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也還是我在廈門的時候,柏生〔2〕從廣州來,告訴我說,愛而〔3〕君也在那里了。大概是來尋求新的生命的罷,曾經寫了一封長信給K委員〔4〕,說明自己的過去和將來的志望。 “你知道有一個叫愛而的么?他寫了一封長信給我,我沒有看完。其實,這种文學家的樣子,寫長信,就是反革命的!”有一天,K委員對柏生說。 又有一天,柏生又告訴了愛而,愛而跳起來道:“怎么?……怎么說我是反革命的呢?!” 廈門還正是和暖的深秋,野石榴開在山中,黃的花——不知道叫什么名字——開在樓下。我在用花剛石牆包圍著的樓屋里听到這小小的故事,K委員的眉頭打結的正經的臉,愛而的活潑中帶著沉悶的年青的臉,便一齊在眼前出現,又仿佛如見當K委員的眉頭打結的面前,愛而跳了起來,——我不禁從窗隙間望著遠天失笑了。 但同時也記起了蘇俄曾經有名的詩人,《十二個》的作者勃洛克〔5〕的話來:“共產党不妨礙做詩,但于覺得自己是大作家的事卻有妨礙。大作家者,是感覺自己一切創作的核心,在自己里面保持著規律的。” 共產党和詩,革命和長信,真有這樣地不相容么?我想。 以上是那時的我想。這時我又想,在這里有插入几句聲明的必要: 我不過說是變革和文藝之不相容,并非在暗示那時的廣州政府是共產政府或委員是共產党。這些事我一點不知道。只有若干已經“正法”的人們,至今不听見有人鳴冤或冤鬼訴苦,想來一定是真的共產党罷。至于有一些,則一時雖然從一方面得了這樣的謚號,但后來兩方相見,杯酒言歡,就明白先前都是誤解,其實是本來可以合作的。 必要已畢,于是放心回到本題。卻說愛而君不久也給了我一封信,通知我已經有了工作了。信不甚長,大約還有被冤為“反革命”的余痛罷。但又發出牢騷來:一,給他坐在飯鍋旁邊,無聊得很;二,有一回正在按風琴,一個漠不相識的女郎來送給他一包點心,就弄得他神經過敏,以為北方女子太死板而南方女子太活潑,不禁“感慨系之矣”〔6〕了。 關于第一點,我在秋蚊圍攻中所寫的回信中置之不答。夫面前無飯鍋而覺得無聊,覺得苦痛,人之常情也,現在已見飯鍋,還要無聊,則明明是發了革命熱。老實說,遠地方在革命,不相識的人們在革命,我是的确有點高興听的,然而——沒有法子,索性老實說罷,——如果我的身邊革起命來,或者我所熟識的人去革命,我就沒有這么高興听。有人說我應該拚命去革命,我自然不敢不以為然,但如叫我靜靜地坐下,調給我一杯罐頭牛奶喝,我往往更感激。但是,倘說,你就死心塌地地從飯鍋里裝飯吃罷,那是不像樣的;然而叫他离開飯鍋去拚命,卻又說不出口,因為愛而是我的极熟的熟人。于是只好襲用仙傳的古法,裝聾作啞,置之不問不聞之列。只對于第二點加以猛烈的教誡,大致是說他“死板”和“活潑”既然都不贊成,即等于主張女性應該不死不活,那是万分不對的。 約略一個多月之后,我抱著和愛而一類的夢,到了廣州,在飯鍋旁邊坐下時,他早已不在那里了,也許竟并沒有接到我的信。 我住的是中山大學中最中央而最高的處所,通稱“大鐘樓”。一月之后,听得一個戴瓜皮小帽的秘書說,才知道這是最优待的住所,非“主任”之流是不准住的。但后來我一搬出,又听說就給一位辦事員住進去了,莫明其妙。不過當我住在那里的時候,總還是非主任之流即不准住的地方,所以直到知道辦事員搬進去了的那一天為止,我總是常常又感激,又慚愧。 然而這优待室卻并非容易居住的所在,至少的缺點,是不很能夠睡覺的。一到夜間,便有十多匹——也許二十來匹罷,我不能知道确數——老鼠出現,馳騁文壇,什么都不管。只要可吃的,它就吃,并且能開盒子蓋,廣州中山大學里非主任之流即不准住的樓上的老鼠,仿佛也特別聰明似的,我在別地方未曾遇到過。到清晨呢,就有“工友”們大聲唱歌,——我所不懂的歌。 白天來訪的本省的青年,卻大抵怀著非常的好意的。有几個熱心于改革的,還希望我對于廣州的缺點加以激烈的攻擊。這熱誠很使我感動,但我終于說是還未熟悉本地的情形,而且已經革命,覺得無甚可以攻擊之處,輕輕地推卻了。那當然要使他們很失望的。過了几天,尸一〔7〕君就在《新時代》上說: “……我們中几個很不以他這句話為然,我們以為我們還有許多可罵的地方,我們正想罵罵自己,難道魯迅先生竟看不出我們的缺點么?……” 其實呢,我的話一半是真的。我何嘗不想了解廣州,批評廣州呢,無奈慨自被供在大鐘樓上以來,工友以我為教授,學生以我為先生,廣州人以我為“外江佬”,孤孑特立,無從考查。而最大的阻礙則是言語。直到我离開廣州的時候止,我所知道的言語,除一二三四……等數目外,只有一句凡有“外江佬”几乎無不因為特別而記住的Hanbaran(統統)和一句凡有學習异地言語者几乎無不最容易學得而記住的罵人話Tiu-na-ma而已。 這兩句有時也有用。那是我已經搬在白云路寓屋里的時候了,有一天,巡警捉住了一個竊取電燈的偷儿,那管屋的陳公便跟著一面罵,一面打。罵了一大套,而我從中只听懂了這兩句。然而似乎已經全懂得,心里想:“他所說的,大約是因為屋外的電燈几乎Hanbaran被他偷去,所以要Tiu-na-ma了。”于是就仿佛解決了一件大問題似的,即刻安心歸坐,自去再編我的《唐宋傳奇集》。 但究竟不知道是否真如此。私自推測是無妨的,倘若据以論廣州,卻未免太鹵莽罷。 但雖只這兩句,我卻發見了吾師太炎先生〔8〕的錯處了。記得先生在日本給我們講文字學時,曾說《山海經》上“其州在尾上”的“州”是女性生殖器。這古語至今還留存在廣東,讀若Tiu。故Tiuhei二字,當寫作“州戲”,名詞在前,動詞在后的。我不記得他后來可曾將此說記在《新方言》里,但由今觀之,則“州”乃動詞,非名詞也。 至于我說無甚可以攻擊之處的話,那可的确是虛言。其實是,那時我于廣州無愛憎,因而也就無欣戚,無褒貶。我抱著夢幻而來,一遇實際,便被從夢境放逐了,不過剩下些索漠。我覺得廣州究竟是中國的一部分,雖然奇异的花果,特別的語言,可以淆亂游子的耳目,但實際是和我所走過的別處都差不多的。倘說中國是一幅畫出的不類人間的圖,則各省的圖樣實無不同,差异的只在所用的顏色。黃河以北的几省,是黃色和灰色畫的,江浙是淡墨和淡綠,廈門是淡紅和灰色,廣州是深綠和深紅。我那時覺得似乎其實未曾游行,所以也沒有特別的罵詈之辭,要專一傾注在素馨和香蕉上。——但這也許是后來的回憶的感覺,那時其實是還沒有如此分明的。 到后來,卻有些改變了,往往斗膽說几句坏話。然而有什么用呢?在一處演講時,我說廣州的人民并無力量,所以這里可以做“革命的策源地”,也可以做反革命的策源地……當譯成廣東話時,我覺得這几句話似乎被刪掉了。給一處做文章〔9〕時,我說青天白日旗插遠去,信徒一定加多。但有如大乘佛教〔10〕一般,待到居士〔11〕也算佛子的時候,往往戒律蕩然,不知道是佛教的弘通,還是佛教的敗坏?……然而終于沒有印出,不知所往了……。 廣東的花果,在“外江佬”的眼里,自然依然是奇特的。我所最愛吃的是“楊桃”,滑而脆,酸而甜,做成罐頭的,完全失卻了本味。汕頭的一种較大,卻是“三廉”〔12〕,不中吃了。我常常宣傳楊桃的功德,吃的人大抵贊同,這是我這一年中最卓著的成績。 在鐘樓上的第二月,即戴了“教務主任”的紙冠〔13〕的時候,是忙碌的時期。學校大事,蓋無過于補考与開課也,与別的一切學校同。于是點頭開會,排時間表,發通知書,秘藏題目,分配卷子,……于是又開會,討論,計分,發榜。工友規矩,下午五點以后是不做工的,于是一個事務員請門房幫忙,連夜貼一丈多長的榜。但到第二天的早晨,就被撕掉了,于是又寫榜。于是辯論:分數多寡的辯論;及格与否的辯論;教員有無私心的辯論;优待革命青年,优待的程度,我說已优,他說未优的辯論;補救落第,我說權不在我,他說在我,我說無法,他說有法的辯論;試題的難易,我說不難,他說太難的辯論;還有因為有族人在台灣,自己也可以算作台灣人,取得优待“被壓迫民族”的特權与否的辯論;還有人本無名,所以無所謂冒名頂替的玄學底辯論……。這樣地一天一天的過去,而每夜是十多匹——或二十匹——老鼠的馳騁,早上是三位工友的響亮的歌聲。 現在想起那時的辯論來,人是多么和有限的生命開著玩笑呵。然而那時卻并無怨尤,只有一事覺得頗為變得特別:對于收到的長信漸漸有些仇視了。 這种長信,本是常常收到的,一向并不為奇。但這時竟漸嫌其長,如果看完一張,還未說出本意,便覺得煩厭。有時見熟人在旁,就托付他,請他看后告訴我信中的主旨。 “不錯。‘寫長信,就是反革命的!’”我一面想。 我當時是否也如K委員似的眉頭打結呢,未曾照鏡,不得而知。僅記得即刻也自覺到我的開會和辯論的生涯,似乎難以稱為“在革命”,為自便計,將前判加以修正了:“不。‘反革命’太重,應該說是‘不革命’的。然而還太重。其實是,——寫長信,不過是吃得太閒空罷了。” 有人說,文化之興,須有余裕,据我在鐘樓上的經驗,大致是真的罷。閒人所造的文化,自然只适宜于閒人,近來有些人磨拳擦掌,大鳴不平,正是毫不足怪,——其實,便是這鐘樓,也何嘗不造得蹊蹺。但是,四万万男女同胞,僑胞,异胞之中,有的是“飽食終日,無所用心”〔14〕,有的是“群居終日,言不及義”〔15〕。怎不造出相當的文藝來呢?只說文藝,范圍小,容易些。那結論只好是這樣:有余裕,未必能創作;而要創作,是必須有余裕的。故“花呀月呀”,不出于啼饑號寒者之口,而“一手奠定中國的文壇”〔16〕,亦為苦工豬仔所不敢望也。 我以為這一說于我倒是很好的,我已經自覺到自己久已不動筆,但這事卻應該歸罪于匆忙。 大約就在這時候,《新時代》上又發表了一篇《魯迅先生往那里躲》,宋云彬〔17〕先生做的。文中有這樣的對于我的警告: “他到了中大,不但不曾恢复他‘吶喊’的勇气,并且似乎在說‘在北方時受著种种迫壓,种种刺激,到這里來沒有壓迫和刺激,也就無話可說了’。噫嘻!异哉! 魯迅先生竟跑出了現社會,躲向牛角尖里去了。舊社會死去的苦痛,新社會生出的苦痛,多多少放在他眼前,他竟熟視無睹!他把人生的鏡子藏起來了,他把自己回复到過去時代去了,噫嘻!异哉!魯迅先生躲避了。” 而編輯者還很客气,用案語聲明著這是對于我的好意的希望和慫恿,并非惡意的笑罵的文章。這是我很明白的,記得看見時頗為感動。因此也曾想如上文所說的那樣,寫一點東西,聲明我雖不吶喊,卻正在辯論和開會,有時一天只吃一頓飯,有時只吃一條魚,也還未失掉了勇气。《在鐘樓上》就是豫定的題目。然而一則還是因為辯論和開會,二則因為篇首引有拉狄克〔18〕的兩句話,另外又引起了我許多雜亂的感想,很想說出,終于反而擱下了。那兩句話是:“在一個最大的社會改變的時代,文學家不能做旁觀者!” 但拉狄克的話,是為了葉遂宁〔19〕和梭波里〔20〕的自殺而發的。他那一篇《無家可歸的藝術家》譯載在一种期刊上時,曾經使我發生過暫時的思索。我因此知道凡有革命以前的幻想或理想的革命詩人,很可有碰死在自己所謳歌希望的現實上的運命;而現實的革命倘不粉碎了這類詩人的幻想或理想,則這革命也還是布告上的空談。但葉遂宁和梭波里是未可厚非的,他們先后給自己唱了挽歌,他們有真實。他們以自己的沉沒,證明著革命的前行。他們到底并不是旁觀者。 但我初到廣州的時候,有時确也感到一點小康。前几年在北方,常常看見迫壓党人,看見捕殺青年,到那里可都看不見了。后來才悟到這不過是“奉旨革命”的現象,然而在夢中時是委實有些舒服的。假使我早做了《在鐘樓上》,文字也許不如此。無奈已經到了現在,又經過目睹“打倒反革命”的事實,純然的那時的心情,實在無從追躡了。現在就只好是這樣罷。 BB 〔1〕本篇最初發表于一九二七年十二月十七日上海《語絲》第四卷第一期。 〔2〕柏生即孫伏園(1894—1966),浙江紹興人,曾任北京《晨報副刊》、《京報副刊》、《語絲》的編輯。當時在廈門大學工作。〔3〕愛而指李遇安,《語絲》、《莽原》的投稿者。一九二六年為廣州中山大學職員,不久离去。 〔4〕K委員指顧孟余,國民党政客。當時任中山大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5〕勃洛克(AAAANFKO,1880—1921)蘇聯詩人。《十二個》是他一九一八年創作的反映十月革命的長詩。這里的引語,原出娜杰日達·帕夫洛維奇的《回憶勃洛克》(見《鳳凰·文藝·科學与哲學論文集》第一集,一九二二年莫斯科篝火出版社出版)。〔6〕“感慨系之矣”語見晉代王羲之《蘭亭集序》。〔7〕尸一即梁式,廣東台山人,當時廣州《國民新聞》副刊《新時代》的編輯,抗日戰爭時期墮落為漢奸。這里的引文,見他所作的《魯迅先生在茶樓上》。 〔8〕太炎先生章炳麟(1869—1936),號太炎,浙江余杭人,清末革命家、學者。作者留學日本時曾听他講授《說文解字》。《新方言》是章太炎關于語言文字的著作之一,共十一卷,書末附有《岭外三州語》一卷,現收入《章氏叢書》。“其州在尾上”,原語出《山海空·北山經》;章太炎對于“州”字的解釋,見《新方言·釋形体》。〔9〕指《慶祝滬宁克服的那一邊》,載一九二七年五月五日《國民新聞》副刊《新出路》,現收入《集外集拾遺補編》。〔10〕大乘佛教公元一、二世紀間形成的佛教宗派。大乘是對小乘而言。小乘佛教主張“自我解脫”,要求苦行修煉;大乘佛教則主張“救度一切眾生”,強調盡人皆可成佛,一切修行應以利他為主。〔11〕居士這里指在家修行的佛教徒。 〔12〕三廉形似楊桃而略大的水果。 〔13〕紙冠高長虹在《狂飆》第五期(一九二六年十一月七日)《1925北京出版界形勢指掌圖》中,攻擊魯迅說:“直到實際的反抗者從哭聲中被迫出校后……魯迅遂戴其紙糊的權威者的假冠入于身心交病之狀況矣!” 〔14〕“飽食終日,無所用心”語見《論語·陽貨》。〔15〕“群居終日,言不及義”語見《論語·衛靈公》。〔16〕“一手奠定中國的文壇”這是新月書店吹噓徐志摩的話。一九二七年春該店創辦時,在《開幕紀念刊》的“第一批出版新書預告”中,介紹徐志摩的詩,說他“一只手奠定了一個文壇的基礎”。〔17〕宋云彬(1897—1979)浙江海宁人,作家。當時任《黃埔日報》編輯。 〔18〕拉狄克(KANAPIQGO,1885—?)蘇聯政論家。早年曾參加無產階級革命運動,一九三七年以“陰謀顛覆蘇聯”罪受審。他寫的《無家可歸的藝術家》,劉一聲譯,載《中國青年》第六卷第二十、二十一期合刊(一九二六年十二月)。 〔19〕葉遂宁(CAAARSGJTJ,1895—1925)通譯葉賽宁,蘇聯詩人。他以描寫宗法制度下農村田園生活的抒情詩著稱,作品多流露憂郁情調,曾參加資產階級意象派文學團体。十月革命時向往革命,寫過一些贊揚革命的詩如《蘇維埃俄羅斯》等,但革命后陷入苦悶,終于自殺。 〔20〕梭波里(AAUKVKFW,1888—1926)蘇聯“同路人”作家□𪂇謔无賂*命后曾經接近革命,但終因不滿于當時現實而自殺。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