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漢末士流,已重品目,聲名成毀,決于片言,魏晉以來,乃彌以標格語言相尚,惟吐屬則流于玄虛,舉止則故為疏放,与漢之惟俊偉堅卓為重者,甚不侔矣。蓋其時釋教廣被,頗揚脫俗之風,而老庄之說亦大盛,其因佛而崇老為反動,而厭离于世間則一致,相拒而實相扇,終乃汗漫而為清談。渡江以后,此風彌甚,有違言者,惟一二梟雄而已。世之所尚,因有撰集,或者掇拾舊聞,或者記述近事,雖不過叢殘小語,而俱為人間言動,遂脫志怪之牢籠也。 記人間事者已甚古,列御寇韓非皆有錄載,惟其所以錄載者,列在用以喻道,韓在儲以論政。若為賞心而作,則實萌芽于魏而盛大于晉,雖不免追隨俗尚,或供揣摩,然要為遠實用而近娛樂矣。晉隆和(三六二)中,有處士河東裴啟,撰漢魏以來迄于同時言語應對之可稱者,謂之《語林》〔1〕,時頗盛行,以記謝安語不實〔2〕,為安所詆,書遂廢(詳見《世說新語》《輕詆篇》)。后仍時有,凡十卷,至隋而亡,然群書中亦常見其遺文也。 婁護字君卿,歷游五侯之門,每旦,五侯家各遺餉之,君卿口厭滋味,乃試合五侯所餉之鯖而食,甚美。世所謂“五侯鯖”,君卿所致。(《太平廣記》二百三十四) 魏武云,“我眠中不可妄近,近輒斫人不覺。左右宜慎之!”后乃陽凍眠,所幸小儿竊以被覆之,因便斫殺,自爾莫敢近。(《太平御覽》七百七) 鐘士季嘗向人道,“吾年少時一紙書,人云是阮步兵書,皆字字生義,既知是吾,不复道也。”(《續談助》四) 祖士言与鐘雅語相調,鐘語祖曰,“我汝穎之士利如錐,卿燕代之士鈍如槌。”祖曰,“以我鈍槌,打爾利錐。” 鐘曰,“自有神錐,不可得打。”祖曰,“既有神錐,必有神槌。”鐘遂屈。(《御覽》四百六十六) 王子猷嘗暫寄人空宅住,使令种竹。或問暫住何煩爾?嘯詠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御覽》三百八十九) 《隋志》又有《郭子》三卷,東晉中郎郭澄之撰〔3〕,《唐志》云,“賈泉注”,今亡。審其遺文,亦与《語林》相類。 宋臨川王劉義慶有《世說》八卷,梁劉孝標注之為十卷〔4〕,見《隋志》。今存者三卷曰《世說新語》,為宋人晏殊所刪并〔5〕,于注亦小有剪裁,然不知何人又加新語二字,唐時則曰新書,殆以《漢志》儒家類錄劉向所序六十七篇中,已有《世說》,因增字以別之也。《世說新語》今本凡三十八篇,自《德行》至《仇隙》,以類相從,事起后漢,止于東晉,記言則玄遠冷俊,記行則高簡瑰奇,下至繆惑,亦資一笑。孝標作注,又征引浩博。或駁或申,映帶本文,增其雋永,所用書四百余种,今又多不存,故世人尤珍重之。然《世說》文字,間或与裴郭二家書所記相同,殆亦猶《幽明錄》《宣驗記》然,乃纂緝舊文,非由自造:《宋書》〔6〕言義慶才詞不多,而招聚文學之士,遠近必至,則諸書或成于眾手,未可知也。 阮光祿在剡,曾有好車,借者無不皆給。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聞之,歎曰,“吾有車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車為?”遂焚之。(卷上《德行篇》) 阮宣子有令聞,太尉王夷甫見而問曰,“老庄与圣教同异?”對曰,“將無同。”太尉善其言,辟之為掾,世謂“三語掾”。(卷上《文學篇》) 祖士少好財,阮遙集好屐,并恒自經營,同是一累,而未判其得失。人有詣祖,見料視財物,客至,屏當未盡,余兩小簏,著背后傾身障之,意未能平。或有詣阮,見自吹火蜡屐,因歎曰,“未知一生當著几量屐?”神色閒暢。于是胜負始分。(卷中《雅量篇》) 世目李元禮“謖謖如勁松下風”。(卷中《賞譽篇》) 公孫度目邴原:“所謂云中白鶴,非燕雀之网所能羅也。”(同上) 劉伶恒縱酒放達,或脫衣裸形在屋中。人見譏之。伶曰,“我以天地為棟宇,屋室為褌衣,諸君何為入我褌中?” (卷下《任誕篇》) 石崇每要客燕集,常令美人行酒,客飲酒不盡者,使黃門交斬美人。王丞相与大將軍嘗共詣崇,丞相素不能飲,輒自勉強,至于沉醉。每至大將軍,固不飲以觀其變,已斬三人,顏色如故,尚不肯飲,丞相讓之,大將軍曰,“自殺伊家人,何預卿事?”(卷下《汰侈篇》) 梁沈約(四四一——五一三,《梁書》有傳)作《俗說》〔7〕三卷,亦此類,今亡。梁武帝嘗敕安右長史殷芸(四七一—— 五二九,《梁書》有傳)撰《小說》三十卷,至隋僅存十卷,明初尚存,今乃止見于《續談助》及原本《說郛》〔8〕中,亦采集群書而成,以時代為次第,而特置帝王之事于卷首,繼以周漢,終于南齊。 晉咸康中,有士人周謂者,死而复生,言天帝召見,引升殿,仰視帝,面方一尺。問左右曰,“是古張天帝耶?” 答云,“上古天帝,久已圣去,此近曹明帝也。”(《紺珠集》二) 孝武未嘗見驢,謝太傅問曰,“陛下想其形當何所似?”孝武掩口笑云,“正當似豬。”(《續談助》四。原注云,出《世說》。案今本無之。) 孔子嘗游于山,使子路取水。逢虎于水所,与共戰,攬尾得之,內怀中;取水還。問孔子曰,“上士殺虎如之何?”子曰,“上士殺虎持虎頭。”又問曰,“中士殺虎如之何?”子曰,“中士殺虎持虎耳。”又問,“下士殺虎如之何?”子曰,“下士殺虎捉虎尾。”子路出尾棄之,因恚孔子曰,“夫子知水所有虎,使我取水,是欲死我。”乃怀石盤欲中孔子,又問“上士殺人如之何?”子曰,“上士殺人使筆端。”又問曰,“中士殺人如之何?”子曰,“中士殺人用舌端。”又問“下士殺人如之何?”子曰,“下士殺人怀石盤。”子路出而棄之,于是心服。(原本《說郛》二十五。原注云,出《沖波傳》。) 鬼谷先生与蘇秦張儀書云,“二君足下,功名赫赫,但春華到秋,不得久茂。日數將冬,時訖將老。子獨不見河邊之樹乎?仆御折其枝,波浪激其根;此木非与天下人有仇怨,蓋所居者然。子見嵩岱之松柏,華霍之樹檀?上葉干青云,下根通三泉,上有猿狖,下有赤豹麒麟,千秋万歲,不逢斧斤之伐:此木非与天下之人有骨肉,亦所居者然。今二子好朝露之榮,忽長久之功,輕喬松之求延,貴一旦之浮爵,夫‘女愛不极席,男歡不畢輪’,痛夫痛夫,二君二君!”(《續談助》四。原注云,出《鬼谷先生書》。) 《隋志》又有《笑林》〔9〕三卷,后漢給事中邯鄲淳撰。淳一名竺,字子禮,穎川人,弱冠有异才,元嘉元年(一五一),上虞長度尚為曹娥立碑〔10〕,淳者尚之弟子,于席間作碑文,操筆而成,無所點定,遂知名,黃初初(約二二一),為魏博士給事中,見《后漢書》《曹娥傳》及《三國》《魏志》《王粲傳》等注。《笑林》今佚,遺文存二十余事,舉非違,顯紕繆,實《世說》之一体,亦后來誹諧文字之權輿也。 魯有執長竿入城門者,初,豎執之不可入,橫執之亦不可入,計無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見事多矣,何不以鋸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太平廣記》二百六十二) 平原陶丘氏,取渤海墨台氏女,女色甚美,才甚令,复相敬,已生一男而歸。母丁氏,年老,進見女婿。女婿既歸而遣婦。婦臨去請罪,夫曰,“曩見夫人年德已衰,非昔日比,亦恐新婦老后,必复如此,是以遣,實無他故。”(《太平御覽》四百九十九) 甲父母在,出學三年而歸。舅氏問其學何所得,并序別父久。乃答曰,“渭陽之思,過于秦康。”既而父數之,“爾學奚益。”答曰,“少失過庭之訓,故學無益。” (《廣記》二百六十二) 甲与乙爭斗,甲嚙下乙鼻,官吏欲斷之,甲稱乙自嚙落。吏曰,“夫人鼻高而口低,豈能就嚙之乎?”甲曰,“他踏床子就嚙之。”(同上) 《笑林》之后,不乏繼作,《隋志》有《解頤》〔11〕二卷。楊松玢撰,今一字不存,而群書常引《談藪》〔12〕,則《世說》之流也。《唐志》有《啟顏錄》十卷,侯白撰。白字君素,魏郡人,好學有捷才,滑稽善辯,舉秀才為儒林郎,好為誹諧雜說,人多愛狎之,所在之處,觀者如市。隋高祖聞其名,召令于秘書修國史,后給五品食,月余而死(約六世紀后葉)。 見《隋書》《陸爽傳》。《啟顏錄》今亦佚,然《太平廣記》引用甚多,蓋上取子史之舊文,近記一己之言行,事多浮淺,又好以鄙言調謔人,誹諧太過,時复流于輕薄矣。其有唐世事者,后人所加也;古書中往往有之,在小說尤甚。 開皇中,有人姓出名六斤,欲參(楊)素,繼名紙至省門,遇白,請為題其姓,乃書曰“六斤半”。名既入,素召其人,問曰,“卿姓六斤半?”答曰,“是出六斤。”曰,“何為六斤半?”曰,“向請侯秀才題之,當是錯矣。”即召白至,謂曰,“卿何為錯題人姓名?”對云,“不錯。”素曰,“若不錯,何因姓出名六斤,請卿題之,乃言六斤半?” 對曰,“白在省門,會卒無處覓稱,既聞道是出六斤,斟酌只應是六斤半。”素大笑之。(《廣記》二百四十八) 山東人娶蒲州女,多患癭,其妻母項癭甚大。成婚數月,婦家疑婿不慧,婦翁置酒盛會親戚,欲以試之。問曰,“某郎在山東讀書,應識道理。鴻鶴能鳴,何意?”曰,“天使其然。”又曰,“松柏冬青,何意?”曰,“天使其然。” 又曰,“道邊樹有骨𡠨,何意?”曰,“天使其然。”婦翁曰,“某郎全不識道理,何因浪住山東?”因以戲之曰,“鴻鶴能鳴者頸項長,松柏冬青者心中強,道邊樹有骨𡠨者車撥傷:豈是天使其然?”婿曰,“蝦蟆能鳴,豈是頸項長?竹亦冬青,豈是心中強?夫人項下癭如許大,豈是車撥傷?”婦翁羞愧,無以對之。(同上) 其后則唐有何自然《笑林》〔13〕,今亦佚,宋有呂居仁《軒渠錄》〔14〕,沈征《諧史》〔15〕,周文□《開顏集》〔16〕,天和子《善謔集》〔17〕,元明又十余种;大抵或取子史舊文,或拾同時瑣事,殊不見有新意。惟托名東坡之《艾子雜說》〔18〕稍卓特,顧往往嘲諷世情,譏刺時病,又异于《笑林》之無所為而作矣。 至于《世說》一流,仿者尤眾,劉孝標有《續世說》十卷,見《唐志》,然据《隋志》,則殆即所注臨川書。唐有王方慶《續世說新書》〔19〕(見《新唐志》雜家,今佚),宋有王讜《唐語林》〔20〕,孔平仲《續世說》〔21〕,明有何良俊《何氏語林》〔22〕,李紹文《明世說新語》〔23〕,焦竑《類林》及《玉堂叢話》〔24〕,張墉《廿一史識余》〔25〕,鄭仲夔《清言》〔26〕等;然纂舊聞則別無穎异,述時事則傷于矯揉,而世人猶复為之不已,至于清,又有梁維樞作《玉劍尊聞》〔27〕,吳肅公作《明語林》〔28〕,章撫功作《漢世說》〔29〕,李清作《女世說》〔30〕,顏從喬作《僧世說》〔31〕,王卓作《今世說》〔32〕,汪琬作《說鈴》而惠棟為之補注〔33〕,今亦尚有易宗夔作《新世說》〔34〕也。 ※ ※ ※ 〔1〕 裴啟 字榮期,東晉河東(郡治今山西永濟)人。所撰《語林》,《隋書·經籍志》《燕丹子》題下附注:“梁有……《語林》十卷,東晉處士裴啟撰,亡。”魯迅《古小說鉤沉》有輯本。 〔2〕 謝安(320—385) 字安石,東晉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 人,孝武帝時官中書監,錄尚書事。据《世說新語·輕詆篇》載,庾道季將裴啟《語林》所記謝安有關裴啟、支道林的話告知謝安,謝安云:“都無此二語,裴自為此辭耳。”庾讀畢東亭(王珣)《經酒壚下賦》時,謝安又云:“君乃复作裴氏學!”自此《語林》遂廢。 〔3〕 《郭子》 《隋書·經籍志》著錄三卷,郭澄之撰。郭澄之,字仲靜,東晉太原陽曲(今屬山西)人,曾任劉裕相國從事中郎。《郭子》已散佚,魯迅《古小說鉤沉》有輯本。賈泉(440—501),即賈淵。 唐人避李淵諱,改淵為泉,字希鏡。南朝宋平陽襄陵(今山西襄汾)人。 〔4〕 《世說》 即《世說新語》。今存各本自《德行》至《仇隙》均為三十六篇。劉孝標(462—521),名峻,南朝梁平原(今屬山東)人,曾任荊州戶曹參軍。 〔5〕 晏殊(991—1055) 字同叔,北宋臨川(今屬江西)人,官至集賢殿學士,同平章事兼樞密使。關于晏殊刪并《世說新語》事,明袁褧本《世說新語》載南宋董弅跋云:“余家舊藏蓋得之王原叔家,后得晏元獻公手自校本,盡去重复,其注亦小加剪截,最為善本。” 〔6〕 《宋書》 梁沈約編撰,一百卷,紀傳体南朝宋代史。下文關于劉義慶的評述,見該書卷五十一《劉義慶傳》。 〔7〕 沈約 字休文,南朝梁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官至尚書令。所撰《俗說》,《隋書·經籍志》著錄三卷,已散佚。魯迅《古小說鉤沉》有輯本。 〔8〕 《續談助》 宋晁載之編,五卷,共收小說、雜著二十种。 原本《說郛》,元末明初陶宗儀編,一百卷,系選輯漢魏至宋元各种筆記小說匯編而成。 〔9〕 《笑林》 《隋書·經籍志》著錄三卷,邯鄲淳撰。已散佚,魯迅《古小說鉤沉》有輯本。 〔10〕 度尚 字博平,東漢湖陸(今山東魚台)人,官至遼東太守。曹娥,東漢上虞人。其父溺死后她投江尋父尸而亡,被稱為孝女。 度尚任上虞長時曾為之立碑,邯鄲淳為作碑文。 〔11〕 《解頤》 《隋書·經籍志》著錄二卷,楊松玢撰。今佚。 〔12〕 《談藪》 唐劉知几《史通·雜述篇》瑣言類曾提及“陽玠松《談藪》”;《宋史·藝文志》著錄陽松玠《八代談藪》二卷。 〔13〕 何自然 生平不詳。所撰《笑林》,《新唐書·藝文志》著錄三卷,已散佚。 〔14〕 呂居仁(1084—1145) 名本中,號東萊先生,宋壽州(治所今安徽壽縣)人,曾任中書舍人。所撰《軒渠錄》,已散佚。陶宗儀編《說郛》卷七有輯本。 〔15〕 沈征 宋代霅溪(今浙江吳興)人,其他不詳。所撰《諧史》二卷,已散佚。陶宗儀編《說郛》卷二十三有輯本,一卷,題宋沈俶撰。 〔16〕 周文□ 宋代人,曾任試秘書省校書郎。所撰《開顏集》,《宋史·藝文志》著錄二卷。已散佚。陶宗儀編《說郛》卷六十五有輯本。 〔17〕 天和子 宋代人。所撰《善謔集》,已散佚,陶宗儀《說郛》卷六十五有輯本。 〔18〕 東坡 即蘇軾(1037—1101),北宋眉山(今屬四川)人,官翰林學士、禮部尚書。《艾子雜說》,又名《艾子》,一卷,傳為蘇軾所撰。已散佚。明顧元慶《顧氏文房小說》有輯本。 〔19〕 王方慶(?—702) 名綝,唐咸陽(今屬陝西)人,官至鳳閣侍郎知正事。《續世說新書》,《新唐書·藝文志》著錄十卷,已散佚。 〔20〕 王讜 字正甫,北宋長安(今陝西西安)人。所撰《唐語林》,《宋史·藝文志》著錄十一卷。 〔21〕 孔平仲 字義甫,一作毅甫,北宋臨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曾任集賢校理。所撰《續世說》,《宋史·藝文志》著錄十二卷。 〔22〕 何良俊(1506—1573) 字元朗,號柘湖,明華亭(今上海松江)人,曾任南京翰林院孔目。《何氏語林》,《明史·藝文志》著錄三十卷。 〔23〕 李紹文 字節之,明華亭(今上海松江)人。所撰《明世說新語》,《明史·藝文志》著錄八卷。 〔24〕 焦竑(1540—1620) 字弱侯,號漪園,又號澹園,明江宁(今江蘇南京市)人,官至翰林院修撰。所撰《類林》,又名《焦氏類林》,《明史·藝文志》著錄八卷;另撰《玉堂叢話》,《明史·藝文志》著錄八卷。 〔25〕 張墉 字石宗,明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所撰《廿一史識余》,又名《竹香齋類書》,三十七卷。《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史鈔類存目。 〔26〕 鄭仲夔 字龍如,明江西人。所撰《清言》,全稱為《蘭畹居清言》,十卷。收入所編《玉塵新譚》內。 〔27〕 梁維樞(1589—1662) 字慎可,清真定(今河北正定)人。 所撰《玉劍尊聞》,《清史稿·藝文志》著錄十卷。 〔28〕 吳肅公 字雨若,清宣城(今屬安徽)人。所撰《明語林》,《清史稿·藝文志》著錄十四卷。 〔29〕 章撫功 字仁艷,清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所撰《漢世說》,《清史稿·藝文志》著錄十四卷。 〔30〕 李清(1602—1683) 字心水,又字映碧,號天一居士,明興化(今屬江蘇)人,官刑科、吏科給事中。所撰《女世說》,四卷。 〔31〕 顏從喬作《僧世說》 待查。 〔32〕 王卓(1636—?) 字丹麓,清初仁和(今浙江杭州)人。 所撰《今世說》,《清史稿·藝文志》著錄八卷。 〔33〕 汪琬(1624—1691) 字苕文,號鈍庵,清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官至翰林院編修。所撰《說鈴》,《清史稿·藝文志》著錄一卷。惠棟(1697—1758),字定宇,號松崖,清吳縣(今屬江蘇)人。 〔34〕 易宗夔 字蔚儒,湖南湘潭人。北洋政府時期曾任國務院法制局局長。所撰《新世說》,八卷,一九一八年北京出版。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