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從去年以來一年半之間,凡有對于我們的所謂批評文字中,最使我覺得气悶的滑稽的,是常燕生先生在一种月刊叫作《長夜》的上面,擺出公正臉孔,說我的作品至少還有十年生命的話2。記得前几年,《狂飆》停刊時,同時這位常燕生先生也曾有文章3發表,大意說《狂飆》攻擊魯迅,現在書店不愿出版了,安知(!)不是魯迅運動了書店老板,加以迫害?于是接著大大地頌揚北洋軍閥度量之寬宏。我還有些記性,所以在這回的公正臉孔上,仍然隱隱看見刺著那一篇鍛煉文字;一面又想起陳源教授的批評法4:先舉一些美點,以顯示其公平,然而接著是許多大罪狀——由公平的衡量而得的大罪狀。將功折罪,歸根結蒂,終于是“學匪”,理應梟首挂在“正人君子”的旗下示眾。所以我的經驗是:毀或無妨,譽倒可怕,有時候是极其“汲汲乎殆哉”5的。更何況這位常燕生先生滿身五色旗6气味,即令真心許我以作品的不滅,在我也好像宣統皇帝忽然龍心大悅,欽許我死后謚為“文忠”一般。于滿肚气悶中的滑稽之余,仍只好誠惶誠恐,特別脫帽鞠躬,敬謝不敏之至了。 但在同是《長夜》的另一本上,有一篇劉大杰先生的文章7——這些文章,似乎《中國的文藝論戰》上都未收載——我卻很感激的讀畢了,這或者就因為正如作者所說,和我素不相知,并無私人恩怨,夾雜其間的緣故。然而尤使我覺得有益的,是作者替我設法,以為在這樣四面圍剿之中,不如放下刀筆,暫且出洋;并且給我忠告,說是在一個人的生活史上留下几張白紙,也并無什么緊要。在僅僅一個人的生活史上,有了几張白紙,或者全本都是白紙,或者竟全本涂成黑紙,地球也決不會因此炸裂,我是早知道的。這回意外地所得的益處,是三十年來,若有所悟,而還是說不出簡明扼要的綱領的做古文和做好人的方法,因此恍然抓住了轡頭了。 其口訣曰:要做古文,做好人,必須做了一通,仍舊等于一張的白紙。 從前教我們作文的先生,并不傳授什么《馬氏文通》,《文章作法》8之流,一天到晚,只是讀,做,讀,做;做得不好,又讀,又做。他卻決不說坏處在那里,作文要怎樣。一條暗胡同,一任你自己去摸索,走得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但偶然之間,也會不知怎么一來——真是“偶然之間”而且“不知怎么一來”,——卷子上的文章,居然被涂改的少下去,留下的,而且有密圈的處所多起來了。于是學生滿心歡喜,就照這樣——真是自己也莫名其妙,不過是“照這樣”——做下去,年深月久之后,先生就不再刪改你的文章了,只在篇末批些“有書有筆,不蔓不枝”之類,到這時候,即可以算作“通”。——自然,請高等批評家梁實秋先生來說,恐怕是不通的,但我是就世俗一般而言,所以也姑且從俗。 這一類文章,立意當然要清楚的,什么意見,倒在其次。譬如說,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罷,從正面說,發揮“其器不利,則工事不善”固可,即從反面說,偏以為“工以技為先,技不純,則器雖利,而事亦不善”也無不可。就是關于皇帝的事,說“天皇圣明,臣罪當誅”固可,即說皇帝不好,一刀殺掉也無不可的,因為我們的孟夫子有言在先,“聞誅獨夫紂矣,未聞弒君也”9,現在我們圣人之徒,也正是這一個意思儿。但總之,要從頭到底,一層一層說下去,弄得明明白白,還是天皇圣明呢,還是一刀殺掉,或者如果都不贊成,那也可以臨末聲明:“雖窮淫虐之威,而究有君臣之分,君子不為已甚,竊以為放諸四裔可矣”的。這樣的做法,大概先生也未必不以為然,因為“中庸”十也是我們古圣賢的教訓。 然而,以上是清朝末年的話,如果在清朝初年,倘有什么人去一告密,那可會“滅族”也說不定的,連主張“放諸四裔”也不行,這時他不和你來談什么孟子孔子了。現在革命方才成功,情形大概也和清朝開國之初相仿。(不完) 這是“夜記”之五的小半篇。“夜記”這東西,是我于一九二七年起,想將偶然的感想,在燈下記出,留為一集的,那年就發表了兩篇□。到得上海,有感于屠戮之凶,又做了一篇半,題為《虐殺》,先講些日本幕府的磔殺耶教徒□,俄國皇帝的酷待革命党之類的事。但不久就遇到了大罵人道主義的風潮□,我也就借此偷懶,不再寫下去,現在連稿子也不見了。 到得前年,柔石要到一個書店□去做雜志的編輯,來托我做點隨隨便便,看起來不大頭痛的文章。這一夜我就又想到做“夜記”,立了這樣的題目。大意是想說,中國的作文和做人,都要古已有之,但不可直鈔整篇,而須東拉西扯,補綴得看不出縫,這才算是上上大吉。所以做了一大通,還是等于沒有做,而批評者則謂之好文章或好人。社會上的一切,什么也沒有進步的病根就在此。當夜沒有做完,睡覺去了。第二天柔石來訪,將寫下來的給他看,他皺皺眉頭,以為說得太嚕蘇一點,且怕過占了篇幅。于是我就約他另譯一篇短文,將這放下了。 現在去柔石的遇害,已經一年有余了,偶然從亂紙里檢出這稿子來,真不胜其悲痛。我想將全文補完,而終于做不到,剛要下筆,又立刻想到別的事情上去了。所謂“人琴俱亡”□者,大約也就是這模樣的罷。現在只將這半篇附錄在這里,以作柔石的記念。 一九三二年四月二十六日之夜,記。 ※ ※ ※ 1本篇在收入本書前未在報刊上發表過。 2常燕生參看本卷第58頁注6。他是《長夜》的經常撰稿人,在該刊第三期(一九二八年五月)發表的《越過了阿Q的時代以后》中說:“魯迅及其追隨者,都是思想已經落后的人。”又說:“魯迅及其追隨者在此后十年之中自然還應該有他相當的位置。”《長夜》,文藝半月刊,國家主義派分子左舜生等主辦,一九二八年四月在上海創刊,同年五月停刊,共出四期。 3指常燕生的《挽狂飆》一文。參看《三閒集·吊与賀》。 4陳源的批評法參看本卷第113頁注8。5“汲汲乎殆哉”語出《孟子·万章上》:“天下殆哉,岌岌乎!” 6五色旗參看本卷第58頁注4。 7劉大杰的文章題為《吶喊与彷徨与野草》,刊于《長夜》第四期(一九二八年五月)。其中說:“魯迅的發表《野草》,看去似乎是到了創作的老年了。作者若不想法變換變換生活,以后恐怕再難有較大的作品罷。我誠懇地希望作者,放下呆板的生活,(不要開書店,也不要作教授)提起皮包,走上國外的旅途去,好在自己的生活史上,留下几頁空白的地方。”劉大杰(1904∼1977),湖南岳陽人,文學史家。當時是《長夜》的主要撰稿人之一。 8《馬氏文通》清代馬建忠著,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較有系統的研究漢語語法的書。《文章作法》,夏丐尊、劉薰宇合編,一九二六年上海開明書店出版。 9“聞誅獨夫紂矣,未聞弒君也”語見《孟子·梁惠王》,“獨夫”原作“一夫”。 十“中庸”語見《論語·雍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据宋代朱熹注:“中者,無過無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指收入《三閒集》中的《怎么寫》和《在鐘樓上》二文。 □日本幕府的磔殺耶教徒十六世紀天主教傳入日本后,迅速傳布全國。當時統治日本的江戶幕府(1603∼1867)害怕教徒聯合反抗,于一六一一年下令禁教,并用酷刑殺害教士和教徒。一六三七年島原的天主教徒起義,幕府曾調動十余万軍隊進行鎮壓,殺万余人。幕府,一一九二年至一八六七年日本封建時代的中央軍事獨裁政權。 □大罵人道主義的風潮一九二八年上半年,創造社主辦的《文化批判》、《創造月刊》上連續發表《藝術与社會生活》、《人道主義者怎樣地防衛著自己?》、《“除掉”魯迅的“除掉”!》、《畢竟是醉眼陶然罷了》等文,將魯迅作為“人道主義者”進行了錯誤的批評。 □指上海明日書店。這里所說的雜志,后來沒有出版。 □“人琴俱亡”晉代王徽之(字子猷)悼念王獻之(字子敬)的故事,見《世說新語·傷逝》:“王子猷、子敬俱病篤,而子敬先亡。子猷問左右:‘何以都不聞消息,此已喪矣。’語時了不悲,便索輿來奔喪,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徑入坐靈床上,取子敬琴彈,弦既不調,擲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慟絕良久,月余亦卒。”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