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中山先生逝世后無論几周年,本用不著什么紀念的文章。只要這先前未曾有的中華民國存在,就是他的丰碑,就是他的紀念。 凡是自承為民國的國民,誰有不記得創造民國的戰士,而且是第一人的?但我們大多數的國民實在特別沉靜,真是喜怒哀樂不形于色,而況吐露他們的熱力和熱情。因此就更應該紀念了;因此也更可見那時革命有怎樣的艱難,更足以加增這紀念的意義。 記得去年逝世后不很久,甚至于就有几個論客說些風涼話〔2〕。是憎惡中華民國呢,是所謂“責備賢者”〔3〕呢,是賣弄自己的聰明呢,我不得而知。但無論如何,中山先生的一生歷史具在,站出世間來就是革命,失敗了還是革命;中華民國成立之后,也沒有滿足過,沒有安逸過,仍然繼續著進向近于完全的革命的工作。直到臨終之際,他說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那時新聞上有一條瑣載,不下于他一生革命事業地感動過我,据說當西醫已經束手的時候,有人主張服中國藥了;但中山先生不贊成,以為中國的藥品固然也有有效的,診斷的知識卻缺如。不能診斷,如何用藥?毋須服。〔4〕人當瀕危之際,大抵是什么也肯嘗試的,而他對于自己的生命,也仍有這樣分明的理智和堅定的意志。 他是一個全体,永遠的革命者。無論所做的那一件,全都是革命。無論后人如何吹求他,冷落他,他終于全都是革命。為什么呢?托洛斯基〔5〕曾經說明過什么是革命藝術。是:即使主題不談革命,而有從革命所發生的新事物藏在里面的意識一貫著者是;否則,即使以革命為主題,也不是革命藝術。中山先生逝世已經一年了,“革命尚未成功”〔6〕,僅在這樣的環境中作一個紀念。然而這紀念所顯示,也還是他終于永遠帶領著新的革命者前行,一同努力于進向近于完全的革命的工作。 三月十日晨。 〔1〕本篇最初發表于一九二六年三月十二日北京《國民新報》的“孫中山先生逝世周年紀念特刊”。 中山先生孫中山(1866—1925),名文,字逸仙,廣東香山(今中山縣)人。我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家。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二日在北京病逝。 〔2〕几個論客說些風涼話一九二五年四月二日《晨報》所載署名“赤心”的《中山……》一文中說:“孫文死后,什么‘中山省’、‘中山縣’、‘中山公園’等等名稱,鬧得頭昏腦痛,……索性把‘中華民國’改為‘中山民國’,……‘亞細亞洲’改稱‘中山洲’,……‘國民党’改稱‘中山党’,最干脆,最切當。”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三日《晨報》所載梁啟超答記者問《孫文之价值》中,也誣蔑孫中山先生一生“為目的而不擇手段”,“無從判斷他的真价值”。〔3〕“責備賢者”語出《新唐書g太宗本紀》:“春秋之法,吃鴇贛諳駝摺!* 〔4〕關于孫中山不服中藥的新聞瑣載,見一九二五年二月五日《京報》刊登的《孫中山先生昨日病況》。 〔5〕托洛斯基通譯托洛茨基。參看本卷第195頁注〔24〕。魯迅所說的這段話,見托洛茨基的《文學与革命》。 〔6〕“革命尚未成功”見孫中山《遺囑》。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