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游仙窟》今惟日本有之,是舊鈔本,藏于昌平學〔2〕;題宁州襄樂縣尉張文成作。文成者,張族鳥〔3〕之字;題署著字,古人亦常有,如晉常璩撰《華陽國志》〔4〕,其一卷亦云常道將集矣。張族鳥,深州陸渾人;兩《唐書》〔5〕皆附見《張荐傳》,云以調露初登進士第,為岐王府參軍,屢試皆甲科,大有文譽,調長安尉遷鴻臚丞。證圣中,天官劉奇〔6〕以為御史;性躁卞,儻蕩無檢,姚崇〔7〕尤惡之;開元初,御史李全交劾族鳥訕短時政,貶岭南,旋得內徙,終司門員外郎。《順宗實錄》〔8〕亦謂族鳥博學工文詞,七登文學科〔9〕。《大唐新語》〔10〕則云,后轉洛陽尉,故有《詠燕詩》〔11〕,其末章云,“變石身猶重,銜泥力尚微,從來赴甲第,兩起一雙飛。”時人無不諷詠。《唐書》雖稱其文下筆立成,大行一時,后進莫不傳記,日本新羅〔12〕使至,必出金寶購之,而又訾為浮艷少理致,論著亦率詆誚蕪穢。族鳥書之傳于今者,尚有《朝野僉載》及《龍筋鳳髓判》〔13〕,誠亦多詆誚浮艷之辭。《游仙窟》為傳奇,又多俳調,故史志皆不載;清楊守敬作《日本訪書志》〔14〕,始著于錄,而貶之一如《唐書》之言。日本則初頗珍秘,以為异書;嘗有注,似亦唐時人作。河世宁曾取其中之詩十余首入《全唐詩逸》〔15〕,鮑氏刊之《知不足齋叢書》〔16〕中;今矛塵〔17〕將具印之,而全文始复歸華土。不特當時之習俗如酬對舞詠,時語如目兼目舌*"*"〔18〕,可資博識;即其始以駢儷之語作傳奇,前于陳球之《燕山外史》〔19〕者千載,亦為治文學史者所不能廢矣。 中華民國十六年七月七日,魯迅識。 〔1〕 本篇最初以手跡制版印入一九二九年二月北新書局出版的《游仙窟》。 《游仙窟》,傳奇小說,唐代張族鳥作。唐憲宗元和年間流入日本,國內久已失傳。章廷謙据日本保存的通行本《游仙窟》、醍醐寺本《游仙窟》以及流傳于朝鮮的另一日本刻本重新校訂,標點出版。 〔2〕 昌平學 江戶幕府一六三○年開辦的以儒學為主的學校;一八六八年明治政府接收,改組為“昌平學校”,一八七○年關閉。地址在江戶湯島。 〔3〕 張族鳥(約660—740) 深州陸澤(今河北深縣)人。按文中作“陸渾”,誤。 〔4〕 常璩 字道將,蜀郡江原(今四川崇慶)人,晉代史學家。《華陽國志》,十二卷,附錄一卷,是一部記述我國西南地區歷史事跡的書。 〔5〕 兩《唐書》 即《舊唐書》和《新唐書》。《舊唐書》,后晉劉癲等撰,共二百卷。《新唐書》,宋代宋祁、歐陽修等撰,共二二五卷。《張荐傳》,見《舊唐書》卷一四九、《新唐書》卷一六一。張荐是張族鳥的孫子。 〔6〕 劉奇 滑州胙(今河南延津)人。《新唐書g劉政會傳》!按巫悠媯壠□僦*為天官侍郎,荐族鳥、司馬槲𧪄嗖渲甎貳薄L旃你武則天時改吏部為天官。 〔7〕 姚崇(650—721) 本名元崇,唐代陝州硤石(今河南陝縣)人。睿宗、玄宗時任宰相。 〔8〕 《順宗實錄》 唐代韓愈等撰,共五卷。〔9〕 文學科 唐代臨時設置的制科的一种,由皇帝主試。名目很多,應試者可以重复參加考試。張族鳥曾參加“下筆成章”、“才高位下”、“詞標文苑”等考試。 〔10〕 《大唐新語》 筆記,唐代劉肅撰,共十三卷。張族鳥事見該書第八卷。 〔11〕 《詠燕詩》 張族鳥作,全詩已佚,現僅存《大唐新語》所引四句。 〔12〕 新羅 古國名,位于朝鮮半島的東南部。〔13〕 《朝野僉載》 筆記,共六卷,記載隋唐兩代朝野遺聞傳說。《龍筋鳳髓判》,判牘書,共四卷。收錄判決司法案件的駢儷体文牘。 〔14〕 楊守敬(1839—1915) 字惺吾,湖北宜都人,地理學家、版本學家。《日本訪書志》,共十六卷,是他任清朝駐日本公使館館員時,調查國內已失傳而日本尚有留存的古書的著作。其中錄有《游仙窟》,并加按語說:“男女姓氏,并同《會真記》,而情事稍疏,以駢儷之辭,寫猥褻之狀,真所謂儻蕩無檢,文成浮艷者”。〔15〕 河世宁 字子靜,日本人。曾任昌平學學員長。《全唐詩逸》,共三卷,輯錄流傳于日本而《全唐詩》中遺漏的詩作百余首。內收《游仙窟》中的詩十九首。每首下分別署名張文成和《游仙窟》中的人物崔十娘、崔五娘、香儿等。 〔16〕 鮑氏 鮑廷博(1728—1814),字以文,清代安徽歙縣人。《知不足齋叢書》,是他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輯印的一部叢書,共三十集,一百九十七种。其中根据《全唐詩逸》錄有《游仙窟》中的詩十九首。 〔17〕 矛塵 即章廷謙,筆名川島,浙江紹興人。《語絲》撰稿人之一。 〔18〕 目兼目舌 眼皮低垂;*"*",羞澀的樣子。都是唐代俗語。〔19〕 陳球 字蘊齋,清代浙江秀水(今嘉興)人。《燕山外史》,共八卷,是他用駢体文寫成的一部言情小說,約成書于嘉慶十五年(1810)。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