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女吊




  大概是明末的王思任〔2〕說的罷:“會稽乃報仇雪恥之鄉,非藏垢納污之地!”這對于我們紹興人很有光彩,我也很喜歡听到,或引用這兩句話。但其實,是并不的确的;這地方,無論為那一樣都可以用。

  不過一般的紹興人,并不像上海的“前進作家”那樣憎惡報复,卻也是事實。單就文藝而言,他們就在戲劇上創造了一個帶复仇性的,比別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強的鬼魂。這就是“女吊”。我以為紹興有兩种特色的鬼,一种是表現對于死的無可奈何,而且隨隨便便的“無常”〔3〕,我已經在《朝華夕拾》里得了紹介給全國讀者的光榮了,這回就輪到別一种。

  “女吊”也許是方言,翻成普通的白話,只好說是“女性的吊死鬼”。其實,在平時,說起“吊死鬼”,就已經含有“女性的”的意思的,因為投繯而死者,向來以婦人女子為最多。有一种蜘蛛,用一枝絲挂下自己的身体,懸在空中,《爾雅》〔4〕上已謂之“蜆,縊女”,可見在周朝或漢朝,自經的已經大抵是女性了,所以那時不稱它為男性的“縊夫”或中性的“縊者”。不過一到做“大戲”或“目連戲”的時候,我們便能在看客的嘴里听到“女吊”的稱呼。也叫作“吊神”。橫死的鬼魂而得到“神”的尊號的,我還沒有發見過第二位,則其受民眾之愛戴也可想。但為什么這時獨要稱她“女吊”呢?

  很容易解:因為在戲台上,也要有“男吊”出現了。

  我所知道的是四十年前的紹興,那時沒有達官顯宦,所以未聞有專門為人(堂會?)的演劇。凡做戲,總帶著一點社戲性,供著神位,是看戲的主体,人們去看,不過叨光。但“大戲”或“目連戲”所邀請的看客,范圍可較廣了,自然請神,而又請鬼,尤其是橫死的怨鬼。所以儀式就更緊張,更嚴肅。一請怨鬼,儀式就格外緊張嚴肅,我覺得這道理是很有趣的。

  也許我在別處已經寫過。“大戲”和“目連”〔5〕,雖然同是演給神,人,鬼看的戲文,但兩者又很不同。不同之點:一在演員,前者是專門的戲子,后者則是臨時集合的Amateur〔6〕——農民和工人;一在劇本,前者有許多种,后者卻好歹總只演一本《目連救母記》。然而開場的“起殤”,中間的鬼魂時時出現,收場的好人升天,惡人落地獄,是兩者都一樣的。

  當沒有開場之前,就可看出這并非普通的社戲,為的是台兩旁早已挂滿了紙帽,就是高長虹〔7〕之所謂“紙糊的假冠”,是給神道和鬼魂戴的。所以凡內行人,緩緩的吃過夜飯,喝過茶,閒閒而去,只要看挂著的帽子,就能知道什么鬼神已經出現。因為這戲開場較早,“起殤”在太陽落盡時候,所以飯后去看,一定是做了好一會了,但都不是精彩的部分。“起殤”者,紹興人現已大抵誤解為“起喪”,以為就是召鬼,其實是專限于橫死者的。《九歌》〔8〕中的《國殤》云:“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當然連戰死者在內。明社垂絕,越人起義而死者不少,至清被稱為叛賊,我們就這樣的一同招待他們的英靈。在薄暮中,十几匹馬,站在台下了;戲子扮好一個鬼王,藍面鱗紋,手執鋼叉,還得有十几名鬼卒,則普通的孩子都可以應募。我在十余歲時候,就曾經充過這樣的義勇鬼,爬上台去,說明志愿,他們就給在臉上涂上几筆彩色,交付一柄鋼叉。待到有十多人了,即一擁上馬,疾馳到野外的許多無主孤墳之處,環繞三匝,下馬大叫,將鋼叉用力的連連刺在墳墓上,然后拔叉馳回,上了前台,一同大叫一聲,將鋼叉一擲,釘在台板上。我們的責任,這就算完結,洗臉下台,可以回家了,但倘被父母所知,往往不免挨一頓竹篠(這是紹興打孩子的最普通的東西),一以罰其帶著鬼气,二以賀其沒有跌死,但我卻幸而從來沒有被覺察,也許是因為得了惡鬼保佑的緣故罷。

  這一种儀式,就是說,种种孤魂厲鬼,已經跟著鬼王和鬼卒,前來和我們一同看戲了,但人們用不著擔心,他們深知道理,這一夜決不絲毫作怪。于是戲文也接著開場,徐徐進行,人事之中,夾以出鬼:火燒鬼,淹死鬼,科場鬼(死在考場里的),虎傷鬼……孩子們也可以自由去扮,但這种沒出息鬼,愿意去扮的并不多,看客也不將它當作一回事。一到“跳吊”時分——“跳”是動詞,意義和“跳加官”〔9〕之“跳”同——情形的松緊可就大不相同了。台上吹起悲涼的喇叭來,中央的橫梁上,原有一團布,也在這時放下,長約戲台高度的五分之二。看客們都屏著气,台上就闖出一個不穿衣褲,只有一條犢鼻褌〔10〕,面施几筆粉墨的男人,他就是“男吊”。一登台,徑奔懸布,像蜘蛛的死守著蛛絲,也如結网,在這上面鑽,挂。他用布吊著各處:腰,脅,胯下,肘彎,腿彎,后項窩……一共七七四十九處。最后才是脖子,但是并不真套進去的,兩手扳著布,將頸子一伸,就跳下,走掉了。這“男吊”最不易跳,演目連戲時,獨有這一個腳色須特請專門的戲子。那時的老年人告訴我,這也是最危險的時候,因為也許會招出真的“男吊”來。所以后台上一定要扮一個王靈官〔11〕,一手捏訣,一手執鞭,目不轉睛的看著一面照見前台的鏡子。倘鏡中見有兩個,那么,一個就是真鬼了,他得立刻跳出去,用鞭將假鬼打落台下。假鬼一落台,就該跑到河邊,洗去粉墨,擠在人叢中看戲,然后慢慢的回家。倘打得慢,他就會在戲台上吊死;洗得慢,真鬼也還會認識,跟住他。這擠在人叢中看自己們所做的戲,就如要人下野而念佛,或出洋游歷一樣,也正是一种缺少不得的過渡儀式。

  這之后,就是“跳女吊”。自然先有悲涼的喇叭;少頃,門幕一掀,她出場了。大紅衫子,黑色長背心,長發蓬松,頸挂兩條紙錠,垂頭,垂手,彎彎曲曲的走一個全台,內行人說:這是走了一個“心”字。為什么要走“心”字呢?我不明白。我只知道她何以要穿紅衫。看王充的《論衡》〔12〕,知道漢朝的鬼的顏色是紅的,但再看后來的文字和圖畫,卻又并無一定顏色,而在戲文里,穿紅的則只有這“吊神”。意思是很容易了然的;因為她投繯之際,准備作厲鬼以复仇,紅色較有陽气,易于和生人相接近,……紹興的婦女,至今還偶有搽粉穿紅之后,這才上吊的。自然,自殺是卑怯的行為,鬼魂報仇更不合于科學,但那些都是愚婦人,連字也不認識,敢請“前進”的文學家和“戰斗”的勇士們不要十分生气罷。我真怕你們要變呆鳥。

  她將披著的頭發向后一抖,人這才看清了臉孔:石灰一樣白的圓臉,漆黑的濃眉,烏黑的眼眶,猩紅的嘴唇。听說浙東的有几府的戲文里,吊神又拖著几寸長的假舌頭,但在紹興沒有。不是我袒護故鄉,我以為還是沒有好;那么,比起現在將眼眶染成淡灰色的時式打扮來,可以說是更徹底,更可愛。不過下嘴角應該略略向上,使嘴巴成為三角形:這也不是丑模樣。假使半夜之后,在薄暗中,遠處隱約著一位這樣的粉面朱唇,就是現在的我,也許會跑過去看看的,但自然,卻未必就被誘惑得上吊。她兩肩微聳,四顧,傾听,似惊,似喜,似怒,終于發出悲哀的聲音,慢慢地唱道:“奴奴本身楊家女〔13〕,呵呀,苦呀,天哪!……”

  下文我不知道了。就是這一句,也還是剛從克士〔14〕那里听來的。但那大略,是說后來去做童養媳,備受虐待,終于弄到投繯。唱完就听到遠處的哭聲,這也是一個女人,在銜冤悲泣,准備自殺。她万分惊喜,要去“討替代”了,卻不料突然跳出“男吊”來,主張應該他去討。他們由爭論而至動武,女的當然不敵,幸而王靈官雖然臉相并不漂亮,卻是熱烈的女權擁護家,就在危急之際出現,一鞭把男吊打死,放女的獨去活動了。老年人告訴我說:古時候,是男女一樣的要上吊的,自從王靈官打死了男吊神,才少有男人上吊;而且古時候,是身上有七七四十九處,都可以吊死的,自從王靈官打死了男吊神,致命處才只在脖子上。中國的鬼有些奇怪,好像是做鬼之后,也還是要死的,那時的名稱,紹興叫作“鬼里鬼”。但男吊既然早被王靈官打死,為什么現在“跳吊”,還會引出真的來呢?我不懂這道理,問問老年人,他們也講說不明白。

  而且中國的鬼還有一种坏脾气,就是“討替代”,這才完全是利己主義;倘不然,是可以十分坦然的和他們相處的。習俗相沿,雖女吊不免,她有時也單是“討替代”,忘記了复仇。紹興煮飯,多用鐵鍋,燒的是柴或草,煙煤一厚,火力就不靈了,因此我們就常在地上看見刮下的鍋煤。但一定是散亂的,凡村姑鄉婦,誰也決不肯省些力,把鍋子伏在地面上,團團一刮,使煙煤落成一個黑圈子。這是因為吊神誘人的圈套,就用煤圈煉成的緣故。散掉煙煤,正是消极的抵制,不過為的是反對“討替代”,并非因為怕她去報仇。被壓迫者即使沒有報复的毒心,也決無被報复的恐懼,只有明明暗暗,吸血吃肉的凶手或其幫閒們,這才贈人以“犯而勿校”或“勿念舊惡”〔15〕的格言,——我到今年,也愈加看透了這些人面東西的秘密。

  九月十九——二十日。

  CC

  〔1〕本篇最初發表于一九三六年十月五日《中流》半月刊第一卷第三期。

  〔2〕王思任(1574—1646)字季重,浙江山陰(今紹興)人,明末官九江僉事。弘光元年(1645)清兵破南京,明朝宰相馬士英逃往浙江,王思任在罵他的信中說:“叛兵至則束手無措,強敵來則縮頸先逃……且欲求奔吾越;夫越乃報仇雪恥之國,非藏垢納污之地也。”魯王監國于紹興,思任曾為禮部尚書,不久,紹興城破,絕食而死。著有《文飯小品》等。

  〔3〕“無常”佛家語。原指世間一切事物都在變异滅坏的過程中;后引申為死的意思,也用以稱迷信傳說中的“勾魂使者”。〔4〕《爾雅》我國最早的解釋詞義的專著,大概由漢初學者綴輯周漢著作而成。“蜆,縊女”,見《爾雅·釋虫》。〔5〕“大戲”和“目連”都是紹興的地方戲。清代范寅《越諺》卷中說:“班子:唱戲成央]班)者,有文班、武班之別。文專唱和,名高調班;武演戰斗,名亂彈班。”又說:“万(按此處讀‘木’)蓮班:此專唱万蓮一出戲者,百姓為之。”高調班和亂彈班就是大戲;万蓮班就是目蓮戲。大戲和目蓮戲所演的《目蓮救母》,內容繁簡不一,但開場和收場,以及鬼魂的出現則都相同。參看《朝花夕拾·無常》和《且介亭雜文·門外文談》第十節。

  〔6〕Amateur英語(源出拉丁語):業余從事文藝、科學或体育運動的人;這里用作業余演員的意思。

  〔7〕高長虹在一九二五年十一月七日《狂飆周刊》第五期上發表的《1925北京出版界形勢指掌圖》中攻擊魯迅說:“實際的反抗者(按指女師大學生)從哭聲中被迫出校后……魯迅遂戴其紙糊的權威者的假冠入于心身交病之狀況矣!”參看《華蓋集續編·所謂“思想界先驅者”魯迅啟事》。

  〔8〕《九歌》我國古代楚國人民祭神的歌詞。計十一篇,相傳為屈原所作。《國殤》是對陣亡將士的頌歌。

  〔9〕“跳加官”舊時在戲劇開場演出以前,常由演員一人戴面具(即“加官臉”),穿袍執笏,手里拿著寫有“天官賜福”、“指日高升”等吉利話的條幅,在場上回旋舞蹈,稱為跳加官。〔10〕犢鼻褌原出《史記·司馬相如傳》,据南朝宋裴駰《集解》引三國吳韋昭說:“今三尺布作,形如犢鼻。”這里是指紹興一帶稱為牛頭褲的一种短褲。

  〔11〕王靈官相傳是北宋末年的方士;明宣宗時封為隆恩真君。据《明史·禮志》:“隆恩真君者……玉樞火府天將王靈官也。”后來道觀中都奉為鎮山門之神。

  〔12〕王充(27—約97)字仲任,會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東漢思想家和散文家。《論衡》是他的論文集,今存八十四篇。《論衡·訂鬼篇》說:“鬼,陽气也,時藏時見。陽气赤,故世人盡見鬼,其色純朱。”

  〔13〕楊家女應為良家女。据目連戲的故事說:她幼年時父母雙亡,嬸母將她領給楊家做童養媳,后又被婆婆賣入妓院,終于自縊身死。在目連戲中,她的唱詞是:“奴奴本是良家女,將奴賣入勾欄里;生前受不過王婆气,將奴逼死勾欄里。阿呀,苦呀,天哪!將奴逼死勾欄里。”

  〔14〕克士周建人的筆名。周建人,字喬峰,作者的三弟。生物學家,當時任商務印書館編輯。

  〔15〕“犯而勿校”語出《論語·泰伯》,原作“犯而不校”。校,計較的意思。“勿念舊惡”,語出《論語·公冶長》,原作“不念舊惡”。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