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八章


    當年綠權蔥郁,如今洪波涌起,
  大地喲,滄海几度變遷。
  如今通衢喧鬧處,
  曾是深海寂靜時。
  山巒曾是波濤,變化挪騰,
  昔日的歸跡已蕩然無存。
  堅實的土地已化為烏有,
  如變幻的云霧,形銷九天。
  ——丁尼生《悼亡友》(1850)
    但如今你若想自鳴清高并立即撒手什么也不干,最好的遁辭是做一些高深的學問。
  ——萊斯利·斯梯芬1《劍橋雜記》(1865)
    
  --------
  1萊斯利·斯梯芬(1832—1904),英國文學評論家和傳記作家,曾任《英國名人傳記辭典》的編輯。
  那天早晨,萊姆鎮上陰沉著面孔的人不只薩姆一個。歐內斯蒂娜醒來時,覺得陽光明媚的天气反而使她苦惱。她覺得身体不适。盡管如此,她卻不想讓查爾斯為她的病情操心。這樣,當查爾斯照例十點鐘來到特蘭特姨媽家時,發現迎接自己的只有那位老太太。她說:歐內斯蒂娜夜間睡得不好,希望多休息一下;還說他最好下午來喝茶,那時她的身体就好了,這樣行嗎?
  查爾斯焦慮地詢問:要不要請醫生?他得到的回答是不必要。于是,他离開了那儿。他吩咐薩姆要買些什么花送到生病的姑娘那儿,還允許并提議薩姆自己也應弄一兩束花,送給那位深恨煙灰的年輕姑娘。薩姆干完這一點事,就可以得到放假一天的報酬。一切布置停當后,查爾斯便考慮如何安排自己的空閒時間。
  空閒時間并不難打發。只要對歐內斯蒂娜的健康有利,查爾斯什么地方都愿意去。但也必須承認,使他愉快履行婚前義務的不是別的,正是萊姆灣一帶的山丘。斯通巴羅山、布賴克溫岭、克立夫斯岭——這些名字對一般人來說毫無意義。可是,萊姆周圍的山丘上裸露著一种罕見的石頭——地質學上叫侏羅紀的藍色里阿斯石。當然,對游山玩水的人來說,這种石頭是毫無吸引力的,因為它呈灰色,使人看了感到沮喪。況且,其質地不過是石化了的污泥,叫人望而生畏,而不是討人喜歡。這种石頭也极為松散,石層极脆,動輒滑走,結果這條約十二英里的藍色里阿斯石海岸的水土流失,歷來比英國任何其他地方都嚴重得多。可是這條海岸卻有著研究价值很高的化石,再加上水土之易于流失,因而它成了英國古生物學家的圣地。近一百多年來,這儿海灘上最覺見的動物是人——是揮動著榔頭的地質學家。
  查爾斯已經去過那時可能是萊姆鎮最有名的商店——“古化石商店”。那爿店是著名的瑪麗·安宁開設的。她是一位未曾受過正規教育的婦女,但有著發現標本的天才(當時許多標本還沒有進行分類),魚龍化石就是她首先發現的。查爾斯曾怀著敬意到這個當地著名的商店里參觀,同時也花費不少錢買了他夢寐以求的化石,放到他在倫敦書房的標本櫥里。然而,他有一點感到很失望。那時,他正專門研究一個分支,而“古化石商店”卻很少有那類化石。
  查爾斯求之不得的是棘皮動物化石,或者叫作石化的海刺蝟。這种化石有時叫作烤缽石(來自拉丁語的“testa”,意為瓦片或瓷罐)。烤缽石雖然常常是對稱的,但其形狀還是五花八門,有著刺狀紋理。這种化石除具有珍貴的科學价值外(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初從比奇海角獲得的一些豎式標本是進化論最初的實物證明之一),還是十分好看的小擺設。由于這种化石不易找到,所以更使人感到求之不得。即使您花上几天時間,到處尋找,也可能一無所獲。假如一個上午能找到兩三片,那么這個上午就可以說是終生難忘的時刻了。既然查爾斯只是為找點事儿來做,以打發光陰,再說他生來就只愿作個業余研究者,所以并未自覺地意識到這种化石的魅力。當然,出于對科學研究的關心,他會對有同樣愛好的伙伴們忿忿地說,棘皮動物化石的研究“無人過問,真不光彩”!這是他常用的理由,以說明他在如此狹小的領域里化費那么多的時間是有道理的。不管出于什么樣的動机,反正他在一門心思地搜集烤缽石。
  實際上,烤缽石并不隱藏在藍色里阿斯石中,而是只能在擠壓极緊的燧石中找到。化石店的老板告訴他,這种化石最可能在鎮子西面的地段找到,不必去海灘上尋找。從特蘭特姨媽家出來后約半個小時,查爾斯再次來到碼頭上。
  那天碼頭上可夠熱鬧的。漁夫們腰里挂著丁當作響的蝦蟹罐子,正在漆网、補网;有錢的人、早春的游客和當地一些居民在海邊溜躂著。此時雖仍在漲潮,但海面已平靜下來。查爾斯沒有發現那個眼睛盯著大海的女人。不過,他對那個女人——或者防波堤——都沒有多想,便邁著輕快的步子沿著克立夫斯岭下的海灘朝目的地匆匆走去。他的腳步与他平時在鎮子里閒逛時懶洋洋的步子迥然不同。
  他那种打扮叫你看了不禁啞然失笑。他為這次海岸之行做了充分的准備,穿一雙帶釘的長統靴子,油布綁腿把諾福克法蘭絨馬褲緊裹在腿上,外面披了一件長得可笑的緊身大衣。他頭上戴著混絨布遮陽帽,手里撐著來海灘的路上買的梣木棍,肩上背著一個鼓鼓囊囊的帆布包,包里裝著錘頭、包裝材料、筆記本、藥丸盒、手斧等雜七雜八的東西。對我們當代人來說,最難理解的是維多利亞時代人的方法論。這一點我們可以再清楚不過地(也是再滑稽不過地)從貝戴克1早期寫的旅游指南里向游客提供的大量建議中看出。我們實在難以想象,假如按那些建議行事,旅行中還有什么樂趣可言?就拿查爾斯來說,他怎么竟不懂得輕裝會更舒服些?怎么不知道根本不需要戴帽子?在亂石粼粼的海灘上穿堅硬的鐵釘鞋不是無异于穿滑冰鞋么?
  --------
  1貝戴克(1801—1859),英國早期導游手冊的作者。
  我們盡可以啞然失笑,但當時人們在穿得舒服与按建議行事之間采取游移態度,這說不定還是值得敬佩的呢。這里,我們再次遇到了兩個世紀之間分歧的焦點:義務1是否會推動我們前進?倘若我們把這种對衣著、對力求應付不測的深思熟慮看作愚蠢無知,看作無視經驗,那么,据我看來,我們在對先輩的判斷上就犯了一個嚴重的——或者是輕浮的——錯誤。這是因為,正是查爾斯那樣的人——盡管他那天穿得十分臃腫,帶的工具過多——奠定了今天所有現代科學的基礎。他們在這一方面的“愚蠢”只是一种表象,說明他們對另一至關重要的愚蠢持嚴肅認真的態度。他們發覺:當時的理論不足以解釋世界;認識現實的窗口被傳統觀念、宗教信仰和社會呆滯弄得模糊不清,這才是最大的愚蠢。他們懂得有許多東西有待于他們去探索,而探索本身對人類的未來有著极為重要的意義。而我們卻以為(在實驗室里的人除外),沒有什么東西需要探索了,以為只是跟目前人類生活有關的東西才是最重要的。難道我們做這一些就夠了嗎?或許夠了。可是不要忘記,最后對這問題下結論的不是我們。
  --------
  1在維多利亞中期(而不是現代),不可知論和無神論是与神學教條緊密相聯的。為提醒讀者注意這一點,我最好還是引用當時女作家喬治·艾略特的名言:“上帝是不可思議的,永生是不可相信的,但義務是絕對的,不可避免的。”我們可以進一步指出,在這种可怕的信仰游移當中,義務顯得更加絕對。——作者原注。
  如此看來,查爾斯那天彎著身子搜索前進,沿海岸敲打著石頭,多次在遍布卵石的寬闊地段搜尋,難堪地被摔個仰面朝天,我覺得對這一些不應該感到好笑。查爾斯對不時摔倒并不在意,因為那一天天气晴朗,里阿斯化石到處可見。不多會儿,他發現自己到了個僻靜處,四周一個人影也沒有。
  海水波光粼粼,候鳥歌聲陣陣。一群蠣鷸飛過頭頂,有的是黑色,有的是白色,還有的是紅色,向著他前進的方向飛去。海灘的岩石之間有許多誘人的水池,一陣怪异的念頭閃過這位可怜老兄的腦海——研究海洋生物是否更有趣?不,不,是否更有价值?或許可以离開倫敦,到萊姆定居……不過歐內斯蒂娜是無論如何不肯答應的。我极為高興地記下這一點:這當儿,一個完全合乎人性的時刻來到了。查爾斯警惕地環顧一下四周,當他确信四周無人時,便小心翼翼地脫去靴子、綁腿和長統襪。那是童年才會有的時刻,他試著回想荷馬的詩句,說明這樣的時刻古已有之。可這時一只小螃蟹從他身邊爬時,捉螃蟹的念頭分散了他的精神。查爾斯在水中的巨大倒影落在螃蟹警惕的、高高翹起的眼上。
  正如你可能嘲笑查爾斯笨重的裝備一樣,你也可能嘲笑他研究面太寬,不夠專門化。可是請不要忘記,自然史的研究在當時并沒有象今天這樣含有貶意,被認為是逃避現實和不健康的情調。查爾斯還是一位頗有造詣的鳥類學家和植物學家。要是從我們今天關于科學的見解來看,假如他專門研究海刺蝟而拋棄其他,或者終生研究海藻分布,可能會更好些。但是,請想想達爾文,想想他的《貝格爾航行記》1吧。《物种起源》是普遍研究的胜利,而不是專門研究的胜利。就算你可以向我證明,對查爾斯這樣一位沒有什么天才的科學工作者來說,專門研究會更好些,但我仍然認為,查爾斯作為人而不是神,普遍研究更有利。這并非是說業余研究者有條件涉獵面寬些,而是說他們應該擴大自己的研究領域。讓科學界那些試圖將人們禁錮于一個狹小天地的發號施令者見鬼去吧。
  查爾斯自稱是達爾文主義者,但他實際上并未真正理解達爾文。不過這并沒有什么可以指責的,因為達爾文本人也并不理解自己。達爾文的天才著作推翻了林尼厄斯2《自然之階梯》中的觀點。這部著作的主調是“世上不會產生新物种”。這一主調對該書之重要就象耶穌對神學一樣,它解釋了林尼厄斯為什么要千方百計試圖將世間万物加以分類、命名,使之固定不變。我們現在可以看出,那种將不斷變化著事物使其固定不變的企圖是注定要失敗的;林尼厄斯本人最后神經錯亂也是十分合乎規律的。他知道自己墮入了迷宮,但他并不知道迷宮的牆壁和通道也是無休無止地變化著的。即便是達爾文,他也沒有完全擺脫這個瑞士人的羈絆,因此,當查爾斯仰視著懸崖上的里阿斯岩層想入非非時,我們對他是不應當有所指責的。
  --------
  1“貝格爾”是達爾文去世界各地考察時所搭乘的船名,這部書是他的考察記實。
  2林尼厄斯(1707—1778),瑞士生物學家。

  他知道,“世界上不會產生新物种”是一派胡言,不過他通過對岩層的觀察再次發現,世間万物确實是井然有序的。他從那些灰綠色岩片的破碎方式中還看到當代的社會象征主義。他還看到時間給人的一种啟迪:必然規律(這种規律是神圣的、有益的,誰能說規律、秩序不是對人類有极大利益呢?)自身總是安排得非常巧妙,對那些适者和优越者的生存有利。例如,查爾斯·史密遜就是一個适者、优越者。在這春天陽光明媚的日子里,他獨自然切地探究著,理解著,欣賞著,記錄著。他感到欣慰。當然,他不能理解自然階梯倒塌后的結果:即新的物种產生,舊的物种總得讓出地盤。查爾斯懂得,作為個体的人總是要滅亡的——維多利亞時代的人誰都懂得這一點。但是普遍滅亡這一概念在他的腦海里就象此時天空那片最小的云朵一樣,根本就不占任何位置。雖然如此,當他最后穿上長統襪,打好綁腿,蹬上靴子后,他很快找到了普遍滅亡的一個十分具体的例證。
  那是一塊非常漂亮的里阿斯化石,上面有菊石印跡,十分清晰,簡直是宏觀世界的縮影,飛旋著的星系聚集在這十英寸大的岩石中。查爾斯按照慣例,在化石上刻好發現的日期和地點,隨后,他的思路再次飛出了科學的天地——這一次是飛向愛情。他決定回去后把化石送給歐內斯蒂娜。化石如此漂亮,她一定會喜歡。再說,過不了多久,化石會連同她本人一起回到他的身邊。使他越發覺得欣慰的是,他背上的負擔加重了,這既是一种勞累,也是一种禮物,順應時代潮流的義務感涌上了他的心頭。
  他的另一個想法是覺得自己向前走得太慢,比原計划的速度要慢。他解開上衣,拿出怀表一看:已經兩點鐘了!接著,他回頭仔細地望了望,發現一英里外,海浪正拍打著崖角。他并沒有退路被截斷的危險,因為他發現他的頭頂上方有一條陡峭但還安全的小路。順著小路攀緣而上,就可走到上面一片茂密的樹林里。但是沿著海岸返回鎮子已經不行了。其實,他的目的地本來就是這條小路,不過他原來打算快一點到這里,然后順著小路走到上面的平地,因為那里有燧石層。為了懲治自己的拖拉,他在小路上飛快著往上走。不過由于走得太快,只得坐下來歇口气,身子被那討厭的法蘭絨布裹著,汗流浹背。他听到附近有山溪嘩嘩的流水聲,于是走過去喝了個夠。他浸濕手帕,擦擦面孔。接著,他向四周張望起來。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轉載請保留,謝謝!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