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今天晚上我要講的是唐代的愛情小說。未講之前,我要先講講小說在中國文學中的地位,以及小說的發展概況。時常听人說,對于研究中國文學的人說來,小說和戲劇是無足輕重的。這种說法确有一定的道理。然而對于歐洲人說來,沒有小說戲劇的文學就和沒有接吻和格斗的影片一樣枯燥無味。假如你們不去認真地研究為什么中國的文學概念与西方的截然不同,而只是簡單地認為中國人欣賞不了戲劇与小說之美,那就太武斷了。 小說一詞,起源于周朝著名的哲學家庄子。但是庄子所謂的小說,原是“普通語言”的意思,和我們所謂的小說并不是一回事。目前這种概念的小說,是后來才有的。最早對小說一詞加以解釋的,是班固。他在他的天才著作《漢書》中說:最早開始寫小說的,可能是古代的小官吏。他們把各地流傳的故事搜集起來,多一半是街談巷議之事。地位高的人不屑于寫這种東西,但有人要寫,他們也不加干涉,因為這些東西往往反映了下層人民的看法,有時也值得一看。 班固把小說的作用講得很清楚。他的意思顯然是說,歷史學家在史書中列舉小說,其目的是研究歷史,而不是文學。當然他認為其中有些內容作為歷史研究是有用的——比如,當時的民情。所以自漢以來,差不多所有的史書都要列舉小說。 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寫道:自唐以來,涌現了許多小說作者。許多人寫的是搜奇志怪,荒誕不經的神怪故事,使人讀了有扑朔迷离之感。不過有的作品确是真才實學之作。因此,既然先人的慣例是不拘一格廣泛搜羅圖書,我們也不能因為一些書分類編纂得不好,或文筆欠佳,就不把它們考慮進去。 自漢至清所有的歷史學家顯然也都同意這一觀點,他們認為在編史的時候,也不能忽略小說。但是很清楚,他們對小說的文學价值是不感興趣的。 再看看職業作家對文學這個概念是如何理解的吧。要是去問一個老學究,他一定會毫不遲疑的回答,“文學乃傳道之文也”。我們現在無法就“道”這個字展開充分討論,暫時可以把它譯作“原則”。唐代最著名的作家韓愈說:學的目的是尋道,文學的目的是釋道。与韓愈齊名的柳宗元說道:文學是言道。這一類引語尚可列舉許多。《文心雕龍》是學習中國文學的人必讀之書,它的主題是解釋文學的意義,然而它開卷第一章的題目卻是“原道篇”。据稱這本書的主旨是分析文學的風格、結构和起源,然而假如我們耐心地從頭至尾把它看上一遍,就會發現它根本沒有提及小說。中國哲學的根本是道,因此必須嚴肅認真地對之加以研究。既然文學是傳道的媒介,那就必須肅穆庄重。文學不是美的藝術作品,而是仁和德的体現。中國的小說之所以少,就是由于把道學觀念放在首位的原故。這是否荒謬可笑,你們自己去判斷吧。 要是我們想對唐代的小說作出恰當評价,就必須把上述概念弄清楚。從結构和情節看來,這些小說是极不完備的,寫這些小說的人并沒有想到要當個職業作家,也不認為寫小說是件嚴肅的事情。當我們閱讀這些小說,覺得它立意清新文筆优美的時候,我們不得不贊歎作者的天才,不用付出艱苦的勞動就能寫出卓越的小說來。 現在我們來談談中國小說的歷史發展。雖說從文學的角度看來,小說是無足輕重的,然而若是仔細加以觀察比較,就會發現事物還是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漢書》上只記載了十五則故事,全部失傳。《隋書》增加到二百一十七則,多數得以留傳至今。這說明,盡管小說并非正統,然而它還是有所發展的。 為了簡而明地說清楚問題,我們可以把中國小說的發展分成三個階段,即漢以前,漢至唐,唐以后三個時期。 漢以前時期的小說,其實不過是史學家和哲學家在其著作中插入的實例。小說往往采取寓言或諷喻的方式,用以說明特定的問題。例如,在《庄子》一書中,這類故事是很多的。從漢開始,小說才和哲學論文分家。因此漢代在小說史上可以說是初期階段。不過漢時多志怪小說,到唐代,日常生活才成為通用的題材。在我們看來,這确是一大進步,我們可以從中窺見唐代社會生活的實際圖景。 唐以后,小說的寫作技巧更趨于成熟,最值得注意的是開始運用口語。用日常的口語來描述日常生活,是一明顯的進步。 概括起來,唐以前,小說主要是搜神志怪;唐以后,題材趨于廣泛,采用了口語。唐人小說居于承前啟后的地位,內容涉及面很廣,愛情故事更居于首位。在題材的廣泛方面,唐人小說超過了以往,其浪漫的主題也對后世頗具影響。這就是唐人小說在中國小說史上的重要地位。 今晚我要著重講講唐代的愛情小說。為了方便起見,我從倫理、宗教、游俠和民間故事等几個角度分別加以闡述。先講講它的倫理觀念。一提起愛情,人們往往就想起了婚姻。一想到婚姻,自然就會聯系到家庭。中國的文化是建筑在复雜的宗法制度之上的,這一宗法制度极其嚴酷,勢力又大,絕對不容許婚姻自由。換言之,愛情和婚姻是毫無關系的,在安排婚事的時候,愛情必須絕對服從其它方面的考慮。父母之命是至高無上的,包辦儿女的婚姻是父母的責任,也可以說是天職,外人無權干涉,子女也不能過問。拒絕按父母之命締姻,不僅僅是造家庭的反,而且也是跟整個社會作對。在研究唐人小說的時候,我們還能窺見當時青年男女在宗法制度的專制統治下遭受的痛苦。 有兩本書,一本是《北里志》,另一本是《教坊記》,內容是頌揚歌伎的,記敘年青書生對她們的欽慕。《北里志》言道:歌伎都住在平康巷。應試的書生和中試候選的人,只要肯多花錢,都可以到平康巷去尋歡作樂。多數歌伎都善于應對,能詩會文。 唐代歌伎實際上都是些受過高等教育的女子。再看看那些文人學士的妻妾,就會覺得,舉子們愛逛平康巷是毫不足怪的。正如中國人常說的,那些妻妾往往是“黃臉婆”,多數沒有受過教育。歌伎們卻知書識字,所以那些文人學士的狂放多少是情有可原的。 著名詩人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簡寫的《李娃傳》是個好例子。這則小說值得詳細介紹。但因時間關系,只得從略。 很抱歉,為了節省時間,我不得不略掉這則小說的許多精采部分。從好几個角度看來,這篇小說都是非常有意思的。首先,它大膽抨擊了固有的宗法制度;再則,它用庄嚴的傳記体記述了一位歌伎的身世,這也是很不尋常的,因為這种文体一向是只能用于高貴者的。作者說得很明白:男女之際,大欲存焉,情苟相得,雖父母之命,不能制也。他把父親的蠻不講理和姑娘對愛人的忠貞作了強烈對比,對父親的權威和真正的愛情,作了截然不同的描述。 這類小說不論怎樣真摯動人,向來被當作危險讀物。反映正統觀念的作品,則可以《會真記》為典型。 這篇小說的文字也許是唐代傳奇中最优美的。這篇傳奇据說是元稹自己的忏悔錄。他愛上了一個姑娘,后來變心,拋棄了她。這則傳奇中的男女主角都很聰明,在結合之初就看清楚了將來的結局。他不顧一切后果,如痴如狂地愛這個少女。一旦達到了目的,就清醒過來,考慮倒底應當犧牲掉這位少女,還是不顧家庭社會的譴責而和她結婚。沒有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的私自結合,社會是不承認其有約束力的。張生不具備這些條件,就和鶯鶯有了私情。那他該怎么辦呢?如果他想挽回姑娘的名譽,就須含恥忍辱,為社會所不齒;如果他打算遵守禮教,就必須舍棄姑娘。最后,他決定為了維護他的社會地位而犧牲自己所愛的人。換言之,他為了服從社會傳統,不僅放棄了自己的幸福,而且也犧牲了她的幸福,社會為此對他大加贊揚。 姑娘也明白自己的厄運。她對他說:“始亂之,終棄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必也君亂之,君終之,君之惠也。”她很明白,社會是決不會容許青年人在結婚之前就私行結合的。然而,只要男人肯舍棄那与他有私情的姑娘,社會是容許他有自新的机會的。女人就沒有這种机會。無情的重擔必須由她來承擔。張生的行為會得到人們的贊許,而可怜的姑娘卻得不到同情。 五百年后,在這一傳奇的基礎上,產生了一出戲,即《西廂記》。作者使張生与鶯鶯成為眷屬,劇以“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屬”結尾。不幸的是,真的鶯鶯卻無此可能。 人們也許會問:為什么中國不取消這一荒謬的宗法制度,實行婚姻自由?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得先談談宗教方面的問題。中國的宗教精神和基督教及回教的精神是不同的。有文化修養的中國人,是從哲學或道學觀念來看待宗教的,這和歐洲人的宗教觀很不相同。沒有文化的中國人則不分青紅皂白,事事迷信。以上這兩類人都迷信命運,并把這种觀念運用在婚姻問題上。不幸的婚姻往往歸咎于命,而不是父母。要是我們有勇气,可以反抗父母,然而誰敢違抗至高無上的命運呢?因此我們看見的這种消极的逆來順受的服從,与其說是服從專制的父母,不如說是服從命運更為恰當。抱有宿命論的人一旦感到婚姻不如意,會認為違抗命運也徒勞無益,因而就听天由命,忘卻了痛苦。他只看見天堂里閃現著光明,卻不去注意現實生活的黑暗。 再舉一則故事來說明這個問題。 以月下老人的故事,出自唐李复言《續玄怪錄》的《定婚店》為例。 由此可見,命運是無法違抗的。月下老人、神奇的紅線和姻緣簿——中國舊式婚姻的各种要素都齊備了。終身大事要由虛無縹渺的神來主宰,青年男女必須規矩就范。服從長輩的意旨有時是難以忍受的,然而服從命運的安排也許能使人釋然。從農夫到哲學家都信命,安于天命。中國人的与世無爭,其基本原因就是對命運的馴服。從哲學觀點看來,命運如一條載著生命前進的長河,隨波逐流最是輕松愉快。從西方的觀念看,這樣做缺乏勇敢進取的精神,有時還會使人怯懦。 再看看宗教信仰的另一個方面。道教當然是中國最強大最普遍的宗教。它沒有具体的教派組織,相當愚昧。法術、星相、符咒、占卜以及各种迷信活動,應有盡有,也因而廣有群眾。這些迷信成份當然也會反映在一般的文學中。然而當我們研究這類愛情故事的時候,就必須同時從宗教觀點和心理觀點來加以分析,因為寫這類傳奇的作者決不會僅僅為了描寫愛情而來寫它。當然,他們有時也會不自覺地流露出他們的心愿。比較原始的宗教普遍相信輪回轉世之說,然而為什么狐狸會變美女,鬼怪會變美少年呢?為什么不變成可派實際用場的牛馬呢?顯然不幸的狐女和美少年更切合人們的想象。人們得不到婚姻自由,卻想要逃避這种難以忍受的現實。青年男子不許擅自与少女交往,卻可以馳騁想象力,邀請美麗的狐仙和妖冶的鬼女來赴宴。這樣做在經濟上也是很節省的,歌伎价昂,比用來寫神仙故事的紙筆貴多了。 這一類傳奇還有長孫紹祖的故事可以為例(略)。 現在我們來談談中國人對戀愛的看法,我所談的恐怕會讓我的听眾失望。關于男主角如何如痴如狂地向女主角求愛,歐洲小說往往有生動的描寫,而美國電影又往往過分渲染。真正的愛情往往是波瀾起伏的,必要時需要采取俠義行動。然而中國的情人處在同樣地位又作何舉動呢?請看下面的例子就可以知道了。 以《無雙傳》王仙客的故事為例(略)。 唐代傳奇中這一類的故事還很多。情人們遇到無法解決的困難時,就會出現有超人本領的英雄,救了他們。而他們自己則無須進行斗爭。乍一看,這仿佛是膽小無能,其實不過是順應傳統。中國的教育思想是要訓練青年成為人上人,溫良恭儉讓。勇敢的將軍不過象條狗,它的主人才是溫文儒雅、有帝王之相、哲人風度的淳淳君子。在英雄故事里,多數英雄都是忠順的奴才或頭腦簡單之輩,出身也比較卑微。因此中國愛情故事里的英雄往往不是戀人們自己,而是助情人們擺脫困境的局外人。 最后我還要舉一則故事為例,這類故事最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它吸收了神話和民間傳說的內容。這類故事你們一看就會明白。 以妒婦河的故事為例(略)。 最后,我還想就唐人小說的語言文字,以及這些小說對后世作品的影響再略講几句,結束我的講話。 我想打個比方,唐朝有如一位站在東方文化之中的美女。從唐詩,我們可以窺見她柔美胸中的美麗幻夢。唐代的愛情小說則更接近于實際生活。小說的作者都是有名的詩人學者,有能力栩栩如生地描述他們的生活環境。簡言之,他們能繪出一幅极其美麗動人的圖畫。語言文字也十分优美,即使我們認為情節過于單薄,結构也略嫌松散,但是它的語言文字在中國文學中將永放异彩。 唐代無疑是中國的浪漫時代。几乎所有的小說題材后來在元、明時代都被劇作家采用,作為构思戲曲的素材。從結构方面看,當然戲曲比唐代小說更加精煉動人,然而不能忘記這些戲曲的靈感确實來自唐人小說。 為了充分說明我的主題,按理說應有更充分的時間加以展開。我想我今天能做到的,只是告訴你們從各個角度看來,唐人小說都是值得注意的。 載一九三二年二—三月ChelocUniversity,Tsinan(濟南齊魯大學)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