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突出主題与安排材料,這兩件事是分不開的。干什么要安排材料?就為的是突出主題。 不管是寫什么,小說也好,戲劇也好,咱們得先打定主意——要表現什么一個道理。 道理不要多,初學寫作的頂好是抱定一個道理來說,切勿貪多。貪多必會顧此失彼,越寫越亂。 還拿老張鬧脾气那件事來說吧。一個有本事的作家會巧妙地調動材料,照顧到計件工資運動的全面。他會寫出工人中的積极分子怎么起帶頭作用,影響了別人,也寫出保守分子的多种多樣的顧慮。同時,他也寫出領導上怎么布置工作,使運動穩步發展,不急躁冒進。他也會寫出干部中間有什么思想情況,領導上如何鼓勵積极分子,如何教育落后分子。這樣,他把這個運動的全面都照顧到,隨時用具体的事情說明許多道理,而這許多道理又能都碰上那個總道理,有力地幫助發揮那個總道理——只有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國家建設才能迅速發展,工人生活才能不斷改善,國家建設的利益和工人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他可能用這些事儿寫出個五幕的大戲,或是十多万字的一部小說。 可是,我們初學寫作的就不易一下子寫出那么多的人,那么多的事,那么多的小道理,而后又匯成個大道理。我們頂好抱定一個道理來說,比如只說老張一個人怎么由想不通而想通,怎么由鬧情緒變為熱烈擁護這件事。這就是咱們這一篇東西的主題——老張在建立計件工資制度中的轉變。這個主題的道理就是國家利益和工人利益是一致的。 規定了主題,咱們就該安排材料了。一個人有一個人安排材料的方法,所以同一主題可能有几個不同的寫法。咱們現在只提出几條辦法作參考,至于實際上您怎么安排材料,還是由您自己決定;要不然,豈不又犯了按照格式往上填材料的毛病了么? 咱們應當先介紹老張,他是這篇東西的主人呵。怎么介紹呢?咱們知道他正鬧情緒,是不是就大撒巴掌沒結沒完地寫他怎么鬧脾气呢?不是!咱們的任務不是專形容老張怎么鬧脾气。假若咱們把他形容成摔家伙,打板凳,見著人就瞪眼吵嘴,那還像個可愛的好工人么?他要是任性地無理取鬧,他還能轉變么?盡管您确是看見過老張大發脾气,您也不必都寫上,多寫不要緊的事沒有好處。寫作得知道哪里該使勁,哪里不必多使勁,這就叫藝術的手腕。假若您把老張鬧气寫得生龍活虎,赶到寫他自己作思想斗爭的時候可能倒沒有聲色了。思想斗爭不是比鬧脾气更重要么?您搬五塊磚不會用搬十塊的力气吧?作文也是那樣。 該少寫的就不多寫,換句話說,就是“該收斂的就不舖張”。您看演員們唱戲,不是把力量用在必須叫好的地方嗎? 該把力量留在后邊用,別一出來就滿頭大汗地使勁,還拿唱戲作比方:演員一出來就冒著調唱,恐怕后來就不易唱下去了。 勁儿要慢慢地使,一步比一步緊,越來越使勁;您要是參加五千米競走的時候,一放槍就把力量都拿出來,就怕后力不佳,得不了第一。 關于老張的鬧脾气無須多寫,有几句就行了。這不過是為介紹出個人物,和他的思想情況;不必多舖張。 他怎樣生气,要根据他的性格來決定。性子暴的和性子溫的人,連鬧情緒也各有不同。老張是哪路人呢?要先想好,為的是好借著鬧情緒就表現出他的性格來。吹胡子瞪眼睛的必是暴性子,低著頭生悶气的必是個軟性子。我們若一下筆就決定了人物的性格,后面就好布置了。暴性人痛快,說怒就怒,說喜就喜。他的轉變過程可能快一些。反之,軟性子人嘴中不多說多道,可是心里有數儿,轉變就許慢一些。我們要注意這些,以便人物性格的發展和事情的發展相輔而行,近情近理。 把老張介紹完了,又怎么辦呢?我想,您必定知道許多有關于他的事情。那么,就挑選一下吧,看哪個事情最能打動老張,使他轉變。您知道的雖多,可不必都寫上,請您挑選挑選,用那最有勁儿的事情。寫東西得會抄近,不要繞遠。您知道十件事,都有關于老張;那么就找一兩件最生動有力的用上,別把十件事都拼上。廚師傅的手藝要表現在作一盤糖醋魚上。他把糖、鹽、醋、油都配合得那么好,作出來的魚又嫩又美,既不太甜,又不太酸,咸淡也正合适,這是本事。他的手藝不表現在拼盤上,本來嘛,都是現成□味,拼在一塊儿,多一樣少一樣都無所不可,算什么本事呢!知道的多,寫的少,您心里就老有底,處處有話可說。知道的少,偏要寫的多,必定捉襟見肘。寫的少而合适,必定比寫的多而不發生作用強的多。 也許,老張的轉變是由于開大會的時候,听了領導上的大報告,受了感動。盡管這是事實,您可別那么寫。假若您是寫一出戲,您怎好用開大會去解決問題呢?您看,舞台上,大家靜坐,一個人講一個鐘頭的話,而后老張立起來說,我明白了!這算什么戲呢?這不行!就是寫小說,這么辦也不行!好家伙,您把大報告都抄上,怎能算是小說呢?您得把大報告里最适于說服老張的道理,借著一件事情,對症下藥地教老張知道了,教老張開始動搖一下。然后再找一件具体的事,再動搖他一下。而后,慢慢地他才想明白了。不管是戲,還是小說,您得找矛盾,找沖突。俗話說:不巧不成書。這可不正确。我們應當說:沒有矛盾,沒有沖突,不能成書。 可能老張自己就有許多矛盾。他是愛勞動的人,平日干活相當積极。可是,他也許不愿意教一种新制度管束著,以為那是領導上看不起他,不信任他。也許是他自己愿意干,而顧慮小組里的別人的能力差,万一把事情弄砸了,他也受連累。也許他……您須選擇哪個是老張的主要的心理矛盾,哪是次要的,好去布置到后來怎么扭轉他的思想,用什么具体的事實說服了他。 他跟別人也有矛盾。這,我們就須選擇一兩個正面的人物,來批評他,規勸他,感動他。 這樣,利用活的人和具体的事,始終圍繞著主題進攻,一步比一步緊,一直攻到高潮,而后解決了問題。咱們的眼睛始終要盯住了主題,安置一個人和一件事都要与主題有關,不扯一句閒盤儿和廢話——自然,當您練習多了,有了經驗,您是可以放松一點,多安插上一兩個小情節,使文章更活潑一些。這可是后話,現在咱們正在學習,頂好是死死地抓緊主題,別耍俏皮。 照咱們這么說,寫個作品可真不容易。您先別怕,練習過几回,您就慢慢地摸著門了。請您記住下邊這些意見吧:先搜集材料,越多越好。 最好的材料是您親身經歷的事情。從別人嘴里听來的,只能作補充材料,別把它放在最要緊的地方。 有了許多材料,就開始決定主題是什么。 決定了主題,心里就盤算:該用哪几件事和哪几個人呢?別貪多,兩三個人,一兩件或兩三件事就能寫成一篇東西。人物一出來就是一大群,非鬧迷了頭不可! 決定了人和事,您再盤算,該先說什么,后說什么。盤算過几次,您心中就大概有個譜儿了——這就是說,當您還沒動筆,您已經想好了全篇的布局,從哪儿起,到哪里收。一眼看到底是最保險的辦法。假若您還沒想好一篇故事中的收尾,就先別動筆寫頭一句。 當您盤算的時候,您須認清,要拿人和人的沖突,事和事的矛盾,編成一個故事。您可別這么想:一開頭我用《人民日報》的某一篇社論的哪几句話,然后隔不遠再用大報告里的哪几句話;然后再教某個人物背一段什么文件。您以為這么處處“有詩為證”就可能使主題突出了,其實不然,咱們不是作“八股”文章。咱們是用活生生的人与生動的事表現出主題,教讀者看見這些人這些事不但明白其中的道理,而且受了感動。對了,是教讀者受感動;這才是文藝作品的力量。咱們教讀者看見老李老王,而且看見他們的生活与思想,教讀者喜愛老李而不喜愛老王,教讀者佩服老李的所作所為,而批評老王的行為。咱們就是這樣用活人活事表現主題,使讀者不但明白了一件事,而且從心里愿意隨著咱們的意思去擁護什么,反對什么,受到教育。拿李逵來說吧,《水滸傳》里并不細細說明他每一舉動都有什么革命意義,可是通過他的真殺真砍的行動,咱們看出來他确是農民造反的一位好漢。咱們也須這么寫東西。為突出主題,咱們順著主題思想,像一根線似的,串起人物和事件,使讀者看見這些人和事不但明白了主題,而且接受咱們的思想——真好,這說的對! 還須記住:人物和事情不但須串在一條線上,還得逐步地發展,像一朵花似的今天吐了蕊,明天就開開了,放出香味。因此,我們得把事情排列好,准備下發展的條件。還拿老張來說吧,假若咱們一開頭就說,老張是個頑固透頂的家伙。這可就坏了,咱們把門堵死了,沒法再發展。反之,咱們一開頭就說,老張的個性很強,可是很愛思索事儿。這就好辦了,因為他好思索事儿,他就可以轉變;因為他個性很強,所以雖能轉變,而需要相當長的過程。這么著,咱們可就給他預備下了發展的條件。好吧,咱們就布置吧:先說他鬧情緒,而后再說他怎么和老馬沖突起來,而后又說他怎么看見老劉愛惜國家財物,在雨地里揀碎麻繩儿,剁成麻刀用,他受了點感動,而后……就這樣一層一層地發展,一直到他轉變。 發展要自然,活像那么回事儿。在舊日的戲曲里,往往犯這個毛病——“戲不夠,神仙湊”。戲弄不轉了,怎么辦呢?來個神仙吧。一陣狂風,神仙來了,把被困的英雄救了出去。這不叫戲,而應當叫作變戲法儿。咱們可別變戲法儿!咱們得就著真人真事從新安排,教咱們的故事層層發展,發展得自然,近情近理,可不能無中生有,忽然來一陣狂風!前面交代過的,后面加以發展,千万別在半中腰忽然鑽出個新情節來。 所謂把真人真事從新安排,就是教咱們所寫的人,所寫的事,比真人真事更突出。比方說,老張是個不坏的人,可是說話有點結巴。我們若是照實描畫,也得教他結巴,那就容易招笑,破坏了一個嚴肅的故事。不必提他結巴。反之,我們形容一個坏主意很多的人,原來的“模特儿”并不結巴,而咱們教他結巴也好,因為他有時候假裝結巴,好勻出工夫想坏主意。對于真事也應考慮,我們若是寫報道呢,就該絕對照實事去寫,不可隨便亂寫,以假報真;我們若是寫小說或劇本呢,就不妨以真事作底,而把它的前后次序和拐彎抹角的地方變動一些,教它更集中,更有勁,更能幫忙突出主題。我們不妨把老張的鼻子安在老李的臉上,也不妨把老李的事放在老張的身上,反正怎么合适,怎么更有勁,就怎么辦。我們要知道的多,而寫的少,就是為了這個——越知道的多,越便于調動。真人真事不過是材料,我們要把他們和它們調動得更突出有力。我們是在創作,不是給老張老李照像。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