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有一天,几位朋友在我家里談起戲改問題,討論的很熱烈。那天在座的朋友都是寫戲的人。爭論的中心是戲改中“粗暴”与“保守”的問題。今天我就從“粗暴”和“保守”來談。有一部分意見是那天得到的“結論”,也加入我自己的意見。 現在爭論最多的就是“粗暴”和“保守”。据我看,懂得一些業務的人,不管是內行或“票友”,都容易保守,因他們熱愛戲曲,愿意保留戲曲中原有的技術。對于這一點,我們應該注意到。譬如我們以前看過楊小樓的戲,因為楊小樓的表演實在使人喜歡,現在看見別人演,技巧不像那么好,就覺得不過癮。這就是說,懂戲的人看它稍許改一改就覺得難過。就拿我自己來說,就有點保守,我家里六口人,對于看戲問題如果舉手表決的話,我一定失敗。我懂得板眼,他們卻不懂。我愛這個東西,就難免袒護它,但如果完全抹煞我們的熱情,那也是不應該的。 內行就更厲害了,他們的保守不僅因熱愛,還有業務問題。比如說,演竇爾墩的要挂上很短的胡子,揉一個大白臉儿,他就覺得沒法上台,這是用不著多說的。蘇聯朋友們演《三岔口》,演得真好,可是焦贊出來就不大像,他沒有利用胡子,不大知道京劇中的胡子配合上某些動作能表演出英雄气概來。內行人是有些苦悶的。我曾經和某名演員談,他說:如果演竇爾墩沒有胡子必不好演,粘胡子也沒法演,如果把將干的胡子挂在竇爾墩臉上也同樣沒法演。有几位外賓看過《獵虎記》,《獵虎記》中用的是短胡子,他們認為很好。但我說竇爾墩的長胡子也很好。演員們為了怕技術丟失,保護自己學到的一些本領,不能不著急。只在戲的技術方面作枝節的改革,不易說服老藝人。 還有,演員們有的文化程度低,知道改革是好的,但不知道怎樣改革,我們若不去爭取跟他們合作,就會甚至把整理老戲那一部分工作也耽誤了。就京戲來說,一方面改,另一方面要注意老技術,把老藝人都動員起來,使他們有發言的机會,使他們能夠把老技巧拿出來,這樣似乎更周到更好一些。我們過去對藝人們的爭取是不夠的,沒有把他們都動員起來,他們有意見,但這些意見為什么不在《戲劇報》上發表呢?專家們一寫就几万字,振振有詞,而他們有意見寫不出來,因為不會寫。最近蕭長華先生,就說出了很多的東西來,這是因為我們去訪問他,幫他寫了出來。 那天在我家里談的結論是這樣:如果主張什么都不應該改,這樣的保守就跟粗暴一樣。我們反對粗暴,但是拼命保守也要同樣反對,這是真理。當然,不懂業務的人就容易粗暴,這是可以想象的。因為他不懂業務,他可能沒有對業務的熱愛。這樣,他就只覺得非改不可,甚至不惜用行政命令的手段。對業務不懂而要改革就容易粗暴。但這种改革盡管有時候粗暴,可能也有創造性,對于創造性還是要加以鼓勵的。不懂業務就容易粗暴,矯正的辦法就是深入學習。這又跟演員們的合作問題聯系起來了,戲改如果脫离了群眾,就很容易走到粗暴的路上去。 對國際朋友的意見采納与否,我覺得應當有個尺寸。國際友人給我們善意的批評時,如果提到的是話劇、芭蕾舞、歌劇等等,是應該接受的,因為他們是內行。就京劇來說,似乎不能這樣。他們往往認為我們的表演都是一樣的,因為他們只看了几天戲,不知道程先生和梅先生同是演《玉堂春》,卻有不同之點;同是《四進士》,周信芳先生和馬連良先生的演法就又有不同。當然,他們的批評是善意的。但外國朋友一提意見,我們馬上照辦,不多去考慮一下,也未免粗暴。像《荷花燈》、《鬧天宮》這些節目,在國外都演過,到處受歡迎,我們不能因為人家喝彩就沖昏了頭腦。同樣的,外國朋友看《獵虎記》雖認為好,但問題還是要我們自己來考慮,到底它好不好。那天在北京市文代會上听彭市長談戲改問題,他說:一切觀眾,對劇本的思想內容都有提出意見的權利。至于挂不挂胡子……等類問題,還是應當取決于演員,要依靠專家們。這一天,我遇到周總理(當時還有鳳霞和祖光),周總理說評戲老在學京戲的吊眼睛、貼片子,看起來不舒服,還不如學越劇的化裝好,又方便,又好看。關于戲曲藝術的改革,他還說:像評戲這种劇种,歷史既不長,又接近生活,可以多改一些,對京劇就應慎重一點。我這不是代表總理說話。而且,我也許沒有說清楚他的意思——這由我負責。 我希望我們今后多找一些藝人們來談談,這樣可以多听听他們的意見。我覺得光听咱們這一伙人的意見,就難免片面,而且提出的問題也許不具体。 我補充几句。我的小戲《柳樹井》各處都演過,起了一定的宣傳教育作用。那里面沒有采用自報家門的辦法,可是觀眾們,不管老的、小的都能理解。(可見我与觀眾都不保守。)女主角一人在那里悲泣,并不說自己姓甚名誰,后面的人忽然叫她一聲“招弟”,觀眾就都知道她叫招弟了。不過,這并不是說立刻應把一切老戲的自報家門都廢除,暫時還可以不動它。 看一出京劇須全面考慮。以《艷陽樓》來說,劇情非常簡單,但主角有念有唱有打,即甚活潑火熾。記得赴朝時,高盛麟演《艷陽樓》,事后他問我如何,我回說差點。想當初楊小樓演高登的時候,一出場的神情和大段道白(自報家門),就逼真地表現出了一個花花公子和惡霸,就能那么吸引觀眾。高先生的道白顯著草率。又如龔云甫在《釣金龜》中的一段自報家門,也有獨到之處,令人喜愛。把自報家門念成了朗誦詩,便增加了美,听眾也就忘了它的不大合理。自然,我們編寫新戲時無須保留此法。 說到《鬧天宮》,想起有一天在怀仁堂演出,有布景,挂著亮晶晶的星,表示在天上作戰。開演以后,筋斗一翻,搞得滿台都是灰土,天上怎會有灰塵呢?所以這些小地方能夠不動還是不動吧! 載一九五四年十二月《戲劇報》第十二期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