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在人間            
    論卜伽丘的巨著《十日談》

    曲折前進的歷史,每逢來到一個重大的轉折點上——社會生產力和個人的聰明才智得到
解放的時期,往往同時也就是在文學藝術史上有著新的突破和取得重大成就的時期。從十四
到十六世紀的歐洲“文藝复興”,就是這樣一個令人矚目的歷史時期,它在西歐各國形成了
文學藝術相繼繁榮的局面,以至掀起了一個接一個的文藝高潮。

    在西歐各國中,意大利得風气之先,是文藝复興運動的發源地,產生了第一批优秀的人
文主義作象——卜伽丘(1313--1375)和他的詩友彼特拉克(1304--1374)。當時正是十四
世紀中葉,在整個歐洲,以封建教會和世俗封建主為代表的封建勢力,在政治、經濟、以至
思想領域內,還是占著全面統治的地位。就是意大利,資本主義生產的萌芽也不過疏稀地出
現在它北部的几個城市罷了。封建的中世紀向資本主義的近代過渡,這一歷史過程還只剛剛
開始。正是在這資本主義才只透露曙光的時期。卜伽丘寫下他的代表作《十日談》(約
1350--1353)。

    當兩個半世紀以后(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初),文藝复興運動傳播到英國,而終于產
生莎士比亞的戲劇時,歷史條件就很不一樣了。封建割据勢力,以及羅馬天主教會的勢力,
已經受到沉重的打擊而大大削弱了;一個中央集權的政府在新興的資產階級支持下,已經鞏
固地建立起來了;資本主義經濟正在英國迅速地發展。因此這兩位有代表性的巨匠,雖然一
先一后、一頭一尾,同屬人文主義作家的行列,宣揚的就是人文主義思想,他們所擔負的歷
史任務卻并不完全相同。我們不能不注意到,《十日談》所表現的戰斗性顯然強烈得多。

    就拿一种人物的形象作個對比。悲劇《羅密歐与朱麗葉》中有個勞倫斯神父,他讓人感
到是一位可尊敬的長者,有智慧、有學問,更難得的是他對于一對情人的反封建婚姻,自始
至終是同情的、支持的。我們回頭再看看出現在卜伽丘筆下的神父都是些什么東西吧。他們
和勞倫斯是同行兄弟,同時代(中世紀),加上同民族(意大利),卻一個個都陰險狡猾,
是為非作歹的特權階級,只能成為被譏嘲、唾罵的對象。

    再說天主教會的禁欲主義,在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英國,它已經失去了圣洁的光輝,不
過是封建思想意識的一种殘余,在好几個莎士比亞喜劇中它成為逗人的笑料,只因為它不合
時宜,荒謬絕倫,不攻自破。

    在兩個半世紀前,卻是另一番光景。對于卜伽丘,這是大敵當前,勢不兩立,他運筆如
刀,在整個作品中,通過各种藝術形象,全面地向教會宣揚的禁欲主義展開猛烈的沖擊。這
決不是小題大做,卜伽丘也并不是著了魔的騎土堂吉訶德,錯把風車當作了妖魔。蠱惑人心
的禁欲主義以它固有的荒謬、虛偽、違反人道的面目出現在《十日談》中,有時候使人不禁
失笑,更多的時候,激起人們的憤怒、憎恨!這些對比使我們更清楚地看到了產生《十日
談》的時代特點。它的嬉笑怒罵的批判精神,實則上是新興的資產階級為了向強大的封建勢
力奪取自己的思想文化陣地而發動的一場進攻戰。對莎士比亞說來,是歌頌、是鞏固、是捍
衛的問題,他的藝術激情主要表現在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對于卜伽丘,他的任務是挑
戰、是吶減、是摧堅、是沖鋒陷陣,在藝術手法上則是一种探索,怎樣适用通俗的文藝形式
來更好地擔負起一個時代的使命。不容怀疑地統治了西歐近一千年的天主教會的權威,第一
次在文藝領域內遭受到這樣嚴重的挑戰。可以說,歐洲文藝复興運動正是以《十日談》的嘹
亮的號角聲揭開了序幕的。

    卜伽丘也的确自覺地意識到,緊握在他手里的羽毛管筆,就是一种得力的斗爭工具,意
識到《十日談》的寫作過程本身就是一場和敵人短兵相接的搏斗。這故事集還不曾寫滿三分
之一,就招來了反動派那邊的誘勸、威脅、辱罵,他們不斷地向作者圍攻,要他把筆擱下
來。“那一陣陣的無情狂風,刮得我天昏地黑,刮得我站不住腳跟——那尖刻的毒牙把我咬
得遍体鱗傷。”作者甚至不得不中斷了他的敘述過程,在故事中間插進了一段表白——十分
有趣的是,這位文化戰士用對女性的崇拜(使人想起了我國的賈寶玉)來表達他反叛封建勢
力的決心:“我天生是個多情种子、護花使者,從我小時候懂事起,就立誓要把整個儿心靈
獻給你們”,“我現在這份意志就格外堅決了”。緊接著這一表白,他寫出了全書思想境界
最高的一個愛情故事:“綺思夢達殉情記”(第四天故事第一)。意大利近代著名文藝評論
家桑克提斯(DeSanctis,1817-1883)曾把《十日談》和但丁的《神曲》(DivineComedy)
并列,稱之為《人曲》(HumanComedy)。人間百態、形形色色的人物,都進入了作者的創作
視野:一百個故事塑造了國王、貴族、僧侶,后妃、閨秀、梳羊毛女工,高利貸者、販夫走
卒等等不同身分,各各具有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從中世紀以來,歐洲文學還是第一次用現
實主義的筆法,在作品中反映了這樣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十分可貴的是作家的人道主義精
神,總是關心人的命運——人們怎樣試圖擺脫封建教會的精神枷鎖,好掌握自己的命運。因
此,從某一方面說來,這“人曲”又是一部猛喝一聲的“醒世小說”,讓大家睜眼看清楚了
社會的黑幕:那些披著神圣外衣的天主教神父正在暗地里干些什么害人的勾當。革命導師曾
經這樣提到但丁——卜伽丘所終生敬仰的前輩詩人(1265--1321):“他是中世紀的最后一
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這段評語在某种意義上同樣适用于文藝复興運
動的先驅卜伽丘身上。他處在一個“承前啟后”的位置上。雖說他面向著一個新時代,但究
竟來自舊世界,并不那么容易和中世紀的舊思想、舊觀念划清界線。《十日談》中的一些舊
的倫理道德觀念,以至一部分糟粕,可以從這里得到說明。當然,“啟后”,新觀念的表
達,新世界的向往,是這部杰作的主要一面。從這一個意義上說。桑克提斯這樣認為也是有
一定道理的:“但丁結束了一個時代,卜伽丘開創了另一時代。”

    桑克提斯甚至還提出“卜伽丘是十四世紀的伏爾泰”。當然,后來法國啟蒙時期的优秀
作家,象伏爾泰等,對于天主教會所庇護的封建思想,批判得更深刻、更徹底,更有說服
力;但這些批判几乎都可以在几個世紀前這部巨著里找到它們的先聲。

    底下就進一步,從几個方面談談《十日談》思想意義——談它的進步性,也要談它的局
限性。

    二

    1348年,歐洲中世紀,一場可怕的瘟疫爆發了。繁華的佛羅倫薩喪鐘亂鳴,尸体縱
橫。十室九空。人心惶惶,到處呈現著触目惊心的恐怖景象,仿佛世界末日已經來到了……
卜伽丘在他的巨著《十日談》里,一開頭就通過許多給人以真實感的細節,描繪出一幅幅陰
暗的畫面。小說就在這樣一片悲慘的气氛中開始。

    在這場浩劫中,有十個青年男女僥幸活了下來,他們相約一起逃出城外,來到小山上的
一個別墅。只見周圍盡是一片青蔥的草木,生意盎然;別墅又修建得非常漂亮,有草坪花
壇,清泉流水,室內各處都收拾得洁靜雅致。十個青年男女就在這賞心悅目的園林里住了下
來,唱歌跳舞之外,每人每天輪著講一個故事,作為消遣,住了十多天,講了一百個故事。

    從一座触目凄涼的死城,忽然來到陽光燦爛、歌聲歡暢的人間樂園,這一對比是強烈
的,叫人眼前頓時為之一亮。這柳暗花明又一村、換了人間的境界,可說具有一种象征的意
義,就象從中世紀的禁欲主義的森嚴統治下解放出來,人們忽然發現,原來這紫奼紅嫣的現
實世界是多么美好,多么值得歌頌啊!

    馬克思曾經指出:“廢除作為人民幻想的幸福的宗教,也就是要求實現人民的現實的幸
福。”卜伽丘筆下的那些充滿著對人生的熱愛,一心追求塵世歡樂的故事,就是拋棄了天國
的幻夢,宣揚幸福在人間。《十日談》這部杰作,可說是在意大利文藝复興的早春天气,沖
破寒意,而傲然開放的一朵奇葩——那籠罩大地的寒意(象中世紀黑死病一般摧殘人間),
就是龐大的天主教會的黑暗勢力。

    我們只有把這部古典名著和它的特殊的時代背景,特殊的歷史使命聯系起來,才能更好
地理解它,珍惜它在歷史上的巨大的進步意義。

    開卷展讀《十日談》,我們看到,頭上接連几個故事,全都是對當時炙手可熱的天主教
會的諷刺和揭露。一篇故事就是一篇挑戰書,顯示出一种不可輕視的力量,代表了整個作
品、以至一個時代的批判精神,很值得我們注意。讓我們首先挑“楊諾勸教”(第一天故事
第二)讀一讀吧。

    巴黎有個絲綢商,名叫楊諾,和一個猶太商人十分友好,几次三番苦勸他拋棄猶太教,
改信正宗的基督教。最后,那個猶太教徒表示,如果非要他政變信仰不可,那他先要到羅馬
去考察一番再說,看看天主派遣到世上來的代表(教皇)气派究竟怎樣。他果真赶到了羅
馬,在教皇的宮廷里他看到的是什么景象呢?

    從上到下,沒有一個不是寡廉鮮恥,犯著“貪色”的罪惡,甚至違反人道,耽溺男風,
連一點點顧忌、羞恥之心都不存了;因此竟至于妓女和孌童當道,有什么事要向廷上請求,
反而要走他們的門路……

    他又繼續留意觀察,把這些寡廉鮮恥之徒的貪得無饜、愛錢如命、買賣圣職等所作所
為,全都看在眼里。触目掠心的情況使那個嚴肅的猶太人提出這樣一個結論:羅馬蚜儿是什
么“神圣的京城”,乃是藏垢納污之所:教皇、紅衣主教,這些人本該是基督教的支柱和基
礎,卻無惡不作,無非要叫基督教早些垮台,有一天從世上消滅罷了。

    至此,讀者一定會象楊諾一樣,以為他再也不會皈依基督教了吧;可是卜伽丘顯示了一
位短篇小說作家的技巧,讓亞伯拉罕把話頭一轉,使故事得到了一個出人意外的結局:“可
是不管他們怎樣拼命想把天主教推翻,它可還是屹然不動……這么說。你們的宗教确是比其
他的宗教更其正大神圣。”因此他竟下了決心,到教堂去接受基督教的洗禮了。

    作者本人是個天主教徒,做不到象無神論者那樣根据宗教的本質來徹底否定天主教;但
是不給天主教會一點光彩,還它漆黑一團的真面目,把天主教的值得存在的理由,僅僅說成
在于它本該象一個被蛀空了的大廈那樣倒下去,卻終于還支撐在那里,這對于天主教會豈不
有著极大的諷刺意味?卜伽丘大大發揚了他的前輩但丁對教會的批判精神。

    這篇故事帶有提綱挈領的意義。就象楔子(十個青年男女的聚會)在藝術結构上成為全
書的一個框架,這第一天故事第二,可說在主題思想上為整個作品定下了基調。《十日談》
中許多批判性的故事,又可說通過無數生動具体的藝術形象,對于“楊諾勸教”這故事所勾
勒的輪廓,進一步地、多方面地賦予血肉,充實內容;或者是冷嘲熱諷,或者是嬉笑怒罵—
—一句話,在卜伽丘的犀利的筆鋒下,“神圣的”封建教會顯現了它的原形!革命導師恩格
斯曾經這樣指出:“當時反對封建制度的每一种斗爭,都必然要披上宗教的外衣,必然首先
把矛頭指向教會。”

    這是因為在歐洲中世紀封建社會里,羅馬天主教會是壓在人民頭上的一座大山,它是各
國最大的封建地主,也是封建制度的最頑強的精神支柱,它給封建宗法制度繞上一圈神圣的
光彩。它的教堂、修道院、宗教法庭、异教裁判所,遍布在每個封建庄園,每個新興的城鎮
——可以說,龐大的天主教會組織就是一面編織得密密層層的大蜘蛛网,几乎挂滿在西歐的
每一塊土地上,它的勢力伸入到每個偏僻的角落,滲透到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除了殘酷的
經濟剝削外,它的職能就是對廣大的人民實行全面的、無孔不入的精神統治。因此情況必然
是:“要在每個國家內從各個方面成功地進攻世俗的封建制度,就必須先摧毀它的這個神圣
的中心組織。”

    我們也正是首先從這個意義上,對《十日談》這部世界文學名著給予它歷史上的應有評
价。

    偉大的文藝复興時代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也的确產生了一系列多才多藝的巨人(包括
卜伽丘在內)的時代。但是,另一方面,對于天主教會來說,為了維護、加強它的罪惡統
治,這卻是一個需要“圣徒”、需要神的“奇跡”的時代。果然,在當時被蒙蔽的愚夫愚婦
中間,所謂“圣徒”、所謂“奇跡”,大量地涌現,在《十日談》里就提到:“一年到頭,
就沒有一天不是供奉著一位圣徒,甚至是好几位圣徒。”天主教會的存在离不開它的特殊需
要:迷惑和蒙騙,因此“布置下無數陷阱和圈套”,好象張网的漁夫那樣要把眾生“一网打
盡”。放在這樣一個歷史背景里,全書第一個故事“歹徒升天”所顯示的反蒙昧主義精神,
就顯得特別可貴了。

    一個生前無惡不作的坏蛋,死后,按照基督教義,理應下地獄去了,卻被教會奉為“圣
者”,為他的落葬舉行隆重的儀式,沿途唱著圣歌,哄動了全城。后來他的圣名越傳越廣,
男女老少對于他的敬仰与日俱增,逢到患難,都赶到教堂向他的神像祈求。果然,“天空假
著他的手,顯示了好多奇跡”。

    這個故事的可笑之處,在于一向愚弄人民的天主教會這一回卻反而被一個毫無宗教顧忌
的坏蛋愚弄了。故事的深刻性也正是在這里:教會捧出選擇個偶像來——不管他生前是“圣
徒”也罷,歹徒也罷,對于它,反正是一回事,只要歸根結蒂,能達到這一個目的:欺騙廣
大的人民,能在群眾中間煽動起一陣狂熱的迷信活動,這就夠了。

    天主教會和蒙昧主義是相依為命的。它宣揚的永恒原則是:“上帝支配人的理性”。只
有使人們陷于渾渾噩噩,頭腦發熱,喪失辨別、思考的能力,把教會所編造的一整套謊話句
句都當作真理般信仰著,它才能以至高無上的神的名義,騎在人民頭上任意作威作福。卜伽
丘卻在這里撩起了幕布的一角,讓人們看到,歷謂“奇跡”、所謂“圣徒”那一套,其實徹
頭徹尾是一個大騙局,是一場可笑的鬧劇——可不是,天主教會一再煽動起宗教狂熱,這
“歹徒升天”不過是無數次中特別荒謬可笑的一次罷了。

    卜伽丘在其他一些有意思的故事里對封建教會的蒙昧主義繼續進行批判。多數寓譏刺于
笑謔,作為社會趣聞、社會話劇來談,但是發人深思,“瘸子求醫”的故事(第二天故事第
一)一開始就是鬧哄哄的場面,只見全城的人都在忙著把那些跛腳的、瘋癱的、瞎眼的,以
至各种各樣畸形殘廢的人都找了來,涌向教堂,他們熱切地期待著奇跡的降臨;原來据說有
一位“圣徒”升天去了,只消碰一碰他的圣体,就會百病消除。人人都在熱切地盼望著奇跡
降臨,誰知來了三個賣藝的小丑,說是瘸子求醫,于是假戲真做,還居然惟妙惟肖,存心讓
人上個大當。這可犯了眾怒,那個“瘸子”為此挨了一頓好揍,還險些儿送了老命。在人人
都成了愚夫愚婦,都迷信奇跡的時候,開這么一個玩笑,需要一些天不怕、地不怕的潑皮精
神。同樣,寫這么一個故事,把這宗教狂熱還原為一場荒謬可笑的活劇,清楚地攤開到人們
的眼前來,恐怕同樣是眾怒難犯的事,同樣需要拿出些勇气來吧。卜伽丘是值得我們欽佩
的。

    “焦炭變圣物”(第六天故事第十)講的是一個油嘴滑舌的修道士臨時編一套胡話,把
一塊焦炭說成當年受火刑的勞倫斯圣徒的遺物,還拿這塊木炭給農夫農婦們在雪白的襯衫和
面紗上大畫其十字,保證他們一年之內不會遇到火災,于是他騙到了比平時更多的捐獻。這
故事寫得活潑、詼諧,不避瑣細、不避粗俗,給人以一种親切感,特別富于民間故事的色
彩;實際上,這是作者現身說法,讓“圣物”連同它的“奇跡”,在人們眼里變成了不值一
錢、不值一笑的爛東西。

    有的故事揭露了令人發指的教會黑幕:修道院院長為了要奸淫教民的妻子,把丈夫禁錮
在教堂的地窖里,卻讓他以為自己已經故世,成了亡靈,正在暗無天日的地獄里受罪,后來
那女的怀孕了,又把丈夫放回“人世”,去充當孩子的爸爸,還宣稱多虧院長替他向天主禱
告。他的“复活”,村人們以為是奇跡降臨了,因此大大地提高了院長的圣譽(第三天故事
第八)。

    還值得一提的是“天使出丑”(第四天故事第二)。一個為非作歹的坏蛋,搖身一變,
披上一件法衣,居然成了亞爾貝托神父。“本來是只吃羊的狼、現在竟變成了牧羊人”,而
且聲譽日增。他編造一套神話,把一個頭腦簡單的婦女騙上了手,使她還以為是蒙受加百列
天俠的垂愛,不胜光榮之至。但是這個披著天使外衣的神父的奸計終于敗露,他被當作一頭
畜生牽到威尼斯廣場去示眾,他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在題材類似的一組故事中,要算
這一篇最叫人拍手稱快了。

    全書的第三個故事“三個戒指”,顯示了作者的寬廣的精神視野。他把批判的鋒芒轉到
了另一方面(就象開辟了另一個戰區)。為了更好地理解故事的深意,我們不妨翻過几頁,
先讀一下“裁判官的故事”(第一天故事第六):

    有人在酒店里多喝了几盅酒,一時高興,隨口說道:他正在喝的美酒,就連耶穌都可以
喝得。這話傳到异教裁判所的裁判官的其朵里,立刻成了非同小可的事件。所謂“异教裁判
所”就是天主教會暗中監視人民一言一行,實行思想統治的特務机构。在故事中,那擔任裁
判官的神父,“不光是管著人們信主不信主,就連人們有錢沒錢。他都要管到”;現在這神
父打听到說那句戲言的人,又有田地,又有金銀。這樣好的机會豈能放過,就下一道緊急命
令。以嚴重的罪名把他逮捕了。他污蔑基督是一個大酒徒,這還了得,足夠构成把他送到火
刑柱上活活燒死的罪名了。后來那人托人疏通,還“獻上一大塊‘脂膏’,讓神父涂在眼
上,也好醫治修士見錢眼紅的毛病”。這樣,才算得到從輕發落,拘留几天后被釋放了。

    這個故事諷刺了裁判官的敲詐勒索,無孔不入;只是著墨不多,就象作者自己所說的:
“象蚊子那樣叮人一口”罷了。但是試想,隨口一句戲言,竟可以無限上綱,和洪水猛獸般
的异端邪說聯系起來,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從這里不是可以嗅出一股可怕的血腥味儿
來嗎?再說,在酒店里的一句話,立即傳到裁判官的耳朵里,异教裁判所難道是天主教會蓄
養的一頭反革命嗅覺特別靈的獵狗嗎?

    中世紀的歐洲,沒有宗教自由,信仰自由,意味著在天主教會的專制統治下,沒有思想
自由,一切真理的探索都被宣判為异端邪說,受到了殘酷的鎮壓。歷史上的异教裁判所,罪
惡累累,令人發指,豈僅是象流氓般敲詐勒索而已。這本是很值得一寫的創作題材,但是在
天主教會還是气焰万丈的當時,這樣的題材又有它特殊的敏感性。卜伽丘下筆之際,恐怕很
費躊躇,不能不有所顧慮。

    因此。我們可以注意到,“三個戒指”的故事和絕大多數故事不一樣,它的故事背景不
是在當時當地的佛羅倫薩,不是在意大利,也不是在歐洲,而是在中古時代的非洲;這是
說,盡可能在表面上和作者當前的現實生活的距离拉得開一些,好逃避天主教會的鷹犬們的
耳目。

    作者讓一個住在非洲的猶太人講一個故事:一位父親,為了不厚此薄彼,把三個一摸一
樣,不辨真偽的戒指交給三個儿子。其中一個是祖傳的,是族長的權威的象征,其余兩個是
仿造的。但是誰還能說得明白,他拿到的是真正祖傳的戒指呢?結論是:

    天父所賜給三种民族的三种信仰也跟這情形一樣。你問我哪一种才算正宗;大家都以為
自己的信仰才算正宗呢。他們全部以為自己才是天父的繼承人,各自抬出自己的教義和戒律
來,以為這才是真正的教義、真正的戒律。這問題之難于解決,就象是那三只戒指一樣叫人
無從下個判斷。

    這一段話放在故事中間,無非表明猶太人的回答十分得体,無所偏倚,不落把柄,因此
他用以逃脫了蘇丹設下的圈套。這就是一個人情世故的好例子,呼應著故事的開場白,所謂
聰明人“往往能憑著智慧,安然渡過險境”。但是結合到當時的階級斗爭的背景,那么可以
說,作者在這里轉彎抹角地呼吁宗教上的寬容。如果無所謂“正宗”,自然也就不存在“异
端”,思想統治,政治迫害,也就失去了神學上的根据。因此實際上,作者在這里隱隱地為
思想自由的權利而呼吁。

    就批判精神而言,這個海外故事和《十日談》其他篇幅其實是相呼應的;但是就題材的
特殊性而言,則全書一百個故事中,僅此一篇而已。作者再沒有就同一題材作進一步發揮;
神學批判沒有能提高為政治批判,——處理這樣特殊敏感的題材,作者還有些羞羞答答。同
樣,寫异教裁判所的,也只有第一天故事第六而已。這表明作者的顧慮很大,當時歷史條件
的還不成熟。這里是教會所設下的一個禁區,作者稍一接触,便不得不回避過去了。

    与之相反,作者不惜筆墨,一再用重墨渲染的是一組“修道院里的故事”(或者不如
說,“修道院的內幕”)。緊接在“三個戒指”后面的就是“院長的‘苦修’”——全書第
四個故事:一個小修士犯了色戒,本應當受到嚴厲懲罰。但是在他低頭向修道院長認罪的當
儿,巧妙地給了院長一個暗示:你別裝模作樣吧,你自己的手腳并不干淨,你也犯了同樣的
戒律。他終于逃過了一頓責罰。

    在“小修女的故事”(第九天故事第二)中,那女修道院院長的形象更其可笑。她匆忙
之中,拿起教士(她的情夫)的短褲當作自己的頭巾,就往頭上一套,來到大廳審問一個犯
奸的小修女,她當著全体修女,拍手頓足、聲色俱厲地把小修女罵了一頓。還口口聲聲非嚴
辦不可。那修女抬頭一看,只見女院長的頭上有兩條吊抹帶,不住地在晃動,心里頓時明
白,那位道貌岸然的女院長暗中干的什么好事。于是用一句話就打落了她的威風:“請你先
把頭巾扎好,再跟我說話吧!”

    可以看得出,對于那個違反教規的小修女,作者并沒有譴責的意思,因為那禁欲主義的
冷酷的戒律是強加于她的。

    很有些鬧劇意味的是“啞巴的故事”(第三天故事第一)。在一座以圣洁著稱的女修道
院里,全体修女,以至她們的院長,從下到上,串成一起。都犯了色戒,合養一個啞巴男
人。修道院非但沒有坏了名聲,卻反而讓人們相信,由于她們虔誠的禱告和圣徒的恩典,修
道院里降臨奇跡了。

    作者寫這些故事僅僅是為了博讀者一粲嗎?是有意賣弄低級趣味嗎?當然不是。這里是
作者和腐敗的天主教會作斗爭的另一個方面。

    歐洲人民反封建制度的斗爭,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總是首先把矛頭針對天主教會;而
反對天主教會的思想統治,又往往通過反禁欲主義這一方式表現出來。這是因為禁欲主義組
成了天主教教義的核心思想。

    為了給陷于极端貧困的勞動人民套上沉重的精神枷鎖,使他們喪失斗爭的意志,永遠甘
心于被壓迫的命運,天主教會利用一切宣傳手段喚起人們對于天堂的幸福的幻想;要人們相
信,人世是罪惡的深淵,是苦海;人生的真諦就是忍饑挨餓,禁欲苦修,為了天國的“幸
福”而否定現實生活中的一切歡樂。在全書第一個故事里,我們看到,連口渴了多喝几口清
水,現成為必須忏悔的罪孽。男女的結合。只是為了替神圣的教堂繁殖善良的信徒,好尊榮
上帝。這樣才好把有罪的肉欲減為輕罪。總之,拿天國的愛代替生活的熱愛,拿神愛代替情
愛,拿神性否定人性——這就是把貧困、苦難神圣化了的、產生于黑暗的中世紀的禁欲主
義。

    受欺騙、被蒙蔽的廣大人民群眾把人世看做了苦海,甘心過著牛馬的生活,少數封建特
權階級豈不更可以為所欲為,過著荒淫無恥的生活了。所以,在“禁欲”的背后就是“縱
欲”。作者非常懂得這個道理。他看透了天主教會玩弄的是什么卑鄙的伎倆。那些僧徒借神
圣的名義,“譴責人們心中的淫念,就為了把這班罪徒從女人身邊嚇跑,那娘儿們就好歸他
們自己受用”。

    請看“愚夫修行”的故事(第三天故事第四)吧:這故事的諷刺性在這一點上形象特別
鮮明:禁欲和縱欲,只是一板之隔——在門外,那丈夫听信了教士的指點,徹夜苦修;在室
內,那教士就趁机勾引他的妻子。那個精神上中毒太深的愚夫,一心要修成正果進入天堂,
卻不知道他這种愚行正好引狼入室,把坏人送進了天堂!

    卜伽丘寫了許多故事揭露天主教會的男盜女娼,對于他,這成了反對天主教的夢欲主義
的一种特殊有效的斗爭手段。人文主義者在反對天主教會時。大膽地提倡“人性”,反對
“神性”;提倡“人道”,反對“神道”;提倡“個性解放”,反對“宗教桎梏”;要現實
生活中的幸福,不要教會的禁欲主義和幻想中的天國的“幸福”。他真誠地希望,只消把這
些精神枷鎖都打破了,人們將會為他們新的發現而歡呼:原來幸福在人間!

    這一股反對“神性”、“神道”、宗教桎梏的批判精神,在《十日談》的開頭四個故事
里,很集中很充分地体現出來了。這批判的精神也在其他許多故事里得到響應。現在我們進
一步看看作者又是怎樣正面宣揚“人性”,提倡“人道”,宣傳生活的幸福的。其實可以
說,作者的批判的火力,正是來自他對于“人性”和“人道”的信念,來自對于現實生活的
熱愛。

    作者顯然認為,只要有人的地方,人的天性就會顯示出來,不可窒滅,也無從回避。他
在第四天開頭特地安排一個小插曲,很有意思。有一個從小与世隔絕的青年,跟著父親下山
進城,這才生乎第一次看到了一群女人。父親是個死心塌地皈依天主的教徒,不許儿子去看
一眼女人,嚇唬說。它們叫“綠鵝”,它們都是禍水。誰知儿子卻說道:“親爸爸,讓我帶
一只綠鵝回去吧!”他連“女人”這個名詞都不知道,但是他卻本能地覺得,在這一天接触
的許許多多新鮮事物中,最美、最動人的就是“綠鵝”了。老頭儿這時才恍然大悟:原來自
然的力量比他的宗教戒規要強多了。

    作者接著發表的一段感想,充分表達了“人性”必須從禁欲主義的桎梏中解放出來,這
一可貴的人文主義的思想:

    誰要是想阻擋人類的天性,那可得好好儿拿點本領出來呢。如果你非要跟它作對不可,
那只怕不但枉費心机,到頭來還要弄得頭破血流呢。

    假使我們不過于計較“痴女修道”(第三天故事第十)寫得太粗野了些,那么這個故事
(其實是一篇出色的寓言)在當時顯然是有它的現實意義的:人性無所不在,不可窒滅,也
無從躲避;哪怕你迎到深山僻野、渺無人跡的荒漠中、一心刻苦修行,也無濟于事。一旦
“人性”借著一個少女的丰滿的肉体呈現在那個可怜的修道士眼前,他就抵擋不住了,只能
拋棄他的“神性”,屈服了事。神圣的禁欲主義變成了一個粗野的大笑話,作者的挖苦真是
到了家!

    作者在許多故事里都寫到了人性。“菲莉芭胜訴”(第六天故事第六)雖然簡單,卻有
代表性。從前有一條嚴酷的法律,婦女犯奸,一律活焚。美貌多情的菲莉芭在法庭上受審
時,卻神色從容,侃侃而談。本來是個犯婦,反而成了控訴者,指責法律對于婦女的不公
平。她不但逃過了懲罰。而且那條殘酷的法律,經過她的指摘,從此作了修改。

    這篇小故事從國家立法的角度接触到舊社會里男女不平等的現象,這是很有見地的,同
情受壓迫的婦女的立場也是明顯的。當然作者并不懂得,只有在政治地位、經濟地位上翻了
身,婦女才有真正的平等和獨立可言,因此在他的筆下,法庭不象是表現統治階級意志的專
政工具,倒象是一個表現人文主義者的愿望的“人性的法庭”了(正好和十八世紀啟蒙主義
者的“理性的法庭”相媲美)。只有在這樣一個“人性的法庭”里,損害夫權的菲莉芭才能
拿滿足天然的生理要求為理由,竟取得了胜訴。

    人性,是人文主義者在反禁欲主義時高舉起的一面大旗;人性,是人文主義者審判天主
教會的罪行的法庭。而人性,在作者筆下突出地表現在男女的愛情上。卜伽丘給予愛情以新
的評价,把它看作一种新的道德,新的人倫。純洁的戀愛是至性至情的流露,無可非議、正
大光明,應該受到祝福。

    天主教會把任務看作邪惡的肉欲,而人文主義者的卜伽丘卻一再在他的故事中表明,純
洁的愛情是人生中的一种積极的因素,幸福的泉源。富家子弟西蒙本是愚魯無知,“与其說
他象個人,不如說他象頭畜生”,嚴父良師的訓導都教不好他。但是愛神卻“執行了他啟蒙
點化的職司”,自從他對一個美麗的姑娘一見鐘情之后,他那顆“頑石般的心給愛神的箭射
穿了”,人就頓時開了竅,他天賦的聰明被解放出來了,成為才藝出眾的年青紳士。(第五
天故事第一)

    卜伽丘筆下的綺思夢達郡主的形象使人難以忘怀。愛情使她變得堅強勇敢,打破了世俗
偏見。她的私戀已經敗露,她的情人被下在牢里,父王痛罵她不該和一個下賤的奴仆談戀
愛,她卻毫無懼色地宣布自己始終如一地愛他,取使死了之后還要繼續愛他。更值得注意的
是,她打破了向來的封建門第觀念,提出了一种對于人的新的評价標准。

    我們人類本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區分人類的標准。那發揮大才大德的才當
得起一個“貴”;否則就只能是“賤”。這條最基本的法律雖然被世俗的謬見所掩蔽了,可
并不是就此給抹煞掉,……

    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里,高傲的封建貴族向來唯我獨尊,現在愛情鼓舞著綺思夢達要
為她那可愛的、但是出身低微的情人爭社會地位。她滿怀激情地喊出了:請你看看滿朝的貴
人吧,打量一下他們的行為品德,再回頭看看她的情人又是怎樣一位人才,“只要你不存偏
見,下一個判斷,那么你准會承認,最高貴的是他,而你那班朝貴都只是些鄙夫而已。”如
果想到作者正處于一個歷史的變革時期,那么郡主的這一番富于民主思想的話,很可以說是
為即將脫穎而出的新興的資產階級所作的不平之鳴,他們不能再容忍封建特權階級永遠高高
在上,壟斷一切社會權利了。“綺思夢達殉情記”(第四天故事一)無疑是《十日談》中最
富于社會意義的故事之一。

    在前面提到的“綠鵝”這一小插曲里,老子把婦女看作洪水猛獸,躲避唯恐不及;儿子
卻偏把“綠鵝”看作人間最可愛的寵物,要抱一頭“綠鵝”上山。這正好具体而微地反映了
那個時代里新舊兩种思想的沖突。封建社會宣揚男尊女卑,把婦女看作罪惡的根源,這和天
主教會的禁欲主義有密切關聯。來自中世紀的“所羅門的指示”(第九天故事第九)更把虐
待婦女當作人生的智慧所總結出來的一條好經驗:“好馬、劣馬,總少不了一對踢馬刺;好
娘子、坏娘子。都需要一根木棍子。”

    卜伽丘作為一位优秀的人文主義作家,對于婦女顯示了可貴的同情和尊重。他的巨著
《十日談》一開始就在序言中聲明這部作品是為婦女而寫作、是獻給“整天守在閨房的小天
地內”的婦女的。對婦女的崇拜,和用他的筆跟封建勢力作戰到底的決心,在他心目中几乎
成了一回事。

    在《十日談》里;有許多故事都是贊揚婦女的善良、深情、机智。前面介紹的“綺思夢
達殉情記”,女主人公不僅情深如海,堅強勇敢,而且還善于思考重大的社會問題。“洗冤
記”(第二天故事第九)中的女主人公也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位蒙受不白之冤的商人的
妻子,死里逃生,被迫剪了頭發,改扮成水手模樣,漂流异域,她歷盡艱險、終于以非凡的
才于替自己報仇雪恨,恢复了自己的清白聲譽,同時恢复了她本來的女性身分,受到人們的
尊敬。這是一個曲折動人的故事,莎土比亞的晚期喜劇《辛白林》就是根据這一故事題材寫
成的。

    此外,象“母雞宴”(第一天故事第五)中的侯爵夫人,在作者筆下是一個很有光彩的
形象,她沒有在尊貴和權勢前屈服,而是運用机智,憑一句得体而又俏皮的雙關語,擋佳了
法蘭西國王對她的非分之想,保衛住自己的聲譽。与之相類似的還有“教士出丑”(第八天
故事第四)中那位洁身自好的寡婦,她聰明、沉著,略施小計。把那好色又狂妄的教士玩弄
在掌股之上,還叫他當眾出丑,受到應有的懲罰。

    值得一提的是“可怜的莉莎貝達”(第四天故事第五)。這是小市民階層中的一對苦命
鴛鴦的故事。在那個時代里,一個柔弱的姑娘是沒法掌握自己的命運的,家中的父兄管教著
她,統治著她,她的沖破權勢和金錢觀念的私戀往往落到悲劇性的結局。一對青年男女怎樣
兩情相悅,作者并沒多費筆墨,故事的敘述差不多就從那悲劇性的結局(情人被凶殘的哥哥
殺害了)展開的,情節簡單,因此寫得很集中,卜伽丘把滿腔同情都傾注在那個失去了愛情
就活不下去的姑娘身上。整個故事就象一首气氛濃郁、富于浪漫主義色彩的敘情詩,充分展
示了那個少女內心所經歷的焦急、憂慮、悲痛和絕望的痴戀……。最后,這個以淚洗臉、以
淚澆花的姑娘,終于以身殉情。一幕民間的愛情悲劇就這樣無聲無息地結束了;也是臨到結
局,作者忽然添上了几行民謠,余者裊裊,浪漫气息的詩意繼續在蕩漾,好象告訴讀者,這
凄苦的愛情并沒有在人間消失。還在人們的口頭流傳著。五個世紀后,英國优秀的浪漫派詩
人濟慈根据這個故事,寫下了著名的故事詩《伊莎蓓拉》。

    最后,不能不說一說,卜伽丘對于生活的熱愛所表現的另一個方面:幽默和笑聲。只有
一個心胸開闊、熱愛生活的時代新人,才會處處流露出一种不可抑制的幽默感,發出一陣陣
明朗健康的笑聲。不妨拿第六天的一組故事作例子。這些故事,除了前面提到的“煤炭變圣
物”外,都特別短小,不過一二千字光景,而且几乎連故事情節都沒有,更談不上有多大思
想意義了,象故事第五、第六、無非是一些生活片斷、生活小景罷了(兩個朋友同行,途中
遇雨;几個青年七嘴八舌地打了個賭)。但是我們看,作者走出書齋,忘了自己學者的身
分,混雜在一群嘻嘻哈哈的市民中間,不避瑣碎、粗淺,卻把他看到听到的津律有味地記錄
了下來。很顯然,他希望讀者也能欣賞這些小故事。欣賞什么呢?——它們的風味。這里有
笑聲,有幽默感。有現實生活的親切气息,還有一份對生活的熱愛。那雨中的兩個朋友,一
副狼狽相,卻偏又你笑我,我笑你,此情此景,真可以當作一幅絕妙的幽默畫。至于故事第
六里多少包含首一點朴素的進化論思想,還有一點對上帝不夠尊敬(最古老的最簡陋,上帝
造人,開始還是個手藝不高明的新手),那倒還是其次的事。

    前面結合著時代背景,介紹《十日談》思想意義,強調的是它的富于戰斗性的一面,因
此容易想象為這是一部近乎怒目金剛式的作品。可是《十日談》也是一部很有風味的作品,
洋溢著幽默和笑聲,富于一個人文主義者的溫暖的人情味啊——諷刺和幽默,這兩個特點,
其實在全書一開始、第一個故事“歹徒升天”中已同時顯示出來了;它仍統一于卜伽丘對生
活的熱愛,對人間幸福的信仰。

    三

    象任何歷史上的优秀作品一樣,《十日談》自然也不免打上了時代的烙印,有它的局限
性。

    《十日談》是作者設想的一個故事會,參加的十個青年都是出身名門、富有教養的紳士
淑女。他們人數不多,遠离了芸芸眾生,在世外桃源似的園林里,除了唱歌、跳舞、談笑
外。過著無所事事的悠閒日子,每人身邊還有仆人侍侯。這講故事的小圈子儼然是一個小型
的上層社會。“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清新意境,以及人文主義者和人民群眾還有一段不小距
离的圈點,在《十日談》整個作品的藝術构思上,同時反映了出來。

    象處在歷史過渡時期的許多先驅一樣,在卜伽丘身上,既有戰斗的一面,也有妥協的一
面,落后的一面。這也說明了為什么在《十日談》中,既有吹響了反封建號角的戰斗篇幅,
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封建說教气味很濃厚的東西。例如全書最后一個故事,篇幅特別長,因此
可說是作者特別用心撰寫的;這著名的故事贊美“賢達”的克麗雪達逆來順受,不管丈夫怎
樣折磨她,奪去了她的一子一女,驅逐她出門,她總是表現出基督教所宣揚的謙卑柔從的
“美德”。她的使人感動的全部事跡,只是甘心做一個任人擺布、沒有人格的家庭“奴隸”
罷了。《十日談》以反封建教會的故事開始,卻以封建說教結束,這一情況是值得深思的。

    《十日談》的一百個故事所達到的思想境界有高有低,并不一致,有時差距還很大。例
如第一天開頭的六個故事,充滿著清新的時代气息(已在前面分別談到),但是緊接著兩個
小品故事(故事第七、第八)卻不過把舊觀念、舊作風(封建主的擺闊)當作美德來贊美罷
了,寓意十分平庸。至于前面提到的“所羅門的指示”(第九天故事第九)宣揚的更是封建
社會中男尊女卑的觀點;卜伽丘塑造了一系列可敬可貴的女性群像,這個小故事不見得代表
他本人的思想,很可能他從趣味性著眼,把一個中世紀的故事收進他的故事集中;然而他又
順著故事的題旨,照樣加以發揮一通,把男尊女卑說得頭頭是道。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整個
《十日談》實際上是一個矛盾体,新舊雜陳,充分反映了它是新舊交接時代的產物。我們肯
定它是一部富于戰斗性的作品,是從大体上、從主体上著眼罷了。

    即使拿《十日談》中屬于新思想的一面來說吧,在今天也并不都是值得稱道的,還可以
作進一步分析。歌頌純洁的愛情無疑地具有進步的意義,但是卜伽丘把不正當的男女關系也
看作了愛情。也許我們今天不大能理解作者在書中對于那些情夫情婦所表現的特別寬容的態
度吧。

    在當時的中上層社會里,男女的婚姻不是建立在愛情的基礎上,而僅僅被看作鞏固和擴
大家族的經濟利益、政治勢力的一种手段罷了。在“苦戀”(第四天故事第八)里,有錢而
勢利的父母破坏儿子和裁縫的女儿的愛情,一心希望他跟大戶人家攀親,結果造成了雙雙殉
情的悲劇。婦女的青春和幸福往往被這种包辦代替的買賣婚姻所犧牲了。“丈夫和海盜”
(第二天故事第十)中的女主人公就這樣气憤地訴說道:“當初我的爹娘把我許配給你的時
候,替我的名譽設想一下,那該多好呀!”正當她象一朵鮮花剛開,父母就把她稼給了一個
形同枯木的法官。后來他被海盔劫掠去了,丈夫想方設法要贖她回去,她卻宁可和海盔同
居,也不愿為了社會聲譽,跟著丈夫走。她直截了當地拒絕了:“我覺得在這里倒是做了帕
加尼奴的妻子;在比薩,只不過是做你的姘婦罷了。”受譏嘲的反而是那作為封建家長的丈
夫;与此同時,那建立在買賣婚姻上的家庭也被否定了——女主人公毫無留戀地從那封建家
庭的牢籠里跳了出來。

    在《十日談》的許多故事里,建立在買賣婚姻上的家庭一再被否定,封建夫權一再遭到
無情嘲弄,妻子和她的情夫反而成了值得同情的主人公。恩格斯曾經這樣指出:“從這种力
謀破坏婚姻的戀愛,到那務期給婚姻奠立基礎的戀愛,其間實相隔有一條很遠的路程,這條
路程,武士們是不能走到底的。”歐洲中世紀詩歌中的風流騎士所能懂得的,純粹是“破坏
婚姻的戀愛”罷了;卜伽丘已開始意識到婚姻和戀愛應該聯系在一起,從這個意義上說,他
究竟是他那個時代的新人,比中世紀的騎土向前跨出了一步。然而他畢竟和舊時代還有千絲
万縷的牽連,所以往往表現得十分滿足于欣賞那种“破坏婚姻的戀愛”——私情,而對于包
辦代替的買賣婚姻的罪惡,卻揭露不多,也不夠深刻。

    人文主義思想是以資產階級個人主義為核心的:提倡“人性”,反對“神性”,這“人
性”其實是体現著資產階級自身性格的人性罷了。所以并不奇怪,《十日談》中許許多地方
赤裸裸地表現了資產階級的個人享樂主義。個性解放几乎同時意味著性的解放;對天主教會
不公開的縱欲的批判,似乎只是為了代之以資產階級公開的縱欲。如果說,那些富于批判的
鋒芒、揭露天主教會腐敗行為的故事,使人看到了腐朽的封建社會不可避免的沒落命運,那
么《十日談》里另外一些不很高明的故事(例如第八天故事第八等),難道不可以看作預示
著資本主義國家里必然會出現的那种淫亂污穢的社會風气嗎?

    稱頌人們富于進取精神、發揮自己的智謀才能、相信人生的幸福是可以憑個人的努力爭
取來的,這同樣是《十日談》的一個有積极意義的主題思想——第三天的故事總題就是:
“憑著個人的机智,終于如愿以償,或者物歸原主。”但与此同時,也有一些很庸俗的故
事,突出地表現了損人利己、爾虞我詐,不擇手段的惡劣作風(第二天故事第四、第九天故
事第四等);而對于作者,這些行為由于帶來了個人的好處,卻似乎同樣是值得稱道的。

    盡管卜伽丘的《十日談》有不少這樣或那樣的糟粕,盡管有些故事,隨著歷史的進展,
它們的思想光芒已經日趨黯淡了,但是,在六世紀以前。正當歐洲天主教會气焰万丈的時
候,敢于以文藝作武器,針對著反動勢力投出猛烈的標槍,刺破了永恒的天國的幻夢;怀著
對于現實生活的熱愛,宣揚幸福在人間——這樣一位旗幟鮮明的戰士。是值得我們尊敬的。
當我們正努力要把二千多年來根深蒂固的封建勢力和它的殘余從自己的國土上鏟除掉時。我
們有理由紀念卜伽丘,這位文藝复興時期的偉人,把他看作曾經走在我們前面的一們戰友。

    四

    卜伽丘在1313年誕生于佛羅薩,也有可能誕生于离佛羅倫薩西南二十英里的一個小市
鎮切塔爾多,他父親在那儿有房產。他是一個私生子,父親是一個富裕的金融業商人,母親
身分不明,大概是一個社會地位低微的女人。

    關于卜伽丘的早年傳記資料不足,向來都根据他早期作品中所提供的帶有自傳性的線
索,以為他誕生于巴黎,母親是法國人,生下他不久后就死去了。但是現代學者對于這些說
法已予以否定。

    卜伽丘從小在商人和市民的圈子中間長大,這和他日后在作品中鮮明地表達新興市民階
層的思想感情,是很有關系的。他自幼愛好文藝,喜歡讀書,萌發了將來做一個大詩人的心
愿。大約在他十四歲的時候,老卜伽丘不顧儿子的志趣,把他帶到那不勒斯去習商。他混了
六年,毫無成績,老卜伽丘只得叫他改行,在那不勒斯學習教會法典,因為這是有利可圖的
行業。枯燥乏味的宗教法又耗去他六年歲月。卜伽丘痛心地認為,他學詩無成,白白地蹉跎
了十二年大好光陰。

    幸而當時那不勒斯的宮廷比較開明,在國王周圍,除了封建貴族、早期的金融家、遠洋
歸來的航海家等外,還聚集著一批學者,有些還識得希腊文,帶有人文主義思想的色彩,在
當時的意大利形成一個文化中心。卜伽丘借光他父親的影響(那不勒斯的財政靠佛羅倫薩金
融界的支持),有机會參加宮廷的一些社交活動,擴大了他在文化領域中的視野。在他逗留
那不勒斯的這段時期,開始摹仿當時盛行的雕琢堆砌的文体,寫起詩文來。

    他把他早期的作品都奉獻給他青年時代的情人“菲亞美達”,并且在帶有自傳性的作品
中追敘了他在教堂中初次遇見菲亞美達,一見鐘情,二人以后熱戀的光景。《十日談》中的
七個講故事的姑娘中,有一個就叫做“菲亞美達”,作者把她形容得非常美麗:“一頭金黃
的鬈發,一直披到洁白細膩的肩膀上。她那鵝蛋臉儿才真多是百合花般洁白……”(第四天
結束部分)。學者們向來認為這位在創作生活上給予卜伽丘很大影響的菲亞美達,就是那不
勒斯國王的私生女儿瑪麗亞。不過現在學術界也有對這一說法予以否定的。

    卜伽丘的第一部比較成熟的作品是長篇小說《菲洛柯洛》(Filocolo,l336),用托斯
卡尼語散文寫成,敘述一個信仰基督教的姑娘和一個青年异教徒的愛情故事,他們克服重重
阻礙,終成眷屬;其中有兩個作為插曲的故事后來收在《十日談》里。《菲洛柯洛》可說是
歐洲文學中第一部長篇小說。

    牧歌《亞美托的女神們》(Ameto,1341-1342)采用神話題材,是對于愛情的歌頌,
由于愛情的點化,一個粗魯的牧羊人一變而為心地高尚的青年;還值得注意的是這部有詩有
散文的作品在結构上和《十日談》有相似之處,七個仙女各自向牧羊青年亞美托訴述自己的
愛情故事,文筆也比較流利,有人甚至稱這部牧歌是“雛形的《十日談》”。

    卜伽丘創作書信体小說《菲亞美達》(Fiammetta,1343一1344)時,擺脫了古典和神
話題材的套子,而開始描繪現實生活中的人物;作者把一個失戀的少女的內心世界的种种感
受:她的愛情和痛苦,幻想和希望等,都細膩地刻划出來。這部作品被認為是歐洲文學中第
一次出現的“心理小說”。《菲索拉諾的仙女》(NinfaleFiesolano,1344—1346)是一部
長篇敘事詩,寫仙女和牧羊青年的戀愛悲劇,她因為追求愛情的幸福而遭到了懲罰。冷酷無
情、厲行禁欲主義的黛安娜女神把這一對情人變成了兩條河流,但是最后這兩條小河流到阿
諾河,又匯合在一起了。這篇長詩的一些精采片段,寫得清新、舒暢,是卜伽丘成就最高的
一部詩作,正象《菲亞美達》是他除了巨著《十日談》以外,可算最好的一部小說。

    此外作者還寫了兩篇敘事詩《菲洛特拉托》(Filostrato,1336)和《苔塞依達》
(Teseida,1339),英國喬叟的兩篇敘事詩《特洛勒斯和克莉西德》、《騎士的故事》取材
于此。通過不斷的努力寫作,卜伽丘逐漸擺脫了當時盛行的那种雕琢浮華的文体,跳出了古
典神話題材和中世紐迷信題材的圈子,現實主義的因素在他的作品中逐漸增長,為他進入創
作上的成熟期、寫下他的巨著《十日談》作好准備。

    1339年,卜伽丘的父親遭到了經濟上的打擊,卜伽丘的生活也跟著起了很大變化。從
此他結束了公子哥儿的优閒生括,而必須為自己的衣食操心了。1340年歲末,他回到了佛
羅倫薩。

    在老個城市的激烈的政治斗爭中,他堅定地站在共和政權一邊,反對封建專制制度。他
參加了行會,曾在佛羅倫薩共和政体中擔任掌管財政的職務,曾先后七次受共和政体的委
任,去意大利各城邦及法國等地,辦理外交事務,其中之一,是在1351年去帕度亞邀請被
放逐的彼特拉克返回佛羅倫薩。這兩位意大利文藝复興早期的杰出的人文主義作家在1350
年開始交往,二人從此結下生死不渝的友誼。

    1348年,意大利爆發可怕的鼠疫,蔓延到佛羅倫薩,大半居民死于這場災難。大概就
在鼠疫平息不久,記憶猶新的時候,卜伽丘開始創作《十日談》。當時學者們大多使用拉丁
文寫作,以為這樣才能使作品傳之悠久,卜伽丘卻來用“不登大雅之堂的佛羅倫薩方言”寫
下他的巨著。他和他終生敬仰的前輩詩人但丁,是意大利民族文學的奠基者。

    《十日談》的故事來源非常廣泛,分別取材于意大利中世紀的《金驢記》,法國中世紀
的寓言和傳說,東方的民間故事,歷史事件,宮廷里的傳聞,以至街頭巷尾的閒談,和當時
發生在佛羅倫薩等地的真人真事等等(卜伽丘早已有心地把他感到興趣的材料——記錄在他
的筆記本里)。前面介紹過,《十日談》的寫作過程本身就是一場斗爭,但是作者堅持到
底,終于用几年工夫完成了這部杰作。

    然而歷史上的先驅往往容易感到自己處境的孤立,感到被黑暗勢力四面八方包圍著。卜
伽丘后來終于動搖了,屈服了,背棄原先為之奮斗的信念。這似乎多少可以從《十日談》以
封建說教的故事告終而看出一些苗頭(作者仿佛借此表示他無意触犯封建舊道德,好緩和人
家對他的一些非難)。在《十日談》的最后几天里,不乏优秀的故事,但總的說來,批判的
鋒芒減弱了,不如開始四天的那种聲勢了。在《十日談》成書后沒有几年,他寫了短篇小說
《不祥之鴉》l356?)。作者好象已換了一個人(其實是他消极落后的一面暴露出來了)。
他采用中世紀文學的夢幻形式,斥責愛情是淫蕩的肉欲,咒罵女人是邪惡的禍水,這樣,在
和過去的自己(歌頌愛情、崇拜女性的卜伽丘)唱起反調時,他無异宣告自己的藝術生命已
經終結。這一諷刺作品可算是他最后的一部文藝作品了。

    這以后,他作為一個學者,轉向學術研究工作,改用拉丁文寫作。應該說,卜伽丘仍然
是一個人文主義者,只是已失去了戰斗的鋒芒。他研究希腊文學,著有《神譜》十五卷,可
說是古代神話的百科全書。通過他的努力促成,歐洲第一次有了荷馬史詩的(拉丁文)譯
本。他致力于研究但丁的《神曲》,1373年,最后一次修訂他的《但丁傳》。晚年公開講
學,主持《神曲》講座。在傳布古希腊羅馬的文學藝術,擴大文藝复興的影響上,卜伽丘作
了不少工作,但和他前期的文學活動比較起來,成就不算太高。

    1362年,有一個狂熱的苦修教派(Cartbusian)的天主教憎侶,在臨死前派遣另一個
苦修教派僧侶,對卜伽丘進行咒罵、威脅、規誡,使他在精神上產生了极度的震動。他忏梅
了,愿意棄“邪”歸“正”了,甚至要把《十日談》和他的其他著作都付之一炬,把他收藏
的書籍都賣了;他還打算皈依教會,這樣就將徹底拋開了人文主義者的立場。幸而他為彼特
拉克所勸阻。l374年,他的好友彼特拉克病逝,這對于他是精神上的重大打擊。第二年
冬,他在貧困和孤獨中离開人間。

    1471年,《十日談》在威尼斯出版,這是這部巨著的最早版本,當時歐洲才開始使用
印刷机;接著在1472年、1478年,又相繼在曼杜亞等城市出版。1492年威尼斯又出版了
《十日談》的第一個木刻插圖本。總之,在十五世紀,《十日談》印行達十版以上;在十六
世紀又印行了七十七版。這充分說明了這部以新的文學形式出現的短篇小說集在當時深受歡
迎的情況。

    《十日談》又被譯成西歐各國文字,1620年,英國出版了根据法譯本轉譯的英譯本;
這以后的三個多世紀里又先后出現了不下于十种英譯本。在英國,沒有一本意大利文學作品
引起翻譯家和讀者這樣濃厚的興趣。

    《十日談》對十六、十七世紀西歐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起了很大影響,在歐洲文學史上
占有重要地位。英國喬叟的名著《坎特伯雷故事集》(1387--1400)在全書的藝術构思上受
《十日談》的啟發,其中有三個故事(管家的故事,學者的故事,商人的故事)取材于《十
日談》。法國瑪格利特·德·那伐爾的《七日談》(1559)更是在格局上完全模仿《十日
談》的一部故事集。英國莎士比亞寫于十六世紀早期的兩個喜劇《辛白林》、《善始善
終》,那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來自《十日談》。法國莫里哀根据《十日談》的第七天故事第
四寫成喜劇《喬抬·唐丹》(即《受气丈夫》1668)。德國啟蒙時期的萊辛,把《十日談》中
的“三個戒指”的故事接過來,寫成詩劇《智者納旦》(1779),反對宗教歧視和民族仇恨,
宣揚信仰自由。此外,象西班牙文藝复興時期的劇作家維加所寫的兩個喜劇。法國的寓言詩
人拉封丹所寫的《故事詩》,以及英國的詩人錫德尼,德萊頓,濟慈,丁尼生,美國的詩人
朗費羅等都曾經從《十日談》里取得了他們的作品的題材。

    當然,歷史上的反動派對于這部巨著卻是十分憎恨。1497年,在天主教會發動的一次
宗教狂熱中,不少珍貴的《十日談》版本,和其他文學藝術作品,都作為“誨淫誨盜”的東
西,被扔在佛羅倫薩的廣場上,付之一炬(《十日談》的最早版本流傳下來的因之非常稀
少)。1573年,佛羅倫薩出版了一种教皇欽定的《十日談》刪節本(Giunti版),把里面
干坏事的僧侶全都改為俗人。1582年法國出版了薩維亞蒂(SalViati)譯本,對于原著也
是這樣煞費苦心地作了脫胎換骨的改造工作。“院長的苦修”(第一天故事第四)中的小修
士和他的院長變成了小伙子和他的尊長,本來是修道院,變成了一座伺奉邪神的廟字。發生
在女修道院中的“啞巴的故事”(第三天故事第一)給搬到了妻妾聚居的東方后宮。“小修
女的故事”(第九天故事第二)的地點也同樣地搬動了。“天使出丑”(第四天故事第二)
中出丑的并不是神父,而是一在俗的人。如此等等,都說明了歷史上的反動派及思想保守的
人對于這部巨著的害怕。

    卜伽丘原來安葬于他的故鄉切塔爾多的教堂的墳地里,可是后來他的墳墓竟披天主教會
挖掘掉,墓碑也被扔掉,他們并沒有因為卜伽丘晚年的忏悔,屈服于宗教勢力而寬恕了他
1818年,英國詩人拜倫游歷意大利,憑吊古跡時,憤怒地提到:

    甚至他的墳墓也橫遭挖掘,

    听憑瘋狗般的狂人的凌辱,

    他竟不能和普通死者為伍。

    不用說,在林彪、“四人幫”實行法西斯文化專制主義的那十年里,《十日談》也成了
專政對象,翻譯這部巨著成為一大罪狀。現在,社會主義的春天來到了,思想開始解放,禁
區正在打破——只有在大好形勢的今天,我們才有可能以無產階級繼承前人所創造的一切文
化成果的气度,對于《十日談》這部古典名著進行探討,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給予一個科
學的總結。方平

    1980.8.18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