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一章




  明朝洪武三十年三月十日。
  晚霞的余暉剛剛消失,秦淮河兩岸像是忽然洒落無數顆璀璨的明珠,万家燈火次第輝耀,照得翡翠般的秦淮河水浮光耀金。河中緩緩游弋的畫肪和張著五顏六色風帆、船頭挂著兩盞彩燈的舴艋,飄出陣陣簫管琴弦之聲。兩岸酒樓歌館商幡招搖,一串串一串串精美絕倫的絹紗燈籠掩映著彩漆一新的朱樓畫閣,櫛比鱗次。那河邊岸畔的行人熙來攘往,寶馬香車脆鈴叮咚,空气中飄拂浮蕩著脂粉香味。
  武定橋上兩邊的欄杆旁聚集著王孫公子、文人學士、外地游客,或憑欄遠眺,或俯瞰河面,指指點點,談笑風生。突然,橋上出現几輛十分華貴的馬車,車夫彩服艷裝,橫空鳴鞭,馬蹄聲、響鈴聲、□轤聲,隨著一群前后簇擁的騎士揚長而去。
  “什么人?這等威風?”
  “長興侯耿炳文老將軍。”
  “啊!耿大將軍,赫赫威名。本朝開國元勳宿將如今只剩下耿大人和武定侯郭英了。”
  “耿大將軍一定是去武定侯府賀壽的。”
  “武定侯做壽?”
  “是的,今日是武定侯、國舅爺郭老將軍的六十春秋壽誕,滿朝文武都去賀壽呢。”
  …………
  橋上的人們議論紛紛,不時又有馬車、轎子和騎馬的、抬禮盒的從橋上走過。
  穿過武定橋拐向西北,是一條方磚青石舖成的約摸八九丈寬的大道,沿著河岸向前延伸,路旁垂柳与花圃相間,一座座崇樓高閣峙立路旁,這一區域為皇子、皇女、公侯、將帥府第的聚居之地。漸近下浮橋附近,一座高大壯觀的門樓在輝煌如晝的燈火中巍然屹立。這便是武定侯郭英的府邸。
  侯府黑漆大門洞開,獸面錫環在燈光下熠熠生輝,廊下八只大紅絹燈上透映出黑色的顏体“郭”字,二十名身著華服的侍衛肅立門前,吹鼓手艷裝彩飾,歡快奏樂,門前的場地上黑壓壓人頭攢動,擠滿了車馬轎子,顯得狹小擁擠。當今皇上朱元璋曾鑄鐵券嚴敕王公大臣宅第規模,門前左右不得在規定范圍內多占土地。武定侯郭英盡管是元勳宿將,又是郭宁妃的胞兄皇上的舅子,也不敢擅自違禁。
  “長興侯耿大將軍駕到!”
  一連串接應的同樣的高呼由大門傳向前廳、大院直到中堂。
  中堂上,武定侯郭英正与前來祝壽的文武官員敘話,一听到呼報,連忙欠身,向大廳外走去。在座的駙馬都尉梅殷、歐陽倫,以及戶部尚書郁新、刑部尚書楊靖、都察院左都御史袁泰、僉都御史鄧文鏗等亦隨迎迓。
  六十歲的武定侯郭英,身材高大,胸身挺直,顯得發胖的紫銅色臉上很少有皺紋,兩道粗黑的濃眉下閃爍著一雙大眼睛,厚厚的嘴唇下蓄著三寸多長的美髯,烏黑發亮竟無一垠白須。有人說是他二十二歲的愛妾麗娟,每見他長出一根白須便立即拔掉的結果。很難看出他是個年屆花甲的老人。更難以置信的是他依然盤馬彎弓,馳騁沙場,抱著一柄耍了四十多年的數十斤重的大刀,身先士卒,沖鋒陷陣。憑著這柄刀他從十六歲起便在境州隨胞兄郭興一道投效紅巾軍頭目朱元璋。那是一場叱吒風云的英雄大聚會,其中有后來成為開國元勳功臣宿將的淮西諸將,如徐達、周德興、顧時、弗聚、邵榮等,比他年長兩歲的耿炳文及其父耿君用也是這次投軍的。郭英從軍后,成了朱元璋的親信,值宿帳中,左有使喚,被親切地呼為郭四。隨朱元璋攻打滁州。和州、采石礬、太平,征陳友諒,戰部陽湖,屢立戰功。在攻伐武昌的一次戰斗中,陳友諒麾下驍將陳同僉乘夜偷營、橫槊躍馬,直逼元帥大帳,朱元璋從夢中醒來惊惶爬起,郭英赤膊赶來,手舞大刀迎戰陳同僉,一聲雷鳴將陳同僉劈成兩半,拼死護衛朱元璋逃遁,一時傳為佳話。爾后轉戰南北,戎馬關山,橫刀塞上,遠征云南,一柄大刀如狂風暴雨橫掃千軍,敵陣聞名喪膽,有郭汾陽再世的美譽。洪武十七年被封為武定侯,賜以世券,食祿二千五百石。洪武二十年,皇帝將永嘉公主賜婚予郭英之子郭鎮,這樣,他成了朝中無与匹比的皇親國戚,他的胞妹郭宁妃自皇后馬娘娘謝世后,實際上便統領六宮。郭英于是恩寵尤渥。此后,他鎮守遼東,兵伐金山,統領禁軍。直到上個月,郭英雖年屆花甲,仍作為副帥隨老伙伴征西大將軍耿炳文率兵陝西,蕩平沔縣高福興作亂。班師回京之日,七十歲的老皇帝朱元璋親自在奉天殿擺設大宴,賜二位老將軍御酒金帛,挽臂繞殿一周,同時御書金匾賜贈:“元勳宿將,功德無量”、“朝廷干城、忠謹第一”。到了今年,那些隨朱元璋南征北戰的開國元勳,如劉伯溫、徐達、湯和、常遇春、鄧愈、宋濂等早已病故,而李善長、胡惟庸、藍玉、弗聚、廖永忠、傅友德等公侯宿將以“謀反忤逆”等种种罪名被朱元璋先后誅殺,如今幸存者惟有長興侯耿炳文和武定侯郭英了。
  “侯爺,老伙計!”郭英大步流星地跨出大門門檻,見耿炳文下車走來,赶緊趨步上前,在一片鼓樂聲中雙手抱拳齊胸,耿炳文也抱拳還禮,笑道:“國舅爺,老兄弟!”
  兩位老將軍挽著臂膀邊說邊笑緩步踏上侯府門階,像是一對老兄弟。五十年前當他們還在孩提時代,便在家鄉定遠農村放牛對歌斗毆嬉戲中成為好友了。有次盛夏中午,牧童們把耕牛赶下水塘里打汪,在塘埂邊濃密的柳蔭下玩起“抓老窩”的游戲,郭英手气不好,總是輸,漸漸沒了興趣,躺在樹蔭下睡著了,褲襠中的小雞雞從破爛的褲權中露了出來,耿炳文一見,樂了,悄悄地將細麻繩打了個活結,套在郭英的小雞雞上,另一頭拴著一塊土疙瘩,小伙伴們個個掩嘴發笑。一只蒼蠅嗡嗡飛來,趴在郭英的嘴邊,他用手背在嘴上擦了几下,又睡了。不知是誰忽然叫道:“下雨嘍!下雨嘍!”睡得正甜的郭英一骨碌爬起來,這才發現,小雞雞上拴著麻繩,連忙用手去解,一邊憤怒地罵道:“媽的×”“俺操你姐!”小伙伴們笑得前仰后合,拍手打巴掌吆呼著。郭英又羞又气又急又疼,越擺弄繩子反而扣得越緊,小雞雞竟然堅挺了起來。這下子牧童們更樂了,又蹦又跳笑成一團。解鈴還需系鈴人,耿炳文笑了一陣,赶忙動手替他解開結,在一片笑嚷聲中,耿炳文架著他的肩臂,笑道:“對不起,開個玩笑,小雞雞沒腫吧?”說著伸手去摸,郭英猛一甩胳膊將耿炳文操了個踉蹌,同時罵道:“去你娘的,原來是你使的鬼,瘦猴精!”說罷又憤怒地扑上去,抱起比他年長兩歲的耿炳文扔到塘里。
  --------
  1抓老窩:江淮農村儿童的一种游戲,以楝樹果儿作子,在地上挖成的十個窩里次第丟抓,以賭輸贏。

  “哈哈哈哈哈……”耿炳文想起這件往事忍俊不禁地大笑起來,郭英茫然地看看他。
  “郭四,你猜我為啥忽然發笑?”耿炳文跨進大門,在郭英的耳邊小聲問道,“那年在糞堆塘埂上拴小雞雞的事儿還記得么?”
  “噢噢噢……哈哈哈……”郭英被耿炳文忽然提起的這個五十年前的惡作劇逗樂了,說,“那還是至正四年的事吧。那年我八歲,老哥你十歲,皇上那年是十七歲,到皇覺寺——”耿炳文吃了一惊,連忙用手捏了他一把,要是當著眾人脫口說出朱元璋剃光頭出家為僧的事儿,那就要釀成大禍。因為皇上特別忌諱譏晒他當年當和尚的事。
  他們走進前院,見恭迎長興侯的朝臣們分官品大小夾立路邊,耿炳文抱拳向眾人施禮,然后在賓客們的簇擁下走進大廳。
  耿炳文的仆役們抬進十只披紅挂彩一律書寫壽字的禮盒。耿炳文打開禮單冊頁遞給郭英,笑道:“國舅爺六十春秋大喜,獻上區區薄禮,請侯爺笑納。”郭英雙手接過冊頁,迅速瞥了一眼,上面寫道:瓜子金二盒、銀盆二只、玉如意二對、八寶金錯鑲寶石雌雄劍二柄、高麗珠二盒、貓眼石二只、翠玉壽桃二只……
  “侯爺何必這般破費,老將軍屈駕光臨,小弟已是十分欣慰了……”郭英謙恭地探身說。
  “應該,應該。”耿炳文環顧眾位賓客,提高嗓門,“國舅爺喜逢花甲,壽星高照。老朽与侯爺又是同鄉同里,少年伙伴,儿童時一同放牛,沙場上并肩作戰,如今老伙計壽誕大慶,老朽自然要送禮祝賀了。諸位大人,你們說是也不是?”
  環座的官員們立即喧嚷附和:
  “長興侯肺腑之言。國舅爺花甲大壽理當慶賀!”
  “二位侯爺,德高望重,功昭日月,堪稱國之棟梁,朝廷之重臣也!”
  “二位老將軍戎馬關山,威震華夏,更兼高風亮節,為儕輩師表。”
  “皇上天縱英明,文治武略,輝炳千秋,當今海晏河清,國泰民安。國舅爺喜逢華誕,圣柞垂蔭,御賜壽禮,真乃榮耀之至!”
  “諸位大人,在下恭覽各位敬賀之壽聯書畫,可謂是群星摧璨、琳琅滿目,尤以歐陽駙馬公這幅《白鶴青松紅日圖》更為光彩奪目,昭然出眾。”說這話的是位居正二品的都察院左都御史袁泰,瘦削發青的臉上像刀刻似地顯露出几條清晰的藤紋,嘴角兩邊更顯得青而深。配上那一雙鷹隼般銳利的雙眼,透出凶狠嚴酷深不可測的冷漠。笑起來時,一道道緊縮抽搐的面肌,更使人毛骨悚然。也許是職司的嚴峻鑄就他這种特殊的稟性和外形吧。都御史之職專糾劾百司,辨明冤枉,提督各道,為圣上耳目。對朝中大臣奸邪,小人构党、作威作福、擅亂朝政者,對百官貪污舞弊、触犯刑律者,對上書陳言變亂、擅生是非者,一律施以鐵腕。袁泰自任都御史以來,會同刑部、大理寺親手處置上万宗案件。他稟承朱元璋的旨意,殺人不眨眼,以嗜殺嚴刑聞名于世。有人說左都御史臉上那几條藤紋,好比是懸挂在青鐵架上的几把帶血的刀,出鞘的劍,連朝中大臣見了他也不寒而栗,敬鬼神而遠之,很少有几個朝官与他交往。今天,郭英六十壽誕他赶來祝賀,因為武定侯乃當今國舅,又是皇上的親家,當然不可怠慢。在一片喜慶的气氛中,這位冷面都御史一反不苟言笑的常態,評點起挂在牆上駙馬歐陽倫的祝壽畫來。他的話音剛落,坐在左首緊挨著駙馬都尉梅殷的歐陽倫欠身离座,抱拳笑道:
  “老道長過譽了,本官初涉畫事,尚未入門。國舅爺花甲春秋,晚輩一片虔誠,不揣淺鄙,盡心盡情繪制丹青一軸,敬獻壽誕。”
  --------
  1老道長:明代官場對都御史的尊稱。

  在輝煌的燈光下,三十四歲的歐陽倫滿面春風,英姿勃發,清秀俊逸的臉上一雙顧盼流輝的明眸,几乎与在場的每個人目光所及,含著無限友善与親切,不由使人想到,駙馬歐陽倫英俊瀟洒,多才多藝,待人謙和,果然并非虛譽。
  歐陽倫接著說道:“今日与各位大人相聚,幸甚幸甚,請各位方家不吝賜教。”
  左都御史袁泰立即接話:“各位大人,駙馬過于自謙,學生提議,請長興侯、武定侯二位老將軍領首評品,濟輩各獻己見,如何?”
  “好!”眾人一齊附和。
  長興侯耿炳文朗朗大笑道:“哈哈哈,我看袁大人是燒香燒錯了菩薩。俺是一介武夫,扁擔大的一字認不得一稻籮,你若是畫張地圖標上敵我大營什么的,那我還能說出個究竟。叫俺評論這畫儿字儿什么的,可就是□面杖吹火,一竅不通了。”
  老將軍的爽朗隨和,逗得四座皆笑,他自己也樂了,指著畫圖繼續說道:
  “雖說是一竅不通,咱也來吹他一吹,給國舅爺做壽湊個熱鬧。你們瞧,這松樹干上一個圈儿套一個圈儿,都是樹皮裂縫吧。可見得這古松已活了千年万年;你再瞧這仙鶴像是剛從天上飛下來的,向著太陽叫呢。這太陽好比咱當今天子洪武皇上,那這白鶴嘛就是咱老兄弟郭老將軍了。全仗紅日高照,天子洪福,老兄弟自然能福壽延年了。所以俺說,駙馬這張畫畫得好,畫得妙。”
  在一陣掌聲中,先前尚有點拘謹的气氛打破了。戶部尚書郁新搖頭晃腦地哦吟道:
  “好畫、好畫,正是:碧空紅日輝今古,白鶴青松入畫圖。此幀丹青高雅飄逸,盡得神韻,堪稱絕世精品。”
  公卿大臣們興致大發,紛紛議論起來:
  “粉侯神筆天韻,可与宗師共論。”
  “國婿英才神授,盡得三昧,自成高格。”
  “畫面簡洁,占盡風流。這紅日當空,光輝普照,壯麗無比,寓蘊深邃;這蒼松如鐵,針見鋒芒;這仙鶴飄逸,步履悠然……實為難得佳作。”
  在一片噓聲中,惟有坐在角落里的一位年輕御史裴承祖一言未發,仰面觀燈,左右顧盼。他是洪武二十七年的進士,如今是都察院的一名七品御史。在這一群王公大臣間他的官職太低。但是,他沉默不語不僅為此,他覺得駙馬歐陽倫這幅《白鶴青松紅日圖》只是一幅平庸之作,甚至可以明顯地看出其間几處敗筆,畫中用墨著色更顯得粗而俗。難道這些大臣們都是如此粗疏淺薄么?他明明知道,他們中有几位書畫造詣頗高,卻為何都如此肉麻地吹捧呢?原因只有一個,歐陽倫是皇上最寵愛的安慶公主的夫婿。他突然感到惡心,欠起身,想走。坐在他身邊的都察院僉都御史鄧文鏗生怕他出言不遜,招惹麻煩,赶忙伸手拉住,示意叫他坐下,附耳說道:
  “逢場作戲,不必太認真。”
  武定侯府管家艾蒙悄悄走向郭英身旁,小聲稟道:“國舅爺,壽宴擺好了。”
  郭英點點頭,站起來大聲說道:
  “請各位大人入席!”


  大宴從酉時一直進行到戌時以后。武定侯郭英乘著酒興,邀請賓客到花園娛興觀賞。
  后花園里是一片燈的海洋。郭英愛竹,處處修篁夾道,婆娑搖曳,綴滿精致的造型各异的五顏六色小紗燈。穿過碎石小徑,豁然開朗,十多名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歌伎排坐在草坪紅氈上鼓琴吹奏,迎迓各位尊貴的客人,胭脂花粉的香味在春風中飄漾,花圃中的月季花或紅或黃在紗燈的彩光映照下爭芳斗艷。一位通身縞素的麗人怀抱琵琶,在樂聲驟停時撥響琴弦,繼而輕舒腰肢,翩翩起舞,如白色精靈,輕盈飄動,邊彈邊唱:

    明月几時有,
    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
    又恐瓊樓玉字,
    高處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間。
    …………

  邊彈邊唱邊舞的女子如醉如痴,似怨似文,笛聲簫聲的伴奏更顯得悠揚宛轉,月輝下燈光中的這位麗人好似是素娥凌霄,裊裊婷婷,看得人眼花繚亂。
  長興侯耿炳文在郭英的耳畔悄悄說道:“這個小妖精真是嬌媚可人。”
  郭英喜孜孜地附耳向耿炳文說:“老哥,她就是我的小妾麗娟。”
  “哎呀老弟,你真是艷福不淺啦!”
  “老哥,你若看上哪個標致妞儿,我給你送去就是。”
  “不中用嘍,老啦!”
  “哈哈哈……”
  一曲舞罷,郭英叫麗娟過來与眾位賓客見禮。然后領著眾人繞過假山,只見臨湖邊搭著一座戲台,紅燈高懸,彩旗飄揚。台上正演著雜劇《關大王獨赴單刀會》,關羽面如重棗,手捧長髯,周倉雙手抱青龍偃月刀侍立于后,關羽正唱道:

     …………
     水涌山疊,
     年少周郎何處也?
     不覺的灰飛煙滅,
     可怜黃蓋轉傷嗟。
     破曹的檣櫓一時絕,
     鏖兵的江水由然熱。
     好教我情慘切!
     這也不是江水——
     二十年流不盡的英雄血。
     …………

  郭英挽著耿炳文的臂膀,時而豪論,時作低語。穿過一片燈影浮月的池中曲橋,便見池邊羅列十座精巧別致的紅羅幃幄。郭英面向紛至沓來熙熙攘攘的賓客,興奮地高聲說道:
  “眾位大人,老朽感謝各位盛情,特效南唐后主營造紅羅亭十座,雖比不上李煜奢侈豪華,卻也顯得新穎俏麗,各位大人如有興致,盡請入內小憩。”
  眾賓客三五成群,次第走向紅羅幃幄,在一片惊噓中,紛紛進入幄內。緊隨郭英的耿炳文、歐陽倫、袁泰、郁新等見羅帳門口兩名侍立的艷裝少女輕挑繡帘,便見幄內四壁角上懸挂著小巧玲瓏的八角宮燈,靠里兩角置立紅木花架。一盆春蘭秀葉滴翠素馨初綻,散發出陣陣幽香;另一盆山水盆玩,碧漪橫舟,峰巒參差,咫尺之間猶瞻万里之遙。紅氈地上擺著八把鏤花楠木椅夾著檀木茶几。月色透過紅羅紗与幄內燈光交相輝映,裊裊檀香,汩汩流泉,仿佛置身碧城仙境。
  “老伙計,虧你想得出這個主意。”耿炳文坐下后感慨地對郭英說,“你這般舖排,要花多少銀錢?”
  郭英歎息道:“唉,歲月如斯,浮生若夢。金錢富貴乃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到了這把年紀,我是把什么都看透了。吃了半輩子的苦,還不該享樂享樂么?”
  侍女秋儿提著金耳翠玉壺在每人的青瓷蓋杯內注入沸水,纖手輕柔,滴水不濺,鳳凰三點頭,碧綠的茶湯便溢出股股清香,与蘭花的幽香交融浮蕩,沁人心脾。亭內燈輝紅暈,侃侃而談,幄外竹影搖月,聲聲悠揚。茶湯入口更覺品味不同。
  “嗯!好茶!清明前茶确是嫩香寒冽。”戶部尚書郁新抿了一口茶嘖嘖稱贊道,“入口純正,綿甜芬芳。”
  “久聞大司農是品茶方家。”郭英探身問道,“老先生能猜出此茶產于何方么?”
  --------
  1大司農:戶部尚書的別稱。

  郁新又端起蓋杯抿了一口,細細品嚼,抹了抹花白的胡須,很肯定地說:“此茶味談雋永,甘冽微苦,當為宁國府徽州府交界之黃山所產。”
  “大司農果然好功夫!”郭英擊掌道,“此茶正是黃山云谷寺采制,名曰云谷銀毫,乃山寺老僧進貢皇上之明前佳茗,老朽六十壽誕,荷蒙圣眷,賞賜六斤云谷銀毫,各位共飲芳茗,不忘圣恩矣。”
  “去年四月,我在徽州府曾飲此茶,”駙馬歐陽倫說,“沖泡云谷銀毫十分講究,一旁鑒賞可謂是美不胜收,堪稱奇觀。”
  “噢?”都御史袁泰好奇地笑道,那藤紋在紅光下如同蠕動的蛐□,“請粉侯快說說看,也讓我等開開眼界。”
  “國舅爺,請取沸水。”歐陽倫向郭英伸手說,未等吩咐,秋儿已提來沸水侍候,歐陽倫漫卷大袖,打開精致的鑲金紫檀茶葉盒,熟練地以茶拔挑出少許茶葉赶入薄如蟬翼的白瓷盞內,綠瑩瑩毛絨絨的茶葉整齊划一。他接過秋儿手中的茶壺,親自沖注。
  “諸位請看。”歐陽倫將沸水輕點入盞,說,“這茶葉在盞內三上三下,神如鮮活。”
  歐陽倫蓋上茶盞,神秘地笑道:“各位請注意,我說的那奇觀,頃刻便會出現。”
  他這么一說,几位大臣不約而同地伸長脖子探視著歐陽倫手指間夾著的盞蓋。
  “快看!”歐陽倫迅速揭開盞蓋,頓時有兩道白煙升騰而起,“嘍,看啦,騰起的白煙變成兩只白鶴振翮而飛,諸位,看到了么?”
  眾人面面相覷,啞然失笑,卻都言不由衷地道:“看見了,看見了,好像是兩只白鶴騰空飛走了。”
  “諸位再瞧,”歐陽倫指著盞內,“這云毫如春筍破土,似美人玉立!”
  這回看的很清楚,云谷銀毫在蓋內水中恰如嫩筍,毛茸茸地站立著,倏忽間,玉立的美人繾綣臥下,中;司一孔,形如菊花舖地。
  “這叫做翡翠奇苑!”
  “唏,妙哉妙哉,确是奇觀。”
  “奇哉仙茗!”
  歐陽倫在大臣們的嘖嘖贊歎下越發興奮,紅羅亭內紅紗燈下更襯得俊逸風流,滔滔不絕地論起茶經來:
  “自古飲茶乃士大夫風雅之舉,所謂飄逸恬淡,栖神物外。韋應物云,洁性不可污,為飲滌塵煩。此物信靈味,本自出山源。李白云,根柯酒芳津,采服潤肌骨……等等。而如今飲茶,在下以為當飲之宜飲時之宜——”
  郁新笑著插問道:“飲茶還有飲時之說?”其實他早就知道飲時之宜,明知故問,為駙馬助興罷了。
  “自然有,”歐陽倫轉動明眸,屈指說道,“飲時之宜當為如下情景:心手閒适;杜門避事;鼓琴看畫;夜深共語;窗明几淨;洞房阿閣;賓主款押;佳客小姬;訪友初歸;風日晴和;輕陰微雨;小橋畫舫;茂林修竹;課花責鳥;荷亭避暑;小院焚香;酒鬧交游;清幽寺觀;名泉怪石……”
  耿炳文大聲粗气地打斷駙馬的話頭,說:“喝茶便是喝水,渴了便喝,哪有這許多雜气。俺是粗人武人,農家出身,那有這許多勞什子名堂。比如今日俺多飲了几杯壽酒,便要牛飲茶水以茶醒酒,以茶除醉,哈哈,這也能叫做飲時之宜吧。”
  “也是飲時也是飲時!”歐陽倫尷尬地笑道,停止了他的飲時之宜宏論,岔開了話題,“今日國舅爺以御賜仙茗款待,不胜榮幸。加上這泡茶的水鮮活、輕盈、甘例如醴,更是錦上添花。”
  耿炳文插科打諢:“噢,泡茶的水又還有講究?”
  “嗯,大有講究。”
  郭英笑道:“駙馬,你且猜猜,今日這水從何處得來?”
  駙馬胸有成竹地道:“國舅爺考我,學生便交答卷:此水性寒,味甘,應是冬雪融化之水。”
  “嘿!駙馬識水之性如此精深!”郭英惊奇地說,“果如駙馬所言。去年冬天連降數日大雪,我這園中竹林盡覆雪被,途命童仆于第一場飛雪后掃盡竹葉上的積雪;再下雪后,將葉上覆雪用干淨拂塵赶入瓷缸,共得二十余缸,封好缸口,埋入花園深處,今年春分后取出,煮沸之后,便是這沖茶的水了。”
  都御史袁泰夸道:“駙馬識水之精,堪与茶仙陸羽媲美。《煎茶水記》載,李季卿命軍士為陸羽取揚子江南零水煎茶,由于船顛水濺,到岸后只剩一半,軍士便汲些岸邊水充數,陸羽以构攪水說,這固然也是江水,但卻是岸邊之水。今駙馬公能識此水為冬雪所融,与茶仙識水乃有异曲同工之處。”
  “果然!”郁新接過話茬,“宋王安石患痰火之症,托蘇東坡順便攜帶一罐霍塘峽水沏茶飲療,半年之后,東坡船經翟塘,這位夫于只顧飽覽兩岸山色,稍不經意,輕舟已過中峽,忽然想起,赶忙取了下峽之水。王荊公以此水烹畢沏茶便知有誤,笑問東坡:‘此乃下峽江水,何稱中峽瞿塘之水?’東坡大惊,未料恩師識水之精亦至于此。”
  談笑一陣,袁泰將話鋒一轉,說:“本朝茶法苛嚴,申令已久。惟因番人以乳酪為食,不得茶飲,往往因為致病。國家便以茶与番人易馬,已有數十年矣。但是近几年來,由于茶利高昂,便致私茶出境猖獗,國家与番人互市者日漸減少,購私茶反比購公茶多。為此圣上憂憤,勢在嚴厲打擊私茶出境。然而令人憤憤的是,竟有貪贓枉法官吏与那廝狼狽為奸,甚而合伙經營,更當加倍懲處!”
  袁泰的臉色突然陰沉下來,仿佛坐在都察院的大堂,露出凶殘嚴厲的職司本性。歐陽倫一愣,心想這劊子手忽然提這何故?但旋即鎮靜自若,笑道:“老道長所言极是。皇上英明,燭照万方,下旨嚴禁私茶出境,敕令天下恪守茶法,這乃是強國之計,不得等閒視之。”
  郭英正要說話,一眼瞥見門邊的秋儿垂首侍立,眼含淚光,滿面悲戚,由不得勃然大怒,搶步逼近喝道:“秋儿!”
  秋儿猛一惊,慌忙用提壺的手去揩拭眼淚,一不小心,玉壺失手,跌下地來,碎了。秋儿扑通跪倒,渾身抖擻,不住磕頭,哭求道:“老爺饒命!老爺饒命!只因奴婢娘親死了,因此——”
  郭英臉色鐵青,沒等秋儿說完,飛起一腳照著面門踢去,伸手抓起她的腰帶像扔小雞似地擲向門外,正背手朝這邊走來的御史裴承祖急忙側身躲閃,秋儿光咚一聲跌趴在竹林邊的草地上,郭英如同咆哮的獅子直著嗓門吼道:
  “管家!艾蒙!”
  “老爺有何吩咐?”管家艾蒙應聲走來,垂手問道。
  “把這個賤婢綁起來!”
  “是,老爺!”
  “按家法——懲處!”
  “遵命,老爺!”
  郭英見幄內賓客正喝茶閒聊,似乎沒見剛才的一幕,自言自語道:
  “唉,這只玉壺乃是宁妃娘娘所賜,被這賤婢打碎……真是掃興!”
  他本想說今天是我六十華誕的大喜日子,卻偏偏摔碎物品,真是晦气。


  裴承祖對武定侯壽誕慶典之奢靡惊訝不已,少說也要數万兩銀子的開銷,而朝中前來祝壽大臣的賀禮,更要超出郭英開銷的几倍。他本來是不打算來的,一來自家官卑職微在這群高官顯貴中不免無味,更因為他的好友前御史解縉和無錫才子、丹青巨擘王紱從外地來京師,數年未見,常怀云樹之思,很想相聚暢談。可是,他尊敬的恩師都察院僉都御史鄧文鏗堅持讓他到侯府祝壽。只好与二位故友相約,明日上午到半山園王安石故居聚會。裴承祖是洪武二十七年進士,今年才二十出頭,年輕气盛,風流倜儻,秉性剛正,去年便擢為都察院御史在恩師屬下任職。一年來,他曾奉旨巡使福建、河南、山東,協助僉都御史鄧文鏗察巡百司,數次上書彈劾上自尚書、侍郎,下自府縣官吏的疏職或不法之舉,經稽核几乎全部屬實,得到洪武皇帝的贊許。今日來武定侯府賀壽,不惟親眼見到這位侯爺的侈奢無度和大臣們的巨額賀禮,還目睹一班大臣對國舅的阿諛奉承、趨炎附勢,他感到震惊,也很鄙棄,他看出這是因為郭英是郭宁妃的胞兄。皇帝的舅子,又是皇帝的親家所致。他非常討厭那個粉面丹唇的歐陽倫裝腔作勢、趾高气揚的樣子,那浮薄驕矜又故作謙遜的矯情,一幅《白鶴青松紅日圖》畫得那么平庸淺俗又偏引得大臣們的一片贊譽,更使得裴承祖對這位天子嬌客增加几分反感。他早就得到傳聞,就是這個當今皇上的乘龍快婿,几年來只因茶禁松弛,多次暗中唆使家奴販運私茶,牟取暴利,無人敢于出面揭發。他到都察院任御史后就想暗訪稽查,僉都御史鄧文鏗以“不可輕信傳言,證据不足”、“涉及皇親國戚非同小可”為由,加以阻止。
  在紅羅亭閒聊一陣之后,裴承祖趁別人談興正濃抽身踱出幄外,剛走不過几步,忽見秋儿被郭英扔了出來,緊接著侯府管家艾蒙指使几個家丁,將趴在地上啜泣的秋儿捆綁起來,推操著朝燈火闌珊處走去。裴承祖心生疑竇,便跟著那伙人向竹林深處走去。轉過竹林,前面是一排平房,一群大呼小叫的人圍著什么擁擠著觀看。艾蒙向兩個家奴吆喚道:“將秋儿吊到樹上!”盡管秋儿哭求饒命,還是被兩名壯漢拖到樹下,又擁來數人紛紛詢問:“秋儿犯什么法了!”“秋儿不是挺老實的么?”“嘿,秋儿犯大忌啦!她把宁妃娘娘賜贈侯爺的玉壺給打碎啦!”“怎么今日侯爺大壽盡出事儿!”……
  裴承祖走到圍著的人群往里看,簡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在几盞燈籠的光亮中,一對年輕男女赤條條一絲不挂,女的雙手捂著下身,兩個小廝淫笑著正扳開她的手……裴承祖赶忙把眼睛轉開,耳畔響起嬉笑聲淫穢的粗聲浪語:“你那騷×作痒了吧!”夾著那女孩的哭求聲。
  艾蒙听了几個家奴在耳邊嘀咕一陣,吼道:“混賬!可惡!把這兩個奸淫的狗男狗女也吊起來。”
  樹上又吊起兩個赤裸的男女,女的聲嘶力竭地哭喊道:“求求艾大總管,你讓我死吧!”聲音听起來令人毛骨悚然。
  “呸!”艾蒙啐道,同時狠狠地抽了她一鞭,“死!便宜了你!要千刀万剮。侯爺今日大壽,你們竟敢通奸淫亂,大逆不道,死有余辜!”說罷憤憤地离開人群,朝紅羅亭那邊疾步走去。
  裴承祖离開人群往回走,听到迎面有人說,“真是造孽啊!”見是一位老婦人,正用手背揩著眼淚,裴承祖覺得似曾相識,便上前細瞅了兩眼,忽然抓住老人的手,激動地喊道:“乳娘!”
  老婦人一愣,應道:“大人……”
  裴承祖笑道:“乳娘,我是順儿呀!”
  老人茫然地眨巴著眼睛,終于想起來了,忘情地叫道:“噢!是順儿,小順子,小少爺!”
  裴承祖脆脆地應道:“哎!乳娘,你老如何到京師來了?”
  老婦人歎息道:“唉!只怪我老婆子瞎了眼睛,也怪我命薄,洪武十九年老伴病故,我离開合肥,离開少爺你家到和州老家,那年少爺你才十一歲吧?”
  裴承祖點點頭:“乳娘离開我家后就再沒去過,我還跟大。媽吵鬧,要他們把乳娘給找回來。”老婦人說:“回到和州料理喪事后,過了兩年,我本想再到合肥投奔少爺家。也不知撞了哪路子鬼,跟著同鄉一個老媽子闖到了京城,到國舅府里當了一名粗使下人。本只當在天子腳下,侯爺府里,或許有個奔頭,還琢磨著過兩年把家里的小老漢也帶到侯府當差奔個前程。唉……”老婦人看看左右,壓低聲音道,“沒料到這一蹦踏,掉進虎口火坑里啦!”
  --------
  1大:即父親。
  2小老漢:合肥方言,指最小的儿子。


  裴承祖忙問:“乳娘碰到什么麻煩了?”
  乳娘將裴承祖往僻靜處拉拉,說:“侯爺又是國舅爺,天下數一數二的大將軍,世人只知道侯爺榮耀這一層,卻不知侯爺生性殘暴,無法無天。”她頓了頓,裴承祖吃惊地听到乳娘如此評品郭英,他沒有插話,乳娘繼續說道,“皇上頒布大律,昭告天下,公侯之家蓄奴不得超過八十,可這侯府有二百五十多奴婢;大明律條明言公侯家奴仆犯罪,要移送有司衙門查審論罪,不得私設公堂,更不許殺害家奴,犯律要處死。可國舅爺沒把國法放在眼里,動不動拷打奴婢,他親手殺死五個奴仆,只不過因為家奴不慎做錯事或者沒在意冒犯了侯爺,便糊里糊涂成了冤死鬼。侯爺一怒總是說聲按家法懲處!……”
  裴承祖插問:“什么家法?”
  乳娘說:“侯爺講的這家法,就是把仆人捆綁,塞進麻袋,活活扔到江里。”
  裴承祖大惊:“真有這等事?”
  乳娘說:“千真万确。還有兩個年輕使女,侯爺將他們糟踏了,又給艾蒙奸了,投江自盡了……唉,今晚上這秋儿和那兩個男女奴仆,一定也要遭到這個下場了。”
  他們正在說話,只听平房那邊一片嘈雜聲,奴仆們紛紛散去。
  “秋儿他們如何處置?”乳娘攔住一個匆忙走來的小廝問道。
  那小廝沒瞧見暗處的裴承祖,聲音發抖地說:“慘啦!真慘吶!總管從侯爺那里轉來之后,吩咐將秋儿、平儿從吊著的樹上放下來,圍觀的那班人一哄而上,嘖嘖嘖,真下流,伸手抱著在平儿光著的身上亂摸,一片淫笑聲,平儿趁一個家丁沒在意,伸手抽出他身上的佩刀,往自己的脖子上一抹,倒下了;秋儿也一頭撞上大樹,鮮血直流,當場死了。”
  乳娘連聲說:“作孽!作孽!”
  小廝又說道:“總管驅散眾人,叫几個家丁,連活的帶死的,一齊裝進麻袋,抬上馬車,拖到江里喂魚去。還說要是有人膽敢向外講,就割了他的舌頭,剝皮抽筋!”
  乳娘娘正要說話,小廝連忙搖手,急忙离去,邊走邊說:“大娘,你快走吧,別在這里惹麻煩了。”
  “真是無法無天,天理難容!”裴承祖惊得瞠目結舌,怒不可遏!“若不是親眼所見,親耳所聞,實在難以置信。乳娘,我意已決,上書皇上,歷數武定侯郭英罪名,彈劾這個衣冠禽獸!”
  乳娘歎息說:“小少爺,武定侯是當今圣上貴妃娘娘的親哥哥,又是開國功臣,你哪能斗過他們?這風險太大啦,弄不好殃及老爺和夫人啦!”
  裴承祖在暗中緊握拳頭,堅定地說:“乳娘,我身為御史,糾劾百司,辨明冤屈,乃是我的職責,為國除奸,為民除害,何計個人安危。不過,我倒是擔心乳娘你……”
  “乳娘說:“小少爺,我這把老骨頭還在乎什么?大堂對證,公案鳴冤,滾釘板夾棍子刀架在脖子上也要實話實說,要是能以我一個賤老婆子的命換回一個公道也值!才對得起那班屈死的冤魂!”
  裴承祖從激憤中沉靜下來,說:“乳娘,此事關系重大,万万不可向任何人提起。”
  乳娘點點頭,見后花園走來一群人,簇擁著一個矮胖子邊說邊笑,乳娘赶忙將裴承祖拉到假山背后,只听那個矮胖子扯著個如母雞打鳴似的嗓門嚷嚷著:“那光□的女人在哪儿?快領我去瞧瞧,嘿嘿嘿……要是將那兩個正在搞鬼的男女面對面捆在一起,那才熱鬧。”
  裴承祖低聲問道:“這矮胖子是誰?”
  乳娘答道:“他是歐陽駙馬府的大管家,名叫周保,也是個坏痞,他和侯府里的艾管家來往密切。有一次,這兩個活豬共著一個女人在床上淫亂,下人瞧見了,誰也不敢言。”
  裴承祖一陣惡心,像是六月天吃著了蒼蠅。他向乳娘說了自己在京師的住址,又叮嚀數語,疾步朝來路走去。


  第二天上午,裴承祖与前御史解縉、江南才子王紱在半山園聚會。所謂王荊公半山園,其實不過是在离南京城七里半到鐘山也是七里半銅井倍之半山里修建的几間草堂而已。因許多文人學士緬怀宋朝江宁府的大詩人王安石,紛紛前來尋蹤怀古,不知是哪位書家以蒼遒古拙的行草制了一塊《怔荊公半山園故居》的匾額,然后附會、傳聞、吟詩、作文,使得這個寂寞多年的半山園便成了京師的一個名胜古跡。裴承祖他們選了這個地方聚晤,一來圖個清靜無市囂之扰,同時他們都十分仰慕這位拗相公的文才气節,有意憑吊他在鐘山的偃影之地,天下著小雨,鐘山半隱半顯在濕濛濛的霧气中,崗巒上草綠花紅,時鳥啁啾,几橫坐牛背的牧童戴著斗笠披著蓑衣吹著笛子浴看蒼茫的煙雨。
  “果然是清逸靈秀之地,不怪王荊公選了這個地方隱居。”裴承祖感慨地說,“這里又還是謝公墩故址吧。”
  “正是謝公舊宅,”王紱道,“王荊公有詩為證,‘我名公字偶相同,我屋公墩在眼中。公去我來墩屬我,不應墩姓尚隨公。’可見王安石半山園必是謝公墩故址無疑。”
  二十九歲的解縉矜持地笑道:“其實京師有兩處謝公墩,孟端兄世全兄知否?”
  裴承祖、王紱詫异道:“噢?還有此說?大紳兄請述其詳。”
  解縉抿了一口宜興雀舌,口若懸河地說起來:
  “謝靈運曾撰征賦曰,視治城而北屬,怀文獻之悠揚,李太白有登金陵冶城西北謝安墩詩,序云,此墩即晉太傅謝安与右軍王羲之同登,超然有高世之志,于時營園其上,故作是詩,所謂冶城訪古跡,猶有謝安墩云云,那個謝公墩卻不是拗相公詩中所言謝安舊居,我們今天登臨的這個謝公墩才是王荊公當年的半山園舊居呢。”
  王紱輕撫美髯,眯著雙眼,听了解縉之言,不以為然,笑而不語。這位常好以王荊公自詡的博學才子,丹青巨擘,在洪武二十年因与一位侍郎上書言事而犯禁受連座坐累朔州。前年才歸來家鄉無錫,隱居九龍山自號九龍山人,蟄寓九龍帝內寫詩文作書畫。其于書道,動輒自期遠逾宋唐,直攀魏晉;其畫尤精,每于游覽之余,乘興揮毫,長廊素壁淋漓霑麗。許多人慕名求其書畫,投以金幣,王紱嗤之以鼻,拂袖而去,縱豪門顯貴亦不屑一顧。好友勸他不必如此清高狂傲,万一得罪達官顯貴惹禍招身,王紱仰天大笑,說道:“大丈夫何得苟苟?自尊自重,何罪之有?倘若見財眼開,見官俯首,有求必應,与商賈小販何异?与奴顏小吏何別?那我王紱便一文不值了。”去年春上,王紱客寓承祖宅,月下聞簫聲如泣如訴,蒼涼悲愴,深為感動。遂命筆潑墨,畫了一幅竹石圖。訪了兩日終于尋著那位吹簫的人,原來是一位京城富商。王紱以畫相贈,商人久羡其名,債以重金并貴重氍毹,央求王紱再畫一幅以成雙壁,王紱頓覺受辱,奪過畫一把撕碎。這事儿一時在京城成了佳話……
  解縉見王紱矜持微笑,便問:“孟端兄不以為然么?”
  王紱笑道:“大紳兄此說,山人未曾听過,還請指教。”
  解縉并不客套,說:“城東原也有座半山寺,舊名康樂公,因謝玄曾受封康樂公之故,至其考謝靈運仍然襲封,今以坊及謝公墩觀之,兼及王荊公詩中所述方位,顯然指的是這里。而冶城北郊的那個謝公墩才真正是謝玄舊居,与此相距甚遠,王荊公在詩中誤把謝玄當作謝安了。”
  “大紳兄果然強聞博學,稽考入微,”王紱贊道,“王介甫罷相隱居于此,雖然弄錯了謝公墩的方位,卻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如:澗水無聲繞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對坐終日,一鳥不鳴山更幽。”
  解縉說:“我倒是喜歡介甫《泊船瓜州》,京口瓜州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三十二歲的王紱接口吟道:“‘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我想大紳兄一定是触景生情,介甫這首詩意恰似寫出大紳兄時下心境。”
  被王紱這么一點撥,似是触動了解縉的痛處。他緘默不語,遙望細雨中的翠綠崗巒,心中不是滋味。解縉是江西吉水人,自幼聰慧机敏,出口成誦,少年得志,弱冠入仕。洪武二十一年他二十歲便高中進士,授中書遮吉士。朱元璋十分賞識他的才華,常召侍左右。一日對解縉道:“朕与爾義則君臣,恩同父子,卿當知無不言才是。”解縉回家之后,連夜草疏万言。上書中竟有這樣尖刻峻切的言辭:“陛下進人不擇賢否,授職不量重輕,建不為君用之法,所謂取之盡錙銖;置朋奸倚法之條,所謂用之如泥沙;監生進士,經明行修,而多屈于下僚;孝廉人才,冥蹈鼙趨,而或布于朝省。椎埋囂悍之夫,榻茸下愚之輩,朝捐刀鑷,暮擁冠裳,左棄筐篋,右綰組符。出于吏部者無賢否之分,入于刑部者無枉直之判,天下皆謂陛下任喜怒為生殺,而不知皆臣下之乏忠良也。”
  解縉上書時,王紱正客寓其邸,讀了疏文,惊出一身冷汗,因為大明皇帝朱元璋以刑殺震惊當世,又特別注意文字細節以致疑忌叢生,釀成了人心惶惶的文字之獄。朱元璋出身窮苦微賤,當過和尚,因此他對文詞中凡有“光”“禿”“僧”“生”這類字眼十分忌恨,又因作過義軍韓林儿部下的紅巾軍,曾被元朝官員斥之為“紅寇”“紅賊”,所以當皇帝后對“賊”“寇”及形音相近的字都很忌諱。也不知多少文人學士、朝廷官員皆因為文章或上書中無意中用了這些字眼而莫名其妙地遭到殺戮。至解縉上書的洪武二十二年,因此而被枉殺者不下數万人。恐怖的气氛造成朝官們提心吊膽,惶惶不可終日。每日上朝之時,朱元璋是否決心殺人一眼便可看出。如果見他將玉帶搭在肚皮以下,就是他要殺人的警示,必有官員被殺,上朝的官員們個個戰戰兢兢,面無人色;要是他的玉帶高高抬在胸前,面色也便顯得溫和,大体不會殺人。因此,朝官們每日早朝前便与妻子訣別,交待后事。若能平安回家,便合家慶賀,算是又多活一天了……在這种肅殺恐怖的政治气氛中,王紱自然對解縉的奏章感到太危險,于是勸道:
  “大紳兄必須修改上書,最好作罷。大紳兄還記得洪武九年葉伯巨以星變上書皇上遭了大難之事么?”
  解縉笑道:“此事素有所聞,不過,弟之奏疏与葉伯巨上書乃有本質不同。”
  王紱說:“葉伯巨正是奏言用刑太重而使皇上震怒,此非前車之鑒么?”
  解縉搖頭道:“不然,葉伯巨上書,矛頭直指主上,触犯圣尊,而弟之所言情形,乃歷數本朝流弊。圣上對力陳國事弊端者,向來獎掖提倡,況旦弟在奏疏中特別挑明:天下謂陛下任喜怒為生殺,而不知皆臣下之乏忠良也。言下之意是罪在臣下不忠,圣上豈會罪于我呢?”
  果然,朱元璋讀罷這封万言上書以后,非但沒有生气,還擊案贊道:“才子!才子!解縉真可謂肝膽照人,心在社稷!”
  后升為御史,解縉更是春風得意,如魚得水,動輒上書言事,彈劾朝官,進而為被朱元璋親手定為謀逆案誅殺的開國元勳、明朝第一位首相李善長翻案。終因鋒芒太露得罪了都察院左都御史,在朱元璋面前屢進讒言,使解縉遭到皇上的貶罰。敕回江西,當時近臣的父親允許上朝入覲,解縉之父參拜御前時,朱元璋對他說:
  “汝子大器晚成,解縉英才顯露,机敏過人。你將他暫且帶回江西,讓他繼續深造,進學精研,十年后再來朝廷,大用不晚。”這樣,解縉只得謝恩罷官,歸家鄉吉水,一住就是七年……
  按皇帝御旨,解縉必須還得在江西再過三年才能重返京師,如今潛來乃是忤旨之舉,如被察報,重者有性命之虞,輕則逐出京師,難再錄用。但生性放達的解縉終難忍耐蟄居家鄉的沉寂,又焦慮皇上春秋已高,每多疾病,宮廷內外疑竇叢生。因此決計冒險來京城看個究竟……
  裴承祖見解縉緘默不語,便轉了話題,將武定侯做壽奢侈無度和重重触犯刑律情形,向解縉王紱說了一遍,最后說道:
  “大紳兄,孟端兄,弟參劾郭英之意堅決,還望二位仁兄不吝賜教。”
  “蚍蜉撼大樹,談何容易。”解縉拂去氤氳在心頭的懊惱,說。
  裴承祖激昂地站起身來,指著解縉說:“這不像七年前大紳兄的秉性了!我就不信大樹難撼!我要變作風,變作雷電,非轟倒他不可。陛下以猛治國,疾惡如仇,登基以來殺了几十万人眉毛也不皺,絲毫不含糊,只要触犯大明刑律,不論尊卑,懲處不怠。武定侯郭英私蓄數百家奴,擅殺無辜,收受賄賂,按律當斬,皇上一定會秉公論處。”
  解縉笑道:“果然鐵面柱史,正气凜然,令人敬佩,倒像是七八年前的鄙人。然而老弟只見其一,未知其二。我問你,陛下殺公侯,戮大臣,但是可曾殺過皇親國戚?”
  --------
  1柱史:對御史的尊稱。

  “也曾殺過!”王紱插話,“比如——”
  解縉截住話頭:“比如皇上義子親侄朱文正、義子親甥朱文忠、駙馬都尉傅忠之流,是吧?但二位忽略一層,倘若細究起來,他們這班人都是因為功高權重威脅朝廷,方才罹禍的。皇上對謀逆反叛者就不論什么皇親國戚了,這是特殊例外。”
  王紱反問道:“可是武定侯卻違犯御賜鐵券刑律,難道皇上不予罪之?”
  解縉說:“不致降罪。”
  裴承祖大聲詰問:“那為什么?”
  “柱史何必激動?”解縉正色說道,“這正是國家流弊所在。皇親國戚子子孫孫,往往狼狽為奸,貪贓枉法,圣上也不是真的全然不知,淨臣舉諫,不過是隔靴搔痒而已。尤其是前年六月,皇上諭示群臣,‘皇親惟謀逆不赦,余罪由宗親會議取上裁。法司只許舉奏,毋得擅逮。’這個消息,還是世全老弟在信中告訴我的,你如何偏忘了這層呢?”
  裴承祖背手踱步,大聲說:“我并未忘記。弟也深知,那班皇親之所以為所欲為,症結正在于此,所謂有恃無恐。無論大明刑律如何苛嚴,彼等哪里看在眼里?犯了法又能怎樣?只要不謀反,不篡權,六部三司誰敢擅逮?一律由皇親會議論究呈皇上圣裁。那些皇親各有陰私過失,自然結成网絡,互相包庇,并且秘而不宣,藐視天下臣民。”
  解縉笑道:“柱史既知其中關節,還要堅持彈劾國舅,何故?”
  裴承祖道:“弟身為御史之職,當盡忠臣之責,獻赤子之心。況古訓昭然,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倘若一任皇親橫行不法,而朝中竟無一人淨言舉奏,那班人豈不益發張狂,大明律法又怎能順行天下,朝廷舉措又豈可順應人心?”
  解縉、王紱擊掌叫好:“柱史果然肝膽照人,正气逼人,”解縉拍拍裴承祖肩膀,說:“可惜朝中如世全者寥寥無几,如果朝廷大臣人人如此,直諫上位,誓死護法,則縱使皇親國戚雖有恃面亦有恐,雖有网而可撕破了。”
  王紱也欣然贊道:“大紳兄所言极是,裴老弟血气方剛,疾惡如仇,大有古壯士之風,可敬可嘉。”
  解縉抓住裴承祖的手,抖了抖說:“柱史如若見信,山人愿代為秉筆草疏。”
  “好!”裴承祖、王紱同聲說道。
  上茶的伙計又提壺走來,他們停止了議論。
  細雨濛濛下個不停,那几個牧童依然悠閒地坐在牛背上吹著笛子。王紱信口吟道:
  “好一幅春雨牧牛圖!”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