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周懶予奇峰突起 “諸子爭雄競霸,累局不啻千盤。”——這就是王燮在《弈墨·序》里描繪的清初棋壇盛況。當時,“海內國手几十數輩,往來江淮之間”,新老棋手交相競逐,比賽頻繁。老將過百齡仍獨步棋壇,棋力不減當年,然而,“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不久,周懶予奇峰突起,棋力超過過百齡。他的生平事跡,周賞的《周懶予傳》和徐星友的《兼山堂弈譜》記載較詳。 周懶予是嘉興梅里鎮人,名嘉錫,字覽予,后來名聲越來越大,因同音而被人訛傳為懶予。周懶予的祖父周慕松,下得一手好棋,懶予五六歲時就喜歡看祖父下棋,并開始懂得攻守應變之法。几年后己精通棋藝,小有名气。郡國公卿中開始有人拿出銀子請四方高手与周懶予會棋。懶予每次都得胜而歸,所得銀兩孝敬父母,父母很為儿子自豪,從不阻攔他外出下棋。 懶予長大了,小說又迷住了他,他愛讀小說,也不誤下棋。和人對弈時,對手握子思考的時候,他埋頭讀書,等對方投子之后,他再抬起頭來應棋投子,然后接著看書。所以一局完了,對方常汗流浹背,他仍從容自如。而且,看小說一點不影響他對棋局細致的觀察,有時,一局才過半,他就對人說你將輸几路,待棋局終了,多半不差分毫。人們對他這种才能很是惊奇。 這時,周懶予已和過百齡交上手,過百齡已進晚年,尚未遇對手。周懶予年輕力壯,棋鋒銳利,他倆下棋時,觀棋的人圍得象牆一般厚實,雖然兩人各有胜負,但周懶予顯然已開始占有优勢,這就是著名的“過周十局”。此后,周懶予在棋壇領先己成定局。 沒過几年,山陰的唐九經邀請天下名手在武林兩湖下棋。當時去了十多人,周懶予名聲最大,其他棋手便商議著聯合對付他。開賽后,十几位棋手車輪大戰,輪流出場与周懶予較量,共下了十來天,結果還是周懶予獲胜。當時兩位后起之秀周東侯、汪漢年,初出茅廬,棋力強盛,大有雄視一世的气魄,但也被周懶予殺敗。不過從棋譜看,每局胜負都在“几微毫發之間”,可見爭奪還是十分激烈的。 周懶予承襲了前輩优秀棋手的良好棋德,棋藝雖高,但很謙虛。開始与過百齡對弈時,為了表示對前輩的尊敬,几次堅持不肯下對子。實際上,周懶予當時棋力已在過百齡之上,他這么做,許多人不解。有人問他:“你的棋藝是不是到頂峰了呢?”周懶予說:“現在的棋手雖不如我,但每次局后复盤,我都能看出許多不當的地方,离頂峰還遠呢!” 周懶予出身貧寒,但并不珍惜金錢,他下棋得了不少錢,常在賭場上一下輸光。最后,兩袖清風,空手還鄉。 關于他的結局,有不少傳說。有人說他去了西疆,被一位國王留住,在那几結婚并有了孩子。 又有人說他去大海中 的一個島國,在那里受到了熱情款待。較為可信的還是徐星友在《兼山堂弈譜》中的記載:“(周)東侯言懶予(与姚吁儒)對局后,未旬日而下世。”其時大概在康熙初期。 周懶予的棋風特點是:變化多端,輕巧玲瓏,處處爭先。周員說:“究其(指周懶予)所以胜者,持先而不失也”。确實,處處爭取主動權是他的最大特點,即所謂“宁輸數子,不失一先”。 徐星友在《兼山堂弈譜》 中, 還記載了周懶予在棋藝上的獨創手段,他說:“過(百齡)周(懶予)倚蓋起手,最為盡變。”從流傳下來的過周遺局上看到的起手布局都是“倚蓋定式”,著法緊峭,克服了前人創造的“鎮神頭”、“金井欄”等定式較松弛的缺陷。徐星友的書上還說:“應雙飛燕兩壓,其著法始于懶予,最為醇正。”“雙飛”著法沿用至今,它就是周懶予經常使用并使之流傳開的。 周懶予的棋著有《圍棋譜》一卷。此書原本亡佚,現傳的是同治十二年蘇州复刻本。 繼周懶予之后,新起的著名棋手有汪漢年,周東侯二人,他們都被列入“清代十大家”之中。 汪漢年,安徽天都人。清順治年間,“漢年与周東侯遇于廣陵,爭胜負十余局,一時名噪,遂分秦晉。”据《眉山墅隱·跋》引錄程蘭如的話說:“漢年天分高,用意曲其精微奧妙。”汪漢年的著作,有《眉山墅隱》一卷,這是我國古代棋藝家編選時局譜中少偏見的典范。徐星友曾說:“季心雪《弈墨》、(周)東侯《弈悟》、(盛)大有《弈府陽秋》,皆抑人揚己,各有存私。此譜(指《眉山墅隱》)隨弈隨梓(出版),一秉至公。它如《不古編》有篡改之弊,《弈慧》、《弈涂》、《弈遇》之類,更不足道。《眉山(墅隱)》一譜,雖不無利鈍,然大方正派,無纖巧之習,固當做視諸譜也。” 周東侯,名勳,安徽六合人。青年時期与汪漢年棋力相當,中年后棋藝大長,超過了汪漢年。論者稱他的棋“如急,浹回瀾,奇變万狀”,也就是說,他的棋路古怪多變,不拘一格。他最擅長攻殺,即所謂“偏師馳突”。周東侯認為,下棋是為了研究棋藝,不是為了輸贏。所以,他贏了不驕傲,輸了不气餒。他說:“局中義理之所在,務領推移應變,若稍有余蘊,必不能淋漓酣暢,高手以胜負源于胸中,故往往中止。”后來,黃龍士棋蓋天下,當時棋手望風而靡,只有周東侯一人敢与他對弈。人稱黃龍士為龍,周東侯為虎,周東侯因其棋高德尚,深得人們敬重。晚年,他專心培養后代,撰有《弈悟》,《二子譜》,《四子譜》等著作。 黃龍士、徐星友爭霸棋壇 清初棋家如林,高手如波濤一般,一浪未平一浪又起。在過百齡和周懶予的基礎上,中國圍棋史上又出現兩座高峰——黃龍士和徐星友。 黃龍士,名虯,又名霞,字月天,江蘇泰縣姜堰填人。据《兼山堂弈譜》等書記載,他生干清順治八年(1651年)或十一年(1654年).黃龍士天資過人,幼小時棋名已聞達四鄉鄰里。長大點后,父親就帶他到北京找名手對弈,從此黃龍士棋藝大進。康熙三年他在門宁初謁杜茶村時,他的棋藝距國手還差一截,第二次謁見杜的時候,他已一躍而為國手。他与在棋壇馳騁五十余年久負盛名的盛大有下過七局,獲得全胜。呂書艙說他下棋如“淮陰用兵,戰無不胜”,在清初“群賢蔚起,競長爭雄”的狀況中,黃龍士鶴立雞群,“一切俯視之”,奪得霸主地位。前輩大家周東侯,此時棋力亦在黃龍士之下了,其他棋手見了他更是退避三舍,不敢与之較量。人們將黃龍士尊為棋圣,他和思想家黃宗曦、顧炎武等人并稱為“十四圣人”,可惜黃龍大“享年不永”,剛到中年便撒手人寰了。 黃龍士對局實踐對圍棋發展的最大貢獻,在于他轉變了圍棋的風格。在他之前,棋風局面狹窄凝重。黃龍士使棋風大變,在其之后,局面開闊,輕靈多變,思路深遠。 對黃龍士的棋風特色,后人評价甚多。徐星友這樣概括黃龍士的棋:“寄纖農于滔泊之中,寓神俊于形骸之外,所謂形人而我無形,庶几空諸所有,故能無所不有也。”“一气清通,生枝生葉,不事別求,其枯滯無聊境界,使敵不得不受。脫然高蹈,不染一塵,臻上乘靈妙之境。”總的來說,黃龍土對局時考慮全面,判斷准确,力爭主動,變化多端,不以攻殺為主要取胜手段。 黃龍士的棋著有《弈括》和《黃龍士全圖》.此外,鄧元惠還將黃龍士的七十盤對局集成《黃龍士先生棋譜》一本,黃龍士對局中的精華大都收在其中了。 特別值得提及的是黃龍土為《黃龍士全圖》寫的《自序》。這是黃龍土自己丰富經驗的寶貴總結,較全面地論證了圍棋的戰略戰術,見解獨到精辟,發人深省。如他談到布局和全盤戰略時說。“辟疆啟字,廓焉無外,傍險作都、扼要作塞,此起手之概。”談到攻守和戰術原則時說:“壤址相借,鋒刃連接。戰則羊師獨前,無堅不暇:守則一夫當關,七雄自廢。此邊腹攻守之大勢。”談到對形勢判斷時說:“地均則得勢者強,力競則用智者胜,著鞭羡祖生之先,入關恥沛公之后,此圖失之要。”談到策略時說:“實實虛虛之同,正正奇奇之妙,此惟審于棄取之宜,明于彼此緩急之情,”這些都是黃龍士從對局實戰中總結出來的真知的見,也顯示出黃龍士自己的棋風。 繼黃龍士之后稱雄棋壇的是他的學生徐星友。据《杭州府志》記載,徐星友名遠,錢塘人,他的書法繪畫都很好,尤其擅長圍棋,据說徐星友學棋時間較晚,最初是從師黃龍士,人說名師出高徒,徐星友專心致志,刻苦用功,所以棋藝進步很快。當他達到和黃龍士相差二子的程度時,黃龍士仍以三子相讓与徐星友下了十局棋。因為多讓了一子,先生要重展昔日之雄風已很困難了。這十局棋下得异常激烈,當時就被人們稱為“血淚篇”。這十局棋之后,徐星友棋藝猛進,終于達到了与先生齊名的水平。 徐星友出名后,和歷代名手一樣,開始游歷京城,一班閒极無聊的達官貴人又如獲至寶,徐星友取代前人,成了他們的座上客。對徐星友來說,京城只意味著更多的對手和机會,其棋藝則有了個更廣大的發展天地。進京不久,徐星友就听說一位高麗使者,自稱棋弈天下第一,徐星友前去會棋,結果一連贏了他好几局,徐星友進京一炮打響,從此聲价更高。 徐星友在京要站穩腳,自然也少不了与前輩棋手的一番惡斗。當時老棋手周東侯尚在,著名戲劇家孔尚任就曾在某顯貴家觀看過周徐兩人對弈。這盤棋從吃完早飯時下起,每著一子,雙方都沉思良久,琢磨再三,直下到中午方下完。計算結果,周東侯輸了兩子。老棋手十分詛喪,“袖手而去”。孔尚任觀此局有感,寫了一首詩:“疏帘清簟坐移時,局罷真教變白髭。老手周郎輸二子,長安別是一家棋。” 徐星友在棋壇上大約風云了四十余年,康熙末期,徐星友在京遇到新星程蘭如,這回是徐星友自己落入周東侯當年的境地,成了程蘭如手下敗將。徐星友自知大勢已去,從此隱歸故鄉,開始他的著作生涯。 徐星友的棋風,最重要的特點是“平淡”。這大概是因為師承黃龍士的緣故。在徐星友寫的《兼山堂弈譜》中,對他自己的棋風,有這樣的論述:“沖和恬淡,渾淪融和”,“制于有形,不若制于無形”,“善戰而胜,曷若不戰屈人”,“閒談整密,大方正派”等等,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戰屈人”,這是“平淡”的根結。所謂“不戰屈人”,就是不靠激烈的廝殺獲胜,而是一點一點地侵蝕,直到取得最后胜利。這可說是所有圍棋戰略戰術中最難掌握的。這种含蓄、不露鋒芒而又堅強有力的棋術,非一般人所能達到,它對后世影響甚大。 徐星友后半生傾注全力撰寫的《兼山堂弈譜》是我國最有价值的几部古譜之一。明朝以前的棋譜,一般只列姓名圖勢,不加評斷。明朝中葉起,有的棋譜開始加些評語,但也是寥寥數語,讀者獲益不多,清初一些棋譜,如吳貞吉的《不古編》、盛大有的《弈府陽秋》、周東侯的《弈悟》等,開始改變過去評語過于簡單的不足,但終因水平有限,辭語多含糊不清,不确之處俯首可拾。徐星友的棋著,精選了過百齡、李元兆、周懶予、盛大有、汪漢年,周東侯、黃龍土等國手有代表性的各局,詳加評注,觀點頗為中肯确切。徐星友結合了自己一生的對局經驗,對各盤各局的得失作了認真的研究分析后,對各家名手的棋風進行了深刻的總結。這本書影響很大,后來棋手施襄夏曾說:“得之(指《兼山堂弈譜》)潛玩數年,獲益良多。” 奇巧梁魂今,渾厚程蘭如 清康熙未年至嘉慶初年,棋壇霸主不再是某一個人,而是出現了一群人,梁魏今、程蘭如、范西屏、施襄夏,被稱為“四大家”,并列于棋壇之巔。清人鄧元舖說:“本朝國奔,以梁、程、范、施為最著,范、施晚出,尤負盛名。四家之弈,高深遠計,突過前賢。”這四個人可以說是代表了我國古代棋藝的最高水平,由此形成棋壇空前興盛的局面。 梁魏今,又名會京,山陰人。他被列為四大家之首,并非因他棋藝最高,而是因他年齡最長,出名最早。据考,他大約生于康熙前期。 梁魏今自幼學棋,年青時曾与徐星友角試多局,互有胜負,不相上下,程蘭如擊敗徐星友馳名棋壇后,梁魏今和他也有過較量。鄧元穗從兩人對局中輯出十四局,編入《四大家棋譜》,其中程胜十局,梁胜四局,但胜負都不懸殊,有的僅半子之差。 梁魏今中年以后,曾教授過范西屏,施襄夏,這兩位后進者也都說少年時受梁魏今教益良多。范西屏十余歲時,梁魏今曾受以三子。雍正八年,梁魏今在湖州又受先与施襄夏對弈。梁魏今可說是四大家中的師長,而范、施二人青出于藍,棋藝超過了梁魏今。 梁魏今的棋風, 以奇巧多變為最大特點。 施襄夏在《弈理指歸·序》中言:“奇巧胜者梁魏今。” 四大家之二程蘭如,名天桂,又名慎詒,字純根,新安人。他比梁魏今小十余歲,比范、施二人大二十余歲。 据《乾隆歙縣志》記載,程蘭如是著名棋手汪漢年的同鄉。他從小拜棋手鄭國任為師,學成之后,鄭國任就不再与其談論圍棋了,《揚州畫肪錄》說,程蘭如不僅圍棋全國第一,下象棋也是國手水平。 程蘭如二十歲左右已聞名天下,前面已提到,當時他作為后起之秀在京与年過花甲的徐星友對弈十局,大胜而歸,從而成為全國第一。但若干年后,他又被施襄夏和范西屏戰敗,棋圣地位又被他們取代了。 程蘭如的棋風特點是穩重有力,施襄夏概括為:“以渾厚胜。” 乾隆十九年九月,程蘭如年逾六旬,但仍“丰神閒靜”,他与新秀韓學之,黃及侶,在揚州晚香亭對弈一月有余,選其中十五局,由“蘭如評騭為譜,以志一時之雅集”,這就是《晚香亭弈譜》。這是程蘭如的主要著作,也是最有价值的古譜之一,施襄夏曾“盛推此譜与徐星友所著《兼山堂》同為弈學大宗”。 海內棋圣范西屏 范西屏(又作西坪)是四大家中的佼佼者,在袁枚的《范西屏墓志銘》和畢沉《秋學對弈歌 序》等詩文中,對他的生平都有較詳細的記載。 范西屏名世勳,浙江海宁人,生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范西屏的父親是個棋迷,直下到家道敗落仍未盡興。可惜棋藝始終不高,只把這一嗜好傳給了儿子,范西屏三歲時,看父親与人對弈,便在一旁呀呀說話,指手畫腳了。 父親見儿子与己同好,甚是歡喜,唯恐儿子和自己一樣不成气候,當下帶儿子拜鄉里名手郭唐鎮和張良臣為師,棋藝日見長進。了久兩位老師的棋力都不及他了。父親又送他拜山陰著名棋手俞長侯為師,俞長侯棋居三品。有這位名師指點,范西屏長進更快,十二歲時就与俞長侯齊名了。三年后,西屏竟已受先与先生下了。他与先生下了十局,先生完全不能招架學生的凌厲攻勢,均敗在學生手下。從此,俞長侯不再和他下棋。他十六歲時,便成為聞名天下的國手。 范西屏學成時,正值雍正、乾隆年間。他和俞長侯同住松江,受到棋藝家錢長澤的盛情招待。十余年后,范西屏再訪松江,幫助錢長澤,“晨夕參研”成《殘局類選》。 范西屏出名之時,天下太平,大官們多閒聊無事,他們爭著拿銀子請強手与范西屏較量,以此為樂。當時棋林高手梁魏今、程蘭如、韓學之、黃及侶都紛紛敗在范西屏手中。棋手胡兆麟,人稱“胡鐵頭”,棋力甚凶猛,也常是范西屏手下敗將。 當時能与范西屏抗衡的,只有一個人,就是四大家之一的施襄夏。不過,据各种史料記載來看,施襄夏思路不如范西屏敏捷靈活,兩人對弈,施襄夏常鎖眉沉思,半天下不了一子,范西屏卻輕松得很,似乎全不把棋局放在心上,甚至應子之后便去睡覺。有一回對局,范西屏全局危急,觀棋的人,都認為他毫無得胜希望了,必輸無疑。范西屏仍不以為然,隔了一會儿,他打一劫,果然柳暗花明,七十二路棋死而复生,觀棋者無不惊歎。 范西屏和施襄夏本是同鄉,年齡又相仿,未出名前,兩人常在一起下棋。后來他們相繼成為國手,便分道揚鐮,各奔前程,相聚時便不多了。据《國弈初刊·序》引胡敬夫的話,范、施雍正未,乾隆初曾在京師對弈十局,可惜這十局棋的記錄現已無處找尋。以后,乾隆四年時,范、施二人受當湖(又名平湖)張永年邀請,前往授弈。張永年請二位名手對局以為示范,范、施二人就此下了著名的“當湖十局”。原本十三局,現存十一局,“當湖十局”下得諒心動魄,是范西屏、施襄夏一生中最精妙的杰作,也是我國古代對局中登峰造极之局。同代棋手對其評价很高。錢保塘說:“昔抱朴子言,善圍棋者,世謂之棋圣。若兩先生者,真無愧棋圣之名。雖寥寥十局,妙絕千古。”鄧元穗認為這十局是棋中“至當”。 在當湖,范、施除對弈外,主要是教張永年和他的儿子張世仁、張世昌下棋。張氏父于都能文工弈,棋達三品,有“三張”之稱、范、施教其間,与三張受子對局,后選出了精彩的二十八局,刻成《三張弈譜》一書。 范西屏和施襄夏棋力遠在眾多棋手之上,能与他們對子者寥若晨星,一般棋手者如張氏父子,受子后方可開局。當時受棋者從二子到十一子不等。凡讓子者,均稱指導棋,是當時培養后進的一种較為實際有效的方法。除此之外,范、施二人都親自面授了不少門徒,為發展圍棋事業做了很大貢獻。 范西屏棋名已聞達四海,他的學生畢沅曾寫了一首長詩《秋學對弈歌》,其中有這樣一句:“君今海內推棋圣”。那時,范西屏還不到四十歲。 范西屏晚年客居揚州,當時,揚州是圍棋的中心之一。范西屏居此期間,學生卞文恒攜來施襄夏的新著《弈理指歸》,向范西屏請教。(卞也是施的學生),范据書中棋局,參以新意,寫成棋譜二卷。揚州鹽運史高恒,為了附冀名彰,特以官署古井“桃花泉”名之,并用署中公款代印此書。這就是《桃花泉弈譜》。范西屏在揚州還寫了其它圍棋著作。 范西屏晚年并未完全放棄圍棋實踐,《墨余錄》記載:嘉慶初年,范西屏前往上海。當時上海最优秀的棋手是倪克讓,其次是宮加錄等人。倪克讓不屑与他人對弈,富加錄等人則在豫園設棋局与四方棋手下棋賭錢。范西屏一日來到豫園,見有人對弈便站下了。看了一會見客方將輸,便給他出主意,旁邊人不高興了,對范說:“這是賭博,旁觀者不能多話。你既然會下棋,為什么不自己來決一胜負呢?”范西屏笑了笑,從怀里取出一大錠銀子,對歡人說:“這就是我的賭注。”看到這么多銀子,所有的人都眼紅了,紛紛爭著要和范對弈。范接著說:“我下棋于不怕別人說話,你們可以合在一起和我對局。”棋沒下到一半,對手們已經手足無措,一籌莫展了。于是有人赶緊去報告富加錄。富加錄赶到,范西屏坦然自若,先受先三子与他下了一局,富加錄輸了。范西屏再讓,富加錄還是輸了。大家傻了眼。不得不去搬來最后的援兵倪克讓。倪克讓聞風而至,一見面,二活沒說,伸手弄亂了棋盤,告訴眾人;“這是范先生,你們哪是他的對手!”這消息很快就傳開了,上海的富豪們紛紛請他教棋。范西屏在西倉橋潘家受先四子与倪克讓下了棋,觀棋者把對局情況記錄下來,編成《四子譜》一書。 范西屏卒年不詳,大文學家袁玫曾寫過一篇《范西屏墓志銘》,其中卒年、歲數和葬處均未說明,只寫了“以某月日卒,葬”。袁玫亡故于1797年,事實上此后史料上還有范赴滬對弈一事的詳細記載。估計袁玫寫墓志銘時,范西屏并未去世,是所謂“生吊生祭”,當然這是推測而已。 范西屏為人耿直朴實,他不求下棋之外的生財之道。有了錢財,也將一半分給同鄉中的困難人家。袁玫對他的為人盛贊不已,說:“余不嗜弈而嗜西屏”。他認為那些“尊官文儒”都不及范西屏人品高尚。 范西屏的棋風,前人有不少總結。棋手李步青曾對任渭南說:“君等于弈只一面,余尚有兩面,若西屏先生則四面受敵者也。”這是說范西屏全局觀念特別強。李松石在《受子譜·序》中談得更為詳細,他說:范西屏“能以棄為取,以屈為伸,失西隅補以東隅,屈于此即伸于彼,時時轉換,每出意表,蓋局中之妙。”范西屏不很注重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更多地從全局著眼。具体手法就是“時時轉換,每出意表”。這种手法不少棋手都有領教,評价甚高。施襄夏說:“范西屏以遒勁胜者也。”鄧元穗說:“西屏奇妙高遠,如神龍變化,莫測首尾”。“西屏崇山峻岭,抱負高奇。”畢沉在《秋堂對弈歌》中,也這樣描述了范西屏的棋風:“淮陰將兵信指揮,矩鹿破楚操神机。鏖戰昆陰雷雨擊,虎豹股粟瓦尾飛。烏道偏師方折挫,余子紛紛盡袒左。忽訝奇兵天上下,當食不食全局破。” 清代棋藝家李汝珍談到四大家時曾說:“此四子者,皆新奇獨造,高出往古。而范尤以出神入化,想人非非。”對范西屏如此高的評价并非偶然,他不僅汲取了前人的全部經驗,而且有所創見,有所發展。這從他寫的《桃花泉弈譜·序》中,可以看出,在這篇《序》里,他先談到下圍棋“實用心之事”,他自己“自髫年愛習前賢之譜,罔不究心。”接著,他談到了明代棋壇的情況:“有明作者,皆渾而不舉,言先后,言虛實,言向背而已,”這是棋譜家的缺點,也是棋手的缺點。他又談到清朝初年的棋手:“國初弈樂園諸公冥心孤詣,直造單微,于先后之中生先后,虛實之中生虛實,向背之中生向背,各就英分所极,自成一家。堂堂正正,怪怪奇奇,突過前人。”然后,他又談到了他這一代棋手:“至三十年來,國手則不然,較大小于毫厘,決存亡于官冥。交易變易,時時存一片靈机;隔二隔三,處處用通盤打算。數至此,盡心至此,”范西屏認為,圍棋之所以這樣不斷向前發展,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其不坐困千古也”。這充分說明范西屏不迷信前人的創新精神。李松石還說過這么句話:“范于弈道,如將中之武穆公,不循古法,戰無不胜。”范西屏的可貴之處,還在于他并不認為圍棋發展到自己這几就停止了。他認為圍棋的發展是無窮無盡的。他說:“以心制數數無窮頭,以數寫心心無盡日。勳生今之時,為今之弈,后此者又安知其不愈出愈奇?”可見這位圍棋大師的胸襟是很寬闊的,對圍棋事業的發展也是充滿信心的。 范西屏的《桃花泉弈譜》二卷,也是我國歷史上最有影響,价值最大的古譜之一,這本書,“戛戛獨造,不襲前賢”,內容异常丰富、全面,精辟地記載了范西屏對于圍棋的獨特見解。此書則一出版,便轟動棋壇,風行一時,以后重刻版本很多,二百年來影響了無數棋手。 深謀遠慮施襄夏 清代棋壇另一高峰當推施襄夏了。施襄夏名紹暗,號定庵。生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卒于乾隆三十五年(1771年)。他也是浙江海宁人,与范西屏是同鄉。《揚州畫肪錄》 上說, 范、施二人系同母异父兄弟,此說未必真實。施襄夏在為《弈難指歸》寫的自序中較詳實地記載了他的生平。 施襄夏從小就讀于私塾,是個老實、文靜的孩子。他父親是位雅士,擅長詩文書法,也畫些蘭竹之類。晚年退隱家中,常焚香撫琴,或陪客下棋。施襄夏念完功課,便坐在父親身邊,看他撫琴下棋。漸漸地,他對這棋藝發生了興趣,開始向父詢問其中的道理。父親對他說:“學琴需要‘淡雅’,而不能‘繁枝’,學棋需要‘靈益’,而不能‘沾滯’。你瘦弱多病,學琴好些。”于是施襄夏開始學琴了。不過沒過多久,父親發現儿子對圍棋的喜愛甚于琴。當時,比施襄夏年長一歲的范西屏從師俞長侯學棋,到十二歲時,已与老師齊名,這使施襄夏十分羡慕。父親便也把他送到了俞長侯門下。 施襄夏不甘久居人下,他在俞長侯那儿,先生受先三子教了他一年,他便能与范西屏爭個高下了,其間,老棋手徐星友也曾受先三于与施襄夏下過棋。老棋手慧眼識真珠,非常看重這位少年棋手,把自己的棋著《兼山堂弈譜》贈給他。施襄夏也果然不負厚望,對這本名著認真鑽研數年,受益很大。 施襄夏二十一歲時,在湖州遇見了四大家中的梁魏今和程蘭如,兩位長者都受先与他下了几局棋,施襄夏從中又悟出不少道理。兩年以后,施襄夏又遇梁魏今,他們同游硯山,見山下流水淙淙,都很興奮。梁魏今對施說:“你的棋已經下得不錯了,但你真的領會了其中奧妙了嗎?下棋時該走的就得走,該停的就得停,要听其自然而不要強行,這才是下棋的道理。你雖然刻意追求,然而有‘過猶不及’的毛病,所以三年來你仍未脫一先的水平。”施襄夏細細体會了這番深刻的議論,意識到自己以前好高騖遠,走了彎路。從此,施襄夏一變往日棋風,終于成為一代名師。 此后三十年間,他游歷吳楚各地,与眾多名手對弈,交流棋藝,五十歲以后,和范西屏一樣,也客居揚州,教授學生,為培養下一代花了不少心血,他的學生很多,但他始終很謙遜。晚年在揚州,他還寫了不少圍棋著作,為后來棋手留下了寶貴的遺產。 施襄夏是在前人的基礎上,以自己獨特的面貌出現在棋史上的。在《弈理指歸·序》中,施襄夏對前輩和同輩棋手有十分精粹的論述:“圣朝以來,名流輩出,卓越超賢。如周東侯之新穎,周懶予之綿密,汪漢年之超軼,黃龍士之幽遠,其以醇正胜者徐星友,清敏胜者婁子恩,細靜胜者吳來儀,奪巧胜者梁魏今,至程蘭如又以渾厚胜,而范西屏以遭勁胜者也。”正是基于對其他棋手如此深刻的研究分析,施襄夏集各家之長,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史上一顆閃爍异彩的明星。 鄧元穗說:“定庵如大海巨浸,含蓄深遠”,“定庵邃密精嚴,如老驥馳騁,不失步驟。深謀遠慮,穩扎穩打就是施襄夏棋風的主要特點。施襄夏自己也說過:“蓋窮向背之由于無形,而決胜負之源于布局也。他在《自題詩》中寫道:“弗思而應誠多敗,信手頻揮更鮮謀,不向靜中參妙 理,縱然穎悟也虛浮。”施襄夏特別強調這個“靜”,他在《凡遇要處總訣》中說:“靜能制動勞輸逸,實本攻虛柔克剛。”這和他說的“化机流行,無所跡向,百工造极,咸出自然”,“棋之止于中止”,是一個意思。“靜”即是”自然”,即是“止于中止”,也就是當年梁魏今對施襄夏說的“行乎當行”,“止乎當止”。這并不是提倡被動。施襄夏一向重視爭取主動,他曾說:“逸勞互易忙須奪,彼此均先路必爭。”這与“靜”是不矛盾的。“行乎當行,止乎當止”,關鍵還在“行”和“止”都必須是主動的,這樣才可能以靜制動,以逸待勞,以實攻虛,以柔克剛,這正是施襄夏棋風的奧妙所在。 施襄夏在理論上也貢獻很大,他是在認真總結了前人棋著的得失之后,寫出自己的著作的,他十分推崇《兼山堂弈譜》和《晚香亭弈譜》,但也大膽、尖銳地指出了它們的缺陷,他在自己的《弈理指歸。序》中說:“徐著《兼山堂弈譜》誠弈學大宗,所論正兵大意皆可法,唯短兵相接處,或有未盡然者。程著《晚香亭弈譜》惜語簡而少,凡評通當然之著,或收功于百十著之后,或較胜于千百變之間,義理深 隱,總難斷詳,未人室者仍屬望洋猶歎。二譜守經之法未全,行權之義未析也。”這种科學態度是難能可貴的,這使得施襄夏的著作較前人有了很大發展。他的《弈理指歸》二卷,是我國古棋譜的典范,是施襄夏一生心血的結晶,可与《桃花泉弈譜》媲美。因此書原文是文言口訣,字句深奧,圖勢較少,錢長澤為之增訂,配以圖勢,集成《弈理指歸圖》三卷。 施襄夏死后,他的學生李良為他出版了《弈理指歸續篇》,這本書的《凡遇要處總訣》部分,几乎總結了當時圍棋的全部著法,是部全面論述圍棋戰術的著作,是我國古典圍棋理論十分少見的精品。這些口訣,都是施襄夏平生實戰和研究的心得,句法精煉,內容丰富。以范西屏、施襄夏為代表的康熙、乾隆時代的棋藝水准,是整個圍棋發展史上的一座高峰。范西屏、施襄夏等人把圍棋推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胡鐵頭招架無方私求定庵 形成一個高潮,除了一二個水平出眾的大師外,必然還有一大群水平相當的棋手。前面提及的胡鐵頭胡兆磷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棋力很強,大刀闊斧,喜歡大砍大殺。但他畢竟敵不過范西屏。有一回他与范西屏對弈,下至中局,他己窘迫之极,無奈之中,他謊稱有病便离開了,但他并未回家,而是直奔施襄夏處求教去了。當他返回來,繼續下這盤棋的時候,不料范西屏大笑起來:“定庵人還沒來,棋先來了!”實際上,胡鐵頭的棋始終比范西屏差二子。 比范西屏差二子的棋手還有李步青,但他的棋頗受范西屏稱贊。据吳修圃《弈理析疑》說,范西屏五十二歲時,在金陵遇見李步青受二子下了六局,結果各胜三局。兩年后,兩人又相遇在蘇州。這時的李步青已經可以讓先了,而且,互有胜負。由此可見李步青的棋藝進步很快,已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除了胡鐵頭,當時還有一位被人稱為“金剛”的棋手,他叫童和衷,十四歲時已有棋名。開始与范西屏對弈,范尚讓三子,不久,就只能讓二子了。童和衷棋風精悍而有魄力,故有:“童金剛”之稱,是位很有潛力的青年棋手,可惜未過不惑之年就病逝了。 上節提到的豫園亂局認大師的倪克讓,也是當時頗具功力的棋家,他名世成,上海人,《清代軼聞》等書中較詳細地記錄了他的生平。他父親倪載岩是位秀才,在家教書之余喜歡下棋消遣。久而久之,倪克讓從觀棋中有所領悟,以后他和別人下棋,胜者居多。据說池下棋碰到難處時就仰面望天,可一落子,別人就無法對付。所以當時有人說他的棋藝是“天授”的,一回,有位人稱“弈品第一”的大官路過松江,听說倪克讓的棋名,特把他召來對弈。倪克讓成竹在胸,連贏了他二局。倪克讓的名聲因此更大了,《軼聞》中還提到,倪克讓為人古怪,終生未娶妻室。生活极為簡朴,家中只一木床,每日坐在床上,客人來訪,他竟能一言不發,人們都說他有些“痴”。不過他的棋藝确實精湛,越到晚年越發神妙,江南無敵手。只是在范西屏面前,他仍需受四子。 中國古代圍棋發展史中最輝煌燦爛的畫面,是由梁、程、范、施四大家和歡多的高手共同繪成的。這已毫無疑問。 但不可否認,清朝康熙。、乾隆時期,政治穩定,經濟繁榮,這一切為圍棋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名家高手疲于衣食怀才不遇 清道光以后,帝國主義沖進中國的大門。清朝未年,政治腐敗,經濟落后,文化衰退,圍棋的命運日益艱難。 清末棋手水平与前代相比大為遜色,其中水平最高的陳子仙、周小松,距范西屏、施襄夏尚有相當一段距离,關于這一點,王蘊章在《天香面硯室弈選·序》中說:“降至陳、周,世變稍稍暗矣。士或怀才不得逞,則奔走為衣食計,手談坐隱,余事蓄之,”較深刻地揭示了棋事衰落与世事敗坏的關系。 當時可以提到的棋手,有“十八國手”。 秋航,名愿船,儀徽人,是京都梁家園壽佛寺的和尚。他不念佛經,偏好圍棋。晚年經常出入于京城,与沈介之同為周文勤的門客,并往來于滿族王公府第。他的棋藝在當時頗為眾人仰慕,樊彬曾在《燕都雜泳》中寫過“手談誰國手,善弈數秋航”的句子,他的對局被選入道光二十一年刊行的《尊天爵弈譜》中,其中包括与周小松,李昆瑜,李湛源等國手的對局。當時他已年愈七旬。同治二年,秋航在北京去世。据方臻大《待日解弈存·序》中記載,方于這年來京,遇見秋航,那時秋航已年邁,但下棋仍“不耐思索,拈子如雨點下。”他受先四子与方臻大對弈,但沒下完十局,老人就于這年秋天去世了。關于秋航的逝年還有一种說法,認為秋航故于杭州。傳說他在死前一天尚与人下棋,并說:“今日之會難再見,此局乃絕著也。”秋航享年九十以上。 另一位長壽棋手任渭南棋名也不小,嘉慶、道光年間,他常設局于秦淮河畔,無人為敵。任渭南活到八十多歲。 能胜任渭南的,當時并非無人。有位叫林越山的也是“十八國手”之一,福建人,幼年即會下棋,十八歲時聞名全國,有一回任渭南到了廣東,兩人對弈,觀棋者無數。棋下到中局,任渭南已發現自己局勢不妙,便給林越山使了個眼色。林越山心領其意,故意走錯几步棋,讓任贏了几子。事后有人間林為什么要讓任渭南,林越山說:“任渭南早有棋名,這次來廣東又是大官的客人,不能不給他留面子。但我确實能贏他,如果你不信,我可复盤再下一次。”此后一年多,林、任二人都住在廣東,但誰也未再提棋事。 任渭南教出了一位出類拔萃的學生。他叫沈介之,名琦(又作祺),上元人。沈介之下棋思路敏捷,落子如風,很年輕就成為國手,并受到當權者的青睞,曾任廣西巡檢。此人不到五十就去世了。 棋手董六泉,又作鹿泉,名文毅,武進人,生于乾隆四十年,是嘉慶、道光年間的名手,清末兩大高手陳子仙、周小松都是他的學生。据周小松《餐菊齋棋評》記載,當時棋手以董六泉年事最高。道光二十六年,他去甘肅投奔定制軍,得了一些錢便回家鄉了。但几年之后,清貧如故,晚年生活极為凄苦,咸丰初年病故,享年七十余。董六泉著有《董六泉選棋譜》一卷,嘉慶二十三年出版。 潘景齋与任渭南、申立功、金秋林同為當時棋壇上的佼佼者。潘景齋名耀遠,號星鑒(又作星見),宜興人。他常在北京懸彩擺擂台,每局五兩銀子,不滿此數,便不与較量。他享年不高,四十歲就去世了,有《潘景齋弈譜約選》留世。 道光末年成名的棋手有周星桓、李湛源二人,周星桓名兆奎,南通城東人。他曾与老將董六泉較量過多局,道光、咸丰年間又与后來的名家周小松對弈,互有胜負。周家世代棋手,周星恒自己學棋很刻苦,曾精心研究六個月未出房間。終成國手。 李湛源,一名許清,字海門,南道石港鎮人。他旅游北京很長時間,為人豪爽,不修邊幅,与他同游京城的國手,与王公國戚對弈,常暗中讓于,以此得些錢財,只有李湛源“不以利動其心”。因他棋名很大,有錢有勢的人都不惜以重金賄賂他,以求他讓一二著而成名。李湛源表面答應,對局時卻毫不留情地把他們殺個慘敗。他晚年窮途潦倒,最后病死于破廟中。 可以提到的還有方秋客和劉云峰,方秋客名元,宜興人。他是個銀匠,但棋風好殺,人們稱他是“高棋細銀匠”,又因他是個銀匠,很多人看不起他。 劉云峰是京師人。他常与周小松下棋,周讓他二子,他年紀不大就去世了。 最后的余音 清朝未年最后兩名最优秀棋手是陳子仙和周小松,他們為重振圍棋貢獻了畢生的力量。 陳于仙,名毓性,海宁人。當時的海宁是圍棋盛行的地方。陳子仙和以往歷代許多名家相同,首先受其父親的熏染。他父親愛棋如命,不惜敗落家產。晚年,陳父栖身于破廟之中,但仍好棋如故。陳子仙很小就通棋道。每當父親下棋要輸的時候,他就幫助出招,于是反敗為胜。陳子仙因此出名。 他十歲時,父親帶著他到了常州,拜老國手董六泉為師。董六泉此時已年過花甲,滿頭銀霜,陳子仙則紅顏嫩色,絲頭繩系著頭發。在名師指點下,陳子仙進步飛快,十二歲就以國手著稱,當時人們認為他是有史以來最年少的一位國手。 至此,陳子仙開始稱雄于棋壇,被推為海內第一。“圍棋施、范而后,以陳子仙為最著”。常棣華在《子仙百局·序》中說,陳子仙不論是与前輩國手對局還是与同輩勁敵對局,或是下授子棋,“無不勾心斗角,各极其妙。”他的棋別出心裁,獨創一格。他的老師董六泉,前輩棋手秋航,以及同輩棋手施省三、李昆瑜、徐耀之等,都不是他的對手。 能与陳子仙比高低的只有周小松,他們倆既是勁敵又是摯友,感情深厚。陳子仙比周小松小近十歲,是當時最年少,出名最早的棋手,他倆很小時就較量過,下了一二百局棋,可惜都沒保存下來。以后,兩人分手了。一別就是二十年,當他們在安徽相逢時,十分高興。第二年,即同治十年(1871年),兩人都有事回家。不久,周小松重返安徽,他盼望著再与陳子仙殺几盤,誰知就在這年夏天,陳子仙去世了。那時,他還不滿五十歲,周小松聞知悲痛不己,“獨弦哀張,撫局隕涕。”為陳于仙的早逝深感惋惜。(注一) 陳于仙曾与陳方合著《陳方七局》一卷。他的遺局,由常棣華輯成《于仙百局》一卷,于光緒六年出版。 周小松,名鼎,江都人。出生于嘉慶年間,從小好棋。十八歲從秋航學棋,受二于下了一百余局。以后又拜董六泉為師,二十余歲成國手。 周小松曾游歷全國各地,稱霸棋壇達半個世紀之久。清末十八國手,除潘星鑒、申立功、金秋林、任渭南四位外,其余都較量過,只有陳子仙与他不相上下。 光緒十三年,周小松年近七十,這年他三訪京城,与在京的劉云峰等國手對弈于肅王府,棋力不減當年,無人能贏他。 周小松為人正直清廉,平易近人,每次与人下棋,都盡其所能,從不接受達官貴人的賄賂而讓子。相傳曾國藩曾請周小松去下棋,周讓他九子,然后把他的棋分割成九塊,每塊都僅能成活,曾國藩大怒,把周小松赶出了大門。 周小松的著作,有《新舊棋譜匯選》四卷,《餐菊齋棋評》一卷,《皖游弈萃》一卷。他的棋著,尤其是《餐菊齋棋評》。是清末棋譜的代表作,他繼承了徐星友的优良傳統,評語詳确,切實可學。 周小松去世后,圍棋進一步衰落。中國歷史最黑暗的時期,也是圍棋史最衰落的時期,這時期一直延續到新中國誕生才告結束。 (注一)《餐菊齋棋評》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