縣在鐵路線上,那就不是翻兩番了。全縣富了,水兵們也富了,造船的、修路的……都富了。這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從根儿上說,也是劉鄧大軍前仆后繼渡黃河的目的。你們說對不對?我想,到了那個時候,才能說劉鄧大軍的黃河沒有白渡……”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