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日本是個石油等資源极端缺乏的國家,保證石油等的進口便成為日本外交的重要任務,于是,日本在50年代中期,當日本經濟完全恢复過來以后,日本政府便推行"高投資、高輸出"的政策。即用廉价輸入原料,制成商品,然后高价出售商品的辦法,從中牟取暴利。例如,進口一吨原料花43美元,而出口一吨商品則為395美元(9倍利潤)。從1955年至1972年間,日本的對外貿易額增加了11倍半。這种高利潤的對外貿易的擴大,也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的迅速發展。 當時,日本進口的數量雖大,但价格极低,以石油為例,在日本經濟恢复和發展時期,它們長期從中東得到廉价的石油供應。在1973年石油漲价以前每桶石油長期在2美元以下,當時日本每年進口101億桶原油,只用了202億美元,如按提价后价格計算(1974年至1975年每桶石油提到11.5美元),則日本至少得付950億美元。這一點連日本官方人士也承認:“日本從1960年到1970年的十年間,依靠廉价的石油,實現了經濟的高速成長。"”日本經濟的發展基礎,是靠阿拉伯的石油。"又如,日本使用的棉花主要是從東南亞等地進口的。該地區棉花价格1972年比1966年上漲了28%,而同期日本的棉織評价格卻上漲了114%;1969年到1972年;由東南亞進口鐵礦砂,每吨价格由11.7美元下降到11.5美元,而同時日本向該地區出口的鋼鐵平均每吨价格由60.5美元上升為87.8美元。日本這种對外貿易的結果,必然造成了許多第三世界國家對日本貿易的大量逆差。日本除大量輸出商品外,還以私人對外直接投資的方式大搞資本輸出,投資的重點放在与資源有關的行業。通過直接海外投資和其他形式的資本輸出,不僅直接掠奪資源和使用廉价勞動力,又能越過關稅壁壘,攫取高額利潤,而且還能轉移國內的工業污染。總之,對外貿易的急劇發展,為日本壟斷資本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和商品投資市場,撈取大量外匯資金,增強了國際支付能力,因此,也促進了經濟的迅速發展。 1973年10月4日第四次中東戰爭一聲炮響,使日本面臨"油斷"的危境。10月17日,石油輸出國組織一舉將石油价格提高70%,阿拉伯產油國又使用"石油武器",宣布削減產量,對親以色列的西方國家實行禁運。當時,大部分西歐國家在中東的利益与美國有所不同,特別是歐洲共同体長期在外交上同美國鬧獨立性,因此對阿拉伯國家的石油戰略在11月初便迅速地作出反應,發表了要求以色列從占領區撤退的聲明。其結果,阿拉伯產油國同意將英法列為友好國家,決定對除荷蘭以外的歐洲共同体各國不削減石油供應。 日本怎么辦?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日本一向追隨美國的全球戰略,在中東問題上也是執行親以色列的外交政策,面對第四次中東戰爭所引起的石油危机,日本不得不重新考慮它的中東政策。要同美國的中東戰略背道而馳,自然將冒很大風險,但如堅持親以色列路線,必將因受石油禁運而在經濟上遭到無法承受的打擊。日本經過慎重考慮,最后決定修改親以色列路線,執行親阿拉伯外交,以确保石油供應。 1973年11月22日,日本政府以內閣官房長官發表談話的方式,宣布了對中東政策的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即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自決權;要求以色列從全部占領土地上撤退;重新考慮對以色列的政策。12月,日本副總理三木武夫以特使身份出訪中東8國,重申支持阿拉伯、反對以色列的立常于是,阿拉伯產油國家才決定把日本列為友好國家,不削減對日本的石油供應量。為了鞏固這种關系,日本從政治、經濟兩方面進行了大量的工作。從1974年起,日本的木村外相、中曾根通產相接連對中東進行友好訪問。1974年和1976年,日本兩次給伊拉克共計20億美元的長期貸款,并与伊朗就建造石油化學聯合企業工程進行合作。1977年2月,日本在西方主要工業國中,第一個同意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在東京設立辦事處;1978年9月,福田赳夫作為第一位前往中東的日本首相訪問了對日本石油供應量最多的伊朗、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和卡塔爾4國;1981年10月,日本又在西方國家中第一個邀請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執委會主席阿拉法特以准國賓身份訪日。 通過這一系列的經濟外交,不僅使日本從中東的石油進口得到了保障,也使日本与中東的貿易得到迅速發展。1977年,日本從中東的進口比1970年增加了7.4倍,日本對中東的出口則猛增16.4倍,其中成套設備的出口竟增加了60倍。 日本的石油雖得到滿足,但卻引起中東各國對日本的不滿,指責"日本外交石油气太濃",批評日本太不關心中東問題的和平解決,日本人在中東各國人民心目中的形象仍然不好。 ------------------ 書路 掃描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