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十四回 七年戰爭戰火紛飛 法國受挫霸權成夢


  翻開外國著名軍事家傳記,你一定會記得一個慣子以少胜多、以弱胜強,為普魯士攻伐砍殺立下赫赫戰功,從而贏得后人加封給他腓特烈大帝稱號的人。這位28歲便做了國王,野心勃勃、沒有懼怕、沒有信仰、沒有慈悲情感的暴君,繼位后第一件事就是擴編軍隊,使軍費開支高達國民收入的80%。腓特烈依仗著這支軍隊開始拓展自己的領土,靠武力躋身歐洲列強,堅信只要有軍隊就能得到想得到的一切。在布拉格會戰中,普軍以死傷18000名最勇敢的戰士全部戰死的昂貴代价,換取了使法奧聯軍死傷24000名的戰爭胜利。在盧仙會戰中,腓特烈率領4 名士卒,猛烈進攻擁有6 名士卒的奧軍,終于以俘虜奧軍27000人、軍旗50面、炮100尊、車4000輛的戰績大獲全胜,從而使腓特烈的大名風靡歐洲,被后來的拿破侖稱為“就戰爭的本身來講,已足以使腓特烈在諸將帥中坐第一把交椅”。据書載,腓特烈不僅善于領兵打仗,還是一個文筆如行云流水的著作家,他的代表作《戰爭原理》、《政治典范》、《軍事典范》、《布陣法与戰術綱要》一直享有盛譽。但這個憧憬做一個比路易十四還要獨裁,還有聲望的帝王,他的聲望和威名是在戰爭中建立起來的。

  法國同奧地利的結盟

  奧地利帝位繼承戰爭以后,奧地利瑪麗亞,鐵列西亞念念不忘收复西里西亞。為了有朝一日對普魯士進行報复,她展開了積极的外交活動,廣結与國,除了進一步加強与俄英的關系,還拉攏薩克森,并通過駐法大使考尼茨促使法奧消除舊嫌,達成和解。就在奧地利政府積极准備新戰爭的同時,普魯士、法國和英國等也都在進行著緊張的外交工作,拉攏同盟者,結果,几乎整個歐洲都卷入了這場沖突。
  《埃克斯·拉·夏佩勒條約》沒有停止英法在印度的斗爭,也沒有停止英法在美洲的斗爭,雙方都不愿意把商業和殖民方面的优先地位讓給對方。英國當權集團積歷史的經驗。知道和約是不能長久的,所以在戰爭一停止便馬上准備新的戰爭。英國在尋求盟友的過程中,經過篩選,認為普魯士和俄國是比較适當的對象,如果英國能同這些國家結盟,就可以使法奧同盟不再有危險的,英國便試圖去“雇佣”普魯士國王。普魯士國王玩弄旨在反對法國,而又不會導致他和法國失和的外交手腕,為了免除來自俄羅斯方面的破坏和拉攏英國,欣然接受了“補助金”。
  英國在雇佣普魯士的同時,認為奧地利和普魯士之間的緊張關系一直未曾緩和,即使英國不提供補助金,普魯士也會同法國作戰。這樣,英國花費少量的錢,便建立了一個由俄羅斯、奧地利和普魯士組成的同盟,去消滅大陸上的路易十五,而英國自己則可集中力量去奪取法國的殖民地了。普魯士國王同英國政府締結條約時,考慮的是他和英國人以及俄國人搭伙,會保證自己不受俄羅斯方面的進攻;至于他同法國的“朋友”關系,則打算在英法爭端時出面調停,以此兩面討好。1756年1月普魯士國王和英國在白廳簽訂了一項條約。根据該條約,締約雙方負責在德意志境內維持和平,并手執武器“對付侵犯德意志領土完整的任何國家”。奧地利和俄羅斯都把這個條約看作是英國的背叛行為。法國對普魯士國王的背信棄義极為憤怒,從而推動了法國同奧地利的結盟。
  奧地利的瑪麗亞·鐵列西亞在奧地利帝位繼承戰爭以后,便認為有可能把法國拉過去,派出了可以說是18世紀最卓越的外交家考尼茲至!法國。早在1748年,考尼茲就曾向路易十五的情婦彭帕杜爾夫人保證過,只要法國幫助奧地利收回西里西亞,奧地利准備放棄比禾!時的佛蘭德斯和不拉奔等省份。考尼茲就任奧地利駐巴黎大使后,在巴黎暗示法國人說,只是由于法國和奧地利這樣一些大國的縱容,普魯士不口撒丁王國才成長起來,此后,這兩個國家便在大國之間散布不和,以便利用机會擴張它們的領土,從而進一步奠定了兩國結盟的基礎。
  18世紀,英國商業的旗幟已飄揚在全世界。英國在北美洲殖民地開拓者以數十万計,而那里的法國人則沒有超過8万。從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時起,英國便不停地對法國進行斗爭,到18世紀50年代,英國船只開始獵取法國的商船,在1755年1個月的時間內,它們搶奪了300只船和8000名乘員。路易十五曾提出抗議,并且很不堅決地要求懲辦罪犯,英國人沒有理睬,反而又搶走了法國的3只三桅巡洋艦。普魯士國王立即虛假地給路易十五提供了一個大膽的計划,讓路易十五立即奪取比利時,而普魯士則同机侵入波希米亞,并在粉碎奧地利人之后占領整個德意志。奧地利立即將這一消息告知法國,法國從普魯士同英國締結白廳條約的事件中進一步證實奧地利的警告。路易十五認清了法國的主要敵人是英國,于是便下決心在1756年5月1日同奧地利簽訂了關于相互保證的第一次凡爾賽條約:締約雙方保證各自提供24000人的軍隊,援助另一方反擊任何侵略者;几乎与此同時,俄羅斯實際上放棄了英俄條約,而与奧地利締結了攻守同盟。法國的外交家們還把薩克森選帝侯兼波蘭國王奧古斯都三世拉入這一同盟。此后,受補助金誘惑并想占領波米蘭尼亞的瑞典也加入了同盟。

  七年戰爭中腓特烈的軍事天才

  七年戰爭早在1756年便已爆發。俄奧條約(1757年2月2日)和凡爾賽條約(1759年5月1日)最終形成了同盟。俄奧條約重复了前次條約的條款,每年要為俄羅斯提供100万盧希的補助金。根据凡爾賽條約,代替過去的24000人,法國負責提供105000人,并每年給瑪麗亞·鐵列西亞以1200万弗洛林的補助金。
  俄國在与奧地利締結的攻守同盟中,以一次獲得50万鎊,以后每年10万鎊的補助金的條件,同意在1755年9月派出8万人的部隊,預定把這個軍隊用來反對俄國最危險的敵手普魯士。而英國在這以后于1756年同普魯士締結怀特豪爾和約,利用腓特烈的兵力對抗法國,可是這個秘密條約雙方隱瞞著不讓公開,這個條約的條款是和俄國的利益相抵触的。世界上沒有不透風的牆,關于這個條約締結的消息,推動了俄國与反英同盟的接近。
  戰爭一開始便暴露出英國完全打算利用別國的力量,而自己對歐洲戰爭則沒有很好的准備。1757年夏,堅決同法國斗爭的皮特回到內閣,這個把英國的強盛和英國的海上霸權看得高于一切的政治家,是一位好用權勢的、嚴厲而果斷的政治家,他利用了法國站在奧地利、俄羅斯、瑞典、薩克森方面卷入反對普魯士七年戰爭的机會,支持普魯士,為其提供數字很大的援助,削弱法國的力量。英國則借机消滅法國的海上實力,占領法國在美洲的殖民地。
  1759年,英國重整旗鼓后的軍隊,在威悉河上的明登戰場大敗法軍;与此同時,英國艦隊突然襲擊法國西海岸的法國海軍,不僅阻擋了法國所准備的登陸,而且消滅了很大一部分法國艦隊,從而為英國進一步爭奪法國的殖民地舖平了道路,皮特巧妙地在英國殖民者中煽起了他們的貪心和沙文主義,召募了2万軍隊,籌集大批款項,集中了三支大部隊向法國推進。法國人只有少數軍隊,抵擋不住英國的進攻,連續丟失了杜肯、尼加拉、提孔德羅加等堡壘,從而為英國人打開了到密西西比河流域的道路。同時,英國人在加拿大也采取了攻勢,1759年占領了魁北克,1760年占領了蒙特利爾,這在實際上就意味著完全征服了加拿大。
  戰爭初期,普魯士也一度陷入极其危險的境地。腓特烈在戰爭中表現出行動迅速而果斷,能及時在各條邊界各個擊破敵人的統帥才能。腓特烈寫下描寫戰爭的詩句是“這個銅頭的巨怪,戰爭的魔鬼,是只想飲血和毀滅的”。在他寫的“軍事教令”中說;“假使不是征服對于胜利者,也和對于失敗者是同樣的足以具有送命的危險,則憑著象這樣的部隊(他的部隊),即足以使世界本身屈服。”腓特烈在戰爭中崇尚進攻,凡是不主動進攻而坐以待敵的任何軍官,他都要加以處罰,明确指出“我們部隊的整個力量就是寄托在攻擊上面,假使沒有良好的理由,而放棄攻擊,那才真是一种愚行。”
  普魯士的地理使腓特烈能夠采取內線作戰的方式:南面奧國人已經与撒克遜人攜手,他們距离柏林只有40哩;北面,瑞典軍隊集結在斯塔爾松德,相距在130哩之內;東面,俄國軍隊渡過了相距只有50哩的奧德河,面對著敵軍,普魯士既無可供防御的疆界,兵力也處于一比三的數量劣勢之中,但是,這些國家的軍隊還停留在准備階段之中。1756年7月,腓特烈要求維也納當局提出保證,證明在波希米亞境內集中的奧軍,不是用來對付普魯士的,結果只獲得了一個閃爍其詞的答案。腓特烈親自率領7万大軍侵入撒克遜,占領了追斯登,一舉將奧軍擊敗。
  腓特烈侵入撒克遜,使歐洲各國大為震怒,同盟國決定出動50万大軍來擊敗侵略者。奧軍在柯林打敗了腓特烈,腓特烈損失了13000人,被迫撤除了占領布拉格團隊,并撤出了撒克遜。同盟國的胜利,大大興奮了各國的中樞神經,俄國、奧國、瑞典等國同盟集中了差不多39万人,集中對付腓特烈。1757年5月,法王路易十五与奧地利又簽訂了第二次凡爾賽條約,允許每年給她以300万里弗蘭作為支援的代价。7月,法軍在取得對普魯士一場意外的胜利后,開始洗劫普魯士的城堡。与此同時,俄國也已經進入了普魯士,挫敗了腓特烈的進攻,打開了通往柏林之路,腓特烈的地位到了极其危險的程度。
  腓特烈“愈是在危急的時候,就愈顯得他的偉大”(拿破侖語),他一面向法軍進攻,一面把10万塔里爾付給李希留當作賄賂,以買得他靜止不動、以30万塔里爾付給奧地利的哈地克伯爵,使他离開了普魯士的首都柏林。腓特烈在戰場上,縱橫摔闔,不斷地審時度勢,尋找戰机。
  在羅斯巴赫會戰中,腓特烈在判明敵人的意圖后,果決地下達了他的攻擊命令。執行命令“好像歌劇中變換布景一樣”,普魯士軍隊抓住敵方暴露出來的前進縱隊頭部這個側翼,發動猛烈的攻擊。正如當時參戰的法國騎兵軍官所記載的:“我們還沒有能夠布成隊形,普軍的全体騎兵就沖上來了,好像一面堅固的牆壁,以极高的速度推進。他們的右翼攻擊奧國騎兵,這還是在縱隊之中,能夠立即應戰的人員還不到3∼4個中隊。他們的左翼則向我們(法軍)進攻”。就像是一把風快的鋼刀一樣,普魯士騎兵在這一大堆尚未展開的敵軍當中,來回沖突了4次之多,驅逐著敵人向弗萊堡潰退。
  炮兵在會戰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當戰斗還在進行的時候,炮兵便向潰逃中的聯軍步兵開火。在炮兵的掩護下,普魯士軍隊的7個步兵營,快步前進,支援騎兵,向領先的敵軍發動了具有決定性的攻擊。据參戰敵軍的一名龍騎兵形容說“那些炮兵使我們整行的被撕開了,普魯士的火槍兵變成了可怕的劊子手”。當聯軍步兵被逐回之后,前后擠成了一團,炮火又再度打擊在他們的背上,使他們落荒而逃。羅斯巴赫會戰以普軍死165人、傷376人的微小代价,使聯軍死傷3000人、被俘5000人(其中包括8位將官和300名軍官),繳獲火炮67門、7對國旗、15面軍旗而大獲全胜。這次會戰,使歐洲各國突然認清法國陸軍已是腐爛透底了,它的昔日不可擊敗,已經成為遙遠的神話。
  英國听到胜利的消息,到處都燃放焰火表示慶賀。英國國會也由1757年勉強通過給腓特烈164000鎊補助費,到1758年,主動增至120方鎊,會戰的胜利勃興了日爾曼民族精神,腓特烈走在前列,部隊前衛共為10個營和60個中隊,主力分為4個縱隊跟進,各團的軍樂隊一路吹奏著,軍人們開始高唱軍歌:
  “我要克盡厥職,
  我的地位是您所賜予,
  我要快樂而勇敢的工作,
  當我這樣工作時,一定能夠成功!”
  接著,在魯騰會戰中,普魯士軍隊以所向披靡、摧枯拉朽之勢,僅以死傷6000人的代价,使奧軍死傷1 人,被俘21000人,奧軍損失火炮116門、軍旗51面,車輛4000輛,給奧軍以毀滅性的打擊。普魯士除了希維德尼茨要塞以外,西里西亞的全境都已經恢复了,普魯士也變成了歐洲最強大的軍事力量。正如后人評价的:“要想找到一個可与魯騰會戰相比擬的例證,那么在古代史中還可以勉強找到一個,而在近代史中卻可以說是絕無僅有。它在軍事科學中開創了一個新紀元,對于腓特烈所獨創的体系,無論是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是一個最好的表演”。拿破侖也評价說“魯騰會戰,在運動、机動和決斷諸方面都是一個杰作。專靠這一個會戰,即足以使腓特烈永垂不朽,而被列于世界上最偉大的名將之林。”
  在這兩次胜利之后,戰爭又拖延了五年多。后來,腓特烈接連從俄國人那里吃了几次大敗仗,到1760年,俄羅斯軍隊甚至一度占領了柏林,到了1762年,腓特烈的處境已困難万分。他在給他兄弟亨利希親王的一封信中寫道:“如果和我們的愿望相違,誰也不來幫助我們,那末我直接了當的對你講,我看不出有任何拖延或者防止我們滅亡的可能性。”
  后來,只是因為俄國女皇逝世而加速到來的俄國對外政策的變化,挽救了腓特烈二世。俄國新皇帝彼得三世不但放棄了在普魯士占領的一切地方,而且愿意幫助普魯士。俄國軍團奉命同腓特烈軍隊聯合作戰,共同對奧地利展開了攻勢。
  結束七年戰爭的《巴黎和約》法國對普魯士的戰爭拖得愈久,英國的統治集團就愈發感到滿意。英國鞏固了它在北美和印度的地位,迫使法國開始單獨情和的談判。英國要求法國停止幫助奧地利,讓出這時英國所奪取的一切殖民地,而英國則保留無限制地援助普魯士的權利。英國政府的態度不僅引起了法國人的憤怒,而且也引起了英國本國一部分人的憤怒。戰爭已經耗去了巨大的款項(英國在七年戰爭中的總戰費為8200万鎊,其中約有6000万鎊是靠借債得來的)。為了支付日益增加的國債和利息,政府加強了租稅的搜刮,更嚴厲地征收關稅等等,直接影響了居民的勞動階層,也影吶了資產階級和地主、從而導致了輝格党人內部的分裂、輝格党內部一部分人因為戰爭沒有帶來商業繁榮和象殖民地資產階級所得到那樣的好處,認為1760年所取得的戰果已經完全足夠,要求停止戰爭:另一部分想讓擴張主義的資產階級進一步加強和發財的人則堅持繼續戰爭到徹底擊潰法國為止。兩部分人斗爭的結果,導致了堅持戰爭的英國內閣的喬辭辭職。
  英國內閣的更迭,促使英國改變了繼續戰爭的政策。當時的法國處于殖民地被剝奪、在歐洲事務中降到了空前屈辱的二等國的地位,昔日大帝國面臨瓦解的邊緣,但由于英國堅持妥協求和,才使法國免遭徹底崩潰。
  這場戰爭的實質,除了普奧兩國爭奪大德意志的領導權外,主要是英法爭奪殖民地和海上霸權的斗爭。盡管英國參戰使集團間的關系變得更為复雜,但戰爭始終為主要內容所支配,全局性戰爭基本上是在歐洲大陸打;局部性的英法斗爭則在海上与殖民地進行。這場戰爭對英法間的關系影響极大,由于法國海軍遠遠落后于英國,法國的海外殖民地絕大部分被英國奪去,法國艦隊几乎全軍覆滅。七年戰爭最終以簽訂《巴黎和約》和《胡貝爾圖斯堡和約》而結束。
  《巴黎和約》標志著英國在爭奪商業和殖民地霸權斗爭中的巨大胜利,對法國提出了苛刻的要求,規定法國“放棄彼前此所有或曾有過之對諾瓦·斯科細亞或阿卡第亞所有各部分之一切要求,并保證該地全部連同一切屬地歸于大不列顛國王”;“將加拿大連同其附屬地區、不列吞角島、以及圣·勞倫斯河和海灣其他全部島嶼和沿岸之全部權利,割讓并保證給上述大不列顛國王”。
  《巴黎和約》重畫了北美洲的地圖,明确英法兩國分界線為:自密西西比河河源至伊伯維爾河,以密西西比河中流為界,自伊伯維爾河以下以至于海,則以河中流和毛里帕斯湖及龐特恰雷恩湖為界。規定法國把加拿大、密西西比河以東除去新奧爾良——其為法屬路易斯安那的首府——及其在東岸的所有的島,以及在圣勞倫斯灣的兩個小島——圣皮埃爾島和密克隆島以外的法國領土都划歸英國。同時,對烏德勒支條約給它保留的在紐芬蘭沿岸那些島嶼,它只能作為行使漁業“特權”的基地,不得設防。
  和約規定法國在敦刻爾克城鎮和港口的“軍壕水渠以及保衛人海一邊之堡壘与炮台,皆應立即拆毀”,并由一名英國專員在那里監督,使這一條款得以執行。
  和約規定在西印度群島,法國保留圣多明各島西部,瓜德羅普及其附屬的兩個小島、代西拉德島和馬利加朗特島、馬提尼克島和圣盧西亞島、其余各島為英國占領。
  和約規定在印度,法國放棄一切政治權利,只單純具有一個商人的地位,法國僅僅保有5個城市。
  和約規定在歐洲,西班牙、法國的軍隊撤出葡萄牙和葡萄牙的屬地。法國還保證撤出屬于英王的漢諾威選帝侯領地。
  在同一個和約里,西班牙將佛羅里達以及密西西比河以東所有西班牙屬地割讓給英國,英國則以放棄在戰爭最后數月占領的古巴作為交換條件。西班牙承認“在洪都拉斯灣以及西班牙在世界那一帶領土的其他地點”上英國的麻煩的伐木人在居留地和平居住的權利,但英國人必須拆除全部工事。這個條款為英國人在中美洲留下一個繼續立足的据點。
  另一個和約是普魯士、奧地利、薩克森于1763年2月15日簽訂的《胡貝爾圖斯堡和約》,在這個和約中,奧地利承認西里西亞歸普魯士所有。
  七年戰爭對世界格局影響很大,兩個和約的簽訂削弱了法國殖民地的擴張勢力,英國則擴張了自己的海上霸權。七年戰爭也使奧地利地位趨于下降,普魯士則邁出了未來稱霸德意志的第一步。

  ------------------
  幻想時代http://www1.gameforever.com/aoe/hx/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