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三多


  北京的曲藝有三多:曲种多,節目多,變化多。以言曲种,土生土長的,如京韻大鼓、梅花調大鼓、單弦牌子曲、快書、相聲、蓮花落、北京時調、太平歌詞等等已然不少,又善于接納來賓,使在北京安家落戶——几十年來,北京的雜耍班社即把河南墜子、山東犁鏵、西河、奉調等都列入演出的項目中,演員各盡所長,觀眾各取所好。
  節目多:單就牌子曲而言,就不知有多少岔曲和整本的“玩藝儿”。在清代末季,曲藝的票友很多。他們不但會唱,而且每每自己動筆編寫新詞儿,成為風气。我生在寒家,自然無暇及此,可是連我也有几家親友不但好唱,而且會自己編制曲詞。可惜,這些作品在“民國”初年已經丟失了很多!變化多:同一曲种,唱法各有不同,衍為流派。劉寶全的京韻大鼓与白云鵬的不同,德壽山的單弦又与桂蘭友、群信臣的不同。唱法不同,就各需适合于自己表演技術的曲本,也就非隨時創制新詞儿不可。假若劉寶全需要《三國》与《水滸》的故事,白云鵬就托人寫《紅樓夢》中的片段。德壽山多取材于《聊齋》,群信臣則需《五圣朝天》与《高老庄》等滑稽故事(滑稽單弦恐已失傳)。流派變化之外,還有形式的變化:如拆唱快書、拆唱八角鼓,彩唱蓮花落等。這种拆唱即是曲劇的萌芽。《翠屏山》本可由一人獨唱,改為拆唱則三四演員分扮楊雄、石秀、潘老丈等。演員各奏一种樂器,且作簡單化裝。由獨唱改為拆唱,勢必添上許多話白,而這些話白多半參用相聲的技巧,以期生動活潑。這樣一來,有不少曲子就變成滑稽小戲了。
  解放前夕,北京的曲藝衰落下去,許多老演員因貧困而轉業,或死去。不少曲藝形式与節目沒有傳下來。這真可惜!
  解放后,在党的關怀与領導下,北京的曲藝得以复活,而且有了新的發展。今天,又及時地挖掘出不少傳統節目与形式來,有利于百花齊放,推陳出新。這是曲藝界的一件喜事。這几天北京曲藝團所演出的,如拆唱八角鼓、打蓮廂等,二十歲左右的青年們或者還是第一次看見。
  節目多了,形式多了,我們才能多所參考,便于推陳出新。以北京的曲劇說吧,在初一嘗試的時候,大家的眼睛多半是看著戲曲与話劇,取得參考。那時候,誰也沒有想起彩唱蓮花落或拆唱八角鼓來。因此,不管演員們如何努力(他們真下了工夫),所演的曲劇或近于話劇,或近于戲曲,而沒有作到叫人一看,就是曲劇。它缺乏著一點由曲藝而來的特殊風格。假若當初編劇、導演与演員都想到了拆唱八角鼓呀,也許一下手就能獨成一格,不至于既像話劇,又像戲曲,而不充分像由曲藝發展而來的曲劇。這并不是說,我們應當放下已有的曲劇,而改演拆唱八角鼓。不是!我想今后再編新曲劇的時候,若能參考拆唱八角鼓等,對于樹立曲劇的獨特風格,一定有益!同樣地,借鑒于傳統的雙黃,而另編新的,雙黃還是打擊敵人的很好武器。又如:從前的相聲演員,几乎都會唱太平歌詞;現在呢,几乎已成絕響。我想:若是演員們有時候也恢复舊法,既說且唱,唱些新編的幽默小段儿,未必不更活潑有趣。滑稽大鼓也許久沒人演唱了,我覺得有編寫新滑稽段子的需要。還有,打蓮廂是且歌且舞的,若以傳統的歌腔舞步為基礎,加以發展,叫小姑娘們表演,一定很有趣;若能運用到曲劇里需要歌舞的地方,或者也能生色。
  我想的不一定都對,我的高興卻是人同此心的。看到許多消沉已久的曲藝形式与節目重現在舞台上,丰富了我們的文藝享受,同時又能有助于發揚傳統,推陳出新,誰能夠不高興呢!我們一致感謝党的英明領導,并熱誠地去貫徹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方針!我們要使今日北京曲藝的三多遠遠超過舊的三多,既多且精!

  載一九六一年四月六日《北京日報》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