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國運到了危險的邊際,世界的文明亦彷徨于歧路。我們感于當前形勢的重大,從現實的視察里提出問題來。這些問題不必都有答案,有答案不必都對,但它們的重要性卻不容否認的。因此引起公眾的注意和討論而得較正确的回答,那當然更有意思了。 再試從根本上想,治亂本諸善惡,善惡先天人心。人好,世界自然好。但人如何能自然會好呢,有時須得同伴們去提醒他,這是“淑世”方法之一。我們何敢以此自期,但懍于“匹夫有責”之義,又不忍緘默;故由衷之言,如實而語,更出之以叮嚀,申之以強聒。事功不必為我所成,風气不妨由我而開。 這淑世的流風遠溯先秦諸子,所謂“各思以其道易天下”者。以今昔情殊,他們的治術我們或無從沿襲;又才力不同,他們的造詣我們更望塵莫追;但他們的精神歷久彌新,不僅今日我們應學,且我們應當繼續的。 依他們的做法,原有兩方面:其一得君,得君而行道,是間接的;其一化民,直接的行道;即宋鈃尹文的上說下教也。以孔子為喻,周游列國,干謁諸侯,那是“上說”;有三千大弟子七十二賢人,這是“下教”。后之儒者熱中于事君得君,教民之澤微矣。百家之傳若墨翟宋尹者,尤微乎微。此蓋環境使之然耳。 但我們的确無君,更無所謂事他与得他。若以民主共和國的領導者權宜地當作君看,那是頂嚴重的錯誤。說得詭辨些,民主共和中國的“君”應該是“民”。于是,這上說下教原來分別的途徑完全合一了。這事實雖很明白,我們卻還要提出這“君”字來說,是很有苦心的。今日讀書人若尚不能忘情于得君,則必隱于卑下而不自覺,又何行道之有!我們何如“處士橫議”孔子說,“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可見封見之時,無道,庶人也要議,何況處士,又何況共和國的基本法則,天下有道,庶人亦議。“處士橫議”依孟子雖非美談,但在這年頭儿,做事說話不帶點勁那儿成。這“橫”字的确不坏哩。 橫議者無所不談,它的范圍,包括那最傳統的,最古老的,最流行的,最時髦的。那怕大家久認為毫無問題的,我們也許多問一聲;大家公認為神圣不可侵的,我們也許碰它一下!若不如此,怎夠這橫勁儿。 有力才能有勁。力,指什么呢?若指常識,人人應當夠的。若指良心,人人沒有不夠的,不夠也沒有辦法的。若指學問,我們怕不夠。但學問本無止境,沒有一人自己以為夠了的。若有自己以為夠,即無學問之可言了。 所以這雖很重要,卻無法衡量的。要干就干,不干就算了,不必躊躇。一邊走著一邊瞧,上一回當學一回乖,冒失或者無妨;等著,待著,過于把細,反而會誤事的。等毫無錯誤方才說話,你必將無話可說,等毫無錯誤方才做事,你必將無事可做。季文子三思而后行,他在躊躇;子曰,再思可矣,說他不必躊躇。 若說人數怕不夠,那是實情。但今天人少,不妨明天的多?我們歡迎有人給我們寫文章。只要他認識而同意于上述的心情和態度,寫作有完全的自由上不用說的。書店方面把這些文字用活葉印出來,使篇章得自為起訖而又可成組,以行于世,不失為很恰當的辦法。 舊話重提,“各思以其道易天下”,不可輕讀這“各”字,道易天下雖同,其所以易則不必盡同,且或甚不同。辨駁則察理愈明,參校則見事愈的,我們期待著。惟純朴的意念与誠實而嚴肅的態度,在我們之間剛將毫無二致。 凡著為言文的都是同道,听言說看文章的我們希望漸漸的皆為同道,在廣大的民眾里,無分作者与讀者,同聲相應,同气相求,有著工作的快樂來抵償它的辛苦。我們不愁無路,走著,走著,自然成路。我們不怕黑暗,光明在前,那是一定的。 一九四七年二月北平。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