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十六章 乞降与反复


  福建革命,亦從新軍發起。
  早在1906年,中國同盟會福建支部成立,支部長是鄭祖蔭,總干事為林斯琛。同盟會福建支部創辦了机關報《建言報》。
  福建新軍原是左宗棠舊部湘軍改編而成,設誓編陸軍第10鎮,鎮下屬2協4標即第19、20協,第37、38、39、40標。其中第19協始終未建立。第10鎮統制是孫道仁,孫道仁是名將孫開華之后,是個褲褲子弟。他并未受軍事教育,于軍事諸多隔膜,只是承襲父職。他的部下重要軍官,大多曾經留學日本士官學校,色彩較新。第20協統領許崇智字汝為,1886年出生于廣東番禺,入福州船政學堂,后保送日本士官學校。1905年在東京加入同盟會,畢業歸國后,歷任福建武備學堂教習,總教習,擢新軍10鎮40標標統,遷20協協統。
  同盟會運動新軍下層士兵起主要作用的人是彭壽松。彭是湖南長沙人,他的父親早年以武弁隨左宗棠入閩。曾在台灣任武職,后病死在福州。性格豪俠、好用意气的彭壽松早年加入哥老會,曾當過福州緝私局局長,后由林斯琛介紹加入同盟會。他認為革命須靠武力,爭取武力必須從軍警下手,便建立軍警同盟會,運動新軍。彭既湘人,又湘軍將門之后,且系哥老會中人,故游說較易。軍隊中的同盟會組織發展很快。
  1911年11月1日,林斯琛去武漢、上海聯絡后回到福州。他同鄭祖蔭、許崇智以及40標統帶林肇民、炮兵營管帶蕭奇斌等,在南台白泉庵開軍事會議,策划起義。雖然新軍中下級軍官和士兵已轉為革命力量,但鎮統制孫道仁尚未爭取。林斯琛通過英商乾記洋行買辦蔡展龐,勸告孫道仁。孫先是猶豫不決,后見省內外形勢劇變,才表示贊成革命。
  5日晚,鄭祖蔭、林斯琛、許崇智、彭壽松、孫道仁、劉通等人在一艘停泊在魁岐江面的夾板船上討論和部署起義,孫道仁即宣誓加入同盟會。
  閩省清廷旗人將軍對該省新軍防范較嚴,已將藥庫子彈悉行搬入旗界,新軍軍士每人只有四五發子彈,難以發難。幸好駐守屏山軍械庫的員兵多已加入軍警特別同盟會,便偷鑿牆垣,于6、7兩日晚,將子彈秘密運出。
  孫道仁于8日發出密令:許崇智為前敵總指揮,彭壽松為先鋒隊和差遣隊指揮,于當晚向于山發起總攻。洋槍隊由劉通等率領,保護領事館區和外僑,并占領銀元局、厘稅局。
  當日晚上,許崇智率隊進入于山。于山俯瞰旗營,為必爭之地,旗軍失此先著,成為困守一隅之局。福州將軍朴壽所部八旗捷胜兩營,官兵2500人,起義軍5000余人,兵力強,地勢利。
  9日拂曉5時,號炮鳴響,起義軍開始進攻。炮兵集中火力轟擊福州將軍署,滿人死傷頗多。中午11時半,清軍勢不能支,士無斗志,在城上豎起白布降旗,上書:“將軍出走,停戰議和。”起義軍怕他們詐降,置之不理,繼續炮擊。下午2時,清軍又在于山天君殿前門的標杆上,挂一面白布陣旗,上書:“請求停火,愿將全部繳械乞降。”
  許崇智見到白旗,即命停火。一個旗營官員,手持粉紙白旗,上書“獻械乞降”四字,挑夫隨其后,挑著步槍机柄數擔。
  翌日8時,八旗都統胜恩率領八旗兵1300余人,到南校場指定地點參加受降儀式。每人得銀洋一元,遣散。福州將軍朴壽在押送途中被起義士兵亂刀砍死。閩浙總督松壽吞金自殺。
  彭壽松集合同志,進總督衙,議定組織軍政府,眾人舉孫道仁為都督。都督府設參事委員會,掌管民政,推彭壽松、鄭祖蔭、林斯琛、劉通等10人為參事員。彭壽松為會長。
  都督府成立,13日舉行都督就職典禮。鄭祖蔭代表同盟會授予孫道仁都督印信,文為“中華軍政府閩都督之印”。孫道仁接印,張貼就職告示。參事委員會稍后改為政務院,彭壽松為院長,鄭祖蔭、林斯琛為副院長,許崇智為第1師師長。那些立憲派人士,也參加政府組閣,原諮議局議長高登鯉任民政部部長,副議長劉崇佑任次長;另一名副議長陳之麟任財政部部長,諮議局秘書長林長民任外交部長。
  貴州起義卻是另一番气象。起義前有兩大組織在活動,一個是自治學社,一個是歷史研究會和它的外圍組織皇漢公。
  自治學社的領導人是張百麟。
  張百麟貴州貴陽人,原籍湖南長沙,一名景福,字石麒。1902年,23歲赴日本,肄業于早稻大學法政速成科。次年歸國,他父親給他捐了個通判,并在1907年上半年考入貴州法政學堂,成為官班的學員。這一年他和鐘山玉、黃澤霖等組織了自治學社。張百麟在成立大會上演說:
  “我輩對于瓜分警告,不在于痛哭流涕,惟在講求救亡方法。据不佞愚見,我輩現今保國,當用國民責任說,將來立國,當用國家主体說。故研究結果,首以國民責任為大前提,借以喚起一般人之責任心。即以個人自治為起點,以地方自治為延長線,以國家自治為最終點。”
  學社社章規定:“本社名曰自治學社。凡個人自治、地方自治、國家自治之學理,皆當次第研究之。同人認定個人自治為單位,務期人人有道德智識,養成善良品性,造就完全人格,以贊助地方自治之實行,達國家自治之希望。”
  學社向官府立案,得到批准。
  1909年9月,自治學社籌辦的《西南日報》出版,張百麟任編輯。擴大了學社的影響,學社社務發展很快,社員逐漸增多。從1907年至1911年五年間,他們派出干部到各縣活動。時值清政府宣布籌辦地方自治,各縣自治學社得以比較順利地成立起來。貴州全省府、廳、州、縣64個,有47個建立了自治學社。全省學社社員達1·4万余人。
  自治學社在貴陽已有相當大的勢力。1909年,貴州省諮議局成立,有議員39名,自治學社社員卻占去33席。自治學社社員譚西庚選為副議長;常駐議員辦事處書記長,也是社員周培藝擔任。后來議長辭職,譚西庚被補選為議長,朱焯、龔文柱為副議長。整個諮議局全被自治學社控制。
  由于形勢的發展,自治學社趨于革命。張百麟寫信給東京中國同盟會貴州主盟人平剛,表示自治學社愿加入中國同盟會,得到同盟會總部的批准,自治學社加入了同盟會,張百麟為同盟會貴州分會會長。自治學社的勢力遍及軍、政、學各界。
  歷史研究會是由貴州陸軍小學堂學生席正銘、閻崇階、江務滋、劉莘園、田子玉等,于1908年4月發起建立的。其會員除陸軍小學堂學生外,還有公立中學、优級師范選科等學校少數學生參加。會址設在陸軍小學堂內,由席正銘負總責,閻崇階、劉莘園、田子玉、江務滋及公立中學學生何器之協助。一二個月內,發展會員數十人。
  席正銘等考慮:革命要拚命,要流血。學校的學生,對宣傳革命,組織革命,雖然能取到較大作用,但畢竟不能希望他們在戰場上沖鋒陷陣。要執干戈与滿人決胜負,不能不預籌大批武裝斗士和英雄豪杰。他們便決定聯絡新軍。
  貴州新軍只有常備步兵第1標,標統由鎮江人袁義保擔任,其余管帶、隊官、排長,湖北籍占居多數。兵員注重土著,新軍頭目和士兵,90%以上便都是袍哥階級。袍哥某些規章習慣俗不可耐,高尚人士嘗詆毀他們為下流、自好者,雅不屑為。
  歷史研究會与新軍聯絡,兩全之道,只有自立公口。他們便在貴陽城內王家巷朱勇烈公祠,成立“皇漢公”碼頭,同新軍士兵聯系,也兼顧綠營、巡防營、幫會、社會人士的聯絡。“公口”由席正銘任“大爺”,掌“碼頭”。席早年在家鄉沿河縣參加過哥老會,有基礎。閻崇階、朱紹再任正副“錢糧”,劉莘園、江務滋、朱導江任正副“管事”。
  他們很快聯絡了新軍中一些思想比較進步的人,如正目楊樹青等。標部的兩個密查金渭濱和庄鵬程也被他們聯絡,金、庄既是貴陽有名的袍哥,又是標統袁義保的耳目,他們轉而幫助拉攏貴陽城內外的各個公口,使皇漢公的活動得到蓬勃發展。
  席正銘、劉莘園、江務滋等于1909年畢業于陸軍小學堂,去武昌陸軍中學堂就讀,并在那里加入同盟會。席正銘离開貴陽,歷史研究會和皇漢公兩個組織由閻崇階、何器之負責。皇漢公公口也由朱勇烈公祠移入陸軍小學堂內。有人認為皇漢公的“皇”字含義不明,遂改名為“匯英公”。
  閻崇階于1911年從陸軍小學堂畢業,去武昌陸軍中學堂升學,江務滋因病從武昌退學,轉回貴陽,被陸軍小學堂總辦派為助教,歷史研究會和匯英公便由江務滋、肖道生、莫紀瑩等主持,新軍方面由譚夢芝、康俊武、張伯西、庄鵬程、金渭濱負責,文學校仍由何器之負責。
  武昌首義消息傳到貴陽,張百麟召集會議,作緊急部署,先成立10人委員會,總攬起義計划,以張百麟、黃澤霖、胡剛等人為委員,委員會下設三個委員會:一、軍事委員會,以張百麟為委員長;二、民政委員會,以周培藝為委員長;三、交涉委員會,以譚西庚為委員長。召集會党、聯絡學界、軍界、警界,同陸軍小學、新軍聯系,准備起義。
  張百麟去標統袁義保家,道:“如各省紛紛起義,貴州恐亦不免。只有負重望的人出來領導,則地方少糜爛。為達到貴州和平獨立,愿推義保為都督,如湖北黎元洪故事。”
  袁義保以為貴州貧困,獨立后軍餉將斷,軍政兩費,支用繁多,無法應付,辭不愿就。雙方約定各不泄露而散。11月3日晚,自治學社決心發難,發出動員令。
  陸軍小學堂總辦姜若望下令收繳學生槍枝入庫,學生們躍躍欲試,伺机而起。
  貴州巡撫沈瑜慶調動外地巡防營來省,防范陸軍小學堂和新軍,并加調最反動的興義黃草壩團防營劉顯世營來省城,10天就可到達。
  陸軍小學堂江務滋等得到消息,議定11月10日前后發難。11月3日是星期日,陸軍小學堂200多名學生放假,紛紛出校到新軍營內活動。中午回校后,眾人喜形于色。晚上自習時,三三兩兩在講堂上或自習室內談論起義之事,不料被值星學長毛鳳崗察听,令學生肖道生、莫紀瑩、雷世魁等,到值星官室內拍桌怒罵。肖道生說出實情,并勸導毛鳳崗參加起義。
  毛鳳崗即跑出向總辦姜若望報告。
  江務滋等覺得此時縱欲罷手,也不可能,隨即決定乘校中沒有官長机會,立即行動,破庫取槍,于是全体學生直沖庫門,各自拿槍在手,但子彈一粒也沒有。學生們便磨利了刺刀。准備戰斗,并推江務滋、肖道生、雷世魁分赴城內和南厂新軍告急求援。
  姜若望和隊長阮俊齋赶到學校,被學生看守起來。清軍巡防營胡錦棠部把陸軍小學堂包圍起來。
  江務滋來到南厂新軍1標營中告急道:“陸軍小學同學已于晚間8時發動起義,現在被巡防營胡錦棠部包圍,情勢危急,特來請求新軍兄弟們火速援救。”全標騷動。
  標統袁義保赶來,集合全体官兵訓話:“軍人以絕對服從為天職,……”
  他的話還未說完,楊樹清在隊伍中朝天開了一槍,并喊道:“我們不能再‘絕對’了!”隊伍頓時嘩變。
  標教練官楊藎誠站出來表示支持陸軍小學學生,他口述命令,分派各營任務。
  楊藎誠是四川秀山縣人,秀山与貴州的松桃縣為鄰。他初進武備堂,后被保送日本士官學校,畢業后回貴州供職。初任營務處幫辦,后調任陸軍小學堂總辦,兼任新軍教練官,職位相當于副標統。他為人忠厚老成,思想進步,對陸軍小學學生和新軍士兵,愛護備至,受到學生和士兵們愛戴,眾人服從他的指揮。于是,隊官趙德全立即率部出發,將包圍陸軍小學堂的胡錦棠部監視起來。
  新軍前哨向胡錦棠部逼近,胡部被迫撤离。楊藎誠命令趙德全部立即入城,直搗大興寺軍械庫,奪得800余槍支、子彈多箱。槍支和子彈分別配給駐馬棚街的新軍徒手隊和陸軍小學堂學生。這時已是4日拂曉。
  楊藎誠率陸軍小學堂學生和新軍部隊,由大南門入城,直趨諮議局。
  貴州巡撫沈瑜慶得知新軍嘩變,便打電話詢問,接話人謊稱袁義保已被起義部隊槍斃,南厂新軍營內尚在混亂之中。
  沈瑜慶惊慌地下令:
  “炮兵向新軍營地和陸軍小學堂兩處轟擊。”
  炮兵隊回答:“所有炮閂已被人盜走,尚在追查。”
  沈瑜慶又令撫署衛隊加強防守。衛隊管帶彭爾坤表示:“若土匪妄動,則衛兵持槍配彈准備以待久矣,若諮議局与學生及軍人起義,衛兵已共表同情,不能戰也。”
  沈瑜慶見大勢已去,便派巡警道賀國昌、勸業道王玉麟為代表,找諮議局議長譚西庚和自治學社領導人張百麟談判。雙方商定由沈瑜慶通飭全省文武官員,宣布辭職,交政于民。民軍保護官吏及眷屬生命財產;庫儲、卷宗及一切公用房屋器具悉數移交,不得損坏、隱匿或遺失;教民、教堂、教士及外人生命財產,由民軍負責保護。
  沈瑜慶交出巡撫印信后,离開貴陽,經漢口去上海。
  譚西庚、張百麟以諮議局名義,召集各界開會,商定成立軍政府事宜,會上推選楊藎誠為都督,隊官趙德全為副都督。又決定成立樞密院,張百麟為院長,貴州城內第一巨富、憲政派任可澄為副院長,周培藝為行政總理。
  貴州省軍政府各机构的權力和分工,与其他各省不同。各省都督總管全省軍政、民政事宜。貴州軍政府組織大綱卻規定:都督專管軍事;行政總理主辦民政;樞密院策划軍事,指導民政。11月7日,軍政府將諮議局改為立法院,譚西庚為院長、朱焯為副院長。
  新軍和陸軍小學堂在起義中起了決定作用,但在成立軍政府時,只得到了權力有限的都督職位,無力影響局勢發展。在獨立后,反而顯得無所作為,變得無聲無息,被自治學社派和憲政預備會派排擠。
  憲政預備會議派則由与官場互通聲气的名士名紳組成,主張接近康有為、梁啟超的君主立憲。最有影響的人物是何可澄、唐爾鏞、于德楷、華之鴻等。
  起義前,自治學社派与憲政預備會派為爭奪諮議局席位相斗,憲政預備會派失敗,在諮議局內只得到了几個席位。
  軍政府成立后,內部矛盾与傾軋隨之而起,楊藎誠与樞密院、立法院時生摩擦,而趙德全不能同楊藎誠融洽合作,且受憲政會挑撥,摩擦遂愈擴愈大。張百麟又与趙德全策划鋤楊。
  楊藎誠終是老實之人,不善政治斗爭,表示亟欲求去之意,眾人以楊既愿退,遂決定以第2標第3標共編1混成協,由楊率領援鄂,都督名義仍舊,趙德全代行都督職權。第1標已由葉占魁率領援川,楊藎誠又帶去兩標援鄂,貴州軍隊全部离境,陸軍小學堂學生也有一批學生隨之赴外地,省內革命軍事力量頓見空虛。
  自治、憲政兩派的矛盾又速上升。憲政派沒有兵力,自治派在新軍中的基礎也很薄弱。張百麟便以黃澤霖為五路總統,廣招游民,組織哥老會。新成立的哥老會,月必數起,開山堂時必迎一次帥印,敲鑼打鼓,會員多穿戲裝,頭扎包巾,兩縷頭發分挂兩耳,身披鶴衫,腰配刀劍,招搖過市。這些人品質复雜,在城里估買估賣,搶劫居民。弄得人心惶惶,居民不敢出街買物,夜里不敢脫衣而睡。
  憲政派見自治派勢力日增,便竊竊自危,也照搬自治派的辦法,開公口,以陳鐘岳為正龍頭,陳廷芬為副龍頭,組織斌漢公,与自治派對抗。
  那些未离境的新軍士兵在混亂中到都督府大鬧,聲言他們的官長楊、趙都當了都督,只是他們沒有著落,要求解決他們的問題,都督府無奈,便成立軍官團,凡士兵都升為官長,承認他們按月照官長支薪。于是軍官突然增加了數百名,每日無所事事,租房子,娶太太,盛极一時。而哥老會丟拐子,作高揖,行見面禮隨處可見。
  貴陽城內烏煙瘴气之時,憲政派頭子任可澄、封建團練頭子劉顯世同云南個舊錫務公司總經理戴戡密議,讓戴戡回滇策動滇軍唐繼堯部,以借道貴州北伐為名,入貴陽。
  1912年3月1日,五路總統、自治派領導人黃澤霖,被憲政派出金收買的叛兵所殺。
  云南軍政府軍政部次長唐繼堯于次日率部突然進入貴陽,大肆屠殺。張百麟、趙德全外逃。滇軍對自治學社骨干按名冊捕殺,已投降的黔軍1700人被押赴螺絲山,用机關槍掃射,尸骸成丘,血流成河。趙德全也被唐繼堯派人捕殺。
  唐繼堯隨即接任貴州都督,戴戡、任可澄為參贊,劉顯世為軍務部長。貴州落入唐繼堯和貴州憲政派之手。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