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二五四、蔣中正的下野与复職


  16年6月下旬,北伐軍掃蕩魯南。張宗昌、孫傳芳重新整頓,于濟南會議決定乘革命軍兵力不能兼顧之際,反攻徐州。張宗昌之白俄軍乘鐵甲車猛攻,北伐軍雖英勇抗御,終難扭轉形勢,7月24日退出徐州。
  蔣中正為了實踐徐州會議時的諾言,遂于民國16年8月12日宣布下野。
  隨同蔣中正离開南京的,有胡漢民、吳敬恒、蔡元培、李石曾、張靜江等。蔣中正离京后先至上海,再轉返原籍奉化。
  蔣中正于9月28日自上海動身赴日本,曾在東京發表告日本軍民書:
  “不佞來游,雖為日尚淺,而觀于貴國國民對中華民族之觀念,無彼我之別,充滿平等之精神,已得极親愛之印象。貴我兩國之關系,孫先總理常以兄弟之國相許,相信貴國國民希望中華民族之自由与獨立,必較他國為更切也。然則貴國朝野如徹底諒解我國民革命運動,對之与以道德上精神上之援助,不利用舉國民所痛憤之軍閥,以阻撓國民革命之進行,斯即對我國民革命運動為莫大之助,同時且為兩國根本親善之要諦也。如是國民革命之完成,得使兩國益加睦輯,俾貴國在東亞之地位益形安泰。同時或得以貢獻于世界之和平乎!三民主義之國民革命,于民族歷史上革命精神上抑于世界思想趨勢上,必可完成。無論如何之強權,必不得永久抑壓阻撓之也。”
  1月10日下午1時3刻蔣中正由日本返抵上海,國民党第二屆中央執監委員乃齊集上海,于12月10日召開第四次全會預備會議,通過复任蔣中正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閻錫山、馮玉祥等亦推代表至上海促駕,國民党更吁請汪兆銘發表宣言出國考察,并解散特別委員會。
  元月4日,蔣中正由上海返南京,5日宣告复職,重組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于南京三元巷。通電昭告全國,繼續行使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職務,除政治、党務追隨中央諸委員共同負責外,同時秉承中央指導,專司軍令,俟北伐完成,即當向中央正式解職以謝去年棄職引退之罪。
  元月8日國民政府特任蔣中正為北伐全軍總司令,以國民革命軍之作戰軍、國民軍聯軍之作戰軍、北方革命軍之作戰軍、航空軍之全部組織北伐軍,由總司令統轄指揮之。
  北伐軍總司令蔣中正
  參謀總長何應欽
  第一集團軍總司令蔣中正(兼),總參謀長楊杰
  (轄第一軍團劉峙,第二軍團陳調元,第三軍團賀耀祖,第四軍團方振武,總預備隊朱培德,炮兵集團陳誠,后方警備部隊錢大鈞,航空隊張靜愚,鐵甲車隊屠金聲。)
  第二集團軍總司令馮玉祥,總參謀長劉驥
  (轄第一方面軍孫良誠,第二方面軍孫連仲,第八方面軍劉鎮華,第九方面軍鹿鐘麟,騎兵第一軍鄭大章,鐵甲車集團劉自珍。)
  第三集團軍總司令閻錫山,總參謀長朱綬光
  (轄右路軍徐永昌,左路軍商震,中路軍商震,預備隊丰玉璽,炮兵集團周玳。)
  海軍總司令楊樹庄,參謀長李景
  (轄第一艦隊陳季良,第二艦隊陳紹寬,練習艦隊陳訓詠,魚雷游擊隊曾以鼎。)
  同時軍委會另頒密令三則,分電蔣中正、馮玉祥、閻錫山、楊樹庄等遵照,其文如次:
  “某總司令勳鑒:甚密,茲頒發密令如下:(一)北伐全軍以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中正統轄之。(二)北伐軍之兵力,以國民革命軍之作戰軍,國民聯軍之作戰軍,北方革命軍之作戰軍,海軍之作戰艦隊,及航空軍之全部任之。(三)各作戰軍之經理衛生及野戰器具材料之補充,除照原有順序辦理外,由軍事委員會統籌補助之。”
  蔣中正复職后,一面征調第四軍繆培南部由粵入贛,方振武部自信陽開歸德,方鼎英部自粵經贛、浙轉蘇,錢大鈞部自粵經閩、浙入滬;一面令散住皖、贛、蘇、浙軍隊,准備出發。隨复于2月9日親赴徐州,召集各軍官長訓話,改編徐、海各軍為三個軍團,調何參謀總長應欽,留守南京。复指示第一二兩集團軍在曹、丰間确取連絡,實行戰略展開。2月16日轉抵開封,召集馮玉祥及第二集團軍總參謀長劉驥、山西閻錫山代表邵某,第一集團軍總參議何成浚,總司令部參謀處長葛敬恩等,商討北伐大計。与會人士均主早日大舉,尤以第三集團軍方面主張尤為激切。當晚,蔣、馮兩總司令,复密商大舉北伐日期,及軍隊調動,戰線調整,軍費籌措,軍實給養諸大端,決定總攻步驟。
  北京方面張作霖在17年2月初旬召開干部會議,圖謀反攻,作全面之進犯,到了2月中旬,第二次召集干部會議,決議對京漢及山西方面取攻勢,對津浦路方面取守勢。最后則改為對京漢及津浦路均取守勢,惟對山西則取急劇之攻勢。以張學良的三、四方面軍主力及張作相軍攻晉,以三、四方面軍的一部配置于京、漢路對豫北取守勢,其他褚玉璞、孫傳芳、張宗昌三部,則配置于大名、濟宁、臨沂一帶,對南取攻勢防御。打算先下山西,然后向南進展。
  民國17年4月1日,蔣中正在徐州行轅除通令第二、第三集團軍期以4月7日開始總攻擊外,并于4月3日召集所屬參謀長至徐面授作戰命令。蔣中正并于4月7日誓師。
  蔣所親自指揮之第一集團軍戰略目標,集中优勢兵力,以兩翼包圍擊破魯南及濟宁地區北洋軍進占濟南為主,全軍在徐海、碭山、隴海路以北地區集中,其所屬各軍團按以下位置部署:
  第一軍團在徐州東方八義集、大許家、賈旺、利國驛及徐州附近集中。
  第二軍團在海州、新安鎮、運河北站附近集中。
  第三軍團在丰縣、沛縣各附近集中。
  第四軍團在單縣、城武各附近集中。
  第二集團軍第一方面軍(孫良誠部)在曹縣、菏澤各附近。
  4月10日張靜愚的航空隊偵察發現北洋軍之鐵甲車扼守韓庄、運河鐵橋北端,韓庄東運河北岸工事堅固。革命軍乃展開攻擊,經激戰后,攻克禹王山、胜陽山、王母山、車輻山,當晚攻克台儿庄,北洋軍向嶧縣退卻。革命軍第一軍之第一師進占紅廟、閻庄等處,第三師占領單庄、溝上之線;第二師進至利國驛,第十軍進占庄家場、吳閘子、三叉河。11日占領王庄及郯城。13日占領韓庄、沙溝。
  4月14日北洋軍作殊死斗,孫傳芳在蘇、魯邊界丰沛一帶反攻,為張宗昌聲援。而張宗昌亦親臨前線督部猛攻,革命軍奮不顧身,反复沖殺,擊潰敵軍攻勢,占領臨城。18日攻入滕縣。19日占領鄒縣及曲阜。20日攻入兗州,圍殲北洋軍于嶧縣。
  張宗昌所部軍隊,在安國軍七個方面軍團中為數最多,但流品复雜,漫無系統,其番號連張的幕僚亦欠明了。迄大戰前始將軍隊裁并改編,除人槍較多者仍保留師番號外,其余編為中將、少將、上校三种支隊,名目番號始稍整齊,但實際各軍改編者仍不過四分之一,裁撤者僅張敬堯之第二軍,余無變動。而各軍之編制亦終未划一,每軍人數眾寡不等,有二三師者,有一師者,甚至所部上兵手無寸鐵,亦號稱軍長者。至各軍軍長兼任師長,几成慣例。其下屬編制亦极紊亂,每連或七八十名,或一二十名,因之戰斗力亦殊脆弱。至于孫傳芳所部,則仍按北洋軍制(按即前陸軍部頒訂之軍制)的成規編配,官兵亦較有歷史,較有訓練,戰斗力頗強;惟自南潯路戰敗后,士气不振,軍實复缺,已成強弩之末。
  孫傳芳和張宗昌的部隊自被革命軍于兗州、濟宁擊潰后,即退集泰安、肥城、濟南,而濟南的爭奪更是中外所最關心的一幕。
  孫傳芳、張宗昌兩部,自慘敗退至高吳橋、馬坡、泗河、官庄、大厂各附近,又退向博山、泰安,張宗昌打算以泰安天險為恃,企圖死守,孫傳芳則以五師之眾退据肥城,以三個師配備于城外刀山谷、鳳凰庄一帶,构筑堅固工事和張宗昌軍聯系,其余兩師則歸馬寶珩指揮,置主力于万德、界首。
  蔣中正于民國17年4月23日,在兗州行營綜合各方狀況,判知張作霖擬借直、魯聯軍之掩護,企圖向東三省總退卻,乃決心使第一集團軍乘胜猛追,攻占濟南,并期在黃河以南將其殲滅。
  4月23日革命軍各部隊開始行動。25日賀耀祖指揮之第三軍團于大舍、大石橋線向店台、長城、大万德、小万德等地攻擊前進。方振武指揮之第四軍團則向肥城猛攻。其他各軍亦向北洋軍進擊。
  5月1日張宗昌、孫傳芳以濟南陷于孤立,勢難久守,乃向德州撤退,革命軍遂攻占濟南,劉峙進駐山東舊督署。
  蔣中正于5月2日下午4時由泰安抵濟南巡視,并召集軍長以上軍官會議,指示地方治安事宜,并令各軍駐扎原地待命。同時下達一道重要命令——
  “凡張宗昌在山東所設之苛捐雜稅,一律蠲除,著各縣及各机關不得收納,此令。”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