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釋氏輔教之書,《隋志》著錄九家,在子部及史部,今惟顏之推《冤魂志》〔1〕存,引經史以證報應,已開混合儒釋之端矣,而余則俱佚。遺文之可考見者,有宋劉義慶《宣驗記》〔2〕,齊王琰《冥祥記》〔3〕,隋顏之推《集靈記》,侯白《旌异記》〔4〕四种,大抵記經像之顯效,明應驗之實有,以震聳世俗,使生敬信之心,顧后世則或視為小說。王琰者,太原人,幼在交址,受五戒,于宋大明及建元(五世紀中)年,兩感金像之异,因作記,撰集像事,繼以經塔,凡十卷,謂之《冥祥》,自序其事甚悉(見《法苑珠林》卷十七)。《冥祥記》在《珠林》及《太平廣記》中所存最多,其敘述亦最委曲詳盡,今略引三事,以概其余。 漢明帝夢見神人,形垂二丈,身黃金色,項佩日光。 以問群臣,或對曰,“西方有神,其號曰佛,形如陛下所夢,得無是乎?”于是發使天竺,寫致經像。表之中夏,自天子王侯,咸敬事之,聞人死精神不滅,莫不懼然自失。初,使者蔡愔將西域沙門迦葉摩騰等繼优填王畫釋迦佛像,帝重之,如夢所見也,乃遣畫工圖之數本,于南宮清涼台及高陽門顯節壽陵上供養。又于白馬寺壁畫千乘万騎繞塔三匝之像,如諸傳備載。(《珠林》十三) 晉謝敷字慶緒,會稽山陰人也,……少有高操,隱于東山,篤信大法,精勤不倦,手寫《首楞嚴經》,當在都白馬寺中,寺為災火所延,什物余經,并成煨盡,而此經止燒紙頭界外而已,文字悉存,無所毀失。敷死時,友人疑其得道,及聞此經,彌复惊异。……(《珠林》十八) 晉趙泰字文和,清河貝丘人也,……年三十五時,嘗卒心痛,須臾而死。下尸于地,心暖不已,屈伸隨人。留尸十日,平旦,喉中有聲如雨,俄而蘇活。說初死之時,夢有一人來近心下,复有二人乘黃馬,從者二人,扶泰腋徑將東行,不知可几里,至一大城,崔巍高峻,城色青黑。將泰向城門入,經兩重門,有瓦屋可數千間,男女大小亦數千人,行列而立。吏著皂衣,有五六人,條疏姓字,云“當以科呈府君”。泰名在三十,須臾,將泰与數千人男女一時俱進。府君西向坐,簡視名簿訖,复遣泰南入黑門。有人著繹衣坐大屋下,以次呼名,問“生時所事?作何孽罪?行何福善?諦汝等辭,以實言也! 此恒遣六部使者常在人間,疏記善惡,具有條狀,不可得虛。”泰答“父兄仕宦,皆二千石。我少在家,修學而已,無所事也,亦不犯惡。”乃遣泰為水官將作。……后轉泰水官都督知諸獄事,給泰兵馬,令案行地獄。所至諸獄,楚毒各殊:或針貫其舌,流血竟体;或被頭露發,裸形徒跣,相牽而行,有持大杖,從后催促,鐵床銅柱,燒之洞然,驅迫此人,抱臥其上,赴即焦爛,尋复還生; ……或劍樹高廣,不知限量,根莖枝葉,皆劍為之,人眾相皆,自登自攀,若有欣競,而身首割截,尺寸离斷。 泰見祖父母及二弟在此獄中,相見涕泣。泰出獄門,見有二人繼文書,來語獄吏,言有三人,其家為其于塔寺中懸幡燒香,救解其罪,可出福舍。俄見三人自獄而出,已有自然衣服,完整在身,南詣一門,云名開光大舍。…… 泰案行畢,還水官處。……主者曰,“卿無罪過,故相使為水官都督,不爾,与地獄中人無以异也。”泰問主者曰,“人有何行,死得樂報?”主者唯言“奉法弟子精進持戒,得樂報,無有謫罰也。”泰复問曰,“人未事法時所行罪過,事法之后,得以除不?”答曰,“皆除也。”語畢,主者開滕篋檢泰年紀,尚有余算三十年在,乃遣泰還。…… 時晉太始五年七月十三日也。……(《珠林》七,《廣記》三百七十七) 佛教既漸流播,經論日多,雜說亦日出,聞者雖或悟無常而歸依,然亦或怖無常而卻走。此之反動,則有方士亦自造偽經,多作异記,以長生久視之道,网羅天下之逃苦空者,今所存漢小說,除一二文人著述外,其余蓋皆是矣。方士撰書,大抵托名古人,故稱晉宋人作者不多有,惟類書間有引《神异記》〔5〕者,則為道士王浮作。浮,晉人;有淺妄之稱,即惠帝時(三世紀末至四世紀初)与帛遠抗論屢屈,遂改換《西域傳》造老子《明威化胡經》者也〔6〕(見唐釋法琳《辯正論》六)。其記似亦言神仙鬼神,如《洞冥》《列异》之類。 陳敏,孫皓之世為江夏太守,自建業赴職,聞宮亭廟驗(原注云言靈驗),過乞在任安穩,當上銀杖一枚。 年限既滿,作杖擬以還廟,捶鐵以為干,以銀涂之。尋征為散騎常侍,往宮亭,送杖于廟中訖,即進路。日晚,降神巫宣教曰,“陳敏許我銀杖,今以涂杖見与,便投水中,當以還之。欺蔑之罪,不可容也!”于是取銀杖看之,剖視中見鐵干,乃置之湖中。杖浮在水上,其疾如飛,遙到敏舫前,敏舟遂覆也。(《太平御覽》七百十) 丹丘生大茗,服之生羽翼。(《事類賦》注十六) 《拾遺記》十卷,題晉隴西王嘉撰,梁蕭綺錄。《晉書》《藝術列傳》中有王嘉,略云,嘉字子年,隴西安陽人,初隱于東陽谷,后入長安,苻堅累征不起,能言未然之事,辭如讖記,當時鮮能曉之。姚萇入長安,逼嘉自隨;后以答問失萇意,為萇所殺(約三九○)。嘉嘗造《牽三歌讖》〔7〕,又著《拾遺錄》十卷,其事多詭怪,今行于世。傳所云《拾遺錄》者,蓋即今記,前有蕭綺序,言書本十九卷,二百二十篇,當苻秦之季,典章散滅,此書亦多有亡,綺更刪繁存實,合為一部,凡十卷。今書前九卷起庖犧迄東晉,末一卷則記昆侖等九仙山,与序所謂“事訖西晉之末”者稍不同。其文筆頗靡麗,而事皆誕謾無實,蕭綺之錄亦附會,胡應麟(《筆叢》三十二)以為“蓋即綺撰而托之王嘉”者也。 少昊以金德王,母曰皇娥,處璇宮而夜織,或乘桴木而晝游,經歷窮桑滄茫之浦。時有神童,容貌絕俗,稱為白帝之子,即太白之精,降乎水際,与皇娥宴戲,奏便娟之樂,游漾忘歸。窮桑者,西海之濱,有孤桑之樹,直上千尋,葉紅椹紫,万歲一實,食之后天而老。…… 帝子与皇娥并坐,撫桐峰梓瑟,皇娥倚瑟而清歌曰,“天清地曠浩茫茫,万象回薄化無方,涵天蕩蕩望滄滄,乘桴輕漾著日傍,當其何所至窮桑,心知和樂悅未央。”俗謂游樂之處為桑中也,《詩》《衛風》云“期我乎桑中”,蓋類此也。……及皇娥生少昊,號曰窮桑氏,亦曰桑丘氏。至六國時,桑丘子著陰陽書,即其余裔也。…… (卷一) 劉向于成帝之末,校書天祿閣,專精覃思。夜,有老人著黃衣,植青藜杖,登閣而進,見向暗中獨坐誦書,老父乃吹杖端,煙燃,因以見向,說開辟已前。向因受五行洪范之文,恐辭說繁廣忘之,乃裂帛及紳,以記其言,至曙而去。向請問姓名,云“我是太一之精,天帝聞卯金之子有博學者,下而觀焉”。乃出怀中竹牒,有天文地圖之書,“余略授子焉”。至向子歆,從向授其術。向亦不悟此人焉。(卷六) 洞庭山浮于水上,其下有金堂數百間,玉女居之,四時聞金石絲竹之聲,徹于山頂。楚怀王之時,舉群才賦詩于水湄。……后怀王好進奸雄,群賢逃越。屈原以忠見斥,隱于沅湘,披蓁茹草,混同禽獸,不交世務,采柏實以和桂膏,用養心神,被王逼逐,乃赴清泠之水,楚人思慕,謂之水仙。其神游于天河,精靈時降湘浦,楚人為之立祠,漢末猶在。(卷十) ※ ※ ※ 〔1〕 顏之推(531—?) 字介,北齊琅玡臨沂(今屬山東)人。 初仕梁,入北齊為黃門侍郎,隋開皇中卒。所撰《冤魂志》,《隋書·經籍志》著錄三卷,今本皆稱《還冤志》。下文所說《集靈記》,《隋書·經籍志》著錄二十卷,已散佚。魯迅《古小說鉤沉》有輯本。〔2〕 《宣驗記》 《隋書·經籍志》著錄十三卷,劉義慶撰,已散佚。魯迅《古小說鉤沉》有輯本。 〔3〕 王琰 南齊太原(今屬山西)人。齊太子舍人,入梁為吳興令。所撰《冥祥記》,《隋書·經籍志》著錄十卷,已散佚。魯迅《古小說鉤沉》有輯本。 〔4〕 侯白 參看本書第七篇。所撰《旌异記》,《隋書·經籍志》著錄十五卷,已散佚。魯迅《古小說鉤沉》有輯本。 〔5〕 《神异記》 王浮撰。《隋書·經籍志》及兩《唐志》均未著錄。卷數未詳。魯迅《古小說鉤沉》有輯本。 〔6〕 帛遠 佛教徒。俗姓万,字法祖,晉河內(今河南泌陽)人。 曾在長安講經。王浮与帛遠辯論,多次失敗,遂托名老子撰《明威化胡經》。按《西域傳》認為佛教先于老子,書中敘老子至罽賓國云: “我生何以晚,佛出一何早”。王浮撰《明威化胡經》則予倒換,說老子至流沙,成浮圖,死后變為佛,因而形成佛教。這反映佛道二教爭奪正統地位的斗爭。 〔7〕 《牽三歌讖》 晉王嘉撰,《隋書·經籍志》及兩《唐志》均未著錄,已散佚。《晉書·王嘉傳》載:“其所造《牽三歌讖》,事過皆驗,累世猶傳之。”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