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康伯度 半農先生一去世,也如朱湘廬隱〔2〕兩位作家一樣,很使有些刊物熱鬧了一番。這情形,會延得多么長久呢,現在也無從推測。但這一死,作用卻好像比那兩位大得多:他已經快要被封為复古的先賢,可用他的神主來打“趨時”〔3〕的人們了。 這一打是有力的,因為他既是作古的名人,又是先前的新党,以新打新,就如以毒攻毒,胜于搬出生銹的古董來。然而笑話也就埋伏在這里面。為什么呢?就為了半農先生先就是一位以“趨時”而出名的人。 古之青年,心目中有了劉半農三個字,原因并不在他擅長音韻學,或是常做打油詩〔4〕,是在他跳出鴛蝴派〔5〕,罵倒王敬軒〔6〕,為一個“文學革命”陣中的戰斗者。然而那時有一部分人,卻毀之為“趨時”。時代到底好像有些前進,光陰流過去,漸漸將這謚號洗掉了,自己爬上了一點,也就隨和一些,于是終于成為干干淨淨的名人。但是,“人怕出名豬怕壯”,他這時也要成為包起來作為醫治新的“趨時”病的藥料了。這并不是半農先生獨個的苦境,舊例著實有。廣東舉人多得很,為什么康有為〔7〕獨獨那么有名呢,因為他是公車上書的頭儿,戊戌政變的主角,趨時;留英學生也不希罕,嚴复〔8〕的姓名還沒有消失,就在他先前認真的譯過好几部鬼子書,趨時;清末,治朴學〔9〕的不止太炎〔10〕先生一個人,而他的聲名,遠在孫詒讓〔11〕之上者,其實是為了他提倡种族革命,趨時,而且還“造反”。后來“時”也“趨”了過來,他們就成為活的純正的先賢。但是,晦气也夾屁股跟到,康有為永定為复辟的祖師,袁皇帝要嚴复勸進,孫傳芳〔12〕大帥也來請太炎先生投壺了。原是拉車前進的好身手,腿肚大,臂膊也粗,這回還是請他拉,拉還是拉,然而是拉車屁股向后,這里只好用古文,“嗚呼哀哉,尚饗”〔13〕了。 我并不在譏刺半農先生曾經“趨時”,我這里所用的是普通所謂“趨時”中的一部分:“前驅”的意思。他雖然自認“沒落”〔14〕,其實是戰斗過來的,只要敬愛他的人,多發揮這一點,不要七手八腳,專門把他拖進自己所喜歡的油或泥里去做金字招牌就好了。 八月十三日。 〔1〕本篇最初發表于一九三四年八月十五日《申報·自由談》。〔2〕朱湘(1904—1933)安徽太湖人,詩人。曾任安徽大學英文文學系主任。一九三三年十二月五日,因生活窘困投江自盡。著有詩集《草莽集》、《石門集》等。廬隱(1898—1934),本名黃英,福建閩侯人,女作家。一九三四年五月十三日死于難產。著有短篇小說集《海濱故人》、《靈海潮汐》等。 〔3〕“趨時”這是林語堂譏笑進步人士的話,見一九三四年七月二十日《人間世》第八期《時代与人》一文:“所以趨時雖然要緊,保持人的本位也一樣要緊。” 〔4〕劉半農從一九三三年九月《論語》第二十五期開始連續發表打油詩《桐花芝豆堂詩集》,在《自序》中稱自己“喜為打油之詩”。〔5〕鴛蝴派即鴛鴦蝴蝶派,參看本卷第107頁注〔9〕。劉半農早期曾以“半儂”筆名為這一派刊物寫稿。 〔6〕罵倒王敬軒一九一八年初,《新青年》為了推動文學革命運動,開展對复古派的斗爭,曾由編者之一錢玄同化名王敬軒,把當時社會上反對新文化運動的論調集中起來,摹仿封建复古派的口吻寫信給《新青年》編輯部;又由劉半農寫了一封回信痛加批駁。兩信同時發表在當年三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三號。 〔7〕康有為(1858—1927)字廣廈,號長素,廣東南海人,清末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維新運動的領袖。一八九五年,他聯合在北京應試的各省舉人一千三百余人向光緒皇帝上“万言書”,要求“變法維新”,改君主專制為君主立憲,史稱“公車上書”(漢代用公家的車子遞送應征進京的士人,后來就用“公車”作為舉人入京應試的代稱)。一八九八年(戊戌)六月,他和譚嗣同、梁啟超等受光緒皇帝任用,參預政事,試行變法。同年九月,被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頑固派所鎮壓,維新運動遂告失敗。以后康有為在海外組織保皇會,反對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運動;一九一七年又聯絡軍閥張勳扶植清廢帝溥儀复辟。〔8〕嚴复曾留學英國海軍學校。一八九四年中日戰爭后,他主張變法維新,致力于西方自然科學和資產階級社會科學思想的介紹,翻譯過赫胥黎《天演論》、亞當斯密《原富》、穆勒《名學》和孟德斯鳩《法意》等,對當時中國思想界影響很大。辛亥革命后,他思想逐漸倒退。一九一五年參加“籌安會”,擁護袁世凱稱帝。〔9〕朴學語出《漢書·儒林傳》:“(倪)寬有俊材,初見武帝,語經學。上曰:‘吾始以《尚書》為朴學,弗好,及聞寬說,可觀。’乃從寬問一篇。”后來稱漢儒考据訓詁之學為朴學,也稱漢學。清代學者繼承漢儒朴學,并有所發展。 〔10〕太炎章炳麟(1869—1936),號太炎,浙江余杭人,清末革命家和學者。早期積极參加反對清王朝的斗爭,是“光复會”的重要成員之一。辛亥革命以后,逐漸脫离現實斗爭,思想趨向消沉。著有《章氏叢書》、《章氏叢書續編》等。 〔11〕孫詒讓(1848—1908)字仲容,浙江瑞安人,清末朴學家。著有《周禮正義》、《墨子閒詁》等。 〔12〕孫傳芳(1885—1935)山東歷城人,北洋直系軍閥。他盤踞東南五省時,為了提倡复古,于一九二六年八月六日在南京舉行投壺儀式,曾邀請章太炎主持,但章未去。投壺,古代宴會時的一种娛樂,賓主依次把箭投入壺中,負者飲酒。 〔13〕“嗚呼哀哉,尚饗”這是舊時祭文中常用的結束語。用在這里表示完結的意思。 〔14〕劉半農自認“沒落”的話,見《半農雜文自序》(載一九三四年六月五日《人間世》第五期):“要是有人根据了我文章中的某某數點而斥我為‘落伍’,為‘沒落’,我是樂于承受的。”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