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譯后記


  喬治,盧卡斯是美國電影界的一位新秀。一九七七年,他所編導的科學幻想故事片《星球大戰》轟動了美國影壇。當時他才33歲。他的童年是在加利福尼亞州的莫德斯托度過的。少年時代,他的志向是當一名賽車名星。可是就在中學畢業前兩天,一次車禍險些送了他的命。在醫院里呆了三個月后,他決定上大學。在莫德斯托的兩年制初級大學學習了兩年之后,他進了南加州大學的電影學院。23歲時,他為字宙制片公司拍了一部科學幻想片《THx1138》。此片雖然賣座不佳,但宇宙制片公司卻由此發現了他的才華,又支持他拍攝了一部反映六十年代初美國青少年生活的故事片《美國粗刻》。此片頗為成功,盧卡斯因而初露頭角。1973年,他向宇宙制片公司提交了一分僅有12頁篇幅的《星球大戰》劇情提綱,希望再次得到支持。然而,這次等待著他的卻是怀疑和拒絕。連他的許多同行密友也認為他是在“异想天開”。幸好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答應支持,才使這部科學幻想巨片兔遭腹死胎亡的厄運。盧卡斯花了兩年功夫,四易其稿,寫成了電影腳本;然后又率領一支由九百多名工作人員組成的龐大隊伍,耗資九百五十万美元,拍成此片。為了生動地創造出星際飛行和宇宙大戰的奇觀,影片采用了360多种特技和复雜的計算机控制技術。一九七七年四月影片公映,風靡一時,盛況空前。當年五月三十日的“時代”雜志將它作為“今年最佳電視”向讀者介紹。美國竟因此產生了一陣至今不衰的“科幻熱”。影片獲得成功之后,盧卡斯又將這一影片的故事編寫成小說,立刻成了暢銷書。
  對于《星球大戰》一書,盧卡斯本人評論說:這并不是科學小說,而是宇宙幻想作品。盡管盧卡斯(他本人也是科學小說迷)從許多當代著名的科學小說作家(如F·赫伯特、R·海因蘭)的作品里借用了許多形象和場景,盡管書中的光刀使人聯想到激光武器、伍基和阿圖對奔使人聯想到全息技術,但作者并非著眼于向讀者介紹這些引人入胜的新技術及其社會意義;他只不過是在借科學之神奇來創造一個虛幻的世界,以便能隨心所欲他說出自己要說的話罷了。正如美國小說家J·柯辛斯基在評介美國現代科學小說時指出的:“在我看來,大眾文化的另外一种趨勢是逃避主義。那些名為科學小說、實則既非科學、也非小說的作品之流行一時,就反映了這一趨勢。這些作品是使讀者逃避身邊的環境而不受威脅的一种最終形式。”盧卡斯自己也說,“我拍這部片子的主要理由是想給年輕人一种誠實的、健康的幻想生活,那种我們那一代曾經有過的幻想生活。”前面提到過的那期《時代》雜志的評介文章似乎說得更加明白:“盧卡斯是一位浪漫者,一位純朴天真的浪漫者。正是這种天真純朴,這种對浪漫史的想入非非,使得《星球大戰》能夠如此清新,如此妙趣橫生,如此异想天開。盧卡斯相信他在影片中創造出來的一切。在影片的后面,他就是天行者盧克——挺身而出斬妖屠龍,拯救公主,尋得圣杯。黑就是黑,白就是白,善良戰胜邪惡——至少在他的影片中是這樣。”千百万美國觀眾涌進影院,沉醉在這部充滿了复雜的特技表演和純洁高尚的感情的影片的聲光色彩之中。他們在逃避什么。難遣還不發人深思么?
                              譯者
  ------------------
  書香門第 掃描校對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