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錄

教學做合一

作者:陶行知

  一、教學做合一

  活的鄉村教育要有活的方法:活的方法就是教學做合一;教的法子根据學的法子;學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做。

  《中國鄉村教育之根本改造》1926年12月

  1928年4月《中國教育改造》

  《陶行知文集》第155頁

  從膠的先生,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學生;凡是學生的教學興味,一概不顧,專門勉強拿學生來湊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一來先生收效很少,二來學生苦惱太多,這都是教學不合一的流弊。

  《教學合一》

  1919年2月《世界教育新思潮》1號

  《陶行知文集》第14頁

  從學習的原則看起來,事怎樣做,就須怎樣學。譬如游泳要在水里游,學游泳,就須在水里學。若不下水,只管在岸上讀游泳的書籍,做游泳的動作,縱然學了一世,到了下水的時候,還是要沉下去的。

  《學生自治問題之研究》

  1919年10月《新教育》2卷2期

  《陶行知文集》第19頁

  怎樣教?教的法子要根本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法,學法,做法是應當合一的。

  《中國師范教育建設論》

  1926年12月《新教育評論》3卷1期

  《陶行知文集》第135頁

  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

  《教學做合一》1927年11月2日

  1951年7月《教學做合一討論集》

  《陶行知文集》第185頁

  教學做合一有兩种涵義:一是方法;二是生活的說明。

  在方法方面,它主張教的法子根据學的法子;學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不然,便要學非所用,用非所學了。

  在又一方面,它是生活的說明,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從先生對學生的關系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系說,做便是學。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乃是實學。不在做上用工夫,教不成教;學也不成學。一個活動對事說是做,對己產是學,對人說是教。

  《湘湖教學做討論會記》1927年

  《陶行知文集》第214頁

  中國教育的一個普通的誤解是以為:用嘴講便是教;用耳听便是學;用手干便是做。這樣不但是誤解了做,也誤解了學与教了。

  中國教育的第二個普通的誤解,便是一提到教育就聯想到筆杆和書本,以為教育便是讀書、寫字,除了讀書、寫字以外,便不是教育。

  《答朱端琰之問》

  1951年7月《教學做合一討論集》

  《陶行知文集》第224頁

  從“教授”寫到“教學”,從“教學”寫到“教學做”,人家怕要疑我前后思想矛盾,其實我的矛盾處,便我的長進處。

  《<中國教育改造>自序》1917年清明日

  1928年4月《中國教育改造》

  《陶行知文集》第237頁

  教學做合一的理論不是不要書;它要用的書的數目之大,比現在的教科書要多得多。它只是不要純粹以文字來做中心的教科書,因為這些書是木頭刀切不下菜來。過什么生活用什么書,做什么事用什么書。

  《教學做合一之教科書》

  1931年10月《中華教育界》19卷4期

  《陶行知文集》第302頁

  教育法的演進大概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 憑先生教授,不許學生發問;

  第二個階段 師生共同討論,彼此質疑問難;

  第三個階段 師生共同在做上學,在做上教,在做上討論,在做上質疑問難;

  第四個階段 師生運用科學方法在做上追求做之所以然,并發現比現在可以做得好一些的道理。

  《給徐君企周的一封信》1931年12月

  1932年《齋夫自由談》

  《陶行知文集》第327頁

  “只問耕耘不問收獲”的時代是過去了。我們必須問為什么耕?种的是什么?不管是犁耕也好,筆耕也好,而种出來的東西都是麻醉人的大煙,那末,雖能愉快一時,前途怎么辦呢?

  《通不通?》

  1935年9月《生活教育》2卷8期

  《陶行知文集》第471頁

  教學做合一,即知即傳是大眾的生活法,即是大眾的教育法。總說一句,生活教育是大眾的教育,大眾自己辦的教育,大眾為生活解放而辦的教育。

  《生活教育之特質》

  1936年3月16日《生活教育》3卷2期

  《陶行知文集》第529頁

  育才學校之一般“教學做”的過程,有三种形式:(一)以工作或問題為中心的教學做過程;(二)以事物之歷史發展為中心的教學做過程;(三)各學科各系統的學習与研究的教學做過程。

  《育才學校教育綱要草》

  1943年4月《行知教育論文選集》

  《陶行知文集》第675頁

  “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亦即教育法。為要避去瞎做、瞎學、瞎教所以提出在“勞力上勞心”以期理論与實踐之統一。“社會即學校”這一原則要把教育從鳥籠里解放出來。“即知即傳”這一原則要把學問從私人的荷包里解放出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是教人源頭上去追求真理。工學團或集体主義之自我教育是在團体生活里爭取自覺之進步。“教育是民族解放、大眾解放、人類解放之武器”,這种教育觀是把教育從游戲場、陳列室解放出來輸送到戰場上去。

  《談生活教育》1939年12月

  1943年4月《行知教育論文選集》

  《陶行知文集》第694頁

  我對于植物學的根底是淺,而且完全是書本的。對于實物認識很少,所以我和小朋友只可以說是共學而不能說是教導。我們立了几條共學的原則:

  (一)從生物到書本;

  (二)從實踐到原理;

  (三)從具体到抽象;

  (四)從個体到系統;

  (五)從近處到遠處;

  (六)從用手到用腦;

  (七)從肉眼到顯微鏡;

  (八)從好玩到學習;

  (九)從不用錢到不得不用錢;

  (十)從不輕采摘到不得不采摘。

  《寫在<植物小世界>創刊號之后》

  1951年4月《育才學校》

  《陶行知文集》第725頁


  二、勞力与勞心

  人家怎樣做,我也怎樣做,而不求其所以然,便是無意義的做。在勞力上勞心。手到心到才是有意義的做。

  原載方与嚴編《教學做合一討論集》

  “做”字在曉庄有個特別定義。這定義便是在勞力上勞心。單純的勞力,只是蠻干,不能算做,單純的勞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勞力上勞心。

  《答朱瑞琰之問》1927年

  1951年7月《教學做合一討論集》

  《陶行知文集》第224頁

  我們既以在勞力上勞心算為“做”的定義,當然不能承認身体与精神分家。自動的涵義便同時具有力与心之作用,即同時要求身体与精神之合作。

  《答朱瑞琰之問》1927年

  1951年7月《教學做合一討論集》

  《陶行知文集》第231頁

  文明是人類用頭腦和雙手造成的。只會勞心而不會勞力和只會勞力而不會勞心的人都是沒有希望,何況愛用空嘴說白慶的人,那是列不可救藥了。

  《莫輕看徒弟》1931年11月

  1932年《齋夫自由談》

  《陶行知文集》第320頁

  我們換一條路走是要使手腦聯盟:教用腦的人用手,教用手的人用腦,救一切的人都把雙手和腦拿出來用。“人生兩個寶,雙手与大腦。用腦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腦,飯也不吃飽。手腦都會用,才算是開天辟地的大好老。”

  《普及現代生活教育之路》

  1934年1935年《陶行知教育論文選輯》

  《陶行知文集》第436頁

  世界上有四种人:一种是勞心的人;一种是勞力的人;一种是勞心兼勞力的人;一种是在勞力上勞心的人。……勞力而不勞心,則一切動作都是囿于故常,不能開創新的途徑;勞心而不勞力則一切思想難免玄之又玄,不能印證于經驗。勞力与勞心分家,則一切進步發明都是不可能了。所以單單勞力,單單勞心都不能算是真正之做。真正之做須是在勞力上勞。……我們主張在勞力上勞心,不是主張勞力与勞心并重。……真正之做只是在勞力上勞心,用心以制力。這樣做的人要用心思去指揮力量,使能輕重得宜,以明對象變化的道理。這种人能以人力胜天工。

  《在勞力上勞心》

  1927年11月3日《鄉教叢訊》2卷2期

  《陶行知文集》第187頁

  中國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腦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腦,所以一無所能。中國教育革命的對策是使手腦聰明,結果是手与腦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議。

  《教學做合一之教科書》

  1931年10月《中華教育界》19卷4期

  《陶行知文集》第303頁

  中國有兩种病。一种是“軟手軟腳病”,一种是“笨頭笨腦病”。害“軟手軟腳病”的人,便是讀書人,他的頭腦一家靠不住,是呆頭呆腦的。而一般工人農民都是害的“笨頭笨腦病”,所以都是粗手粗腳。一個人要有貢獻于社會,一定要手与腦締結大同盟。

  《手腦相長》

  原載1933年1月16日《新社會》第4卷第2號

  《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605頁

  我們從此要改造教育,使教育普及于大眾;使受教育者都能實踐力行,從行動上去求得真知識;并使大眾組織起來,自動去做他們的事;而僅用腦的知識分子,要使他們變成兼用手的工人,僅用手的工人、農人等都變成兼用腦的知識分子。

  《國難与教育》1932年8月30日講

  出自孫銘勳、戴自俺所編《曉庄批判》

  《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587頁

  學愛迪生決不是讀讀愛迪生傳和他的發明報告就算完事。我們必得象他一樣在電气實驗上親自動手去做,用腦去想,才不愧為他的學生。這還不夠,我們必得天天想,一年到頭,一世到老都在這上面下工夫才能希望有所成就。嘗一嘗,試一試,就放下手來,就是不會有什么大不了的貢獻的。

  《怎樣學愛同生》1931年10月

  1932年《齋夫自由談》

  《陶行知文集》第312頁

  育才十字訣:一個大腦。二只壯手。三圈連環。四把鎖匙。五路探討。六組學習。七(集)体創造。八位顧問。九九難關。十(誓)必克服。

  《育才十字訣》1942年12月4日

  1951年4月《育才學校》

  《陶行知文集》第732頁

  鄉下先生小影

  (十一)

  天賦兩個寶,

  雙手与大腦。

  宁做農和工,

  聯合避荒島。

  1929年冬

  《陶行知文集》第274頁


  三、才能与興趣

  大凡選擇職業科止之標准,不在适与不适,而在最适与非最适。所謂最适者有二,一曰才能;二曰興味。吾人對于一業,才能興味皆最高,則此業為最适;因其最适而選之,則才能足以成事,興味足以樂業,將見學當其性,用當其學,群与我皆食無窮之益矣。

  《生利主義之職業教育》

  1918年11月3日《教育与職業》

  《陶行知文集》第7頁

  學生有了興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學”和“樂”是不可分离的。學校里面先生都有笑容,學生也有笑容。有些學校,先生板了臉孔,學生都畏懼他,那是難免有逃學的事了。所以設法引起學生的興味,是很要緊的事。

  原載1919年9月《新教育》第1卷第4期

  人不同則教的東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著不同了。我們要曉得受教的人在生長歷程中之能力需要,然后才能曉得要教他什么和怎樣教他;曉得了教他什么和怎樣教他,然后才能曉得如何去訓練那教他的先生。

  《中國師范教育建設論》

  1926年12月《新教育評論》3卷1期

  《陶行知文集》第135頁

  學生是學會考,教員是教人會考,學校是變成了會考籌備處。會考所要的必須教,會考所不要的就不必教甚至必不教。于是唱歌不教了,圖畫不教了,体操不教了,農藝不教了,工藝不教了,科學的實驗不做了,所謂課內課外的活動也沒有了。所教的只是書,只是考的書,中是會考指南。教育等于讀書,讀書等于赶考。好玩吧,中國之傳統教育!

  《殺人的會考与創造的考成》

  1934年6月1日《生活教育》1卷8期

  《陶行知文集》第385頁

  中國現行之會考制度是對自己所委任之校長教職員表示總不信任,把活潑的青年一起變成書呆子,一群一群的赶進牛角筒里去。

  《賀客与吊客》

  1934年11月《生活教育》1卷19期

  《陶行知文集》第411頁

  灌注的教授法最要不得。他把接愛文化的人當作天津鴨儿填。

  《中國大眾教育問題》

  1943年4月《行知教育論文選集》

  《陶行知文集》第550頁

  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將開發文化寶庫的鎖匙,盡我們知道的交給學生。……從前有一個故事提到有一位道人用手一指,點石為金,一位徒弟在旁呆看,道人說:“你把金子搬去可以致富。”徒弟搖搖頭。道人問他為何不要金子,徒弟說:“我看中你那個指頭。”世上有多少被金子迷惑而忘了點金的指頭,文化鎖匙雖可分班度人,但要在開鎖上指點。如當作死讀書,上起銹來,又失掉鎖匙的效用了。

  《育才二周歲前夜》

  1951年4月《育才學校》

  《陶行知文集》第711頁

  需要因材施教。……培養儿童的創造力要同園丁一樣,首先要認識他們,發展他們的特點,而予以适宜之服料,水分,太陽光,并須除害虫,這樣,他們才能欣欣向榮,否則不能免于枯萎。

  《創造的儿童教育》

  1944年12月16日《大公報》

  《陶行知文集》第754頁

  民主的教育方法,要使學生自動,而且要啟發學生使能自覺,要客觀,要科學,不限于一种,要多种多樣,因材施教,要生活与教育聯系起來。

  《實施民主教育的提綱》

  1945年5月《戰時教育》

  《陶行知文集》第784頁

  “為學而學”不如為教而學之親切。為教而學必須設身處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

  《以教人者教己》1927年11月5日

  《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48頁

  我現在試驗一种十分鐘教育。這十分鐘的支配是兩分鐘的唱歌,兩分鐘說一條科學,兩分鐘講一件時事,四分鐘認兩上字。

  《十分鐘教育》1922年9月17日

  《陶行知全集》第5卷第266頁

  育才三方針

  (一)迷 根据孩子們不斷的迷在某种特殊活動的天性,透過特殊的環境、設備和方法,

  我們培養并引導他們成長踏進未知之門。

  (二)悟 根据孩子們一般的智力,透過啟性的普通教育,我們培養和指導他們對特殊

  活動取得更深的了解。對人生各方面的關系和宇宙人類的歷史的發展取得更

  廣的認識。

  (三)愛 根据孩子們愿意幫助別人的傾向,透過集体生活,我們培養和引導他們對民

  族人類發生更高的自覺的愛。

  《育才三方針》

  1951年4月《育才學校》

  《陶行知文集》第731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