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我記得曾有一個時候,我們很少能夠從本國的刊物上,知道一點蘇聯的情形。雖是文藝罷,有些可敬的作家和學者們,也如千金小姐的遇到柏油一樣,不但決不沾手,离得還遠呢,卻已經皺起了鼻子。近一兩年可不同了,自然間或還看見几幅從外國刊物上取來的諷刺畫,但更多的是真心的紹介著建設的成績,令人抬起頭來,看見飛机,水閘,工人住宅,集体農場,不再專門兩眼看地,惦記著破皮鞋搖頭歎气了。這些紹介者,都并非有所謂可怕的政治傾向的人,但決不幸災樂禍,因此看得鄰人的平和的繁榮,也就非常高興,并且將這高興來分給中國人。我以為為中國和蘇聯兩國起見,這現象是极好的,一面是真相為我們所知道,得到了解,一面是不再誤解,而且證明了我們中國,确有許多“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2〕的必說真話的人們。 但那些紹介,都是文章或照相,今年的版畫展覽會,卻將藝術直接陳列在我們眼前了。作者之中,很有几個是由于作品的复制,姓名已為我們所熟識的,但現在才看到手制的原作,使我們更加覺得親密。 版畫之中,木刻是中國早已發明的,但中途衰退,五年前從新興起的〔3〕是取法于歐洲,与古代木刻并無關系。不久,就遭壓迫,又缺師資,所以至今不見有特別的進步。我們在這會里才得了极好,极多的模范。首先應該注意的是內戰時期,就改革木刻,從此不斷的前進的巨匠法复爾斯基(VFavors-ky)〔4〕,和他的一派兌內加(ADeineka)〔5〕,岡察洛夫(AGoncharov)〔6〕,葉卡斯托夫(GEcheistov)〔7〕,畢珂夫(MPikov)等,他們在作品里各各表現著真摯的精神,繼起者怎樣照著導師所指示的道路,卻用不同的方法,使我們知道只要內容相同,方法不妨各异,而依傍和模仿,決不能產生真藝術。 兌內加和葉卡斯托夫的作品,是中國未曾紹介過的,可惜這里也很少;和法复爾斯基接近的保夫理諾夫(PPavlinov)的木刻,我們只見過一幅,現在卻彌補了這缺憾了。 克拉甫兼珂(AKravchenko)〔8〕的木刻能夠幸而寄到中國,翻印紹介了的也只有一幅,到現在大家才看見他更多的原作。他的浪漫的色彩,會鼓動我們的青年的熱情,而注意于背景和細致的表現,也將使觀者得到裨益。我們的繪畫,從宋以來就盛行“寫意”,兩點是眼,不知是長是圓,一畫是鳥,不知是鷹是燕,競尚高簡,變成空虛,這弊病還常見于現在的青年木刻家的作品里,克拉甫兼珂的新作《尼泊爾建造》(Dneprost-roy),是惊起這种懶惰的空想的警鐘。至于畢斯凱萊夫(NPiskarev),則恐怕是最先紹介到中國來的木刻家。他的四幅《鐵流》〔9〕的插畫,早為許多青年讀者所欣賞,現在才又見了《安娜·加里尼娜》〔10〕的插畫,——他的刻法的別一端。 這里又有密德羅辛(DMitrokhin),希仁斯基(LKhiz-hinsky),莫察羅夫(SMochalov)〔11〕,都曾為中國豫先所知道,以及許多第一次看見的藝術家,是從十月革命前已經有名,以至生于二十世紀初的青年藝術家的作品,都在向我們說明通力合作,進向平和的建設的道路。別的作者和作品,展覽會的說明書上各有簡要說明,而且臨末還揭出了全体的要點:“一般的社會主義的內容和對于現實主義的根本的努力”,在這里也無須我贅說了。 但我們還有應當注意的,是其中有烏克蘭,喬其亞〔12〕,白俄羅斯的藝術家的作品,我想,倘沒有十月革命,這些作品是不但不能和我們見面,也未必會得出現的。 現在,二百余幅的作品,是已經燦爛的一同出現于上海了。單就版畫而論,使我們看起來,它不像法國木刻的多為纖美,也不像德國木刻的多為豪放;然而它真摯,卻非固執,美麗,卻非淫艷,愉快,卻非狂歡,有力,卻非粗暴;但又不是靜止的,它令人覺得一种震動——這震動,恰如用堅實的步法,一步一步,踏著堅實的廣大的黑土進向建設的路的大隊友軍的足音。 附記:會中的版畫,計有五种。一木刻,一膠刻(目錄譯作“油布刻”,頗怪),看名目自明。兩种是用強水浸蝕銅版和石版而成的,譯作“銅刻”和“石刻”固可,或如目錄,譯作“蝕刻”和“石印”亦無不可。還有一种Monotype,是在版上作畫,再用紙印,所以雖是版畫,卻只一幅的東西,我想只好譯作“獨幅版畫”。會中的說明書上譯作“摩諾”,還不過等于不譯,有時譯為“單型學”,卻未免比不譯更難懂了。其實,那不提撰人的說明,是非常簡而得要的,可惜譯得很費解,如果有人改譯一遍,即使在閉會之后,對于留心版畫的人也還是很有用處的。 二月十七日。 CC 〔1〕本篇最初發表于一九三六年二月二十四日上海《申報》。蘇聯版畫展覽會,由當時的蘇聯對外文化協會、中蘇文化協會和中國文藝社聯合主辦,一九三六年二月二十日起在上海舉行,為期一周。 〔2〕“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語出《孟子·滕文公》:“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3〕關于中國現代木刻的興起,參看《且介亭雜文·〈木刻紀程〉小引》。 〔4〕法复爾斯基蘇聯木刻家。參看《集外集拾遺·〈引玉集〉后記》。 〔5〕兌內加(AAFJMjJL[,1899—?)現譯捷依涅卡,蘇了𢸍駛峯笧婊厨暗窨*家。 〔6〕岡察洛夫(A]GjZ[\G,,1903—?)蘇聯書籍插畫藝術家玻貳場∫犢ㄋ*托夫(]mZJMHIG)現譯葉契依斯托夫,生平不詳。〔8〕克拉甫兼珂(A^q\[ZJjLG1889—1940*鍨□樟𠍇究碳搖〔9〕《鐵流》蘇聯作家綏拉菲摩維支(1863—1949)著的長篇小說。畢斯凱萊夫(1892—1959)為《鐵流》所作的四幅插圖,曾經魯迅推荐發表于一九三三年七月《文學》月刊創刊號。〔10〕《安娜·加里尼娜》通譯《安娜·卡列尼娜》,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著的長篇小說。〔11〕密德羅辛、希仁斯基、莫察羅夫都是蘇聯木刻家。參看《集外集拾遺·〈引玉集〉后記》。 〔12〕喬其亞現譯為格魯吉亞。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