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人物、語言及其他


  短篇小說很容易同通訊報道混淆。寫短篇小說時,就像畫畫一樣,要色彩鮮明,要刻划出人物形象。所謂刻划,并非指花紅柳綠地作冗長的描寫,而是說,要三言兩語勾畫出人物的性格,樹立起鮮明的人物形象來。
  一般的說,作品最容易犯的毛病是:人物太多,故事性不強。《林海雪原》之所以吸引人,就是故事性极強烈。當然,短篇小說不可能有許多故事情節,因此,必須選擇了又選擇,選出最激動人心的事件,把精華寫出來。寫人更要這樣,作者可以虛构、想象,把很多人物事件集中寫到一兩個人物身上,塑造典型的人物。短篇中的人物一定要集中,集中力量寫好一兩個主要人物,以一當十,其他人物是圍繞主人公的配角,适當描畫几筆就行了。無論人物和事件都要集中,因為短篇短,容量小。
  有些作品為什么見物不見人呢?這原因在于作者。不少作者常常有一肚子故事,他急于把這些動人的故事寫出來,直到動筆的時候,才想到与事件有關的人物,于是,人物只好隨著事件走,而人物形象往往模糊、不完整、不夠鮮明。世界上的著名的作品大都是這樣:反映了這個時代人物的面貌,不是寫事件的過程,不是按事件的發展來寫人,而是讓事件為人物服務。還有一些名著,情節很多,讀過后往往記不得,記不全,但是,人物卻都被記住,所以成為名著。
  我們寫作時,首先要想到人物,然后再安排故事,想想讓主人公代表什么,反映什么,用誰來陪襯,以便突出這個人物。這里,首先遇到的問題:是寫人呢?還是寫事?我覺得,應該是表現足以代表時代精神的人物,而不是為了別的。一定要根据人物的需要來安排事件,事隨著人走;不要叫事件控制著人物。譬如,關于洋車夫的生活,我很熟悉,因為我小時候很窮,接触過不少車夫,知道不少車夫的故事,但那時我并沒有寫《駱駝祥子》的意圖。有一天,一個朋友和我聊天,說有一個車夫買了三次車,丟了三次車,以至悲慘地死去。這給我不少啟發,使我聯想起我所見到的車夫,于是,我決定寫舊社會里一個車夫的命運和遭遇,把事件打亂,根据人物發展的需要來寫,寫成了《駱駝祥子》。
  寫作時一定要多想人物,常想人物。選定一個特點去描畫人物,如說話結巴,這是膚淺的表現方法,主要的是應賦予人物性格特征。先想他會干出什么來,怎么個干法,有什么樣膽識,而后用突出的事件來表現人物,展示人物性格。要始終看定一兩個主要人物,不要使他們寫著寫著走了樣子。貪多,往往會叫人物走樣子的。《三國演義》看上去情節很多,但事事都從人物出發。諸葛亮死了還嚇了司馬懿一大跳,這當然是作者有意安排上去的,目的就是為了丰富諸葛亮這個人物。《紅日》中大多數人物寫的好。但有些人就沒有寫好,這原因是人物太多了,有些人物作者不夠熟悉,掌握不住。《林海雪原》里的白茹也沒寫得十分好,這恐怕是曲波同志對女同志還了解得不多的緣故。因此不必要的、不熟悉的就不寫,不足以表現人物性格的不寫。貪圖表現自己知識丰富,力求故事多,那就容易坏事。
  寫小說和寫戲一樣,要善于支配人物,支配環境(寫出典型環境、典型人物),如要表現炊事員,光把他放在廚房里燒鍋煮飯,就不易出戲,很難寫出吸引人的場面;如果寫部隊在大沙漠里舖軌,或者在激戰中同志們正需要喝水吃飯、非常困難的時候,把炊事員安排進去,作用就大了。
  無論什么文學形式,一寫事情的或運動的過程就不易寫好,如有個作品寫高射炮兵作戰,又是講炮的性能、炮的口徑,又是紅綠信號燈如何調炮……就很難使人家愛看。文學作品主要是寫人,寫人的思想活動,遇到什么困難,怎樣克服,怎樣斗爭……寫寫技術也可以,但不能貪多,因為這不是文學主要的任務。學技術,那有技術教科書嘛!
  刻划人物要注意從多方面來寫人物性格。如寫地主,不要光寫他凶殘的一面,把他寫得像個野獸,也要寫他偽善的一面。寫他的生活、嗜好、習慣、對不同的人不同的態度……多方面寫人物的性格,不要小胡同里赶豬——直來直去。
  當你寫到戲劇性強的地方,最好不要寫他的心理活動,而叫他用行動說話,來表現他的精神面貌。如果在這時候加上心理描寫,故事的緊張就馬上弛緩下來。《水滸》上的魯智深、石秀、李逵、武松等人物的形象,往往用行動說話來表現他們的性格和精神面貌,這個寫法是很高明的。《水滸》上武松打虎的一段,寫武松見虎時心里是怕的,但王少堂先生說評書又作了一番加工:武松看見了老虎,便說:“啊!我不打死它,它會傷人喲!好!打!”這樣一說,把武松這個英雄人物的性格表現得更有聲色了。這种藝術的夸張,是有助于塑造英雄人物的形象的!我們寫新英雄人物,要大膽些,對英雄人物的行動,為什么不可以作适當的藝術夸張呢?
  為了寫好人物,可以把五十万字的材料只寫二十万字;心要狠一些。過去日本鬼子燒了商務印書館的圖書館,把我一部十万多字的小說原稿也燒掉了。后來,我把這十万字的材料寫成了一個中篇《月牙儿》。當然,這是其中的精華。這好比割肉一樣,肉皮肉膘全不要,光要肉核(最好的肉)。魯迅的作品,文字十分精煉,人物都非常成功,而有些作家就不然,寫到事往往就無節制地大寫特寫,把人蓋住了。最近,我看到一幅描繪密云水庫上的人們干勁沖天的畫,畫中把山畫得很高很大很雄偉,人呢?卻小得很,這怎能表現出人們的干勁呢?看都看不到啊!事件的詳細描寫總在其次;人,才是主要的。因為有永存价值的是人,而不是事。
  語言的運用對文學是非常重要的。有的作品文字色彩不濃,首先是邏輯性的問題。我寫作中有一個竅門,一個東西寫完了,一定要再念再念再念,念給別人听(听不听在他),看念得順不順?准确不?別扭不?邏輯性強不?……看看句子是否有不夠妥當之處。我們不能為了文字簡練而簡略。簡練不是簡略、意思含糊,而是看邏輯性強不強,准确不准确。只有邏輯性強而又簡單的語言才是真正的簡練。
  運用文字,首先是准确,然后才是出奇。文字修辭、比喻、聯想假如并不出奇,用了反而使人感到庸俗。講究修辭并不是濫用形容詞,而是要求語言准确而生動。文字鮮明不鮮明,不在于用一些有顏色的字句。一千字的文章,我往往寫三天,第一天可能就寫成,第二天、第三天加工修改,把那些陳詞濫調和廢話都刪掉。這樣做是否會使色彩不鮮明呢?不,可能更鮮明些。文字不怕朴實,朴實也會生動,也會有色彩。齊白石先生畫的小雞,雖只那么几筆,但墨分五彩,能使人看出來許多顏色。寫作對堆砌形容詞不好。語言的創造,是用普通的文字巧妙地安排起來的,不要硬造字句,如“他們在思謀……”,“思謀”不常用,不如用“思索”倒好些,既現成也易懂。宁可寫得老實些,也別生造。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我們是語言的運用者,要想辦法把“話”說好,不光是要注意“說什么”,而且要注意“怎么說”。注意“怎么說”才能表現出自己的語言風格。各人的“說法”不同,各人的風格也就不一樣。“怎么說”是思考的結果,侯寶林的相聲之所以逗人笑,并不只因他的嘴有功夫,而是因為他的想法合乎笑的規律。寫東西一定要善于運用文字,苦苦思索,要讓人家看見你的思想風貌。
  用什么語言好呢?過去我很喜歡用方言,《龍須溝》里就有許多北京方言。在北京演出還好,觀眾能懂,但到了廣州就不行了,廣州沒有這种方言。連翻譯也沒法翻譯。這次寫《女店員》我就注意用普遍話。推廣普遍話,文學工作者都有責任。用一些富有表現力的方言,加強鄉土气息,不是不可以,但不要貪多;沒多少意義的,不易看懂的方言,干脆去掉為是。
  小說中人物對話很重要。對話是人物性格的索隱,也就是什么樣的人說什么樣的話。一個人物的性格掌握住了,再看他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就可以琢磨出他將會說什么与怎么說。寫對話的目的是為了使人物性格更鮮明,而不只是為了交代情節。《紅樓夢》的對話寫得很好,通過對話可以使人看見活生生的人物。
  關于文字表現技巧,不要光從一方面來練習,一棵樹吊死人,要多方面練習。一篇小說寫完后,可試著再把它寫成話劇(當然不一定發表),這會有好處的。話劇主要是以對話來表達故事情節,展示人物性格,每句話都要求很精煉,很有作用。我們也應當學學寫詩,舊体詩也可以學學,不摸摸舊体詩,就沒法摸到中國語言的特點和奧妙。這當然不是要大家去寫舊体詩詞,而是說要學習我們民族語言的特色,學會表現、運用語言的本領,使作品中的文字千錘百煉。這是要下一番苦功夫的。
  寫東西一定要求精煉,含蓄。俗語說:“宁吃鮮桃一口,不吃爛杏一筐”,這話是很值得深思的。不要使人家讀了作品以后,有“吃膩了”的感覺,要給人留出回味的余地,讓人看了覺得:這兩口還不錯呀!我們現在有不少作品不太含蓄,直來直去,什么都說盡了,沒有余味可嚼。過去我接触過很多拳師,也曾跟他們學過兩手,材料很多。可是不能把這些都寫上。我就撿最精彩的一段來寫:有一個老先生槍法很好,最拿手的是“斷魂槍”,這是几輩祖傳的。外地有個老人學的槍法不少,就不會他這一套,于是千里迢迢來求教槍法,可是他不教,說了很多好話,還是不行。老人就走了,他見那老人走后,就把門鎖起來,把自己關在院內,一個人練他那套槍法。寫到這里,我只寫了兩個字:“不傳”,就結束了。還有很多東西沒說,讓讀者去想。想什么呢?就讓他們想想小說的“底”——許多好技術,就因個人的保守,而失傳了。
  小說的“底”,在寫之前你就要找到。有些作者還沒想好了“底”就寫,往往寫到一半就寫不下去,結果只好放棄了。光想開頭,不想結尾,不知道“底”落在哪里,是很難寫好的。“底”往往在結尾時才表現出來,“底”也可以說是你寫這小說的目的。如果你一上來把什么都講了,那就是漏了“底”。比如,前面所說的學槍法的故事,就是叫你想想由于這類的“不傳”,我們祖國從古到今有多少寶貴的遺產都被埋葬掉啦!寫相聲最怕沒有“底”,沒有“底”就下不了台,有了“底”,就知道前面怎么安排了。
  小說所要表達的東西是多种多樣的。由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當前著重于寫建設,這是正确的。當然,也可以寫其他方面的生活。在寫作時,若只憑有過這么回事,湊合著寫下來,就不容易寫好;光知道一個故事,而不知道与這故事有關的社會生活,也很難寫好。
  小說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樣的,有書信体,日記体,還有……資本主義國家有些作品,思想性并不強,可是寫得那么抒情,那么有色彩,能給人以藝術上的欣賞。這种作品雖然沒有什么教育意義,我們不一定去學,但多看一看,也有好處。現在我們講百花齊放,我看放得不夠的原因之一,就是知道得不多,特別是世界名著和我國的优秀傳統知道得不多。
  生活知識也是一樣,越博越好,了解得越深越透徹越好。因此,對生活要多体驗、多觀察,培養多方面的興趣,盡可能去多接触一些事物。就是花木鳥獸、油鹽醬醋也都應注意一下,什么時候用著它很難預料,但知道多了,用起來就很方便。在生活中看到的,隨時記下來,看一點,記一點,日積月累,日后大有用處。
  在表現形式上不要落舊套,要大膽創造,因為生活是千變万化的,不能按老套子來寫。任何一种文學藝術形式一旦一成不變,便會衰落下去。因此,我們要想各种各樣的法子沖破舊的套子,這就要敢想、敢說、敢干。“五四”時期打破了舊体詩、文言文的格式,這是個了不起的文化革命!文學藝術,要不斷革新,一定要創造出新東西,新的樣式。如果大家都寫得一樣,那還互相交流什么?正因為各有不同,才互相觀摩,取長補短,共同提高。新創造的東西,可能有些人看著不大習慣,但大家可以辯論呀!希望大家在文學形式上能有所突破,有新的創造!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